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楼主: binfeng200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林中的鸟儿唱不停

[复制链接]
4441#
 楼主| 发表于 2014-1-25 12:30:44 | 只看该作者

re:视频: 没多少不一样 (Not So D...

视频: 没多少不一样 (Not So Different)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Y2MDIzMTk2.html

刚做了个视频,采用的是我所知道和阅读过的各家长的博客里的照片,并没有征求过主人的意见,如果你不同意,我可以把你或你孩子的照片取下来,如果你想要放上去,也可以电邮我添加上去.

音乐是采用的第一首是美国歌手Kubinski为自闭症募捐所写的新歌,"Not So Different",后面是采用了台湾电影"一闪一闪亮晶晶"的配乐,和秋实的钢琴小品.

希望大家喜欢,顺致春节快乐.马年马到成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42#
发表于 2014-1-25 15:31:04 | 只看该作者

re:看哭了,百感交集!

看哭了,百感交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43#
发表于 2014-1-26 01:15:04 | 只看该作者

re:鸡冻啊,也有我们一家的mark,还压轴了...

鸡冻啊,也有我们一家的mark,还压轴了,荣幸荣幸!

大半夜的,看得俺百感交集,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一个个可爱的孩子,背后都有一曲美丽又荡气回肠的故事,尽管生命个体有些不同但没多少不一样。

F大哥辛苦,做得太棒了,致敬!敬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44#
发表于 2014-1-26 15:36:15 | 只看该作者

re:我也看到我自己和石头了。还有阿康,大...

我也看到我自己和石头了。
还有阿康,大S一家,雨时,乐乐,凯凯等等,也有几个不认识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45#
发表于 2014-1-26 23:40:18 | 只看该作者

re:好感动,做得真好,向F版致敬!祝福全...

好感动,做得真好,向F版致敬!
祝福全家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健康,幸福快乐,马上都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46#
 楼主| 发表于 2014-1-28 06:11:38 | 只看该作者

re:"阿凡特之法"上星期二,当妈...

"阿凡特之法"


上星期二,当妈妈回家时,女儿一见面就象喜鹊一样叫道:"那个阿凡特被找着啦!",她妈妈一脸惊喜,连连说好事好事,但是我楼下听到了,尽管有些犹豫,但还是要去告诉她们真相,因为那天的新闻是:前几天在东河发现的尸块,是被DNA确认为了是那个在去年十月失踪的十四岁的自闭症男孩阿凡特,这个可能是纽约有史以来最大的民间搜索活动终于以悲剧而结束.我想可能是早上的新闻女儿被完全听懂,或许她还不明白"DNA确认"是什么含义,结果她一脸的高兴被我浇了个透凉.

闻莺之所以也关心着这个失踪的男孩,不光是因为她知道自己的哥哥也是个自闭症,连我们平时来往的绝大多数家庭也是自闭症孩子的家庭,闻森小时候也是差点走丢一会,所以这对我们家是有切肤之痛的,但同时也是这几个月来几千名志愿人员把阿凡特失踪的寻人启事贴遍了纽约成千上万个地铁和公交站,因为那孩子的一个刻板兴趣就是地铁,就连闻莺每天坐的校车上也一直贴着一张,直到最近才被取下来,所以闻莺自然会比其他孩子们更会关注些.

在这几个月间,不光是成千上万的志愿人员始终沿线搜寻不弃不舍,电视媒体始终保持新闻热点,这么多年来不断壮大的自闭症民间组织更是充当了核心作用,美国历史悠久的失踪儿童救助组织也开始联合,很多关于如何预防和救助那些极易走失的自闭症儿童和少年的讲座和资料不断地出现,当然这一切的第一笔账要算到纽约市教育局的头上去,毕竟让一个没有语言能力的重度自闭症孩子能从学校里不被人发觉地溜出校门,这首先是学校无论是特教管理还是门卫管理上有不可逃避的缺陷和漏洞,在今后可以预计的政府要赔上一大笔钱之后,这个事件也能很好地促进纽约教育局对特教工作的改革,能让各个从事于教职员工更加兢兢业业,当然从我们自己的经历中,我们遇到的每一个特教员工都非常地敬业,而且富有爱心和责任,当初闻森刚进小学里的学前班时,还是分到了属于学区的一个普通学校的特教班里,但不是以自闭症专设置的特教,学校根据闻森那时候没有语言能力,而且我们家也是华人的情况,给闻森配了个专门的一对一的助理,是位已退休而返聘的华裔老教师,老师非常的有经验,给我们出了不少的好主意,但是毕竟不是专门的自闭症特教的特教,很多特殊的情况老师们还是很难应对,有一次突然闻森在学校里找不着了,把这位老老师急得快哭出来了,急忙给我们打电话,所幸很快地闻森给找到了,我们事后也让那么和蔼可亲的长辈急成了那样而深感内疚.

在昨天,阿凡特的葬礼之后,由纽约的参议员舒默牵头,联合了阿凡特的母亲,还有几个自闭症的民间组织,共同召开了一个新闻发布会,会上舒默宣布他将提出一项法案,就以这不幸的孩子命名为"阿凡特之法",提议由政府司法部出资,由各地的警察局具体实施,由政府出面建立一个自闭症孩子和成年人的GPS跟踪系统,如果家人或本人愿意就能加入,这个GPS的跟踪系统可以是一个小小的纽扣,可以绑在裤腰带上,鞋带上,或是衣服上,这套叫"Project LifeSaver"的系统其实早以成熟,已经被广泛地用于控制老年痴呆症的走失情况,有效率达到95%以上,舒默很有信心地表示,这项法案应该能在最近的几个月里就能实现.

Avonte Oquendo,这个十四岁还没有能够说出自己的话来的孩子,会有一天青史留名的,而且他的灵魂升上了天,俯瞰着保佑着更多的不幸的孩子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47#
发表于 2014-1-28 09:36:16 | 只看该作者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bi...

下面引用由[U]binfeng2000[/U]发表的内容:

"阿凡特之法"
..


美国民间力量强大啊,美国之所以特教系统比较完善,还是民间力量的不断推动,才使得政府不断地出台法律来关爱这些特殊群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48#
 楼主| 发表于 2014-1-31 10:35:16 | 只看该作者

re:"诊断的困惑"Enrico...

"诊断的困惑"


Enrico Gnaulati是美国加州的一位资深的临床心理学家,在其2013年出版的新书中,从自己几十年的行医生涯中发现了很多尽管与众不同但是还是属于正常发育的孩子们,是如何被误诊为多动症,燥郁症,和自闭症的.这里主要介绍的是书中的第八章:"是自闭症谱系呢?还是一个聪明,任性,内向的男孩?"

作者先举了自己的一个小"患者",威廉,在他刚出生的几个星期里,他妈妈就觉得这宝宝不怎么对劲,当她把宝宝搂在怀里时,宝宝好象对周围的物体要比对妈妈的脸庞更感兴趣,比如房间里风扇的摆动和风吹声,种摆的滴答声,咖啡机的流水声,这些要比妈妈微笑的眼神,温柔甜蜜的声音更能吸引住宝宝,而且妈妈注意到了宝宝常常是弓起了后背,象是被身边的世界所惊扰,准备随时冲出去去亲身体验一番.

威廉的发育也和一般的儿童发育规律不太一样,他没有经过爬的阶段直接就在十个半月大时学会了走,在一岁大能说几个字,但是到了二岁,已经能说得很流畅,能说完整的句子,象个小大人模样.

每当威廉对某样事情感兴趣的时候,他全神贯注彻底忽视了周围环境,在音乐课上,同学们都在唱歌,他独自在一边盯着天花板上的电扇,然后突然地跑向老师,他是被老师的嘴唇和手指拨动琴弦之间能发出那么和谐的声音而迷住了.在他两岁的生日派对上,其他的孩子们都在院子里玩,他一个人把几张折叠椅有规律地排好,再推翻,再捡起,排好,再推翻,整个下午他一遍遍地重复着同样的动作乐此不疲,因为他喜欢听那排椅子齐刷刷倒下去的声音.到了三岁,他着迷于庞贝古城,从知道了这个故事后的几个月里,他不停地只说这个话题,他逼着妈妈从图书馆里借来了所有和庞贝有关的书籍.因为他要详细了解在苏维斯火山爆发前那个罗马古城是什么样的,他渴望了解古罗马的水渠和露天剧场,他还让妈妈给他做了一套仿古罗马的长袍.

后来他又痴迷着"铁达尼号",希望了解一切关于这只大船的设计细节.比如这船的精确长度究竟是多少(88英尺9英寸),最高时速可达23节,他要求妈妈给他做一套和船长一模一样的制服,而且连船长制服上的缎带和奖章也必须一模一样,同时他还收集了其它各种的船舶,油轮和制服,这些他能自己研究个好几个小时.

而在家里,一直到五岁他发起脾气来都是控制不了的厉害,每次家里要他把电视关了来一起吃玩的时候,他都会大哭大闹,赖地上打滚,甚至乱扔东西,只要他被要求中断现在正在做的事情,而去做另一样不得不要做的常规的事情,比如去睡觉,吃饭或上学,他都要闹一场,他其实就是不喜欢任何的程序的改变.

在餐桌上,他一直是个"火药桶",所有的蔬菜都不吃,他盘子里如果有点胡萝卜之类的蔬菜,他会把整个盘子扔到地上,他能接受的食物只包括了如皮萨,热狗,还有花生酱三明治.

到了他五岁,他父母终于带了他去当地一所著名的大学医学院去做了个评估,在一位很有名的医生的30分钟的观察其间,威廉基本上就是一直盯着办公室里的书架看,要么就完全不理睬,要么就用是和不是来回答医生的询问,医生下的结论是,威廉应该是在"谱系"之内的了,应该算是阿斯柏格症.父母根据医生的建议,继续做了些相关的评估,其中智商高达144,绝对是高智商了,而语言类的评估揭示出威廉的程度比同龄人还超了一年,但是评估者也注意到了,如果是威廉单独与评估者在一起时,他却不能发起会维持谈话.他要么远远躲开评估者,要么突然打断对方的话,而滔滔不绝地谈起自己喜欢的话题,如恐龙,台风地震等等.而评估者问他有没有朋友时,威廉举了两个小女孩为他的朋友,但是实际上她俩早已经搬家了,威廉都想不起来最近和她们有过什么交往.根据威廉在评估中表现出来的"在人际互动能力有显著的缺陷",他被归到了自闭症谱系里.而后来因为要学校里提供自闭症的特殊干预,当地的规定是孩子必须要在三岁前有正规的自闭症诊断才能提供这样的服务,所以威廉家又花了两万多美元请律师打官司,再请医生证明威廉是典型的自闭症孩子,需要全方位的干预.

但是父母心中总有解不开的疑惑,所以终于在孩子八岁的时候,他们找到了作者来做一次再评估,而他们一开始接触后不久,这作者就肯定了威廉其实不是自闭症,因为他一进门,看见了医生办公室里有一套玩具枪,威廉就问医生,愿不愿意来玩一个二战的游戏,医生很高兴地答应了,然后威廉就安排了角色和内容,他们两个一个演希特勒,一个演斯大林,玩得活龙活现,作者很快地就意识到,从威廉玩游戏中表现出来的想象力,还有和角色和内容所相配的感情投入,他怎么也不能是一个自闭症谱系的孩子.

话说到现在,威廉已经是一个高中生了,而且还积极参加到学生会活动中去.他和那些和他一样智力程度的人相处就很自在放松,如果这门课是他感兴趣的,他就学得非常好,否则就很烂,所以他的成绩单常常不是优就是不及格,让他父母很摸不着头脑.他的兴趣不是象自闭症孩子那样地机械化记忆,比如说记忆很多的恐龙名称或是车牌号,他是一个抽象思维能力很强的人,会把事情思考得很深,比如他对政治感兴趣,他就研究了世界上各种不同的政治制度相比较,还能比较民主制度,法西斯制度,君主宪法制度等各自的优劣.这样的思维能力绝对不是一个自闭症孩子所具有的.

从本能上说,威廉喜欢独自研究政治地理上的问题,或是那些摇滚乐的历史故事,这比起和其他人一起逛商场要有趣得多,如果硬要他从他喜欢的事情上转到那些他不得不做的事情上去,他还会情绪爆发一下,他的饮食还是很刻板,但是他也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他如果去一家很高级的餐厅里尝了一样新菜还能够接受的话,那他以后也可以在家里吃同样的菜.但是这些特征还不能就把他归到了自闭症谱系里去了,总的来说,这是一个很有头脑的,比较内向的,还是个性较强的孩子,尽管不算自闭症了,但是如何去理解他,如何去引导他,还是给他的家长一个很艰难的任务.

象威廉这样的例子,尽管是很少数的,但是确实在我们平时了解的那些孩子们中间,也是有一定的数量的,尤其是年幼的孩子们,诊断的界限在那里,如果孩子表现出了某些自闭症的特征,是不是以后会自己改变,是不是还有更多的问题没显露出来,这里面其中一个因素,也是自闭症界的一个两难的纠结,就是一方面我们强调早期诊断早期干预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越年幼的孩子,越容易误诊.

误诊的原因有很多,作者列举的第一个是很多幼儿在压力下他们也会表现出自闭症的一些行为来,尤其是当他们面对那些陌生的医生或其他的评估人员,处在陌生的医院或诊所里,这样的压力却常常会导致幼儿出现一些刻板性的自闭症特征来.这方面大概没有比国际著名的儿童精神病医生,也是"地板时光"的创始人格林斯潘的主张更有说服力了,在格老在离世前的最后几年里,他发表了一项由他自己的团队走访了全美二百多家著名的自闭症的评估机构,他们发觉大概只有10%左右的评估过程中会安排孩子的父母亲和孩子自发性地交往十分钟以上,而格老非常强调要观察孩子和父母亲互动四十五分钟以上,他要等机会看看孩子能不能和父母进行眼神交流,能不能分享情感等等.他认为孩子真实的语言和交流能力,需要在一个孩子觉得安全和细心的环境下才会如实地表现出来.

还有一个情况是很多的孩子们在新的环境下不能自如地放松地过度,在陌生人面前僵住了,或者短暂离开父母时的分离焦虑,这些可能让孩子不愿说话了,钻桌子底下去,避免眼神接触,甩手,或者会出现自我安抚的动作出来,这些很容易被错认为自闭症的特征,这些就需要评估者如何去分辨出那些真正的特征来,比如说他可能会特意安排一个角度,这样一来当他叫孩子的名字时,孩子需要转过一个九十度的大角来和评估者直接眼神接触,如果这么做了几次,孩子还是不能顺利地进行眼神接触,那这可能就是一个自闭症的可疑之处,当然有些孩子如果陌生人不是非常地友善,热情,和不具威胁性的话,他根本就不愿意去回答你.

语迟的孩子们又是一个误诊的因素,美国的一个统计说明大概五分之一的两岁儿童都是语迟的,也就是没达到能说五十个单词和用少数的两三个字的词汇,在那么小的孩子们中要区分是自闭症而带来的语迟现象,还是仅仅是语言发育迟缓的问题,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而据耶鲁大学儿童研究中心的一项报告,说明那些语言障碍的儿童们,在以眼神进行交流,能发出的声音和词汇,还有感情方面的运用上,和自闭症谱系的孩子们表现几乎是一模一样的.

而作为自闭症孩子的两个常见的伴随行为:极度挑食和大发脾气,也给诊断自闭症孩子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2007年发表在"儿科学刊"的一篇文章中强调,现在美国的低幼儿中挑食的比例之高,我们现在都可以把挑食看成是低幼儿的"正常"生理现象了.由田纳西大学的一个调查报告中,指出大约有50%的二岁儿童被他们的父母亲认为是挑食的孩子们,"一般来说,母亲们要让孩子试八到十五次以后,宝宝才愿意去尝一下",如果试了那么多次,宝宝还不愿意尝一下的话,那就算是挑食的孩子了,而自闭症孩子常见的挑食所不同的事,他们常常会有些古怪的行为,比方说,只会吃黄色的食物,或者是必须要由他喜欢的盘子端上来才吃,而一种新食物对自闭症孩子的挑战会更大,他不熟悉或喜欢的食物象是对他感觉世界的一次非法入侵一样,会引起感觉上的反抗和厌恶,常常是要么你把食物从他面前拿开,要么他就跑掉.

所以从上面的描述来看,那些语迟的,挑嘴的,脾气不好的,不愿意转换环境的低幼儿童们,常常会是被误诊为自闭症的高危险群.

作者更进一步针对两类问题来说明误诊中的两类困难.第一类是关于男孩的思维,交流和社交的方式.在被诊断的自闭症孩子的比例中,男孩与女孩的比例是大约四比一,这几乎是公认的,这大比例的男孩中也带来了很多误诊的可能性.现在对一般的男孩和女孩的研究中,普遍认为两者的思维和社交方式的差别很大,男孩们倾向于理性逻辑性的思考,更加注重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在交往中不太注意对方的表情和意见,不太主动地考虑到别人的感受,比较就事论事,可以归纳到"思考型的个性"(thinking-type temperament),而女孩子们天生的就多会考虑人际关系,说话时会自发地关注对方的脸色,考虑到别人的感受,从而也更富有同情心,这可以归纳为"感受型的个性"(feeling-type temperament).

由剑桥大学的著名自闭症专家Simon Baron-Cohen提出的"自闭症是一种极端男性思维方式"的理论,从很大方面呼应了这方面关于男孩女孩不同的思维和交流方式,女孩子们能从别人的脸上读懂他的态度,从而来帮助女孩与别人更好地沟通,这样的能力对女孩来说是自然而然的,剑桥大学的一个研究就表明了,刚出生的女婴就会比男婴看别人的脸部的时间更长,而且还会寻求和别人的相互凝视.而很多男孩子即使稍微长大了些,也只会滔滔不绝地谈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而丝毫没有意识到对方是不是感兴趣甚至感到不耐烦.同样地在很多的男孩甚至是成年人身上,也很少感觉到他们是不是具有或感受到同情心,会不会多多考虑别人的感受和感情.

观察一下男孩们和女孩们各自的聚会(sleepover),很能看出各自的不同,男孩们的聚会常常需要有一个共同的活动,打球,看电影,玩游戏等等,他们是为了这个共同的事情而聚在一起的,他们相互的交流也会基本上集中在与活动有关的内容上,如果没有这样的活动,他们很可能大部分时间里要么就发呆,沉默,避免眼神接触,身体蠢蠢欲动不会安宁,要么就会开始打打闹闹.而看看女孩子们的聚会,往往一开始准备的活动内容,很快地变得不重要了,女孩们很快地三三两两,呼朋唤友地说起悄悄话来了,时候可能活动的内容已经没多少人会注意了.对女孩们来说,内容不是主要的,仅仅和朋友们在一起,说说悄悄话,要更重要.

另一个作者关注的主题是对于那些象小威廉那样的天才型却是内向的男孩子们,因为表面上的那些刻板而狭窄的兴趣,语言沟通方式等不同寻常,却常常让他们被戴上自闭症谱系的帽子.但是如果仔细地观察分析,是能够看出他们的不同的.就拿小威廉来说,他小时候确实很长时间里痴迷着"铁达尼号"的一切细节,但是他并不是拘泥于一些数字上的知识上,而是尽量地学习和"铁达尼号"所有的他能理解和能得到的知识,在层次上自己在满足自己的求知欲,而且他对自己的兴趣抱以极大的热情,在幼儿园里,小威廉常常带着其他的小朋友们玩"铁达尼号"的游戏,小朋友都会听他的指挥,因为他知道得最多,这种对自己的兴趣满腔热情地学习和实践,往往是一个天才儿童的特征之一,而相反的,如果一个孩子只具有非常狭窄而刻板的兴趣,却很少能对此表现出热情和自发性的话,那他到是有自闭症的可疑之处.

小威廉的另一个特点是他长大了以后能顺畅地变换自己的兴趣点,大了以后他的兴趣转移到了世界地理,古代历史,摇滚歌星,还有收藏级的古典吉它,这些新兴趣和小时候的兴趣点没有多少联系,而自闭症孩子的刻板兴趣却不会那么容易地变换.

早期诊断的一个很大的缺陷是那时候的孩子们,还没有发展到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来理解和运用他们的幽默感,而常常就是那一些幽默感能帮我们分辨出那是一个高功能的自闭症孩子呢,还是一个天才型的孩子.高功能的自闭症孩子们往往不能领会到别人的挖苦,嘲讽,或是荒谬,而那些智力超群的孩子们却在这方面会特别活跃.

如果一个智力超群却又很内向的男孩子,是那些最有可能被误诊为自闭症的人群之一.那些内向型的孩子,常常习惯于"先思考再回答,先找到事实依据再说出自己的观点",但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及时地对答,却让评估者觉得孩子没有反应或是缺乏交流能力,而且很多这样聪明的孩子却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时间独处,这样他就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专心致志于自己喜欢的事情,同时对他们来说,如果交谈的对方没有和他相同的知识水平和热爱程度不及他的话,可能吸引不了他维持交谈的意愿,但是换一个和他有相同爱好的人,或是一个有足够的知识和社交技能的人,可能会完全是另一种情况.

在这个处处以"外向型"为标本的社会里,大家看重的是"团队精神","人际关系",对那些内向型的人总觉得他们需要外向一点,多参加集体活动,多结交各路朋友,但是其实这样并不见得能改变内向型的性格,他们的特性应该是需要更多的自由独立的时间和环境,这样他们可以更专注于自己在智力上和思想上的探求,世界上没有一条绝对正确的路一个人必须遵循,但是肯定有一条最合适的路可选,最合适的才是最正确的.

如果你对一个三岁以下的孩子,检查一下下面的清单,你能不能判断这孩子是不是自闭症谱系的呢?

"你叫他时他不应,即使他确实是听见了.
他一点不看你的眼,或者看得很少.
当你进屋或是出去,他一点不觉得.
看起来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当你指向某个东西时,他不跟着你的手指看过去.
拉着你的手去那个他想要的东西.
不能做那些你要他做的简单的事情.
经常发脾气.
喜欢独自玩耍.
总是想手里拿着件东西,比如说手电筒.
不会象平常孩子那样玩玩具."

这项清单看起来就象是一套"自闭症自测题",如果你的孩子符合了很多这里面的现象,这可以说明你孩子的发育状态不怎么符合常规的途径,是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的,但是也并不是说他就一定落到了自闭症谱系的恶梦中了.事实上,这本书的作者,就给出了上面讲的种种特例,说明早期诊断会是一个很笼统的初级判断,里面会有很大的误诊,或者是没法诊断的可能性,我读过的一些著名的自闭症的专家,如Tony Attwood在<阿斯伯格综合征完全指南>中,Edward Ritvo在<Understanding the nature of Autism and Asperger's Disorder -- Forty years of clinical Practice and Pionerring Research>中,他们的观点是在孩子学龄前做一个确定的自闭症的诊断,是需要十分慎重的.

总的说来,现在就自闭症诊断的理论(DSM-V),还是实践(各医生的诊断),实在是很不完善,很多得到了早期诊断的孩子们的家长尤其困惑,但是即使得到了诊断,也决不是从此跌落到了深渊,有关自闭症的知识和实践每一年都有很大的飞跃,现在的家长们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经验和教训,所以孩子们的进步也越来越大,同时,家长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比如说,读到这篇文章,或许你也会惊讶地发现原来你的孩子可能只是个我行我素的小天才而已.能够甩掉头上这顶自闭症的帽子,不光是让整个家庭如推翻三座大山般地如释重负,也能让孩子更好地得到真正符合他需要的鼓励和帮助.


<Back To Normal
-- Why Ordinary Childhood Behavior Is Mistaken for ADHD,Bipolar Disorder, and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Enrico Gnaulati, Ph.D

2013 Beacon Pres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49#
发表于 2014-1-31 21:53:24 | 只看该作者

re:谢谢斑竹,对很多困惑着的家长们来说,这实...

谢谢斑竹,对很多困惑着的家长们来说,这实在是一份很棒的新年礼物。新年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50#
发表于 2014-1-31 22:33:00 | 只看该作者

re:谢谢F版的分享。都是你的博览群书,才让我...

谢谢F版的分享。都是你的博览群书,才让我们有机会看到这样的研究报告。

严重同意文章中的观点。

并祝新春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51#
发表于 2014-2-1 09:55:31 | 只看该作者

re:阿凡特之法!!愿中国早日有这部法律。

阿凡特之法!!
愿中国早日有这部法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52#
 楼主| 发表于 2014-2-1 10:53:42 | 只看该作者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方静...

下面引用由方静发表的内容:

阿凡特之法!!
愿中国早日有这部法律。


昨天司法部长已经表达支持这个法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53#
 楼主| 发表于 2014-2-3 13:06:39 | 只看该作者

re:"父女之间"过去有一次看到一...

"父女之间"


过去有一次看到一本美国人写的书,说是女孩子成年后的思想和情感的成熟程度,受到的最大的影响来自她的父亲,这让我当时不很理解,因为在我知道了几乎所有的有女孩的家里,女孩和母亲之间从小就是亲密无间的,她们之间有很多共同的话题和兴趣,而小女孩们所喜欢的那些服装啊,化妆啊,流行歌手啊,朋友圈里的八卦啊,等等,实在是引不起父亲们的兴趣,所以很难说有多少共同语言了.按此理说,应该是母亲对女儿的影响力最大,而非要说是父亲的影响力,不怎么能够让我信服.

后来又读到有家长写的文章,里面提到了她听过的美国人的讲座,里面说,其实来自于父亲的关怀和关系,才是防止女孩子们早恋的最好办法.这下我似乎有点明白了,原来美国人的小算盘是这样打的:如果一个女孩从小没有得到过父亲的关怀和亲密,那么当她处于青春期时,因为过去缺乏异性的关怀和亲密,很容易被那些献殷勤的小伙子们所迷惑,而一头扎了进去,相反的,如果是父亲和女儿的关系一直是比较亲密和密切的,那么至少女儿在青春期前就已经知道了一个关怀她的男人会是怎么样的表现,至少不会被某个小男人的甜言蜜语一下子而晕了头,没有晕头的话,她就有了时间和自持来熟悉,接触,判断和决定这个嘴上甜甜的小伙子是不是表里如一,是不是值得继续发展,如果女儿自己能在爱情上能自己保持冷静,保持理智,作出判断的话,那么当父母的就不用那么担心和操心了.

这样说起前面讲的那个观点,如果这样理解的话,那么就是说当一个女孩子长大后,她的很大一部分的生活和情感是和她的伴侣和家庭密切相关的,如果不是某个强大的女汉子的话,那么她的喜怒哀乐绝大部分来自于与她生活在一起的那个男人,如果她从小没有得到亲密的父女关系,她长大后可能不会明白怎么样的男人才算是对她好的男人,也可能为了得到她男人的亲密而愿意作出过分的牺牲和迁就,那么她的生活和情感生活肯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了.

大概也在那段时间里,有一个小插曲因为我读到了这些说法而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那一次是闻莺的一个科学课小测试考了九十及分,她的科学课不是很好,所以那次考得好就很高兴,回来后向我报个喜,而我还是象过去那样"喜怒不显于色",说:"还不错",女儿就笑着说,我考了九十多分,你只说:Not bad,那我要考多少分你才会说个好呢?而闻森在一边听了,给妹妹助威,说:你怎么就不会表扬一下你的手下?怪不得你做不了老板,因为没有人愿意为你干活!

其实当时闻森好象没有明白妹妹当时只是说说笑话而已,他应该听不出来里面的那种挪喻的口气来,闻森是真的在批评我了.我只是和闻森说,并不是每个人都想当老板的,我觉得做个普通的打工仔有打工仔的好处,做大老板有大老板的烦恼.但是其实我内心开始意识到了我应该改变一下了,从我们从小到大的环境里,家里父亲的角色大概都是严厉而不苟言笑的,这种中国传统中的"慈母严父"其实也反映在我们自己的身上,总觉得当家长的要严要求,"好上加好",即使心里高兴,脸上也要端着大人的架子.其实我过去也有所觉醒,比如说劝她妈妈要对女儿宽松,要嘴里多表扬多说好话,遇到矛盾时要多听女儿的意见,那是因为在美国的华裔孩子们基本上是"香蕉"类的,"黄皮白心",她们的朋友们要么是亚裔,就是白人(包括犹太裔),而那些老外的家长们对子女是逢事必夸,胡乱涂抹的一张画都要郑重其事地挂起来,得个奖,毕个业都是全家人盛装出席的,我劝老婆说,你要是设身处地地想象一下你女儿的处境,她周围的那些小伙伴们如果考个八十分要全家庆祝的,而自己考八十分回家却被家里皱着眉头问怎么没考上九十分呢?她的心里会怎么想的,确实我们自己从小到大是受这样的教育的,只是如今时代和环境都不对了,我们也得变一变.

现在她们母女俩的关系越来越好了,一方面是妈妈的努力改变,另一方面也是女儿到了懂事的年龄了,我们家对闻森的期望是"自力",而对闻莺的期望是"自觉",所以因为她的英文课成绩没过九十,给她自己能不能保持到"校长级优秀生"的前途造成了威胁,她自己主动要求去参加课外补习班,她妈妈本来是把所有的补习班都停了,前提是闻莺能保持到那个平均八十五分的优秀学生级别上,结果是女儿自己给自己提高了标准,妈妈听了偷偷乐掉下巴.她们的关系好了,我和女儿的关系虽然不近,但是也不差,本来我想自己能够尽量当好女儿的"司机",应该也说尽职了,但是那次听女儿这么一挪喻,再加上看了那些文章,才觉得自己还真做得很不够.其实和我们从小受到的东方式教育不同的是,做父亲的也是应该和女儿多亲近的,应该要放下身段,这不光能改善父女之间的关系,也是对女儿长大以后的情感和心态非常有益的.

只是不象母女关系那样有很多天生的相同之处,做父亲的不大容易和女儿找到共同点,那一次开车接她回来的路上,我想正好要颁格来美奖了,聊聊当今最红的歌星是女孩子的天生兴趣,我因为开车要听电台,所以知道的还不少,我们就聊起了今年格来美奖有谁会最红呢?我们两人点来点去,女儿说大概还是小天后斯威夫特吧,如果按过去我自己的脾性,对小歌星也没什么羡慕的,说不定还会点头品足几句,但是如果换成了小女生的角度,那小天后又年轻,又有才,又漂亮,又好身材,还那么有名,怎么能不让人羡慕呢?我就问闻莺,如果那天你得了个大奖,奖品是你可以得到斯威夫特身上的一样东西,你希望得到她的什么?她说最想得到的是那漂亮的脸蛋.我心里想,人家说对了,天下的女人从来没有不想要更漂亮的脸蛋的,如果说我对自己的女儿有什么最后的期望的话,我希望她能最后懂事珍爱自己,珍爱自己即使是不完美的身体,才能或是家庭,女孩子懂得自爱,是她所有世界观之上最重要的基础.

这段时间纽约的中文电视台在放倪萍演的<晒幸福>,这东北戏让我看得津津有味,借个意思说,养女儿的一个幸福之一,就是女孩子长大了能帮家里做点事了,这两周她妈妈回国了,留下我带他们兄妹俩过日子,我很多得请教我女儿了,为了能救救我的烂手艺,由女儿亲传,我做了这一辈子第一套的意大利餐:碎牛肉芝士焙通心粉,做完后,一大盆本来是可以给六人分的食物,结果被他们兄妹俩底朝天吃个精光.

留下一张照片,我们也晒晒幸福.


[upload=3565,0]20140127 012.JPG[/uploa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54#
发表于 2014-2-3 19:23:29 | 只看该作者

re:养个女儿是上天给的福分!

养个女儿是上天给的福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55#
发表于 2014-2-7 09:08:09 | 只看该作者

re:是呀,有个女儿得个元宝!羡慕!

是呀,有个女儿得个元宝!羡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56#
 楼主| 发表于 2014-2-18 03:54:59 | 只看该作者

re:"还是洗手的事"昨天我想把楼...

"还是洗手的事"


昨天我想把楼上闻森的毛巾搓了一把,结果洗了三趟,还是一池的肥皂沫,这个原因我也知道,不是他把毛巾直接用来擦手上的肥皂沫,而是他不愿去用手碰那个还沾着一些泡沫的水龙头,他是用自己的毛巾裹了手去关水龙头,这样才把肥皂沫直接地擦在了毛巾上.

他这样做还是那个从小到大一以贯之的问题,皮肤的触觉敏感,不愿意接触那些粘粘糊糊的东西,小时候老师让他能接触手工课上用到了胶水,可是用了好几年的努力,但是就象是我以前谈到的这个主题,到了青春期前,这样的本来象是生理上的皮肤敏感顺理成章地演变成了强迫症症状,这洗手成了一个最明显的标志性的行为,作为强迫症的一个典型的表现:洗手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自己内心的某种恐惧感,比如说怕万一被手上的病菌感染,为了这个"万一"而不由自主地一遍遍洗手,从生理上的抗拒到心理上的恐惧,从刻板行为到强迫症状,这是我最关切的.我想最重要的是让他不再心理上继续演变成怕病菌感染的恐惧感,我们可以用CBT的概念去帮助他理性地分析和自我控制,另一方面是想通过他自我改变的过程,让他体会到靠自己也是能够改变的.

我们过去做了一些工作,以闻森现在的理解能力当然他也明白,但是他没有那样的执行能力去说到也能做到,所以过去和他讨论过多次,从表面上看他对洗手的频繁有所收敛,有些他也改了一点,但是实际上他是换了法,洗手尽量到了楼上洗,这样就避开了我的视线,我过去也有所察觉,但是没去揭穿他,因为他每次洗手也都是有正当理由的,比方说,小便后的洗手,本来也是合理的,只是他因为惧怕可能"弄赃"了手而使用了大量的洗手液,所以过去让他把没必要的洗手(如临睡前洗手)给改掉了,现在是要既肯定他在大小便或者写字弄脏手以后可以洗手的合理性,但是没必要用那么多的洗手液或肥皂.

现在要说服闻森的最好办法,是拿他手上的皮肤来挂钩,这几年到了冬天他手上的皮肤就开始变成砂布一样的粗糙,但是如果每天抹些护肤霜,慢慢地也就重新变成柔软了,找了皮肤科医生看了,也说不准是什么特别的原因,但是我们自然地就把闻森这几年大量地使用洗手液的情况联系起来,过去他的强迫症症状还没有这么严重,而他手上的皮肤也没有出现到这个情况.

我留了那半池的肥皂沫,把闻森叫过来自己看他用了多少的洗手液,现在和闻森的关系搞好了,批评的方法也调整了,所以现在的批评不再是指责他,而是以帮他解决这个皮肤问题而重新审视这个洗手的问题,所以为了保护好他手上的皮肤,需要他对洗手液这个化学物品有所控制了.我们重新订好两个规则:

1)如果眼睛看不到手上有脏东西,就不用洗手液.
2)即使手上有脏东西,先用水洗,洗不掉了再用洗手液.

闻森点头答应,好赶紧溜走,但是这两条我会跟进的,希望的是他能够慢慢地改变这个习惯,能够克服那些没有理性的恐惧感,多用理性的思考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我想这是防止他向强迫症进一步发展的最好办法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57#
发表于 2014-2-18 21:17:18 | 只看该作者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bi...

下面引用由binfeng2000发表的内容:

"阿凡特之法"


上星期二,当妈妈回家时,女儿一见面就象喜鹊一样叫道:"那个阿凡特被找着啦!",她妈妈一脸惊喜,连连说好事好事,但是我楼下听到了,尽管有些犹豫,但还是要去告诉她们真相,因为那天...



刚读到,真羡慕有儿又有女凑成好的父母。
赞F老弟,这个想法转得及时,而且执行力极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58#
 楼主| 发表于 2014-2-19 05:51:25 | 只看该作者

re:"强迫与刻板"两则有关自闭症刻板...

"强迫与刻板"

两则有关自闭症刻板行为和强迫症(OCD)之间关系的译文:

1)        <Integrative Psychotherapeutic Approaches to Autism Spectrum Conditions>
David Moat
2013, 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

强迫症是可以和自闭症共生的症状,两者都以重复性的执迷的想法为特征,常常是伴随着冲动去做某个动作或是一套程式.这些行为可以包括一个很大范围内的范畴,比如说反复洗手,反复关门,反复关灯,或者是要反复探测着底线(原文: prevaricating the thresholds,不是很相信翻译得确切).强迫症常常是因紧张压力而引起的,而最大的压力来自于焦虑.当我们在自闭症中要考虑到是不是也有强迫症的存在时,我们要知道在自闭症中我们看到的某些重复性的程式性的刻板动作,只是些孩子自己与环境的自我调节机制,用来让他自己安静下来的目的而已,你如果想把那些刻板行为消除的话,你需要考虑的是你这么做可能带来的一个风险,就是让孩子在没有其它的自我调节机制下,却被彻底地暴露在那些持续的压力之下.如果这些行为并没有什么不恰当的话,而且也没有干扰着他的日常生活,那么干预也并非是必须的.有些行为需要去引导到恰当的时间和地点里去,如果这些行为确实影响到了他的日常生活的话,那么在某种程度上的干预是需要的.

对于一般的强迫症的症状,无论他是不是也是自闭症,是可以采用药物治疗手段的,据Paxton and Estay在2007年的研究结果中表明,大约有40%到60%的强迫症患者在经过药物治疗后,可以改善其20%到40%的症状,换言之,将近一半的强迫症症状是可以通过药物,比如说"选择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剂"(SSRIs)等来治疗的.当然其它的手段如"认知行为治疗"(CBT)也是常用的方法之一.比如说"行为发生频繁表"可以让患者明白他的行为趋势,从而帮助他去控制自己想去再去做的冲动.催眠疗法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通过催眠的暗示可以帮助患者把自己降低到一个可以接受的程度上.


2: 专家解答: "这是新冒出来的强迫症症状呢?还是老一套的自闭症刻板行为?"

Judy Reaven, 临床心理医生,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医学院副教授
2013, www.autiamspeaks.org

读者问:"我那个25岁的患广泛性发育迟缓症的儿子,一直总是有些重复性的刻板行为的,但是最近又换了新花样,比如说在脱外衣服或是洗完澡后,还要重新做一遍,有时候我们开车沿着一条不同往常的路线去了附近地区,他却坚持要我们开回去,重新来一遍,因为"我们走的路线不对",请问这是新冒出来的强迫症症状呢?还是他一直具有的自闭症刻板行为?"

专家答:

有些精神类障碍,如强迫症之类的,是可以和自闭症共存的,而且这些症状相互混在一起,有时候很难去把它们分辨开来.

正如其名所示(强迫症的英文名称是"执迷冲动性障碍"(Obessional Complusive Disorders, OCD),强迫症可以是表现为执迷性,或冲动性,或是两者皆有,这种执迷性是带有侵入性的,并不是患者想要的那种反复的执着的想法念头,这些思维带来很大的紧张状态和压力,要想回避它是很困难的,所以那些具有执迷想法的人,为了来缓解因此带来的不适而去不由自主地做某些行为,这就是强迫症中"冲动性"的原因,这样的冲动性就造成了患者要去做那些重复的费时费力的行为,因为他们觉得脑子里的那些执迷需要他们去做这样的反应.

执迷和特殊兴趣

强迫症常常会和自闭症中经常会表现出来的特殊的刻板的兴趣相混淆,但是强迫症要比执迷不悟的兴趣要差得多,因为既然是兴趣,常常是可以让人愉快的,强迫症更象是和行为有关的过程,是他们觉得只有那样做了才能排解掉心头的紧张和焦虑.
对于你儿子的情况来说,当然需要做一个全面的评估才能比较准确地判断他是不是强迫症,但是从你提供的线索来看,我看是有强迫症的症状的.

首先,你注意到了他的行为上有了很显著的变化,是与过去所显示的自闭症的刻板行为很不同,再者,你描述的现象有越来越严重的表现.这些行为符合了强迫症的基本表现:他因为觉得"不对劲"而把自己卡在那里了.
为了要把事情"做对",那个有强迫症表现的人常常会有种被内心需求而逼迫他去"重做"那个行为,再做一遍或几遍,希望能把事情"终于做对"了.在你说的儿子的表现中,他的那种要多洗一遍或几遍澡,反复关灯,还有出门要重新走一遍,"走上正确的路",这些都可以说明他有强迫症的迹象.

有效的治疗方法

不管你儿子是不是够得上强迫症的诊断标准,你同样是可以用上相应的治疗手段的.现在已经有很丰富的资料显示出"认知行为治疗(CBT)"可以用来帮助自闭症中的强迫症症状.

这些治疗方法能让其本人觉察到自己那些执迷性的念头和冲动性的行为,在你儿子的例子中,他就能觉察到当他处于紧张状况下他会出现那些生理上的表现,在认治行为治疗中,我们强调的是思想能影响到生理,反过来生理也如此.
重要的是,我们将会提供给他一些有用的办法,比如说在那紧张状态下学会深呼吸来减压,或者是在脑子里给自己打气加油:"这只是一只叫强迫症的纸老虎罢了,我能战胜它!"

在CBT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脱敏法(exposure/response  prevention)",这个方法的最终目标就是让患者最后能够面对问题却不再有相应的冲动性的行为,这往往是让他逐级地慢慢地接触到那个让他紧张的处境里,从你的例子里,就是让你儿子"一点点,一步步"地去学会面临他的恐惧感.

比如说,在你儿子那个"走错路"的案例中,你可能得用些技巧,比如说设计一些你故意走偏那么一点点与平常走的路,但是不让他有"走回头路"的可能性,你可以在他发觉并且抗议后再慢慢地转回到平常的老路上,这样让他习惯于"即使走偏些路,还是能走到目的地"的事实,而这些尝试的前提是需要在他能忍受的情况下,不能让他因为变化太大,太突然而情绪激动,从而造成更大的抗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59#
 楼主| 发表于 2014-2-22 11:39:12 | 只看该作者

re:"新闻上的车祸"三天前纽约发生了...

"新闻上的车祸"

三天前纽约发生了一起致命的车祸,就在我们家不远的高速公路上,一辆奥迪跑车在深夜一时左右冲出了公路撞上了路边的大树,车身断为两截,车上的两人当场死亡,这两人是一对小情侣,开车的男的十九岁,据说是来自国内的富二代,在纽约的一家私立高中做小留,而女孩子才十六岁,正是和闻森同一所高中的学生.

在如今信息时代,几乎与此同时很多有关这两人的消息也上了报纸,尽管车祸当场没有目击者,但是警察局根据撞击的惨烈程度,推断当时车速至少在93码以上,而那路段的限速是50码,估计是车子开时碰上了路边久冻的积雪而失去了控制,跑车冲出了公路边的护栏,正面撞上了大树,这两人是绝无机会生还的.而记者立即去看了这两人的脸书记录,知道这两人已经谈恋爱一年半多了,算是正式的恋爱关系了,而就在当天女孩子发了条消息说,"我的牙痛终于好了,今晚要喝酒去".到底她有没有喝酒,男孩有没有喝,如果喝了的话,是那家违法乱纪卖给未成年人酒的,这些都在调查当中.

但是这些消息足以可以和兄妹俩来谈谈了,尤其是那女孩子就是闻森的"师姐",对于这样的新闻,闻森是很少有"亲历"感的,毕竟如交朋友啊,开车啊,喝酒啊,他没法把自己和那些事联想在一起,他关心的是些事实上的数据,比如说到底当时车速有多快,下星期去学校老师会不会和他们说起这件事(这星期是放寒假),而闻莺就不同了,这些很快地就会成为她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她提出的问题也很到位,她问如果女孩子到了夜里一点还在外面,她家里怎么不管呢?未成年人喝酒怎么关呢?十九岁能被容许开车吗?那男孩开车那么快,那女孩子怎么能不去劝止呢?那酒那么难喝,怎么大人都会去喝呢,喝了还开车,怎么人长大了却去干这些蠢事呢?

她最后这个问题提得好,我说,人到了青春期,很多时候心里明白这是做蠢事,还是会去做,很多情况下是他们不想在朋友面前显怯,不想被同伴们疏远,甚至取笑,为了避免尴尬而违背自己的理智和心意去做那些愚蠢的事情,闻莺说,我以后不会的,过去在幼儿园里,有一次大家都吃一个同学的生日蛋糕,就我不想吃,谁劝我也没有.我说,这样的事小孩子还好办,到了青春期就会不一样了,因为那时候大孩子们懂得需要去迎合自己的朋友们而搞好关系了,但是也就是这一点是最重要的,就是怎么样在友情,友谊,爱情和面子等等关系下,如何能运用自己的理智,并且不违背自己的意志,在朋友和爱人面前坚持自己的原则,至少不跟着去做傻事,这样的话,虽然很难做到,但是其实是最重要的.

这件事我让闻森当成今天的日记练习写,让他以书信的形式就当成是写给在上海的外公听,把事情的经过和事实写一段,自己的看法写一段,因为这些天在教他学习作文的一些常见修饰手法,所以我就替他做了一条隐寓,作为文章的结尾:"这条LIE高速公路,对我们来说是条回家的路,而在三天前的那时那刻,对那两个年轻人,这条高速公路却成了他们的墓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60#
 楼主| 发表于 2014-2-24 06:10:18 | 只看该作者

re:"杯口上的果汁"在闻森这个青...

"杯口上的果汁"


在闻森这个青春期开始旺盛的过程中,他的那些带有刻板特征的强迫症行为也如雨后春笋般地不断冒出来,尽管很多表现的方式不一样,但是追根溯源还是能找到他从小在触觉和刻板上的根源.

这最近的这个是他在吃饭喝饮料的时候,我们家里只有他一个人是在吃饭的时候,常常被容许喝上一杯橙汁的,其他人要么没兴趣,要么是为了节食,都不喝这些饮料,而闻森的体重一直保持很好,这方面我们没有顾虑,所以也就让他喝上一杯.过去一直喝也没有什么特别,但是最近他突然有了些变化,在喝了最初的几口以后,他要仔细察看杯口,那上面自然会留些果汁,他一定要起来,拿张餐巾纸擦了,才会继续坐下来吃饭,一般这杯饮料他喝上两次就没了,所以也不会去擦第二次.有的时候去倒第二杯,一般也都是吃了饭以后的事,他一端起差不多一饮到底,也就没有需要去把杯口擦干净的必要了.

这个行为虽然是现在才浮现的,但是有一点根源可上溯,那也就是说闻森吃饭的时候他要保持的一些习惯,比如说,他自己定的一些规则,吃饭要用叉,但是吃饺子要用筷子,吃饭时不能光吃菜,必须要有米饭一起吃,特别是他吃饭用的碗或盘子,必须是干净的而且是干燥的,不能留有一丝水迹,这最后一点尤其和他现在的这个新行为有关系,因为一是他一直固有的带的"洁癖",从不容许皮肤上带有一丝的污秽或是异物,如要反复彻底地洗手,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家里的这个环境客观地养成的,因为我们家里历来洗完碗盆后晾在碗架上,到了下一次用的时候自然是晾干的,所以从闻森一直从小到大的生活中,吃饭所用的碗筷总是干燥的,过去很偶然地用那么几次他用的碗里还留些水,立即被他换掉,我看在眼里,但是没法去干涉,因为这是偶然发生的,也没有到了需要去干涉的程度,现在到了这个要擦杯口的新行为了,也就必然地把他一直具有的习惯联系了起来,也就是说,闻森总是想保持着他一直所具有的吃饭时的习惯,那就是所用的碗筷是要干净而且干燥的,现在他要延伸到了自己喝水的杯子也要是干燥的,而且还需要在喝的过程中保持着杯口干净和干燥的状态.

讲了这么多东西,是想来说明闻森有了这个新行为,但是却是老树新枝,他这么做有他的"历史渊源",是有他的心理需求在那里的,从我个人的理解和体会来看,这行为不光只是一个合理或不合理的动作而已,我们更需要透过行为去理解他心里深处的那个他渴望但是没法诉说的理由来.这个理由说到底也就是说闻森这么做想保持着喝饮料过程中的杯口能象他用的碗盆一样保持干净而干燥,这个从他的利益上来说,是一个合理的需求,这也是他想保持的那种他的生活状态,我们不可能让他能立刻接受象农民工一样一屁股坐地上吃饭,他的这样的生活需要其实我们也是一直在帮他维护的,比如说,我从来不去说他如果他看到了要用的碗上有水迹而要去换,但是这个新行为有需要让担心和希望干预的地方,那就是他把这样希望干净和干燥的需求"无限扩大化"了,在吃饭的过程中,他还要去拿餐巾纸去擦杯口,擦完了还得继续喝,还会"弄脏"杯口的,这就是不合理的地方,是值得我干预的,更重要的是,可以杜绝他向更"无限化"的扩展.

讲到了这里,又得引出我自己的纠结来,那就是我心里明白他的很多行为的来龙去脉,但是值得不值得,需不需要都去干预?要怎么去干预?这个问题在闻森小时候还容易,因为我们有权威性,他只能是要么听我们的,要么是剧烈反抗,但是到了闻森现在的青春期,我的总方针有了彻底的改变,因为我确定了我不能再以牺牲与闻森的关系而去干预他,所以如果是要必须出手干预的话,也是需要考虑好,先端正自己的态度,才去和他交谈.这里第一个问题,是该不该管,这么多年了面对闻森的各种刻板或异常行为,多少也明白了不少道理,也清楚了这不是一个能根除的问题,所以作为老家长应该有了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那就是干预需要是基于是他的行为违背了一些原则性的东西,也要看他的行为是不是妨碍到了他尤其是别人的生活和学习,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和自闭症的社会活动家们比较正面地看待刻板行为或是异常行为的问题,指出这些行为本身制造了一个能让自闭症的孩子和成人们在紧张压力面前取得一个自我安抚的作用,或者就是为了维持自己的生活状态而与环境之间的调节,所以我们在制止或干预那些行为的时候,也是要想一想如果这行为本身是一种释放压力的途径,如果是的话,我们是不是堵了一条渠道并没有给他的压力另辟一条更安全和合理的通道.

再回到闻森这个擦杯子的事情上来,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思考,我还是决定了和闻森谈谈,有所作为总比听之任之好,所以昨天饭后只剩下我和他两人的时候,我和他谈了这件事,第一说的是这个喝了一半擦杯子的不合理性.因为这是他嘴上留下的果汁,所以这里没有怕被细菌感染的问题;他擦了以后还是会继续喝,还会沾上果汁,所以中途擦一遍就是徒劳无益的浪费了.合理的事情我们可以做,比如说喝之前你拿的杯子上已经有了别人留下的果汁,这是你完全有理由先擦干净,但是你自己的杯子喝了一半,是完全没必要在中途把杯子擦一遍的,这就是不合理之处了.

第二是他这样做,浪费了家里的餐巾纸,当然我还不至于抠门到和儿子计较他用的餐巾的多少,但是对闻森来说,"浪费"是我们家不容许的原则之一,也正好拿来规范他,事实上他也确实造成了家里的许多浪费,除了这个擦杯子,他还有一个小动作是吃饭时如果饭菜掉桌上,他必须要用餐巾纸裹着扔掉后才能继续吃饭,这个行为也是我们要劝止的,因为吃完后我们会一起收拾的,他没必要去中途收拾,他只是容不得他面前的桌面上有脏物,我们很难去改变他接受这一点,所以也是从不浪费餐巾纸的角度去劝止他.同样的是他洗手的问题,这几天确实不用洗手液了,但是还是使用大量的水来洗手,尤其是他洗完后还是不愿意用手直接去关水龙头,而是要等手擦干后再回来用手臂去关,任凭水继续哗哗地流,就在几分钟前,我还去提醒楼上洗手的闻森洗太长了该关水龙头了.

这些道理闻森都懂,而且他也学乖了,这样的时候连连点头答应你,好赶紧溜走,但是我盯着他要求他承诺,他不肯说但是举起了手掌和我做出击掌为诺的姿态来,这也算.以后管起来就有理有据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6-29 16:06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