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re:训练记录(十一)1.干扰性行为,不学...
训练记录(十一) 
1.干扰性行为,不学习性行为一些解决方法 
       目的:逃避某件事情;吸引注意力,吸引别人关注 
忽视法 
       家长当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继续做某件事 
       家长发指令不要延缓,和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 
       如果孩子不做某事,辅助完成并强化,强化频率要高 
注意事项 
忽视法适合温柔的干扰性行为 
一旦你使用忽视法就要坚持下去,不能半途而废 
用于逃避和吸引注意力 
视线隔离法 
    如果发现孩子吸引别人关注,将你的视线从孩子身边移开,让他知道他的行为对你是没有用的,5-10分钟见效 
    如果以上方法不行,将孩子带到一个脱离你或其他人的地方,大概15分钟,让孩子自己独处,他不闹了表扬他 
注意事项 
不适合孩子有自我刺激,逃避行为 
一旦孩子安静5-10秒之后,就解除隔离 
角落隔离法 
适用范围:适用于孩子行为激烈的,攻击他人,自伤(不要经常使用这种方法)经常使用会使孩子配合力下降 
方法:把孩子带到一个90度墙角,让孩子双臂平伸,用腿去顶住他的身体,他很不舒服 
注意事项 
如果孩子一旦表现安静,继续回到原来的课题 
如果孩子上课后继续攻击,自伤,再去实行角落隔离法 
2.5.3.2轮换(是指孩子在一个课题总不过的情况下用5.3.2轮换)  
        例:A和B,哪个错的比较多,就只做哪个,如A,做5个回合都要做对(如果不是连续5个做对,重新开始)再做B,做3次都对了,回到A做2个要对,转到B一次通过,开始A和B轮换   
3.孩子上课不配合一定要先找出原因  
       课题:太难或太容易;不喜欢;课题单一,重复; 
       强化:强化频率(频率太少,次数);强化物是否喜欢;分析是否强化正确; 
       生理需要:难受,困了;渴了,饿了不知怎么表示;不舒服; 
       故意逃避 
       情绪不好 
怎么去判断是什么原因: 
生理上的只有难受最不好判断,其它可以判断 
强化频率,如果2次强化孩子没事,但5次强化就不合作,就是强化频率问题 
如果课题难了,降低难度,看孩子的表现,做容易课题他不闹了,就是课题太难 
上课前情绪不好,上课调整情绪 
故意逃避,忽视继续做课题 
4.家长示范 
     强化物要小,在很快能吃完为准 
     哭闹不停,要从一些简单重复项目开始(例:把彩笔都放回袋里,穿珠子等),此时家长不要多说话,多说话孩子不高兴 
     当孩子做课题时,出现哭闹,要再做一个课题,之后转换课题 
 
 1.语言的用途:社会交往工具,用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理解和表达)  
2.要多,精,代,诱 
多:多和孩子说话;精:精确的说,不哆嗦;代:代替孩子表达出来;诱:诱导孩子说 
3.随时随地,随机应变,创造机会,把握时机 
4.自闭症孩子说话特点 
喃喃自语;人称代词混淆;鹦鹉学舌;语速慢,语速快 
5.语速快练习方法 
说词组;家长示范慢慢说,手势辅助(打节拍说词);长音和短音结合,长→短 短→长 
由词→短句→长句→仿说→应答 
6.音量过大或过小,从单音开始 
大声说“a”,只要大声就奖励;小声说“a”;大小声轮换;单音→字→词组→短句→长句→仿说→应答 
7.语言阶梯 
仿说:单音a,u,e,b,p;字:花,碗,车;词组:杯子,苹果;短句:(我要吃)长句(妈妈我要吃苹果)复合句(因为下雨了,所以要打伞);仿说不是真正的语言,语言是要用起来 
应答阶段,别人问他来答 
特指问句,这是什么,这是谁(可以问名称,职业,动作,功能,场所,人物,位置,类别) 
一般疑问句(肯定“是”,否定“不是”) 
    家长问完,孩子不会回答,家长及时辅助,替孩子说出来 
    动机强的入手(生理需求) 
        部分回答(是或不是),完整回答 
        变换不同的问法(这是××吗?你是然然吗?) 
是非问句(这是不是××) 
    答案有肯定和否定回答 
    动机强的入手,你要不要×× 
    部分回答(是或不是),完整回答 
    变换不同的问法 
选择问句(这是还是:你要做汽车还是走路?你要吃饼干还是同楂),前后两个问句的位置要互换 
注意事项:在做完特指问句后,可以做选择问句,如果一般问句做起来很难的话 
8.主动表达(和其他问句,应答,特指问句同时教) 
       与生理需求有直接关系的,吃喝(否定,肯定,我吃饭,我不喝水) 
       社会需求→我喜欢小汽车,我要和××一起玩 
       表达自己的情绪(感情),我高兴,我生气了 
           主动表达:肯定,否定;除了表达自己,还包括与别人有关(孩子说:你看姥姥在扫地。孩子说:妈妈生气了,爸爸很高兴) 
      把孩子看见的主动表达出来(妈妈你看汽车,妈妈你看高楼)  
9.主动语言教法 
选择场景给孩子创造机会(吃,喝),孩子动机强时(饿了要吃东西,渴了想喝水,想玩玩具) 
代替孩子把答案说出来(家长代替说:“我要吃饼干,我要喝水”) 
代替说,但孩子没有和你仿说,你说的不要超过3遍,把东西给孩子,因为要减少孩子挫折感 
代替说,孩子仿说,立即给孩子 
如果家长知道孩子自己说,会说错,就提前控制,提前替他说出来,假如没有来及制止,家长说出正确答案(例:孩子要笔,他却说成“我要书”,家长要和孩子说“我要笔”,让孩子仿说 
创造机会 
    创造与生理需求有关的机会 
    孩子玩得正高兴,打断孩子让孩子说:“我还要玩” 
        设置障碍,孩子要吃饭只给碗不给勺子,让孩子表达 
        不喜欢的事情,孩子不喜欢抱他,家长抱住他,让他说:“放开我,别抱我” 
        设置帮忙情景(例:把糖放在瓶子里,让孩子表达,帮我打开瓶子) 
        家长故意做错某件事情,穿错鞋,让孩子去说:“妈妈穿错了” 
        出其不意的给孩子展示某样东西(例:在孩子的衣柜里放饼干,孩子高兴,让他表达“饼干怎么在这”“原来饼干在这”) 
在做主动表达时,注意少量多次 
     一块饼干一次给孩子他只练习一次,如果把饼干分成小块,就可以练习很多次 
     玩玩具,可以一次少玩一些时间,让孩子表达:“还给我”“我要汽车” 
     如果要用这些饼干,汽车做主动语言练习,就要让孩子平时少得到这些东西,这样动机会强 
 1.孩子上课时,有时让孩子拿一样东西,例:拿大,小,孩子拿对了,但是他没有自信看大人的表情,大人如果没有表情,他拿对了但又换,这种情况家长先不表态,孩子做完后,把手放好再表扬。 
2.孩子刚学大小,他还不明白时,只让孩子先认识大的,都会了之后再教小的,小的会了,大小轮换 
3.当孩子人物,动作,两步指令,功能,数量都会了,一定要融合在一起  
4.泛化 
       物品识别(苹果) 
           由实物到平面泛化(卡片照片);颜色泛化(红苹果,绿苹果);大小泛化(大苹果,小苹果);切开的苹果 
        动词(睡) 
            卡片;真实的人在睡觉;电视里,电脑里的睡觉;真实的卡片到简笔画里的睡觉的 
         功能泛化 
            吃的;喝的;玩的;穿在身上的;戴在头上的,手上的;穿在脚上的;擦手,擦脸用的;用来坐的;用来买东西的;用来坐车的;场所里的功能(理发的地方,寄信的地方);职来的功能;剪纸用的;写字用的 
5.连词“和”的泛化 
       物品与物品(拿苹果和香蕉); 
       颜色的组合(拿红色和绿色),形状的组合(拿圆形和三角形) 
       功能的组合(拿写字用的和喝水用的) 
       人物的组合(把苹果给妈妈和姐姐) 
       物品和卡片的组合(拿杯子和卡片) 
       动作和组合(拍手和跺脚) 
注意事项:所有泛化最终都是要用到生活中 
 
1.如果孩子新接触一个陌生人上课,这时要和孩子先建立感情做一个小游戏,先做一些简单的容易的内容 
2.如果上课孩子不想做,想跑,这时要控制住孩子,用脚把他的小椅子固定住 
3.孩子扔东西,就要让孩子捡起来并严厉和他说:“不可以扔东西”,还可以惩罚一下,如弹一下手,让孩子感觉不舒服 
4.点数(1个,2个,3个,4个,5个)数会了,要轮换,拿3个数3个,拿5个数5个,家长提问:数数有几个 
说明:点数:是指让孩子数数,例:数数有几块糖(5块糖)让孩子数1,2,3,4,5, 
     轮换是指:拿3块糖让孩子数,拿5块糖让孩子数,拿2块糖让孩子数,轮换着,如果都会了,就证明点数明白了 
5.如果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可以给孩子快速闪卡片,就是家长快速读卡片,一张一张翻卡片,吸引孩子注意力 
   拿着孩子的食指去指大人的眼睛,嘴巴,鼻子,并要快速的指 
6.注意力的练习(重点) 
闪卡 
移动闪卡片 
用手指指大人五官(指令:看着我) 
用孩子喜欢的东西,让孩子眼睛追随 
变手指(轮换手指给孩子看) 
连续做几个课题跟随指令(指令:这样做,拍手,拍腿,跺脚,叉腰等) 
从容器中寻找喜欢的东西(几个容器里,有一个容器里有孩子喜欢的东西) 
容器不动,有一个容器里有孩子喜欢的东西,让孩子自己打开容器 
手心里有孩子喜欢的东西,让孩子去找事哪个手 
孩子和家长对面坐,用玩具车去运孩子喜欢的东西 
连续去穿珠子 
连续去拿物品(例:拿苹果,香蕉,桔子) 
孩子认识物品,家长发指令慢(例:拿。。。汽车,拿。。。牙刷) 
孩子对卡片感兴趣,可以把卡片背着放桌子,让孩子翻过来读 
孩子对卡片感兴趣,拿几张卡片让孩子去找其中一张 
注意事项 
   时间由短到长 
   不要只局限一种形式的练习,要多去泛化其他的方法,去练习注意力 
 
1.功能是把剪纸用的给我,但孩子不会,就退一步家长拿着剪刀让孩子说是什么,还不会退一步识别物品(家长指令:拿剪刀),如果会了再一步一步提高 
2.语言对于一些孩子相对比较难 
       练习语言之前,调动孩子积极性(做游戏,玩玩具) 
       不要无意中经常说一些否定词“错了,不对等” 
       不要伴随无奈的表情 
        语言相对难,一定要去做目标转换 
        相对难的课题,强化频率相当要高,切记强化物要有效(孩子喜欢的强化物) 
3.功能(干什么用的)和名称(是什么)对于某些可能容易混 
指令发出一定要明确   这是什么(名称);这是干什么用的(功能) 
4.主动表达  以吃的为例 
如果吃的放在孩子眼前能够主动表达,慢慢吃的转移到不在孩子跟前也能表达出来 
吃的,喝的生理需求主动表达没有问题要到其它更高的情景 
如果有问话的形式, 不是主动表达了而是应答 
5.音量的大小,孩子声音不能太小,也不能不分场合的过大,以过小为例,可能是平时生活的环境中,家长的声音大,给孩子无意中的一种压力 
 
1.辅助:附加刺激,使用在指令和正确反映之间 
语言辅助难撤除 
一个课题可能要遇到多种不同辅助方式,选择最合适你孩子完成这个课题的辅助 
一个课题先尝试从轻的辅助开始入手,不起作用,再用重的方式 
2.辅助孩子的是什么? 
       辅助要教的内容(正确反映) 
       辅助配合(有时孩子会但是不做,这时要辅助,辅助斩是配合) 
3.辅助的方式 
身体辅助(完全身体辅助,部分身体辅助) 
动作示范(指鼻子,孩子跟着家长指鼻子) 
语言辅助(描述,内容补充) 
描述,让孩子拿笔,孩子不知道,告诉孩子黑色或白色的笔 
内容补充,是指拿笔问孩子“这是什么”,孩子不知道,家长说“这是笔”让孩子仿说 
视觉辅助(图片,实物,文字等,例:让孩子拿笔,拿1个笔的图片给孩子看,让孩子拿笔) 
4.辅助的技巧 
反差要大(大小,颜色,形状,功能等,刺激物大,参照物小) 
辅助要及时 
避免无意识的辅助(眼神,手势,次序,表情,语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