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楼主: thankstoyil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转帖!!

[复制链接]
2561#
发表于 2011-11-1 13:08:38 | 只看该作者

re:新浪科技讯 10月31日晚间消息,You...

新浪科技讯 10月31日晚间消息,YouTube联合创始人陈士骏(微博)今晚来到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与现场听众分享了他“20个月赚130亿”(陈士骏自传中文名)的创业经验。

  陈士骏追忆了他的大学生涯,并透露当年卖掉YouTube的原因,以及患上脑瘤后对人生新的思考。水木年华音乐组合主唱卢庚戌受邀参与互动,现场妙语连珠。

  透露卖掉YouTube的原因

  卢庚戌首先发问陈士骏,为什么舍得卖掉一手创办的YouTube,他就舍不得卖掉水木年华,毕竟自己创建的公司就像亲生孩子一样。

  陈士骏说,当年YouTube属于创业期,工作非常辛苦,员工整日工作没有休假,经常每天工作18个小时,如果没有一个大公司的支持,员工们恐怕难以坚持下去。另外,当时公司在做国际化扩张,并寻求在移动设备上有所突破,都需要一个大公司的帮助。

  陈士骏于2005年创办YouTube,据说,当年创办YouTube是因为在一次烤肉聚会中,因苦于找不到地方与人分享录像带而萌生的创意。2006年10月,谷歌宣布以16.5亿美元价格将YouTube收购。

  YouTube目前每月全球独立用户访问量已达8亿。分析师估计,YouTube每年为谷歌贡献超过10亿美元的广告收入,而且很有可能已经盈利。

  追忆大学生活

  陈士骏出生于台湾,在八岁时移民到了美国,大学就读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学计算机专业。与硅谷创业奇才乔布斯、盖茨一样,陈士骏在大学里也不是一个“好学生”,他在大四快毕业时选择休学,进入了只有4名员工的PayPal工作。

  他读高中时就不太去上课,而是泡在寝室里搞编程。到了大学,选的是计算机专业,但是依旧不去上专业课程,而是跑去听诸如哲学、历史、英国文学等毫无相关的课。

  大病之后大悟

  陈士骏透露,在YouTube事业达到巅峰之际,他却查出患有脑瘤。那时,YouTube已经出售给了谷歌,可以说如日中天,连奥巴马等政要都通过YouTube进行竞选。陈士骏回忆,那天被奥巴马接见后,他在飞机上突发癫痫,第二天醒来时已经在医院里。

  接下来的日子该如何过?是疯狂享受,挥霍自己的所有积蓄?还是疯狂工作,忘掉肿瘤这个病?陈士骏开始了人生新的思考,他不再抽烟、不再熬夜,并且换了工作,结了婚,有了小孩,开始了新的创业之路。

  陈士骏回忆说,有一天,他站在火车铁道的中央,跟助手开玩笑说:“如果这时火车开过来,结果会怎样?”助手吓坏了,叫他赶紧离开铁轨。陈士骏说:“如果你拥有的一切在一瞬间会全部消失掉,你就明白了不该浪费时间、不该过得无聊、不该消耗生命”。(柏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62#
发表于 2011-11-2 12:21:36 | 只看该作者

re:就喜欢翻页:主持人:请说出同一偏...

就喜欢翻页:

主持人:请说出同一偏旁四个不同字。
普通青年:江河湖海。
文艺青年:琴瑟琵琶。
二逼青年:哼嗬哈嘿!
化工青年:烷烯炔烃。
追问:五个字?其他人沉默,化工青年:钾钙钠镁铝。
含泪问:六个字?化工青年:氦氖氩氪氙氡(推眼镜)我给大家背一下镧系和锕系...镧铈镨钕钷钐铕钆铽镝钬铒铥镱镥

回帖:
淳汁满溢濡湿滑溜潺涓流淌汗津渐浮淫波荡漾泛滥潮淹渣滓溅汝……理科生不要在文科生面前得瑟,你们那些连一点点剧情都没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63#
发表于 2011-11-2 13:33:44 | 只看该作者

re:我记得楼上自己不是说过是个数学青年吗?拿...

我记得楼上自己不是说过是个数学青年吗?拿出π来彻底完胜他们,无理数,无边无尽地....禅给他们看:
3.1415926535897932384626433832795028841971693993751058209749445923078164062862089986280348253421170679  
  8214808651328230664709384460955058223172535940812848111745028410270193852110555964462294895493038196  
  4428810975665933446128475648233786783165271201909145648566923460348610454326648213393607260249141273  
  72458700660631558817488152092096282925409171536436789259036001133053054882046652138414695194151160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64#
发表于 2011-11-2 14:47:55 | 只看该作者

re:长度不是禅,美感才是禅。如果对方...

长度不是禅,美感才是禅。

如果对方感觉不到数字的美感,只看到了剧情,那咋办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65#
发表于 2011-11-2 15:25:03 | 只看该作者

re:美感是训练出来的,无论是对数学对剧情还是...

美感是训练出来的,无论是对数学对剧情还是对禅。

参看:
数学是数学家的墓志铭
http://www.guokr.com/article/69516/

其中,高斯的尺规作图正十七边形,美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66#
发表于 2011-11-2 15:52:29 | 只看该作者

re:的确美,我就喜欢这个调调。但是。...

的确美,我就喜欢这个调调。

但是。。。。
淳汁满溢
濡湿滑溜
潺涓流淌
汗津渐浮
淫波荡漾
泛滥潮淹
渣滓溅汝

这个不需要啥教育吧,认字就行,有广泛的人性基础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67#
发表于 2011-11-2 17:44:0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68#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22:20:50 | 只看该作者

re:1936年7月,延安,窑洞内,煤油灯下,...

1936年7月,延安,窑洞内,煤油灯下,一个面容瘦削、颧骨突出的中年人,与对面坐着的一年轻白人侃侃而谈。聊天渐入佳境,年轻人问:当年为何放弃北大图书馆管理员的工作?中年人猛吸一口烟,沉思良久,用浓重的湖南口音说:临时工的名声太差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69#
发表于 2011-11-3 08:49:35 | 只看该作者

re:美国专家:聪明人都具备这3大特点今日...

美国专家:聪明人都具备这3大特点
今日新闻网    2011-11-01 09:47:44

原来人的头脑好坏是可以从外在判断的吗?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家针对12岁的
儿童进行学力测验,并挑选出成绩特别优秀的400名进行特征调查。结果发现优秀的学
童大多数具有以下特点:近视、左撇子、过敏体质。

日本心理学家内藤谊人对这3大特点进行分析,在其着作《探索他人内心的方法》(暂译
)中提到,据统计,优秀学童的近视率是平均值的4倍,且大多数是左撇子。

实际上在1982年,日本跟美国就曾做过类似的统计调查,发现左撇子成为艺术家、建筑
师的比率,比惯用右手的人还要高出许多,而在政治、运动、医学等领域中表现杰出的
左撇子也大有人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调查数据再度应证此项说法。

比较引发议论的是过敏体质,过敏体质的人对环境变化较为敏感,且依体质有轻重症状
之分,被判断可能与头脑好坏有关系。内藤谊人表示,此3点并不是科学证明,而是调
查数据的统计结果。只具有其中一项特征并不能代表此人头脑好,但如果具备上述3项
特点,是聪明人的可能性就高出许多。

源自 -
http://news.creaders.net/headline/newsViewer.php?nid=491509&i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70#
发表于 2011-11-3 09:21:17 | 只看该作者

re:2566不美,啥都看不见。2567何...

2566不美,啥都看不见。
2567何止是不美,简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71#
发表于 2011-11-3 09:22:32 | 只看该作者

re:别用“常识”理解复杂世界同人于野...

别用“常识”理解复杂世界
同人于野

http://www.geekonomics10000.com/624

如果一个物理学家谈物理,哪怕他只是用大家都能听懂的语言做科普,外行一般也不太敢提出质疑。人们知道物理学是一个非常专业的尖端科学,没经过多年训练的人胡乱说话只能闹笑话。可是当一个社会学家谈论社会问题的时候,哪怕他旁征博引了好多东西方先贤的经典理论,别人还是可以毫无压力地批评他。不管专家怎么说,每一个出租车司机都认为自己知道汽油涨价是怎么回事,每一个网友都认为反腐败的出路是明摆着的,每一个球迷都认为如果从来没搞过足球的韦迪能当足协主席,那么我也能当。

这也许怪不得大众。实践表明,像政治学这样的软科学,其“专家”的实用程度很可能并不显著高于“砖家”。1984年,伯克利的心理学家Philip Tetlock做了一个影响深远的研究。他调查284个专门以预测政治经济趋势为职业的政治学家、智囊和外交官,向他们提出各种预测问题,比如说戈尔巴乔夫有没有可能被政变搞下台。Tetlock要求专家们对其中大多数问题,比如某个国家的未来政治自由状况,提供出现三种可能性(保持现状,加强或者减弱)的大致概率。这个研究做了二十年,一直等到当年预测的事情全部水落石出。到2003年,Tetlock总结了这些专家给的答案,发现他们的总成绩还不如索性把每个问题的三种可能性都均等的设为33%。也就是说,专家的预测水平还比不上直接抛硬币。更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专家对自己专业领域的预测得分居然比在自己专业外领域更差。

所以《纽约人》杂志在评论Tetlock描写自己此项研究的《政治专家可靠么?》( Expert Political Judgement: How Good Is It? How Can We Know? )这本书的时候对专家相当悲观,最后得出的结论居然是我们还是自己思考算了 – 尽管Tetlock的研究显示专家的得分其实还是比普通人略高一点。

但社会科学并非无路可走,它可能正处在一个大发展的前夜。哥伦比亚大学Duncan Watts的新书《什么都是显然的–如果你知道答案的话》(Everything Is Obvious* Once You Know the Answer)提出,社会科学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像硬科学一样,依靠实验和数据。传统专家的预测之所以不行,是因为他们依赖的很多直观“常识”,其实是一厢情愿的想当然。事实上,哪怕一个最简陋的统计模型,也能比专家预测得更好。Watts 这个说法当然并不新,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呼吁把数理方法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而且这个方法也的确正在成为主流,现在大概已经很少有人在论文里拿一百年前的所谓经典说事了。此书的最大新意在于,因为Watts同时在Yahoo!研究院研究社交网络,他在书中描述了几个其本人参与的有趣研究。

谈起社交网络,中国读者会立即想到格拉德维尔(Malcolm Gladwell)的《引爆流行》(The Tipping Point)。这本书提出,一件东西要想在人群中流行开来,需要某些特别有影响力的关键人物在其中推波助澜。这些关键人物是社交网络中的节点,是普罗大众中的意见领袖,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们才可能实现把地球上任意两个人用不多于六个人相互联系起来,也就是所谓“六度分隔”。根据这个理论,扩大知名度的最好办法是找名人做广告。名人在微博上说一句话,应该比普通人的“口碑”重要得多。有传闻说现在中国有百万粉丝的名人发一条营销微博可以获得一千元,其实这个数字还算是少的。美国女星Kim Kardashian一条tweet的价格是一万美元。

“关键人物”理论完美符合人们的思维常识。我们总是强调伟人对历史的推动,强调“一小撮”坏分子对社会秩序的破坏,强调明星对时尚潮流的引领。问题是,这个理论没有获得大规模统计实验的支持。

在现实生活中统计影响力非常困难,因为我们很难测量一个人是被谁影响的。现在微博客Twitter的出现给这种测量提供了可能。Twitter的一个特别有利于研究的特点是,如果用户分享一个网址,这个网址的URL会被缩短,自动形成一个唯一的代码。通过跟踪这些短代码,Watts与合作者就可以分析信息如何在Twitter上扩散传播。具体说来,就是如果有人发布了这么一条代码,而他的一个“粉丝”如果转发这条代码的话,那么这次转发就可以被视为一次可观测的影响。广告商的愿望,是希望信息能够这样被一层接一层的转发传播开来,形成所谓“Twitter瀑布”。然而通过分析2009年两个月之内160万用户的七千四百万条信息链,研究人员发现98%的信息根本就没有被推广传播。在这千万条信息中只有几十条被转发超过千次,而转发次数达到万次以上的只有一两条!我们平时看到的那些被反复转发的消息其实是特例中的特例。由此可见想要通过微博成名,就好像买彩票中头奖一样困难。

那么名人的影响力到底怎么样呢?Watts等人使用了一个巧妙办法。他们使用统计模型根据第一个月的数据把那些粉丝众多,并且成功引发了Twitter瀑布的“关键人物”挑出来,然后看他们在第二个月中的表现。结果相当出人意料:这些人在第二个月再次引发瀑布的可能性相当的随机。平均而言,“名人”的确比一般人更容易导致一条消息被广泛传播,但这个能力的实际效果起伏极大,一点都不可靠。也许最好的营销方式不是拿大价钱请少数名人,而是批量雇佣有一般影响力的人。

如果一个东西突然流行开来,我们的常识思维总是以为这个东西一定有特别出类拔萃之处,或者就是其幕后一定有推手。但Twitter上的研究表明所谓幕后推手其实并没有那么厉害。那么为什么某些书能够畅销,某些电影能够卖座,某些音乐能够上榜呢?完全是因为它们出类拔萃么?Watts参与的另一项研究表明,成功很可能主要是因为……运气。

这是一个相当有名的实验。实验者创办了一个叫做Music Lab的网站,在几周之内招募到一万四千名受试者来给48首歌曲评分,如果他们愿意,也可以下载其中的歌曲。有些受试者的评分是完全独立的,他们只能看到歌曲的名字。而其余受试者则被分为八个组,他们可以看到每首歌被自己所在组的其他受试者下载的次数 – 他们可能会设想被下载次数越多的歌曲越好听,这样一来他们打分就会受到社会影响的左右。

实验表明那些好歌,也就是在独立组获得高分的歌曲,在社会影响组也是好歌,而且其流行程度比在独立组更高;而坏歌在社会影响组的表现也更差。所以当听众能够被彼此的选择影响的时候,流行的东西就会变得更加流行,出现胜者通吃的局面。然而这个实验最重要的结果是,具体哪首歌能够登上排行榜的最前列,则是非常偶然的事件。有些歌曲可能会因为实验初期纯粹偶然地获得更多下载次数,后来的受试者受这个影响就会以为这首歌好听,以至于给予它更多的关注,形成正反馈。最初的运气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最后谁能脱颖而出。独立组仅获第26名的一首歌,在一个社会影响组居然排第一,而在另一个社会影响组则排第14名。尽管特别不好的歌肯定不能流行,但好歌想要流行还是需要很大的运气成分。总体来说,独立组排名前五的歌曲只有50%的可能性在社会影响组也进前五。

对能够互相影响的一群人,不能以常理度之。撒切尔夫人曾经说,“根本就没有社会这种东西。只有作为个人的男人和女人,以及他们的家庭。”可是你不能用研究一个人的办法来研究一群人。就算你能理解这群人中的每个人,你也未必能理解把这群人放在一起会发生什么。他们之间的社交网络结构,会导致一些非常偶然的事情发生,这些事情无法用任何常识去预测。一般人的历史观总是有意无意的把一个集团,比如说清廷,想象成一个有思想有行动的个人,好像辛亥革命就是清廷,孙中山和袁世凯三个人之间的事一样。这样的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孙黄数次起义数次失败,最后居然在一个完全想不到的时机成功了。

我们生活在一个彼此互相影响的社会。我们想起来去听一首歌,也许只不过因为朋友的推荐。我们想起来去看某个电影,也许只不过因为我们恰好在微博上跟随某人。旭日阳刚可能的确唱的不错,但在某个平行宇宙里他们将不会登上春晚舞台。如果历史重演一遍,芙蓉姐姐、周迅甚至李谷一都未必能成名,《哈利波特》的第一集未必能获得出版。我们总是习惯于把事情的成败归结为人的素质,归结为领袖人物,甚至归结为阴谋论,好像什么都是注定的一样,而事实却是很多事情只不过是偶然而已。

常识只是特别善于在事后“解释”事件,这种解释根本谈不上真正的理解。十月革命爆发了,我们就说俄国局势导致革命必然要爆发,可是革命之前有谁能这么肯定呢?中国女篮以三分优势击败韩国取得奥运参赛权,赛后总结自然全是成功经验,可是如果中国队最后几个球偶然没投进,媒体上必然又全是失败的反思。我们看这些事后的经验总结或者反思,总是觉得它们说的都挺有道理,简直是常识。专家们也正是根据这些道理去预测未来。可是事先你怎么就不知道这些完全相反的道理哪个会起作用呢?

比如如果有人说来自农村的士兵会比城市士兵更适合部队生活,读者很可能会认为这是显然的 – 农村本来条件就比较艰苦,需要更多的体力劳动,所以农村士兵肯定更能适应部队。然而据社会学家Paul Lazarsfeld对二战期间美军的调查,事实恰恰相反。其实是城市士兵更适应部队生活,因为他们更习惯于拥挤、合作、命令、严格的衣着规定和社会礼仪。这两方面的常识看上去都有道理,在没有统计的情况下我们根本不知道哪个更重要。这就是为什么不做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

要想从复杂的随机事件中看到真正的规律,最好的办法是像搞自然科学一样进行大规模的重复实验。如果中国女篮跟韩国队在同样的条件下打100次能赢95次,我们就可以确信中国队强于韩国队。如果一首歌能在每一个社会影响组都进前五名,我们就可以确信这首歌的素质的确出众。然而历史不能重复,我们不知道最后发生的结局是不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但我们却总能用“常识”给这个结局一个解释!像这样的解释如果用于预测未来,甚至制定计划,怎么可能不失败呢?一个更实用的历史观是放弃“一切都是注定的”这个思想,把历史事件当成众多可能性中的一种,把未来当成一个概率分布,然后尽可能地使用统计方法,通过历史数据去计算未来事件的概率。与其追求用各种想当然的常识指导未来,不如把历史当做一个数据库,从中发掘统计规律。

搞自然科学的科学家经常认为社会科学更简单。如果你看那些社会科学的论文,会发现其中逻辑通俗易懂,结论往往也是显然的。物理学经常能得出一些违反直觉而又绝对正确的结论,然而社会科学中常识却总能大行其道。现在这种局面正在改观,自然科学的方法正在被引进到社会科学中去。但这个过程并不容易。亨廷顿曾经在某项研究中颇有科学精神地写道“62个国家的社会挫折和不稳定之间的相关系数是0.5”,然后一个数学教授跳出来说这纯属胡扯,“亨廷顿是怎么测量社会挫折的?难道他有一个社会挫折表么?”其实像这样的批评也许只不过说明社会科学比自然科学更难做。

在没有互联网的年代想要找几万人做歌曲评分实验,或者分析成百上千万的社交网络和信息传播,都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现在有了互联网,社会科学终于可以带给我们一些“不显然”的研究结果了。所以社会学家已经在使用新方法搞科研,遗憾的是实用专家们仍然停留在过去的理论上。一个原因也许是统计方法还没有来得及作出更多有实用价值的判断。但不论如何,正如Watts所说,现在社会科学已经有了自己的天文望远镜,就等开普勒出来总结行星运动三大定律了。

————

几点说明:

1. 此文中关键事实,凡是没有直接标明出处或给出链接的,一律来自这本书。以后写书评也是如此,不再注明。

2. 我曾经在《分析 Facebook 上的两场捐款战》一文中使用过“关键人物理论”,并且以此对比中国用户的捐款数据,得出结论是中国用户对网络的使用习惯还停留在论坛时代。而当时数据的确显示有些人是有一定的影响力的。现在看来这两篇文章似乎有点矛盾,但数据也许并不矛盾。“影响力”肯定是存在的,但也许并没有人们事先设想的那么强。另一方面,这个捐款“实验”也可以作为对本文提到的url转发统计的一个很好的补充。

3. 我觉得新浪微博可能比 Twitter 更容易用来进行社交网络研究。首先转发次数是明摆着的,其次也许用户量更大,另外新浪这种明星体制也许会导致整个网络结构跟 Twitter 很不同。不论如何,希望能看到有人对新浪微博进行类似的大规模统计分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72#
发表于 2011-11-3 14:31:52 | 只看该作者

re:楼上这篇非常不错,顶!会让一些社会上的公...

楼上这篇非常不错,顶!会让一些社会上的公知沮丧的,因为他们的预测水还比不上抛硬币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73#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 16:16:37 | 只看该作者

re:同人于野 写的东西都很不错。以前我转过...

同人于野  写的东西都很不错。以前我转过他的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74#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 16:42:59 | 只看该作者

搞自然科学的科学家经常认为社会科学更简单。如果你看那些社会科学的论文,会发现其中逻辑通俗易懂,结论往往也是显然的。物理学经常能得出一些违反直觉而又绝对正确的结论,然而社会科学中常识却总能大行其道。现在这种局面正在改观,自然科学的方法正在被引进到社会科学中去。但这个过程并不容易。亨廷顿曾经在某项研究中颇有科学精神地写道“62个国家的社会挫折和不稳定之间的相关系数是0.5”,然后一个数学教授跳出来说这纯属胡扯,“亨廷顿是怎么测量社会挫折的?难道他有一个社会挫折表么?”其实像这样的批评也许只不过说明社会科学比自然科学更难做。

在没有互联网的年代想要找几万人做歌曲评分实验,或者分析成百上千万的社交网络和信息传播,都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现在有了互联网,社会科学终于可以带给我们一些“不显然”的研究结果了。所以社会学家已经在使用新方法搞科研,遗憾的是实用专家们仍然停留在过去的理论上。一个原因也许是统计方法还没有来得及作出更多有实用价值的判断。但不论如何,正如Watts所说,现在社会科学已经有了自己的天文望远镜,就等开普勒出来总结行星运动三大定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75#
发表于 2011-11-6 21:10:07 | 只看该作者

re:贾利勒就中国媒体造谣其支持恢复一夫多妻表...

贾利勒就中国媒体造谣其支持恢复一夫多妻表示愤怒

11月2日,利过渡委主席穆斯塔法.阿卜杜拉.贾利勒就中国媒体造谣其支持恢复一夫多妻表示 愤怒,他不无鄙视的说:“卡扎菲在位的时候他们就与卡扎菲站在一起,卡扎菲死后他们还与卡扎 菲站在一起,他们跟卡扎菲就是一伙的”

贾利勒的原话是这样说的:作为穆斯林国家,我们将伊斯兰教作为立法之源,任何与伊斯兰 宗旨相矛盾的法律应该是无效的。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 接受任何极端主义思想。我们是温和的 伊斯兰教徒,以后也会如此。女性在此次革命中担当了重要责任,她们以后仍会如此。他对欢呼的 女性说:“以后将有女大使,女部长。”

利比亚“过渡委”主席贾利勒在讲话中根本没有也不可能提婚姻方面的事,而中国媒体却无中 生有地炮制出什么“利比亚”将实行一夫多妻,还说贾利勒举了一个婚姻法的例子,在国内大肆宣扬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76#
发表于 2011-11-7 13:21:56 | 只看该作者

re:失落了的民主辩论艺术http:/...

失落了的民主辩论艺术

http://video.sina.com.cn/v/b/62586706-2086460601.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77#
发表于 2011-11-7 14:08:39 | 只看该作者

re:牛人

牛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78#
发表于 2011-11-7 15:34:20 | 只看该作者

re:Research Notes: 为什么没...

Research Notes: 为什么没人喜欢学习高等数学

这学期我一直在教一门课,微积分 II。对象是非数学物理专业的大学生,大多数来自于 business / liberal art / economics 等专业。难度大致相当于国内的高数 B 或 C。所使用的教材是全美国都在广泛使用的 Stewart Calculus。

我目前所在的这所大学位于美国中部,这里毕业的学生一般都会进入白领阶层,但是很难有机会成为美国最出色的精英。也就是说,他们基本上是美国中产阶级的典型代表。

让我开宗明义地说:为什么说科学在美国衰败?从我的课堂就能看得出来。一个典型的未来美国中产阶级学生,在他的大学科学课程里基本上什么也学不到。等他成为社会的栋梁之后,如何可能了解科学和尊重科学?

这当然可能是一管窥豹,因为我毕竟没有旁听过别的科学门类的大学课程。但是连微积分这种所有理科学科都会赖以为基础的课程尚且如此,其余的情况似乎也可以想象。

为什么他们的微积分会学得这么糟糕呢?让我来举几个例子。

我接手这门课程之后的第一部分内容是积分技巧。大部分时间,学生们都在练习这样的题目:

计算下述不定积分:

\int\tan^7\theta\sec^5\theta d\theta

然后是微分方程。在介绍完基本定义之后,学生们在考试里会遇到的是这样的题目:

试求解下列微分方程:

x^2y'=y-y'

再然后是级数。虽然并不要求学生掌握 ε-δ 语言,但是他们要学习各种各样的判断级数是否收敛的定理。作业和考试都是这样的:

判断下列级数是否收敛:

\sum_{n=1}^\infty \frac{\cos\left(e^n\right)}{n\sqrt{n}}

我完全不能理解,一个非数学或物理专业的学生怎么可能从这样的教育中获得一丝一毫的教益?他怎么可能不发自内心地痛恨这门课程,然后在考完试之后的一个小时之内把所有内容忘得精光?象三角代换这类积分技巧,不要说一个普通的心理学或者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一辈子都用不到,就连我也一辈子都用不到。就算在极其罕见的情形下需要求解这类问题,也完全可以求助于 wolframalpha.com 或者类似的工具。在我看来,在二十一世纪还要求一个普通学生手算积分,就像是要求一个汽车驾校学员一定要从骑马学起一样。

实事求是地说,Stewart 这本教材并不坏,也尽力囊括了一些关于数学在别的领域中的应用的内容和大量颇有趣味的阅读材料。但是问题在于,它仍然是一本基于数学家思维方式写出来的教材,亦即在每一个课题上从最基本的定义和定理开始堆砌,直到超出教材所可能涵盖的水平为止。例如,为什么学生需要学习变量分离的常微分方程的解法?因为这是最容易解的(也是这个水平的学生所唯一可能学会解法的)常微分方程。也就是说,学生学习这类方程(并且要做大量练习)不是因为它对学生来说重要,而是因为它是在数学大厦里一个学生所能爬到的最高位置,如此而已。

可是一个学生为什么要去爬这座大厦呢?或者换句话说,数学家凭什么要求所有普通人都按照数学家的方式来学数学呢?它除了把学生摔得鼻青脸肿之外,没有任何用处。每个学生都不得不学会七八种判别一个级数是否收敛的技巧,但是他甚至没有机会得到一个简单问题的答案:「我为什么要学习级数?」——对数学家来说这个问题没有意义,数学家反正总是需要级数的。

但是它对别人有意义。每次当我走进课堂,开始讨论第一类反常积分和第二类反常积分或者绝对收敛和相对收敛的区别,我都忍不住设想台下学生们的心情。他们会不会觉得我像是个傻瓜?反正我觉得自己很像。

我常常碰到有人认真地问:「数学到底有什么用处?」这问题其实一点都不难回答,我可以随口举出无数个例子来说明为什么社会的每个角落都须臾不可缺少最现代的数学工具,但是我明白为什么别人会问这个问题。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数学就是他们在大学里学过的这些习题。而这些习题对 99% 的大学生来说确实一点用都没有,甚至连「锻炼逻辑思维能力」这种最虚幻的用处也谈不上。

如果是我来编写大学数学教材,我会争取让每一个在大学里读过数学课的人都能回答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人们能精确预测几十年后的日食,却没法精确预测明天的天气;为什么人们可以通过 https 安全地浏览网页而不会被监听;为什么全球变暖的速度超过一个界限就变得不可逆了;为什么把文本文件压缩成 zip 体积会减少很多,而 mp3 文件压缩成 zip 大小却几乎不变;民生统计指标到底应该采用平均数还是中位数;当人们说两种乐器声音的音高相同而音色不同的时候到底是什么意思⋯⋯这不是什么「趣味数学」,这就是数学。基础、重要、深刻、美的数学。

在我的设想里,这才是大学基础数学教育所应该达成的任务。不是培养一个非数学专业的现代人在数学领域的专业素质(这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成功的),而是让一个人能够在非专业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掌握真正有用的现代数学知识,了解数学家们的工作怎样在各个层面上和社会产生互动,以及社会在这个领域的投资得到了怎样的回报。别的科学门类的基础教育也应当是这样。

更重要的是,任何一个接受过大学科学教育的人,无论他的职业是什么,他都应当能够明确理解下面这些事:为什么历史上一次又一次有过处于少数地位的业余科学家在不被重视的情况下做出重大贡献的事例,今天的科学界仍然在整体上排斥业余研究者的参与,并且反对社会资源被用来鼓励业余研究;既然科学结论有可能并且也在事实上曾经反复被推翻,连牛顿力学都会被爱因斯坦相对论所取代而相对论也可以继续被修正,当代科学家做出的科学断言到底在什么意义上值得相信(或者是不是根本就不值得相信);科学问题是不是和政治问题一样,并不存在所谓正确的答案,而每种立场其实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当一个科学上的专业问题同时又具有政治上的巨大影响力的时候(比如全球变暖、干细胞研究或者转基因作物推广),不具有专业背景的公众到底应该具有怎样的发言权。让每个现代人在大学教育中听到科学家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应当是大学科学教育不可回避的任务。

毫无疑问,现状并不是这样。

我并没有在中国大学里教数学基础课的经历,但是就我的了解而言,情况和美国差不多。我不止一次听到别人向我描述高数课给他们带来的痛苦,我能想象也能理解这种痛苦。这不是中国或者美国的问题,而是普遍存在于时代的问题。

在科学的威力史无前例地席卷全社会的今天,科学和社会的关系也史无前例地疏远。这实在是太危险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79#
发表于 2011-11-7 15:41:09 | 只看该作者

re:2576楼,这不又是公开课讲公平正义的那...

2576楼,这不又是公开课讲公平正义的那个家伙吗?!
反对!
这小子是个典型的文科至上的家伙,根本不把科学放在眼里的家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80#
发表于 2011-11-7 15:44:38 | 只看该作者

re:眼尖啊。这个问题俺们已经有结论了...

眼尖啊。

这个问题俺们已经有结论了,人类有基础道德,比如自由,公正,安全感,审美。。。

科学需要基础伦理的制约,法律需要建立在基础道德的基础上,人类才能在地球上好好活着,哪怕最终把地球给毁了。

如果从纯科学,而不是人性的角度来制定社会规范,那么很有可能得出的结论就是,人类是不适合在地球上繁衍的生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5-1-21 16:4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