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确诊:
我的孩子”兔仔”,1999年4月8日生(现在3岁11个月) ,2岁8个半月才真正开口讲话,之前14个月时曾叫过爸爸,妈妈,姐姐和阿嬷,但仅维持一两个月,之后便不再叫人.
3岁1个月时(距离开口讲话4个半月),因为鹦鹉学舌,目光对视,充耳不闻等问题,在一次广州中山医院附属三院邹小兵医生来汕时,在我的恳求下,邹医生在下榻的酒店见了兔仔,历时大约一个小时,其间我还带去了录像机,录像机里记录着孩子满三岁时,我们在家里为孩子庆祝生日的情形,当时兔仔情绪极好,跟着大家唱歌跳舞吹蜡烛,开心得不得了,好似一个狂欢夜.录像机里还有兔仔2岁11个月时,躲在门后面,突然唿一声跳出来吓他嗲地,并一再要求与嗲地玩藏猫猫的情形.
与邹医生见面时,兔仔表演了英文版的生日快乐歌,如果你告诉他假装嗲地过生日,生日歌唱到第三句时,他就会唱”happy birthday to Dady”,如果告诉他假装米奇老鼠过生日,他就自己会更改主角,唱成”happy birthday to 米奇”,边唱边拍手踏脚,唱完了歌还要来个拥抱,大喊:”生日快乐我爱你!”跟真的一样!兔仔还当场模仿大人摸五官,做鬼脸等动作,认真到位,那次模仿我在心里给他打了一百分。
可就是这样, 邹医生还是给了我一记棒棍,他这样向我宣告: 「你儿子确实是一个自闭儿!」理由是:曾出现的短暂语言后来消失是为”言语倒退”;2岁8个半月才正式讲话,加上鹦鹉学舌,是言语发展迟缓;眼光对视确实不好. 最关键的是,邹医生做了一个实验,让我们全部的人离开(未事先告知兔仔),据邹医生后来说,兔仔发现我们不在身边,并未显得惊慌,也不找我们,只是仍然好奇着房间的摆设. 另一方面,邹医生并不否认当时兔仔的表现确是不错的,但他认为那是在我们未确定孩子的自闭症之前,已经加强训练的结果.(在这里我想借此表达我对邹医生真诚的感谢,在确诊的当时,他立即送给了我一本ABA的书,并且说了很多宽慰的话,特别是,他肯在酒店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为一个素不相识的人看诊,对此我真的无边感激)
那正好是五月母亲节的前一天,惨痛的母亲节!接下来的经历,理所当然是所有自闭儿妈咪在劫难逃的一切,哀怨、哭泣、怀疑、甚至愤怒,以及数不清的无眠夜.
两个星期后,广州中山医附属三院举办的自闭症家长培训班,原本已满的名额中,硬是被我求来了一个位置. 两天培训之后, 几番细思量,方方面面的斟酌,我决定由自己担负起训练者的角色,训练是紧凑的,可却不是系统的,是随机的,投其所好,尽量灌输,所以我成了一根上紧发条的弦,我还成了收录机,不断在他耳边重播着简单的相同的话语, 成了他最爱的小丑叔叔,在他周围耍宝,吸引他的注意,如果他需要,我能为他倒立,恨只恨自己不是魔术师, 当兔仔需要什么,我就能变出什么.所幸孩子的配合及各方面认知都还可以,虽然累也值得。
杨晓玲教授复诊:
这样过了四个月,当兔仔3岁5个月时,北京杨晓玲教授受邀到汕来举办讲座,我趁此机会带免仔去参加,15分钟的见面,杨教授大约见了儿子5分钟,另外10分钟跟我聊孩子的情形,兔仔回答了杨教授的提问,包括姓名,年龄,性别,兔仔还唱了歌,并且与杨教授玩了一种互相触摸对方的脸的游戏. 杨教授的结论是,兔仔不象自闭症,理由是”眼神”,杨教授说:「自闭症儿童的眼神不是这样子.」
可想而知,我的高兴难以形容,可是却仍无法放下心中那块大石. 我并非质疑杨教授的诊断,问题是教授与兔仔见面的时间实在太短暂.孩子至今仍有很多令人费解的地方,你、我、他总也学不会,对语言的理解让人不得不怀疑”他真是一个图象思维者??!!,譬如他不会说:「爸爸妈妈,你们陪我睡觉」,而会说: 「爸爸妈妈,两个陪我睡觉」, 因为在他眼里,看见了两个人. 诸如此类, 不胜枚举,大有”眼见才能唯凭”的嫌疑.
充耳不闻,依然存在, 跟他讲话头不抬,可如果威胁利诱「不理我,不让你玩电脑了」,立马抬头问:「妈妈,什么事?」
数学不错,问他:「兔仔有两个苹果,一根香蕉,萧伯伯到家里来了,又给了兔仔一个苹果,现在兔仔有几个苹果?几根香蕉?」类似简单的数学题,认真倾听时,多半能答对.
” 连连看”也能做,譬如:
2 22 22222 222 2222
4 3 1 5 2
连线时,嘴里会讲:1连一个2;3连三个2;5连五个2, 可见观念清楚.
颜色、形状、上、下、左、右、前、后、高、矮、胖、瘦、长、短、轻、重,都能理解,却不能理解早上和下午.
最头疼是语言,绝大部分是教过才懂应用,还经常应用错,更别说象普通孩子一样,举一反三.
放学回来,还不能正确讲诉学校发生的事, 问他今天老师或某位小朋友穿了什么颜色的衣服,倒是能答对.
目前没有大的行为问题, 但有一些执拗现象, 我分不清是刻板还是强迫性格?譬如数数,有哪个数不小心数重复了,他就会纠缠这个错误,哭着问我:「为什么数两个6啊?」大概闹个几分钟,就好象未曾预期的错误令他难受. 还有便是对他的许诺一定得实现。如果跟他说:先跳蹦床再来做配对, 因为情势的关系后来先做了配对, 配对做了一半, 会突然闹起来,嚷着:「我还没有跳蹦床呀!」
我本是一个容易烦恼的人, 现在更成了一个无法放松下来,紧张兮兮的妈妈,经常有人相劝:「往远处看,慢慢来,日子还长,况且孩子的状态还不至太坯….,」 我也想, 可就是无法不紧张. 经常为设计一个教学方法或为了帮助儿子理解某件事情而夜不成眠. 表面上看,我把儿子教得还不错, 个中辛苦即使是亲密的丈夫也无法理解,常常也有江郎才尽的苦恼,怕自己的单打独斗,闭门造车是否明智?怎样可以让儿子更上一层楼?
<font size="1" color="darkblue">Edited by - 恒心 on 2003/03/08 21:29:15</fo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