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楼主: lily047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情绪与行为的关系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12-12-19 00:52:46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
发表于 2012-12-19 10:02:40 | 只看该作者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zc...

下面引用由[U]zc[/U]发表的内容:


怎么没有说说在这个事件中亚当母亲的问题呢?有情绪问题的人多了,没几个会开枪杀自己的妈妈吧,还是对着头部打4枪。


如此难对付的孩子, 亚当母亲独自承受重任, 真的很艰难. 可以说他的一切问题都要他妈妈去应对. 为什么人们都去埋怨他的母亲,却不去质问他的父亲呢.钱能解决他孩子的问题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
发表于 2012-12-19 11:20:02 | 只看该作者

re:其实如果按照 DSM-5, 亚当应该不算...

其实如果按照 DSM-5, 亚当应该不算 ASD, 他没有特别明显的刻板行为。估计就是社会交往障碍加人格障碍,或者别的啥的。

他那个妈有点问题,家里收集了那么多枪,然后每天担心世界末日。说实在的,要是没有他妈妈教导,亚当就算发作了也杀不了那么多人。不过这个就和自闭症没有多少关系了,社会范畴了。

河南那个疯子加傻子,你要真给他枪再训练过,也挺可怕的。还好,落后地区,就靠一把菜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9 12:51:33 | 只看该作者

re:方老师,题目改得好,这本来就是这个...

   方老师,题目改得好,这本来就是这个帖子的主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
发表于 2012-12-19 13:12:04 | 只看该作者

re:此时此刻的老亚当有何感想,是内疚当年离婚...

此时此刻的老亚当有何感想,是内疚当年离婚让小亚当更加反叛还是庆幸离婚后的今天躲过一劫,相信离婚和亚当的特殊性有相当的关系,据国外报导好多自闭家庭的离婚往往是发生在孩子长大后迅速爆发,其实自闭的孩子永远长不大,自己的解脱却累了孩子。
关于枪械,我怀疑是否小亚当小时候就迷恋玩具枪后来发展到大人去买真枪最后成了枪迷,弱势群体AS和穷人一样,一枪在手那的确够危险的,我甚至觉得ASD去开车都是危险的,毕竟心理素质没过关。
没有正式的医疗确诊ASD,不管是亚当父母不愿戴帽还是儿子的聪明掩盖缺陷,恰好反证很可能没有及时专业干预,我不知道枪柜旁边的书架上除了武器杂志税务手册外有没有ABA和RDI这些书籍喔,他们实在是应该早点在以琳挂上号排上队就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
发表于 2012-12-19 22:01:53 | 只看该作者

re:现在报道满天飞,说什么的都有。真正了...

现在报道满天飞,说什么的都有。
真正了解情况的亚当和他的妈妈都已经不能说话了,在警察公布情况前,所有的信息可能只能当做娱乐新闻了。
亚当已经死了,而且那么多无辜的生命命丧他的枪口之下。
这个坛子里的大多数是父母,一个特殊孩子的父母。
不管我们的孩子是什么样的孩子,让孩子从小有合适的行为规范一直是重中之重的,而合适的行为规范和情绪紧紧相连,毕竟他们是有特殊性的,NT们即使情绪不好也能保持应有的行为,但是他们不一样。
从小该如何帮助他们建立情绪疏导的机制呢?他本身的机制和外在的机制?这些是我们应该讨论的。
当然,别说是小石头,即使是大石头这么冷静的人,我也反对他持枪,假如中国也是持枪合法的话,这玩意太危险,光走火这一条就够你受了。家里出了菜刀和西瓜刀也不会有其他刀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
发表于 2012-12-19 22:23:16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
发表于 2012-12-19 22:30:33 | 只看该作者

re:[ZT] 我对康州枪杀案的反思...

[ZT]  我对康州枪杀案的反思

2012-12-17 23:31:27





圣诞节快到了。美国百姓为买礼物而头痛,商场里人仰马翻。康州小镇上的枪声,让大伙儿匆忙的脚步稍稍缓了下来。这已经是今夏以来的第5起枪杀案了,此次规模最大,有20个无辜的孩子丧命。人们交织着焦虑与愤怒,纷纷质问:为什么?

是因枪支缺乏管理? “控枪”的呼声此起彼伏。我个人也坚决支持。可是,在美国,控枪是暂时无法实现的“奢望” 。

一是宪法规定。 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中有“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受侵犯”的条款。2008 年和2010 年最高法院的裁决加强了这一宪法权利。二是集团利益。全美步枪协会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游说集团,它每年花在国会的游说经费都在百万美元以上。这是“控枪派”所无法匹敌的势力 。

再说,禁枪就能解决问题吗?并非如此。上周,在中国河南,一位精神病患者持刀伤害了二十多名儿童。美国的南邻墨西哥,即使有禁枪法,也枪杀不断。北邻加拿大,对手枪的管理,与美国接近,却鲜闻此类惨案。

可见,武器是人使用的,解决人的问题,才是根本。

以康州枪击犯为例。

作案者亚当,是个腼腆的青年,自幼生活富裕,即使父母几年前离异,父亲给的抚养费也是每年25 万美元,亚当无需工作,衣食无忧。

但是,亚当患有“轻度自闭”的心理障碍。当年他在Sandy Hook小学读书时,母亲南希曾因为儿子教育问题,同学校发生分歧。争执结果,亚当退学,改由母亲家教。亚当高中时回到公立学校念书,性格孤僻,毕业后更是离群索居,每况日下。

据说,事前几周母亲南希已有预见,因亚当愈发沉默,并出现自残倾向。南希的担忧果然被印证。爱好购枪,并经常带儿子练习射击的南希,饮弹身亡。

不知南希是否坚持带儿子看心理或精神科医生,亚当是否已发展成“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这要等最终的调查报告。有一点似乎清楚:亚当活得很不快乐,他感到这个世界与他作对,因此充满仇恨,想采用极端行为报复。

整个美国社会崇尚物质,于是父母努力创造条件,争取给子女最好的,却忽略孩子精神和心灵的需要。像亚当这样的孩子,开名车,住豪宅,内心却遭受不被理解认同的孤独和痛苦。

亚当是罪犯,某种意义上,也是名受害者。不是有人说过吗,“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老虎”。是社会,学校,家庭还是别的原因,造成亚当的心灵扭曲,恶性毕露?他的故事,令许多人反思。

我认识一位家长,平时对孩子要求极严,成绩拿不到A 就会训斥,还经常写信责怪学校老师教育无方,关系搞得颇紧张。本来聪明安静的小家伙,变得患得患失,总是闷闷不乐。今天谈起来,这位“虎妈”感慨地说:以后准备多给孩子些自由空间,他能健康快乐地长大,比成功还重要。

因为我自己的孩子小学时被诊断为“多动症”,所以熟悉美国“特殊教育”系统。美国的许多公立学校,设有心理治疗师,社会工作者等,帮助有心理疾病的青少年,如果家长积极协作,孩子学会适应群体,生活将渐渐走向正规。

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我认为,避免“康州校园事件”重演的有效办法,应该是政府把更多资源,投入到心理健康的研究治疗和普及教育中。据统计,美国有心理问题的,占人口25%,其中童年经历影响最深。可惜,近两年美国经济吃紧,教育经费大幅度削减,看来,电视上总统先生的眼泪,又要白流了。

天下太平,匹夫有责。俗语说:子不教,父之过。作为家长,我们能做的,是注重子女身体和智力发育,也关心他们灵魂和心理的健康。从前中国学校强调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就是这个意思,放在今天,仍然适用。

由梅兰松竹张贴 @ 2012-12-17 23:31:27 (被阅读5492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
发表于 2012-12-20 02:01:14 | 只看该作者

re:我看到一个当年5年级的同学回忆说学校里没...

我看到一个当年5年级的同学回忆说学校里没有任何对adam欺凌的现象。大家都是自然而然的就不理他了。还有回忆说,和adam长期接触后,也能和他对话了,有一次adam还有言语安慰过他。还说自己当年不该放弃和adam的联系,如果一直联系,则应该能做些什么的。
把AS放在人群中是有痛苦的,会有焦虑,有欺凌,但是也有好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把好这个度很重要。可是后来adam只是在家呆着。似乎母亲是唯一的信赖。
拿火烧自己,其实没什么大惊小怪的,他在体验疼痛,是件好事。
看报道说最近adam母亲想把他“托管”给机构,(不知道具体的内容和程序是什么,是不是要离开家),母亲可能太累了,但是好像也不太了解自己的孩子,据说adam很愤怒很不高兴。AS换一个环境太难了,可信任的人太少了,简直就把他闭上绝路。加上暴力的游戏,枪的环境,什么都凑在一起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
发表于 2012-12-20 10:47:31 | 只看该作者

re:暴力很可能是源自于曾经受到的伤痛,而这样...

暴力很可能是源自于曾经受到的伤痛,而这样的伤痛没有得到正确的方式处理,积累多了,就失去了最基本的调解情感的能力。

前天我们这里下雪,俺带信义打车回家,出租司机是位大姐,一路不停地跟俺叨叨她的替班司机,大意是她对他那么好,他却不知好歹,倒打她一耙,说到伤心处,恨恨地说真想找人收拾他一顿,再把他送进局子,俺照例安慰她几句,下车时,大姐执意少收俺五块钱,说难得俺能听她唠叨,还安慰她,自己说出来了,心里好受多了。那天俺回家后,跟信义唠叨了很多,可怜的孩子自己说不出,一定心里有很多积郁,俺只能猜测着把她的心里话代言出来,不知是真遇到知音了,还是咋滴,偶尔说到她心里时,她竟然眼圈红了。

不用说AS了,即使我们NT时时都需要面对从各个方面而来的压力,内心有时变得非常脆弱,甚至不堪一击。当仇恨进入心中之后,如果不能有效的管理,就失去最基本的分辨的能力,任凭自己的欲望发展下去,这样的悲剧很难避免。开始只是给自己带来伤害,生活在压抑和痛苦之中,进一步发展,就会把这一痛苦转嫁给他人,很多犯罪者,他们不是AS,但他们却是这样悲剧的产物。

我们会想到心理调节,会想到认同、接纳、排解、包容、沟通、疏导。。。但是真正我们孩子遇到问题处理时又感到特别棘手甚至无措,给予保护却不能过度,给予宽松却总有尺度,给予环境却总有无奈,给予认同却总有难以苟同。

我们今天所生活的环境,物质追求和成就感极度膨胀,人的内心也变得空洞而无内涵,追求变得物质而失去力量,生活变得肤浅没有深度。当生活的焦点得不到转移,追求的层次得不到升华,内心的问题就很难得到解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1#
发表于 2012-12-20 11:05:43 | 只看该作者

re:美小学枪案:母亲拟强送精神病院 触怒枪手...

美小学枪案:母亲拟强送精神病院 触怒枪手行凶

美国康酙狄格州血洗小学、夺走26名师生性命的枪手兰札,行兇动机仍有待查明。枪手邻居称,兰札的母亲对照顾罹患自闭症及精神异常的他有心无力,拟强行将他送入精神病院,疑因此触怒他大开杀戒,开枪轰毙母亲后,再赴母亲任职义工的小学进行大屠杀。匿名执法官员证实,当局正循此方向调查。

  母疑曾照顾丧生小学生

  霍士电视台独家报道,与兰札(Adam Lanza)同是纽敦镇居民的家庭朋友弗拉什曼(Joshua Flashman)称,兰札小时曾在行兇的桑迪胡克小学就读,其母亲南希(Nancy Lanza)亦在校内当义工。警方消息指,很多丧生的小一学生,怀疑都是南希去年照顾过的幼稚园生。

  身为美国海军陆战队成员的弗氏说:「其实南希很爱儿子,但他精神有问题,南希大概再无力亲自照顾他。」他透露南希正入禀法院,以取得儿子的监护文件,送他入住精神病院,兰札因此以为母亲「爱学校和其他孩子,多于爱他」,他「显然为此感到难过,以为母亲想送走他。据我所知,他真的很愤怒。我想这可能触发他动杀机」。



  父母「鼓励」 小学生携枪回校

  由于20岁的兰札已成年,南希必须向法庭取得其监护权,才可毋须徵求兰札同意,将他强行送院。弗氏指,南希已开始申请监护权的程序。法院向霍士新闻称,有关资料不能公开,所以无从证实。

  《华盛顿邮报》则称,南希亦有考虑与儿子迁往华盛顿州,陪儿子读大学。弗氏说,无论是送入大学或精神病院,都显示南希已用尽办法。另一邻居亦称,南希曾向朋友诉苦,说需要帮助,她知道再没能力独力照顾儿子,因此计划将其送入精神病院。负责此案的执法人员证实,兰札不满母亲计划让他接受精神治疗,是调查行兇动机的方向之一。

  另外,一名11岁小学生周一携枪回校「自卫」被捕,现被控非法藏械。他辩称父母「鼓励」他陀枪保安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
发表于 2012-12-23 22:19:23 | 只看该作者

re:这篇报道是我觉得最靠谱的分析.也是我最觉...

这篇报道是我觉得最靠谱的分析.也是我最觉得悲哀的地方.


美枪击案疑犯家庭解读:母亲用枪治疗儿子孤独症(图)





文章来源: 新京报 于 2012-12-22 20:39:01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一周前的美国桑迪·胡克小学枪击案遇害者已经陆续下葬,枪击案疑犯亚当·兰扎的母亲南希没有被包括在“遇害者”的行列,在南希生前的房屋前,只有一束无主的红白康乃馨。

  14日,年仅20岁的亚当·兰扎枪杀20多人后,人们将愤怒全都倾泻在同样被亚当枪杀的南希身上,因为杀人的枪是南希购买的,她还教会了亚当使用枪。在一些当地人眼中南希与儿子亚当的故事就像《阳光下的罪恶》中所描述的——“这里很平静,阳光照耀,海水湛蓝。可是别忘了,在太阳底下,到处都有邪恶的事情。”

  枪需要很多尊重,她尝试将这种概念灌输给儿子,亚当接受了。亚当爱枪,并将此作为骄傲的来源。

  ——在南希朋友罗赛尔·哈诺曼记忆中,南希不是一个不负责任的枪支怪人,她曾说过,将枪介绍给亚当是为了让他学会责任的意义。

  起因 离婚后妈妈爱上了枪

  “三年前,她开始将打靶射击作为一项爱好。”在这一年,南希和结婚近30年的丈夫彼得·兰扎离婚。

  “人们对于南希的愤怒超过了杀人的儿子。”纽顿居民丽萨·谢尔登说,“为什么她儿子有问题,她却在屋里放冲锋枪,还教他怎么用?”

  亚当用来行凶的3支枪都曾经是南希买来与儿子分享的。

  枪击前,小镇居民对南希的印象是这样的,这位生活无忧的52岁单亲妈妈慷慨,乐于和人们谈论体育、园艺和射击话题。“射击是她的一个爱好,但不是主要的爱好,她爱好艺术、文化,喜欢生活中的美好,喜欢红袜队的比赛,这就是我认识的南希。” 南希的朋友约翰·伯格科斯特回忆说。

  据南希的朋友马克·塔姆巴斯奇奥透露,南希对枪支产生热情是这几年的事情。“三年前,她开始将打靶射击作为一项爱好。”

  在三年前,南希和结婚近30年的丈夫彼得·兰扎离婚。离婚的时候,前夫将价值160万美元的房子留给了南希,并且对她说“以后她都不需要工作了”。彼得年收入44.5万美元,每年付给南希24万美元的赡养费,会一直给到2023年。

  从此之后,南希将全部精力都放在天赋异禀但患孤独症的儿子身上。对于南希与儿子的关系,亲戚玛莎·兰扎是这样描述的,“她喜欢和两个儿子呆在一起,即使彼此之间有巨大的分歧。”据悉,她经济独立的大儿子瑞恩已经很久没与她和亚当说话了。

  发展 枪让妈妈与儿子更亲密

  南希非常高兴,因为她终于可以让整日打电脑的儿子走出来,做户外活动。这种喜悦之情令她没有想太多,更没有想到这会带给亚当什么后果。

  周围人也发现离婚后南希生活的变化了,她不愿意别人拜访她家,不愿意谈论家庭生活;她开始收集武器,带着儿子去“各种各样的射击场”,练习使用各种枪,枪支慢慢开始主导南希的生活,也主导了她和儿子的关系,因为南希发现枪似乎让她和亚当更加紧密了。

  2009年,亚当提前退学。亲戚玛莎·兰扎说:“南希让亚当退学,因为她觉得学校不知道如何教育亚当,她自己在家中教育亚当。”

  亚当高中时代的朋友迪亚兹却觉得,亚当仿佛一夜间从高中消失了。当时在他与其他几个同学的努力下,亚当开放了一点,有时还会讲几个笑话。亚当退学后,迪亚兹碰到南希并问她“亚当怎么样时”,南希回答说:“他近来经常去靶场,将此作为一个爱好。”

  枪微妙地改变着南希的生活,但南希不会想到自己日后会死在儿子枪下。南希觉得教儿子“玩儿枪”是一种疗法。她对朋友说,这令亚当的注意力更集中更自信。

  在朋友罗赛尔·哈诺曼记忆中,南希不是一个不负责任的枪支怪人,南希曾说过,将枪介绍给亚当是为了让他学会责任的意义。“枪需要很多尊重,她尝试将这种概念灌输给儿子,亚当接受了。亚当爱枪,并将此作为骄傲的来源。”

  2010年3月,南希买了冲锋枪,她和儿子亚当一起去练习射击,享受美好时光。《新闻周刊》结合南希购枪的时间和朋友的描述,大胆推测了她当时的心情。文中猜测,南希非常高兴,因为她终于可以让整日打电脑的儿子走出来,做户外活动。这种喜悦之情令她没有想太多,更没有想到这会带给亚当什么后果。

  也许就是这样的想法让南希在2011年3月又买了一把Sig Sauer自动手枪。《新闻周刊》认为她精心地计划了购买的时间,因为这把枪正好能够赶上亚当5月份的生日。

  结局 儿子感觉被疏远枪杀妈妈

  退学一年多的亚当,没有了任何交际,他的生活只有母亲和枪。就在这时,南希选择去亚当母校桑迪·胡克小学做志愿者,这打破了母子二人生活的平衡。

  在与母亲越来越亲密的同时,亚当在2010年与父亲彼得决裂,从此二人再没说过一句话。就在这一年,南希买了一支大毒蛇突击步枪。《新闻周刊》推测称,单亲母亲总是担忧在某些方面不能代替父亲。南希买这支枪的目的也许受了广告语“重塑男人本色”的迷惑。她或许觉得亚当缺乏男人本性,买一支枪可以让亚当找到自我,在她看来,亚当拿到“大毒蛇”的时候,会感觉到一股力量。

  退学一年多的亚当,没有了任何交际,他的生活只有母亲和枪。但就在这时,南希选择去亚当的母校桑迪·胡克小学做学前班志愿者了,这打破了母子二人生活的平衡。与南希相熟的当地居民乔斯华·弗拉什曼透露,他听说亚当认为母亲更爱那些孩子,而不是自己。在之后的惨案中,南希是亚当的第一个目标。南希与校长和心理医生是好朋友,这两人也被杀了。

  一些媒体也怀疑另一件事情刺激了亚当,在惨剧发生前几个月,南希曾单独出国寻找新家,并为亚当寻找合适的大学。另外,南希还进行了一次短途旅行,让亚当一个人和枪留在家中。曾有报道称,南希告诉保姆说,千万不能让亚当一个人呆着。但南希的朋友们都说,她很信任儿子。亲戚玛莎·兰扎也表示,“我知道南希与亚当有一些问题,但她从来没有感觉儿子会带来威胁,否则她会求救。

  14日清晨,警方在南希家中发现她的尸体,亚当向她的头部射出4枚子弹,此时的南希穿着睡衣倒在床上。几小时后,亚当饮弹自尽。

  以枪开始以枪结束,南希和儿子的生命如散落的碎片,永远无法还原。正如南希朋友说,她为儿子付出了一切,她也教会了儿子用枪,她是始作俑者,也是受害者。(储信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3#
发表于 2012-12-24 00:14:52 | 只看该作者

re:最后一句,看着真心酸。。。

最后一句,看着真心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
发表于 2012-12-24 10:09:29 | 只看该作者

re:他的天分被over appreciate...

他的天分被over appreciated。责任是从身边的小事情开始培养起的,身边的小事情都不能担当,还能够负像枪支这么大的责任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
发表于 2012-12-24 11:10:02 | 只看该作者

re:至今,我也没看出这个枪手怎么是ASD?...

至今,我也没看出这个枪手怎么是ASD? 我不愿意看到公共媒体中讨论时好像已经100%确定了枪手是孤独症的表述。事实上并没有确定。圈内的家长好像也都认可了这种说法,包括一些专家也这么认为。
但是,这是事实吗?

在微博上,我已经就此问题跟燕原池博等掐了好几架了,我认为媒体把这个枪手跟ASD联系在一块儿,不公正,不科学。特别是在普遍不了解ASD的社会环境下,只会增加歧视。
燕原她们认为,从已有的一些报道来看【我认为,这些报道就难说是真实的、无局部夸张的、无操控的的,尤其国内报道博眼球、博新鲜地擅自加改醒目标题的做法。如52楼这种。】枪手有AS特征(【我认为,有特征跟临床诊断是两码事】,ASD谱系宽广,你怎么能确定AS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我认为,再宽也有边儿,就枪手行为表现,穿好防弹衣,有策划有预谋地执行一个有跨度的连续屠杀计划,肯定已经超出ASD的边界了】,她们认为,我是文科思维了,是带家长情绪的看法,【我自认为,至今为止,我还是基于对孤独症的科学认识来看待此事,认为这个枪手不是孤独症。人文情绪有,因为这种随意联系,在目前确会在普通公众中产生消极看法,我看待此枪手,跟看待爱因斯坦本质上是一样的,都跟ASD无关,只不过两种误导效应不同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
发表于 2012-12-24 13:19:09 | 只看该作者

re:其实他不是ASD,就像爱因斯坦不是ASD...

其实他不是ASD,就像爱因斯坦不是ASD,但是他们都带有一些自闭特质。目前自闭症谱系扩得很大。无疑,这个孩子是有问题的,但是至少按 DSM-5 亚当不是 ASD。

不过这也到了另外一个问题,目前有很多类似亚当这样的孩子,比如说前一阵子那个地坛什么小学的那个暴躁、攻击性并且心理有问题的孩子。严格的说,他们不是自闭症,可是呢确实精神有问题,家长操碎了心。有个诊断,比如说 AS, 类似的家长可以联系,帮助,相互取暖,得到社会的帮助。

还有一些孩子,智力比普通人有点差距,但是差距不大,远不是弱智。可是就算如此,家长也操碎了心。同样,不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需要给他们带个帽子。反正出于各自的目的。于是 AS 也被搬过来了。

基本上,DSM-5 出现之后,前一类的孩子会进入社会交往障碍,人格障碍。后面一类孩子,可能进入 intellectual disability。不过,AS 会继续存在的,因为社会需要他,家长需要他。

AS 是一个至少相当中性的标签。出去说,我的孩子是 AS, 人家一想,爱因斯坦,哇,了不得,再一想亚当兰扎,哇,也了不得。出去一说,我的孩子人格障碍,具有极强的攻击性,性格暴躁,人家就犯嘀咕了。出去一说,我的孩子社会交往有障碍,语言也落后,大家也有点怪怪的感觉。出去一说,我的孩子智力轻微不足, interlectual disability, 可是大家分不清,还是串到智障,你说心里能不难受吗。这么一看,大家为什么爱用 AS 其实也是心知肚明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7#
发表于 2012-12-24 13:24:23 | 只看该作者

re:现在的问题就是,像亚当这样心理有问题,但...

现在的问题就是,像亚当这样心理有问题,但是严格说不算自闭症的孩子,没有着落。于是有诊断也好,没诊断也好,都变成了 AS 和高功能自闭症。

这个好听一些。如果说,他又人格问题,暴躁并且具有攻击性,并且不容于社会,大家听了都不痛快。带了 AS 的帽子就好多了。

智力略有不足,但是绝非智障,你说他智力不好,家长也不痛快,戴个 AS 的帽子也不错。

其实 AS = 心理特殊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爱因斯坦也是。

感觉真正文科的是 池博,燕她们,而秋爸爸在这件事上面是理科的,至少和 DSM-5 类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8#
发表于 2012-12-24 16:00:06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
发表于 2012-12-24 16:29:05 | 只看该作者

re:[IMG=0,absmiddle]htt...

[IMG=0,absmiddle]http://specialedpost.com/wp-content/uploads/2012/10/dsm-v-estimates.png[/im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0#
发表于 2012-12-25 11:25:19 | 只看该作者

re:一顶帽子,有大有小,能够严丝密缝地正好戴...

一顶帽子,有大有小,能够严丝密缝地正好戴在头上的,很少,就象是这个亚当,很难说他不是AS,也很难说他只是AS,但是如果以我现在的经验,假如当时和他相处的话,我也一定会先以AS而对之.

就在屠杀发生后几天,美国有个妈妈写了篇文章说:"我就是亚当的母亲",很多引起了注意,其实她不是亚当的母亲,但是她觉得自己和那母亲一样的命运,因为家里那个青少年的儿子扬言要杀了他,原因是因为她提醒这个儿子图书馆借的书要到期了,却引来儿子的一阵狂怒,其它的两个弟妹,见况立即跑去车里从里面把自己反锁起来,这样的逃生本事两个小孩子已经练得很熟了,因为家里的大哥哥精神不稳定,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妈妈知道总有一天会出大事的,除了教育两个幼子碰到这样的情况如何自保外,妈妈能做的就是把家里所有的刀剪收起来放进一个可关紧的塑料桶里,她自己随身携带,不让大儿子有机会拿到.

这个大儿子是什么诊断呢?有诊断为自闭症的,有诊断为躁郁症的,有诊断为多动症的,从小受了无数的训练,吃了各种的药物,到了青春期却是象个炸药桶.

当初看到了这个亚当的一些描述,无论媒体上怎么讲,我到是立即想起了3年前的那个事情,或许很多新家长还没到这个圈子里还不知道,我想来想去,还是再来提一下,无论现实是严酷的还是温暖的,多了解情况总是好的.

2009年大概是一月份左右,身为大学教授的Gertrude "Trudy" Steuernagel因为没有出现在讲台上,学生和同事们对这个一向勤勉的教授的缺勤很意外,就报了警,结果发现了教授在家里躺在厨房里人事不醒,而她当时十八岁的儿子躲在地下室里,嘴里不停说:"hurting mom, kicking mom",母亲不治而亡,法医鉴定是被重力踢死的.因为当时那个地方还没有关于自闭症过失杀人应该怎么办的法令,所以这个孩子还是得走法律程序,但是怎么去坐牢,怎么去出庭,该怎么判,大家都抓瞎,比如说孩子每天一定要看一个综艺节目,但是又不容许牢房里放电视机,警方就想了个办法,在孩子的牢房外面的走廊上,一到了那个电视节目开始,就放个电视让他看,完了再收走,不如的话,孩子会愤怒地自伤.还好总算最后的判决是孩子不承担责任,但是被判必须进庇护所里受到监管.

作为母亲的Trudy,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母亲,当时我还翻译过她的一篇博客,因为孩子的原因,最终夫妻离婚,Trudy带着儿子独自生活,儿子是非常低功能的自闭症,但是母亲一直不舍得送他去庇护所,事实上儿子对母亲的暴力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因为她自己早前的博客就说起过为了躲避儿子的拳脚,她把自己锁在壁柜里逃过一劫.Trudy甚至事先立下遗嘱,声明如果一旦儿子对她做了不可挽回的伤害的话,她首先得证明那是儿子无法控制行为的后果,不是他故意为之的.

Trudy的遗嘱,就象是亚当母亲nancy教儿子射击以吸引他出离终日电子游戏之中一样,而不幸言中,母亲的选择让她们成为了儿子手下的第一个牺牲品.

我们比较这两位母亲,很能发现一些相同之处:

两个都是非常爱自己特殊儿子的母亲,Trudy不愿送儿子去庇护所,nancy因为不满学校对亚当的教育,而让儿子在家上学.即使是倍受指责的"教枪"行为,如果确实象有报道所说的是因为母亲为了让亚当摆脱电子游戏和学习与人沟通的一个手段的话,我们这些同样的家长们能立即nancy的用心良苦.

两个都是离婚,除了一个儿子生活中已经没有了其他的人,当她们的儿子小时候可能是个乖乖宝,自己一个人能够胜任,但是很快儿子长成了十八,二十的大小伙了,力气绝对压倒母亲,青春期又让小伙子们经常会暴怒和冲动,这时候家里缺了个成年男性的威慑和调节,到了这个时候就是可能避免悲剧的一个决定因素之一了.

两个母亲离婚后基本上没有了"支持团体",很大程度是因为成年儿子的关系,让她们把自己和自己的生活封闭起来,Trudy的社交基本上就是她有时间写点博客,而Nancy还是有些自己的交际,但是一接触到儿子的事情,她就基本上不谈了,所以直到现在外界对亚当的了解还很少很少,没有了一个能理解这样的特殊孩子的朋友和专业人士的支持,到最后缺了外界的客观评价和忠告,最后让母亲的"爱"泛滥了起来蒙蔽了母亲的理智和判断能力,Trudy还是意识到了危险,而Nancy根本就是"引狼入室",其实母亲还是很用心地教儿子射击的,教育他如何承担用枪的责任,据说亚当也接受的很好,只是到了某个时候却让他丧心病狂.对于特殊需要的人的教育,是不能完全以对待正常人的思维方式去教育的.人,尤其是那些一心一意,抛弃一切的母亲们,最后还是要明白光是"爱"是远远不够的,有时侯反而是有害的,对于教育孩子,尤其是教育特殊孩子,需要的是理智,需要的是判断能力,需要的是客观,不能一味地让自己的"爱"蒙住了自己的眼睛和心灵.

两个母亲,两个悲剧,尽管很多的事实我们或许永远不能了解和理解,我们能做的就是伤感之余,看看我们能吸取些什么教训,也不枉费了当初两个母亲的爱和奉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5-1-28 03:4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