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小玄真不错
尽管在新西兰呆的时间不长,但是对比国内的教育,真的感觉悲从心来.最大的触动是新西兰教育制度对学生的非歧视的保护。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每个学期结束学生都要填一份问卷表,其中有一项就是:你是否认为此老师对学生怀有歧视态度。 请注意,此处的歧视不是狭义的种族歧视,还包括老师对学生成绩,个人偏好等等各方面的歧视。而歧视又不一定指对学习不好的同学鄙视,漠不关心;也指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过度垂青。
2. 课堂上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老师们都是以鼓励为主。即使是对于很幼稚的回答,他们也会先给予肯定。回想一下国内的课堂,错误的回答往往会招致全班同学的嘲讽(通常是由老师带头的)。
3. 老师通常不会在公共场合大肆地称赞某个学生,也不会因为某同学的成绩优良而同其特别亲近。相反,大家对此都很低调。也有公开的成绩单张贴在系里,但上面只有学号,没有姓名。因为成绩是很privacy的东西,知道自己的成绩以及自己在全系的位置就已足够了。其实这样很好,一方面学生不必为一时的失败而背过重的心理负担,另一方面纵使一次成功也不致于过于沾沾自喜。中国人都向往金榜题名,但却往往忘了学习的根本应在于对知识的兴趣,而不是出人头地的孤芳自赏。
4.针对每个学生每天的表现,主管的老师都要写一份简短的REPORT,尽管有些时候只是几句话,但也大部分是鼓励加赞许的语句.
5.每天放学家长来接孩子,不象中国的家长那样问:"今天老师都教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相反地,家长一律会问"今天开心吗?("HAVE A FUNNY DAY?"),家长们觉得孩子在学校里开心是最主要的.
回头想想,歧视遍布中国的大中小学以及幼儿教育。这歧视又分支到各个方面,老师对学生的歧视,同学之间的歧视,家长对孩子的歧视等等。 这种歧视教育培养了许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浅薄之士”。 这些被培养出来的所谓精英往往习惯于用单一标准去衡量,评价社会。每个人似乎都像个化学药剂一样,身上被打着标签,等着被其他的人去“歧视”或不失时机地去“歧视”其他人。
世界很大,值得我们去欣赏的东西很多。如果眼光狭隘,必定思维,心胸也无法宽阔。中国的教育一定要摈弃“歧视”,作到真正的尊重人性(顺便说一句,有的人会说对小孩谈尊严是对牛谈琴,这实际上是一种年龄歧视).
我不是说国外的教育就一定适合我们的孩子,但是淇淇和我在国外的几个月,老师每天会给他写几句话,有些时候还会善意嘱咐并教导我,让我如何在家改进淇淇的缺点.淇淇弄坏了学校里的设施,也只是很友好地告诉我,让我以后多督促并分散淇淇的注意力,不要太迷恋数字和字母.
什么时候国内歧视的氛围能改善一些呢?让更多的老师和家长能理解并善待我们星星的孩子?
淇淇妈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