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楼主: binfeng200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RDI理解实践的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61#
发表于 2006-1-18 17:49:10 | 只看该作者

Re:关于RDI理解实践的读书笔记

关于动机



关于动机我有一些想法希望和秋爸爸以及各位家长一起探讨一下。



“在ABA中不讲动机,只讲行为”,是这样吗?

ABA也许没有明言强调动机,但是我认为ABA的核心几乎就在于对动机的应用了,我虽然没有很深入研究过ABA,但是对其原理还是基本清楚的。在ABA方法中,孩子完成一个指令的动作后,通常会得到“强化物”作为回报,我想这实际上就是利用了孩子想要得到强化物的这种动机,在指令的执行和强化物的获得之间建立联系,从而诱导孩子去接受训练。但是我觉得ABA对动机的应用最大的一个缺陷就是,这些强化物都是外在的,一旦外在的强化物不复存在,孩子也就缺乏按指令去执行动作的动机了,ABA成也动机,败也动机啊!

也许大家会说,ABA强调强化物最终需要淡化,ABA也强调要给予社会性的强化物,但这些都无法改变ABA利用外在强化物的本质,也无法摆脱利用外在强化物的根本问题。

应该说强调淡化强化物是ABA认识到自身方法依赖于外在强化物的缺点而做出的改进,但是淡化强化物的结果是什么呢?我认为淡化后真的是只有“行为”了,孩子确实得到了执行某些行为的“能力”,但什么时候会去使用这些功能呢,不得而知,因为他们最原始的动机“强化物”不见了,因此就出现了“孩子明明是会的,但就是不懂得运用”的情况,也就是泛化的问题。

关于社会性强化物,我想强调,社会性强化物虽然不是具体的物品,但是仍然是“外在”的,所谓外在的也可以理解为“物质的”,是相对于个人内心的感受而言的。

好了,讲了一大轮我对于ABA和动机的看法,现在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所理解的RDI和动机的关系。

自闭症孩子最缺的是什么动机?交朋友的动机?玩的动机?分享兴奋的动机?按照我的理解,这些都只是基本动机的扩展,我相信自闭症孩子最缺的是“在动态系统进行探索的动机”,动态系统是相对静态系统而言的,静态系统的特征是“可预期的”,固定的社交对话模式、循环不变的流程都是静态系统的代表,而人的能力特别是真正的社交能力是来自对动态系统的探索的,动态系统是变化的、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预期的”,在面对“变化”时,正常发育的孩子由于能够及时处理面对的信息,他们很快感受到成功应对变化所带来的乐趣,因而形成了主动寻求“变化”的探索型的、外向型的动机;而自闭症孩子由于应付变化信息的能力不足,他们在面对变化信息时遇到了挫折,因此他们倾向于逃避动态系统,这就是为什么自闭症小孩喜欢重复问同一个明知答案的问题或重复玩一件玩具整天不厌的原因。

基于上述动静态系统的理论,RDI的活动强调适当的变化,就是说在孩子熟悉的活动中(熟悉所以孩子不焦虑、不抗拒),小心地加入变化(以孩子能感受到而不觉得无法应付为度),重新提供机会让孩子去体验成功应付变化的快感,从而逐渐恢复和强化孩子在动态系统中进行探索的动机。



可以看到,如果套用ABA行为和强化物的概念,“成功应付变化的快感”就是“孩子积极合理应付变化甚至寻求变化”这种行为的“强化物”,追求“成功应付变化的快感”就是“孩子积极合理应付变化”的动机,相对于外在强化物而言,我觉得这种内心的感觉和体验就是一种内在的强化物。



秋爸爸提到“从行为干预着手,不关注动机”这点听起来有点让我心寒,基于上面对于动机的分析和我们普遍相信的动机的重要性,对秋爸爸的这个观点确实不敢苟同。



飞飞爸





<font size="1" color="darkblue">Edited by - panhj 重新编辑於 2006/01/18  17:56:40</fon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2#
 楼主| 发表于 2006-1-18 18:01:55 | 只看该作者

Re:关于RDI理解实践的读书笔记

"从行为干预着手,不关注动机"---秋爸爸讲的这一点,我想对年幼的孩子是比较符合事实逻辑的,但对稍大一点的孩子,或许不一定。我们大家都能从自己的经验中知道,年幼的儿童的思维行为都是很简单,直接的,想什么就做什么,而想的也肯定是与自己的生理或心理的一些基本要求,因此从幼童的行为我们可以反观他们的思维活动,所以也可以通过对他们行为的干预,来影响他们思维活动。我觉得这一点对于自闭症孩子尤其重要。因为他们往往是囿于自己的最基本交流方式(语言)的不足或缺陷,使得自己的愿望无从表达,无法满足,他们唯一能够宣泄的也就是行为了。从这一点讲,通过系统性地引导,规范他们的行为,以达到帮助自闭症儿童理清,学会如何正确地表达陈述自己的愿望,换句话说,怎样让自己的动机能被人接受,被人理解。所以我个人对以行为理论为指导的ABA方法是比较信服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3#
发表于 2006-1-18 22:09:48 | 只看该作者

Re:关于RDI理解实践的读书笔记

如果我们不讲动机,只讲行为的话,孩子会让我们训练成什么样的孩子呢?

很多人在做ABA的时候,自己已经太刻板了,为了ABA而ABA。

我们要清楚认识到我们训练的对象是一个人,而不是其他。在以琳,我们要求老师自己成为孩子的强化物,一切都在其中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4#
发表于 2006-1-19 09:24:50 | 只看该作者

Re:关于RDI理解实践的读书笔记

强化物与动机



在ABA中,强化物一定是对行为之后才给与的奖励事件,而不能作为行为的前提刺激。否则,就不称为强化物了,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训练中很容易把强化物堕落成一种“辅助手段”了。那样,淡化强化物的过程,其实是撤除辅助的过程。所以,训练中应当注意,不能事先出示你的“贿赂物”,拿着它让孩子做这做那,这样虽然看起来,孩子也能做好,但是没有强化作用,训练出来的是“讨价还价”的结果。实践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到,越是出乎孩子意外的奖励,强化的效果越突出。获取强化物千万不能成为孩子行为的动机。

此外,对大一些孩子做的“行为契约”和“代币”延迟强化的问题,我还未实践,理解不深,尚无法讨论。但是,这一切的目的都不是在于培养孩子的动机,而目的在于让孩子领略行为本身的意义。

在ABA中也好,在RDI中也好,即使像"yeah! cool! smart!"等等欢呼语的强化物,最终都是要淡化掉的,但是并非说那时就不存在强化物了,孩子的正向行为是在靠“动机”维持了。应该说是强化物的变化了,转移了。我们应当特别意识到,训练时孩子在行为之后得到的强化物,其实从一开始就应当不仅仅是来自训练者的给与的食品或夸奖。而应该看到,某项训练任务本身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完成任务本身的成就与快乐,就“能够”成为孩子的强化物。这样,在撤除我们“硬”给的强化物后,依然存在鼓动因素,日后“有意义的行为”的强化和维持就靠“有意义”了。

所以前一段,在给与强化物的时候,我说“你真棒!奖励你一块糖”,这类语言被老师说不合适,就是因为它没有强调孩子行为的意义,而过分强调了“糖”。

方静的“老师自己成为孩子的强化物”,我理解这个意思是,强调的不仅是ABA训练老师的操作过程的生动活泼,更应该是强调ABA训练项目任务对孩子本身吸引力和强化,从而能够让孩子和大人都不觉得刻板。



总之我还是觉得,干预过程不应该去着重挖掘孩子的“动机”,孩子的思维过程是难于被我们把握操作的,尽管它是肯定存在的。过于强调挖掘孩子的内心动机,会很主观,即使有时候我们能够推测正确。相反,挖掘行为本身的功能和意义更能让孩子发生变化。

我说的"关注行为,不关注动机",不是说否认思维意识的存在,而是说干预的着手点和反馈点。







<font size="1" color="darkblue">Edited by - 秋爸爸 重新编辑於 2006/01/19  09:28:45</fon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5#
发表于 2006-1-19 09:42:08 | 只看该作者

Re:关于RDI理解实践的读书笔记

最喜欢看这个帖子,在这里再次感谢这个帖子的创始人--冯先生,一如您开创那个一笑解千愁一样,因为总是收获不浅!

佩服各位家长的同时,为自己感到惭愧!因为我从来没去琢磨过这些问题。我的想法太过于简单,就是想法让孩子快乐,无论你RDI也好,ABA也好,让孩子在快乐中学到一些东西。我似乎很少严格的执行过哪套步骤,为什么,是因为我悟性太差,有时书看一两遍感觉还是似懂非懂。

楼上各位的发言我实在是佩服透顶,真的!



雨时妈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6#
发表于 2006-1-19 14:26:03 | 只看该作者

Re:关于RDI理解实践的读书笔记

没关系,即使有误解,肯定是因为我表述不清。我是想到哪说到哪,常常自己都觉得乱。而且,我没准也误会了各位的意思呢,见谅!



先轻松些,扯得远点儿,关于动机与行为,有部汤姆克鲁斯的电影,少数派报告,看过没?讲的就是未来世界,国家机器可以侦测出人脑的意识,一旦知道你“想要”犯罪,就马上抓起来,这样有效地打击坏人,不知道各位觉得这样先进的手段是好事坏。以前就是看看热闹,现在看起来,有点意思。看来ABA可以上纲上线到“意识形态”上去。注重行为的,就是民主开放的;注重思想的,就是...呵呵...讲政治喽!这下我可算知道Dr.G的“成分”了!



回来,继续说说强化物撤出后是不是“动机”在起作用。

ABA很强调自然的强化物,越是自然的强化物,也就越能在日后的自然情境中再现,也就越能让孩子理解训练的目标行为的意义,从而维持正向行为。

比如,训练中,出示糖果给孩子看,问他,这是什么?答对了,才进行下一步,“你要不要?”,他回答“我要糖果”,此时把糖果给他,这就是很自然的强化。糖果在这里,也充当了必要的前提刺激,激发了孩子语言表达需求的行为。而最终吃到糖果,作为他一连串行为(多个回合的你来我往的交流)的奖励。

这个例子好理解,因为,我们谁也不会在他说了“我要糖果”之后,却给他吃块薯片。

但是,其它训练项目的行为的自然强化物是什么呢?ABA训练要思考这个问题。

尽管自闭症的孩子与众不同,但还是可以通过正常孩子的参照获得提示。

观察正常孩子,唱歌跳舞表演一番后孩子得到最自然的就是家长的夸赞,也有很多情况下是得到好吃的,好玩的。

因此,撤出我们人为设置的强化物,要还希望在自然情景下再现该行为,一定要着眼于这项行为自然下的功能。

对于塑造正向行为是这样,同样地,矫正孩子的负面行为,也是如此。

举个例子,我家老大昨晚上一小时之内尿了四次裤子,让人生气,这种现象大概2周左右有一次,尿了一次裤子,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可能会连续尿裤子。开始时我们决定狠狠心,不给他换裤子了,让他难受一会儿(行为的惩罚),然而后来我发现,他很兴奋,他把冰凉的裤子刺激当成了强化物了。这才意识到应当立刻换掉裤子,此后每10分钟,就要求他去厕所排净,不给他尿裤子的机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7#
发表于 2006-1-19 20:46:22 | 只看该作者

Re:关于RDI理解实践的读书笔记

关于动机,虽然表面上看我和秋爸爸的观点针锋相对,但是我已经发现其实我们的观点在某种角度上看是一致的,我想试试看是否可以求同存异。



我想相同的一点是我们大家都承认动机的存在及其对行为的重要性。秋爸爸上一篇帖子通过“强化物是事后奖励”以及“完成任务本身的成就与快乐就能够成为强化物”从一定程度上批驳了我之前对于ABA使用外在强化物存在缺点的论点,很精彩,“事后奖励”的说法给我很大冲击,使我对ABA固有问题及其可能达到的效果有很大改观,虽然我仍然有我的想法,这容后再议,但是不管怎样,动机对行为具有重要意义确实是我们的共识,如秋爸爸言“孩子的正向行为是在靠动机维持了”。



既然大家都同意“动机是重要的”,那么不管怎样,我们是否至少应该去分析了解“动机的形成”“动机的分类”“动机的层次”“不同类别的动机的作用”等等关于动机话题,对动机和行为特别是社交行为(别忘了,社交缺陷是自闭症的核心缺陷,这也应该是共识吧)的关系和规律搞个明白再回头确定我们是否应该以及何时应该去“挖掘”(我更愿意说是激发和强化)孩子的哪些动机呢?答案也应该是没有异议的,我们确实是应该去分析和了解动机的规律的。



具体的分歧其实在接下来的分析中,秋爸爸的结论是干预过程不应该去着重挖掘孩子的“动机”,论点在前面的文章已经论述过,大致是“动机和思维的难以捕捉性、难以量化”以及“行为科学的理论与实践”(秋爸爸没有展开细说);而RDI(注意不是我发明的观点,我只是看过相关文章后接受了一些RDI观点而已)则用动/静态系统的理论去阐述说明动机和行为特别是探索行为、社交行为的关系,基本结论是强调了“强化孩子在动态系统进行探索的动机是非常重要的”,并结合“人际关系能力发展模型”最终发展出以激发和强化“探索和接受变化的动机(注意这不是具体一项动机,而是有组织的一类动机)”为核心的一套用于组织孩子训练活动的原则和方法。具体而言就是,第一阶段强化孩子“分享兴奋”的动机、第二阶段强化孩子“寻求社会参照”的动机,第三阶段强化孩子“寻求协调与配合”的动机......。在“探索和接受变化的动机”的激发上以RDR循环(Regulation-Dysregulation-Reorganization,建立静态稳定系统——打破平衡——重建平衡)为基本方法,而诸如“间接提示”“Decalartive Language”“事件记忆”则是用与激发和强化这些动机的技巧。可见,RDI至少可以说对于动机是有他自己的一套系统地理解的和运用的,并且有实际的应用,这也是RDI吹嘘说“直指自闭症核心缺陷”的一个理由吧!

老实说我确实没有象学习RDI那样去认真研究过ABA,关于ABA对动机的态度和理论,我确实不清楚,如果ABA也有一套动机理论,则把它比较系统地阐述出来,和RDI的动机理论进行比较,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其实如binfeng所言,"从行为干预着手,不关注动机"---秋爸爸讲的这一点,对年幼的孩子是比较符合事实逻辑的,但对稍大一点的孩子,或许不一定。

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或者情况比较严重的孩子,他们在动作、语言(甚至是简单的发音)上存在显而易见的障碍,这很自然会让家长更加关注于孩子的行为能力本身;然而年龄比较大或情况比较好的孩子,他们看起来蹦蹦跳跳、手脚什么大肌肉小肌肉手眼协调都明显足够灵活,语言也还可以,就是不主动与人交往,这也很自然会让家长觉得培养“动机”更为重要。具体情况不同,侧重点不同而已,完全可以如RDI说的在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之间取得平衡,眼前的耽误了时间就再也难以形成的行为能力特别是肢体和发音功能需要强化的行为干预手段如ABA来纠正,但是一旦情况好转,就应该及时关注自闭症的核心问题和长远目标,更多地关注孩子的社会交往动机,以动机来推动社会交往能力的学习。



飞飞爸



难得有这么激烈的讨论,爽啊,这样热烈的讨论,让我的思想进化了许多,对RDI理论的总结自不必说,即使对ABA的理解也是在不断深入,以文会友,不亦乐乎!谢谢秋爸爸,谢谢各位家长!













<font size="1" color="darkblue">Edited by - panhj 重新编辑於 2006/01/21  17:39:39</fon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
 楼主| 发表于 2006-1-23 07:12:56 | 只看该作者

Re:关于RDI理解实践的读书笔记

飞飞爸真要谢谢你,那么好的东西化时间翻译出来,我这个始作佣者却一直没能多作贡献。我自己也得赶上来。



SLP 是指“语言学家”,加上“CCS”,就是有行医治疗资格的了,中文大概可以称为“语言治疗师”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
发表于 2006-1-23 12:59:46 | 只看该作者

re: forget




forg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0#
发表于 2006-2-20 17:35:52 | 只看该作者

Re:关于RDI理解实践的读书笔记

RDI网站最近提供了Dr Gutstein最新的《Two-day introduction workshop》的PowerPoint文件下载

107页,内容很丰富,大概如下:



第2-9页

介绍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的定义及有关自闭症特别是高功能自闭症患者生活质量的统计报告,提出自闭症治疗应以改善生活质量为目标;



第10-47页

介绍了自闭症的核心缺陷,这份Powerpoint所提出的核心缺陷和《Going to the heart of Autism》以及以前的有关的NewsLetter所说的所不同,看来又经过了一番重新整理和归纳,我现在还在消化吸收;



第48-59页

这部分介绍了RDI的目标及一些治疗的基本原则:

建立“师徒关系”(Master-Apprentice RelationShip )

建立有利于治疗的心理基础(这里说的心理基础不是指孩子的心理基础,而是对我们家长、家庭而言,面对一个自闭症的孩子,我们承受了比其它家庭大得多的压力,我们能否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是我们是否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础之一。听说有些家庭因为孩子的事情而闹矛盾,甚至支离破碎,家不成家,心里真的是非常难过,这对我们这些可怜的孩子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选择放弃和逃避的人是可耻的、不负责任的,各位仍然在上网四处看贴,孜孜以求地汲取各种信息,对孩子不离不弃的家长都是高尚的、可敬的!

    但是各位高尚、可敬、可爱的家长朋友啊,我们不但要做一个高尚的人,我们最好还要做一个有智慧的人,时刻注意对我们自己的处境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以防陷入深重的危机之中。年前和一位德国回来的资深心理医生进行过交流,他的专业是“儿童/青少年问题心理咨询及家庭治疗”,他对我的提醒也包括了这样一条“不要忽略了自己的家庭生活”,观点竟然和RDI可谓不谋而合。

    RDI中有关于降低家庭生活压力、防缓生活节奏的要求,这不但是孩子的需要,也是我们自己的需要,请各位注意!

PowerPoint中52页提供了一组自测题让你看看自己是不是处于危机状态,53给出一组结束危机状态的建议,大家可以仔细思考一下。

最近思考哲学问题比较多,脑子进水了,总是胡言乱语,看不明白当发疯好了,呵呵!



建立有利于治疗的生活习惯(LifeStyle)

建立平衡的治疗计划

治疗的基本方法Regulation&RCR Cycle



第60-76页

这部分插播展示了两份关于RDI治疗效果的数据



第77-94页

这部分继续介绍了RDI治疗方法的几个重点及RDI训练进度的评估条目:

Framing(框架及框架的演化)

Scafording(脚手架?金山词霸是这么译的,含义大致是指家长如何在不过分直接干预的情况下给孩子的学习提供帮助)

Building Memories(建立事件记忆)

Evaluating Progress in RDI(RDI训练进度的评估)



95-107

这部分介绍如何将RDI应用到学校里面,看来国外学校都很重视自闭症,不少学校愿意和自闭症治疗机构合作探讨自闭症的治疗和教育,虽说这部分是讲学校的应用,不过当中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参考的地方,例如如何教"科学"科目,如何教"历史"科目,如何教"阅读",我们自己辅导孩子学习时候也可以用得着;





http://www.rdiconnect.com/download/display.asp?id=380EC79B837746A6819EF623EF56CC7955DF76AB42B5451F913FADCE489A5079386A400BAD38469D95ABE6515842B639

(需要登陆才可以下载)







-----------

飞飞爸





<font size="1" color="darkblue">Edited by - panhj 重新编辑於 2006/02/20  17:52:45</fon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1#
 楼主| 发表于 2006-2-12 06:56:38 | 只看该作者

Re:关于RDI理解实践的读书笔记

[看到一个RDI家长的问答,随手翻译出来。]



问:谁能帮我理解一下RDI怎样能帮助一个注意力只能集中几秒钟的孩子?



答:我相信要是在“规则及调整”(REGULATION, 不知还有没有更好的中文译名?) 上下点功夫,会提高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 SHEELY博士在2005年10月18日的网上答疑中也专门讨论了“规则及调整” 方面的活动。基本上说,是你与孩子建立起一套行为模式,等孩子明白以后,你就加以变化,然后再回到模式中去。

建立起模式能让孩子心理平静下来,因为有了模式,行为及活动就有了可预见性,同时也在你和孩子之间建立了一种共享经验。这时引入变化的因数,目的在于提高他认知能力的灵活性。



尽管我的孩子还在RDI的第二阶段,我已经发觉建立起行为活动的模式能帮助他学习如何调整,经常地还能安静他的情绪。我们常常唱着小调玩,象一起正步走,突然停止;一起拍巴掌,然后有意识地漏掉几拍。现在我儿子已经很少跟不上我了,但如果一旦他说漏了嘴,我会笑着看着他的眼睛,学他的样,把他说错的一字不拉地复述一遍,这样有形成了一个新的行为模式,然后我在加以变化。这样常常把他逗乐了或是惹恼了,如果是他恼了,他会让我别说了,这样我一停,他也停下来了。



有时候我会变变调子,如果他说:“喂,喂,喂” ,我会以某个调子开始,说了一段时间后,跟他说,让我们快点,“喂喂喂喂” ,然后再慢慢说,“喂----喂---喂” 。



你可以在模式和变化上玩出很多很多的创意来,但要首先要让他先明白模式规则,也不要变得太出格了。 (LAUR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2#
发表于 2006-2-24 14:49:05 | 只看该作者

Re:关于RDI理解实践的读书笔记

我没有各位的专业的理论,所以最欠缺的就是对孩子成系统的训练,这里好好学习一下,谢谢飞飞爸妈啊!呵呵,老乡老乡嘛!等豆豆从以琳回来,我们就很快回深圳了,到时候好好聚聚啦!



   不过,在训练孩子上,有一点我是坚持的,也是我坚持要去以琳训练的一个原因,,就是多变,灵活!每个孩子都是有个性的,自闭症的孩子也是一样,理念只是起指导作用,一定不可以按某个案例全套搬用到训练孩子上。

   我想只要用心训练过孩子的家长都会有过这种经历:在使用书上某个案例或者别人某个经验给自己的孩子作训练时,却执行不下去,完全不适用!----这就是孩子的个性在起作用了,本来的个性,加上自闭症病例的个性,所以走不下去了,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学着拐弯,曲线救国了!呵呵!

   在为孩子选择训练学校时,就是参考了很多家长和专业老师及医师的建议,都认为以琳对付高功能的孩子很有办法,她们的ABA使用得很灵活,得心应手,很照顾孩子的个性,所以高功能的孩子基本上会获得飞跃式的进步,我认为这非常适合我的豆豆,所以去了!期待着他更大的进步!

   呵呵,一些浅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3#
发表于 2006-2-24 18:08:48 | 只看该作者

Re:关于RDI理解实践的读书笔记

大家好,我是一个深入孤独症孩子家庭的老师,一直都很想寻找一个与同行交流的平台,以琳给了我们这个机会,真的很感谢。下面我有一个不懂的问题,关于RDI是个很好的方法,我一直都很想了解,看了帖子还是不清楚。我的学生正做ABA、结构化、游戏(地板上的时光)的综合训练,进步比较的明显;但他的专注力较短暂,语言也很刻板,有时候会重复地说一个短句,例如:他时常说“爸爸好”“豆腐干”“电饭煲”(重复得很有韵调)等,但跟当时的情景却毫无相干;这样的问题是否通过RDI会有所改善呢?



I believe i can fly,I believe i can touch the sk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4#
发表于 2006-2-24 19:02:23 | 只看该作者

Re:关于RDI理解实践的读书笔记

RDI对于自闭症的缺陷的理解有“核心缺陷”和“相关问题”之分

核心问题归结于动态系统理论,认为由于大脑边沿系统和前庭额质的回路出现问题,导致孩子在信息处理方面存在能力不足,由于无法成功地处理现实世界中大量的动态信息,使孩子渐渐倾向于回避动态系统,而重复动作和话语则是孩子逃避动态信息而寻求和建立的静态系统,因为静态系统是可预期的、容易掌握的,因此在静态系统中他们觉得很“安全”和“舒服”,根据这一认识,RDI干预的基本方法就是通过创造一些条件,小心地重建孩子在动态系统中进行探索的动机,因此RDI中并不讲究如何直接解决诸如重复动作、刻板语言等问题。

一点理解,供参考。



--飞飞爸





<font size="1" color="darkblue">Edited by - panhj 重新编辑於 2006/02/24  19:05:40</fon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5#
发表于 2006-2-25 22:07:57 | 只看该作者

Re:关于RDI理解实践的读书笔记

RDI与地板时光里提到的DIR模式有什么样的区别和联系呢?



I believe i can fly,I believe i can touch the sk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
发表于 2006-2-28 18:23:30 | 只看该作者

Re:关于RDI理解实践的读书笔记

学习、研究、讨论是非常有乐趣的事情,我总是可以从讨论中获益不少,日前jz1207提出FloorTime和RDI的联系与区别,引起了我对FloorTime的兴趣,于是开始去看一些FloorTime的资料,发现FloorTime也很值得去深入研究!



DIR/FloorTime/RDI的联系和区别



DIR是由

Developmental发展的

Individual-Difference个体差异的

Relationship-Based机遇人际关系的

三个单词的首字母的组合

如果撇开DIR已经成为一个专有名词代表了一种具体的干预方法这一因素,而把D、I、R作为自闭症的治疗原理和原则来看的话,在我目前看到的资料来看,“DIR”和RDI可以说是非常相似的,他们都符合或至少声称符合D、I、R的原则:

(注:在下面的讨论中我以带引号的“DIR”专指由Stanley Greenspan等人创建的以FloorTime为重要核心的符合D、I、R原则的方法)



Developmental发展的,是指通过研究总结正常孩子的“发展”过程,然后设法让孩子基于这个发展过程继续成长,这点来看,“DIR”与RDI是一致的,“DIR”提出了“六个发展里程碑”和RDI提出了“6级28阶段”是很相似的;



Individual-Difference个体差异的,这个别说“DIR”和RDI,其实几乎所有自闭症治疗方法都接受自闭症的表现是情况各异的,对于不同的个体要根据具体的水平、缺陷情况个采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Relationship-Based机遇人际关系的,这一点是说干预方法的是否以“人际关系”为核心的,这点上看“DIR”和RDI都声称是基于人际关系为核心的,并且看来也确实至少是在超这个方向发展



FloorTime是“DIR”的核心方法,FloorTime地板时光这个词的采用很有含义,暗示着“孩子的成长是从地板开始的”(孩子都是和家长在地板上玩着长大的)“还孩子一个成长的过程”的意思,另外也包含了“试验室的”“课程性的”“特定环境性的”等含义,就是说FloorTime是家长给孩子创造的简化过的容易操控的环境,孩子在FloorTime学到的技能还要再经过提升以便可以在真实环境中使用。他的基本方法和最大特点就是是“跟着孩子的兴趣走”然后创造需要交流的机会。FloorTime里面的很多具体的方法和技巧都和RDI一致,如强调肢体语言、夸张语调、放慢节奏、强调情绪分享等

“DIR”除了FloorTime之外还包含了其他内容,在采用FloorTime方法使孩子在情绪分享、关系能力和思维方面有一定改善后,“DIR”也强调引入实际问题的解决problem-solving time等内容,甚至可能采用语言治疗师、行为治疗师、特殊教育等等可用的资源,形成一个“全面的(comprehensive )”计划,可见要实现一个“全面的”计划,投入是相当不少的,在资料中看到,即使是美国人也需要在资源这方面作权衡,而FloorTime是以家庭为基础的一个部分,相对来说投入也少很多,比较容易实现,这也许是为什么知道地板时光FloorTime的人似乎比知道“DIR”的人要多的缘故!



可见“DIR”覆盖的范围比较大,它以关系发展为核心(FloorTime)并尝试集成各种干预方法,现在感觉它和RDI的区别似乎在于,“DIR”是在使用FloorTime使孩子得到一些改善后开始集成更多方法,而RDI则强调不得不为之而进行了短期的行为或语言矫治后应该尽快回到关系发展的路上;在发展模型上看,RDI似乎研究得比较细致些已经分出400多项功能和技能目标,FloorTime也应该有更细致的说明,但目前我还没看到,这也许是我们进一步比较的重点。



以上观点是初步看了一些FloorTime和“DIR”资料后作出的,也许还很有问题,希望大家可以一起讨论。



-----------

飞飞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7#
发表于 2006-3-1 08:27:34 | 只看该作者

Re:关于RDI理解实践的读书笔记

<font color=blue>“这算不算RDI?”</font id=blue>摘自“继续微笑”的帖子



<b>琳琳妈妈的帖子:</b>



……昨晚,我们看了RDI阶段一里有个高台训练,无奈家里除了那张玻璃餐桌比较高外就只剩下矮的茶几了。

我们灵机一动,把几个小矮橙加在茶几上,连接成一直线,茶几的一边地上放了个豆袋,琳琳煞是高兴地来回走了几趟,我们试探着让她看妈妈点头时才跳,当琳琳跳下来的一刹那,琳琳满面笑容地看着妈妈的双眼。

接下来变换着在小橙子上跳,每次要妈妈点头后才跳,跳了几次后,琳琳能自觉地看妈妈是否有点头来决定是否跳。这算不算RDI?

RDI书上是说要看表情,而不是点头,但对琳琳现在来说应是比较直接的示意。

有哪位家长可告知具体以什么样的表情来进行,暂停和中断等?



---------------------------------------------

<b>【飞飞爸的回复:】</b>



怎样才算RDI?我觉得关键是首先要理解RDI提出的人际关系发展的模型和具体的阶段功能/技能目标,然后从孩子当前的阶段开始,着力于训练当前阶段的相关功能和技能,一个阶段的能力掌握得比较好了,再把重点往更高的阶段转移,如此不断往上发展,只有我们心中清楚孩子将有的发展脉络,并且在活动中采用一些有利于阶段目标的原则和技巧,这样才可以说基本把握了RDI的关键。



其次是理解一些RDI训练技巧的原理,象鼓励多用肢体语言/夸张表情/夸张语气/放慢节奏/使用停顿等都是有其一定的道理和理论背景的,如果不明白这些具体技巧背后的道理,就很难灵活地使用,也无法感受和评价这些技巧的使用效果了。



最后才是具体的RDI活动,RDI具体活动本身的内容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能否通过在活动中合理地运用训练技巧,以达到训练孩子当前阶段能力的目标。



如果我们已经理解了RDI提出的人际关系发展模型,以及一些技巧的原理,再来理解琳琳的高台活动,情况是怎样呢?

假设琳琳从事的是第二阶段的活动,第二阶段重点是孩子的“参照能力”,参照能力简单的说就是看眼色,就是孩子在遇到不确性时候会瞄你一样,寻求你的意见的动机和能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小孩子要做一件明知父母不会让他做的事情时通常会狡猾地看看你,试探一下你的反应,那就是一种“参照”。



明白了阶段功能的重点之后,在活动中就要注意创造“参照”的机会了,肢体语言/夸张表情/社交分享式的语言等属于“间接提示”,使用间接提示的道理在于直接提示特别是反复的直接提示实际上是父母过分地承担了维持交互的责任,从而减少了孩子主动感知/主动转移注意力的机会,因此RDI强调尽量使用间接提示。



有了这样的理解之后,再回头想想,活动的高台是否足够高重要吗?不重要,只要能够创造“参照”的机会,原地跳瓷砖格子就是一个很好的活动。使用什么表情来表示进行/暂停和中断重要吗?不重要,只要是足够简单的间接提示就可以了,眼色/表情/指手画脚/示范跳下去等所有可以想得到的方式都可以,关键是让孩子感觉到在那一刻,他需要进行“参照”,并且成参照后获地了一个兴奋的分享通过不断让他感觉到成功进行参照所获得的成就感,从而建立牢固的参照能力和动机,实现第二阶段的目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8#
发表于 2006-3-20 09:13:45 | 只看该作者

Re:关于RDI理解实践的读书笔记

在这段时间练习RDI的活动,看了书和录相之后,有一些感受,想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分享,探讨:



RDI的第一级:新手

第一阶段:专心

里面有很多的活动,我也尝试做过一些,有的成功有的失败。大家都说了不能拘泥于这些活动形式,那我们如何在生活中体会RDI的LIFESTYLE呢?

我自己的理解:新手阶段的内容体现了一种互动的乐趣:如颂唱,出乎意料的称号,这几个活动大人做起来也感到快乐。这两个活动都可以随时随地做的,孩子要我拿小汽车,我随手拿一个小鱼玩具给她“给你一个小汽车”再伴以夸张兴奋的表情,孩子也会纠正我,但这出乎意料的回应一定能吸引她的眼神。

另外,这阶段可以多跟孩子“胡闹”,把自己作为父母大人的身份抛开,成为她的玩伴--不是安安静静玩玩具的玩伴,而是一起摸爬滚打的玩伴,身体接触式的玩乐似乎更有感染力呢。

丫丫趴在懒骨头上,我突然跳过去“骑”在她向上,“骑着毛驴出赶集喽”,两个人滚到一起,笑死了。

睡前时间,故意把丫的小肚皮上当枕头,在上面蹭来蹭去,她很开心呢,还不许我离开。

走在路上,故意跑到她前面去(她总想在前面)。

这种开心的时候,孩子都是非常专心,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呢。

我觉得这种“胡闹”对孩子的情绪很有好处,而且没有太多的语言,对孩子的注意力和参照方面都有好处的。





丫丫2001年8月生,一个可爱的小姑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
发表于 2006-3-21 11:16:39 | 只看该作者

Re:关于RDI理解实践的读书笔记

哈哈,同志,握手吧!



多年前看到的一则小文,很适于我现在的生活,与大家共享:



一个大人正在爬楼梯,他正在抱怨“这楼梯怎么这样高啊,这家人不能住得矮一点吗?”



这时,一个小孩子也从楼梯上来了,可是这个孩子非常开心地在“上”楼梯,他是怎么上的呢,这一段楼梯用双脚蹦的,另一段换成单脚蹦,再上一段倒着走,再上一段一口气冲上去,再上一段走“之”字路,一段换一个花样,他很开心地哼着歌上着楼梯。



大人感慨,这是一个多么热爱生活的孩子啊,连上个楼梯都能创造出这么多乐趣,真让人羡慕!







丫丫2001年8月生,一个可爱的小姑娘。



<font size="1" color="darkblue">Edited by - 月儿明 重新编辑於 2006/03/21  11:17:56</fon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0#
 楼主| 发表于 2006-3-20 23:19:34 | 只看该作者

Re:关于RDI理解实践的读书笔记

你是拿小肚子做枕头,我是拿他们的小屁股蛋做枕头。他们不愿意,反过来要我的大屁股做他们的枕头。常常床上搞的十分糟。我老婆常常深恶痛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11-28 14:44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