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九、我所理解的ALP的精神、介入方式、操...
九、我所理解的ALP的精神、介入方式、操作要点
谢谢罗教授的指点,我试着将我对ALP的理解做一次整理.在这之前,我更多的是将我训练李宝宝的过程记录下来,然后加入一些“目标”,但这些目标与ALP里面的专业目标是有所区别的,我这里所提到的“目标”,其实只是针对李宝宝的情况,从ALP的目标当中拿出一部分来讲述而已。
第一节:ALP的精神
1。ALP的精神:ALP的中文意思是主动式学习方案。这正是针对自闭症孩子的缺陷而设计的一个治疗方法。这里用的词是治疗,而不是干预,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在里面。
所谓干预,其实更多的意思是“行为塑造”,也就是说,孩子的行为不能符合社会的要求,家长的要求,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塑造,让孩子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要求,家长的要求。这个方法让很多的孩子症状得到了改善,在孩子能力提升方面也有着明显的效果
而ALP强调的是治疗。这种“治疗”的表象是“主动学习”,即让孩子拥有“主动学习”的能力,而不仅仅是“你教,我学,而且我还学得很快”的能力。在这个表象的背后,是一个理论,叫“重建神经回路”的理论,也就是说,我们的孩子有问题,其问题主要是出在“神经回路”上,而“神经回路”,是可以重建的,当我们把这个神经回路重新建立起来后,我们的孩子所表现出来的,就是拥有“主动学习”的能力,当然,具体个案有不同的情况,有些孩子可以重建到接近正常人的水平,而有些孩子可能距离会比较远。
而神经回路重建水平的高低,重建得好不好,一个是看孩子主动学习能力发展得怎样,具体表现就是孩子会不会出现一些大人没有教过的技能,或语言。另一个是看孩子是不是看起来比较正常,没有什么异常行为,其三是看孩子的沟通能力,即与同龄孩子能不能有效沟通,尽管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的孩子可能被“欺负”,但只要他能与正常孩子成功沟通,我们就应该感到高兴了。
因此,ALP的精神就是生活,就是沟通,就是我们在一起,就是我们一起完成,我们一起合作完成,我们一起解决问题......而不是我教,你学.在这里,教者与学者,不象课堂上课那样,老师讲,学生听......
但注意,这只是'精神'而已,也就是说这是我们的最终目标而已,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需要一套渐进的方案,这就是'主动式学习方案'
第二节:介入方式
因此,我们需要讲第二点,介入方式
2.介入方式
ALP的介入方式是以家庭为主.强调的是生活即介入,能不用教具尽量不用,能不上桌面就尽量不上桌面,能用家具就不要用玩具.因此,ALP的目标当中,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就是家长目标.在ALP当中,家长目标与孩子目标很多,家长共有五期,而孩子也有三期,根据我的理解,介入方式主要是在家长目标中体现,因此,我择要说一下家长的目标.其实这也可以做为老师目标.
家长关建目标一:父母使用引导式参与的能力.这个能力在ALP的目标当中需要7个精通条件,分别为(这里直接引用原文来解释,不知道是否会涉及到版权问题,请教罗教授意见):
1.要著重在「行為上的改變」 或是 「提供學習的機會」
引导式参与,顾名思义就是引导与参与,其中引导是家长的责任,而参与,则是孩子的责任.因此,在执行引导式参与的首要条件,就是各负其责.家长不能过多地负起孩子应负的责任,当然,孩子应负的责任是根据孩子的能力来定的,你总不能要求孩子从这里自已坐飞机到台湾去找罗教授上课吧?
但这里有家长一个最基本的责任,就是家长要改变行为,也就是说提供学习的机会,而孩子也要有一个最基本的责任,就是'来参与',说到这里,就会涉及到一个问题:'那孩子不来参与怎么办?'确实,我们的孩子是不会主动来'参与',否则就不是自闭症孩子了......
因此,在这里,家长又要负起一个更重的责任:让孩子来参与......让孩子来参与的方法很多,但有一个方法是不能用的,就是强迫孩子来参与......但在实际教学当中,在很多情况下,不强迫,孩子是不会来参与的,难道老师们做错了吗?其实也不是做错了,只是方法不同而已,当使用强迫的方法让孩子来上课,这时只是不是引导式参与而已,没有对错之分,只是目标不一样而已了.
回到刚才的问题,孩子不会主动来参与,怎么办?其实在这里的关键就是'决定权'在谁的手上,家长要做的就是负起更多的责任,例如可以用声,可以用动作,可以创造出孩子感兴趣的情境,吸引孩子自已'决定'要来参加活动.
而我现在要李宝宝来参与活动的方法相对简单,拍一下他,指一下,他就会过去,如果他正在玩电脑,不过去,我就站在他旁边等他,但我不出声,甚至是满脸的笑容,就算是他对我说'爸爸,我不要玩游戏',我仍然是满脸笑容地在他旁边等他,一般而言最多五秒钟,他受不了了,就会去了
2.要著重在思考歷程,為什麼?
3.想想看一般父母花多少時間陪孩子「玩」?你的工作不是陪孩子玩。
4.挑戰不是讓孩子受挫,你要培養一個學徒不是用打罵的,你要用心讓他對這個領域有興趣的唯一方式就是提供他成功的經驗,而此成功的經驗是讓孩子知道確實是他辦到他不會的,不是重複他已經會的步驟然後虛偽的鼓勵孩子。
5.任何的挑戰都要深思熟慮,讓孩子有成功的機會。絕對不是重複練習到〔背下來〕 ,而是引導者不斷的改變溝通方式讓學徒看懂進而接受你的引導。
6.父母可以看見引導式參與是全方位的,不論是在認知學習、規範建立、人際關係
7.你可以在評估資料以及最近與孩子的活動中找出下列關於GPR的實際執行時需要考慮的面向,請思考後回覆教練 I. 我有哪些行為會誘發孩子的制式反應? II. 我的哪些反應不利於引導式參與關係的進行? III. 孩子的哪些制式反應可以當成契機來進行引導式參與關係的培養? IV. 孩子的哪些行為會讓我有制式反應? V. 孩子的哪些行為讓我心跳加速、血壓升高、語氣加重,一定要當場制止而痛快? VI. 上述Ⅳ、Ⅴ的行為有哪些會影響引導式參與關係的發
要著重在思考歷程,想一起孩子為什麼做出这样的反应?
这个精通的条件,更象是心理学.ALP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学会思考,而孩子思考能力的强弱,正是孩子康复程度的好坏.因此,我们在上课,我们在训练,我们在生活,我们在沟通,所有这些,其实只是工具而已,我们使用这些工具,最终的目的,就是要让孩子学会思考,学会象正常人一样思考......
这有点象佛学,学佛之人学习佛法,目的是什么?目的不是佛法,而是到彼岸,当你到了彼岸的时候,就要将佛法放下,佛法,只是渡你到彼岸的一个条船而已,上岸了,没理由还背着船吧?
因此,我们要学会阅读孩子的心理历程,并引导孩子的心理历程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这个时候,上什么课,玩什么游戏,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知道孩子想什么吗?重要的是我们要知道孩子是怎么想的,而后面这一点,怎么想的,更为重要.
3.想想看一般父母花多少時間陪孩子「玩」?你的工作不是陪孩子玩。
说实话,拥有这样的一个孩子,家长做梦都想着什么时候不需要陪着孩子去上课,陪着孩子做游戏,为了孩子,那里有讲座,只要是没听过的,都想去听一下,看看,有没有什么新的希望.时间久了,还会开始幻想,能有什么药或什么疗法,一下子就让孩子康复,从此,不再受这份苦......
正常孩子的父母,基本是不陪孩子玩的,那么,我们能有不需要陪孩子玩的那一天吗?从理论上说,是有的,那就是让让孩子学会思考,当他的思考能力可以接近正常孩子的时候,我们就不需要陪着孩子了,让孩子跟着同伴一起就行了.
这个梦想有点远,但却是孩子康复的方向,当孩子在想的时候,我们要等他一下,当孩子真的不明白的是候,我们要调整自已,让他能明白,孩子自已弄明白的经历多了,才会变得自信......
.挑戰不是讓孩子受挫,你要培養一個學徒不是用打罵的,你要用心讓他對這個領域有興趣的唯一方式就是提供他成功的經驗,而此成功的經驗是讓孩子知道確實是他辦到他不會的,不是重複他已經會的步驟然後虛偽的鼓勵孩子。
引导式参与的过程,其实也是不断加入挑战的过程,这里说的挑战,指的是孩子,让孩子挑战高一点的目标.这种挑战,加入得成不成功,其实看结果就知道了,如果孩子完成了,而你不需要去强化他,孩子也感到很高兴,这就成功了.如果孩子不能完成,加入适合的提示也不能完成,而需要大人'代偿'才能完成,这个挑战就太难了.
任何的挑戰都要深思熟慮,讓孩子有成功的機會。絕對不是重複練習到〔背下來〕 ,而是引導者不斷的改變溝通方式讓學徒看懂進而接受你的引導。
这一点就涉及到孩子的自信心及成功感的陪养.我们希望孩子经过努力完成一项工作后会感到高兴,会有成就感,就好象一个正常孩子在解题,经过努力后终于解出一道难题后的那种感觉.
但我们孩子做不到这一点,他们更多的是完成任务,他们更多的是'因为你这样要求,所以我就这样做,做完后我就走开,刚做完的事与我无关'
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其实也是费了很大的心思,还专门问了罗教授怎么办?罗的回答很简单,那就是让孩子成功,让孩多体会到成功,不断地体会,慢慢地就会有了.注意,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两节课可以解决的.
我在执行项目的时候就遇到了一个问题,我发现我教李宝宝所有的东西,他其实都学得很快,但这个过程我发现他更多的是在'应付'我.
例如,我跟李宝宝说,跳绳20下,李宝宝二话没说,拿起绳子跳了20下,然后停下来.......
这里面就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正常孩子会这样吗?不会,正常孩子会跳不足20下或超过20下,然后向大人分享;我跳了30下呢或者他会试,我到底能跳多少次不失误......这才是我想要的结果,而不是李宝宝能跳20下绳.
但就跳绳这一项,我们解决不了孩子只在应付我的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放在生活当中,而比较成功的,是李宝宝用手势来指挥我移动的活动,具体请看一下视频
6.父母可以看見引導式參與是全方位的,不論是在認知學習、規範建立、人際關係
什么是引导式参与?这是一个难以说清的问题.简单点说,在引导式参与中,教什么,怎么教,要以孩子为参照点,家长要随时根据孩子的情况来调整自已,而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是,在引导式参与当中,家长不直接说出答案,也不直接示范.这是一个让家长抓狂的要求......本来我们的孩子就不聪明,本来我们的孩子就不会关注别人,还不能直接提示,那让他怎么学习啊?
这就是我在这个帖里说过的,不能取长补短,反而要以短补长,这就是自闭症孩子康复训练的难点所在,但我们的孩子,有不少人还是有这个能力的.这里,请看一下李宝宝的上课视频<声音与手势并用>,在这个视频当中,家长要求孩子要用声音与手势来与大人沟通,但又不能用语言,怎么办?我在这里花了大约5分多钟的时间来让李宝宝明白.
7.你可以在評估資料以及最近與孩子的活動中找出下列關於GPR的實際執行時需要考慮的面向,請思考後回覆教練 I. 我有哪些行為會誘發孩子的制式反應? II. 我的哪些反應不利於引導式參與關係的進行? III. 孩子的哪些制式反應可以當成契機來進行引導式參與關係的培養? IV. 孩子的哪些行為會讓我有制式反應? V. 孩子的哪些行為讓我心跳加速、血壓升高、語氣加重,一定要當場制止而痛快? VI. 上述Ⅳ、Ⅴ的行為有哪些會影響引導式參與關係的發
第七点就是一个思考题了.这个要中断一下,留下十分钟的思考时间,让大家想一下,然后讨论.在这里有一个名词解释一下:
制式反应:制式反应是自闭症孩子的一个特有的行为特征,只要是自闭症孩子,一定会有这种反应.如果我们能消除孩子的制式反的话,我们的孩算不算康复,这个我不好说,但我可以肯定一点,如果我们的孩子能消除制式反的话,他可被这个社会所接受,能不能自立,自谋生路,成家,这个就不好说了,因为在我所认识的正常人当中,都还有不能自谋生路,不能成家的人.
制式反应其实是一种预设答案的机械反应.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情景再现,二是明知故问.以李宝宝为例,以前只要关空调,李宝宝就一定要去开窗,这就是情景再现,现在李宝宝还会问:爸爸,那是火车.然后又指着火车问,爸爸那是什么啊?期待着我回答火车,如果我回答不知道,他就会告诉我答案,那是火车,然后又问:爸爸,那是什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