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楼主: thankstoyil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转帖!!

[复制链接]
2581#
发表于 2011-11-7 15:51:32 | 只看该作者

re:大医(GQ中文简体字版专栏2011年11...

大医(GQ中文简体字版专栏2011年11月)
作者: 冯唐

希波克拉底:

见信好。

1990年到1998年,我在协和医科大学认真学过八年医术,正经科班念到医学博士,从DNA、RNA到细胞到组织到大体解剖,从生理到病理到药理,从中医科到内科到神经科到精神科到妇产科。十多年前,学完八年医术之后,饮酒后,呕吐后,枯坐思考后,我决定不再做医生。

当时决定不做医生,主要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怀疑医生到底能干什么。

学医的最后三年,我在基因和组织学层面研究卵巢癌,越研究越觉得生死联系太紧密,甚至可以说,挖到根儿上,生死本来是一件事儿,不二。多数病是治疗不好的,是要靠自身免疫能力自己好的。我眼看着这三年跟踪的卵巢癌病人,手术、化疗、复发、再手术、再化疗,三年内,无论医生如何处理,小一半的死去,缓慢而痛苦地死去,怀着对生的无限眷恋和对死的毫无把握,死去。

第二个原因是担心做医生越来越艰难。

其实,学了一阵儿医之后,我基本明白了,医学从来就不是纯粹的科学,医学从来就应该是:To cure, sometimes. To alleviate, mor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偶尔治愈,常常缓解,总能安慰)。我当时担心的是,这么做,除了救死扶伤的精神愉悦之外,医生还能收获什么?完全没有足够的经济基础,医生又能精神愉悦多久?人体组织结构和解剖结构之上有疾病,疾病之上有病人,病人旁边有医生,医生之上有医院,医院之上有卫生部和发改委和财政部,医院旁边有保险机构,保险机构之上有保监会和社保部。在现代社会,医生治疗病人,从来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商业活动。在医疗卫生上,国内强调平均、平等、“全民享有医疗保健”,强调计划调节、远离市场。“药已经那么贵了,就只能压低医生的收入,医院就只能以药养医。”美国的医生收入好些,但是,不但诉讼横行,而且也从根本上解决不了公平和效率的平衡问题:“如果新生产出一种救命的药物,成本十万,定价一千万,合理吗?应该管吗?新药定价一千万,是应该给付得起的病人吃呢,还是应该给所有有适用症的病人吃呢?美国百分之三十的医疗费用花在两年内要死的人群上,合理吗?”

医学院毕业之后,不碰医疗十多年之后,现在主要的卫生指标(平均寿命、新生儿死亡率等等)越来越好,医疗环境却似乎越来越令人担忧:整体素质加速变差的医护群体,将多种不满发泄到医护个人身上的加速老龄化的病人群体,只凑热闹、求耸人听闻、基本不深入思考的自以为是的媒体。

和过去一样,医学生继续穷困,继续请不起美丽的护士小姐吃宵夜。和过去相比,小大夫更加穷困。房价比过去高五倍到十倍,原来在北京三环边上买个二三十多平方米的小房子,骑车上下班。现在在“泛北京”的河北燕郊买个二三十平方米的小房子,太远,骑车上下班不可能,怀孕了,挤地铁和公交怕早产,想买个QQ车代步,北京市车辆限购令出台了。小大夫熬到副教授,医院里同一科室里的正教授还有四十多名,一周轮不到一台手术,每次手术都是下午五点之后开始。和过去相比,大大夫的挂号费涨了点,还是在一本时尚杂志的价格上下,一上午还是要看几十个病人,还是要忍尿忍屎忍饿忍饥,每个病人还是只能给几分钟的问诊时间。大医院继续像战时医院或者灾后医院,从黑夜到白天,大医院到处是病人和陪病人来的家属,目光所及都是临时病床和支起的吊瓶。病人继续不像人一样被关怀,没有多少医生能有时间和耐心去安慰、缓解、治愈。

和过去不一样,除了穷困,医生开始有生命之忧了,个别享受不到基本服务的病人开始动手了。“几年前我们还只是隔几个月激愤一次,现在已经变成每隔几天就要激愤一次了。一个月的时间,一个医生被患者砍死,一个医院主任生殖器被踢烂,人民医院某主任被殴打至骨折,南昌医闹与医生百人对打”,“鉴于人身安全越来越受到威胁,我们科的医生已经准备组团学习功夫了,教练提供的选择有:咏春拳、跆拳道、搏击、散打。不知道该学哪个?”

病痛这个现象和生命一样共生,医生这个职业同刺客、妓女和巫师一样古老,如何能让医生基本过上体面的生活?如何让病人基本像人一样有尊严?我重读你2400年前写的医生誓言,寻求答案。

2400年前,你发誓:“医神阿波罗、埃斯克雷彼斯及天地诸神作证,我,希波克拉底发誓。”

所以,第一,医生要存敬畏之心,敬神、敬天地、敬心中的良心和道德律。哪怕面对极端穷困的利刃,哪怕面对病人的利刃,都不能忘记敬畏之心,要有所不为。

2400年前,你发誓:“凡教给我医术的人,我应像尊敬自己的父母一样,尊敬他。对于我所拥有的医术,无论是能以口头表达的还是可书写的,都要传授给我的儿女,传授给恩师的儿女和发誓遵守本誓言的学生;除此三种情况外,不再传给别人。”

所以,第二,医术是门手艺,医生要延续这门手艺,要精诚团结,要彼此亲爱。

2400年前,你发誓:“我愿在我的判断力所及的范围内,尽我的能力,遵守为病人谋利益的道德原则,并杜绝一切堕落及害人的行为。。。无论到了什么地方,也无论需诊治的病人是男是女、是自由民是奴婢,对他们我一视同仁,为他们谋幸福是我惟一的目的。”

所以,第三,病人的利益高于医生的利益。病人首先是人,病人在病痛面前一律平等。医生不应有任何差别之心,病床上、手术台上没有贫富、贵贱之分,医生尽管不能保证病人享受同样的药物,至少能保证给予病人同样的安慰和照顾。

在你的誓言之外,我想,为了“让医神阿波罗、埃斯克雷彼斯及天地诸神赐给我生命与医术上的无上光荣”,医生还要有足够的收入。任何好的发展中国家的医疗体系都采取双轨制,不过分强调绝对公平,在保证基础医疗的同时,提供高端医疗服务满足差异化的医疗需求。我坚信,在这个每年为LV贡献25%销售额的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度,有足够的人愿意为自己的医疗付出合理的价钱。如何建立此双轨制,这里不一一细讲。

在制度、体制和世风基本改变之前,我还是建议医生面对利刃要学会保护自己,苦练逃跑。每天研习医术的同时,研习凌波微步和五十米加速折返跑。为了逃跑方便,建议参考胡服骑射,变白大衣为白长裤。

希波克拉底,你有更好的办法吗?

冯唐再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82#
发表于 2011-11-7 16:28:05 | 只看该作者

re:这个讲公平正义的家伙在2575的视频里是...

这个讲公平正义的家伙在2575的视频里是说,大家除非捧着同一本圣经或同一本佛经,才可能讨论民主,否则只有掐了,而且掐了也白掐,因为没有共同的基础世界观,掐不出结果来。
这不是反动吗?不是反民主吗?哈佛教授也有这么自己掌嘴玩儿的。
可再看看同性婚姻是怎么走上台面的历史事实,不是因为科学进步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83#
发表于 2011-11-7 16:40:16 | 只看该作者

re:同性婚姻是因为科学进步?我不太认同。...

同性婚姻是因为科学进步?我不太认同。

没有共同基础的世界观,肯定要掐,但是不白掐,掐完了之后要讲康普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84#
发表于 2011-11-7 17:03:16 | 只看该作者

re:这个教授凭假设,讲玄乎故事,然后上互动,...

这个教授凭假设,讲玄乎故事,然后上互动,让大家举手统计,再让说说自己的理由,一整套讲课技术,挺好的。但那些故事太文科太忽悠人。
如同那个《公平正义》公开课,一上来铁轨故事就把人侃懵一样。嘿嘿,一般人受不了,被他牵着鼻子走。只有像我这样,看过电影《拯救大兵雷恩》的才可能hold住!
你要是即看过又被他忽悠走了,那你那电影白看啦!
这回这个也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85#
发表于 2011-11-7 17:09:35 | 只看该作者

re:这回这个也一样。又是笛子又是高尔夫,多高...

这回这个也一样。又是笛子又是高尔夫,多高雅,又是同性婚姻,多热点。我举不了这么牛的例子。这是差距。
但是,比如找对象,需“深入到基础伦理才可能有民主决策的艺术”吗,用得着这么牛吗?找对象犹犹豫豫地,多个角度,产生分歧,有看才的,有看貌的,有看钱的,可没准儿,“奉子成婚”是最大的原因呢。买东西犹犹豫豫地,有看便宜的,有看实用性的,有看包装的,可一句“只求最贵不求最好”就解决了。
看过《大腕》还被教授忽悠住的,也是白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86#
发表于 2011-11-7 17:13:51 | 只看该作者

re:你无非是想让97%的人相信科学,但我感觉...

你无非是想让97%的人相信科学,但我感觉是不可能的,有3%就不错了。

那么面对矛盾的时候怎么办,民主就是康普肉,把大家的立场都摆出来,然后投票。
美国在很多地方不搞全民投票,搞精英投票,有不相信盲众的意思在里面,精英的科学和人文素质都会高一些。
也是一种搞平衡,特别是很多时候,科学并没有答案。

TED是每年的精英会,和在哈佛教书不一样,我感觉他讲得不够好,举例肯定是精心设计的,迎合精英感觉的,但是不如上次的音乐家忽悠的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87#
发表于 2011-11-7 17:19:57 | 只看该作者

re:民主不是康普肉。这个词只有对应专制这个词...

民主不是康普肉。这个词只有对应专制这个词的时候才有意义。它和科学不是对应的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88#
发表于 2011-11-7 17:26:59 | 只看该作者

re:我认为民主是康普肉,康普肉的时候,科学也...

我认为民主是康普肉,康普肉的时候,科学也在里面,而不是说科学是绝对的。

前提是,在人类社会,不可能把科学当作绝对真理,因为科学永远是为人性服务的,不能做违背人类发展的事情。

如果有尊重科学但是违反人性的科学家,我认为是会被划为反社会的,虽然他有可能做出类似上帝的行为来,但更因为这样,会危害到人类生存。

绝对的科学,也是专制,不是民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89#
发表于 2011-11-7 17:29:17 | 只看该作者

re:“绝对的科学”是文科生杜撰出来的,用来反...

“绝对的科学”是文科生杜撰出来的,用来反科学的假像概念,毫无意义。和专制划等号什么的,那就随它去了。我都同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90#
发表于 2011-11-7 17:30:23 | 只看该作者

re:的确没意义,最终有意义的,只有康普肉之后...

的确没意义,最终有意义的,只有康普肉之后的行为规范和结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91#
发表于 2011-11-9 10:43:21 | 只看该作者

re:大脑:语言化石埋在你身体的每一个细胞中...

大脑:语言化石埋在你身体的每一个细胞中
http://article.yeeyan.org/view/202015/230433

一个英国家族出现了奇怪的语言缺陷,这一缺陷让语言学家们发现了FOXP2基因,从此找到人类祖先习得语言的秘密。

作者:卡尔·齐默

本文刊登在2011年10月的发现杂志上,网络版发表日期:2011年10月17日

       对于人类的进化史来说,没什么东西比语言的出现更为重要,正是因为我们的祖先可以通过语言互相交流,人类之间的互助合作才显得更加强大有力。然而遗憾的是,语法却无法通过化石的形式留存给后世。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更是处处被文字包围着——口头语、书面语、手势语、还有写在纸上的文本——它们成了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基本特征。可是,我们却没法在埃塞俄比亚的山坡上挖到一块化石,然后指着一块人骨化石,称“这就是语言的起源。”(译者按:在埃塞俄比亚发现了最古老的人类化石)

       因为缺乏强有力的证据,过去的学者只能对语言的起源进行大胆的假设。有人说,语言始于痛苦的喊叫,后来才慢慢形成清晰的单词。还有人认为语言起源于音乐,或者源于人们对兽类或鸟类声音的模仿。1866年,法国语言学协会终于对这些天马行空的揣测忍无可忍,禁止任何对语言起源的交流。而英国的语言学家们在这件事情上也持相同的观点。1873年,伦敦语言学协会宣布:语言学家们“应该致力于探寻某一日常语言的历史发展过程,而不应对所有语言的起源做那些吃力不讨好的无端揣测——这些揣测的文字最终都只能扔进废纸篓里。”

       一个世纪过去了,语言学家们终于改变了初衷——语言起源一事再次被严肃地提起。这种改变来源于他们开始从语言的深层结构上研究语言本身。麻省理工的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认为:儿童之所以可以轻松地习得语言,一定有其生物学基础。在这一观点的基础上,乔姆斯基的某些同事提出了他们的主张——语言的进化就像眼睛和翅膀一样,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果真如此的话,通过观察与我们亲缘关系最近的灵长类动物之间的沟通交流,就可能从中发现某些线索,证明人类语言到底是怎样从咕哝有声或者打手势进化而来的。

(这篇文章没翻译完,下面是英文的)
This line of thinking raised an exciting possibility: Perhaps language left a fossil record after all—not in buried bones, but in our DNA. Yet for years biologists could not find a single gene involved in language.

Ten years ago, that finally changed. In 2001 a team of British scientists announced the discovery of a gene, called FOXP2, that seems to be essential for language. FOXP2 came to light through the study of a family that had unusual difficulties with words. The KE family—so called in scientific papers for privacy reasons—lived in West London and included nine siblings, some of whom attended the same special speech and language school. Psychologists at the school discovered that four of the children struggled with language in a similar way. The meaning of sentences sometimes confused them: They might misinterpret “The girl is chased by the horse” to mean “The girl is chasing the horse.” They also had trouble speaking—dropping some sounds off the beginning of words, for example, so that they would say “able” when they meant “table.”

In 1987 the school headmistress referred the case to the Institute of Child Health at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There, neurologists found that some of the children’s cousins had the same language troubles, as did some of the parents. Geneticists traced the condition to a grandmother and deduced that she probably carried a rare mutation that she had passed along. The mutation did not alter intelligence or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he KE family was normal in those regards. Its effects were limited to language—but within that narrow sphere, its effects were profound.

The family then came to the attention of geneticists at Oxford, who began a dogged search for the gene that caused these problems. They compared the DNA of family members, looking for distinctive markers shared only among the ones who had trouble with language. Among those with the language deficit, they found shared markers in a single region of chromosome 7. Years later, the scientists received a vital new clue when the same kind of language disorder was identified in an unrelated 5-year-old boy. He had experienced a particularly dramatic mutation, in which a piece of chromosome 5 had been swapped with a piece of chromosome 7. One end of the boy’s swapped DNA lodged itself in the same region that the Oxford team had identified in the West London family, right in the middle of the FOXP2 gene.

The Oxford researchers turned back from the boy to the KE family and, using the additional information, discovered that those members with language troubles shared a mutation in FOXP2 as well. Their mutation was far more subtle, however. Their trouble with language had been caused by the change of a single nucleotide of DNA—just one letter in the genetic sequence.

All land vertebrates carry a version of the FOXP2 gene, so some of the Oxford researchers then teamed up with colleagues from the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Evolutionary Anthropology in Germany to analyze what is unique about the variant in humans and to track how the gene had evolved in our ancestors. They determined that after the gene arose, more than 300 million years ago, it barely changed in most branches of vertebrate evolution to the present day. In the human branch, however, two amino acids in the protein produced by the FOXP2 gene changed notably over the course of just a few million years. The scientists concluded that FOXP2 experienced a fast pulse of natural selection in our lineage, a development possibly related to the emergence of language.

    The FOXP2 gene also is associated with vocal learning in young 
songbirds, which produce higher levels of protein when they learn new songs. If FOXP2 is impaired, they make singing mistakes.

Several groups are now hard at work gleaning more detail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XP2 and language. Cognitive neuroscientist Frederique Liegeois of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is using fMRI scans to compare the brain activity of members of the KE family who have a mutated copy of FOXP2 with those who have a normal version. The most striking difference, Liegeois recently reported, arises when family members are asked to repeat a set of nonsense words, something most adults can do without trouble. Those with the mutation do badly at the task. They also have low levels of activity in several regions of the brain, especially the basal ganglia, a key hub for learning muscle movements. That makes sense, since one of the hardest aspects of speech is learning how to make the necessary rapid movements of the lips, tongue, and vocal cords.

Other scientists are probing the FOXP2 gene further by studying the protein it produces, known as FOXP2. The protein seems to be especially active while human embryos are developing. Simon Fisher—one of the original Oxford geneticists, now at the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Psycholinguistics in the Netherlands—has found that the gene switches on in neurons within certain regions of the brain, including the basal ganglia. The FOXP2 protein then latches onto other genes in developing neurons and switches them on or off as well. By orchestrating dozens of genes, FOXP2 appears to oversee the growth of new branches on the neurons, bringing about a level of complexity likely to facilitate language.

Humans are not the only species to benefit from FOXP2. Researchers have shown that the gene is associated with vocal learning in young songbirds, which produce higher levels of FOXP2 protein when they need to learn new songs. If their version of FOXP2 is impaired, they make singing mistakes. Other vocal-learning species, such as whales, bats, elephants, and seals, may also rely on the gene. To probe this connection, geneticist Wolfgang Enard of the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Evolutionary Anthropology engineered mice by replacing their FOXP2 gene with the human one. The mice did not start reciting poetry, but they did display some subtle changes. Instead of producing a high squeak, for example, the engineered mice produced lower sounds. Bigger changes took place within the animals’ brains. Enard found that in the basal ganglia and connected regions involved in learning, the human version of FOXP2 caused some neurons to develop longer branches than those found in normal mice. Around the same time, Fisher and his team engineered mice so that one copy of their FOXP2 gene carried the same mutation as that found in the KE family. In subsequent tests, the mice with the mutation did a worse job than normal mice at learning new motor skills.

These findings hint at what happened to FOXP2 in our ancestors. It may have started out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years ago as a gene that helped regulate the learning of body movements, such as those involved in running, calling, and biting. Later mutations in the gene spurred more neural growth in certain areas of the brain, including the basal ganglia, creating the connections essential for learning and mastering complicated sounds and, eventually, full-blown language.

FOXP2 didn’t give us language all on its own. In our brains, it acts more like a foreman, handing out instructions to at least 84 target genes in the developing basal ganglia. Even this full crew of genes explains language only in part, because the ability to form words is just the beginning. Then comes the higher level of complexity: combining words according to rules of grammar to give them meaning.

Language is nearly endless in its forms. So the search for its behavioral fossils—genes associated with grammar and syntax—should keep scientists busy for decades to come.

Carl Zimmer is an award-winning biology writer and author of The Tangled Bank: An
Introduction to Evolution. He blogs at The Lo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92#
发表于 2011-11-9 11:03:33 | 只看该作者

re:伪科学都教会了我什么?--作为Bad...

伪科学都教会了我什么?
--作为Bad Science专栏作家的八年
肢解伪科学是最好的教学噱头,我能更好的解释正确的科学应该如何运作。

http://article.yeeyan.org/view/158703/230357

Science isn’t about authority, or white coats, it’s about following a method.

--科学无关权威,一如穿白大褂的未必是医生。科学关乎其遵循的方法。
  

我打算去写本书,可能花上六个月时间。但万一写书不成反被杀,下面就是我写本专栏8年的经验。

另类治疗师【非传统治疗师】是不会杀人的。但由于他们非凡的歪曲科学的能力,他们绝对是可当做循证医学基础知识的伟大教学工具。当他们想方设法阻止人们了解医学,例如药品监管机构或医科大学的时候,它的作用就是把科学、证据跟文化搅浑在一起。要了解这个尚无自知之明的行当的特性请去看他们的诽谤案件以及各种臭名昭著不良行为。这些哥们儿简直就是跟郭德纲的同行。改不了也别改啦。

接下来:真实世界的运行之古怪不是任何庸医可以弥补的。安慰剂效应令人发狂,无安慰剂效应尤甚于此,然而对于我们如何做决定以及被启发所误导和心理捷径的研究,这才是疯狂中的最疯狂。你要了解这群信心黑客们给了你什么样的刺激,以及能力。

制药公司就是个杯具。最关键的,他们至今不会公布所有对人体进行临床试验的结果。这个太没道理了。因为我们的容忍,导致我们根本不知道服用药物的真实效果是什么。这种荒谬的情况就是对医药业的侮辱,需要立法来解决,还需要和民众运动来驱动。到时候算我一份。

记者会误导市民对于循证医药的看法,果然卑鄙。同时也在方法和技巧上误导我们。我们生活在医患共处共同决策的新时代 (最理想状态)。每个人对于协同工作都需要了解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循证医学的基础知识、试验、荟萃分析、群组研究诸如此类的东西,学校应该教,医院应该告知。这些东西并非枯燥,而且也很关键,人人都应该关心。

政客们滥用证据,将证据歪曲到可耻的地步。而更甚者,政策规定可以做无穷无尽的随机试验,不管新旧,只要找到能够实现他们目标的结果就行。对此只能说:没有任何高尚的借口可以滥用我们所设计的最公平的测试。

真正的科学家的行为也可能跟这些人一样糟糕。科学无关权威,或穿着白大褂就是医生,它关乎所遵循的方法:一个是建立以下核心原则的方法:精确度和透明度;清楚使用的方法;对结果的完全诚实;结果之间的清晰关联;同时,对于如何这些结果支持假设的判断力。那些模糊了这些关联的人都是悬乎的。

利益冲突的故事很重要,尤其是在研究过程中存在既得利益者。当某些科学方面的错误将产生风险的时候他们就会跑来告诉你。不过他们唯一的动机就是:可怕又令人着迷的反科学犯罪机制,这个方法论的缺陷导致了他们的行动。人们并不真正理解仅仅在动机的名义下被批判的情况。让他们做批判吧,我们要做的是细节。

最后,书呆子是比我们想象中更强大。改变主流媒体很困难的,但你可以试着建立平行的选项。更多的学者应该在博客公布,发布视频,发布音频,发布讲座,提供文章和更多这些信息。你会喜欢这些的:例如我就曾被威胁、勒索、虐待,涂片、还被伪造文件受到正式投诉。
但它是值得的,原因很简单:肢解伪科学是最好的教学噱头,我能更好的解释正确的科学应该如何运作。我不是警察,我也从未设立正误清单。对我而言,那些错得有趣的事情,皆因所使用的方法有问题。

来年我还会继续,把我这些胡言乱语进行到底。你要是想我的话,我已经在badscience.net挖了“坑”恭候你。或者 @bengoldacre推特我也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93#
发表于 2011-11-9 19:09:49 | 只看该作者

re:根据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一篇研究...

根据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一篇研究报告,研究员发现自闭症儿童大脑有更多神经元,脑重量也更重。 对13名已去世男童(7名自闭症,6名控制组)大脑的初步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比控制组儿童的脑额叶前部神经元数目平均要多67%,而其平均脑重量也更重。自闭症儿童的前额叶皮层(PFC)平均有19.4亿神经元,而控制组儿童平均只有11.6亿,多67% ;其中前额叶皮层背外侧(DL-PFC)平均有15.7亿,控制组只有8.8亿,多79%;前额叶皮层内侧(M-PFC)是3.6亿对2.8亿。前额叶皮层与社交、情感、沟通和认知发育有关。由于皮层神经元是在产前而不是产后生成的,神经元的病理性过度丰富表明存在着早期发育障碍。这项发现对理解自闭症的病因学和神经发育及功能起源上具有意义。

http://jama.ama-assn.org/content/306/18/2001.abstrac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94#
发表于 2011-11-9 22:19:18 | 只看该作者

re:土摩托:刚才又用大电视看了一边《Bara...

土摩托:刚才又用大电视看了一边《Baraka》,中文翻译《天地玄黄》,太他娘的好看了!我很不情愿地给出个链接,但对着电脑看这片子太糟践东西了,强烈建议用大屏幕好音响观赏这部影片。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RDzuNS9JwRE/

我说我咋没看过呢,这么古老的片子,不过偶像推荐的今天一定得给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95#
发表于 2011-11-10 11:51:29 | 只看该作者

re:土摩托50步笑百步,这片子用电视看,糟蹋...

土摩托50步笑百步,这片子用电视看,糟蹋了,也辱没斯文了,70mm片子去IMAX电影院看才震撼呢,况且主题就是讲人之渺小的。土豆链接的标题也有误,这不是佛教电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96#
发表于 2011-11-10 11:58:46 | 只看该作者

re:这事儿你俩去吵,我不管。粉个偶像...

这事儿你俩去吵,我不管。

粉个偶像就这么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97#
发表于 2011-11-10 12:09:41 | 只看该作者

re:看国内的教育学教科书,太乐了,不过这段很...

看国内的教育学教科书,太乐了,不过这段很深刻:

在中国以外的第三世界国家中,也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对教育学的影响。例如,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
在1970年出版了他的教育理论代表作《被压迫者教育学》,从这本书中就可以看到弗莱雷对马克思哲学传
统的大量借鉴。这本书的中心论题只有一个,被压迫者如何通过教育获得解放。

弗莱雷在书中揭露和批判现代技术发达社会中,普遍存在压迫和被压迫的社会关系,压迫者把人降格为非人性
化的“物”,“东西”,使人失去了人的尊严。他猛烈地抨击现代灌输式教育,指出是压迫者设计和利用灌输式教育,
把压迫者的世界观,思想意识强行灌输给被压迫者,灌输给学生。“灌输”控制了学生的思考和行动,抑制了他们的创
造力,使学生麻痹、轻信和盲从,成为世界的旁观者。不介入,不怀疑,不反思,自动地习惯于压迫者创设的各种规定,
顺从压迫者的意志,从而维系和强化统治结构。所以,为争取解放而斗争的人们,必须彻底摒弃灌输式教育。

弗莱雷提出一种提问式的对话教育理论来代替灌输式教育。所谓提问式对话教育,是把人们目前的处境作为问题提出来,教
师和学生合作调查有意义的主题,作为教育项目内容,进行对话。教育对话过程也就是对现实的反思和行动过程,通
过批判性反思,认识现实世界的真相,并使受教育者能够以行动主体的身份,反抗社会压迫,提高社会公正和平等,创
造民主社会,恢复人的尊严。对话教育把学生看作成长中的批判性思想者,它以创造力为依托,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和批判能力。让人民终于感觉到他们像是自己思想的主人,以实现人道主义的解放实践。

弗莱雷揭露了被神圣化了的现代教育的性质,激发了人们把教育改革导向人的解放的渴望。大概正是对“教育
即解放”的呼唤,使《被压迫者教育学》被译成20多种文字,越出拉丁美洲,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它被人称为被压
迫者的教育“圣经”,是真正革命的教育学。而作者弗莱雷,则被有的学者称为,也许是近半个世纪之内最重要的教
育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98#
发表于 2011-11-11 00:45:52 | 只看该作者

re:恭喜小美女Taylor Swift,拿下...

恭喜小美女Taylor Swift,拿下本届CMA Awards的《年度最佳艺人大奖》!哈!不负我望,没白粉她噢!
http://www.popline.me/?p=831

我在前面第112页2227楼贴过她的一首激情四射的MV,可惜当时没回响,没招来人同粉,现在可以再回过去欣赏,我先给下面图片做诱惑,可是她刚才走红地毯的照片哟,小美女哟!

舒淇苍井空要加油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99#
发表于 2011-11-11 09:03:09 | 只看该作者

re:抛却了社交网络,你还剩下多少知心朋友?...

抛却了社交网络,你还剩下多少知心朋友?

http://article.yeeyan.org/view/259270/230827

除了在脸谱网(Facebook)和推特(Twitter)之外,我们之中大多数人在真实生活中都只有两个朋友。那么就我自己,和我曾问及的人来说,又有多少个确凿无疑的朋友呢?

二十五年前,脸谱网还未出现,时光倒回当你必须在家里给某人打电话的时候,我们平均每人有三个朋友。来自社会科学项目分时试验(简称TESS,我是绝对愿意相信这个试验的,因为它很有意思)的研究将朋友定义为知心密友,就是那种你可以将所有事情一吐为快的人。而现在,当我们满眼充斥着脸谱网与推特,当我们感到似乎在搭乘完一个半小时的地铁后,已经耗费了四十个日夜独立生存在现代荒漠里,我们还有多少朋友(紧张的心跳中等待数据..)?然而结果是两个,而不是857个。(尽管我们处于这些社交网络,交友却不算真正意义上的一个动词。)

  而学者对脸谱社交社会现象带来的心理情感上可能性已经绝非是第一次泼下冷水了。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早期,罗宾邓巴教授(Professor Robin Dunbar),提出了“邓巴数字”(Dunbar‘s number),这是对于一个人能长期维持友情的数量从理论层面上产生的认知。在他的理论中,他将友情界定为每个人应该知道对方的确切身份,对方是怎样与其他人联系着的。但即使如果你将这个定义的原则应用于我的男友,好友数量的结果也许会回落到十五个,并且令人担心的是我的姐妹能否会出现在这个好友名单中都不能确定。

  就我而言,我个人更倾向于TESS的定义,或者说它更合乎实际。一则葡萄牙谚语这样说道,“你有五个朋友,那么剩下的所有人对于你来说都是风景。”我在回顾最近与一位年轻人的采访稿(不,应该说名字、职业、意愿全部都没有记录,唯一我记得的部分或许只是下一个部分),其中他谈到他业已认识到,朋友是那种只要你需要,他会立即放下手头的工作,赶来帮助你的人。

  我觉得对于一个性格形成期完全处于网络出现后的人来说,讲出这样的话是有些令人惊叹的,但是这席话仍然提醒了我,你只能将你朋友的位置留给少量的人,并且你将会理想化地(除非你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骗子)在会为了你或你会为了他们而放下手头工作的人之间寻求一个平衡。所以说,我只有五个朋友。作为我自己的消遣习惯,我会经常将他们前五名的顺序上下打乱,偶尔还会为了新交上的朋友而不得不将他们之中的某个踢出,之后却又将他们安插回来,因为我知道我是永远不会交上老朋友的。有几对夫妇,我将他们想象成为一个人,而放进名单。然而仍然是五个朋友。剩下的只是风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00#
发表于 2011-11-11 11:47:48 | 只看该作者

re:【译言协作】生命的守望者在中国的...

【译言协作】生命的守望者

在中国的南京城外,有那么一座神奇的桥,每周甚至每天都会有对生活丧失希望的人来到这里,从70多米高的桥上跃入长江,试图结束自己的生命。这里是被誉为中国自杀圣地的南京长江大桥。有些人就此一去不复返,有的则被“生命的守望者”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这些守护天使自发地在桥上进行巡逻,拯救一条条鲜活的生命。

http://select.yeeyan.org/view/231754/2291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9-29 05:2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