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楼主: 仰望山林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标题装老帖,不拉风、不显摆、不喜欢方舟子

[复制链接]
2101#
发表于 2011-9-15 17:08:25 | 只看该作者

re:乔布斯 + 苏格拉底 + 哈佛教授 =<...

乔布斯 + 苏格拉底 + 哈佛教授 =< LV

一台摄像机 + 一台录音机 + 一个作家 + 一个导演 =< 浆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02#
发表于 2011-9-15 17:09:34 | 只看该作者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vi...

下面引用由[U]vincent[/U]发表的内容:

你的大脑不是一台摄像机,或者录音机,它是一个作家,一个导演,一个世上最富想象力的器官。

—艾伦·霍布森教授,哈佛大学医学院神经心理学家


这句话需要哈大神经心理学家来说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03#
发表于 2011-9-15 17:18:04 | 只看该作者

re:【科普知识】服睾酮让女子健美[I...

【科普知识】服睾酮让女子健美

[IMG=0,absmiddle]http://http://img.ifeng.com/hres/200903/11/09/b4c044be41e758870153f6cc17796e19.jpg[/im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04#
发表于 2011-9-15 17:21:54 | 只看该作者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th...

下面引用由[U]thankstoyilin[/U]发表的内容:

  

这句话需要哈大神经心理学家来说吗?

是啊,他说了,有什么问题?

(啊,空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05#
发表于 2011-9-15 17:26:02 | 只看该作者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th...

下面引用由thankstoyilin发表的内容:



这句话需要哈大神经心理学家来说吗?


就是。 类似的话,于丹说得比这好。
比如关于睾丸酮的科学问题,于丹早就告诫我们:

“人年轻时都是在用加法生活,但是到一定层次时,要学会用减法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06#
发表于 2011-9-15 17:39:48 | 只看该作者

re:中国人所发明的皮蛋,才是有史以来最令人震...

中国人所发明的皮蛋,才是有史以来最令人震撼的分子料理。

- 《三联生活周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07#
发表于 2011-9-15 17:53:02 | 只看该作者

re:嗯,干脆把这里变成《美食天地》,和老T的...

嗯,干脆把这里变成《美食天地》,和老T的‘好吃’比一把 - 变无聊为有聊。

【炸猪排身世考】
作者:殳俏

      炸猪排命运多舛。作为历史悠久的“沪式西餐”,我自小便相信它跟土豆色拉、红肠罗宋汤、葡国鸡一样,是不折不扣的洋玩意。但长大之后却发现,在普通的西餐厅里,要发现炸猪排的身影是不容易的。想要吃炸猪排了,只有回上海,找一间街边点心店,花上几块钱买张点心票,然后就是坐等中年胖阿姨端来油腻腻的塑料小盘一只,盘子边上粘着刚才撕去半联的点心票,盘子里则是块一切为二的暗金棕色猪大排,在表面依然雀跃着晶晶亮的油星,一端连着点筋,另一端则带着块骨。蘸泰康黄牌辣酱油吃,酥嫩的猪肉带上了酸酸辣辣的口感,三两口吃下碗大的一块是不在话下的。

      又或者,干脆买块热气大排回家,请妈妈炮制最经典的自家制炸猪排。要诀是炸制前的“拍松”,把大排放在砧板上,用刀背从左至右地敲一遍,然后再把大排平面地转方向,再敲。这么前前后后地转过三四次方向,敲过三四遍,大排早已密布厚重刀背留下的印记,用手扯起就能发现,肉的面积比原先大了一倍多。这便是“拍松”的意义,把纤维敲断,避免油炸时收缩,其目的是使肉更松软。这样的猪排炸起来也容易,因其变轻薄了,很容易熟透,所以切忌久炸,否则会失去鲜嫩多汁的口感。

      炸的过程中,裹猪排的面包粉是关键。外面买的面包粉有粗细咸甜各种材质,总体来说,用带点咸味且颗粒较粗的面包粉来炸猪排,味道会比较香,外形也会比较好看。但这样的面包粉不容易老老实实地附着在猪排上,需要先给猪排上浆,然后再用把木榔头,一点一点地把面包粉摁实在肉的表面。细粒的面包粉虽然很容易嵌入猪排表面,炸出来的颜色却容易变焦黑。上海自家制炸猪排的个性,因了主妇们对面包粉选择的不同而不同。我有个朋友的妈妈,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独辟蹊径,买不到面包粉,就用掰碎的万年青饼干屑来代替。咸咸甜甜的万年青饼干屑用来炸猪排,油酥味浓重,吃口独特,反而被大家交口称赞。

       日本也盛行吃炸猪排,其原理跟上海的炸猪排差不多,同样是要锤断纤维使其松软,同样是要裹面包粉炸制使其香浓,同样是要蘸酱汁食用解其油腻。但日式猪排讲究厚切,所以在“拍松”的过程中不会让猪排变成扁薄的一片,而是用小肉锤四面八方地敲,始终让猪排保持1.5厘米到1.8厘米左右的厚度。锤好的猪排蘸上蛋汁后裹面包粉,放入热油锅中炸到酥脆即可起锅。油炸用油以猪油为佳。东京银座的“炼瓦亭”是日本最老牌的炸猪排店之一,很爱吃炸猪排的作家池波正太郎写到他在“炼瓦亭”的用餐经历时赞叹:“用刀切开金黄色炸猪排的瞬间,酥脆的外壳也应声而开,当下内心的喜悦真是笔墨难以形容。我个人喜欢的吃法是先在炸猪排上淋上厚厚的一层蚝油酱汁,然后配着少许白饭和另外添加的高丽菜丝一起入口,饮料则配上两杯威士忌苏打水,这样就已经是了不得的好滋味了。结账时,更会发现价钱实惠到家,从这里可以看到这家银座老店是多么有良心。”

       对于上海和东京两地,西洋餐食的传入应该都是在其开埠之后。但本地人真正地接受西餐文化,并且自主发明出东西结合的改良西餐,应该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本山荻舟说:“东京大地震之后,猪肉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开始普及起来,更发展到有专卖炸猪排的专门店,店里盛装炸猪排的盘中也会配有生菜色拉、高丽菜和番茄等新鲜蔬菜。”相对于腥膻味更大的牛肉,以猪肉为原料的西餐更容易在东亚人中普及。是以向来以鱼米为主食的日本人在那个时期首先爱上了猪肉,并以天麸罗的方式加以炮制,还直接用英文“cutlet”(肉排)的谐音假名给其命名。而与此同时,本来就有吃猪肉传统的位于江南的上海,在各个西餐馆中,也风行一道撒着面包屑炸制的名叫“维也纳猪排”的大菜。想来这便是上海风味炸猪排的前身了。但奥地利还不是这道菜的源头,炸猪排真正的老家应是意大利米兰。1831至1857年,奥地利著名的拉德斯基将军正担任隆巴多-威尼斯帝国的军事总长官,在此期间,他被一款名叫“米兰肉排”的美食所震撼,之后,他把这种裹面包屑炸制的肉菜菜谱献给了奥地利的皇帝,不仅成全了“维也纳猪排”的诞生,也为之后炸猪排在亚洲的风行埋下了伏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08#
发表于 2011-9-15 17:56:33 | 只看该作者

re:实话说:我饿了 - 想起了巴浦洛夫那条可...

实话说:我饿了 - 想起了巴浦洛夫那条可怜的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09#
发表于 2011-9-15 18:00:31 | 只看该作者

re:东京大地震和猪肉的关系是什么?神户牛...

东京大地震和猪肉的关系是什么?
神户牛都镇山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10#
发表于 2011-9-15 18:33:47 | 只看该作者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vi...

下面引用由vincent发表的内容:

嗯,干脆把这里变成《美食天地》,和老T的‘好吃’比一把 - 变无聊为有聊。

【炸猪排身世考】
作者:殳俏

      炸猪排命运多舛。作为历史悠久的“沪式西餐”,我自小便相信它跟土豆色...



我不信老V能够跟T版比“好吃的”。去开一个《转帖!转帖!专玩浆糊格言大转帖》得了,这个可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11#
发表于 2011-9-15 20:29:31 | 只看该作者

re:我饿了,不仅仅午餐基本没有吃,而且有一个...

我饿了,不仅仅午餐基本没有吃,而且有一个多星期没有吃过任何肉食。

炸猪排?这勾起了我很多的回忆:小时候阿娘做的那油亮赤红的香葱靠大排,大伯牵着我的小手到淮海路那家要排很长队的排骨年糕,维也纳那种个头巨大裹着金黄色面包屑的炸猪扒(配猪肝面包丸子汤)……。在欧洲,gastronomique的法国人把猪肉当成下等菜的材料,而敦实的日耳曼人把它作为殷实生活的标志。我觉得我是低微的日耳曼人、向往的确是法兰西的高雅 – 这点很像燕原的‘纯洁的理科心,憧憬文科的情怀’。

回忆不能解除我生理的饥饿感。我决定在回家的路上停下来,选了四块现切的厚薄适中的cutlet(fillet du porc), 两块给我,另两块让roy和我同享。

我心里想的还有我家妈妈不久前买的那口‘石锅’,其实那是铸铁做的,因为有很大的比热,可以聚集很大的热量,所以很适合炖烧,roy就喜欢吃这口。这样高比热的锅,当然也适合煎肉排,适量的margarine油,锅烧的很烫,滑入猪排,两面分别撒入盐和黑胡椒粉,十几分钟后,喷上一点红酒,色泽饱满又有质感的肉排就出锅了。用刀叉切开,肉型完整,嫩而有质感,只有高比热的锅才会出来这样的效果。我和roy一人各干掉了两块,估计charlie要是在的话,还要加上四块。

现在我很满足,坐到舒适的椅子上,可以考虑与科学有关的问题了 - 以这口‘石锅’的重量(大约1.5kg),在供气量(天然气-甲烷为主要成分)为0.1m3/min的情况下,如果放入重量为 100g的猪排4块,应该烧上多少分钟可以达到110%熟度 ?当然我还要考证其中香度和加热方式和速率的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12#
发表于 2011-9-15 21:04:33 | 只看该作者

re:科学问题是,铸铁也罢、普通铁也罢、不锈钢...

科学问题是,铸铁也罢、普通铁也罢、不锈钢也罢,“高比热”能高到哪儿去?要说它重的好处,也是指“热容”大,而不是“比热容”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13#
发表于 2011-9-15 21:12:07 | 只看该作者

re:老T和我纠缠比热和热容量?我正好吃饱了饭...

老T和我纠缠比热和热容量?我正好吃饱了饭没事干。

这些小儿科的东西,连一个热爱理科的高中生都吓不倒 - 要不我说,拿一些常识性的玩意儿当吓唬人的无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14#
发表于 2011-9-15 22:01:49 | 只看该作者

re:钢和铁的比热容是一样的,比陶瓷和玻璃小,...

钢和铁的比热容是一样的,比陶瓷和玻璃小,比金啊银啊的大。

铸铁是合金,主要由铁、碳和硅组成的,比热应当比熟铁和钢大些,不过也大不了多少,钢里面也有碳,没铸铁里面多。

所以说,还是石头好,瓦片也行,下面碳烤着,上面我喜欢放羊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15#
发表于 2011-9-15 22:17:13 | 只看该作者

re:越看越有种奇怪的感觉,我还是溜吧,感觉没...

越看越有种奇怪的感觉,我还是溜吧,感觉没我荷尔蒙什么事情,你们接着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16#
 楼主| 发表于 2011-9-15 23:22:46 | 只看该作者

re:(转贴)请问候劳鹤作者: 冯八飞...

(转贴)请问候劳鹤

作者: 冯八飞 2008-07-23 17:04:01

◇纳粹横行德国,荼毒人民,一大半要归咎于沉默胁从的德国知识分子。 ◇知识总是奋不顾身地扑向权势,就像飞蛾扑火。 ◇当飞蛾终于赢得光和热时,它们失去了自己。

1、三顾茅庐

1940年10月1日,定居美国七年的爱因斯坦入籍美国。其后,因反对纳粹操控教育愤而 辞去斯图加特理工高校校长的物理学家埃瓦德赴美散心,途中专程到普林斯顿登门造访爱因 斯坦。老友重逢,相谈甚欢。兴尽分手,告别时爱因斯坦嘱咐:“请问候劳鹤。” 埃瓦德随口说:“也问候普朗克吧?” 话音未落,爱因斯坦重复道:“请问候劳鹤。” 反应如此迅速,显然早有准备。 很久后,埃瓦德在回忆文章中写道:“普朗克是个悲剧角色……英雄只有一个,他是劳 鹤,而不是普朗克……事至今日,我方恍然大悟。” 谁是普朗克? 普朗克(Max Karl Ernst Ludwig Planck 1858-1947),德国的牛顿,1918年诺贝 尔物理奖获得者,量子物理学先驱,威廉皇帝学会会长,德国科学界深孚众望的伟大领袖。 他去世后,德国最高科学院——威廉皇帝科学院改名普朗克科学院,至今。这位学养深厚的 贵族教授温文尔雅,平易近人,赢得上至德皇威廉二世、下至引车卖浆之徒的广泛爱戴,人 未去世,头像就被印上了两马克金币和邮票。 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如果爱因斯坦生命中有鲍叔牙,则此人必是普朗 克。普朗克是爱因斯坦的伯乐、知音、导师兼铁哥们儿。1913年,爱因斯坦赖以成名的五 篇“奇迹年”论文发表已过八年,却仍泯然众生。此时普朗克亲赴瑞士礼聘爱因斯坦,写 就“三顾茅庐”的德国版。地球人都知道爱因斯坦课上得很烂,可普朗克非但没有借此杀他的 价,反而在聘书中明文规定:聘请爱因斯坦为柏林洪堡大学讲席教授,一节课都不用上! 21世纪的中国大学,哪个教授敢说自己拿得到这样一份聘书?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 有。 与绝大多数江湖领袖的“潜规则”相反,普朗克选中爱因斯坦并非希望他百年之后为自己 摔孝子盆儿。其实他在科学上经常与爱因斯坦意见相左。爱因斯坦在论文“关于光的产生和 转化的一个启发性观点”中提出“光量子假设”(十六年后他凭此文获诺贝尔奖),普朗克相 当不以为然。他在爱因斯坦进入威廉皇家科学院推荐书中白纸黑字写道:“有时他在科学猜 想中也可能与目标差之毫厘……比如他关于光量子的假设……但我们不应责之太深。如果没 点儿冒险精神,那最精确的科学也无法真正推陈出新。” 语多偏袒,却明明白白说着否定。 什么叫铁哥们儿? 就是那个并非事事赞同你的观点,但永远站在你这一边的人。 在剑桥大学天文台长爱丁顿证实相对论之前,普朗克是惟一高度评价爱因斯坦的著名物 理学家,经常当众称爱因斯坦为“当代哥白尼”。1916年5月,普朗克提前引退德意志物理学 会会长一职,而他力荐的继任者,正是年不高德亦不甚劭,名更尚未满天下的爱因斯坦。 伯乐为什么永远少于千里马?因为伯乐必须首先承认自己跑不过千里马。 投桃报李,爱因斯坦对普朗克向执弟子礼。1918年,苏黎士理工高校认识到放走爱因斯 坦吃了大亏,遂联合苏黎士大学向爱因斯坦发出待遇远超柏林的任教邀请,爱因斯坦出于对 普朗克的忠诚当场拒绝。

2、永不宽恕

然而,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请问候劳鹤!” 这是爱因斯坦送给全世界每一个知识分子的如山赠言。 这句平和的问候是爱因斯坦对德国知识分子火花四溅的永不宽恕。 这五个中文字,是爱因斯坦对德国知识分子的一部长篇起诉书:德国挑起两次世界大 战,德国知识分子罪责难逃! 一战前,“所有的德国学者,包括知名学者和年轻同事,都信仰国家主义”(德国教授赫 尔曼)。一战开始后,德国学者们于当年10月发表臭名昭著的《告文明世界宣言》,公然 为德国的罪恶战争张目。在宣言上签字的共有皇皇九十三位德国学术精英,普朗克和伦琴均 赫然侧身其间。爱因斯坦携两位学者强烈谴责此文,并针锋相对发表《告欧洲人宣言》。德 国科学界为此掀起经久不衰的“揭穿爱因斯坦学术骗局”政治闹剧。 一战结束,德国败降,普朗克等众多学者公开为《告文明世界宣言》道歉。然而,“人 类惟一的历史教训就是忘记了历史的教训”(罗素)。不满十年,纳粹法西斯席卷德国,德 国学者集体严重脑震荡,忘却前朝旧事再次紧跟“元首”。当爱因斯坦挺身反击纳粹时,许多 科学家居然微词他“过激”,连劳鹤都对爱因斯坦说:“想成为纳粹的人毕竟是少数。” 1933年3月10日,刚刚奉还德国国籍的爱因斯坦在美国表示:“只要我还可以选择,我 将只在具有政治自由、宽容和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国家停留……德国目前不具备 这些条件!”德国报纸大规模负面炒作。此时的普朗克像个做错事的小学生,他偷偷给爱因 斯坦写信说:“我得知后深感痛心。多事之秋,谣言四起,到处风传您公开和私下的政治声 明。您真该少说两句。我不是要挑您的错儿,但没人比我更清楚:您的讲话使那些尊重和敬 慕您的人更难于保护您了。” 普朗克没说谎,他确实为保护犹太学者专程拜见过希特勒。他做了古今中外绝大多数知 识分子最习惯做的事——对权力纳头便拜。他小心翼翼陈情“元首”:驱逐所有犹太科学家会 给“德国的科学”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按德国《年度学术名人录》(Minerva),1933年 德国学术名人比1932年锐减三分之一!与另一位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伦纳德追求“德国科学 领袖”地位的政治学术丑态相比,普朗克的话才是真正“为国家着想”的老成持重之言。可他 热脸贴了个冷屁股。“元首”根本不买这位成名于皇帝时期的科学领袖的“德高望重”的账。他 的回答是:“我绝无排斥犹太人的意思。但犹太人都是共产主义者,后者才是我们的敌人, 这才是我斗争的目标所在。” 还想再说几句的普朗克遭到呵斥,最后几乎是被赶出了总理府。 绝大多数知识分子总是认为邀得权势垂青才能真正体现自己的价值,而其下场几乎永远 如是。

3、敢,勇敢的敢

希特勒根本不能忍受爱因斯坦主动辞职。那不是等于这个犹太佬炒了第三帝国 么!1933年3月29日,帝国特派员下令德国文化部调查爱因斯坦的“反动言论”并开除爱因斯 坦。本来就是纳粹思想急先锋的文化部急急如律令,下达“紧急通知”要求普鲁士科学院发表 公开声明。在三位秘书缺席、不足法定人数的情况下,律师海曼(Heymann)宣读了那项 可耻的声明,宣布科学院“没有机会为爱因斯坦的辞职而感到遗憾”(意思就是他已经先被开 除了),而且称该声明是科学院对“联合抵制犹太人日”的贡献。 这项声明成为普鲁士科学院挥之不去的永久耻辱,至今仍是该院花团锦簇光荣历史上越 抹越黑的一大坨苍蝇屎。 三天后纳粹冲锋队进驻大学和研究院,犹太人正式被赶出“教育战线”。整个德国科学 界,包括普朗克和发明X光的伦琴,噤若寒蝉。因为希特勒这个艺术青年心血来潮推出一个 崭新的王八屁股(龟腚)——废除德国高校不得解雇教授的数百年传统。反对“元首”指示 者,无论职称多高,一律当场开革。 杀爱因斯坦给德国教授看。 当此黑云压城、惊涛拍岸时节,谁敢为爱因斯坦出头,去摸希特勒的后臀尖? 谁敢?! 全德国,有一个人,敢! 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914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劳鹤(Max von Laue 1879-1960)。 劳鹤跟普朗克,情同父子。他是普朗克的博士和助教,没有普朗克他既当不成博士也当 不成教授。滴水之恩,涌泉相报。1918年劳鹤离开法兰克福大学投奔爱因斯坦,行前他特 地授予普朗克法兰克福大学“自然哲学名誉博士”(Dr. philosophiae naturalis honoris causa),祝词和荣誉证书都是亲笔撰写。 劳鹤结识相对论,正是来自普朗克的一次报告。劳鹤信奉“时空绝对不变”的康德哲学, 因此他开始十分怀疑相对论,1906年还专程赴瑞士踢馆,打上爱因斯坦家门去辩论。不 过,相对论很快征服了他。相对论走入德国物理圈子,得劳鹤之力甚多。1914年他因大力 宣传相对论而获任新建法兰克福大学教授,上任仅几个月即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让法兰克福 大学同时拥有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自然科学系的劳鹤和医学系的埃利西,一时傲视全德大 学。 劳鹤与爱因斯坦,谊追手足。他的思维跟爱因斯坦一样远远超过自己说话速度,因此跟 爱因斯坦一样结结巴巴,语焉不详;他的板书跟爱因斯坦一样混乱无序,他的课程跟爱因斯 坦一样门可罗雀;他太太跟爱因斯坦太太一样长于待客。他离开法兰克福大学到柏林威廉皇 帝物理研究院担任副院长,聘书正是院长爱因斯坦签发。他惟一跟爱因斯坦不同的地方是长 于行政,从而解放了院长爱因斯坦。 这个研究院的办公楼就是爱因斯坦的家,但每年却有七万五千帝国马克的巨额预算用于 支持德国物理研究。这是当时德国最大的物理研究资金。 1955年爱因斯坦去世后劳鹤主持再版《相对论》,在扉页上他写道:“伊人已逝,著作 永生!”(Der Mann ist dahingegangen,sein Werk lebt)。 劳鹤,单枪匹马搦战“元首”。 他公开要求普鲁士科学院召开全体院士非常会议重议海曼声明。他四处奔走,最后只有 两个院士敢在他的建议书上签名!他只好给普朗克打电话:“这里急需您亲自出席会议。”几 十年说一不二,吐口唾沫砸个坑的普朗克,这次彻彻底底当了缩头乌龟,连个蔫儿屁也没敢 放。 科学院到底还是开了会,会议结果是一致赞同海曼声明,并且“对他坚持不懈的努力甚 为感激”。 对爱因斯坦的迫害迅速升级,他太太罗爱莎与前夫所生两个女儿均遭警察严厉盘查,柏 林住宅和卡普特度假木屋被搜查,银行存款、保险箱和游艇被没收,卡普特木屋充公成 为“德意志少女联盟”办公室。 漏船载酒泛中流。爱因斯坦写信回国说:“我知道名册中还有我参加的组织,由于无法 澄清,可能给仍在德国的许多朋友带来大麻烦。因此,我委托您尽可能把我的名字从这些组 织中删去,包括德意志物理学会等等。我全权委托您代为处理,但过程中最好避免横生枝 节。” 这封信他并未寄给普朗克。 收信人是劳鹤。

4、良心,就是我们自己意识到内心法庭的存在

普朗克的顾虑是正确的。纳粹利剑所到之处,德国科学惨遭腰斩。 据不完全统计,仅1934-1935年冬季,德国就有百分之十五的高校教师被解雇,部分德 国大学在校生减少一半。 纳粹上台时德国大约有2741位正教授,而最后被迫离开德国的,超过2000人!把自己 所有聪明才智都献给德国的一战“毒气之父”哈贝(Haber)因是犹太人被驱逐出境。当他被 这一打击撂倒在床时,看护病床的,是劳鹤。他还在公开演讲中把哈贝比作古代雅典著名政 治家和军队统帅德米斯托克勒。 大洋彼岸,爱因斯坦与劳鹤交相辉映。1954年,为美国赢得二战立下不世功勋的原子弹 之父奥本海默惨遭麦卡锡分子迫害,以民主自由平等笑傲世界的偌大美国,居然只有一位科 学家站出来替他仗义执言。 爱因斯坦! 这让我想起左拉保卫犹太上尉德雷福斯的历史雄文“我控诉!” 所有伟大者的伟大都是相同的。卑微者各有各的卑微。 这时爱因斯坦在致友人信中说:“您知道我从未‘在道德和政治方面’高估德国人。但我必 须承认,他们残暴和怯懦的程度让我吃惊。” 是的,纳粹横行德国,荼毒人民,一大半归咎于他们背后那些沉默怯懦的德国知识分 子——这些站在历史耻辱台上的责无旁贷的沉默的胁从犯! 德国知识分子不仅对纳粹夺取政权、发动战争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且缺乏自责和反 省。战后德国科学界坚持延用“威廉皇帝学会”名称,借口“保证科学活动的连续性”,让大批 流亡的德国学者情难以堪。在希特勒面前连话都说不清楚的普朗克,纳粹倒台后却站出来说 话了:“纳粹像一阵狂风横扫整个国家,我们束手无策,只能像风中之树般听凭摆布。” 斯大林1936年说:“知识分子从来不是一个阶级,而且也不能是一个阶级,——它过去 是,而且现在还是由社会各阶级出身的人组成的一个阶层。”这句话真是:百分之一万,真 知灼见! 无论普朗克如何掩面遮羞,这些伟大的科学领袖们铁定暗夜难眠。还记得康德《实践理 性批判》中那句掷地有声的名言吗: “良心,就是我们自己意识到内心法庭的存在!” 德国知识分子的表演至此并未结束。1935年5月10日夜,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这个先 后在波恩、弗莱堡、乌兹堡、慕尼黑和海德堡大学攻读历史和文学,发表过小说和剧本的才 华横溢的文学青年在柏林倍倍尔广场发动了媲美秦始皇的“公焚非德意志著作”活动 (Oeffentliche Verbrennung des undeutschen Schrifttums)。在广场上点火的,是高 呼“希特勒万岁”的柏林大学生。戈培尔激情洋溢地向他们演讲:“德国人民的灵魂将再度涅 槃。这火光结束了旧时代,更照亮了新时代。”第二天,焚书推向全国,殃及马克思、恩格 斯、卢森堡、李卜克内西、梅林和海涅等等。爱因斯坦作为自然科学家的代表,也光荣地躬 逢其盛。 伟大的戈培尔用这个伟大的夜晚实现了他文学青年的光荣与梦想——走入历史。作为每 一部德国史都不得不提的遗臭万年的“焚书者”!

5、刺破青天锷未残

沧海横流,方显出劳鹤本色。 作为纯种雅利安人、诺贝尔奖获得者,劳鹤选择留在德国。他借助纳粹无法染指的威廉 皇帝学会大力援助那些受到迫害的德国物理学家。 劳鹤本人是退役军官,但当退役军官协会要求所有成员集体加入纳粹组织时,劳鹤冒着 生命危险一口回绝。犹太科学家哈恩流亡国外不幸去世,劳鹤公开发表文章盛赞他对科学的 伟大贡献。以不通人情和要求苛刻而闻名遐迩的劳鹤人际关系超烂,处处遭同事抵制,为此 曾患抑郁症,并因声望太差而在任何科学机关都只能当副手。不过,此时他民望大涨,影响 日增,成功拒伦纳德于物理界之外。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劳鹤要冒着生命危险留在德国,更多的人不理解留在德国的他为什 么不像绝大多数科学家那样从事“纯科学”,而非要跟法西斯政府对抗,成天在纳粹雪亮的刀 锋上跳舞,拿自己的硕大脑壳开玩笑。 战后有人问劳鹤为什么不选择流亡——凭他的声誉可以在任何国家谋得高职。劳鹤回答 说:“我不想去抢国外那些可怜的位置,我的同事比我更需要它。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而 且我预见到‘第三帝国’定会崩溃,崩溃后的废墟,就是重建德国文化的大好时机。当天赐良 机之时,我不希望自己身在国外。” 列位看官,劳鹤留在德国,非一时意气,匹夫之勇。他知道自己定会亲历创造伟大历史 的光荣时刻。在这个时刻,他选择“在场”! 夫劳鹤者,胸怀大志,腹有良策,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山河之志也。 1933年9月,在乌兹堡举行的德意志物理学会年会上,接替爱因斯坦任主席的劳鹤在报 告中通篇为爱因斯坦辩护,并用伽利略那句评论地球的名言结尾:“它依然在转 动。”(Tamensi movetur) 而且,他的声音比伽利略大得多! 纳粹横流,但地球依然在转动。劳鹤依然在课堂上告诉学生,创立相对论的是爱因斯 坦。爱因斯坦知道劳鹤所做的一切。1934年他致信劳鹤:“亲爱的老哥们儿!关于你的每条 消息都让我兴奋莫名。这是我长久以来的感觉和认识:你不仅是个人(Kopf),而且是个 汉子(Kerl)!” 这时伦纳德们鼓噪建立“德意志物理学”反制“犹太物理学”,劳鹤强烈反对,并冒着生命 危险与“帝国科学、教育和大众教育部”在报纸上大打出手。此时,爱因斯坦恩公普朗克 和“德国科学良心”伦琴等科学领袖均明哲保身,万马齐喑。后来纳粹意欲染指德国科学界, 又是劳鹤蚍蜉撼树,螳臂挡车,愣把纳粹这些吃人不吐骨头的恶魔顶了回去。 劳鹤刺破青天锷未残,以一己之力树立全世界为之集体折腰的万代丰碑。

6、与真理为友

“请问候劳鹤!” 这是爱因斯坦对德国科学界的盖棺论定。 这句普通问候像一道千载难逢的雪亮闪电般耀眼夺目,斩破时空,一览无余地昭示爱因 斯坦永不原谅德国知识分子的决心。 他从此再未踏上德国土地一步。1949年,爱因斯坦出生地乌尔姆致信爱因斯坦授予他荣 誉市民称号,向来待人谦和的爱因斯坦回信断然拒绝。 “请问候劳鹤!” 这是爱因斯坦版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从历史看,它甚至超过当初亚里斯多德对 恩师柏拉图说出那句话的时候。 全世界的学生家长争先恐后送自己孩子去哈佛。 去哈佛干嘛? 哈佛校训:“Amicus Plato, Amicus Aristotle,sed Magis Amicus VERITAS。” 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斯多德为友,更应与真理为友。 我们的真理是:“请问候劳鹤!” 在科学史上,劳鹤无法望普朗克之项背,虽然他这个学生获诺贝尔奖比老师还早四年。 在科学英雄史上,普朗克连劳鹤的背影都望不见。 战后劳鹤获得了众多荣誉,但只有两个荣誉他常挂嘴边。 其一:1946年7月,劳鹤应邀前往伦敦参加国际晶体科学年会。欢迎宴会上,协会主席 当着济济一堂的战胜国科学名流,独将祝词献给惟一来自战败国的学者——以生命为剑,誓 不协从纳粹的劳鹤。 其二:1948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授予劳鹤名誉博士学位,因为他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 家,更是一位“夺取自由的毅然决然的冠军”(a resolute champion of freedom)。 请问候劳鹤。 请问候劳鹤。 不问候普朗克!

(2008年7月2日星期三12:56十二稿于北京卧藏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17#
发表于 2011-9-16 00:16:46 | 只看该作者

re:也来贴一篇, 请懂意大利文的老色一阅。...

也来贴一篇, 请懂意大利文的老色一阅。

Minnesota Rep. Michele Bachmann's story about a woman who claimed that her daughter suffered "mental retardation" after receiving a vaccine against HPV could fetch the woman's family thousands of dollars. But the family can only collect if Bachmann or the unnamed woman can prove the story is true.

Two bioethics professors have offered to pay more than $10,000 for medical records that prove the anecdote Bachmann told after Monday night's Republican presidential debate is true, the Minneapolis Star Tribune reports:

Steven Miles, a U of M bioethics professor, said that he'll give $1,000 if the medical records of the woman from Bachmann's story are released and can be viewed by a medical professional.

His offer was upped by his former bos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Art Caplan, who is now director of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Center for Bioethics. Caplan said he would match Miles' challenge and offered $10,000 for proof of the HPV vaccine victim.

"'These types of messages in this climate have the capacity to do enormous public health harm,'" Miles said of why he made the offer. 'The woman, assuming she exists, put this claim into the public domain and it's an extremely serious claim and it deserves to be analyzed.'"

Bachmann told the story after she criticized opponent Texas Gov. Rick Perry for using an executive order in 2007 to mandate that all girls entering the sixth grade receive a vaccination against the Human papillomavirus, a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 that can cause cervical cancer. The Texas legislature overturned the mandate and the policy was never enacted.

"There's a woman who came up crying to me tonight after the debate," Bachmann said after the debate, where she had told Perry on stage that she was "offended" by his decision. "She said her daughter was given that vaccine. She told me her daughter suffered mental retardation as a result of that vaccine." She repeated the story to several news outlets over the next 24 hours and sent a fundraising letter to supporters about the exchange she had with Perry on the debate stage.

When pressed by Fox News' Sean Hannity on his radio program about the story, Bachmann said she had "no idea" if it were true.

Bachmann's story drew criticism members of the medical community along with several conservatives allies, including radio host Rush Limbaugh, who have refused to defend her. Ed Rollins, who advised Bachmann's campaign through the summer, said she should take it back.

"She made a mistake," Rollins said on MSNBC. "The quicker she admits she made a mistake and moves on, the better she i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18#
发表于 2011-9-16 00:42:30 | 只看该作者

re:楼上,既然贴了,干脆翻译一下啊。

楼上,既然贴了,干脆翻译一下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19#
发表于 2011-9-16 00:44:12 | 只看该作者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vi...

下面引用由[U]vincent[/U]发表的内容:


炸猪排?这勾起了我很多的回忆:小时候阿娘做的那油亮赤红的香葱靠大排,大伯牵着我的小手到淮海路那家要排很长队的排骨年糕,维也纳那种...


这一段把握看得口水直流,而且精神上也很享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20#
发表于 2011-9-16 01:04:29 | 只看该作者

re:楼上,你就说口水直流好了,好量化,拿个量...

楼上,你就说口水直流好了,好量化,拿个量筒接着就知道几点几几毫升了。至于精神上的事还是别说为好,没法定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6-16 05:48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