|
re:Lilili:小忘啊,请你帮我们家J...
Lilili:
小忘啊,请你帮我们家JASON分析分析行吗?
还是关于感情和社会性的问题.
JASON的见面问好和分手说再见是从DAYCARE学的,或者说主要是DAYCARE老师教的.JASON上的是普通幼儿园,当初诊断后我们及时和她们有沟通,JASON那时大概两岁多一点,分手说再见先学会,见面说早上好花时间长一些,先是老师们每天早上对JASON说早上好,每一个老师都说一遍,还动员语言好的小朋友也说,JASON回答"Hi"就行,然后变成"HELLO",再后来我们家长加入辅导,老师说"早上好,JASON." JASON回"早上".再到JASON回"早上好".到现在JASON回"早上好,XXX(老师的名字)".全过程大概半年时间完成,其实也是JASON语言发展的过程,从只有发音到单词到简单句.问题来了:
1,JASON从不主动对别人说"早上好".每次都是别人先说,或者有提示的情况下先说.就是说没有主动意识.
2,在幼儿园,老师或别的小朋友说了后,他能主动回应,不需要提示,在超市或别的地方就不行,需要提示才会回应.
3,在幼儿园,也分两种,对他喜欢的老师,每次回应时都是有表情的,小脸带笑两眼有神.对其它的老师和所有的小朋友,回应时就难说了,二七开吧,百分之二十的时候是有表情的,百分之八十的时候是没有的.
4,他喜欢的老师每次只有一个,在婴儿班他只喜欢WENDY老师,幼儿园里谁都知道.到了育儿班,KELLY老师是他的最爱,在幼儿园不是秘密.现在学前班,他喜欢上了BABBI.最怪的是在育儿班的时候他还记得WENDY老师,刚学会再见的时候,每天放学都要在婴儿班的门口说声再见摇摇小手.可现在却对育儿班的KELLY老师视而不见,完全忘记了当初他是多么的喜欢KELLY,KELLI老师又是对他有多么的好,对KELLY老师我们做家长的是心存感激的.
5,现在才开始的ABA,他都挑了一个喜欢的指导师,喜欢的,他见面眉开眼笑,也记住了人家的名字.其余的两个,就硬是没记住名字,每次都是我在旁边提示.
JASON对家人的感情就更让人摸不透了,你说每次去幼儿园或者机构接他,也是欢天喜地,高呼"爸爸"或者"妈妈"扑向你的怀抱,很是亲热.可是我发现似乎不是这么回事,举个例子,不管我还是他爸爸从家里出去,比方说去上班吧,人家每次都是摇摇手说再见,从来没有过不高兴啊什么的,从来没有哭过,一次也没有过.记得当初JASON哥哥小的时候,我有一段时间每天都是偷偷地溜出家门去上班的.我就不明白JASON的这种没有离别焦虑,是个性不同呢?还是ZB特征?
忘:
我觉得这孩子底子不错啊,连说早上好都能分个远近亲疏来。你对他要求太高了吧,连在超市也要他饱含深情的说早上好?老师那里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这孩子看上去是有主意的,你不妨问问他,为什么不理kelly老师了呢?
没有离别焦虑算不上自闭症吧。
Mrgood:
帖子越来越热闹了。
在不断的和孩子一起学习的过程中,总有一个问题困惑着我:毕竟什么才是一个孩子成长的动力,而自闭孩子缺失的呢?
兴趣?好玩?趋利避害的原始动机?这么说,从深层次来说,似乎人生来是自私的,不符合道德,但又好像有实际意义。
然后是孩子感觉系统的某些障碍、缺乏认知实物和图片的能力、缺乏理解他人和自我的能力?互为因果,没有兴趣,不去学习;不去学习,更加没有兴趣。
我赞成螺旋式上升的说法。孩子在不断的体验中,就某事、某行为、某想法,能够将自己和别人比较,加以调整,形成自己的独特体验,再到实践中重复,检验效果,这样才具有自行提高的可能。树立周期性的概念可能比较有效。
但问题是,孩子的学习周期中,哪个环节有问题呢?这才要因人而异。所以仅分高低功能一直觉得不妥。
单纯教打招呼等社交表象,似乎不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而且,打招呼包含的理解力其实很高。
老K:
另外我觉得有些朋友可能对RDI的理解有点片面,觉得RDI就是那本RDI书上帝游戏,所以觉得我做完整个游戏,肯定还是不可能学会社交的。事实上,RDI书的游戏只是一些比较有趣的活动来做一些项目,比如SOCIAL REFERENCE, COREGULATION,等等。但是我想,书中只是给你一个活动的纲要,,GUESTINE本来的目的是通过这些游戏让你去体会那个项目的和领会那个项目的宗旨,但是光作一个项目下的那个游戏,孩子能不能就范化那个技能到现实社交生活中呢?对这种孩子显然不能。
那么作这个项目时怎么做呢?那家长就要在每天日常生活中去发掘任何可能的机会(针对这个项目的)去操练,就像ABA中的DTT一样地去在短时间内找出大量的机会来在生活中反复操练,这样才能够达到泛化和掌握了这个项目。目前RDI的项目已经有几千个了,而真正的都要我们自己作,根据孩子的情况去看目前他的GOAL该是什么,RDI系统里面每一个GOAL都有要求和描述,然后你要不断地操练直到OK。
RDI真的是结合了ABA的一些思想来在社交方面作操作,是根据自然的SOCIAL CUE来让孩子懂得在那种条件下他应该有如何的反应。所以现在说穿了还是生活中的RDI和RDI的生活化吧。这些是我近一年作RDI的感想,欢迎小忘来切磋!
Mrgood:
我赞成不懂装懂的这段话。
“社交是"相处"出来,当孩子有礼貌地和我们相处,得到的好处要大过尖叫,或粗鲁的言行所得到的好处时,孩子的社交技巧才会真正发展出来,从这个角度来说,ABA也是可以教技巧的,DTT就是一个特殊的"相处"的技巧,它"教"会了孩子,看着大人时得到的好处,要比不看大人时得到的好处要大得多.”
这是个通俗的话说的一个原则。还可以细分里面的含义。怎么分,还没有想出来。
一直认为再见易过学早上好。因为再见有场景,走后就看不到人了,可以附带情绪。说完早上好,对孩子有什么好处呢?
忘:
天啦!总算有一个能听懂我说的RDI是什么的了。哎!当我助教吧,没有高薪,只有诚心。以后再有人跟我RDI怎么怎么的,我就让他们参见170楼了。
Mrgood:
有时候还是要让孩子有感觉的。比如说“羞”的含义。怎样理解,然后怎样结合到实践中。“羞”是不是在教情感。这里想向QBB学习。
在孩子光屁股或当众小便时,带着笑跟孩子说“羞”。很快孩子也会说“羞”。但是问题来了。
1 孩子为了引起成人注意,故意做这些动作。
2 孩子会不会理解“羞”的含义,在别人说的时候改正。
3 还有一个场合问题如何教。孩子在街上看见有成年男性光膀子,大叫“羞、羞”,从而引起别人不悦。其实,孩子认为没有说错啊。事实上也没有错。简单批评孩子反而会使其不知所措。
管他RDI里面有多少个游戏。还是把书读薄,理解,应用。读到后面就没有书了。
套用句式:
看书是书,看游戏是游戏;
看书不是书;
看书还是书,看游戏还是游戏。
好像是第二层。第三个境界难啊。
T斑:
关于RDI,套用一句话就是“RDI是一种生活方式。”这么理解就行了。是要贯彻RDI的原则理念在生活中,一般来说游戏玩过之后就不新鲜了,但原则的贯彻是日常的。
Overgame:
论SOCIAL,我觉得中国人比较强,比如说中庸之道,酒文化,哥们义气,官本位独裁之下的弄权术等等,基督教影响下的白人的确比较差一些,中国满街都是人,如果喊人人一句HI恐怕喊破嗓子也出不了街,谈社交离不开人,社会主义要更SOCIAL一些,单位分的房子,上下左右都是熟人,能不SOCIAL吗,我相信SOCIAL一样可以训练出来的,就和酒量一样。
燕原:
我觉得不是中国人在SOCIAL强,而是中国人比较看重这个,所以现在才有重视情商的说法。对于普通孩子来说,SOCIAL绝对可以像酒量一样训练出来,但是对自闭症儿童就不一定都行得通,有些孩子对人有兴趣还可以引导提高SOCIAL,那是因为本来他们就有基础;但是有些根本就没兴趣,有的还会对与人接触感觉很畏惧、不安全,就很难训练出来了。就拿我儿子来说,5岁之前,不管怎么教,他就是分不清谁是谁,他根本就对人没兴趣。5岁之后的某一天,他突然对人开始有兴趣了、开始关注周围的人,抱着同组的小女孩不放手,追着喜欢的阿姨满楼道跑,午睡的时候班里哪个没来睡都会嘟囔,一周时间记住同组的所有小朋友的名字以及老师的名字,但是这真的不是教出来的,似乎和理解也没什么关系,他在认知方面的进步还是跟蜗牛一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