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楼主: qinhantan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四川汶川县发生7.8级地震

[复制链接]
561#
发表于 2008-5-27 12:23:54 | 只看该作者

re:这话得两面说。当年形成一孩政策的时候,依...

这话得两面说。当年形成一孩政策的时候,依据的是一批系统工程师的计算和预测,在当时经济以及各方面都很落后的情况下,做出这一决定有其历史局限性。问题是,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人们的观念有很大变化,象有的人你让他生他也未必愿意,就象澳大利亚这边得重金奖励,这个时候就应该考虑是否改变做法。象当年系统工程学家做的人口预测,现在大学毕业的会使Excel软件的人就会用。

国外有很多研究论证可以采用另外的不那么严格的做法,可惜国内那么多专家,教授和博导,怎么就不做点象样的研究呢?还有,有的政府部门本身就成了既得利益者,改变点事情太难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2#
发表于 2008-5-27 12:29:16 | 只看该作者

re: 先传一张照片上来看看能否显示,...


   先传一张照片上来看看能否显示,图片传递的信息是温家宝在抗灾一线吃盒饭的情景,相信很多过人看了都会感恩,泪零,恨不得他在这个时候也应该吃御膳房的山珍海味心绪才能平复,更有甚者,一位大爷在救灾晚会上深情并茂地向人诉说他心疼总理的情怀,杭州市民还打出“温总理的温是温暖的温”的大副横幅,下联正好可以对“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且对丈工整,这是民间。政府方面——充斥电视里面的总书记,总理,解放军,警察,当然还有极具冲击你视觉神经的大妈,大爷给解放军下跪的镜头,等等不一而足,民间的造神传统与政府近乎于狂轰乱炸,排山倒海似的宣传鼓动,一唱一和,相印成趣。一个做奴才做的心满意足,另一个把主子做的心安理得,无论一场多大的灾难最后都会被这样的双簧演绎成闹剧,黑色喜剧。但是在废墟下瓦砾边的主角——悲咽的普罗大众被忘却了。我们扪心自问,当看见总书记,温总理吃盒饭,看见解放军英勇救灾有没有被感动过呢?如果都觉得这是理所当然,觉得总书记,温总理是与我们一样无异的常人,庸人乃至俗人的时候,真正的公民社会也许就不远了。如果有人说有一种感动叫无耻,那么为他们感动就是无耻,尤其是在当下。




图片不显示可点右键“查看图片”                                                                                           互连网的力量

转贴

节选自杨恒均的“关于帐篷、血、汗、钱和我们的眼泪”(于丹的言行才是可耻的)

血、汗、钱,还少一个“汗”

说了钱,也转弯抹角地说了热血,再说一下“汗”,也就是我们说的“血、汗、钱”。对于热血的民众,他们出了钱,也流了血,但因为无法为灾民出汗出力,总觉得过意不去,我想大家都有这种感觉,完全可以理解。可是,救灾是一种非常专业的工作,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包括年轻人,如果贸然冲到第一线,说实话,不但对救灾没有作用,很可能会成为人家专业救灾人员和军队救助的对象。到目前为止,我们最主要的救灾力量是军队,已经动用了11万人次(引用温总理的话),如果救灾前线真需要更多的人员,大家不要忘记我们有几百万军队,11万人次只是一个小小的比例。所以说,目前救灾可能是物资缺乏,交通工具跟不上,交通道路没有恢复,以及经验缺乏等等,但绝对不是人员缺乏。

我为什么要说这个?因为最近看到很多网民在那里质疑写文章的人,你怎么不去救灾?你怎么不去现场?你怎么不做实事等等,我感到很无奈。就在昨天,一位网友在我的文章后面贴了一篇说是于丹写的文章,用来驳斥我没有像于丹那样做实事。于丹在文章中说:“作为学者,如果现在还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坐而论道,对我来讲是挺可耻的。”于丹文章中说,她减少了到韩国去访问的天数,多次要求和中央电视台记者一起到灾区前线,但最后因为名额有限而去不成。于丹接受了电视台采访,当场流泪。于是,一些网友把于丹的文章拿来批评我说,学者就应该像于丹那样,不要坐而论道,还提醒我,于丹情真意切,都当场流了眼泪了。

于丹虽然只说的是自己,而且我也没有办法证实这文章的背景,但她认为这个时候在北京或者上海坐而论道是可耻的还是让我感到吃惊。这个时候,学者如果不坐而论道,难道还都像她一样到韩国去搞文化交流?难道都去上电视台流泪(也得有人请吧)?难道都要向中央电视台申请去地震灾区前线?我就不明白,于丹怎么会向中央电视台申请?你也不是那个单位的呀,一个网友都怀疑了,说她是不是觉得跟着电视镜头走进灾区才感到踏实?还有网友问了,于丹,你这篇文章不属于坐而论道,难道是站在灾区的废墟上写的?

我认为,任何知识分子,包括学者,都应该在地震灾难发生后本着自己的知识和良知“坐而论道”,提出各种见解和建议,对于一些可能出现的偏差甚至错误及时提出批评和纠正意见,这才是知识分子和学者应该做的。我们也发现,这次救灾中,网友和一些知识分子提出的各项建议,基本上都被采纳了,为此我很高兴。

现在地震救灾还在继续,但能够救出活人的希望越来越渺茫,那么如何安置灾民,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如何重建,给他们一个新的家,就成为最大的任务,这个任务当然落在国家和政府的肩膀上,因为这也是人民养活政府的主要目的之一。可是,知识分子包括每一个民众,却不能不发挥自己的特点,特别是知识分子,就应该根据自己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坐而论道”。大家不妨想一下,如果当初那么多舞文弄墨的文人在看到全国那些风雨飘摇的中小学教学楼时,能够多一点批评、讽刺和建议,甚至引起广大读者的群起而攻之,请问,现在那些瓦砾下会压着那么多孩子吗?

关于名人和伟人的眼泪,我也要说两句

这些天,还有谁没有流泪?只不过名人和伟人能够在中央电视台镜头前流泪,还被说成是实况转播的现场流泪——世界上读过书的人大概都知道中国的所有新闻和采访电视节目没有一个是真正意义上的实况转播,都有时间差,所以,那些被津津乐道的所谓播音员现场流泪的故事,虽然每一个都是真实的,但他们的真实是被批准后展示给我们这些也流泪只不过没有人来“实况”的大众面前的真实。他们的眼泪很真实,不用怀疑,但其价值和全国民众坐在家里电脑前偷偷流出的眼泪一样。

除了痛失家园和亲人的灾民的眼泪是我们心头永远的痛之外,全中国人,不管你是普通人、名人还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不管你在电视镜头上,还是躲在暗处、躲在家里,不管那眼泪是公之于众,还是偷偷流淌,它们都包含了爱心,都同样珍贵!千万不要拿名人或者伟人的眼泪做文章,仿佛那眼泪比你我的眼泪要珍贵,好像那眼泪就应该让普通人感到惭愧或者心怀感激,我更要敬告一些网友,千万不要拿名人或者伟人的眼泪作为武器遮挡他人的眼睛,甚至试图塞住他人的嘴巴。

杨恒均 2008-5-25


http://bbs.tecn.cn/viewthread.php?tid=2805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3#
发表于 2008-5-27 12:50:51 | 只看该作者

re:在新浪上看到一个帖子,说这个时候温总...


在新浪上看到一个帖子,说这个时候温总理不该在抗震前线碍事儿,云云。其实我早有同感,只是不敢说而已。

一帮土人掌权,只会干土事儿。现在这排山倒海的宣传可笑吧,更可笑的事情肯定还在后面,一茬接一茬,直到把你恶心吐了为止。

************

说错了,我纠正。其实我的意思是,总是有一股强大的落后势力控制着我们政府,所以我们国家无论做什么事情,总是跳不出那套模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4#
发表于 2008-5-27 13:01:56 | 只看该作者

re:哎,m立方(大哥or大姐),我是南方人,...

哎,m立方(大哥or大姐),我是南方人,在北方读书和工作,你说我怎么支持你的结论?[EM0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5#
发表于 2008-5-27 13:22:40 | 只看该作者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仰望...

下面引用由仰望山林发表的内容:
我认为,任何知识分子,包括学者,都应该在地震灾难发生后本着自己的知识和良知“坐而论道”,提出各种见解和建议,对于一些可能出现的偏差甚至错误及时提出批评和纠正意见,这才是知识分子和学者应该做的。...

对仰望山林引用的杨先生文章里的这段话表示一下支持。同时也让山林了解我不是总与他观点不一致。[EM05]

其实,杨有一些文章写得还是不错的。但我不太喜欢他,原因有一些。他这个人经历很丰富,不说在国内,就是在国外,仅在澳洲,他就当过华文报纸的总编,现在还在悉尼科技大学做博士。因为当过总编,所以笔头很快,也有一些影响。但因为他也做了博士,也算正经的知识分子,这就要求他说话得有根有据。所以,有时候就见他急急写了写东西,没经过仔细推敲。个人觉得不可取,也许这个要求太高了。另外一点,知识分子当然应该独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可说话也得看场合吧?好听的话也得说在恰当的时候,收效才会更大嘛。他说自己“疾恶如仇,从善如流”,倒是很可取。

BTW,山林啊,你是学医的,忧国忧民可别真动气呀。身体健康,家庭幸福才是我们老百姓自己能把握的。这话全无恶意,要是不中听,请别往心里去。[EM15]再顺便扯一句,当年上BD,可是自己拼了命考的,不是保送的。[EM0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6#
发表于 2008-5-27 13:48:07 | 只看该作者

re:滑稽么?可笑么?土人当政,有什么办法。...

滑稽么?可笑么?土人当政,有什么办法。

********************
[转帖]

李承鹏

。。。。


比如昨天就很郁闷,据和我们共建“安心学校”的置信经理说,他们在和一些灾区部门联系时碰到了软钉子,不仅当地倨傲地要求企业自行报上修建计划和手续(要知道这些计划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繁琐得可怕,单靠企业根本搞不定),而且因为现在排队重建学校的企业很多,所以价格也一路高涨,献爱心搞得像钻石拍卖会一样了。我还听一个朋友说,他们准备花两百万给老家捐一所希望小学,也就是房子不倒人人可读的那种,可当地部门一张嘴就报出价格,660万,1000万,乖乖,听上去都像余震,从成本而言在农村县镇建一所希望小学怎么可能这么高价格,那些倒掉的房子在修建时最多花了五十万,重建却得花660万、1000万。是不是要感谢地震让倒掉的房子也增值了,套用股市的话,是不是叫“大盘震荡,一路飙升”。

所以关于抗震救灾第一阶段,我决定不再写任何文章了,我说得过多,而且再说也像做秀,除非新的阶段开始。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7#
发表于 2008-5-27 14:02:18 | 只看该作者

re:一位大爷在救灾晚会上深情并茂地向人诉说他...

一位大爷在救灾晚会上深情并茂地向人诉说他心疼总理的情怀,杭州市民还打出“温总理的温是温暖的温”的大副横幅,下联正好可以对“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且对丈工整,这是民间。政府方面——充斥电视里面的总书记,总理,解放军,警察,当然还有极具冲击你视觉神经的大妈,大爷给解放军下跪的镜头,等等不一而足,民间的造神传统与政府近乎于狂轰乱炸,排山倒海似的宣传鼓动,一唱一和,相印成趣。

与山林同感,昨天新闻联播就看见一个下跪的镜头,给我难受得。。。。。,叹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8#
发表于 2008-5-27 14:05:54 | 只看该作者

re:地震中最让人难忘的十个眼神:[img...

地震中最让人难忘的十个眼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9#
发表于 2008-5-27 18:44:57 | 只看该作者

re:楼上的图怎么贴上的?

楼上的图怎么贴上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70#
发表于 2008-5-27 18:51:14 | 只看该作者

re:568的第一张图,我第一次看到总理在遇难...

568的第一张图,我第一次看到总理在遇难孩子旁边啊。原以为他会被拦阻。好,可以肯定了,会对学校建筑秋后算账。

昨晚CCTV地理频道播出了一国外片子,地震追踪,很有意思,讲的就是专搞地震预报几组科学家,跟踪他们拍摄。
这些科学家有印度的,中国的,美国的,有形象体面的,风度翩翩的,也有印度那样看上去感觉像拉兹的,但都是正经的教授。
他们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印度人计算行星一条线,美国人统计猫狗的失踪数,中国人搞笼内鹦鹉的跳跃频率,等等。
但跟踪的结果可以说都是失败。2次,摄影在预报的时间跟着印度人来到预测的震中等啊等....印度人坦认失败,但坚信下次会成功。
那个美国人,原来还是大名鼎鼎美国地质调查局的科学家,搞这些预测活动,还面向大众媒体,结果被开除出科研队伍。
这些地震预测研究都属于非主流的。片中还采访了几名主流的地震专家、动物学家,都是摇头否定。
片中说唯一成功的是中国1975年海城地震,提前一天疏散了人。可那次有大量前震的地震,历史上只有一次。
而地震每天都在发生,8级以上差不多平均每年1次,7级20次,5级1500次。
最后的结论,地震预报全都不靠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71#
 楼主| 发表于 2008-5-27 22:09:05 | 只看该作者

re:563楼,温总理总理是中国地质大...

    563楼,温总理总理是中国地质大学毕业的,多年在地质系统工作,包括野外地质勘探队工作。他的前线给人“添乱”,“添麻烦”,这个说法是不能被接受的。
    再这个危机关头,如果没有一个值得信赖的人站出来,则民心不稳,军力难聚。抗震救灾何从谈及?
    由于我们的社会灾行政管理,社会管理方面并没有形成完善运行机制,数千年以来如此。因此,在这样的危机时刻,最高级别的官员来到第一线指挥抗震救灾是必要的。
    好的境界是一种所谓“理想状态”,即使发生地震这样的灾难,但是由于国家社会有着成熟的运行机制,“依制而行”,“灾不大乱”“灾而少乱”,这不是神话,是一个可以通过努力接近的目标;
    还有就是有巨大威望的领袖人物,比如主席,长征以后,就在陕北窑洞里指挥军队做战——只是战略层面的指挥,战役和战术的指挥权在第一线的指挥官。
    还有就是社会的运行机制不成熟,而且本身就有一些不清楚。遇到突如其来的大灾难,如果高级别的领导不来到最前线,在救灾工作就难以有效展开。所以,由于温总理段时间内亲自来到震中灾区,所以省市县领导都亲临一线,军区,集团军,师一级领导亲自带兵,在最短时间内动员了最大的力量。
    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说总理亲临一线是“添乱妨碍”,太理想化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72#
发表于 2008-5-27 22:33:45 | 只看该作者

re:qinhantang 你说的有道理。只是...

qinhantang 你说的有道理。只是我觉得做为一国之总理,去那里看看是应该的,但是他总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办吧?其实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挺多的,上面的很多帖子都提到了。做为一国之总理,他都应该有对策出台。

总的感觉是:这次抗震救灾,领导成了明星,明星成了领导。所有的领导在飞机上都摆 pose,给记者摄影,仿佛明星拍电影一般;而明星们带着钱跑到前线去,他倒成了领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73#
 楼主| 发表于 2008-5-27 22:48:52 | 只看该作者

re:mmm,同意楼上的说法。我们应激...

    mmm,同意楼上的说法。我们应激阶段的救灾工作是不错的,但是往往缺乏灾后的反思,尤其是社会制度建设方面。
    比如,长江洪水,年年应激性抗洪,我心中始终有一个疑问:有一些地方是否可以考虑移民?有一些地方是否可以考虑开挖修建一条“分渠”?这样做一次性投入虽然大,但是效果是长远的。大禹在4千年前,就用疏导的方法治水。今天,我们反而在多年连续反复使用“人堤”抗洪,值得反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74#
发表于 2008-5-27 23:24:17 | 只看该作者

re:``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75#
发表于 2008-5-28 10:20:32 | 只看该作者

re:按:转贴 文迪(即长篇小说<成都粉子>的...

按:转贴 文迪(即长篇小说<成都粉子>的作者深爱金莲)的一首诗
  
  拒绝为灾难写一首抒情诗    
    
    文迪    
    
    我不能拒绝哀悼    
    那些夭折的花朵 殉职的园丁    
    我忠厚的乡民,父兄和姐妹    
    但可以拒绝,为灾难写一首抒情诗    
    我文字的轻佻,愧对死者的沉默    
    我贪婪的生活,愧对苦难的救赎 
    
    
    疼痛的细节,敲打着生者的骨头    
    一次死亡教育如此深刻    
    曾经,我们起高楼,宴宾客,    
    我们以为不朽,以为千秋万岁   
    
    
    在服丧的五月,菩提如伞    
    我们活在他们离去的地方    
    从此,请让我爱乡梓,胜过爱一句空洞的口号    
    从此,请让我爱邻人,如同爱自己    
    从此,可以更勇敢的生活,更温柔的生活    
    可以更积极的生活,也要更欢愉的生活   
    
    
    服丧的五月,鲜花怒放    
    逝者的脚下有星光    
    星光底下有活着的人们    
    多年之后,我们将与他们相遇    
    为不同的问题    
    找寻相同的答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76#
发表于 2008-5-28 11:59:38 | 只看该作者

短信母亲及知音体新闻

那个在媒体上炒了NN遍,催人泪下无数的短信母亲的故事,我一开始就怀疑其真实性,但不敢说怕挨骂。——我这人一向胆小怕事,不是第一次了。
我怀疑的理由主要是:这个故事的写法、短信内容、信息出处太知音化了。
看故事中的描述,那位母亲以身挡在孩子身上, 应该是在初次的大地震中的本能反应,这一英勇行为极可能使她立即丧生,恐怕根本没机会写什么短信。
如果当时没死,而且有手机在身边,也应该先打电话找亲人救援而不是在等死中抒情吧?
一个濒死的母亲怎样尽最大可能让自己三四个月大的孩子在废墟中活下来?另一则新闻中另一位母亲的选择是把自己的乳头塞进孩子的嘴里,我想这更符合一个母亲的本能。
再说那个短信本身。“如果你能活下来”这个语气太从容、太完善,太适合发在报刊上了。谁在生死关头费这个话?
关于信息的出处有人已经分析得很清楚了:没有信息源、没有任何一个被采访者出面证实此事,也没有死者的亲属说话,更没有这个孩子以后的任何消息,这一对母女来自火星?
真实有时是魔鬼。不过我们愿意相信故事,不在意魔鬼。
其实这个故事就算是真的,也只是一种被发挥到极致的母性的本能反应。哺乳动物都有保护幼仔的本能。我们在几千年前远古人类被泥石流掩埋的废墟中也发现了这样动人的骸骨。在5月12号的大震中,我相信有成千的母亲都有冲动要扑在幼小的孩子身上以命相护,但她们的孩子在教室里上课在幼儿园午睡,她们没有这个机会。
愿死者安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77#
发表于 2008-5-28 12:14:38 | 只看该作者

re:张雁,怎么跟我们家先生想得一模一样一。我...

张雁,怎么跟我们家先生想得一模一样一。我们甚至讨论到也许是是余震使空间不断变小,妈妈一开始还是可以用手机,并且有充足的时间来想留下点什么,而想不通的是,为什么没有再留下发给别人的短信,如果时间足够的话。

在这一场非常的灾难中,我们也愿意相信这个故事,因我们也需要一次情感泄洪。这个故事的确将煽情进行到了极致。

今天,我看了一个父亲将死去的儿子背回家的故事,很真实。即使是路途漫长而艰险,即使是阴阳两隔,父母都是要让儿女回家的,这个故事更让我感到真实,一时间泪如雨下。
http://news.163.com/08/0528/08/4D11N7U30001124J.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78#
发表于 2008-5-28 12:23:14 | 只看该作者

re:何子,我是职业病,看到网上的故事第一感是...

何子,我是职业病,看到网上的故事第一感是写得好,先抑后扬,节奏分明,句句打在人心上。可正因为如此,不是新闻体写法。甚至不是一般的纪实,更像是故事会、知音里边的传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79#
发表于 2008-5-28 12:30:38 | 只看该作者

re:何子推荐的那篇今早我也看了,忍不住潸然泪...

何子推荐的那篇今早我也看了,忍不住潸然泪下啊。
那个短信的故事如果是编的就太过了,我为此哭了不知多少回,给我老公讲述的时候还泣不成声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80#
发表于 2008-5-28 12:32:06 | 只看该作者

re:张雁讲得好,引用一下MMM的话,除了"领...

张雁讲得好,引用一下MMM的话,除了"领导象明星,明星象领导"以外,还有一个就是"媒体太TMD煽情"了.但想想这孩子活下来真不容易,就当它是真故事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12-29 17:18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