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我大姐的女儿(我大姐和方姐是同龄的)今年...
我大姐的女儿(我大姐和方姐是同龄的)今年大学毕业,是学德语的,年前就比较顺利地找到了工作,现在快要走向社会了。日前她给我一个长长的邮件,关于走入职场、走入社会后,该注意些什么,该怎么与人相处。她在邮件中写道:“初中的时候,老师说要珍惜现在的同学友谊,到了高中,同学关系就复杂了;高中的时候,老师又说,要珍惜高中的友谊,大学其实就是个小社会,人际关系特别复杂。现在我快工作了,爸妈又说,社会和大学很不一样,你要小心。我估计大人们都言过其实了,大学里人们在人际交往中虽然表面的工作做得多了些,可是我也没觉得别人很难对付。...可能在社会上会遇到心里不真诚而表面上装得很好的人,怎样识别哪些人是真的好,哪些人是虚伪的,估计这方面需要写‘技巧’。我也一直注意这一点,提高自己识别好人坏人的能力...”
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被大人灌输这些想法,似乎是为了孩子好。有没有用?根本不需要,负面意义大于正面意义。
我想最终要的一点:是让孩子伴随着自己的成长,逐渐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特的人,有自己的特点,尊重自己和别人之间的差异;同时,也逐渐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尊重并坦然面对每一个不同气质、不同价值观的人。----这才是最重要的。单纯去提醒孩子“长大后社会可复杂呢!很多人口是心非呢!要提防着些!”,一点用都没有。
当孩子逐渐长大,快要进入社会的时候,需要适度地提醒他们“安全底线”的意识。比如朋友求你帮忙,触犯规章制度的事情坚决不能干:比如要好的同事生病了,你可以去帮助,也可以代请假,但绝对不能代打考勤卡。这是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另外,涉及一些钱财、人身安全方面的底线原则,是要坚决把持住的。
在守住所有安全底线的原则下,尽可以用轻松自然的方式去交往。这中间如果有一些困惑,其实往往来自于对自己的认同不够、自信不够。
很简单的例子是,朋友请你一起去看一个舞台剧,你觉得对舞台剧兴趣不大,但是否会担心被朋友觉得自己不够品味?呵呵。如果是一个自信的人,坦然说“我好像欣赏不了舞台剧,我不想去了”,这就很轻松,不需要纠结。再比如,你和某同事平时关系不错,工作上是上下游关系,她的工作最终要到你这个环节来完成,而她时常因和你关系好,把不成熟的提交物给你,让你多化一些本该她化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她有急事偶尔为之,你不必介意,帮个忙而已;如果她时常偷懒这么干,就大大方方地和她说“不,你得按分工约定做好了给我”。----很简单,如果她会因你的合理要求而对你不满,那这样的人也估计只能保持在同事层面了。
在人际交往中、工作生活中,很容易给自己造成纠结和烦恼的,是“实际自己和希望的自己有差距”。前些天,我部门有位女孩子和我谈到,她自己时常在乎这个问题,比如她自己做不到很自然地吩咐她的同事(比她资历钱,工作上归她带)干事情,因为自己性格偏软,交代不下去,最后变得自己去做。因此她对自己时常很不满意。
这个女孩是个非常不错的人,性情温和、做事认真细致。我猜想她生活中肯定也有类似的纠结。所以我告诉她以下的想法,让她考虑是否可以作为建议来听取:
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比如有的人比较aggressive,严重一些的是比较跋扈,凡事都不想吃亏,有了亏待就叫,争取到手为止;有的人就不是这样的,相对比较内向,俗称比较“老实”。这样的人,对自己的评价大约有三类。第一类是感觉到老实人吃亏,以后我也要叫,会叫的孩子有奶吃,于是以后就想办法让自己也“厉害”起来;第二类是觉得我就是这个性格,犯不着改变,我很坦然地接受我自己,即便有点似乎吃亏了,但也没什么大不了;第三类是对自己“老实”的本性很否定,自己吃了亏不算,还恨自己“狠不起来”,双重的不高兴。
在不论是非对错的前提下,第一类、第二类人都会活得坦然,唯独第三类人最痛苦,原因就是“活得不彻底”。典型的例子是《围城》中的方鸿渐。所以我想,对自己性格气质中的大部分,一个好的态度是let it be,就这样了。所以,你是一个温和的人,大家对你其实都很有好感,你会得到“跋扈”的人得不到的友谊和认同。
但是,有小部分是可以、也需要去努力改善的,就比如你提到的,自己给别人提工作要求时“说不出口”,这一点,如果let it be,那就不好了。性格当中核心的不分是不容易改变的,但是外在的行为方式是可以改变的。我告诉她,哪怕你自己在洗手间里练习一下怎样用轻松的、不容置疑的口气去交代工作,这一步也要慢慢地跨出去。逐渐地,就习惯了,也会变得更加自信。
她非常高兴地听取了我的想法,她说从来没人和她说过这些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