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查看: 26056|回复: 13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喜欢乱敲任何东西,是行为问题还是另有涵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13 22:15: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孩子见到任何一样东西都要咚咚的敲,要不就是用指尖刮东西,例:门、汽车、本子、桌子,说了太多次了他就是不听,还跑到邻居家去敲院子门,墙壁上的磁砖,我真不知道怎样去引导他,问他想干什么又说不出来,我该怎样办呀?
2#
发表于 2010-11-13 23:02:43 | 只看该作者

re:你要跟他做游戏,做每个东西会唱歌的游戏,...

你要跟他做游戏,做每个东西会唱歌的游戏,地板时光很好,我儿子进步很快,读全天幼儿园了,最重要他对人有兴趣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0-11-14 23:58:58 | 只看该作者

re:很认同楼上观点,不要盯着这一刻的行为,拼...

很认同楼上观点,不要盯着这一刻的行为,拼命去矫正,根源不在这个行为上,就算你矫正了这个行为,根本问题没解决,一样出现许许多多与正常孩子不一样,让你头痛不堪的行为,尽量利用他的兴趣,与他进行互动,“让他对人产生浓厚兴趣”是最关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0-11-15 02:28:49 | 只看该作者

re:对这样的行为问题,当然是必须矫正的,否则...

对这样的行为问题,当然是必须矫正的,否则每天去敲邻居的家和墙,人家不骂上门来了.努力找出行为背后的根源,这讲得一点没错,这就是问题的本质,但是不能光等着本质的出现再去下手.其实对这样的行为,应该是可以引导的,可以引导成为好的行为,和坏的行为,在家里买个小鼓或其他可以敲打的玩具,让他跟着节奏跟你玩,这是容许的,而且是一个很好的RDI的游戏,而到别人家去敲墙敲门,就是一个坏行为,好行为可以得到奖励,坏行为不受鼓励,而且会受到惩罚,这就是行为训练的基本方针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0-11-15 19:38:16 | 只看该作者

re:其实跟版主观点并没冲突,原则问题当然要坚...

其实跟版主观点并没冲突,原则问题当然要坚持的,难道孩子在马路跑、玩电插座也允许吗?只是以往经验总结,自闭症教育不能只盯在行为矫治上,一定要注重孩子的内省、思维,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才有可能应对多变的大千世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0-11-15 22:34:18 | 只看该作者

re:楼上曲解了“行为矫正”。ABA最经常...

楼上曲解了“行为矫正”。
ABA最经常讲的,就是建立有意义的行为,以不相容的行为来消除问题行为。
通常楼主的问题行为的处理:提前预警,根据自己的经验,在它可能发生之前做好准备,分散甚至控制孩子不发生。已经发生了,最常简单冷静地制止即可,常不宜兴师动众,大呼小叫。

一个原则:ABA多是强调正面的的口语指令并鼓励执行,比如,通常不会在问题已经发生的情况下,去命令“不要敲玻璃!”,而更多地是提前下达“来,帮我拎着包!”。
行为矫正中,更多的,不是不准孩子做什么,因为他即使不做,他也没学会应该做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0-11-16 09:51:31 | 只看该作者

re:楼上秋爸爸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我需要说...

楼上秋爸爸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我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所处的是教育角度的不同,是教育观的差异。

我们所讨论的差异点是:“一种思路是认为不要让孩子出现问题行为,回避问题行为的发生,用所谓的正向行为去代替旧有的问题行为;而我的思路是让孩子面对问题,努力帮助孩子在问题行为的体验中,理解利弊,慢慢学会主动控制修正不良行为,即在体验的过程中获得认知的发展”,是两种教育观念与教育思路的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0-11-16 10:24:00 | 只看该作者

re:无论是替代型的还是直面型的,都需要根据孩...

无论是替代型的还是直面型的,都需要根据孩子的问题行为出现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两者并不矛盾。非左即右的做法不可取。个人观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0-11-16 10:49:01 | 只看该作者

re:我家儿子小时候有一个不良行为,2岁半后,...

我家儿子小时候有一个不良行为,2岁半后,喜欢摸铁栏杆,经常摸到女孩子的屁股,当时非常难堪,有一次是爸爸独自带着孩子逛公园,孩子一直用手扫,栏杆前站着一排穿超短裙的女孩子,结果一阵惊呼,女孩回头以为是这个“大色狼”,爸爸只好红着脸,低着头,带着孩子不断向女孩们一个个的鞠躬道歉,一个一米七拉着一个90公分的孩子向着一个个十来岁的女孩鞠躬求原谅。整个过程经历了5分钟,旁边的人都说:“没事啦,不用那么夸张呀”。但爸爸还是不断的进行,让孩子加深体会。过后还天天跟他说:“我羞死了……”。大概半年,孩子慢慢懂得了这个道理,自己控制了这个行为,最开心的是同时让孩子获得羞耻、难堪、缺德等抽象的概念,也发现孩子慢慢变得讲道理了。也见过一个孩子,十岁了,从3岁开始,他就喜欢摸铁栏杆,他妈妈就用了“替代”行为,让他手上拿着一些东西,但几年后的今天,当孩子手上没东西的时候,他还是继续着这个行为,而且年龄大了,场面就更难堪了。

可能是职业本能,我一直注重孩子的内省、思维,抓紧身边一切机会,甚至创造机会让孩子体验好的、不好的。让他获得理解认知。他是一个拥有人格的独立个体,他将来的社会性必须是在对社会、事件充分理解、产生自我调控而表征出的特性。只有这样,他才能立足这个万变的社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0-11-16 11:09:05 | 只看该作者

re:如果一个3岁的孩子,因为懂得了“羞耻、难...

如果一个3岁的孩子,因为懂得了“羞耻、难堪、缺德等抽象的概念”,从而“内省”,“变得讲道理了”,最终“自己控制了这个行为”,那这个孩子“立足这个万变的社会”不成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0-11-16 12:17:19 | 只看该作者

re:林林妈妈的观点如果放在普教里面,是比较合...

林林妈妈的观点如果放在普教里面,是比较合适的。我现在教的孩子中,只有乐乐我可以这么给他做。我带的二组和三组的孩子,我也尝试这样做,但必须结合替代性的做法。我绝对不能把用在乐乐身上的方法拿过来用到二组合三组的孩子身上。对于更多的以琳孩子,恐怕还是主要需要替代性的思路去解决问题。

刚才我们的培训小组热烈讨论了这个话题,每个人面对的孩子都不一样,每个人的经验都不同。

大家的各种成功的经验,我们都用得上,因为以琳的孩子太多了,孩子的差异真的是太大了。

我个人认为不是什么教育观的差异,而是孩子的个体差异导致我们必须有不同的对待方法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0-11-16 13:01:44 | 只看该作者

re:我们这里探讨的是一种观念,至于一个孩子几...

我们这里探讨的是一种观念,至于一个孩子几岁懂得羞耻、难堪、缺德等抽象的概念,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家长们做了没有,教了没有,对于教育而言,我们做了、教了(包括不经意的教了),孩子什么时候有,什么时候懂得并不重要,这只是时间的问题,而我们不做、不教就一定不会有,就一定不会懂,这本身就是一个教育观的问题,与所谓的个别差异没有关系,因为所谓的个别差异仅仅是针对个别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的不同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0-11-16 13:17:45 | 只看该作者

re:以琳不愧中国自闭症龙头,每一个分子都辩证...

以琳不愧中国自闭症龙头,每一个分子都辩证务实。我这么“胡乱讲几句”,却引起以琳培训小组的热烈讨论,着实是自闭症孩子的福气。张老师说得对,自闭症孩子还是需要内省教育的(比如乐乐)。只是时机(程度)到了没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是不能教会他羞耻心的。但我们必须明白,所有儿童都不是天生就会的,都是在孩子会之前、懂之前,通过潜移默化,慢慢内化的。我们要坚持的是一定要教,只是要探讨什么时候教最适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0-11-16 13:25:06 | 只看该作者

re:对于特教,得先了解个体差异,再上不同的菜...

对于特教,得先了解个体差异,再上不同的菜,方法适合个体,才是最好的。
俺某日偶然听到了某教育名家的免费育儿讲座,天生的演讲家总是能把听众带入一个高亢的境界。
“让孩子自然成长,聆听精神胚胎的呼唤”
“孩子到了某一事物某一现象的敏感期,那么他就会迫切强烈的希望拥有,而这时候如果你不满足他,非要以家长的身份来管制,那么在孩子的性格形成上会造成一定的伤害。”
“长期受高压管理的孩子,一到他们学校,开始简直就像疯了一样,不停地进来出去,不停地大叫大闹。那是因为孩子的内心世界被长期压抑而需要的释放。等释放完了,听得见自己内心的声音了,他就会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尤其是讲到“孩子永远没有错,有错的永远是家长”,下面群情激奋,捋袖高呼,家长们就差流涕忏悔了,估计稳坐泰山,木知觉也的就只有俺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0-11-16 13:35:38 | 只看该作者

re:回6楼“ABA最经常讲的,就是建...

回6楼

“ABA最经常讲的,就是建立有意义的行为,以不相容的行为来消除问题行为。”

首先,什么是“有意义”的行为?换句话说,自闭症孩子很多行为的“无意义”性只是在ABA教育者眼中认为的,ABA教育者给孩子建立的所谓“有意义”行为,也是以ABA教育者的教育标准来衡量的。所有这些行为(无意义和有意义),对于孩子自身来说,意味着什么,“有什么意义”,ABA教育者是不考虑的。

孩子出现一个行为,背后肯定有出现这个行为的原因,
ABA教育者的针对办法是:“我不管你因为什么原因出现的,反正我让你现在不出现就行,以后会不会出现我也保证不了。”

例子“比如,通常不会在问题已经发生的情况下,去命令‘不要敲玻璃!’,而更多地是提前下达‘来,帮我拎着包!’。”
其实就是说:“你想敲玻璃?拎着包就敲不了玻璃了吧。”那以后孩子不拎包时,也不能保证孩子不会去敲玻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0-11-16 14:46:57 | 只看该作者

re:不解楼上的“不要管是否有意义的行为”是什...

不解楼上的“不要管是否有意义的行为”是什么意思,作为教育,教会学生产生为大众所接受、积极的行为,是必须要的,只是对于无意义行为,要替代,还是要孩子理解修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0-11-16 14:51:18 | 只看该作者

re:针对楼主的问题,我相信林林妈不是“胡乱讲...

针对楼主的问题,我相信林林妈不是“胡乱讲几句”,而是认认真真地将自己的经验热心奉献出来,供别人参考。

以琳网上任何一个帖子和观点都可以成为我们培训小组的话题,这不奇怪。以琳网有大把的资源,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对老师们的业务成长都有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0-11-16 14:54:52 | 只看该作者

re:回楼上,我的原话是 :“ABA教...

回楼上,

我的原话是 :“ABA教育者的针对办法是:‘我不管你因为什么原因出现的,反正我让你现在不出现就行,以后会不会出现我也保证不了。’”

而我认为ABA这样不管原因的教育做法是不对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0-11-16 15:23:16 | 只看该作者

re:孩子出现一个行为,背后肯定有出现这个行为...

孩子出现一个行为,背后肯定有出现这个行为的原因。

从孩子的角度,我们很难准确找到一开始的“原因”,因为孩子他无法表达出来,“问他想干什么又说不出来”,但并不是找不到原因就不去管它,我们需要做的,是给这个行为建立更多的其他“原因”,让孩子在以后出现这个行为时,是因为我们知道的原因导致的。

回到楼主的问题,“孩子见到任何一样东西都要咚咚的敲,要不就是用指尖刮东西,问他想干什么又说不出来,我该怎么办?”

对于孩子来说,敲东西这个行为满足了他的某种需要,即孩子知道敲东西就会满足,所以见到东西就敲一敲,具体是什么需要,我们并不知道。
但我们知道普通孩子见到东西为什么不敲,比如敲东西不好玩,敲东西会挨骂等,我们希望自闭症孩子和普通孩子一样,有同样的行为原因,所以,我们可以让孩子去经历那些事件,可以通过敲东西发展出更多敲的游戏并让孩子获得乐趣,让孩子从满足具体乐趣这个原因出发去敲东西,也可以通过孩子敲东西然后教训他一顿,让孩子从避免教训这个原因出发而不去敲东西。

关键就是教育者给孩子创设各种事件,让孩子从中体验,丰富他的生活经验。在具体事件中,要从孩子的角度考虑孩子可能获得的是什么经验,避免错误的只从教育者角度觉得孩子能从这件事里获得什么样的经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0-11-16 18:41:52 | 只看该作者

re:蓝辛生硬地栽赃,狠狠地给ABA扣了多顶帽...

蓝辛生硬地栽赃,狠狠地给ABA扣了多顶帽子,却都没有说判断依据。

15楼上来就质问“什么是“有意义”的行为?”,可自己又不给个定义。更不知道凭什么就判定“ABA教育者是不考虑自闭儿的行为意义”
而且你在15楼文字中,显然还把“有意义”和“有意谓”两个概念混在一起谈论。
要知道,ABA里重头戏之一就是行为分析,就是用于客观地分析孩子行为的原因。绝非靠主观的猜测来推孩子心里怎么想的。

要我来解释6楼说的“有意义”,就是“好的”的意思。完全可换词“有建设性的”,“积极的”...等等
它判断标准,就是教育者的喜好,往高了说叫价值观。理解、接纳什么的这些高尚情操,都在这里体现。苛刻、不忿、急躁的心态也能在此体现。

接下15楼来又说,ABA教育者的做法是,“我不管你因为什么原因出现的,反正我让你现在不出现就行,以后会不会出现我也保证不了。”
这还是莫名其妙的栽赃,是因为你认定了“孩子不不拎包时,就肯定会去敲玻璃”吗?你凭什么这么认定?

18楼那句“ABA这样不管原因的教育做法是不对的”。--帽子扣的斩钉截铁。
我前面提过了,若找本行为矫正的教科书,翻番目录就知道,行为分析在其中占大多少篇幅。

最后看19楼给出的干预策略,我读得更费解。

蓝辛先承认孩子“见到东西就敲一敲”的原因,在找了一圈之后,“我们并不知道。”
  --哦,说了半天,你不知道啊!
可人家ABA教育者通过行为分析,是会知道的。

又说,找不到原因,就人为地给孩子加入个“同样的行为原因”,(这段乱,读不太清),好像是让孩子去敲东西体验乐趣。
  --可人家本来就有乐趣呀。而且,我也可以仿照你前面对ABA教育的以后的判断,问,以后当没有游戏满足时,你能保证他不敲玻璃吗?
又说,可以“教训他一顿”,让他不敢去敲东西。
  --咦,原来,你也会ABA啊,会用惩罚啊,如果你是家长,我顶,如果是老师,就不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12-27 05:4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