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楼主: binfeng200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整个一个大吃货!

[复制链接]
81#
发表于 2011-5-13 17:06:12 | 只看该作者

re:跟着宋宇的美文进入了情境,忘却了生活中的...

跟着宋宇的美文进入了情境,忘却了生活中的烦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2#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7 04:02:39 | 只看该作者

re:一碗牛肉面的前世今生(2011...

一碗牛肉面的前世今生

(2011-10-26 04:11:11)

张晓舟


最近我去台北政治大学传媒学院上了一堂关于中国摇滚乐的课,课上发现台湾的90后对大陆了解极为有限,然而他们大多知道地沟油,甚至有的还知道城管,总之地沟油和城管看来远远比崔健有名。

主持这个“大众文化与流行音乐”课程的政大钟适芳老师指出“你们有地沟油,我们也有膨化剂呀。”

有一次读到侯孝贤一个访谈,侯导说:“我还是会想起以前在城隍庙,打架打成流氓头领的日子,我觉得那才是男人。现在的男人越来越中性,女性以后会比男性强。但我怀念那个有力量的世界,像狗一样,彼此之间咬,准确、粗暴又直接。”

我在微博上转了他这段话,马上有台湾朋友跳出来控诉:为什么台湾男人现在越来越中性越来越娘?都是从小吃膨化剂吃出来的!

这是一个有趣的扯淡,我可以考虑写篇文章比较两岸音乐了:《地沟油老愤青与膨化剂小清新》。然而,台湾膨化剂食品早就攻占大陆市场,毒害大陆青少年应该比毒害台湾青少年为甚。而地沟油要在台湾谋求发展却很不容易,不只是因为台湾人口味偏淡,也不仅仅是人家道德水准高,最大的原因是台湾人的日常饮食标准实在太高,高到店家若想玩猫腻投机取巧,只能自取灭亡。

我的台湾美食之旅仰仗陈升带路。这位宝岛歌王首先是一个伟大的吃货和酒鬼,他带我吃过一顿惊世骇俗终身难忘的黑鲔鱼豪宴。然而黑鲔鱼只有南部的东港才盛产,并且只有每年五月才有,加上大量出口日本,一般台湾人不容易吃上,我不会把黑鲔鱼当成台湾美食代表,一个地方的日常生活状态和气质,体现在最普通的食物上:一碗姜母鸭,一碗土虱,一碗牛肉面......

陈升曾撰文宣称:“如果什么狗屁天王的名号和在自由自在的夜市吃一碗药炖土虱让我选,我情愿用一百个天王去换得一碗土虱。”

于是在台北、台中、高雄浩浩荡荡的小吃夜市上,我看到成千上万天王倒毙在一碗土虱或一碗牛肉面旁边,歪裂的嘴角淌着口水。

在台中的“中华夜市”,陈升遥指一望无际的成百上千家小吃竖起手指:“一共要吃7家!”但吃到第6家,我走路已经像企鹅了,升哥又大手一挥:“台中这样的小吃街一共有4条。”

难免有小吃摊老板和食客狐疑地盯着他――这张脸显然属于陈升,但一个老天王怎么会出现在这么廉价的小吃摊?――而陈升也会盯着对方,直到对方自觉没趣,他才施施然付帐,一边嚼着槟榔一边趿着人字拖鞋扬长而去。当然有时也有厨师会扑过来,让陈升在围裙上签名,这个吃货大笔一挥写下——“好好吃

后来我一个人去了台南,陈升说台南没有台中那样很集中的小吃街,很分散,得慢慢找。

到了台南我才明白:这个古朴的小城压根就不需要规划出什么小吃街美食街,因为全城遍地美食触目皆是,一天时间我吃了八顿:牛肉汤,羊肉汤,羊杂汤,虱目鱼肚,鸭肉羹,鳝鱼意面,鲜鱼汤,萝卜丝鱼饼,海胆粥......还有很多,实在没有多余胃可以去装。为了可以多吃几家,我甚至拒绝附送的米饭。我甚至庆幸天气酷热,令我得以走完一条街就换一种鲜榨混合水果饮料喝,最终有一种柠檬莲藕没喝到,引为台南之旅一大憾事。

台北最著名的吃,是最普通的牛肉面。这是令两岸人士百思难得其解的一件事,因为大陆并没有如此尊崇牛肉面的风气,台湾从前也没有,台湾本地人并没有狂吃牛肉面的传统,恐怕是四九年之后牛肉面才慢慢应运而生,较多的说法是源于眷村的大陆北方老兵,他们用简单的酱油卤汁浇上牛肉面来吃,后来牛肉面渐渐改良进化,俨然成了台北一个小小的城市图腾。

有一次,陈升带路去吃牛肉面,不惜走很长的路,从重庆南路经过著名的“补习街”(这儿到处都是各类应试学校和家教辅导),在一个窄得不能再窄的巷口,我们占满了一家小得不能再小的牛肉面店,一共只有三张小桌子。店名曰“刘山东”,又铭曰“始于1951”。在这家山东老兵开的家庭小店,我吃到平生最棒的一碗牛肉面。“刘山东”墙上挂着马英九亲笔签名的奖状――原来马任市长时搞了个轰轰烈烈的台北牛肉面节,刘山东是比赛得奖的。后来我发现,很多牛肉面店都有马英九签名的奖状,没得奖的也有一张感谢状——市长大人感谢你支持和参加台北牛肉面节。

台北是平民的,日常的,它当然也是快节奏的――但即使是牛肉面这样的“快餐”,也是老火靓汤慢慢熬出来的。台湾的味道,正在一个慢字。每个台北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牛肉面排行榜。据说有一家奢侈馆子一碗牛肉面卖几千台币,但那是孤例,仅限于满足有钱人猎奇心理。一百或一百多台币一碗的绝佳美味牛肉面比比皆是。

美食的平民性,在食品安全危机触目惊心的今日,是个绝佳的博士论文题目,怎么就没人写一部《一碗牛肉面的前世今生》呢?一碗牛肉面如何在四九年飘洋过海,被思乡心切的外省老兵发扬光大......最终沉淀,浓缩,熬制出台北的劲道。

九月份台湾屏东有两个大节,一个是“世界民谣音乐节”,一个是“世界猪脚节”---令人捧腹,奋蹄狂奔!

而咱这边,要做就大做大而无当的“国际美食节”,一玩就是满汉全席宫廷秘笈大国崛起,哪会在区区一个猪蹄或一碗牛肉面上小题大做?

咱这边已经越来越难吃到一碗好的牛肉面了。北京的牛肉面得打上“加州”二字似乎才名正言顺,更可笑的还有人在“加州牛肉面大王”前再加上“李先生”什么的,把加州唐人街搬到北京来。国产牛奶沦丧,国产牛肉面也沦丧,得贴一贴加州的商标才灵。肉价飞涨,我家门口那家“成都美食”,不单面和肉完全分离,也就是根本没有事先熬的牛肉汤,而只是一边煮面一边扔进牛肉,而且牛肉一片一片少下去,一点一点消瘦下去。有一天,当那碗牛肉面上面只晾了一小片孤苦伶仃薄如蝉翼的牛肉时,我忍无可忍地要求服务员把那片牛肉拿掉,“我宁可吃斋面,也不能让你们这么污辱牛肉面。”肉价飞涨只是原因之一,店家和厨师对于自己做的食物,或者说对于自己的活儿,早已丧失基本的尊重。

“刘山东”只是台北无数小店中的一家,当然不能跟全聚德东来顺这样的国际名牌相比。若论美食文化,大陆自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始于1951年算个鸟,老子随便都能给你整出一套始于开元元年、始于万历十五年之类的深具人文精神兼民族气节的菜系出来。但在北京,始于1951年、地盘历经半个多世纪都没挪的小馆子能有几家?而台北比比皆是。老字号的沦亡,先是因为革命年代的动荡,后是因为开放时代的“城市规划”。一座随时随地拆迁的城市,是容不下一碗始于1951年的牛肉面的。更重要的是,一个干什么都猴急猴急的社会,是没有心思慢慢熬一碗牛肉面的。

台湾学者张铁志,大概是民国文人的文章看得太多了,一来帝京便去前门凭吊,但是凭吊或默哀是可以的,想吃顿好的却不容易,他和女友兴致勃勃地进去全聚德朝圣,没想到那儿真是赶鸭子上架,摩肩接踵人鸭不分,还没吃完鸭子,服务员就像赶鸭子一样催着你快点走别占地儿。张铁志问我:不吃全聚德还能吃啥呢?我想了想,倒是有家爆肚,在普遍难吃的前门显得鹤立鸡群,可越是鹤立鸡群就越是人多得排长龙。因此,尽管前门小吃誉满历朝,最终我郑重推荐的,却是那家历史悠久的肯德基。

某国际连锁快餐名店最近也有志于振兴牛肉面。但他们的广告竟然直接牵出一头憨态可掬的牛,仿佛笑吟吟地说:“你要真牛的话,就快来把我吃掉吧!”

这年头我们的吃相怎么越来越穷凶极恶?

在台北台中台南,我最爱喝的就是各种酸梅汤。有一天在罗斯福路撞见一家“金陵酸梅汤”,不禁梦回南京:前不久我在夫子庙,我先是吃了一碗鸭血粉丝汤,吃着吃着看见店家有个大招牌,郑重宣告:本店绝不使用增稠剂,我虽然很愿意相信这家老板的诚意,却再也不敢吃南京鸭血粉丝汤了。至于金陵酸梅汤,夫子庙好多酸梅汤大概是可以无限兑水的吧,喝了不吐就不错了。金陵酸梅汤不在金陵,早就飘洋过海去了台湾。

辛亥百年,凤凰卫视采访百岁老人,有位老革命说:我们一直是臣民,不是公民。

请允许我不奢谈革命,只谈吃喝,也请允许我不奢谈公民,只谈平民庶民,不奢谈大江大海,只谈谈一碗牛肉面一杯酸梅汤的前世今生。

(刊于《财经》杂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3#
发表于 2011-10-27 07:11:15 | 只看该作者

re:这个帖子里,写吃的文章林林总总几十篇,我...

这个帖子里,写吃的文章林林总总几十篇,我最喜欢27楼宋宇写的那一篇《馄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4#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5 04:26:28 | 只看该作者

re:吃饭也得讲道理老猫在村里 ...

吃饭也得讲道理

老猫在村里

http://blog.sina.com.cn/yuanlaimao  2011-11-23 22:29:07




中国人最爱讲道理了,在微博上讲道理的人就特多。道理有两种,正的和歪的。正道理叫人变深沉,歪道理惹人笑。正的歪的,都是道理。

杨贵妃宠信的高力士,就写过一首特有道理的诗,说荠菜的。有一年他在湖南五溪看见荠菜没人要,大发感慨,写了首《荠菜诗》:“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贵贱虽不同,气味故常在。”这诗流传下来,黄庭坚大为赞赏。一样的东西,时也运也,在不同的地方,境遇就会不同。荠菜在长安洛阳可以出售,在五溪就是路边野草。人也一样,想想你大学同学,聚会的时候,有的比你有钱,有的没啥出息,可大家不都是一个学校出来的么?谁比谁又强多少?机会不一样而已。

宋朝散文名家石介,字守道,读书的时候非常穷,人穷就得节俭,过得抠抠索索。有位官员看他可怜,请吃饭的时候,特意把好菜打了包,让他带回去。石介死活不要。他说:“我也爱吃好吃的。但美食这东西,天天能享用可以,您让我就吃这一天,我明天吃不下粗茶淡饭怎么办?朝享膏粱,暮厌粗粝,是人之常情。所以,这菜不能要。”
想想还真是,人都喜欢往高处走,坐惯了卧铺就不爱坐硬座,坐惯了飞机就不爱坐火车,坐惯了头等舱,经济舱就受不了了。当了大官,重新当回老百姓很不适应,好不容易开车上班了,你一限行,停车一涨价,大家坐回公交车,还那么挤,痛苦就会被放大很多倍,谈啥宜居啊幸福指数啊,都是扯。

明朝《分甘余话》里讲到一个段子,说是乡下年轻人说起某地有五色牡丹,非常漂亮,跟家长商量,能不能移植过来,种在家中。老爷子问:“牡丹这么漂亮啊?就是不知道能不能结出馒头来。”这样的思维,现在的人也有,比如有的小伙子喜欢上漂亮的姑娘,家长就会说:“姑娘漂亮,但会过日子吗?能生孩子吗?”意思就是别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看来完美姑娘必须得秀外慧中,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做一株能结出馒头的五色牡丹才行。小伙子也一样,要壮要帅要多金还要忠诚,真难啊。

正经道理,分析起来太过沉重,和吃饭的氛围是不般配的,把道理讲歪,才能和饭局相得益彰,饭才吃得有意思。这方面的高手是苏东坡。有一天,苏东坡突然琢磨起颜回的饭量来了。颜回是孔子的门徒,每天吃饭就是“一箪食一瓢饮”,很节俭,受到了孔子的称赞。可惜,三十九岁就死了。苏东坡说,这样吃饭,的确节省资源,但难免夭折。要是颜回能两箪食再加半瓢饮,岂不是能再活三十九岁吗?他甚至想到,要是将盗跖两天的消耗给颜回,够他吃七十年的,但“恐回不要耳”。

苏东坡的意思,大概是太节俭也不一定是好事,就算是美德,也不能过分。但不过分不是不彻底。行为上要适可而止,心灵一定要纯得无暇。

颜蠋是齐宣王手下臣子。他和齐宣王一起,吃饭就是牛肉,出门坐车,老婆孩子都穿最好的衣服,可他不干了,辞职,理由是:“美玉出自深山,朴实才漂亮,雕琢成玉器,实际上是一种损坏。人也一样,当了官就有压力,神形受损。我还是想回家,开饭晚些就当吃肉了,溜达着就当坐车了,没什么罪错就当富贵了……”对此,苏东坡分析:说来说去,颜蠋还是在意肉,在意车啊。晚食为美,安步自适,图的是个自在,何必拿肉和车说事呢。苏东坡这么一说,倒让人想起现在很多素菜馆,菜品都是素的,却起些鱼香肉丝、素鸡素鹅之类的名字,这不还是奔着肉去的吗?

荀子有句话: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出于水而寒于水。这话到现在也是名言,意思是后人胜前人,徒弟强过师傅。苏东坡却批驳道:这是梦话。青和蓝、冰和水,就是一种东西,有什么强不强的?你拿米酿成酒,能说酒比米甜嘛?拿羊肉猪肉做成菜,能说菜比肉更好吃嘛?所以,荀子就是个大忽悠,就靠编貌似有理禁不起推敲的名言混事儿。

苏东坡一向不尿荀子,说他教出了个李斯,扰乱天下,觉得这人权术之心太重。不过靠名言忽悠人的“成功人士”,现在的确大有人在,是可以复制的。

要说关于饮食最歪的道理,是唐朝有个叫杜邠的说的。这位杜先生肚量大,特别能吃,吃完了就睡。有人劝他,这样对身体不好,不是养生之道,杜邠说:“你没看见过米袋子吗?里面装满了米,特别紧实,可推倒了,袋子就松快了。”

这道理讲的——还真有酒囊饭袋一说。不过话说回来,歪归歪,这道理讲的,还真有自嘲精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5#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5 04:30:09 | 只看该作者

re:清官们的伙食老猫在村里 ...

清官们的伙食

老猫在村里

http://blog.sina.com.cn/yuanlaimao  2011-06-30 21:27:31




    “民不可有此色,士不可无此味”,这是明朝的徐九经在句容当县令的时候写的。因为有个戏叫《徐九经升官记》,所以大家对他比较熟悉。不熟悉的是,他画得也不错,就画了棵白菜挂在堂上,旁边题了这两句诗。后来他离开句容了,老百姓就把那棵白菜刻成下来,还刻了“勤俭忍”三个字,说这叫“徐公三字经”。

    明朝贪官多,清官也不少。海瑞算一个,清廉得几乎没有人情。海瑞在淳安的时候,有一天自己出门,买了三斤肉,立刻成了天大的八卦,在官场就传开了。海瑞也吃肉了?后来才打听清楚,那天海瑞的母亲生日,那三斤肉,是海瑞给母亲的生日礼物。

    明朝常州还有一位官员叫符验,和“赴宴”谐音,却极其清廉,不仅不带家属赴任,而且每顿饭都只吃青菜,所以在官场上得了个外号,叫“符青菜”。有一年闹了旱灾闹蝗灾,符青菜出门办公,让随从背了两个筐,一个盛米,一个放柴,为的就是不骚扰地方。

    还有一位叫刘玺的,做了官,也只吃青菜,也得了个“青菜刘”的外号,他的另一个外号叫“刘穷”。后来他管漕运了,是个肥差,可穷得依旧,连皇帝都知道了他。他写的奏章到了皇帝那里,皇帝一听是刘玺写的,就问:“是不是刘穷啊?要是他的朕就不看了,准奏。”

    永乐年间,还有个明轩輗,官都做到按察使了,一年四季只穿布袍。他倒是吃肉,三天买一斤肉,这是规矩。要是来客人了,才杀一只鸡。他家杀鸡,在街坊间是个奔走相告的新闻。后来他告老还乡,皇帝问他:“我听说浙江有个官,回家的时候,全部家当都放在两个竹笼子里,谁都看得见。是不是你啊?”这位清官一边点头,一边就哭了。



    其实不仅是明朝,历朝历代,不贪便宜当清官的都有。东汉的羊续比较有名,下属送他一条鱼,他无法推却,就把鱼挂在庭柱上,意思是我不要。他老婆来看他,他不让老婆进屋,老婆还以为他有啥不可告人的事情呢,冲进去搜检,结果只找到了布衿、盐和青菜。

    南北朝的时候,彭城王高攸去了趟沧州,离开的时候,老百姓夹道欢送,做了吃的给他,对他说:“你到我们这儿来,只喝了水,没吃我们这儿的东西,你就尝尝吧。”高攸这才吃了一口——要知道,这位王爷可是皇帝的儿子,比现在的公务员们要有觉悟得多。

    唐朝大历年间,有位郑馀庆,是位高官。他当过兵部尚书、太子少傅、太子少师,还封了荥阳郡公,食邑两千户,按理说应该过着奢靡的生活了。可是他不,一生清贫节俭。有个段子说,有次他请客,吩咐厨子说:“一定要去毛,蒸烂了,脖子别折断啊。”大家一听,饥肠辘辘,觉得不是鸡鸭就是鹅什么的。结果菜端上来,竟然是一盘蒸葫芦。他死的时候,没钱办丧事,连皇帝都知道了,特意多给了他一个月的俸禄——这就算他唯一一次占公家便宜吧。

    宋朝的苏东坡,算是好吃的。不过他是靠工资生活的,被贬成黄州团练使以后,家境就紧张了,没进项,自己去东坡种菜。为了自律,还写了幅字,大意是:从今天开始,我节俭了,每天只喝一杯酒,吃一盘肉。要有人请饭,可以乘以三,只能少,不能多。预告在此,要是主人不听,超过这个额度,我就不去了。这样的好处是:一,安分养福;二,宽胃养气;三,省费养财。



    到了清朝,也有很清廉的故事。顺治年间的进士李时谦,当过推官,当过两个县的知县,还当过监察御史,就以清廉著名。他身体不好,后来病退了。回家没多少时间,陕西闹起了大饥荒,朝廷重新起用他,去陕西赈灾。按理说,自己首先得吃饱了吧?可是他没有,一分便宜不占。终于,他病死在任上。当地的督抚、将军等官员去他府上凭吊,看到院子里满地都是荒草,厨房里的炊具都不全,大家感动得落了泪,凑钱给李时谦买了棺材,送他回江淮老家。

    康熙四十六年,济南一带大旱,朝廷官员开始赈灾,让那里所有的乡绅把佃户的名字造册上报,然后按着名字发米。只有当过刑部尚书、此时已经告老还乡的王士禛拒绝上报。官员们找到他,说这米是朝廷的恩惠,你不能不领。王士禛说:“以前朝廷有规矩,遇到饥荒,谁家的佃户谁负责。我现在虽然不当官了,但我遵守以前的规矩。”最后,他也是一粒米没领。当时的赈灾官员们非常感慨——其实,王士禛家粮食也不多了,存粮的瓶瓶罐罐都见了底儿。但什么叫觉悟啊?

    类似的故事,在各类史书上有很多。论数量,清廉者要比贪婪者多得多。中国士大夫多讲究廉耻,不饮盗泉之水,不食嗟来之食,有清白的自我意识。想想现在的救灾款和捐款去向,想想现在大小官员们公款吃喝视为家常,有些人都不觉得这是个事儿,就觉得不是滋味。没叫你比发达国家,和过去的封建社会比比,也不能一点没进步还退步吧?



PS:有朋友提出海瑞是回族,查了下书,是我看错。抱歉,已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6#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5 04:31:33 | 只看该作者

re:女酒徒何日九原芳草绿,大...

  
女酒徒

何日九原芳草绿,大家携酒哭青春



    俗话说,女人天生就有三两酒。意思是,只要喝上了,女人就是三两打底,三两之后,相当于男人刚开始喝。同等酒量男女对饮,男人往往栽在最后三两上,而女人没事。具体理由,是因为女人肉多,酒下去一分散,化解于无形了——不知道这样的说法,有没有科学依据。

    在历史上,有关女人喝酒的记载并不多。著名的女酒徒,也是屈指可数。这大概和一般女人受闺阁教育有关,也和男尊女卑有关。女人就算是喝了,也很少会被有名有姓地写上,更何况大多数女人都没有正式名字。

    女酒徒里比较显赫的,是汉更始帝刘玄的老婆韩夫人。这位夫人天天拉着更始帝狂喝滥饮,于是“群臣欲言事”,皇帝“辄醉不能见”。每当大臣要谈公事,打扰了韩夫人和老公喝酒,她就比较激动,怒不可遏,甚至拍坏了桌子。酒力之强大,令人咋舌。

    《酒谱》里记载,经常和丈夫对饮的,是南北朝刘宋时期大臣沈文季的老婆王氏。当时沈文季是吴兴太守,竟日与妻子对饮,估计夫妻两个都有酒精依赖,拿酒当茶喝的。沈文季一天五斗酒,王氏一天一斗。王氏酒量大不如沈文季,只是陪饮,而且沈文季喝了酒还能上班,头脑清晰,不废政事。所以,王氏成了沈文季的陪衬,映照出沈文季的能喝、能干。



    真正懂酒又能喝的,还得说是卓文君。卓文君不是卖酒的吗?红袖当垆,必定是女酒徒吗?那当然了。那是在他们开酒馆之前,还穷的时候。有记载说,司马相如把他们家的鹔鹴裘卖给了邻居杨昌,换酒回家,“与文君为欢”。鹔鹴裘很贵,应该能换回不少酒。后来李白写诗: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用的就是这个典故。

    后来呢?与其坐吃山空,不如自给自足。于是他们又把车卖了,换本钱开起了酒馆。这些,大家都知道了。

    到了唐朝,最能喝又有名的女人非杨玉环莫属,贵妃醉酒。杨玉环被唐玄宗放了鸽子,心中郁闷,龙凤酒太平酒通宵酒一气儿灌下去,喝得大醉……当然,这是戏曲,不是史实,也看不出她酒量的大小。但从史书上看,杨贵妃也是经常喝大的。《开元天宝遗事》记载,一次在华清宫,杨贵妃宿醉刚醒,唐玄宗搀着她,俩人摇摇晃晃在花园里看木芍药。皇帝折了一只花给她,杨贵妃本能就拿到鼻子前闻,皇帝笑道:都说萱草是忘忧草,那么这花可以叫作醒酒花了。

    《墨客挥犀》记载了杨玉环醉酒的另一个版本。明皇在沉香亭召见杨贵妃,可杨贵妃已经喝醉了,只好由侍女们扶着,高力士带路,歪歪斜斜地来见皇帝。醉颜红妆,鬓发散乱,连拜都不能一拜。玄宗见了,笑道:“这哪是妃子醉啊,这是海棠没睡醒。”

    后来苏东坡有首海棠诗,写道:“只恐深夜花睡去,更烧银烛照红妆。”就是这个典故。

    女人醉酒,慵懒娇羞之态尽现,也格外性感,和寻常不一样,这大概也是唐玄宗喜欢杨玉环的重要原因吧。



    说起女酒徒,不可不提李清照。李清照生在官宦家,却难得没有被严管,从小就喝酒。她喝酒不是别人记载的,全是她自己说的。比如“莫许杯中琥珀浓,未成沉醉意先浓”,这词就是她年纪还小的时候写的。还有那著名的“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是她无忧无虑青葱年华的写照。

    李清照这一辈子比较苦,先是受父亲牵连,被迫和丈夫分居,又经历了亡国、丧夫,后来再婚,还遇到了骗子张汝州,受了牢狱之灾,晚年孤苦凄凉。磨难使人嗜酒,酒成了李清照最好的伴侣,如“昨夜雨骤风疏,浓睡不消残酒”,如“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如“东篱把酒黄昏后”、“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人似春将老”等等。在各种不靠谱中,唯一靠谱的就是她的酒越来越勤了。有人进行了不完全统计,李清照存世的近50首词中,谈到喝酒的有一半,而且沉醉的比例相当高。



    在女酒徒里,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就是青楼女子。许多青楼女子都是饮酒的,豪爽不让须眉,又有文采才华,简直是现在女文青的前身。宋朝颍州,就有善饮的青楼小妹,叫曹苏哥。曹苏哥与人相恋,却被青楼鸨母反对。眼见得有情人难成眷属,心下大悲。春天里,她和情郎骑马出城,登上高山,相对痛哭,哭过之后,两人开始狂饮,喝得大醉。曹苏哥后来的结局书里没写,倒是说此事传遍朝野,人人都夸苏哥豪爽。宰相晏殊还写了首诗夸姑娘:“苏哥风味逼天真,恐是文君向上人。何日九原芳草绿,大家携酒哭青春。”

    青楼女子饮酒,明末清初的《板桥杂记》中多有记载,比如名妓寇白门,“筑园亭,结宾客,日与文人骚客相往还,酒酣以往,或歌或哭”。还有一位叫李三娘的,“长身玉色,倭堕如云,量洪善饮,饮至百觥不醉。”有一次开酒会,主人倾尽家酿,李三娘与人“分曹角胜,轰饮如雷,如项羽、章邯钜鹿之战,诸侯皆作壁上观”,这顿大酒喝到天亮,“诸君皆大吐”,倒了一地,衣衫狼藉,只有李三娘醒着,“然犹不眠,倚桂树也”。

    说到这些人,就会想起董小宛。董小宛的酒量也是可以的,她嫁给冒辟疆的时候,叫姐妹们一起喝酒,“轰饮巨叵罗(大酒杯)”,喝得“诸姬皆惊”。可惜,冒辟疆不爱喝酒,董小宛嫁过去以后就再没喝过。冒辟疆真是一个无趣的人。

    喝酒是当时青楼女子的必修课,和琴棋书画一样,为的是能接近客人,讨客人的欢心。《扬州画舫录》里就说过,小秦淮妓馆的姑娘们,总是穿着短衣或者纱衣,在妓舟上招揽客人。遇到游客,摸胡子拉手,“隔舟索酒”。这是她们的工作。但她们中的一部分,真的爱上酒了。



    《雪涛小说》中,写到了一位姑苏名妓张三,不仅能喝,而且说话风趣幽默,年龄四十岁了,却是酒宴上不可缺少的人物,只要她在,大家基本不醉不归。和张三相似的,还有安徽的妓女杨七,书上说她“豪于酒”,而且挺能说。当时安徽人爱吃一种木耳豆粉做的东西,名字叫“假鳖”。有天杨七请饭,上了真鳖,被请的人倒不想吃。杨七打趣说:“看来这人真是宜假不宜真。”大家觉得这是格言,记到了书上。

    一说宜假不宜真,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冯骥才先生写的一位“酒婆”。这位酒婆衣衫破烂,头发散乱,但每天定点来小酒馆里,喝一碗叫“炮打灯”的散酒,无一次赊账,然后过十字路口回家。一到路口,她的酒劲就过去了,从不出事。

    后来老板良心发现,不再往酒里掺水,改卖真酒。以真换假的头一天,酒婆喝了酒,在马路上出了车祸。

    的确,习惯假的,真的就不适应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7#
发表于 2011-11-25 12:24:29 | 只看该作者

re:不全不全,女酒徒怎么少了秋瑾?“不惜千金...

不全不全,女酒徒怎么少了秋瑾?“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怎么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8#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8 04:27:10 | 只看该作者

re:亲爱的南京,亲爱的盐水鸭 来源:...

亲爱的南京,亲爱的盐水鸭

来源: lilivancouver 于 2011-12-26



我在分不清现实和梦境的年龄里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梦,几只黄灿灿的小鸭子在我奶奶的大铸铁洗衣盆里欢快地游动着,从它们的屁股里,一群群小鱼儿流出来,也在盆里活泼地来回游动。这个梦如此真实,以至于在我懵懂童年时代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相信这是真正发生过的事情。

我知道那时的我很傻很天真,会把这样一个梦当成事实,可是这个怨不得我,要怨,就怨我的父母。

在现代的年轻一代里有这样一种说法,叫“父母皆祸害”,玩笑地讲,我在某个意义上十分同意这句话。

就拿我的父母来举例子吧,他们大学毕业之后,放着北京、上海、天津、武汉等这样的大城市不去,积极响应国家支援矿山建设的号召来到了大同矿务局,一辈子扎根在此,贡献了他们的一生甚至健康。

大同是什么地方?紧挨内蒙,是真正的塞外高原,此地岭秃山荒,土地贫瘠,干旱缺水,物产极其有限,一年四季大风不止,我们那地方的人甚至戏说“大同一年只刮两次风,一次从春天刮过夏天,一次从秋天刮过冬天。”

虽然彭丽媛一首《我爱你,塞北的雪》唱得莺啼婉转,把塞外说得十分美好、浪漫,但那不过是个大忽悠,只有生活在那个方的人才知道六七十年代的日子有多辛苦。

你们说,我从小生长在这样一个环境恶劣的地方,和大城市的孩子们相比,见识短还不是必然的事情吗?(爹,我知道你是我博客的忠实读者,你读到这段话的时候可千万别生气呀!)

还好,我父母不是唯一犯傻的,比他们更傻更天真,放弃大城市富裕生活的热血青年大有人在。比如,我从小学到中学的那些老师们几乎全部来自天南地北,其中不乏从北京、上海、南京、武汉、长沙、无锡这些大城市里来的,甚至,我有几位老师以及我妈医院里的同事是香港人、印尼华侨,所谓“有海外关系”的一群,他们和我的父母一样,在大同成家立业、生儿育女,认真工作直到退休。按照我的理论,他们的牺牲更大,因此对于他们的孩子来讲,“祸害”更大、更显著。

因为这一点,我部分同意“父母皆祸害”的说法,他们作为热血青年的选择实实在在影响了后代十八岁以前的生活质量和见识。好在这批人的孩子们绝大部分很出息,在十八岁之后纷纷考取了全国各地的大学,走出了大同矿务局,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甚至走出了中国,走向了世界,由此把父母的“祸害”减轻到了最低点。

话说有一年过年的时候,作为福利,我妈他们医院给每位职工分了一只鸭子回来,那是我平生第一次吃鸭子。我那原本十分聪明伶俐的妈,也被自己的选择“祸害”得不轻、缺少了应有的见识和阅历,她自以为是地认为鸭子和鸡一样,两条腿、两只翅膀、一身羽毛,没什么大区别,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烹制(正如我今天自以为是地把鸭子和火鸡都当成是大鸟儿,都可以“盐水”一样。)。于是,那一年过年的餐桌上,我们有了几顿又腥又硬、难以下咽的鸭子肉,让我从此对鸭肉深恶痛绝。

那时候,我妈有位来自南京的同事兼密友,按如今的话说,叫“闺蜜”,她有个女儿比我高一届,因为两家妈妈的缘故,我们两个也成了十分相投的好友,也成了“闺蜜”,我们真挚的友谊从小学一直延续下来,直到这几年因为我们生活的路渐行渐远于是话不投机,也因为我的刻意而为,我们失去了联系。

她先我一年考取了南京工学院。在我高三的那一年里,每两个星期定时收到她的来信是我枯燥的高三生活里十分重要的一个亮点。她在给我的信中所描述的大学生活、南京夫子庙的场景、秦淮河畔的风情、中山陵的气派、紫金山天文台的神秘,使我对大学生活以及南京十分向往。

好友第一年寒假回来的时候,我翘课到她家里去与她会面畅谈,老朋友相见,自然高兴无比,不知不觉中,竟然已经日薄西山,到了晚餐的时间。

那天晚餐的时候,她切了一盘南京盐水鸭来招待我。看到鸭子,我的第一反应自然是皱眉吐舌做鬼脸,朋友但笑不语,坚持用筷子夹了一块放在我的碗里。我捏着鼻子小心翼翼尝了一口,顿时发现这东西味美无比,又鲜又香,好吃不腻,实在是人间美食,足可以叫神仙们驻足人间。

这盘南京盐水鸭更加让我向往南京,于是,我的高考第一志愿也是南京,当时的华东工学院。可惜,我这个号称语文、作文都很强的人却在高考中把作文写走了题而失掉了很多分,多到我之后的命运被这些分数步步改变,而第一步的改变就是让我从此与南京痛失交臂。

不知道各位是否同意,到哪座城市、上哪所大学对人的命运影响很大,我的命运在我不满十八岁的那年,因为高考失利的缘故生生硬硬地偏离了我为自己设计的轨道,而我从此的际遇,恐怕多多少少也与此有关,如果我当时能够在南京读书,一定会遇到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有不同的的思想不同的经历,可惜,人这一辈子,从来不可能事事如愿。当然,回头看去,我也没有什么好遗憾的,我接受命运的安排,可各位有过如此经历的人一定了解我少年时梦想不能实现的失落和遗憾。

九十年代中期,我弟弟考上了东南大学的研究生,需要去南京面试。我向单位请假,以要给弟弟壮胆,陪弟弟去面试的理由拿到了十天的假期,兴冲冲坐上了开往南京的火车,在颠簸了一天一夜之后,第一次踏上了南京、我心中向往已久的城市。

那时我的好友已经在南京成了家,对于我的到来自然欣喜之至,她陪着我逛夫子庙、漫步秦淮河畔、参观中山陵和紫金山天文台。我惊讶于南京的青山绿水,大都市的繁华大气,也惊叹那道路两旁茁壮漂亮、枝桠在天空可以对接从而形成一道绿色的天屏的法国泡桐。

当然了,贴心的好友在每天晚餐时都不忘记备上一盘正宗的南京盐水鸭来给我解馋。

我很幸运,有个贴心好朋友也有个贴心的好弟弟,我弟弟在南京读研的那三年里,不论寒假暑假放假回家,从来没有忘记给我这个姐姐带上一只正宗的南京盐水鸭。

来到加拿大之后,在吃鸭子这件事上我算是长了见识,什么明炉烧鸭、大炉挂鸭、琵琶鸭、卤水鸭、酱鸭、腊制鸭腿、已被制成半成品的姜母鸭料包等等都可以在华人的烧腊店或华人大型超市里买到,在朋友们的聚会上,往往也会有人带一大盘买好的各种名目的鸭子来,给大家一饱口福。

可奇怪的是,我竟然却从未见过卖南京盐水鸭的,正因为如此,当我有一天在网上看到南京盐水鸭的制作方法、再看到那一盘切好的肉质嫩滑的南京盐水鸭时,口水不禁汹涌澎湃地涌上舌尖,连带着对往事的回忆也如潮地涌来,如滔滔江水绵延不绝。

想念南京,为着我少年时失落在那里的梦想,也为着我曾经生活在那个城市里的至爱亲朋;想念盐水鸭,为着陪伴了整个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那份纯洁的友谊,也为着我弟弟对我这个姐姐的深厚的手足之情。

我在心中轻叹:哦,亲爱的南京,亲爱的盐水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9#
发表于 2011-12-28 11:29:13 | 只看该作者

re:盐水鸭很好做的。网上查查吧

盐水鸭很好做的。网上查查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0#
发表于 2011-12-28 13:08:23 | 只看该作者

re:很少有地方特产真空包装后还能保持美味的。...

很少有地方特产真空包装后还能保持美味的。南京盐水鸭就是其中之一。
超市买来真空包装的盐水鸭,还是很好吃。
最需要BS的包装的北京烤鸭!简直是没法说的难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1#
发表于 2011-12-28 14:10:06 | 只看该作者

re:一个卤的,一个烤的,不可能一样吧。...

一个卤的,一个烤的,不可能一样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2#
发表于 2011-12-28 14:19:37 | 只看该作者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燕原...

下面引用由[U]燕原[/U]发表的内容:

一个卤的,一个烤的,不可能一样吧。


你的逻辑也乱了吗? 我哪里要求它俩味道要一样啊。不一样的味道都要好吃,这个是正常要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3#
发表于 2011-12-28 14:31:25 | 只看该作者

re:烤的东西放一会儿肯定就不好吃了啊,从面包...

烤的东西放一会儿肯定就不好吃了啊,从面包到羊肉串都是如此。

你这个要求不正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4#
发表于 2011-12-28 15:11:22 | 只看该作者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燕原...

下面引用由[U]燕原[/U]发表的内容:

烤的东西放一会儿肯定就不好吃了啊,从面包到羊肉串都是如此。

你这个要求不正常。


烤的东西包装后没有出炉时好吃,这谁都知道。但,难吃到那个程度,还怪我要求高?
你先去买一只来尝尝再说我的要求是否正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5#
发表于 2011-12-28 15:24:13 | 只看该作者

re:你是不是在北京站前买的?我十多年...

你是不是在北京站前买的?

我十多年没吃烤鸭了,那东西还没有麦当劳健康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6#
发表于 2011-12-28 15:29:08 | 只看该作者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燕原...

下面引用由[U]燕原[/U]发表的内容:

你是不是在北京站前买的?

我十多年没吃烤鸭了,那东西还没有麦当劳健康呢。


我没那么傻,会去买这个。是有人送给我一包,总不能丢掉吧,况且还是真心真意从北京带回来的,就打开吃了。我已经做好了坚强的心理准备,但还是受惊了,实在难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7#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8 15:29:31 | 只看该作者

re:烤鸭要真空包装的,我想最好是半成品的,拿...

烤鸭要真空包装的,我想最好是半成品的,拿回家微波炉里热热,这样才有点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8#
发表于 2011-12-28 15:34:49 | 只看该作者

re:“真空包装的北京烤鸭,要到全聚德的门店去...

“真空包装的北京烤鸭,要到全聚德的门店去买,和超市里卖的全聚德烤鸭味道不一样,价格也会贵一些。”

“俺觉得楼主不要买真空包装的,非要买也买楼下推荐的总店货。
北京烤鸭是与牛排类似的佳肴;讲求的是多汁儿与即食性。
不包装在室内放上3~4个小时的话,严格的说来已经不是北京烤鸭的原始口感了。
现在的真空包装工艺为了保质(劣等的真空烤鸭里面要加盐)是必要高温压制,这应该称之为蒸鸭或者烧鸭更为贴切。已经与烤鸭完全不是一种东西了。
还是带点苻苓饼与蜜饯给老人吧。现在各地现烤的烤鸭工艺都是比较过关的....如果你自己坐飞机回去临行先去全聚德买两支不是真空的,那还可以。 ”

网上经验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9#
发表于 2012-1-1 17:43:03 | 只看该作者

re:挑剔的幸福与烦恼 by 陈晓卿...

挑剔的幸福与烦恼  by  陈晓卿

    刚刚过去的两个月,马不停蹄各处流窜,在北京加在一起不到俩礼拜。这种频繁出差的结果,除了导致体重大幅度上升之外,回到北京后,味觉异常疲惫,完全打不起精神出去吃饭。由于走过的城市极其美味,成都、重庆、台北、上海、广州、杭州……以至于接到“北京餐厅大赏”评分表,看着密密麻麻的入围餐厅名单,心不在焉联想的,还是十万八千里之外的吃食。

    前几天,同事在万寿路的小巷子里发现了一处叫“要得”的麻辣烫馆子,邀我同去。见我没反应,同事又补充一句,“这家的燃面做得不错”。燃面?宜宾特产,少水多油,鲜辣无比的……我未免动了心。赶到那里,小店居然要排队,燃面看上去也像模像样的,松散红亮,麻辣相间。只是吃到嘴里,只一口,在北京已经算最好的,但……

    此前一个礼拜,我出差去重庆。晚上在江边,和几位重庆同行喝了几口啤酒,就被他们带去吃大排档,我点名要吃燃面。在渝中区七星岗乌漆麻黑的一条叫不出名字的小街,刚一拐弯,巷子里居然灯火辉煌。简易大棚里人头攒动,据说这家“姜鸭面庄”的老板就是宜宾人,晚上十点才开门,营业到早上四点。毫不犹豫要了二两燃面,舌头还没来得及打结就消灭了。好吃啊,“再来二两!”我刚想再要,就被几位地主制止,他们希望我尝尝这家的拳头产品,也就是姜鸭面。这种面和燃面很像,也是用劲道又有嚼劲的手工面,面焯得刚刚断生,以豆芽打底,佐以浓稠美味的自制牛肉汤,浇头是子姜爆鸭子。三下两下吃完,喝一碗棒骨海带汤,放下碗筷,仰天看了下夜色,我坚定地说:“必须再来一份姜鸭面,还要二两的。”扑面而来,是一片同情的叹息,那些眼神里分明在说,这哥们儿在北京确实受苦了。

    出美味的地方,人总会有优越感。想起朋友王三表的故事。有次他出差成都,到了饭点儿,打电话让我推荐饭馆。我佯装问了他住址,然后让他下楼,“左转,往前走,三十米是不是有一间小店?”他说是啊是啊!我说,进去,那是家相当棒的饭馆。之后,王三表逢人就说,“老陈推荐太TM靠谱了,比吉野家还好吃耶。”其实,他住的地方我压根不知道在哪里,但我相信,对付他这么一个北方佬,成都随便一个饭馆都可以把他打发得消消停停的。

    重庆也是这样,随便一处就能让人惊喜。一个北京人在吃面,当地人像饲养员一样,抱着膀子聊重庆的各种面条。甲说两路口的小面好吃,乙不屑地说,十八梯的眼镜面馆才叫好吃,老板看你顺眼,还有可能从砂锅里给你加两小块牛肉,“那感觉不亚于被皇上赏赐……”其实,我觉得他们电视台门口的彩电面馆就已经足够好吃了,以前出差,经常把早餐放在那里,为什么还要这么挑剔呢?

    挑剔,是每一个美食城市的特点。去重庆前,我在台北盘桓了几日,那里果然是美食天堂。一起开会的蒋兄就是台北人,但由于在美国呆了很多年,所以有朋友善意提醒,说和他在一起,恐怕很难吃到台北的精髓。有天深夜,蒋兄专门带我去西门町宵夜,那也是一个夜间才开门的排档。我跟着排了半小时队,虱目鱼肚上来时我还有些将信将疑。然而汤鲜肉甜,完全超乎我的想象。刚觉察鱼腩略微肥腻时,蒋兄又提醒我用山葵佐之,果然滋味大异,香馥之气浓浓游走在口腔鼻腔之间……“这家店是我童年时代经常光顾的地方,” 蒋先生说,“可能,每一个台北人都有专属于自己的饭馆。”天!这就像每一个重庆人都有自己心目中最美好的面馆一样吧。

    两个月里,出差时间最长的是在广州。我在南方报业集团有很多朋友,分属于各个子报子刊,鼓吹普世价值时,他们观点出奇的一致,然而在餐厅评价这样的小问题上却水火不容。为挑选一个满意的广州风味排档,他们甚至不惜剑拔弩张长达两个小时。“某某还是不错的,比较适合老陈”,“那家店去年还可以,今年去吃会被人笑话死的!”于是罗列无数论点论据……最后,正方和反方把一顿晚餐……辩论成了宵夜,完全无视饥肠辘辘的我,可见太民主了效率就容易低下。呵呵。其实对我来说,广州的大多数小馆子都特别的亲和,但我完全不敢说自己曾经在哪里用过餐,就怕又“吃错了”。似乎每一个广州人都是美食家,他们对全市每一家餐馆的口味历史、食材现状、主厨八卦以及经营前景,都能发表洋洋万言的独到见解。或许也正因为有这么多挑剔的食客,才催生出那么多美味的餐馆吧。

    从小,地理课本就告诉我们,首都北京是伟大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和很多城市相比,它让人垂涎,同时普通人进得去的餐厅还是不够多,尽管在北京做一个美食向导相对容易,也不会引起太多争论,但我还是希望它也能成为美食都市。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北京的餐厅密集得像顺德,精细得像台北,更新速度像杭州,品种丰富像香港……做一个北京人,估计也会被“幸福的烦恼”每天折磨着:“哎呀,该去哪家儿呢?真烦!”这种娇嗔,就好比要去参加Party的少妇,晃动着胸,面对着满满六个衣柜,冲老公撅着小嘴:“看嘛看嘛,没有衣服穿呢……”

《TimeOut 北京》专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0#
发表于 2012-1-1 21:55:49 | 只看该作者

re:理科生成为美食家并能写鉴赏文字的少见,你...

理科生成为美食家并能写鉴赏文字的少见,你粉的土摩托就不行,方舟子更不可能,
像上面那篇,作者写的一定是地沟油爆发之前的真情心得,好在写面,对于大排档,没写重庆那边的毛血旺水煮鱼什么的。
最后一段的比喻有意思,我倒是在晚间北京地铁上,见到过两个农民工情侣在争论哪一站下,为的是能品尝到自己钟爱的地铁口的摊贩夜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4-27 12:14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