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李丹妮,“逆风的大雁”,让我想起知音记者...
李丹妮,“逆风的大雁”,让我想起知音记者对中西方做过如下的一段比较:[EM05]
你理解了,就能够欣赏那种美。在意向上,比如我们对天空飞鸟的这种看法,德国的国旗上就是一只黑鹰,所以德国大量的诗歌中,歌德、海涅,他们所讴歌的那种自由飞扬的很多鹰隼的形象,在中国的诗词中是找不着的。中国人歌颂什么呢?中国人歌颂一群一群的小鸟,就是陶渊明说的,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中国人讲的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从杜甫想做那个一沙鸥,到赵传唱的我是一只小小鸟,中国人所讴歌的,我当个小鸟,有朋友,有整个这个凡间这种朴素就够了,它不是那种勇敢的、尊贵的、搏击风雨的、孤单的鹰隼,这不是中国人讴歌的意向。因为它们的生长环境是不同的。你看西方大量哥特式的建筑,是单体的,向天的,它的那种优美和崇高你一目了然;东方式的建筑,老百姓的四合院,皇上家的紫禁城,全是群体的建筑,俯向大地的,它追求的不是高度和单体,而是群体连接的广度。这同样体现在艺术中,西方的芭蕾舞,动不动就是一个大托举,演员的肢体挣脱向不同的方向,她一直在摆脱地心的引力,她在追求那种永恒的自由,和个体的尊严。芭蕾舞的上肢是不动的,它是踮起脚尖的向上伸展的,而中国的舞蹈,一切都是圆的俯抱的,一切的动作是不挣扎的,配合之间完成一种圆润的环抱。你能说哪个比哪个更好吗?只能说今天的文明,就是在多元的文明生态中,尊重它每一种生长的理由,承认差异,完成沟通,去构筑一个新生态,这就是一个好的文明的沟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