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楼主: 燕原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走进青春期

[复制链接]
4981#
发表于 2012-4-27 13:17:45 | 只看该作者

re:晓得了,多谢!

晓得了,多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82#
发表于 2012-4-27 15:18:36 | 只看该作者

re:太谢谢了

太谢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83#
发表于 2012-4-27 21:12:59 | 只看该作者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燕原...

下面引用由[U]燕原[/U]发表的内容:

不是一本,你说的这本我有电子版,不过没排到我认为的第一类去。

《发展心理学 -- 儿童与青少年》没找到电子版,我先买了一本英文的,感觉好,回来又买本中文的,不推荐给大家感觉很亏。

豆瓣打不...


这本我有。
非常值得看。
国内的发展心理学不用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84#
发表于 2012-4-27 22:24:11 | 只看该作者

re:如果都是普通孩子,谁会有这么细致,不会去...

如果都是普通孩子,谁会有这么细致,不会去学心理学,不会知道什么叫心理理论。
不会盯着每一个行为,脑子里就反映出一堆想法,不会把生活分解为一个又一个碎片,每片都清晰地有关联。
如果是普通生活,我可以想象每天忙碌的是什么,而那种我七年前以为可以过一辈子的踏实而满意的生活模式,今天已经不再感兴趣了。

无比共鸣。

并推荐也是谢弗写的儿童心理学。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75204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85#
 楼主| 发表于 2012-4-29 09:16:30 | 只看该作者

re:这个世界让我最好奇的是这种神人,不是钻到...

这个世界让我最好奇的是这种神人,不是钻到一个理工科里面出不来的人。
有点明白他想追求什么,但我是到不了那个境界了,能看懂一些文章就满足了。

老Y的道路
2012-04-28 10:49:20
老Y是个神人,很早H就告诉我,天大建筑的本科,硕士直接跳到哥大读比较文学,我见到他的时候,却已经在C校著名的逻辑学专业攻读数理逻辑的博士了。此事不太容易想象,如此天堑的跨度,又没多少学分垫着,这些个名校怎么就决定录取他的呀?

老Y 跟H算是朋友,但因为不是一个学校的,见面的次数也少,最多是路上碰见,顺便朝我点下头。第一次点头时,我也不知道对面的大汉是谁,只觉得相貌颇为险峻,矩形的面颊坦若华北平原,细长的眼上撑着两道浓眉,好像为了跟小平头搞对称,下巴上还蓄了一小撮胡子,不过那一米八五左右的个子,还是相当伟岸的。等他已经走开十几米,我赶忙追问,刚才介绍没听清,这日本人模样的是谁?… 啊,原来就是神秘游侠!

那时我刚从欧洲回到美国,苦闷不堪,总是一个人跑去听音乐会。结果发现老Y也总在,不过身边总是跟着真的日本人或者欧美人。也不知是因为这个还是他的眼神不好,每次我向他打招呼,他都视而不见,难道我就这么不起眼吗?也罢,其实不打招呼也好,免得没话说难堪。不知为什么,我们那儿中国人听音乐会的特别少,老Y是我见过的唯一一个,这倒是令我心生好奇,这人爱好还挺广。

就这么过了几年,断断续续听说点老Y的消息,说是毕业了,也没吭声,瞧不蔫儿地去以色列做博后。他们那行,夹在数学和哲学中间,窄而又窄,工作的难找就别提了,有个博后都是荣誉。但去以色列,这个选择还是挺神的。我顺便追问了点老Y的(八卦)历史,好像也没听说有女友,倒是颇洒脱,而他为啥改学逻辑,据说是想学点“扎实”、“确定”的东西,“建筑和比较文学都是虚无缥缈地瞎扯”。比较文学瞎扯还可以理解,我就不明白建筑怎么虚无缥缈得起来,而且房子也不是扯出来的呀。不懂。

又过了两年,我换了工作,要搬离P城了。正好老Y从以色列回来,而H原先的室友、老Y的逻辑学难友K也要去荷兰博后,分崩离析的前夜,大家说一块儿吃顿饭吧,于是在一家小饭馆围一圈儿坐下。原来老Y很健谈,这回也不眼神不好认不出我了,呱唧呱唧扯了好多见闻。看来他在以色列过得蛮爽,不仅没什么不适应(包括人家的宗教习惯),还学了点希伯莱语。

没过多久,我在P大的数学系网站惊讶地发现,老Y做了他们的Assistant Professor!从建筑,到比较文学,到数理逻辑,最后干脆到了数学系,真乃神力!

至此,我其实都不了解这个人,也不知道他的深浅。只在最近,想起旧时H在p城的同僚,觉得应该保持一下联系,便挨个google了一下。奇怪,老Y从P大的数学系消失了!难道原先看错了,是博后?(应该不会呀。)那么是那种临时的visiting AP?好吧,不管是什么,只要留在学术界,总该是能被搜到的。可真的搜不到了,只有一个他自己的网页,上面只有他发表的文章,还有几篇是“submitted”,(就是说还继续着数理逻辑方面的工作咯),可是人在哪儿呢?网页上方有个漫画头像,还有个自我测试结果:highly nerdy!也许回国了?我不甘心,用中文继续搜,仍然没有,却赫然蹦出多篇朱涛的建筑文!提到“当年与同在哥大的热血建筑青年Y…” 热血建筑青年?那时候他不已经在攻读比较文学了吗?

往下拉鼠标,老Y自己的文章出现了,存在百度文库里,没错儿,还真是他在哥大的时候发的,好几篇呢,谈建筑谈电影的都有。其中有篇写于纽约的密斯回顾展之后,登在第二年的《时代建筑》上。读罢,佩服得五体投地。文字和结构都漂亮,步步深入,却又言简意赅,内容浓度很高,从一针见血的形式分析,到横向与柯布的对比,到纵向的历史和社会状况分析,全都浓缩在不到三页纸里,建筑史的底子厚不说,最令我惊讶的是思想的敏锐,极强的批判性,对密斯(以及策展者、评论者)的出拳令我大吃一惊。(背后说句心里话,把他那建筑理论博士毕业的朋友比没了。)

原来,在哥大时期的老Y,不仅沉浸于“虚无缥缈”的建筑与比较文学,而且“瞎扯”得比谁都牛气。那文字中处处透露的马克思主义视角,我几乎敢打赌,不是来自本科的建筑学训练,而是来自比较文学系的熏陶。他对密斯的态度与我是彻底相反的,我正属于被他批判的对象,那种从纯粹(唯心的)审美出发,“将先验的观察主题置于一切历史性之前,置于一切社会结构之前,想象主体一意孤行的交流行为可以在思想中还原客体对象的本质”的那类人。但我却相当认可他对我这种非历史的乌托邦审美的批评,因为“建筑的形式符号,至少在‘现代’以后,并非来源于建筑内部,而是来源于工业生产”,“对于资本,是以建筑美学抑制技术的意识形态诉求;对于建筑,是以单调片面的物质繁荣掩盖一个有五百年历史的学科的无能。” “今天,我们反思密斯时,必须放弃现象学的方法,既放弃在密斯的作品中寻找那些自圆其说的美学本质。我们必须转而以结构的方法研究密斯在战后一枝独秀的历史条件,研究资本实践、技术实践、语言时间、建筑时间这些社会‘语型’(paradigm),是如何通过‘语构’(syntagma),在某种特定的历史危机中,达成了以密斯为化身的‘协议’(protocol)。这些研究都与密斯特定的审美趣味、建筑形式毫无关系。如果建筑真的可以被当做语言的话,那么它诉说的也不是任何神秘莫测的‘美’。因为没有‘美’是在意识形态之上的,我想这一点对当今中国的建筑实践尤其重要。”

我有点明白老Y为什么走了这样一条崎岖蜿蜒的路了,语言恐怕正是那转折的关键,然而他转型得也太彻底了一点,不仅为了解剖清楚语言而走向哲学,而且走向最hardcore的一种语言——数理逻辑。可是,难道这不与他当年热烈的追求历史情境的马克思主义批判南辕北辙了么?为了追求万无一失的某种确定性,他甚至走出了日常语言,游刃于不食人间烟火的绝对形式中。经过这么多年的逻辑学训练,我不禁想,他会不会又“退化”成一个柏拉图主义者了呢?

http://www.douban.com/note/2119202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86#
 楼主| 发表于 2012-4-30 09:11:05 | 只看该作者

re:每个小朋友都养过蚕,而且一般只养一次。...

每个小朋友都养过蚕,而且一般只养一次。

俩小朋友养了两种,一种吃叶子的,一种吃蚕食的。
吃叶子的仿佛长得快,院子里桑树就是给孩子们糟蹋的,谁先养谁还够得着,后面的人就搬梯子吧。
蚕食是新鲜东西,我们小时候没有,味道难闻的糊糊,据说先吃上叶子的绝对不吃,得一开始就只给这个才行。
头三龄吃普通的,后面可以吃彩色的,茧子就彩色,据说还可以配色,吃两根黄的,两根蓝的,出来就是绿的。
这创造力。

想起我们小时候就叫着学创造力,然后发现大家都不怎么样,至少是没有浙江山寨小业主们强。据说义乌的商品大楼是学习创造力最好的地方,新鲜东西层出不穷,如果有点西方文化底子再包装一下,前景不可预测了都。

我不知道怎么培养创造力,我只知道习惯于单一文化和环境,而且舒适于单一文化和环境的人,创造力肯定减少。
发明魔方可能不是每个人都行的,但看到魔方被发明,马上折腾出二十种其他魔方的人,应当是有创造力的。

当然发现蚕丝能做衣服的人,也是太有创造力了,俩孩子像马可波罗一样,认为这简直不可思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87#
 楼主| 发表于 2012-4-30 10:54:58 | 只看该作者

re:“在对客观肉身有所了解后,我想听到内心真...

“在对客观肉身有所了解后,我想听到内心真实的声音。没学心理学前,我靠的是‘将心比心’,以自己的人生经验猜测对方的思维轨迹。而心理学并非万能,凭我的一己推断只能是非常微小的一部分。人的存在充满奥秘,我把这种感知用语言表述出来,让人与人之间能有更多的了解,很多问题是因为不了解而起。”

毕淑敏 直面生死
南方人物周刊
日期:2012-04-27
http://www.nfpeople.com/News-detail-item-2940.html

我不奇怪毕淑敏写小说,也不奇怪她学心理学博士,奇怪的是她诊所开了两年就关了,然后那部《女心理师》的小说,应当是出道以来最差的一部。

摘的那段话让我感觉,她应当是受挫了,她应当走的是国内流行的佛洛伊德或人本主义的心理咨询的路子,不是心理学里面偏科学的行为学的路子。
她凭借自以为丰富的人生经验,如果依然无法理解对方,就无法进一步解决心理问题,而她明显是不愿意只停留在认知行为干预层面的那种人,她对人性好奇,她渴望理解对方,但她终于发现试图改变对方,也许带来的是更多的未知,甚至伤害。

如果岳东晓见过AS,不知道人家是AS,那么也许毕淑敏也见过,也不知道。如果这样,她也许挫折感就更强了。
所以关了诊所接着写小说去了,小说不需要结果,不需要答案,有共鸣就行。

人性这么复杂,谁又能真正理解谁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88#
发表于 2012-5-1 22:46:50 | 只看该作者

re:大都,小都也养蚕了,可喜啊!咱家...

大都,小都也养蚕了,可喜啊!

咱家养的蚕寄托在儿子同学家喂养,因为这两天我们外出旅行了,估计蚕明天才能回来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89#
 楼主| 发表于 2012-5-2 09:22:30 | 只看该作者

re:吃叶子的蚕都死了,估计是因为某天树被打药...

吃叶子的蚕都死了,估计是因为某天树被打药了。

俩孩子无所谓,小都说,班里其他同学养的蚕也基本都死了,目前还没人养到茧子的阶段。
(和同学比是他的第一要务,特别是大多数同学,既然他自己也大多数了,那就完美。)

大都更无所谓,他只要知道了蚕的知识,见到了一些过程,死不死和自己有啥关系呢。

最投入感情的还是姥姥,现在就守着那些吃蚕食的,不知道会长出什么东东来。
我也很好奇配色啊,不过我真的投入不了感情在动物上,所以如果必须要养,我还是养猫吧,最好是每天不回家的那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90#
 楼主| 发表于 2012-5-2 14:35:35 | 只看该作者

re:《作家笔记》 毛姆(英)的前言:...

《作家笔记》 毛姆(英)
的前言:

http://book.douban.com/review/5403218/

这俩国家的人还真是好玩啊。

“英国作家会评价同行,他会告诉你这个人还不错,那个人不太行。但是他们虽喜欢前者却不至于狂热,是瞧不起后者却不会贬低攻击他,而只是冷漠以对。谁要是大获成功,他们也不特别嫉妒;而如果这家伙明显无功受禄的话,他们也只觉得好笑,不会勃然大怒。我觉得英国作家都唯我独尊。他们也许和所有人一样自负,但只要有一小群私人朋友欣赏他们,就足以满足他们的虚荣心。他们宽以待人,互不相扰。

  法国那边的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在那里文学生涯就是一场残酷无情的斗争,人与人之间互相开战,派系与派系间互相攻击。你必须时刻警惕,提防敌人布下的陷阱,而且说起来你都没法保证朋友不会从背后捅你一刀。这是一场混战,而且就像某些角力比赛,允许不择手段。
  
  这样的生活充斥着辛酸、嫉妒和背叛,满是恶毒和仇恨。我想这其中是有原因的。自然,原因之一是和我们比起来,法国人对待文学更认真严肃,一本书对于我们来说不甚重要,对于他们来说却意义重大,他们时刻准备着就基本原则展开辩论,争论热烈激昂,不仅让我们大为惊愕,还让我们忍俊不禁,因为我们实在是觉得把艺术这么当回事儿有些滑稽。其次,在法国,文学里总能卷进政治和宗教问题,于是一个作家会发现自己的书受到猛烈抨击,不是作品本身不好,而是因为他是新教徒、民族主义者、共产党员,等等,等等。这里有不少是值得赞扬的。作家不只认为自己所写的书重要,亦能意识到别人写的书也重要,这很好。他们认为书籍的确是有意义的,认为它们的影响或于人有益,或害人匪浅;前者要捍卫,后者要抨击,至少作家们能这样想,这也很好。一本书如果连作者自己都不把它当回事儿,也就成不了什么气候。正是因为法国人极其看重他们的书,他们才会因此而掀起如此激烈的辩论。”
  
  比起英国同行来,法国作家们之所以更容易互相敌对、记恨,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他们的读者太少了,供养不起这么多的作家。我们有两亿读者,而他们只有四千万。每一个英国作家都有足够的发展空间,你可能从未听说过他,但只要他在任何一个方面有一定的特长,他的收入就不会太糟。他不会太富有;可话说回来,如果他的目标是大富大贵,他也就不会选择当一个作家。假以时日,他便能赢得自己的一批忠实读者,而报纸为了吸引出版商来登广告,不得不留下大幅版面给评论文章,于是大众报刊就给了他足够的关注。他既然自己衣食无忧,也就可以不带妒意地看待其他作家。但是在法国,很少有作家能靠写小说谋生,除非他们有私人收入或是其他职业来满足自己的生活之需,否则他们不得不靠从事新闻工作来赚钱。买书的人太少,不是每个作家都能摊上,于是一个作家大获成功,另一个就要遭殃。扬名立万是一场搏斗,保住读者的尊重欢喜也是一场搏斗。于是,作家们拼了命地要获得评论家的好评,得知哪张哪张报上将要刊登一篇短评,就连已经功成名就的作家,不知自己的努力有没有奏效,也会坐立不安;发现那文章是篇恶评,也会暴跳如雷。在法国,文学评论的确比在英国有分量得多。某些评论家影响巨大,一本书的成败就捏在他手中。尽管世界上凡有文化的人都懂法语,也并非只有巴黎人才读法语著作,但法国作家真正在乎的是巴黎人的看法,巴黎评论家、巴黎作家、巴黎睿智读者的意见。正因为所有的文学抱负都集中于这一个 区域,这才出现倾轧和妒恨。也正是因为对作者的经济回报是如此微薄,作家才会对获某些奖项或是进入哪个学会如此渴望,用尽手段去争取;这样一些奖项每年会颁给某些著作,那样一些学会则会邀人入会,这不仅标志着作家文学生涯成就的顶峰,还能提高他的市场价值。但是,有许多雄心勃勃的作家,却没有多少奖项,没有太多空缺学会席位。没有多少人知道,为了获奖中选,作家们会忍受多少辛酸,做出多少交易,参与多少密谋。不过,法国当然也有一些作家对金钱不屑一顾,对荣誉嗤之以鼻;而由于法国人慷慨宽厚,这些作家便获得了一致的绝对尊敬。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作家,若是按合理标准来看明显无足轻重,却享有盛誉,特别受年轻人推崇,叫外国人摸不着头脑。因为可惜啊,才华和创意并不总伴随高尚品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91#
 楼主| 发表于 2012-5-2 17:43:55 | 只看该作者

re:姥姥说,大都这样可能上学了吧。我心想...

姥姥说,大都这样可能上学了吧。
我心想,如果不贴标签,估计不行;如果贴标签,他自己目前是不认同的,也很麻烦。
还是再等等吧。

看了一个2007年的调查,在10-17岁的年龄段,AS孩子的焦虑,抑郁和双相的比例要远远高于一般自闭症孩子,也高于PPD-NOS。
http://www.iancommunity.org/cs/ian_research_questions/attention_and_mood_issue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92#
 楼主| 发表于 2012-5-3 08:10:28 | 只看该作者

re:大都看小说,告诉我有一种人叫天才傻瓜。...

大都看小说,告诉我有一种人叫天才傻瓜。
当然他不认为自己是,他很开心地认为自己肯定不是,才会和我聊这个话题。

我问什么叫天才傻瓜。
他说就是IQ很高,但在做事的时候很傻。
比如说,过度思考,看问题不全面,钻牛角尖了等。

真是没自知之明啊,我盯着他看,他还是很开心,因为小说里的人才是天才傻瓜呢。
好吧,下次做事的时候就等着让我抓吧。
当然贴标签的事情我不做,但上面三条我现在印象深刻了。

忘了给他补充一点,做事当然是很重要的,但合作和对周围人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当然对他来说,这个太难了,单纯的美国人先学会的是个人英雄主义,然后才是合作和妥协,集体主义是没少儿小说市场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93#
 楼主| 发表于 2012-5-3 08:40:40 | 只看该作者

re:《白宫风云》应当是体现了美国人的这种文化...

《白宫风云》应当是体现了美国人的这种文化,在大事中,集体利益和忠诚肯定高于一切,但在圈子里装是最让人反感的(因为降低了信任感?)。
在圈子里,老板(总统)要的是效率,能力,取长补短,激烈的思维冲突来激发解决问题的思路。
有温情,但不弥漫;有亲密,但保持距离。

一致对外的时候,才是装的时候,那也是为了集体利益行动中的一部分,面对记者面对其他派系是一个脸,转头面对自己人的时候必须马上放下。

为什么我总感觉中国人什么时候都装,我认为有可能是中国人虽然嘴上说着集体,但因为普遍缺乏信任感,从来不可能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
也就是说,中国人的集体是伪集体,是抹杀个体特征的集体,不是团结合作一致对外的集体,归根结底每个中国人都是一个带面具的个体,他们很难找到一个可以不装的集体来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而在这种紧张的关系中,温情不得不弥漫,亲密关系都浮于表面。

当然《白宫风云》是理想化的美国文化的包装品。不过美国孩子应当也是在这种理想的集体模型中长大的,然后才去接触其他文化。
我不担心小都在童子军里学不到纪律和忠诚,我担心的是他不够放,不够自我,不够表现。
不过也许特别自我的大都能带来正面影响,我领导着俩不同的孩子,需要好好学习怎么在家里也培养集体利益和忠诚感,然后保证做事的高效率,同时更重要的是自我认同,自我表现,收放的边界和妥协。

虽说文化应当没有好坏之分,不过我如此轻易地接受了美国文化,不是为了孩子将来在美国生存,而是我真的向往和接受了。
然后我反过来分析中国文化的时候,我希望我能做到在批评之后,达到理解和宽容,如果我都无法理解,那么美国人理解起来就更难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94#
发表于 2012-5-3 23:59:51 | 只看该作者

re:燕博,那边这么久了还一直上不去,知道怎么...

燕博,那边这么久了还一直上不去,知道怎么一回事吗?

另外,这段时间阳阳的自留地,你应该看得出AS的特征开始明显了。他始终还是纠结于他的那套评分系统,虽然在我的提醒下会考虑叔叔阿姨们的个人喜好,但是带有明显的工具式社交的痕迹。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是否可以理解为:他讲笑话,回答问题以吸引人来参与,是出于功利性目的(利己---评分)。我觉得有点不好把握分寸了,是鼓励功利心继续发展高级工具社交呢,还是引导转向为更多的着眼于施于快乐而不是获取(这个真的好难)。脑子有点糊涂,所以表达也很糊涂,希望你能明白我的意思,更迫切需要听听你的意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95#
 楼主| 发表于 2012-5-4 09:29:44 | 只看该作者

re:阳阳的自留地还好啊。第一,他有问有答...

阳阳的自留地还好啊。
第一,他有问有答,问答比较平衡;
第二,他有主动意愿想活跃气氛,吸引更多的人参与;
也就是说,他有交往意愿,有一定的想法怎么引导交往,而且有一定的交往技巧,注意到一来一往需要平衡。

潜在的问题正如你分析的,交往的目的不是很明确。
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如果很难交到小朋友的话,他们的确会感觉成年人更和蔼,更容易满足他们交往的需求。
但是他们本身和成年人又没有什么共同兴趣和共同目标来促进友谊,只能通过成年人的引导来提高一些交往技巧,或者通过生活和完成一些具体项目来分享经验。
对于网上交流来说,大部分人的目的是分享知识,分享情感,分享经验,那么对阳阳来说,他其实没有意识到这点。
他想要的,可能只停留在交往的表象,也就是有很多人参与,有人问,有人答,再通过他自己认为可以激励参与的评分制度来提高大家的积极性,这就是他希望完成交往任务的途径了。

那么网上交流的真正目标和意义是什么。

如果目标之一是提高他交流语言的技巧,那么的确网上交流对技巧度的要求是比面对面要少很多的,可以用来做初步训练。我感觉阳阳在语言技巧上的表现还是不错的(当然我自己比起NT也不行,所以我可能要求是低一点),除了硬要给大家评分这点,是没有考虑到这条规则在交往中,是应当通过交流来获得大家认同的,而不是由一方预先指定的。

其次我感觉很多叔叔阿姨是顺着NT交流的模式,想和阳阳交流经验和情感的,那么阳阳需要首先意识到,人和人之间的最初交流,应当是试图去理解对方,特别是通过理解对方的经历,然后把情感分享作为一个主要成分来增进友谊。而理解对方的切入点,是怎么提问题。
他现在提出的问题应当都是智力问题,不是针对某一位叔叔或阿姨的问题或者回答,联系到可以询问对方的经验和情感,对一件事的回忆和态度,然后去同理或者共情,甚至深入分析一个经历中发生的故事和情感。

如果他暂时理解不了一对一的情感交流,他也可以把目标定位在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生活和兴趣,分享自己一天的经历。在分享的过程中,他应当期望大家理解他的快乐和烦恼,帮助他解决问题,或者对一件事情发表意见。如果有叔叔阿姨介入提问或回答的话,他需要定位在和对方一起分享生活和讨论的内容上,而不是问题和回答的数量上。

我早上先想了这几点,看看其他大侠们有什么建议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96#
 楼主| 发表于 2012-5-4 09:31:24 | 只看该作者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书阳...

下面引用由书阳妈妈发表的内容:

燕博,那边这么久了还一直上不去,知道怎么一回事吗?


问问blackeye,时间是长了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97#
发表于 2012-5-4 09:50:36 | 只看该作者

re:目光如炬啊~~我就是特别缺乏在一堆现象中...

目光如炬啊~~我就是特别缺乏在一堆现象中把这个核心线索清理出来的能力,你完全说到我的心坎里去了。
你的分析和建议都非常好,我会和他好好讨论讨论~~3Q!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98#
 楼主| 发表于 2012-5-4 19:12:19 | 只看该作者

re:Cathi Cohen在《提高儿童的社交...

Cathi Cohen在《提高儿童的社交智商》(《Raise your Child’s Social IQ》)一书中列举了具有积极自尊心和消极自尊心儿童的基本特征:

高自尊儿童
        具有稳定的情绪
        树立切实可行的目标,并为之努力
        具有自我激励和持之以恒的做事风格
        敢于面对拒绝或批判性回馈
        能够对同伴说“不”
        清楚了解自己的长处和弱点

低自尊儿童
        经常谴责他人的行为
        要求人人都得喜欢他
        把自己看作失败者
        苛求他人
        容易受挫
        难于承担行为责任
        负面评价自己
        易放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99#
发表于 2012-5-5 01:08:17 | 只看该作者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燕原...

下面引用由燕原发表的内容:


问问blackeye,时间是长了点。



我也不知道,中国的事情说是一个星期大概就要半年,也好,腾出精力来干别的。等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00#
 楼主| 发表于 2012-5-5 09:17:01 | 只看该作者

re:中国网络电视台 > 爱公益频道 ...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爱公益频道

寻找爱的力量——孤独症系列访谈(一)
http://igongyi.cntv.cn/special/gdz/20120401/115294.shtml

温洪     中国精神残疾人及亲友协会副主席
肖扬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研究员
赵琦     北京市海淀区现代艺术幼儿园园长
余华     孤独症儿童家长

寻找爱的力量——孤独症系列访谈(二)
http://igongyi.cntv.cn/special/gdz/20120401/115748.shtml

贾美香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主任医师
魏青云   北京阳光友谊儿童康复训练中心负责人
陆江     著名导演
邹文     孤独症儿童家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11-25 11:3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