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1.信任有經驗的人會幫助他了解這個不確定...
1.信任有經驗的人會幫助他了解這個不確定的世界(12個月)
參照是面對有意義的不確定時的正常反應平穩的「看看」不熟的人、事、物然後決定是否加入。「看看」應該是心跳減低,動作暫停而且想要了解更多(注視刺激或看大人尋求參照)一般孩子面對連續的不確定時,會不斷參照別人的反應(subjective response)。
3.他會轉移視線看同伴及評估他們的臉部表情(孩子並不是要同伴轉移到相同的刺激,我們也不需要孩子解釋同伴的反應)
好,我们来看看这三条,我们其实讲的是注意力改善的问题,这三条其实就点题了.
也就是说,当我们的孩子能做到这三条的要求时,他的注意就改善了,不是大人去不断地提醒他,也不是用什么他感兴趣的东西放在面前来诱惑他,而是他能注意到别人怎么做,他觉得有必要去注意别人怎么做,这时候,注意力才直正地改善了.
这个状况怎么来?要先从体验不确定开始,如果孩子连不确定都没有体验过,或体验一次受伤一次,他注意力是不会改善的.
那么,什么样的情况才能让孩子通过"体验'不确定,从而改善他的注意力呢?这是难点所在,也是我今天要讲的重点所在.
只让孩子"体验"到不确定,对孩子的注意力改善是没有多大帮助的.重点是,当孩子体验到"不确定"时,要能将注意力放到大人的身上,这个能力很多孩子在训练过一段时间后,与老师之间是可以做得到的,问题是只与老师之间做得到,是远远不够的,要与父母,与身边的人都做得到,才可以实现,直到有一天,与陌生人之间也可以做得到,才算真正大功告成,目前李宝宝大功告成.
那么,怎样才让孩子在遇到不确定时,将注意力放在适当的人的身上?
这就需要老师的技巧了.因为,只有当孩子将注意力放在老师身上,并从老师身上得到他想要的信息时,这种注意才会固化下来,从而改善孩子的注意力,这对老师,对家长,都是一个大的挑战.
在这里,有几个技巧可以使用,当然,不止这些了.
1.孩子走神的处理.当老师与孩子上课,本来配合得很好,但当中孩子突然注意力不在老师身上,也不在所教授的内容上了,怎么办?传统的做法是把孩子的目光挡住,或是马上向他提问,或是叫他的名字.这些方法都是对的,因为这些方法或以让这节课顺利地进行下去.但如果想改进孩子的注意力,这时的方法是中断.即停下来,停在刚才孩子走神的地方,当孩子的注意重新回来的时候,接下去.注意,不是重来,而是从刚才中断的地方接下,这点非常重要,这是整个操作的关建,即从刚才中断的地方接下,而不是重来.
2.游戏训练:目光的作用.即与孩子玩偷东西的游戏,但能制止大人的只有目光.用一个孩子喜欢的东西当道具,说好
大人要去偷,然后大人可以伸手去拿,刚开始时可能会出现大人拿到了,孩子抓住不放的情况,但这时大人要做去一定要拿到的样子,直到孩子用眼睛看你的时候,你马上以一种夸张的方式放手,然后再来,但要放慢速度,让孩子感受到大人要来拿了,这时如果孩子抬头看着大人,大人马上将手收回去,当然要夸张点,以显示孩子目光是"有用"的.
3.日常活动:把一个东西给孩子,但这时大人要站着,与孩子形成需要抬头才可以看到大人的脸的状况,当孩子很高兴地伸手来拿时,大人故意不放,直到孩子抬头看大人时,大人才给,这时大人在放手的同时可以笑一下,或点点头,但不要加入什么"你好棒"之类的强化手段.
4.当孩子自已在玩的时候,大人走到他身边,然后静静地看着他,这时他有问大人什么事或抬头看大人,即为成功,大人这时可以给说:"我有个好东西给你",然后给他一个东西.当然对能力强的,也可以跟他说:"我们一起去打球吧"或"宝宝,去洗碗"等.但注意,孩子不看你或不问你的时候,这时是不能给他任何东西的.如果他一直没反应,可以采用的方法是离他更近,直到你的身体与他贴到一起.
那么,到什么程度这种训练才可以大功告成?说实话,我也不知道,因为李宝宝也没有到大功告成的水平.但从RDI的角度来说,是要达到正常孩子的水平才可以,即当孩子不知道怎么办时,他会参照别人,看看别人怎么办,然后自已照此办理.而这种不知道怎么办,除了他感兴趣的之外,也要达到一般孩会感兴趣程度,即一般人也会关注的程度.而这种看看别人怎么办,即是可以帮他解决问题的人,这个人,包括陌生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