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孪生兄弟的成长
<b>DTT录像的讲评</b>
周六上午突然接到六院郭延庆大夫的电话,约看我自己的ABA家庭训练录像。到了那里,前一个家长刚刚结束,我以前在机构也见过他们,来自山东,有个6岁多的女儿。郭大夫很高兴地展示了一下他们的录像片段,说没想到那个女孩近来非常令人吃惊地进步,如今在学校里上课(父母办学,专门开了一个班,两个人,一个正常孩子做伴),录像中,在课堂上小姑娘的注意力能够很好地跟着老师讲课走,能够跟着另一个同学一起朗读课文,虽然声音小,但是恰当地跟读。郭大夫说,半年前,他把这个孩子的目标只是定在生活自理,不出问题行为,而现在看来,她正在融回社会。原先,孩子曾在一个90人的大班里上课,郭大夫建议改,那样的课堂中老师关注力只能集中在指望她不出问题,而无法再关注于她能否学到什么。如今看来,父母付出的心血正在结果,孩子在课堂上能学习到东西。课间活动录像中,孩子能够和同伴一起双人跳绳,尽管起跳时机还不能很好掌握,但毕竟在关注同伴,努力协调一致。
接下来,一起看我提供的自己90分钟的DTT训练录像。播放/暂停/讲评,应该说,整体评价让我脸红。郭大夫认为,比多数家长初学DTT时做得好,但是问题多多,只能算“形似”。边看边评,哪些地方出了什么样的问题,应该如何,否则会怎么样。总结起来,主要的问题包括:
1。节奏感问题。一个回合里松紧不当,表情和身体语言该紧张该放松缺乏应有的变化,这种节奏混乱,会使得孩子有时注意力分散,不明晰指令要求,不清楚强化的行为到底是什么。甚至出现了几次节奏乱到DTT程序都破坏了。
2。强化物问题。社会性强化,比如语言的夸赞不够应景,正确的社会性语言性奖励,要热情地针对孩子刚刚完成的行为做夸奖。
3。穿插的复习项目。穿插的时机和食品奖励不当,容易导致孩子更乐于做已经掌握的项目,而不喜欢新学习项目。
4。在游戏中呼唤名字要求孩子应答的项目中,郭大夫说这个项目熟比较难的,要求给与的强化物强过孩子正在玩的游戏。否则,相当于在做一种time out的惩罚。
5。玩具做强化物。也同上面的情况相似,做得不好就形成了一种time out惩罚。我给与食品和玩具两个或三个强化物时,孩子并非都感兴趣,会乱抛摔掉一些(问题行为雏形),也导致我自己忙乱起来。建议只给一个强化物,而且要突出强化的行为,不要突出强化物。
6。辅助等级。一定要明确本次DTT的辅助等级,录像中,我的辅助出现多次等级不明确的情况,建议每个项目开始之前,把自己的项目要求和辅助等级唱念出来。辅助要及时地跟上,且要一致,不能凭主观随意地改变等级。
7。训练前的准备。不够充分,周围仍有鲜艳色块的分心物,强化物食品,玩具的摆放位子要有数,避免自己出现手忙脚乱。
等等....
郭大夫最后给了我他将在“北京儿童孤独症协会康复动态杂志”下期上刊登的连载文章,上面介绍了关于DTT节奏感的一些内容,帮助我对此增加理解。在我的要求下,我把他前几期的连载一并要了过来,贴在“帮我一把”郭延庆贴子中,与大家一起学习。
chzkq:我家孩子的发音准确问题,我大多数情况下还没有做刻意地专门矫正,我也注意到他们有些音就是不能准确地发出,像l,n不分,不会发l这个音。但是,我想还是更关注于“功能性”语言吧,能把他的话和实际要求相结合上,可能更重要。他们现在也能背诵唐诗,还能背点<三字经>,<弟子规>(幼儿园给的所谓“读经”运动的书),但是,语调、语气、语流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仅仅是表演而已,不事先知道的情况下,一下子听不出他在被什么。“基地”里没有专门的语音训练,在ABA个训中有些项目作为社交对话训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