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楼主: binfeng200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攻心为上>>自闭症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训练实用手册

[复制链接]
141#
 楼主| 发表于 2007-2-17 18:57:26 | 只看该作者

re:第六章: 基本心理特征23.想象...

第六章: 基本心理特征

23.想象力的缺乏

[选自香港教育署培训教材"想法解讀(ToM)"]

在欠缺想像力的障礙方面,他們從小開始很少有自發性假扮遊戲。所謂假扮遊戲就是拿一件東西扮作另一件東西,或者一個人扮另一個人,扮一個動作。自閉症患者到了成人階段,就算他們有閱讀習慣,多半不會喜歡閱讀小說,而會喜歡讀電話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2#
 楼主| 发表于 2007-2-17 19:10:42 | 只看该作者

re:第三章:社交心理5:心灵解读...

第三章:社交心理


5:心灵解读的能力


[选自香港教育署培训教材"想法解讀(ToM)"]

在人際關係方面,ToM認為自閉症患者根本不知道有想法這回事,也欠缺了將直接見到的事物套上想法這個能力,不知道想法可以影響行為,更不知道別人會有不同的想法、感受和知道不同的東西,他們因而也不會對別人有感情的反應,所以他們也會難於辦認別人的表情。

冷漠是說他們不喜歡與人來往,對人沒有反應,不注意其他人,把人當作物件,或只對人的人際關係以外的資料有興趣,被動的意思是指他們不是不理睬人,只是欠缺主動與人來往,至於古怪,就好像上述例子中,不停地講巴士路線或不論熟人或陌生人都去擁抱等。

要知道這些分類只是描述行為上的分類,實際在自閉症患者的每一個成長階段,他們可能表現出不同的行為。譬如說:7歲前的兒童,他們大多數會不喜歡理睬人,但隨著年紀長大,他們開始想結識朋友,但這時面對的問題,就是不知道怎樣去進行。他們不知道怎樣去進行的原因,就是不知道其他人在想什麼,這個世界上的事,其他人的活動、說的話、行為,對他們來說是一個謎。

學者做了實驗,証明他們並不是怕人,而是不喜歡和人說話,或者不是不望人,而是和人交往或說話時沒有視線接解。所以說人際關係障礙,其實是不可以與人正常地交往 – an inability to relate to people in the ordinary wa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3#
 楼主| 发表于 2007-2-17 19:13:17 | 只看该作者

re:第六章: 基本心理特征17:语言...

第六章: 基本心理特征

17:语言古怪刻板

[选自香港教育署培训教材"想法解讀(ToM)"]

在語言溝通障礙方面,自閉症患者的表現也是多樣化的。他們可能會不說話,或者是鸚鵡式學舌(意思指馬上重覆人地講過的說話,或者重覆一段時間以前聽過的說話,他重覆時是可以模仿到一模一樣的) ,又或者他們說話的聲量可能會太大或太小,或者欠缺高低變化,或者有點怪腔怪調。在字彙方面,有時會自創新詞,他不會像一般人,只局限於講笑話時才用,或者別人聽不明白就不會用,而是經常地堅持去用。有時會用有些只有他自己才明白的比喻。又有一些會擁有豐富的字彙,對學習生字有極專注的愛好。在語法方面,有些患者會混淆了「你」和「我」的分別。在內容方面,上面說過他們或者只講自己的喜好,聽不明白笑話,反話,或者含沙射影的說話,又或者答非所問,完全不理解別人說話背後的用意。他們的障礙不是沒有語言能力,而是溝通時的方式是異常的。

在語言溝通方面,由於他們不知道別人有不同的想法,聽到人說話,也不明白說話其實代表了一個人的想法,所以也就感覺不到有溝通的需要和動機。

我們一般人,平常是很少自言自語的。我們說話,主要是和別人作思想的交流。有時甚至談不上交流,只是一種禮貌的表示,如早上見到人說聲早晨,或者在canteen 碰到熟人會說句,“吃飯嗎?” 又或者只是一個社交慣例,好像英國人,碰面時必談天氣。

但自閉症患者就算說話,也是局限於要求某些東西或希望取得一些資料,這是他們溝通的目的。又或者只管說他們喜歡的題目,也不是有溝通的意圖,而是一種出自一種情緒發泄的需要。除了語言內容外,他們說話的聲量、聲調有異常的地方,可能是由於他們不知道和人說話時要調校這些東西來吸引對方聽下去和理解內容。至於鸚鵡式學舌也是源自欠缺同別人溝通的動機和能力。這能力不是指語言能力,而是構成想法和投入感情的能力兩方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楼主| 发表于 2007-2-17 19:16:07 | 只看该作者

re:第三章:社交心理5:心灵解读的能...

第三章:社交心理

5:心灵解读的能力


[选自香港教育署培训教材"想法解讀(ToM)"]

欠缺想法解讀(ToM) 能力的表現實例

想法解讀是一般人與生俱來的能力,並不需要特別去學習。且讓我們看看一般兒童的發展階段:一般小孩嬰兒時期已能分辨喜怒哀樂等表情, 2歲時已很清楚了解願望的涵義,到了3歲就能夠預計遭遇如何影響感受, 4歲時可以因應別人的需要和想法而預計到別人的感受。但自閉症兒童卻欠缺這能力,必須通過教導來學習。我們現在看看一些例子,去了解如果沒有這種能力會有什麼表現。

    沒有想法的概念,例子:英國學者Uta Frith在她的研究中接觸過一個12歲的自閉症男孩,這男孩的智力是頗高的。實驗中,男孩要做的事是讀一段書,然後答一些理解題。每當他回答得很好時,Uta Frith間中會問他,“你怎知答案?” 每次問,這個男孩都會答,“用傳心術。” 他不像一般人會答,我在書上看到的,老師說的,書上講得好清楚啦等等。他對於構成想法的理解竟然是傳心術,即是說有人傳了一點東西入他的身體。

    對感情因素不重視,例子:Temple Grandin 在談到自閉症的基本障礙時,不提大多數人重視的社交障礙,而是更有興趣於自閉症患者異與常人的認知方式、知覺經驗和神經系統。

    對別人的感受反應遲鈍,例子:12歲的男孩第一週上學,竟然跑去告訴主任老師他臉上有多少顆斑點。

    說話時考慮別人所知有多少,例子:一個在電腦公司工作的能幹自閉症青年,討論問題時並不提供必要的背景資料,自顧自說些別人一無所知的事。這也可見於Temple Grandin 的自傳’My experiences as an autistic child’ 。

    懂得要留心聽者的反應,例子:12歲的男孩論對象,只是自顧自滔滔不絕地談論某個牌子汽車的氣缸容量。

    理解停留於字面意思,例子:上美術課時,14歲的男孩聽從老師指示,去畫鄰座的女孩,他果然把色彩往她身上塗。

    知道別人會根據自己的行為來衡量自己,例子:少年管場合,天氣炎熱就脫衣,毫不感到尷尬。

    不理解誤會的發生,例子:青年在公共場所行為不檢,因他用雨傘打衣帽間職員,結果被公司辭退,可是他並不後悔,覺得那職員不應弄錯他的票子,被辭退的應是她。由於他自已是個做事小心的人,因此能明白別人會不小心。

    不明白欺騙是什麼,例子:在珠寶店工作的青年,由於誠實可靠,被委以看管夾萬鎖匙一職,可是亦由於太老實,給看更人輕易地騙去鎖匙,拿走夾萬的財物,因而被控同謀。

    知道別人的行為有背後的理由,例子:青年的社交行為古怪,難以找工作。他的叔叔僱用了他,安置他在會計部一個清靜的角落,可是他氣憤極了,怪他叔叔不讓他當董事長,幾天後就辭職不幹,以後並對他叔叔一直非常痛恨。

    不懂社交禁忌,例子:青年學了好幾個月社交和談話技巧,在舞會裏,他告訴他的女伴很喜歡她裙子的紅色,因為和她的牙肉色襯極了。

    由不理解社會常規而產生的混亂無助感,例子:Temple Grandin說她小時上學的感受 (Temple Grandin是一個很有成就的自閉症患者,擁有博士學位,擅長設計農牧設施) 她說其他同學好像整天在講暗語或打暗號,她們好像在用傳心術,自己無法插入,更不知道她們在幹什麼。另一個被Leo Kanner(第一個為自閉症命名的人)醫治過的病人,回憶童年的生活說,“每件事都是意想不到的、怪異的,尤其是會動的東西,學校令我胡里胡塗,完全不知所措。”

這個世界給自閉症患者的印象是如此不明所以、難以捉摸,如果他還有其他的障礙,如聽覺過度敏感,難怪他們會變得退縮,經常顯得抗拒了。

從作為自閉症兒童的老師、家長的角度來看,我們知道了他們主要的障礙之後,我們是否更易理解他們有時看來不合理的行為,因而減少雙方的不愉快呢?又或者我們可以更易對症下藥呢?

我想再舉一個例子,這個例子令我頗為戚戚焉的:

有一個自閉症的男孩遲了放學回家,父母叫他自己倒杯奶喝。父母轉頭見到他在廚房把整盒牛奶倒入洗濯槽裏,父親以為他在學校不開心,回家就發脾氣,他自然大聲喝止,結果是這男孩馬上賴在地板上大哭大鬧不止。

相信我們第一個的反應也許和這父親一樣。但真相是:奶變壞了,男孩一嚐就知道,他記得爸爸媽媽把壞了的奶倒掉,所以很乖地照做了。但他不知道只有他嚐過才知道奶壞了,他知道的事以為別人也知道,他不明白為什麼疼愛他的爸爸會因為他做對了而罵他,我們一般人可以理解溝通上的誤會,但自閉症患者是不理解的,所以他的反應會很激烈,父親的責備對他來說仿如晴天霹靂!

作為自閉症兒童的老師、家長、親友,我們是否在明白他們的問題後更能包容呢?這也是我選擇ToM作為我們教學主題的一個原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楼主| 发表于 2007-2-17 19:22:10 | 只看该作者

re:第一章:注意力问题2:共同注意力...

第一章:注意力问题

2:共同注意力的缺乏

[选自香港教育署培训教材"想法解讀(ToM)"]


共有注意力(joint attention)機制是指去偵察自己同第二個人是否在看或留意同一件東西,它涉及的行為,包括注意第二個人在看什麼,再和自己看到的比較,其間會來回地作幾次的掃瞄,來決定大家是否在看同一件東西。自閉症患者有第一、第二個機制,但缺乏這第三個機制。這第三個機制的能力 - 共有注意力 - 是和人溝通的先行者,如果根本不能和另一個人一同注意某件事物,也就更談不上與人有言語的溝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楼主| 发表于 2007-2-17 19:40:14 | 只看该作者

re:第四章: 阅读写作心理6:对笑话...

第四章: 阅读写作心理

6:对笑话,幽默,夸张,讽刺的不里解

[选自香港教育署培训教材"想法解讀(ToM)"]


想法解讀機制是指想法解讀的能力,也就是一直以來我講的理解別人想法的能力。它其中包含了兩種東西,一種是上面提過的形成metarepresentation的能力,它就是通過想法去看一些直接表達的事物,經過這種認識過程而產生的東西,英文名稱叫做metarepresentation。自閉症患者就是欠缺了這能力,所以他們看事物是直接的、簡單的。他們不知道有想法這回事,所以不會將想法套用在事物上,或別人身上。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一句句子‘他和一個‘歌星’ 吃飯。’ 自閉症患者不會明白引號的用意,他只會理解字面意思,他的理解就是‘他和一個歌星吃飯’。但是我們知道,句子加上引號是寫這句子的人他別有含意的說話,引號就是代表了他的含意。寫這句子的人的含意是什麼呢?沒有了引號,簡單的事實就是他和歌星吃飯;加上引號之後,就變成他和一個歌星身份成疑問的人同桌吃飯,這其中經過說話的人的思想過程。所以凡是我想,我以為,我猜,我夢見,我當作,都經歷了這個思想過程來描繪一些直接發生的事。這個能力最早見於幼兒期的假扮遊戲。也就是自閉症患者欠缺的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7#
 楼主| 发表于 2007-2-17 19:41:37 | 只看该作者

re:第三章:社交心理5:心灵解读的能...

第三章:社交心理

5:心灵解读的能力


[选自香港教育署培训教材"想法解讀(ToM)"]


想法解讀(ToM) 最重要的實驗介紹

以下我還是繼續要講ToM,我們看到一些實例,知道他們的行為表現,但學者詳細的研究結果是怎樣的呢?我覺得有必要介紹幾個很基本的實驗測試,來証明想法解讀是否真的存在。

我們如何知道別人有不同的想法呢?這是ToM的主題。學者認為最能有效証明的方法就是知道另一個人可以有錯誤想法 (Dennett 1978) ,意思是說:我知道自己想法是對的,符合實際情形的,但第三者不知道,他的想法可以是錯的,如果我知道他的想法是錯的,也就証明我知道他有不同的想法了。

以下讓我們看看學者設計的實驗:

Sally & Ann (1985)

這是一個最有名和重要的實驗。這實驗是由兩個小玩偶組成一段故事。測試人員擺佈著玩偶,自閉症兒童在旁觀看,故事是這樣的:

兩個玩偶一個叫莎莉,一個叫阿恩。莎莉有一個籃子,阿恩有個箱子。莎莉把她一粒波子放進籃子裏,然後走開了。阿恩把波子拿出來,放在她的箱子裏收好。莎莉回來了,想拿波子玩。這時測試人員會問自閉症兒童:莎莉會往哪兒取波子?

比對於一般兒童和唐氏兒童都答對了(全都是4歲智力) ,有差不多8成的自閉症兒童都答錯了,他們的答案是莎莉會往箱子找。這結果證明了他們以為人人都會像他們般知道什麼是對,不知道別人可以有其他的想法。

這實驗被重複了許多次,遠至Cameroon雨林中一個還沒開化的部族Baka的4歲小童,結果是一樣的,它証明了不論文化、環境,一般小孩到了4歲也會知道別人可以有錯的想法。

學者對此還是不放心,他們恐怕自閉症兒童只認為玩偶不會有想法,所以用真人親身再做同樣實驗。

測試人員甲將個錢幣收藏在房間內一個地方,叫自閉症兒童幫她記憶,然後離開房間。測試人員乙將錢幣拿出來,轉放另一個地方,然後問同一個小孩4個問題:甲認為錢幣放在哪兒呢?甲有沒有看到我將錢幣轉放這兒呢?甲知不知道錢幣現在這兒呢?最后他問最重要的問題:甲回來後會去那兒找她的錢幣呢?

雖然自閉症兒童答對了甲沒有見到錢幣被移位,但又會答甲知道錢幣的新位置和會到新的位置找。這証明了什麼呢?就是他自己知道了一些新的知識,由於不知道自己想法和別人想法的分別,所以以為別人也同時獲得這新知識。另外亦顯示了他不知道一個概念 - 「見到才會知道」這個概念。

學者又恐怕這只是由於自閉症兒童不喜歡和成人做實驗的原因,所以再由他們自己參與實驗。

這次的實驗用了一個Smarties筒,內藏小鉛筆。測試人員丙問自閉症兒童猜裏面的東西,他答是朱古力豆,測試人員丙打開筒,讓他看到裏面放的是小鉛筆。測試人員問他如有另一個小孩入來被問裏面是什麼,這小孩會怎樣答?八成被測試的自閉症兒童會答小鉛筆,這結果和上兩個實驗是符合的。但測試人員更發現他們知道自己答錯,記得自己給了一個錯的答案,但他們不明白為什麼他們最初會認為裏面放的是朱古力豆。我們一般人,知道這是憑常理測度,但自閉症兒童沒有這概念。這証明了什麼呢?除了不知道其他人有不同的想法外,就是他們不知道想法是如何形成的。

除此之外,學者還做了很多其他測試,如排列漫畫圖片次序,口頭說小故事,還有一些有關欺騙、諷刺、比喻的理解,這裏不作詳細的介紹了。它們顯示的結果是一樣的,就是凡牽涉到人說話背后的真正用意或意圖,自閉症兒童都是不明白的。又或者是否只是實驗測試才有這些結果呢?學者用一些和日常生活有關的測試基準去量度,兩者的結果是相符的。

上面說的3個測試,答錯的自閉症兒童都是八成左右,那豈不是有兩成答對了嗎?那不是証明有些自閉症兒童有想法解讀能力了嗎?那豈不是推翻了ToM是自閉症的核心認知障礙這說法嗎?

學者一般認為那兩成合格者是運用其他方法來通過測試的,事實上Sally & Ann的測試牽涉了什麼思考能力,學者做了大量的研究,也沒有定論。但有一點是一致的,就是學者還沒有找到一個4歲的自閉症兒童,能像正常的4歲兒童般通過測試,也就是說:他們通過測試時的年齡都比一般兒童的年齡大!

但這裏面亦顯示一件事,這個天生的缺憾是可以通過後天的學習加以彌補。

一直講下來,我們把自閉症兒童這種缺陷好像描繪得較為負面,但自閉症兒童的性格有它可愛之處。他們似嬰兒般天真,品格誠實,不懂得欺騙,不會裝腔作勢,不喜歡操縱人,不算計他人,也不喜歡理人家是非,不喜歡說閒話,也沒有強的佔有慾,對人慷慨,雖然對別人的不幸未必會感同身受,但也不會幸災樂禍,遇到不公義的事,反而往往太快挺身而出,為自己帶來麻煩。除了欠缺情趣外,自閉症患者可以是一個不錯的朋友,一個很好的員工。

現在先播放一段SBC和自閉症兒童做的Sally & Ann測試的錄影帶,然後才繼續下一個環節 -本專題教學計劃的介紹。

:這段錄影帶,頭一部份是SBC在1989年做的一連3個測試之一。第1個測試是看自閉症兒童是否有個人的概念。第2個測試是看自閉症兒童能否看到第二個人看的東西。第3個測試是看自閉症兒童能否知道第二個人想的東西。

錄影帶一開始,我們會見到SBC和自閉症兒童做的第3個測試 - 也就是Sally & Ann 的實驗。首先我約略講解:

莎莉是螢幕右邊有淺色頭髮的玩偶,她的箱子是黃色的。

阿恩是螢幕左邊有黑色頭髮的玩偶,她的箱子是藍色的。

請你們留意參與測試的自閉症兒童的年齡和SBC問的問題。

SBC問了3個關鍵的問題:

1.          莎莉會往哪兒找波子?

2.          波子最初放在哪兒?

3.          波子實際在哪兒?

你會見到自閉症兒童理解SBC問的問題,也答對了第2. 和第3. 題,但第1條卻答錯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8#
 楼主| 发表于 2007-2-17 19:57:45 | 只看该作者

re:第六章: 基本心理特征22.心地...

第六章: 基本心理特征

22.心地纯朴,没有心机

[选自香港教育署培训教材"想法解讀(ToM)"]


一直講下來,我們把自閉症兒童這種缺陷好像描繪得較為負面,但自閉症兒童的性格有它可愛之處。他們似嬰兒般天真,品格誠實,不懂得欺騙,不會裝腔作勢,不喜歡操縱人,不算計他人,也不喜歡理人家是非,不喜歡說閒話,也沒有強的佔有慾,對人慷慨,雖然對別人的不幸未必會感同身受,但也不會幸災樂禍,遇到不公義的事,反而往往太快挺身而出,為自己帶來麻煩。除了欠缺情趣外,自閉症患者可以是一個不錯的朋友,一個很好的員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9#
 楼主| 发表于 2007-2-17 20:02:57 | 只看该作者

re:第六章: 基本心理特征23.想象...

第六章: 基本心理特征

23.想象力的缺乏

[选自香港教育署培训教材"想法解讀(ToM)"]

「假想遊戲」(Pretend Play)

我們在介紹ToM理論時,提到metarepresentation 這個概念,說自閉症患者缺乏形成metarepresentation的能力。metarepresetation的意思,我和大家重溫一下,就是通過想法去看一些直接表達的事物,經過這種認識過程而產生的東西,英文名稱叫做metarepresentation。這種能力最早見於兒童的假想遊戲,或假扮遊戲。我們知道幼兒期的小孩,很早經已懂得拿著一件東西來扮作講電話。

從研究結果得知,自閉症兒童是很少進行假想遊戲的,但既然假想遊戲和metarepresentation有重要的關係,所以這課程的其中一個部份就是教他們怎樣去發揮想像力來玩。

遊戲一般而言可以分為3個層次:

l          感官機械性

l          功能性

l          假想性

這3個層次是層層遞進的。

第一層:

感官機械性 : 兒童只拍打、揮舞、吸吮玩具,或把它排列成一行,或按體積或顏色分類,做出一些刻板、重覆性的行為。

第二層:

功能性:兒童用一般方法玩玩具,但其中沒有假想成分,如把杯子放在碟子上、把玩具車子推來推去。

第三層:

假想性,包括:物件替代:以一個物件代替另一個物件,例如:兒童把積木當作汽車

賦予物件虛假性質:例如:兒童揩拭洋娃娃的面孔,假想它髒了。

運用想像性物件/設計假想情景:例如:拿起空杯子喝茶、將玩具車擺置如交通意外等。

我們知道自閉症兒童很多時的遊戲只停留在第一個層次,所以我們要教的就是第二和第三層次。

首先講功能性,我們教導自閉症兒童如何循一般方法去玩一些玩具,從某程度來看,這是一些知識的傳授,所以教的時候,老師最重要的工作是把他的注意力專注於眼前的活動內。老師可以找些對他來說盡量有趣的活動,如採用他喜好的東西或主題和作出他感興趣的建議。

假想性遊戲則是比較困難的,因為它要求的是一些自發性隨意發揮的創作,這是很個人化的。老師除了保持在第二個層次的做法外,老師要作示範扮演,力求開展他的思維,介紹多個可能性,同時很重要的是鼓勵他參與和做出動作配合。所以對於老師來說,也是要求想像力和急才,因應當前的材料和情況來作主動的啟導,這也很要求老師的耐性和堅持。學者在這方面,亦只能作出這樣的建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0#
 楼主| 发表于 2007-2-18 21:42:42 | 只看该作者

re:第六章: 基本心理特征21:逃避...

第六章: 基本心理特征

21:逃避竞争,害怕失败

[东尼•艾伍德(Tony Attwood)<<亚斯伯格症>>]

他们对竞争性的运动或团队游戏通常不感兴趣,在参加球赛时,患童可能在击球及接球的表现不逊旁人,但是当所有人都为一位队友加油、兴奋嘶喊时,他却呆若木鸡,好像正在为飞过的蝴蝶而分心。他对球队的输赢没有兴趣。一位亚斯伯格症的青少年患者说,他不懂团队的胜利有什么好开心的,有人赢就有人输,他想不通对方那一队的失败,怎么会变成自己的高兴和满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楼主| 发表于 2007-2-18 21:44:27 | 只看该作者

re:第三章:社交心理11:对人情世故...

第三章:社交心理

11:对人情世故常识成规的不了解


[东尼•艾伍德(Tony Attwood)<<亚斯伯格症>>]

社会行为规范

  亚斯伯格症患者无法觉察不成文的社会规范,因此会不自觉的说出激怒或得罪别人的话。患童可能随时说出真实但是令他人难堪的话。例如,亚斯伯格症的青少年可能突然中止对话,停下来检视对方歪七扭八的牙齿。这种行为也许算得上认真地观察,但对两人谈话的顺利进行,却完全没有帮助。另一位对计算机很有兴趣的患童,从父母亲的谈话中得知邻居买了台新计算机,马上就到对方家里去使用。当时已过晚上十一点,邻居上床睡觉了,他们以为有窃贼侵入很紧张,当发现这个孩子未经同意就擅自闯入时非常愤怒。但患童面对他们的反应,却显得困惑而茫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2#
 楼主| 发表于 2007-2-18 21:45:49 | 只看该作者

re:第六章: 基本心理特征12:...


第六章: 基本心理特征

12:"世界警察",嫉恶如仇


[东尼•艾伍德(Tony Attwood)<<亚斯伯格症>>]


一旦向亚斯伯格患童解释某些行为规范后,他们可能会铁面无私地严格执行,甚至成为班上的纠察,诚实的揪出违反规定的行为。例如,有个孩子为了取悦同学,趁老师不注意时故意捣蛋。当老师问:“是谁做的?”全班鸦雀无声,最后就是这个亚斯伯格患童打破沉默,不顾大家暗示的眼光,宣布是某人搞的鬼。就这样,他触犯了另一条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保持缄默”。当别的孩子决定破坏某些规定时,亚斯伯格的孩子却毫无弹性的仍坚持到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3#
 楼主| 发表于 2007-2-18 21:47:18 | 只看该作者

re:第三章:社交心理10:不能觉察到...

第三章:社交心理

10:不能觉察到自己的行为影响到了别人


[东尼•艾伍德(Tony Attwood)<<亚斯伯格症>>]

患者的行为,有时也会让人觉得没有礼貌。例如,一位年轻的患者,为了吸引母亲的注意,不管她正和一群朋友在谈话,大声就叫:“嗨,就是你!”在这一类公开的场合,显然还有更适合的方式和妈妈单独说话。患童对自己的想法冲口而出,并不考虑到后果。陌生人可能即刻认定这是一种粗鲁、不体贴或调皮的行为,认定那是父母的责任,以责难的眼光看待他们的父母。他们甚至可能说出:“这个小孩只要让我教两个星期,就会不一样。”父母可能真的会乐于让别人替他们带小孩,一来他们真的需要休息,同时也可以让对方了解真相,让其它人了解亚斯伯格症的孩子并非卤莽,而是不懂得应对技巧,也不理解其行为对他人所造成的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4#
 楼主| 发表于 2007-2-18 21:48:47 | 只看该作者

re:第四章: 阅读写作心理4:望文生...

第四章: 阅读写作心理

4:望文生义式的理解


[东尼•艾伍德(Tony Attwood)<<亚斯伯格症>>]

以表面字义理解语言

  亚斯伯格症患者倾向于把别人的话只做字面上的解释。例如,有位父亲要患有亚斯伯格症的儿子去泡壶茶。一会儿后,爸爸还没喝到茶就问:“茶呢?”儿子回答:“在茶壶里啊!”完全没有考虑到爸爸的意思,是要儿子泡茶给客人喝,而且帮每位客人倒一杯。在教室里,老师对一位患童说:“把功课改好、写对。”(put your work right.)这位患童犹豫了一下,然后把他的作业簿移到桌子的右边。(译注:英文right亦指“右边”。)在诊间,治疗师问患童:“妳会数到十吗?”她回答:“会。”就继续默默地玩玩具去了。家里来了客人,很和气地对这家的孩子说:“你拥有你爸爸的眼睛。”这位患童非常紧张不安地说:“妈妈,我有我自己的眼睛啊!”患者在看影片时,也会有类似的情况发生,如卡通里面一只小土狼从悬崖上摔下,突然打开了一支小雨伞,而不是降落伞,看电视的患童不解地问:“又没有下雨,他为什么要打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5#
 楼主| 发表于 2007-2-18 21:50:15 | 只看该作者

re:第四章: 阅读写作心理5:对成语...

第四章: 阅读写作心理

5:对成语,谚语,俗语的不理解


[东尼•艾伍德(Tony Attwood)<<亚斯伯格症>>]


语言中用到的譬喻
    这些患者不是故意装傻或找麻烦,而是较无法察觉所谓的“言下之意”,导致他们无法理解一些成语或词组。如:

  舌头被猫吃了?
  Has the cat got your tongue?(意指:怎么不说话?)
  走在上面前面。
  Walk on ahead.(意指:继续走下去。)
  把你的眼睛放在球上。
  Keep your eye on the ba11.(意指:把球看好。)
  改变你的心。
  Change your mind.(意指:改变主意)
  在所有的四肢上。
  On al l four s.(意指:完完全全地,匍伏状)
  让我们烤了新娘。
  Let’s toast the bride.(意指:为新娘举杯)
  从蓝色出来。
  Out of the blue.(意指:出乎意外地)
  你在拉我的脚。
  You are pulling my leg.(意指:你扯我后腿。)
  平的电池。
  A flat battery.(意指:没电的电池)
  我抓住了他的眼睛。
  I caught his eye.(意指:我引起了他的注意。)
  在月亮上。
  Over the moon.(意指:非常开心地)
  你的声音断掉了。
  Your voice is breaking.(意指:你变声了。)
  把你自己拉在一起。
  Pul 1 yourse1f together.(意指:振作起来。)

  本书作者发现,类似上述的成语常对患者造成困扰,以致于父母亲得解释那只是语言上的修辞和譬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6#
 楼主| 发表于 2007-2-18 21:51:37 | 只看该作者

re:第四章: 阅读写作心理16:对笑...

第四章: 阅读写作心理

16:对笑话,幽默,夸张,讽刺的不里解


[东尼•艾伍德(Tony Attwood)<<亚斯伯格症>>]

笑话与双关语
    开玩笑的话也常困扰此症的患者,他们搞不清界线,也听不懂其中的幽默,做父母的常得费唇舌解释那只是个玩笑。例如诊疗时,治疗师和患童罗伯谈到他在学校咬了校长手臂那件事,治疗师以很明显的玩笑语气和肢体语言问:“是不是因为肚子饿了,才忍不住咬下去?”罗伯完全没有体会到那只是个玩笑,还很平静的回答:“没有,我当时吃过午餐了。”除此之外,嘲讽、假装和谎言也同样困扰他们。有时别的孩子假装是电影或电视上某个人物,患童就是搞不懂为什么那个人突然换了名字、变了性情。要辨别他人是否在说谎,对患者而言也同样不容易。

  患者的这一特点会让别人想要捉弄他们。只表面解释别人的话,让患者不断地重复其问题行为。唐娜在自传中这样写道:
  别人跟我说的话,对我而言就只有那一时一刻的意义。有一次我们到国会去参观,大家被慎重告诫不可以在墙壁上留言纪念,我也答应绝对不再那么做。但十分钟之后,我
  就被抓到在学校的墙壁上写字。我不是不理睬他们所说的话,也不是故意搞笑,而是我真的没有做他们不准我做的事啊!(译注:唐娜指的是她未在国会的墙壁上涂鸦)
  (1995,p.61)

  因此老师和父母在和患有亚斯伯格症的孩子们说话时,必须注意这一点,因为孩子很可能不了解或是误会他人的意思。当老师用了双关语、嘲讽的话,患童可能就会开始感到不安,一些明喻或暗喻也可能需要多加解释。患童可以在笔记本上用卡通人物或图画记下这些不同的意思,前面提到的葛瑞卡通式的对话,此时是很好的工具。一旦碰到有误解,就记下那隐藏的或眞正的意涵。一个患有此症的女孩接电话,对方问:“请问保罗在吗?”因为保罗正好不在那个房间,她说完不在后,就挂了电话。此时,若打电话的人知道接电话的女孩患有此症,可以再打一次电话,告诉她如果保罗此时不在房间内,请到别的房间找一找,请保罗来接电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7#
 楼主| 发表于 2007-2-18 21:54:33 | 只看该作者

re:第六章: 基本心理特征17:语言...

第六章: 基本心理特征

17:语言古怪刻板


[东尼•艾伍德(Tony Attwood)<<亚斯伯格症>>]

学究式的言谈

  患者进入青少年时期,讲话开始变得老气横秋,要不就是过度正式(Kerbeshian,Burd and Fisher 1990,Ghaziuddin and Gersteir1996)。例如,一位患者帮父亲打扫办公室,爸爸要儿子帮忙把箱子里的东西全倒掉。一会儿后,爸爸发现还有些东西没有清,问儿子为什么不清完,儿子回答:“因为那几个不是箱子,是藤编的篮子。”显然地,这个儿子是在咬文嚼字,这样的行为很容易激怒别人。一个美国年轻男孩对不同国家、不同厂牌车子的最高速限非常有兴趣,正和一位澳洲来的朋友聊得起劲,直到这位澳洲人谈到速限低可以省“汽油”(译注:petrol,英式英文对汽油的常用字),却惹得这位美国年轻人大为不悦,因为美语通常称汽油为gasolin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8#
 楼主| 发表于 2007-2-18 21:56:03 | 只看该作者

re:第一章:注意力问题8:身体感觉的...

第一章:注意力问题

8:身体感觉的异常或敏感引起的注意力分心


[东尼•艾伍德(Tony Attwood)<<亚斯伯格症>>]

听觉方面的困扰

  有些患者在自传中提到,如果几个人同时说话,他们就无法专注听任何一个人的话。有一个亚斯伯格症的患童,其学校教室的安排是两个班级共享一间教室。有一次他的老师正在念数学考题,而同时另一班的老师也正念英文考题。改考卷时,老师发现他两科考试的答案都写了。患者凯蒂描述多种声音是如何的难于理解,好多人一起开口说话的时候,尤其谈的是同一个主题,又都在同一个空间,对患有此症的人是很困扰的。

  怀特(White and White 1987)这样解释:
  刚开始的一、两个字,我还可以听得懂,可是再下来字就都混在一起了,我分不出哪个是头、哪个是尾。(p.224)
  在学校我常常很懒散,因为有时候声音会扭曲,听不清楚老师在说些什么;有时眼睛会变模糊,看不清楚。然后,老师会说:“继续做功课,戴伦。”(p.225)

  唐那(Donna Williams 1992)这样描述:
  我听到的话好像都得经过复杂的译码程序。有时我听到的是断断续续的字句,根本听不懂,以至于别人有时得反复讲好几次。那情形就好像有人在我耳边把电视的音量一会儿转大,一会儿转小。(p.61)

  葛兰汀(Temple Grandin 1991)这样说:
  即使到现在,我还是经常无法过滤我听到的杂音。就好像从收音机听我最喜欢的歌曲,一边还注意到错过了半首,有时我的听觉会突然关掉。大学听课时,我得不断地记笔记,要不然很容易转台换频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9#
 楼主| 发表于 2007-2-18 21:57:41 | 只看该作者

re:第六章: 基本心理特征4:焦虑紧...

第六章: 基本心理特征

4:焦虑紧张


[东尼•艾伍德(Tony Attwood)<<亚斯伯格症>>]

焦虑可能是导致不说话的原因,有时需要治疗
    不同于有些孩子在发展的某些阶段会拒绝说话,此症的患童是选择性的只跟某些人说话。有一个患童只要一进学校就不开口,虽然我们还不知道眞正的原因,但是以下这段自传,或许可供参考(Jolliffe et al.1992):
  对我而言,说话是一件很困难、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事,虽然这几年来情况已改善许多。有时那些话在脑袋里都很清楚,但就是说不出来,有时就算说出来了,也会说错,而且连说错了都不知道,还是别人指出来告诉我的。
  自闭症真是让人觉得挫折,因为很难向人解释自己的感觉,不管是受伤或是害怕的时候。现在就算我可以让别人知道是什么事让我害怕,但在事情发生的当下,我就是说不出来。例如被一个陌生人问我叫什么名字,我不见得都记得,但是当我觉得比较放松的时候,连只听过一次的电话号码都记得。当我觉得害怕或痛苦时,不但什么都说不出来,还会发出怪声或一直动。(p.14)

  因此,紧张焦虑是造成不说话的可能原因,有些人甚至会口吃。这里要谈的困扰不是语言的技巧,而是情绪对语言能力所造成的影响。如果影响严重,可参考以下的方法来帮助患者。后续的章节也会再提到其它的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0#
 楼主| 发表于 2007-2-18 21:58:55 | 只看该作者

re:第六章: 基本心理特征19:兴趣...

第六章: 基本心理特征

19:兴趣狭窄另类,专业程度远胜于同龄人


[东尼•艾伍德(Tony Attwood)<<亚斯伯格症>>]

特殊兴趣和例行程序

  亚斯伯格症有两个特质,一直在文献上受到重视和研究:其一是着迷于特殊的兴趣,占据了患者的时间和对话的主题;其二是对某些生活例行程序的坚持。这两点之所以长期受到重视,是因为其持续性和对家庭生活影响巨大(Piven et al.1996)。

  此症的患童可能着迷于搜集某样东西,如以下的自述(J01liffe etal.1992):
  我喜欢搜集管装雀巢聪明豆(Smarties)的盖子,有橘的、绿的、蓝的和黄的,盖子内侧还印有不同的英文字母。我搜集到橘色的比较多,只有几个蓝的,但是英文字母不齐全。麻烦的是我在糖果店要蚩写厦鞫沟母亲樱弥栏亲永锩嬗〉氖鞘裁醋帜浮U饧潞孟袢帽鹑撕芾拧?br>   (p.13)。

  有些搜集物得要靠其它人帮忙,就像上面这个例子一样。其它如啤酒标签、钥匙圈或蝴蝶,还有较不寻常的如吸尘器或马桶刷,这些东西的存放不只会造成家人的困扰,甚至患童可能只要一进别人家,就开始找马桶刷,还由此来判断谁才是眞正的朋友。

  患童对于收藏的兴趣强烈,不会放过任何机会。他们不但眼力特好,只要一发现想要收集的东西,不管距离多远,不论如何劝说,都绝不放弃。虽然他们总有一天会换一样东西收藏,但无论如何,都不会是正在流行的东西,一定是一些与众不同的选择。曾有一位患童要求他生日那天的礼物全都是路标,当然也眞的有父母可以让孩子如愿以偿。

  患者的特殊癖好常有其发展轨迹,如渐渐的从搜集物品进展到特定的主题。常见的主题有交通工具(如火车和卡车)、恐龙、电器和科学。这些患者经由不断地阅读相关信息、锲而不舍地问问题,简直把自己变成了一本百科全书。而且,这些追求和累积,绝对不是时下所关注的事物。另外常见的还有对统计数字、次序和对称的事物着迷。例如一个七岁大的患童对橄榄球赛有兴趣,他不错过任何一场球赛,记得所有球赛的评论、分数和排名,只要一谈起这个话题,几个小时也说不完。为了发挥他这方面的专长,他的父母亲帮他报名参加球队,只要哨子一吹,比赛一开始,他就开始不断大声地评论所有的进展,好像一个旁观的球评一样。当球传到他手上的时候,他马上厌恶地把球抛开。他对下场去打球一点兴趣都没有。

  有时候患者的兴趣,着实很有创意。有一位患者对卡车有兴趣,他不但知道所有卡车制造厂、车型,并且可以记住每天下班回家路上所见每一辆卡车的型号,并就其稀有性给与相对的分数。如Volvo的卡车因较为常见,只能得一分;Mercedes的卡车较为少见,可得五分。回到家后,他会一一更新各型卡车的积分。

  这些特殊的嗜好可能如艺术般地被展现出来,患者着迷于其比例、细节与结构,同时,电器和计算机也可能是他们执着的主题,有时甚至不考虑安全性。有一位年轻的患者对电器用品的线路板和照相机闪光灯着迷,他的好奇心,包括去测试屋内插座可以承受多大的电压,所幸他未在爆炸中丧命!

  年纪小的患者还喜欢假装自己是某人或某种动物。有一个七岁的小女孩对维京人(Vikings)和其生活方式着迷,因此要求妈妈为她用羊皮做外套,打扮得像维京人一样在住家附近活动,告诉大家她是维京人。另外,电器工人、警察和砖匠也都是他们常模仿的对象。这其中不但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还需要了解其生活方式和相关的常识,这些细节通常成为患童所有心思和游戏的焦点,他们常独自一人悠游其中,假装成一只蚂蚁、一匹马或外星人。他们的兴趣通常强烈又短暂,不但让他们成为怪人一个,连生活都跟着改变,阅读的内容或是床边故事也都因而不同。不同的兴趣带来一批批不同的东西,塞满了家里和房间,这些收藏又都不能丢掉。

  这些兴趣发展到最后一个阶段,可能从对知识、物质的追求转成对人的迷恋,这尤其可能在青春期或成年后发生,情况类似年轻人的迷情爱恋一般。被患者迷恋的对象常会觉得困扰,家长也会担心。有一位患有此症的青春少女迷上一位流行音乐歌手,她为他所创作的画像和雕塑极其精细而专业,得到全国媒体的关注。那位明星因此终于与她见了面,两人成为朋友。她常造访那位明星「英雄」的家,并和他的妻子共处。但是,有一天她决定再也不与他们碰面了,因为这位明星家买了一只狗,而她受不了狗的叫声。从此她绝口不再提那位明星。不久之后,她的生活中又冒出了另外一位英雄。亚斯伯格症的诊断标准中还描述另一项特质,可能与上述的特殊癖好有关,但也可以独立来看。患童常会建立一套生活常规,父母亲如果没有配合按照既定的程序进行,患童就会焦虑和沮丧。也就是说模式一旦建立,就一定得照规矩来,不幸的是这些程序和细节可能越加越多。例如,原来只是睡前要排三个玩具在床前,后来演变成仪式性的、成打以上的玩具,并且有一定的顺序和排法。去一个地方的路程同样地被走过几次以后,以后就一定得照这样的路径走,不能改变。下面这一段话说明了为什么他们坚持这样的秩序:(Jolliffe et al.1992)

  现实生活对一个真实的人而言,充满了事件、人、地方、声音和影像,真是让人困惑,好像没有清楚的界线、次序和意义。我大部份的时间好像就是在这一片混乱当中,理出个头绪和模式。固定的程序、时间、路径和仪式,可以帮助我面对生活的混乱。(p.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11-29 02:41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