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楼主: 燕原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走进青春期

[复制链接]
4801#
 楼主| 发表于 2012-2-20 14:41:39 | 只看该作者

re:两个孩子的问题都不够多,既然提问是思考的...

两个孩子的问题都不够多,既然提问是思考的前提,那么生活中多一些问题应当是有益的。

问题有三种:
1.事实类问题,有明确答案,可以Google或者从生活常识中得出,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这类问题当孩子知识水平不够的时候比较多。知识够多,特别是他们自己会网上搜索,在生活中经历的活动多了之后,就少了。

2.主观类问题:关心对方的感受,询问对方的喜好。无法评论高低和正误。

3.判断类问题:不一定有一致的观点,需要推理思考,最后得出妥协的公认较好的选择。

分清事实和观点,是美国孩子从小阅读理解的中心内容。第一类问题是纯事实,第二类问题是纯观点,第三类比较复杂,既包括事实,也包括观点,应当是十岁以上孩子重点学习的内容。

第三类问题不同于第二类问题,也就是说,每个人的观点不是同等重要的,也不是没有普世标准的,特别是如果某方持有强烈的非理性的观点和信仰,要求自己具有平等的地位,排斥理性分析和思维的时候,其实就是混淆了第三类问题和第二类问题。

是否能提出有意义的第三类问题也是一种能力。
一些原则有:
1.试着去理解对方的观点体系,在假设,事实和逻辑上提出问题以便能够进一步理解对方观点。
2.寻找不同观点之间的联系和共同点,通过提问进一步理解。
3.认同所有思想都不是完备的,通过提问进一步理解各种观点的局限性。
4.通过提问和思考引出进一步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02#
 楼主| 发表于 2012-2-20 22:55:26 | 只看该作者

re:豪斯医生第七季第13集,一群五年级的孩子...

豪斯医生第七季第13集,一群五年级的孩子们。
我宁愿相信五年级的孩子的确有这样的认知水平,能理解成人世界的复杂性,不是编剧的夸张。
不过还是很吓人,超出我对小学生的想象,也许因为那是个Gifted School,一个个都是人精。

有的孩子擅长人际,有的孩子擅长技术。
在看《权力》这本书,人际专长的孩子们应当总会走上爬社会阶层之路。
我天生不喜欢这类书,特别是里面的技巧,当然组织行为学家写书还是比较科学的,不是纯厚黑的路子。
而且我的不喜欢,只是我的主观认识,不是社会现状。
既然家里有个喜欢人际交往的孩子,我的局限性自然不能成为束缚他成长的障碍。
所以这本书,我还得经常多读读,不带偏见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03#
 楼主| 发表于 2012-2-21 09:31:33 | 只看该作者

re:@伊比利亚的夏季:《磨坊与十字架》是一堂...

@伊比利亚的夏季:《磨坊与十字架》是一堂伪装成电影的艺术史课,最初公映是在卢浮宫、纽约大都会美术馆。影片围绕16世纪荷兰尼德兰最伟大画家博鲁盖尔名作《受难之路》展开,导演玛祖斯基将艺术史研究同电影CGI、3D技术结合,试图还原画家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思想。画面之美令人震撼而绝望。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boShZFzT66I/

可以当艺术记录片看,作为电影是弱了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04#
 楼主| 发表于 2012-2-21 21:18:21 | 只看该作者

re:超越感觉副标题: 批判性思考指南...

超越感觉
副标题: 批判性思考指南
作者: 文森特·鲁吉罗

一本老书,据说翻译得一般,就不看了,看看书评。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4903266/

 《超越感觉:批判性思考指南(第8版)》在1975年首次出版时,认识上关注的主要焦点仍是主观性,即感觉。这个焦点是1960年代的传统,起先是对此前的理性主义和行为主义的必要回应。事实上,它宣称“人不是机器”。他们不只是其全部心理的总和。他们还有希望、梦想和感情。任何两个人都不是完全一样的——每个人观察世界时都有其独特的视角和特有的方法。而且,人类忽视这种主观方面的任何一个观点都是一种扭曲。
  但是,尽管有这种价值,对感觉的这种关注也走得太远了。它像许多其他运动一样,开始作为对一种极端观点的反应,后来其本身变成了一种极端的观点。这种极端主义是忽视思考的结果。《超越感觉:批判性思考指南(第8版)》的意图即是为了弥补这一疏忽。第一版的导论对其理论基础的解释如下:
  对主观性的强调是为了纠正危险的过度简单化。但正是这种回应不能长期地避免造成一种更糟糕的情形——对思考的忽视。
  之所以糟糕,有两个原因。首先,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操纵的时代。大量叫卖广告和政治煽动者随时都准备好丰富的心理资源,
  利用我们的感情和下意识的需要来劝说我们相信:肤浅就是深刻,伤害就是有益,邪恶就是美德。而且感觉对这种操纵特别难以抵抗。 

妨碍批判性思考的问题:
  1.mine is better thinking “我的”总是更好的心理
  2.resistance to change 不愿意改变
  3.conformity 屈从权威,盲从大众的想法
  4.face-saving 为了挽回面子而不得不坚持错误的立场
  5.stereotyping 成见
  6.oversimplification 将事物过分单纯化
  7.hasty conclusion 轻率就下定论
  8.unwarranted assumptions 无根据的设想
  9.logical fallacies 逻辑谬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05#
 楼主| 发表于 2012-2-22 19:07:39 | 只看该作者

re:Daniel Tammet 的两本书都有...

Daniel Tammet 的两本书都有中译本:

《星期三是蓝色的》(Born on a Blue Day),《我的IQ150》(Embracing the Wide Sky)。

高智商AS + Savant,背圆周率记录是22514位,有联觉。
这种人世界上不超过100个,如果再严格一点,他可能是唯一。

喜禾爸爸不明白出这类书的意义,因为对其他孩子没有指导意义,这种人的思维和经历,是无法复制的。

我看了看,感觉还行吧,也许这种书的意义就是,让我们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的人存在,有这样的思维方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06#
 楼主| 发表于 2012-2-23 09:25:59 | 只看该作者

re:Daniel Tammet 生于1979...

Daniel Tammet 生于1979年,英国人,从小就和其他孩子不太一样,但是那时候还没有AS这个名称。
四岁癫痫非常严重,之后有了联觉。
六岁开始梦游,白天没精打采,吃药的副作用也很大。
后来医生说可以慢慢减少药物,癫痫幸好也没有复发。

他的 Savant 能力,和小时候发癫痫有很大关系,不过不是说发癫痫一定能正好发出一个 Savant,而是他发的正好就形成了他之后独特的能力。

他小时候AS特征很明显,独处,对数字敏感,情绪化,疯狂收集物品,精细和运动能力不好。
他家有七个孩子,家里很穷,父母很忙,他十岁的时候父亲又生病,基本顾不上管他。
所以他一直很自由地自己成长着,喜欢读书,喜欢安静,行为问题应当不多。
学校气氛看来很宽松,没有人欺负他,老师都很好,最后一年才有一个特别爱说话的刚来的外国学生是他的朋友。

中学期间,他喜欢历史和文学,对数字敏感但是代数不好,好朋友是一个印度移民的孩子,经常被人欺负的。
迷上了象棋,还发现自己是同性恋。

他父母都没上过大学,他也不打算上了,中学毕业找了个志愿者组织,被分配到立陶宛教英文。
国外的生活让他焦虑,也让他成长,他发现数字能让他平静,发现了自己的语言天分,也发现交朋友需要慢慢的感情培养。

志愿者工作回来,他开始在家附近做家教,同时在网上认识好朋友。
找工作一直不顺利,但是朋友们越来越多,也认可他的AS特征。

尼奥应当是他的男伴吧,在爱和包容中,他不断进步,俩人开了教育网站教授语言,也有了固定收入。
之后,他的特殊能力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注意,他的大脑开始被深入研究,他也成为ASD界的名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07#
 楼主| 发表于 2012-2-23 10:41:59 | 只看该作者

re:在科学家们开始研究他大脑的同时,他也对大...

在科学家们开始研究他大脑的同时,他也对大脑研究感兴趣。
《星期三是蓝色的》是他的自传,《我的IQ150》是他对自己大脑运作的分析。

他的思维模式和天宝不一样,不过他和天宝类似,都不认为自己有多神。
在刚入小学的几年,他还受癫痫药物的困扰,上课没精神,思维方式在老师看来非常富有想象力和另类,完全无法融入标准化教育体系,老师只能让他自由发展。(他家处于不发达地区,学校相对很宽松)
最终,他自由的想象力在大量图书馆阅读,大家庭兄弟姐妹表演节目,和各种各样的儿童活动中找到自己的方向。(而不是学校和标准化考试)

他智商150,但是他认为智商测验没有科学根据,毫无意义,里面的确有他擅长的大量项目,比如记忆,语言,数字等。
对于门萨成员们津津乐道的猜谜,他也毫无兴趣,他喜欢的生活好像更符合一般人群的生活模式。(可能和他的大家庭环境有关)

这本书的大方向我很认同,他不强调自己的联觉和 Savant能力,而是崇尚在每个人的特长方面专注和努力,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比如对他事业和生活有意义的特长是语言能力,而不是背圆周率。

背圆周率对他来说不难,经过一定的训练,知道怎么利用自己的联觉,他说很愉快地就做到了,数字转化为流动的音符,非常美妙。
他记不住人脸,其他方面的记忆力也没有数字好。
在记忆历史人物和时代的时候,他也没有死记硬背的能力,他需要通过历史故事和想象力来重复练习才能记住。

外语是他另一项超能力,首先,他认为他热爱语言,所以才经过专注和大量练习发挥出了最大潜力。
他到高中才第一次接触外语,他喜欢比较不同语言中词汇的变化和幽默感。
他认同科学家说的,外语有助于发展抽象思维,会外语的人更容易抓住事物的核心。
他目前会12门语言,曾经一周学会了冰岛语,并自创了一门语言。

运算能力是 Savant 独有的特征,比如潜意识算出两位数乘法,迅速识别大质数等。
这种能力在科学研究上依然是谜题,可能和高层次的联觉能力有关。

在视觉方面,他认为自己能看到其他人不注意的细节,不容易被视觉错觉图像欺骗。小时候会沉浸在视觉细节中,但是随着抽象能力的提高,视觉方面比其他人更有控制力。

他的抽象思维能力我认为非常好,这在ASD中不常见,也许是因为他的高层联觉功能,使得他的思维不碎片化。他读书很多,很有逻辑,也能训练自己的情感,知道什么是快乐和爱,越来越容易找到友谊。他一直在主动训练大脑,认为大脑的可塑性非常强。我甚至感觉他这种大脑,比NT们的天生强中央统合,可能对人工智能更有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08#
 楼主| 发表于 2012-2-25 10:41:23 | 只看该作者

re:小都学什么,都需要集体环境。如果集体...

小都学什么,都需要集体环境。
如果集体环境里面有一半以上比他差的孩子,他的动力就来了,肯定能学好。
但是他并不会特别专心地一定要学到最好,只要比平均好那么一点点,能让老师发现他属于好的,就够了。(上学和考试应当也是如此)
省下的时间可以玩。

他小时候我顾不上,所以到现在才开始上课外班,这学期每周六学笛子。
第二堂课了,有1/3的孩子吹不响,有1/3的孩子刚开始吹响,有1/3的孩子开始学吹123.
他属于吹123的1/3,感觉很好,应当能坚持下来。

夏天要上游泳长训班,他还在发怵,可能是去年看到长训班的孩子水平比较高,心里有点慌吧,其实他在初学班里,游得很不错了。
画画班也上过一个,因为很难说谁画得好,他就没动力了;摄影小组也同理。
所以很难说他的兴趣是什么,只要是有比头的事情,就多少能学会,而且不太差。

有学习规律就好,以后我就知道怎么安排他什么都学点皮毛,而且中等偏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09#
 楼主| 发表于 2012-2-25 11:12:17 | 只看该作者

re:在大都这里,“比”的社会性基本做不了动机...

在大都这里,“比”的社会性基本做不了动机强化物,他需要的是好奇心和兴趣,就像我现在这样,对什么都有点好奇,每天吸收信息和寻找新的想法就是生命新的活力,也挺好的。

好奇心和兴趣对AS孩子来说,不容易维护得广泛,任何一点挫折都会消灭一个兴趣,特别是涉及高级思维能力和审美的兴趣。
怎么在执行力和思维能力建立起来之前,让大都的兴趣不受打击,是我更关心的问题,我不想看到AS孩子们最后剩下维护自尊的兴趣仅仅是简单的收集物品和刻板绘画之类的东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10#
 楼主| 发表于 2012-2-25 11:46:23 | 只看该作者

re:如果说我有什么理想没实现,想在儿子们身上...

如果说我有什么理想没实现,想在儿子们身上推一把,大概就是这种事情了。
其实他们是否感兴趣我也无所谓,毕竟是太另类的一种生活,不是他们去做,其他孩子去做,我也感觉挺好的,也能弥补我没做过的遗憾。

打工旅行
副标题: 一年实现一个梦
作者: 吴非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7067934/

  豆瓣、磨房、天涯顶级精华帖
  一件在18-30岁才有资格去做的事
  一年仅1000名额的免费深度旅行
  一人一生只有一次机会
  世界上最IN的乐活方式
  新西兰打工旅行,跳起来就够着的生活
  房子、车子、工作的压力都让我们赶上了,还好,打工旅行的潮流也让我们赶上了。
  没买过车子,没买过房子,我买过最贵的东西,是梦想
  打工+旅行+恋爱+一年自由的生活=梦想
  在都市里一年,不过是大同小异的365天,和许多同龄人一样,吴非知道这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但又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偶然的机会,他知道有一种旅行,方法很贫穷,却可以改变人的一生:打工旅行。2010年4月,他辞职,带着200美元前往新西兰,开始了这段冒险的旅程。
  在新西兰,吴非干了十几份不同的工作:猎人的助手,监狱临时演员,日本餐厅厨师,猕猴桃果园摘果,葡萄园剪枝,大学清洁工……他在当地人家换宿,喂猪、劈材、除草,自由自在做农民。打工攒了钱,便去旅行。
  基督城、皇后镇、米尔福德峡湾、奥克兰、罗托鲁瓦……在这个天堂的国度里,人生是如此不同,生命还有无数种可能。他一个人去汤加丽罗国家公园徒步探险,还差点被大风吹走了。在苹果包装厂,他邂逅了现在的台湾女友。和爱人的环岛旅程,让他拥有了一段成人以后最无忧无虑的回忆。
  有些事一定要趁年轻的时候去干,如果不去做,永远也不知道能超越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11#
 楼主| 发表于 2012-2-25 12:30:11 | 只看该作者

re:羡慕与嫉妒:深层心理分析作者: (瑞...

羡慕与嫉妒:深层心理分析
作者: (瑞士)卡斯特
译者: 陈瑛

维雷娜・卡斯特(1943-):世界著名心理学家,苏黎世大学心理学教授,曾任国际分析心理学协会主席,国际精神分析心理学协会主席。

一本让我好奇的书。因为我大致理解什么是羡慕和嫉妒,但是自身没有这种感觉,我知道天宝也没有。
正因为我没有感觉,所以我对这类书的第一印象是好奇,而不是抵触。
抵触心理分析的人,我知道应当不少,可能是害怕把自己剖析得太透彻了,原来对自己良好的自我认知就可能遭到破坏,心理会崩溃。
其实如果实事求是地来看,我们对自我的认知是必须不断遭到破坏的,特别是通过批判性思维和科学知识的学习,不断破坏和重建的过程,才是进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12#
 楼主| 发表于 2012-2-25 12:51:04 | 只看该作者

re:在中文里面,羡慕是褒义词,嫉妒是贬义词。...

在中文里面,羡慕是褒义词,嫉妒是贬义词。
不过事情没有这么简单。

作为褒义词,羡慕伴随着敬仰,希望模仿榜样,内心中都是积极的情感,希望自己变得更好。
作为贬义词,嫉妒是不利于社会关系的,是自我贬低,是伤害对方。

如果羡慕和嫉妒只是社会关系词汇,那么这样就可以了,但是更深层的心理分析,其实有助于自我身心健康和成长。
在羡慕他人的时候,我们心里是否是单纯积极的心态,我们是否毫不犹豫地愿意去模仿他人的行为,促进自己的成长,我们是否真的敬仰对方。
我们是否心里还有不安,不快,悲伤,愤怒,不满,是否认为社会不公平,是否想通过一些行为来贬低对方的价值。
是否否认我们嫉妒,可以让我们真的不嫉妒,不自卑。
我们最后是否会伤害到自己,甚至在压抑得太久了之后,会选择伤害他人。

卡斯特说,羡慕是很复杂的情感,不是表面上那么积极和单纯,当我们嘴里说羡慕的时候,心理活动大概可以分成四种:
钦佩型,矛盾型,攻击型,抑制攻击破坏型。

钦佩型往往伴随着愉悦感,可以把对方好的作品,行为和人格吸收到自己的价值体系当中。
矛盾型往往对自己的羡慕情感不舒服,认为贬低了自己的价值。
攻击型承认自己的确羡慕对方,但是希望能通过攻击行为贬低对方的价值,来获得自己的快感和安全感。
抑制攻击破坏型内心非常羡慕对方,但是外表保持沉默,不想通过行为抬高对方的价值。

(我怎么认为还有一种羡慕,是特地讨好对方,目的就是为了抬高对方价值,从而换取利益或人际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当然这种羡慕可能不是真实的情感,只是一种社交手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13#
 楼主| 发表于 2012-2-25 13:36:37 | 只看该作者

re:在我的角度来看,成长是生命的最终意义。没...

在我的角度来看,成长是生命的最终意义。没有了成长,生命就会很无趣。

如果大家都害怕羡慕带来的负面后果而不表现自己,不主动提高自己的价值,力图深藏不露,抑制活力和创造力,那么整个社会群体就会陷入停滞。

卡斯特定义的羡慕和嫉妒,和中文语境中的不太一样。卡斯特定义的嫉妒,是认为他人占有了自己应得的东西之后产生的愤恨。
也许在中文语境中,羡慕仅仅代表钦佩型羡慕,而嫉妒代表了其他所有负面的情感,特别是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的不安全感。

良好的自我价值从哪里来,通过分析情感的深层意义,把自我价值培养成积极和他人建立关系,给他人带来快乐,提升团体价值,应当是这本书最具建设性的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14#
 楼主| 发表于 2012-2-26 09:13:50 | 只看该作者

re:孩子们对画画不感兴趣,我开始感兴趣了。...

孩子们对画画不感兴趣,我开始感兴趣了。

我认为画画没什么太多技巧,多画多看就有感觉了,素描速写色彩等基本功肯定逃不过,然后就是想象力和耐心,这对视觉AS来说应当是符合天性的。

其实画画是我从小就喜欢的事情,但一直都没有找到感觉,现在重新开始也应当不算晚。

审美的最终必然是自己创造,做饭也是,酿酒也是,吉他也是,画画也是。
只欣赏的审美肯定是会疲劳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15#
 楼主| 发表于 2012-2-26 10:10:49 | 只看该作者

re:大都翻出来的美剧,如此完美居然没听说过。...

大都翻出来的美剧,如此完美居然没听说过。
以后要跟着大都恶补美国文化了。

萤火虫
Firefly

  2005年出了这样一部奇怪的电影:作为一部科幻、动作、冒险片,它只有4000万美元的预算;影片没有任何大明星、大导演作为噱头;它在美国国内的票房不过才2500万;但影片刚刚上映,IMDB网站上的评分就达到了相当高的八点几分,甚至引得一些不那么喜欢这片子的网友怀疑有fans在操纵IMDB投票;美国的媒体上,影评人也是一片叫好之声……这部电影叫《宁静号》(Serenity)。
  其实,这一切都因为这部电影来自于2002年开播的电视剧集《萤火虫》。这个电视剧本身就非常有传奇色彩:它在IMDB上的评分高达罕见的9.5分;它只播了一季就被Fox电视网砍掉,但一直到现在还有fans在讨论剧情甚至让剧集重新复活的可能(你可以去http://www.fireflyseason2.com/index.asp声援支持,不过从来还没有一个剧集能在被砍掉后死而复生呢);为了这个剧和电影,甚至专门出了一张DVD叫“不可为而为之:萤火虫与宁静号粉丝的故事”!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科幻剧集了——充满西部冒险风情,对白富于智慧,非常幽默好玩,又不乏能让你沉思感慨的内涵,特效制作也相当出色,演员虽没名气,却个个都很出彩,还有各种风格的帅哥美女供你大饱眼福……简直是完美!来,跟我一起进入“宁静号”飞船,做一次过瘾的太空冒险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16#
 楼主| 发表于 2012-2-26 10:48:00 | 只看该作者

re:王建硕:和阮一峰的对话http://...

王建硕:和阮一峰的对话
http://home.wangjianshuo.com/cn/20100430_eaece.htm

阿兰-德波顿在《拥抱逝水年华》(How Proust Can Change Your Life)的第六章《交友之道》里面用一个章节描述了面对面谈话的限制:
    谈话不可能表达出我们最深层的自我
    心灵是个极不稳定的器官,说不准合适就会出现一片空白或是心神不属。。。但是谈话时的节奏却不允许留下这样的停顿,因为他人的在场要求我们不断地作出回应,于是我们总觉脱口而出的尽是些蠢话,真正要说出的却没说出,为此我们懊恼不已。
    与此恰相对照,一部书则允许我们从时常麻痹的心灵中提炼出精纯之物,它是心灵最活跃之时的一份记录,是对灵感火花的集中再现。。。

阮一峰深知这中的奥秘。于是就有了如下的键盘上的对话。

(深以为然,不过对方一定要是自己信任的人,如果不满足这个条件,记者还需要面对面去逼出真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17#
发表于 2012-2-27 17:24:49 | 只看该作者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燕原...

下面引用由[U]燕原[/U]发表的内容:

@伊比利亚的夏季:影片围绕16世纪荷兰尼德兰最伟大画家博鲁盖尔名作《受难之路》展开...

重要更正:博鲁盖尔(Pieter Bruegel)是比利时北部佛兰德斯的画家,而不是‘荷兰’的画家。

佛兰德斯(Flanders)是一个历史和文化的地方,出产过很多非常有名的画家,其中博鲁盖尔和鲁本斯是我最喜欢的两位。被称为‘油画之父’的Jan Van Eyck也是佛兰德斯的画家。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出国留学的画家中有多人去佛兰德斯学习,罗中立是其中的一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18#
 楼主| 发表于 2012-2-27 17:53:16 | 只看该作者

re:学了学历史和地理,的确不能说是荷兰,不过...

学了学历史和地理,的确不能说是荷兰,不过也不能说是比利时,因为当时没有荷兰这个国家,也没有比利时(之所以被某些人翻译为荷兰画家,可能是因为那块地方的历史和地理很多人不明白,就胡乱指定了一个现代的国家)。关于他的出生地,wiki 上并不明确,有两个怀疑地点,一个在现代荷兰境内,一个在现代比利时境内,所以大多数网页为了避免吵架,还是以古代名称写作佛兰德斯画家,或者 Flemish Renaissance painter.

“佛兰德斯是西欧的一个历史地名,泛指古代尼德兰南部地区,位于西欧低地西南部、北海沿岸,包括今比利时的东法兰德斯省和西法兰德斯省、法国的加来海峡省和北方省、荷兰的泽兰省。”

“尼德兰(The Netherlands, 荷: Nederland)。指莱茵河、马斯河、斯海尔德河下游及北海沿岸一带地势低洼的地区,相当于今天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东北部的一部分。中世纪初期,尼德兰是法兰克人王国的一部分,法兰克人王国分裂后,它分属于德意志皇帝和法兰西国王。1516年,西班牙国王斐迪南死后,他的外孙查理一世即位。查理已经在1506年从他父亲(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之子)方面继承了尼德兰,这时又以西班牙国王的身份领有这片土地。从此尼德兰成为西班牙的属地。即十六世纪初叶后,受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统治。1566年,北方各省掀起反西班牙封建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1579年北方八个省和南方部分城市成立“乌特勒支同盟”,1581年成立“尼德兰联省共和国”。1795年后,成为法国统治下的荷兰王国。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原南部各省和荷兰合并为尼德兰王国。1830年南部脱离尼德兰独立,成立比利时王国。”

他的这幅作品和“通天塔”在维也纳的 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19#
发表于 2012-2-27 19:12:10 | 只看该作者

re:是指今日的比利时。 今日的概念中...

是指今日的比利时。

今日的概念中,Flemish people是比利时北部讲荷兰语方言的人,而Flemish language是比利时的官方语言之一。Flemish art refers to works produced in an area that roughly corresponds to present-day BELGIUM.(Lexicon Universal Encyclopedia, Edition 1993, page 159)

据记载,Pieter Bruegel(老博鲁盖尔)生于离Breda不远的Brogel村,但问题是叫这个名字并且离Breda不远的村庄有二个,一个在今日荷兰境内,另一个在今日比利时境内。不过老博鲁盖尔活动的范围基本上都是在比利时,而且他的儿子们、孙子们(也是画家)生在和成长在比利时,所以Bruegel被公认为比利时的佛兰芒画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20#
 楼主| 发表于 2012-2-27 19:42:09 | 只看该作者

re:你们欧洲人真的这么在意谁是哪个国家的?...

你们欧洲人真的这么在意谁是哪个国家的?
老博鲁盖尔婚后就移居布鲁塞尔是不错,不过梵高还整天在法国待着呢。

画画这种东西,不像李白写诗,我感觉应当是有文化而无国界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6-16 20:1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