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空间"
给闻森买了一本社交训练的书,<Diary of a Social Detective>,Jeffrey Jessum,可以翻译成<社交侦探日记>,作者是一位有十五年专业经验的心理学家,把一些生活中的故事放进了一部作品里,书里的主人公其实是个有社交缺陷的孩子,所以自己想要搞清楚社交关系,后来发现了其实很多孩子都有这样那样的社交问题,他却是可以给其他孩子当老师和教练了.
这样的程度的书,现在应该是可以针对闻森的,那些传统的社交训练书,比如说Carol Gary的<社交故事>,已经不大适合于他了,因为那太简单也太武断了,其它的一些关于社交技巧的书,他也用不上,如何在他很有限的社交体验下,能继续得到一些基本的社交常识,这是我一直寻求的目标.所以拿到这本书时还是很喜欢的,尽管我早就知道了这本书,但直到现在才去买来,因为我觉得闻森有这个阅读能力了.
一开始是准备让他自己读,然后再口头复述,或者写个笔记,结果第一次让他读了,却讲不出个道道来,只好作罢,我自己一细看,原来故事是以侦探案例的形式写的,所以在讲了故事后,作者开始"探索",其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寻找线索",就象在破案时找物证和线索一样,这里找的是"社交线索"(social clue),这其实也是作者的用心之一,不是光教你该怎么做,而是教你怎么感觉,怎么领悟,怎么分析.这些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可以说是直觉地先天地就掌握的东西,对闻森那样的孩子们需要这么抽筋剥丝地摆出事实,讲明道理,但也是这些让闻森迷惑,所以我换了方法,和他说还是我们一起读吧,否则的话,这书里的精华他连最起码的也吸收不了.
两天前因为是春假来临,那天闻森的作业很少,我就抽了空和他读了第一章.这一章的主题是"个人空间"问题,讲的是一个同学安东尼来找主人公杰夫诉苦,说是他的好朋友鲍比现在老是躲着他,鲍比说他们还是好朋友,还是喜欢一起玩,但是玩着玩着,鲍比找个借口就溜了,这还算不算哥们呢?
杰夫说,我可以接这个案子,收你一块钱一天,费用另算,我需要先侦察一下再来回答你的问题.结果下午就找到机会了.鲍比在操场上的单杠(monkey bar)上玩,安东尼一见先叫他,鲍比笑着回应,安东尼是个大个子,一阵风地跑了过去,亲切地搂着鲍比的肩膀,但是鲍比不声不响地悄悄把对方的手从自己肩膀上挪开了,然后安东尼也上了单杠,他人高体长,用腿搂住了鲍比两人一起晃来晃去,鲍比的笑声越来越少了,终于听到他说,"你走开",但是安东尼不明白,继续疯玩,终于两人坚持不住,一起从单杠上掉了下来,一下来鲍比就挥挥手说"再见!",转眼就跑开了.安东尼恨恨地过来对杰夫说,"你都看见了吗?他就这么自己跑走了!这还算是哥们吗!"
杰夫说,就这么会功夫,我已经看明白了,这就是一个典型"个人空间"的案例,你的问题是你不知不觉地侵犯了鲍比的个人空间了,他越来越感到不舒服,而你还一点感受不到,继续侵犯,所以他最后忍受不了,自己跑掉了.其实这其间鲍比已经给了你很多的"社交线索"了,但是这"灵子"豁过来侬自家拎不清爽,格就伐好怪伊叉路跑了.
这些"灵子"包括:
1)一开始他笑得很自然,眼神一直看你,面也朝着你,两人互动很好,但是慢慢地他笑得少了,到了勉强地笑着应付你,最后完全不笑了,眼睛也不看你了,互动也很少了,你做你的他做他的,这些"社交线索"估计你完全没注意到.
2)他也开口告诉你了,"你走开",其实他不是说让你走,不和你玩了,其实是在让你离开他远一点.
3)你自己也没意识到,但是我看得很明白,他其实是一直在躲着你,离你一点距离,但是他越后退,你反而越靠近.
4)他把你搭在他肩膀上的手悄悄地挪开了,说明他不喜欢你这么碰他的身体,但是他也知道你是好意,所以他不明说,只是用小动作来表示他不喜欢你这么做,你肯定没明白他的意思.
5)再说你自己是个大个子,急脾气,热心肠,大手大脚,风风火火的,你知道自己会让别人受不了的吗?
安东尼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么回事,那我该怎么办呢?杰夫说,一般地说,我们有个"一臂之距定律",也就是和其他人讲话或玩耍时保持一个手臂的距离,这样一般就能保障对方的"个人空间",当然有的时候会近一些,远一些,视情况而定,不是一定得保持那个距离,只要双方觉得可以接受就好,至于能不能接受,很多情况下就要观察和注意到那些"社交线索",来判断对方是不是喜欢那个距离.
对于闻森,"个人空间"的概念他知道,尽管有的时候他太专著于想问的问题而不知觉地离对方很近,但是绝大多数他不会离别人很近,因为他本来就是个"退缩型"的人,书里讲的"一臂之距"他也明白,但是我还是和他再讨论了一下,其中之一是让他明白,这个"一臂之距"是对别人的,但是可以不包括自己的家人,或是亲密的男女朋友们,因为事实上我们俩一起念书时,自然就靠得很近,这里就不用考虑什么"一臂之距",因为我们"亲如一家".我需要把这个逻辑空档填上,否则闻森可能会迷惑的.
我想起了另一个例子,而且闻森以后会在实际生活中看到和运用.这就是所谓"空椅定律":
如果地铁上有一排三人座空着,其他都满了,这时候上来一个人他想坐,他最可能会坐那个座位呢?左边,右边,中间?左右的可能性都大,而且如果左边或右边的周围没人坐的话,比如是过道,那么胜算更大一筹,但是坐中间的可能性最小.
这时再上来一个人,他也想坐,他会坐中间呢?还是坐左边或右边剩下的那个?答案是边上的那个优先,中间的那个机会最小,一直要到第三个人来,实在没地方坐了,他才不得不在中间的座位上坐下来,而且很多情况下他干脆就不坐了,宁可站着.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就是人们下意识地希望和别人保持一段距离,也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空间",既要保持自己的个人空间,也顾及到了别人的空间,这样彼此会感到舒服放松.过去读过的社交书里,有的称之为"个人泡泡"(personal bubble),形容象一个大大的肥皂泡一样,结果只让闻森感到更迷惑,人周围那来的"泡泡"呢?所以还是采用了本来的"个人空间"(personal space)的概念好.
只不过和闻森即需要泛化,也需要特例一下,就"空椅定律"而言,需要指出的是这不是一个铁板钉钉的东西,尽管会适用于大部分的人和情况,但不是绝对的,防止闻森走极端,这里指出的有两点:
1)第一这里讲的情况是在每个人都没有特别的利益和顾虑的情况下,每个人的自然选择,但是如果有其他的想法或利益的话,那这个"空倚定律"很可能就不成立了,比如说,第一个上来的是个漂亮的姑娘,她坐在了最左边,第二个上来的是个热情的小伙子,他最大可能却是挨着姑娘坐中间了.因为姑娘的吸引力大于了"空椅定律".
还有就是在电影院里,如果一排座位都空着,先来的自然会坐中间,但是后来的人不会去坐边上来保持"个人空间",他们会挨着中间坐下,因为看电影大家都想好座位,这个"利益"就破除"定律".
2)那如果有一天在地铁上只有一排三人座的座位空着,你先到,你遵守定律坐到了最左边或最右边,但是第二个上来的人,他不是坐另一边去,却一屁股坐在了中间挨着你,他显然不是对你特别感兴趣,因为他坐下来也不理你,那你会感到不舒服不自在吗?你该怎么办呢?告诉他违反了"空椅定律",让他坐边上去?要么自己站起来,干脆就不坐了?或者尽管什么也不说,也不做,但是自己心里很生气碰上这么一个不懂规矩的人?
这个问题对闻森来说,其实很重要,因为让他遵守规则容易,但是让他接受自己或别人破坏规则,很难,更何况这个"定律"不是铁板一块的物理定律,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模糊变通甚至抛弃,这更是闻森天生的缺陷了,所以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我说,如果哪一天你遇到了这样的情况,或许你就可以想了,这可能就是另一个安东尼,他自己都不懂有"个人空间"这回事,更不用说"空椅定律"了,不知者不知罪,不要去怪他了;要么是这个人知道这些事情,但是那天他的脑子里想着事儿,根本没注意到这些细节,一屁股坐下来,满脑子的心思,根本管不了世界上还有一条"定律"他违犯了.但是别去想他是故意地想挑衅你,故意地找你的茬,只要他没有做些冒犯你的事情出来,光是放着边上的位置不坐而紧挨着你坐,这不算是冒犯你,相反地你可以这么想:反正坐地铁也就一会儿,然后我或他就走了,忍一忍也罢,但是心里觉得很骄傲,因为他犯规了,我没犯,他不懂,我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