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楼主: 仰望山林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标题装老帖,不拉风、不显摆、不喜欢方舟子

[复制链接]
461#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0 17:09:11 | 只看该作者

re:这两天看了不少转基因方面的文章,以前没有...

这两天看了不少转基因方面的文章,以前没有如此密集地关注过,感觉还是收获甚丰,在美国有FDA那么严谨的机构和公开透明的言论空间,都有可能或略对转基因食品的监管,而产生转基因产品的健康和环境危机,那么,在我们这边,说不定哪天有领导一拍脑袋说“科学发展观,全民转基因”,那可就成了灾难了。所以吾道一以贯之,你说东我就偏说西。


生化战役:转基因鱼类安全吗?

kgxuflight翻译   2010-09-24

周一,在华盛顿郊区的一家酒店舞会厅一场战斗正在酝酿中,讨论食品药监局准许首例转基因动物用于人类食用——一种生长迅速的亚特兰大三文鱼。
这种三文鱼由驻扎在马萨诸塞州的一家小规模的生化公司——AquaBounty科技公司生产,含有额外的快速生长基因能让其生长比常规的养殖三文鱼快一倍。
“我们对产品很自豪,我们认为它安全,可持续生产,是向我国公民提供海产品起到了引领未来的作用。”公司主席和首席执行官斯德缇士在上周的新闻发布会上如是说。食品药监局似乎也表示认可。在周一的大会开始前发表的简短的文件中药监局提到AquaBounty进行的研究表明,添加的基因对三文鱼是安全的,对人类是安全的,对环境也是安全的。

但是一些科学家和消费者组织认为药监局要步调放缓,多获得些信息。药监局的科学顾问小组将在周一提出正式建议。药监局大体上遵循建议但有时也不听。

食品安全问题

药监局称他们没办法判定一种食品是不是绝对安全,但可以把它同市场上销售的,已知安全没有附加危险,例如不含毒素不引起过敏的产品比较。关于AquaBounty的三文鱼,药监局的文件指出其公司已经证明转基因鱼含有与传统三文鱼相同的营养,脂肪酸和矿物质,这些都没危害。
斯德缇士说审议的前景乐观。但迈克尔汉森,消费者联盟的高级员工科学家不同意。“他们要提供更多的数据,我认为大多数的过敏病科学家也会说同样的话。”他如是说。汉森说样品过小,没法测出消费者是否会过敏,这个问题是将会变得很严峻因为人们因吃鱼引起的过敏率很高,在最容易让人过敏的食物中排前五。在周一的辩论会中,另一个颇具争议的议题是如果这些转基因三文鱼从海洋牧场逃向野生环境将会带来什么影响。人们担心这些鱼会同野生鱼交配,抢夺它们的食物并永久性的改变栖息地。
AquaBounty称无需担心。“根本就不会有逃离和同野生种交配的可能性,”斯德缇士称。因为鱼卵都是不能受精的,长成的鱼都是雌性。另外,它们在陆地的水池生长,不是在渔网里或是海上漂浮的围栏里类似的传统养鱼方式。
斯德缇士说:“生物和物理容量都会有冗余。”
马盖特米伦,责任科学人联盟的高级科学家和食品环境项目部主任,不认为药监局被那种说法说服。“那是人人皆知的谬误。英国石油公司事件发生前,出事的深水井同样有迅速,多元,冗余的手段来避免泄漏发生。尽管如此,泄露还是发生了,”她如是说。


来自巴提摩县的马瑞莱德大学的尤娜森梭哈教授同意转基因三文鱼获批准,但是认为药监局要得到关于鱼群泄露的影响方面更多的信息。
梭哈是海洋生化系主席,研究水生养殖有30年之久并在巴提摩内弯经营着一个陆地水产业项目。他说“我对环境危害评估不实百分百满意。”
梭哈在药监局的请求下将于周一的会议上代表生物技术和水产业界发言。梭哈称大众不该对生物技术感到恐惧而是习惯食用更多的养殖三文鱼。在一直在找寻使其更环保,让养殖三文鱼更高产的方法。他说野生鱼容量根本没法跟上食品需求。他说:“人们吃的鸡,全是养殖的,想也不想就吃。消费者对海洋产品,对鱼类的观点也要改变。”


消费要知情权

杰夫布莱克是华盛顿布莱克索特海产品市场和餐馆的所有者及厨师,他不认为事情很简单。他很自豪对与产品供应商很熟,知道货源和成色。他销售养殖和野生鱼,但不喜欢养殖鱼。他说很多养殖户把垃圾倒在海洋里。“如果不卖(养殖三文鱼)我拍手称快,但现实是三文鱼是卖的最快的鱼,”他说否则他没法跟上需求。布莱克担忧对转基因鱼他没有多少信息,而药监局看起来急着通过。他同样担心消费者没得选。
“一定要贴标签,大众也要允许自己定夺。在餐饮业,我们遵守所谓的菜单上的真相。菜单上的真相就要求我说出所提供食品的真相,”他说AquaBounty要秉持同样标准。

药监局在会前发布的文件称由于转基因三文鱼的鱼肉与传统养殖三文鱼基本上一样,不用在上面贴标签。但是,药监局要在周二计划举行听证会,听取公众的反应。责任科学人成员梅林称药监局要重新考虑标贴问题。“隐瞒已成文的公共信息是违法行为。我认为认定食品是否转基因是高度文件化的信息。”AquaBounty希望转基因三文鱼的应用最终得到批准。首席执行官斯德缇士称他很失望但对于批评早有准备。
.
“在科学为根基的监管过程方面其他国家希望美国树立起榜样。而在应用及药监局评估方法上,我们相信,美国将会成为榜样。”


                                                                           2010年5月6日新闻稿



转基因造成的重大灾难

新的证据表明,美国色氨酸食物补充剂灾难是转基因造成的,20年前发生的这场灾难导致37人死亡,1500人被痛苦的慢性疾病折磨终身残废。

这是国际非政府组织,负责任科技应用医生及科学家委员会(PSRAST)根据新的证据,对此事件重新分析后做出的结论。

PSRAST主席家安苏尔库拉博士说:“生物技术公司一直坚持认为,此事件是由于减少色氨酸溶液细菌过滤导致一些来源不明的杂质出现造成的(色氨酸溶液是通过转基因细菌发酵产生的),但是这与新发现的事实相悖。

新发现的事实是,在减少过滤之前就已有数百人病倒。

经过仔细分析,PSRAST发现,补充剂意外中毒事件除了转基因导致的代谢紊乱没有其他合理的解释。

详情见http://psrast.org/demsd.htm 苏尔库拉博士说:“另一起重大转基因食品事故的发生只是早晚的问题”。

究其原因,他说,转基因食品的审批规程没有检测食品中由于转基因产生的意外危险物质这道程序。

苏尔库拉博士的结论是:“转基因后患无穷-对所有转基因食品食用安全所做的认可都是基于这个不可靠的安全评估方法,在市场上的所有转基因食品都是不安全的,必须下架,并应实施转基因食品禁令”。

详情请参见“不健全的转基因食品食用安全性评估”:http://psrast.org/subeqow.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2#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0 17:20:21 | 只看该作者

re:捏着鼻子看完了方舟子“科学大争论——转基...

捏着鼻子看完了方舟子“科学大争论——转基因作物安全吗? ”,在这篇文章里哪有什么争论,都是一副不容商量的语气,即使有的地方说的对证据十足,通篇读下来还是有股科学恶棍的味道来。


大蓝蝶重生、方舟子堕落聚焦方舟子

2009-10-18 03:52:12


中国有名的科普作家方舟子又“写”了一篇新科普,是关于大蓝蝶的,方舟子在数年前就写过一篇关于蝴蝶的科普,高深莫测,好象方舟子很懂蝴蝶似的,起码,方舟子也收集过蝴蝶标本的。但遗憾的是,方舟子不写大蓝蝶,咱们很难发现真相,一写大蓝蝶,就暴露了其人对蝴蝶的无知,从而也知道他以前的科普中装模做样基本上就是假打了。

1、又有小蚂蚁拌倒大作家

方舟子英语水平差得不是一般,记得数月前写哨刺金合欢的寄居蚁时,我就嘲讽过方舟子的生物学与英文水平,连几个专业名词都搞不定。方舟子在自己的科普作品受到嘲笑时仍然错误累累,抄袭如故,同样地,在专业名词译不出来时受到嘲笑,方舟子也一如既往,其他人或许会发奋一下,多查书或者问问专业人员以提前补上这样的漏洞,但方舟子早已在网络与现实中把脸磨厚实了。大家要嘲笑“方科普”的低水平,就笑吧,反正他也就那样子了,更好的科普工作是做不出来的。

这次难倒方舟子的是什么蚂蚁呢?从方舟子的文章中,知道是一种红蚁(Myrmica),其学名叫Myrmica sabuleti,或者完整地叫Myrmica sabuleti Meinert, 1861,是作者Meinert在1861年首先鉴定发现的。Sabulet应当是收集者的名字,后来就以他的名字作了此蚁的名字,应当音译为沙百利红蚁,或者按照习惯译为沙氏红蚁。沙氏红蚁是红棕色的。

事实上有关大蓝蝶与沙氏红蚁的关系,在中文网上也早就有人译出相关内容来了,遗憾的,没人把沙氏红蚁译出来,于是乎方舟子只好再一次用上了“一种” 这种不入流的代称,为什么不入流呢?别人译不出,起码自觉地用英文名以避免误解,只有方舟子用假打的方式来藏拙,让读者为“一种”红蚁搞得晕头转向。

大蓝蝶的主要寄生蚁种是沙氏红蚁,次要蚁种是粗结红蚁(Myrmica scabrinodis),方舟子再次翻译不出来,以“另一种”红蚁搪塞了事。

2、大蓝蝶不大也不美丽?

在蝴蝶中也有大个儿,最大的蝴蝶亚历山大皇后鸟翼蝶中的雌蝶展翅翼宽达到32厘米,大蓝蝶根本不能与之相提并论。大蓝蝶大小的蝴蝶比比皆是,比如最常见的粉蝶科的大白蝶(Large White),就跟大蓝蝶大小差不多,展翅翼宽4.5-5.8厘米,大蓝蝶稍小,翼宽3.8-5.2厘米,大白蝶也以“大”为名,想来大蓝蝶也是“大” 的,托马斯在采记中说了一句大蓝蝶在蝴蝶并不算大,方舟子抄来,弄上一句俏皮话,“既不是很大,也不是很蓝”,真是不知所云。

在灰蝶科中有一大堆蓝蝶的,把这些蓝蝶列出来,大蓝蝶之所以大就一目了然了:

______蝶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翼宽

Common Blue_____________________29-36 mm
Adonis blue_______________________30-40 mm
Mazarine Blue_____________________32-38 mm
Holly blu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6-34 mm
Chalkhill blue______________________33-40 mm
Silver-studded Blue________________26-32 mm
Short-tailed Blue___________________20-30 mm
Small blu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27 mm
Lang’s Short-tailed Blue_____________26-34 mm
大蓝蝶雄性翼宽38-48mm,雌性42-52mm,显然,大蓝蝶是大的,在蓝蝶中算大的。

方舟子信口胡说大蓝蝶不美丽,这美丽与否就超出了科普的范畴,毕竟,要说某种蝴蝶美丽或者不美丽,并没有客观标准。情人眼里出西施,方舟子非得要说自家花园里的蝴蝶最美,其他人也无从辩驳。显然,发现并命名大蓝蝶的生物学家跟方舟子的趣味大相径庭的,大蓝蝶的学名叫Maculinea Arion,Ariion指谁呢?希腊神话传说中的乐神阿里翁,阿里翁赢得了音乐大奖,船工抢他的奖品,要扔他入海,他用歌声招来海豚相救。

除开生物学家喜欢大蓝蝶,方舟子也在抄来的资料中提到大蓝蝶在收集者中的热衷程度,很难想像,一种并不美丽仅仅是稀少的蝴蝶受到那么多人的追逐。与大蓝蝶同样稀少,甚至比大蓝蝶更稀少的蝴蝶,多着呢。托马斯本人在采访中这样描述:

“Despite its name, the Large Blue is a diminutive creature. With a wingspan of only 4cm, it’s the largest and rarest British blue butterfly. The upper surfaces of its wings are a beautiful blue, while the undersides have a silvery hue. But its most distinctive markings are the black spots and border visible when it opens its wings. Because of its fluttery flight, these merge into an inky blue when it takes to the wing, making it a lovely sight.” 跟名字听起来不同,大蓝蝶是一种小动物。翼宽只有4厘米,它是英国蓝蝶中最大与最稀少的。它的翅膀的阳面是美丽的蓝色,阴面是银蓝色的。它的最突出的特征是那些张翅可见的黑斑与边缘,由于它的波动式飞翔,会在飞动时融合成一种墨蓝色,构成一幅美景。

3、现代白马非马论

方舟子的科学硬伤,充分暴露他是生物学南郭先生的地方在这里。尽管在哲学上我们说白马非马论跟诡辩术联系在一起,在科学上,尤其是生物学上,白马跟马的关系是要严格界定的,最起码的,不能指着白马说马都是白的。

方舟子靠抄英文材料来“写”科普,他的问题就在于他在抄英文资料时,习惯性地没读懂就大肆抄,根本没有能力注意到科学细节。什么样的科学细节呢?如果是一个搞相关研究或者是昆虫学家,就知道一个常识,大蓝蝶一词有两个含义,针对英国人而言,往往不言而喻是阿里翁大蓝蝶,而针对世界其它地区,大蓝蝶则指包含六个种属在内的灰蝶科中的一个亚科,它们分别是:

霾灰蝶(Maculinea Alcon,俗名Alcon Large Blue,Alcon可能指希腊传说中的神射手阿尔康)
秀丽霾灰蝶(Maculinea Rebeli,俗名Mountain Alcon Blue)
嘎霾灰蝶(Maculinea Arion,俗名Large Blue,Arion指乐神阿里翁)
大斑霾灰蝶(Maculinea Arionides,俗名Greater Large Blue)
暗色霾灰蝶(Maculinea Nausithous,俗名Dusky Large Blue,Nausithous是希腊传说人物,为奥德修斯之子,是一个英雄人物)
特丽霾灰蝶(Maculinea Teleius,俗名Scarce Large Blue)
在中国有上述六种蝴蝶的两种,嘎霾灰蝶与大斑霾灰蝶,沙氏红蚁主要分布在欧洲,中国的嘎霾灰蝶靠什么完成生殖周期要等方舟子弃科普而搞科学去研究了。

这些大蓝蝶的生命周期都相似,因此,描述大蓝蝶生命周期的资料主要来源于针对各种大蓝蝶的研究,具体到某一个大蓝蝶,除非有明确的研究,知之为知之,不知则求概要,即描述上要服从共性,而不是张冠李戴,把一种大蓝蝶的行为栽到另一种大蓝蝶身上。

大家看看方舟子的描述:

大蓝蝶幼虫靠分泌蜜汁吸引红蚁。红蚁发现大蓝蝶幼虫后,会用触角拍打它,让它分泌蜜汁,然后把它带回地下蚁巢。在蚁巢里,其他红蚁和红蚁幼虫围上来,分享大蓝蝶幼虫的蜜汁。等到蜜汁被吃完,大蓝蝶幼虫失去了利用价值,就有生命危险,所以它还必须能够保护自己,像红蚁幼虫那样蠕动,散发出红蚁的气味和声音,让红蚁误以为大蓝蝶幼虫是它们当中的一员,允许它继续在蚁巢中住下去。

看看托马斯本人在采访中的描述:

“the larvae…fall to the ground. What follows is the strangest part. Red ants carry the larvae into their nests, where they live for the next 10 months feeding on ant grubs, until they pupate and emerge as adults.” 幼虫掉在地上,接着就是最奇怪的地方,红蚁把其幼虫扛进巢穴中,在那里它们要呆10个月,靠蚁幼虫为生,直到它们化蛹,成为成虫。

其它的描述:比如科学日报(Science Daily)及美国科学院通报:

After hatching, the caterpillars stay very small and
many eventually fall to the ground. They secrete chemicals
that attract red ants and fool them into thinking the caterpillars
are ant grubs. The ants then carry the tiny caterpillars into
their underground nests. 孵化后,毛虫一直很小,许多最终掉在地上,它们释放出吸引红蚁的化学物质,使其以为它们是蚁幼虫。然后红蚁就把这些小毛虫带到其地下巢穴中。

Animals.about.com《拯救大蓝蝶》:

The caterpillar secretes chemicals that mimic those of ant larvae, so when a worker ant (either Myrmica sabuleti or Myrmica scabrinodis) comes across the caterpillar, it takes it back to its underground nest where the ant colony cares for the caterpillar as one of its own. 毛虫释放模仿蚁幼虫的化学物质,因此当一只路过的工蚁(要么沙氏红蚁,要么粗结红蚁)遇到毛虫时,它就将之带回地下巢穴中,蚁群就把毛虫当作自己的幼虫一样抚养。

Scienceblog.com Ed Yong:

The caterpillar so strongly mimics the smells and sounds of the ant Myrmica sabuleti that it is carried to the colony and cared for as if it were an actual ant. 毛虫模仿沙氏红蚁与味道与声音是如此成功,它被扛回蚁群中当作一只幼蚁抚养。

方舟子的描述实际上是差不多综合了所有大蓝蝶的相关特征,而蝶幼虫模仿蚁后声音的研究出自山地阿尔康大蓝蝶,即秀丽霾灰蝶。实际上大蓝蝶伪装技巧最成功的就是阿尔康大蓝蝶与山地阿尔康大蓝蝶,由于它们刻意模仿后蚁及其幼虫,它们在收养(Adoption)阶段都出奇地顺利,一旦为红蚁发现,数分钟后就搞定,而进入蚁穴之后也享受王室待遇——工蚁会主动饲喂它们,它们的待遇甚至还超过王室,在食物紧张时,工蚁甚至会杀死其它后蚁幼虫来喂养它们!

相反,阿里翁大蓝蝶等属于另一个层次的大蓝蝶,它们的伪装技巧相应低劣很多,在收养过程中,费时数小时,在大蓝蝶幼虫在伪装蚁幼虫(做一种类似于蚁幼虫的动作)表现时,不到三分之二的时间会在第一次就被工蚁当作幼虫扛回家,但超过三分之一的要做重复表演,有多达6%的要表演多达四次才被收养。阿里翁大蓝蝶,即方舟子所描述的大蓝蝶进入蚁穴后以蚁幼虫为食,工蚁只是把它们当作幼虫之一而已,没有王室待遇。

在蚁穴中的遭遇并不象方舟子说的那么紧张,由于它伪装成功,在化蛹之前并无危险,当然,也不会莫名其妙地“四处走动”。方舟子描述的蚁穴聚餐行为不知源于何处,文献鲜有提及,恐怕是方“生物医学专家”的主观臆想吧。化蛹之后,大蓝蝶就有危险了,必须尽快脱离蚁穴展翅飞翔,在阿尔康大蓝蝶,未展翅的大蓝蝶身上有一层松松的头发样的鳞层保护。

尽管阿尔康大蓝蝶等的伪装更为成功,享受到更高级的待遇,但它们比阿尔翁大蓝蝶更罕见稀少,某种程度体现了寄生关系的一种微妙动态关系——过犹不及也,这个道理在人的传播性疾病上也是一样,恶劣的疾病将宿主都消灭了,反而不易传播开,慢性疾病比如肝炎,就可以扩散到很大的规模。

4、抄书不认真

方舟子的背景内容全部及主要内容的部分抄自英国非政府慈善机构国民基金会(National Trust)在2004年的有关报告。但他为了掩盖抄书痕迹,抄得丢三拉四,极不认真负责。现将其有意无意的遗漏错失一一指正出来:

1) 方文:

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英国,采集蝴蝶是一项非常流行的爱好…

原文:

The Large Blue was avidly hunted by butterfly collectors, especially during the Victorian and Edwardian eras when butterfly collecting was a popular pastime. 大蓝蝶是蝴蝶标本收集者的挚爱,尤其是在维多利来女王与爱德华国王时代,当采集蝴蝶标本是一种流行的爱好时。

点评:遗漏,不严谨。

2) 方文:

即便如此,仍然有大量的大蓝蝶被采集制作成了标本。至今还有大约3000个大蓝蝶标本收藏在英国的博物馆里。

原文:

Some3,000 British specimens of the Large Blue exist in museum collections today, and many more will have been lost or destroyed. 在博物馆中英国大蓝蝶的标本现存大约3000,还有远超其量的标本被遗失或者损毁。

点评:遗漏,不严谨。

3) 方文:

进入汽车时代以后,到大蓝蝶栖息地采集更加方便了,有的地方的大蓝蝶已经绝迹,保护变得更为迫切。

原文:

Before cars came into general use, an expedition in pursuit of arion was a major exercise in planning and logistics. 在普遍使用汽车以前,一次捕捉大蓝蝶的行动是需要周密的计划与后勤保障。

点评:二者说的不一样,在20-30年代,还谈不上普遍使用汽车,方文中的“汽车时代”不知具体指什么。方文有把汽车的使用跟大蓝蝶联在一起的意思,而原文明显没有。原文目的在于说明采集标本对大蓝蝶绝迹不是大的原因,原文中还有更具体的描述采集标本是如何之难。

4) 方文:

在19世纪末就已经开始有人呼吁对它进行保护。

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英国著名博物学家佛罗霍克在研究了大蓝蝶20年之后,已发现了它与蚂蚁存在着奇妙的关系。

原文:

Conce
was expressed about the future of the Large Blue as early as the 1880s. Conservation effort for the species effectively began in 1895, when the great lepidopterist F.W. Frohawk embarked on what proved to be a twenty year pilgrimage to uncover the mysteries of the Large Blue’s life cycle. 早在1880年代里,就有人表示对大蓝蝶命运的关切。在1895年,当著名的鳞翅目昆虫学家F.W.佛罗霍克开始了为期二十年研究调查大蓝蝶的神秘生命周期时,种族保护行动就实际开始了。

点评:方舟子这位大科普作家的算术达到了文傻水平:1895+20=1915,哪里来的“上个世纪20年代”?在托马斯采访录中,托马斯明确提到了:“We had known since 1914 that the Large Blue spent part of its life in red ant nests.”(我们从1914年就知道了大蓝蝶要在红蚁穴中度过其生命中的一部分时间。)

5) 方文:

这些百里香必须是生长在红蚁巢的边上,而且含苞待放。她把卵产在百里香的花蕾里。

原文:

The female Large Blue lays her eggs in the buds of thyme (Thymus, particularly T. polytrichus) that are in the tight bud stage. 雌性大蓝蝶把卵产在处于含苞早期的百里香(尤其是多毛百里香)的花蕾上。

点评:随便找一篇英文资料,绝不会有大蓝蝶把卵产在花蕾里的错误,方舟子虽然曾经阔过,但这位曾经的语文状元语言逻辑差得很,缺乏科学的求实与严谨的一面。大蓝蝶如何把卵产进紧包着的花蕾中?稍有语言逻辑感,就会觉得很搞笑。事实上是大蓝蝶把卵产在花蕾上,幼虫咬破花蕾进入其中,它掉出来时,也是咬破花蕾钻孔出来的。

5、缺乏科学能力的想像与曲解

方舟子的科普的典型特点是,一:只要严格地按原作者的意思抄,就少有出错,但抄袭的事实就难以避免; 二:只要方舟子开始动脑筋,要润色,要提供掩护,要提供承接,总而言之,只要是加入自己的东西,就错误连连。顺便举一个例子,方舟子宣称,

“如果草的高度太高,把阳光遮住了,蚁巢的温度太低,红蚁幼虫会冻死。”

方舟子就缺乏基本知识,蚁穴建于地下,地下温度远比地面温度要衡定,尽管科学家没有解释为什么粗结红蚁会取代沙氏红蚁,可以想像,粗结红蚁幼虫比沙氏红蚁幼虫耐冻多半不是原因,为什么呢?因为当地的温度本身就有极大的变化,许多时候温度会很低,如果幼虫会被冻死,沙氏红蚁早就被粗结红蚁取代了。

另外再举一例,方舟子说,

“ 随着草皮越长越高,大蓝蝶依赖的那种红蚁迅速消失,被另一种较耐寒冷的红蚁取而代之,这种红蚁也喜欢吃大蓝蝶幼虫的蜜汁,但能识破伪装,将它杀死。”

方舟子很看重大蓝蝶幼虫分泌的蜜汁,以为红蚁喜欢蜜汁,所以把幼虫扛回去当饮料机了,如果一种红蚁不适于一种大蓝蝶寄生,唯一的原因就是识破了伪装,干掉了羊群中的恶狼。事实上并不一定如此。大蓝蝶的寄生关系的特异性是托马斯在1989年发表相关文章后为学界所承认的,此前,大家都觉得大蓝蝶会在多数红蚁上寄生,因为野外观察,很容易发现如果大蓝蝶幼虫为一种红蚁发现,基本上都会被收养,这是一种共性。收养后是否成功化蛹成蝶,就有种族特异性了。

阿里翁大蓝蝶在英国喜欢沙氏红蚁,其实粗结红蚁也是次要宿主,大蓝蝶也能从其穴中生存最终化蛹成蝶,只是存活率低得多而已,还不致于轻易被识破伪装被杀死。被当成王储的阿尔康大蓝蝶尚且存活不易,一种红蚁不能支持一种大蓝蝶未必需要刀兵相加。在波兰支撑阿里翁大蓝蝶不是沙氏红蚁,而是弯角红蚁 (Myrmica Lobicornis),而在中国的大蓝蝶,恐怕可能也是靠欺付弯角红蚁为生,是以,这种寄生关系的特异性还有地域性的。

方舟子尽管科学不咋地,但善于扛科学大棒攻击别人,他抄了一通大蓝蝶,当然会又一次感叹科学的作用了:

“英国大蓝蝶因人类的盲动而灭绝,因科学的进展而重生。生态学的研究让人类有了逆转环境恶化的能力,但是如果环保不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想当然地采取行动,结果反而会更为糟糕。”

缺乏科学史观与史识的方舟子意识不到他的点评是如何地不靠谱。专门研究一种大蓝蝶的昆虫学家并不多,仅有的几个恐怕都在为保存大蓝蝶而努力,在托马斯研究结果出来之前,大蓝蝶的保护,都是以“科学”的名义!

科学的发展是渐进的,是在否定谬误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大蓝蝶的重生展现了科学的魅力不假,也展现了科学的局限性,更以事实说明了当我们盲目相信科学权威时,他们的行为、知识、与理论或许就建立在一层薄冰之上,“科学”的大义之名,远不如实实在在的科学与科学精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来得更为重要。

大蓝蝶的重生,向世人发出一个警告,当你盲目地相信科学家——尤其是方舟子这种不懂装懂的假科学家——的时候,你或许正参与一场谋杀大蓝蝶——这个科学家们正试图努力愚妄地以科学之名加以保护的物种!

寻求科学知识,需要科学精神与谦卑的态度,在方舟子式的“科学”快餐里,你得到的是一种自大而不相称的“科学”情怀,而真正的科学,则渐行渐远……

附一:方舟子的喜欢的吹捧广告

重大发现,大蓝蝶与红蚁的关系就像海归和高校的关系

作者:逐草天涯

重大发现:大蓝蝶与红蚁的关系活脱脱就是海归与天朝大学的关系。海归先给大学点甜头,发几篇重量级文章。混入高校后,海归开始大吃高校的资源,最后混成学霸。比如,魏于全院士就是个很好的例子。那么蚁后像谁呢?蚁后是高校本土生产的学霸。海归碰到土霸,估计会玩完。

附二:一种奇妙蝴蝶的重生

作者:方舟子

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英国,采集蝴蝶是一项非常流行的爱好,其中最受追逐的标本之一是一种在中国也产的灰蝶科蝴蝶,英国人称为大蓝蝶(中名嘎霾灰蝶)。实际上这种蝴蝶既不是很大,也不是很蓝。它并不是一种特别美丽的蝴蝶,被特别看重的原因可能是其难得:它数量稀少,而且生长在人迹罕至的荒野,每次采集相当于一次远征。

即便如此,仍然有大量的大蓝蝶被采集制作成了标本。至今还有大约3000个大蓝蝶标本收藏在英国的博物馆里。在19世纪末就已经开始有人呼吁对它进行保护。进入汽车时代以后,到大蓝蝶栖息地采集更加方便了,有的地方的大蓝蝶已经绝迹,保护变得更为迫切。1930年,英国建立了第一个大蓝蝶保护区,围起栅栏,雇了一名铁匠在那里看守不让人采集标本,停止在那里烧荒,并禁止放牧。那里原来生活着一个较大的大蓝蝶种群,但是在受保护9年之后,就一只不剩了。

此后还有更多的大蓝蝶保护区逐渐建立起来,但是大蓝蝶的数量却越来越少。 1950年代时英国大约还有数万只大蓝蝶,到1972年时只剩下了300多只。1975年英国通过的野生动植物保护法首次把大蓝蝶列为法定保护对象,但已无济于事。 1979年,英国最后一只大蓝蝶死去。

大蓝蝶在英国灭绝的前夕,牛津大学杰里米·托马斯等人追踪残存的大蓝蝶的生活史,发现了大蓝蝶灭绝的秘密。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英国著名博物学家佛罗霍克在研究了大蓝蝶20年之后,已发现了它与蚂蚁存在着奇妙的关系。托马斯等人的研究表明这一关系要比人们想像的还要奇妙得多,也重要得多。

大蓝蝶对生活的要求极为挑剔,离不开一种百里香植物和一种红蚁。每年的六、七月间,是英国大蓝蝶飞翔的季节。每只大蓝蝶成虫的寿命只有四、五天。在短暂的生命结束之前,雌大蓝蝶必须找到合适的百里香产卵。这些百里香必须是生长在红蚁巢的边上,而且含苞待放。她把卵产在百里香的花蕾里。一、两周后,幼虫孵化出来,就以百里香的花为食。在吃了大约两周的花宴,蜕了三次皮之后,幼虫掉到了地上,等待路过的红蚁发现它。

大蓝蝶幼虫靠分泌蜜汁吸引红蚁。红蚁发现大蓝蝶幼虫后,会用触角拍打它,让它分泌蜜汁,然后把它带回地下蚁巢。在蚁巢里,其他红蚁和红蚁幼虫围上来,分享大蓝蝶幼虫的蜜汁。等到蜜汁被吃完,大蓝蝶幼虫失去了利用价值,就有生命危险,所以它还必须能够保护自己,像红蚁幼虫那样蠕动,散发出红蚁的气味和声音,让红蚁误以为大蓝蝶幼虫是它们当中的一员,允许它继续在蚁巢中住下去。

大蓝蝶幼虫必须在蚁巢中整整待上10个月,不仅能躲避天敌,而且还有营养丰富的食物供享用。在给了红蚁一点小甜头后,大蓝蝶幼虫在蚁巢内四处走动大吃红蚁的卵和幼虫,把自己吃成大胖子。在这种情况下,大蓝蝶幼虫仍然危险重重。如果蚁巢中有蚁后,她会误以为大蓝蝶幼虫是一只以后也将变成蚁后的超级红蚁幼虫,从而发出化学信号让工蚁把它杀死。如果蚁巢的规模太小,或者红蚁又搬来了一只大蓝蝶幼虫,红蚁的卵和幼虫不够吃,大蓝蝶幼虫最终也会饿死。

所以大蓝蝶幼虫藏身的蚁巢规模要足够大,不能有竞争同伙,还不能有蚁后。在满足了这些苛刻条件之后,大蓝蝶幼虫才能在蚁巢内安全度过秋、冬、春三季,在蚁巢内结茧、化蛹,在夏天来临时变成蝴蝶,从蚁巢中走出,飞翔而去。

如果没有红蚁的收养,大蓝蝶不可能生存。红蚁本身对生活环境也有一个要求:它们喜欢温暖,在朝南向阳的山坡筑巢,而且地面上的草的高度最好少于2~3 厘米。如果草的高度太高,把阳光遮住了,蚁巢的温度太低,红蚁幼虫会冻死。

大蓝蝶的栖息地被划为保护区后,禁止烧荒和放牧,反而让那里草的长势失去控制,让大蓝蝶更快地灭绝。即使是在没有保护的地区,山坡的放牧也越来越少。本来,还有野兔吃草能对之有所制约,但是在1950年代,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病毒入侵英国,让野兔患上致命的粘液瘤病,野兔的数量锐减99%。随着草皮越长越高,大蓝蝶依赖的那种红蚁迅速消失,被另一种较耐寒冷的红蚁取而代之,这种红蚁也喜欢吃大蓝蝶幼虫的蜜汁,但能识破伪装,将它杀死。等到草皮高度超过10厘米,连百里香也难以生长、繁殖了。

这些发现来得太迟,无法拯救英国大蓝蝶的灭绝。但是大蓝蝶在其他国家还有幸存,可以从那里引进。英国逐渐恢复了52处百里香草地,并进行管理,通过割草、放牧绵羊控制草皮的高度,红蚁数量也随之上升。1983年起,大蓝蝶被从瑞典带到英国释放,它们逐渐在30多个地方成功地繁衍下来。到2008年,英国大蓝蝶的数量已多达数以万计。大蓝蝶成了第一个成功获得重生的濒危蝴蝶物种,这一切都是由于对它的习性和灭绝的原因有了较为透彻的了解。英国大蓝蝶因人类的盲动而灭绝,因科学的进展而重生。生态学的研究让人类有了逆转环境恶化的能力,但是如果环保不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想当然地采取行动,结果反而会更为糟糕。

2009.09.20

(《中国青年报》2009.9.30)

(XYS200909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3#
发表于 2010-10-20 21:30:14 | 只看该作者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仰望...

下面引用由[U]仰望山林[/U]发表的内容:

这两天看了不少转基因方面的文章,以前没有如此密集地关注过,感觉还是收获甚丰,在美国有FDA那么严谨的机构和公开透明的言论空间,都有可能或略对转基因食品的监管,而产生转基因产品的健康和环境危机,那么,在我们这边,说不定哪天有领导一拍脑袋说“科学发展观,全民转基因”,那可就成了灾难了。所以吾道一以贯之,你说东我就偏说西。


从这句话看,应当反的是政府信任度和监督机构,和科学本身关系不大。

如果接着吵科学,我还是站生物博士这边。

如果因为政府问题,就不搞科学了,回到老祖宗那里去,不就更倒退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4#
发表于 2010-10-20 21:50:10 | 只看该作者

re:燕博看问题尖锐!山林一直对方舟子...

燕博看问题尖锐!

山林一直对方舟子耿耿于怀的就是,这么优秀的一个人才,可惜了,只会科学上小打小闹,非逼他组织起义军不可,真有那一天,就算方舟子想要云帅耳后的一撮毛做毛笔,山林也会立刻去取来当投名状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5#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0 21:53:46 | 只看该作者

re:科学研究是科学家们的事,这点我赞同你,外...

科学研究是科学家们的事,这点我赞同你,外部环境的好坏科学本身都会有发展,差别的是质量和数量。但科学到应用领域尤其是大规模的民用领域,这与最后为其把关的ZF和言论环境当然有关系了,两者并不对立。站那边其实并不重要,我的胸怀要比他们俩宽广,只要是诚心讨论问题引用老T的话那就是客啦,哪怕是对立的,我烦的就是自以为是的,什么问题都绝对的,企图一蹴而就简单解决的人。引申开说到那个巨坝,拦坝蓄水、发电、防洪,这在理论上几乎是完美的,可真要应用起来,那就要涉及到许多问题(移@民,气候,地质、生态....),这就需要正方两方观点(行家),最后有民ZHU程序讨论通过。你不能在实验室做的很完美,就生拉硬拽地叫大家跟着你去干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6#
发表于 2010-10-20 22:00:10 | 只看该作者

re:看来方舟子也明细,啥能反,啥不能反。 ...

看来方舟子也明细,啥能反,啥不能反。

然后就整成简单粗暴了,不简单的人就 11年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7#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0 22:02:19 | 只看该作者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秋爸...

下面引用由[U]秋爸爸[/U]发表的内容:

燕博看问题尖锐!

山林一直对方舟子耿耿于怀的就是,这么优秀的一个人才,可惜了,只会科学上小打小闹,非逼他组织起义军不可,真有那一天,就算方舟子想要云帅耳后的一撮毛做毛笔,山林也会立刻去取来当投名...



又要被你带着往回跑,车轱辘话就免了,简单地说:1,他不要打击义军,2,不要高估自己在当下的作用,3,对异己宽容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8#
发表于 2010-10-20 22:21:55 | 只看该作者

re:我感觉QBB这么优秀的人也可惜了,只会在...

我感觉QBB这么优秀的人也可惜了,只会在论坛上打打闹闹,我支持QBB去残联工作。

不行了,要去浮云了,回来慢慢研究科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9#
发表于 2010-10-20 22:26:28 | 只看该作者

re:残联招我我就去,到时候搓饭买单别跟我抢啊...

残联招我我就去,到时候搓饭买单别跟我抢啊,能报销,民脂民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0#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0 22:35:58 | 只看该作者

re:你准备在哪个残联干?北京,还是南京?这边...

你准备在哪个残联干?北京,还是南京?这边的残联有次被我骂的都差点抽过去了,敢来南京干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1#
发表于 2010-10-20 22:39:07 | 只看该作者

re:你厉害,我上次被区残联给说得差点抽过去了...

你厉害,我上次被区残联给说得差点抽过去了,人家还没骂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2#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0 22:39:55 | 只看该作者

re:不会吧?这么软?转基因蛋?

不会吧?这么软?转基因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3#
发表于 2010-10-20 22:43:01 | 只看该作者

re:哎,别提了。再疏通,过些天,看人家给不给...

哎,别提了。再疏通,过些天,看人家给不给我机会,我提着礼盒再去一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4#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0 22:44:33 | 只看该作者

re:要不我给你递盒过期的转基因的月饼带给他们...

要不我给你递盒过期的转基因的月饼带给他们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5#
发表于 2010-10-21 00:00:35 | 只看该作者

re:上来一看,山林又在转了,462楼这篇长文...

上来一看,山林又在转了,462楼这篇长文看完,啼笑皆非。 刚巧这几天在看《大象为什么不长毛》,这篇写蝴蝶和红蚁的科普小文,也收录在内,刚看过。

方舟子跨专业写科普,很难说一点错误都不犯,但这么个挑错法,还真长了眼。

仔细一看,这都乱七八糟些什么啊。第一点是说,方舟子翻译不出术语“沙百利红蚁”,呵呵,在一篇数千字的科普小文里,方舟子用“一种红蚁”来简称,也值得这么被嘲笑。 接下来是对方舟子说的“不很大也不美”做了一番议论,但看下来不明白这么写错在了哪儿,纯粹属于没事找事的。

接下来,居然是列举方舟子抄书遗漏。这太荒诞了。批判者先假定方舟子是应该不遗漏地抄人家的,然后怪方舟子抄得不全。居然还有这么不讲理的。

其他列举的点,也都不是明显的错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6#
发表于 2010-10-21 01:21:22 | 只看该作者

re:幸亏大家的争论,才知道原来我已经吃了这么...

幸亏大家的争论,才知道原来我已经吃了这么多的转基因食品啊。米国太不地道了,作为转基因大户,都不标明。而日本,欧盟,澳国都是标的。人家也有好的FDA。

一方面,看到同行赚钱是支持的,一方面,食品不比药物,是天天吃,每个人吃。能不转,还是不转的好。转了,也该让消费者知道。世界的饥饿问题,不是靠转基因来解决的。食品在发达国家是过剩的。减少除草剂,杀虫剂的使用,我认为也是暂时的,杂草和虫会像细菌适应抗生素一样适者生存的。

还有每个洋房前绿油油的草皮,为了草坪的美观,每个户主用下了太多的杀草剂和杀虫剂,肥料和水,割草的汽油,又不是为了粮食。一直认为欧美这样的嗜好不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7#
发表于 2010-10-21 04:22:53 | 只看该作者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秋爸...

下面引用由秋爸爸发表的内容:


T版来看追尾啊!击掌!

食品上标“这不是转基因食品”,分明是一种商业噱头,你什么时候见到鸡肉上标注“这不是猪肉”?

哈,你被忽悠进去,已经上当,实际上就是一种被责罚了,可难得还有你这样...

唉,QBB的比喻真的有问题耶!好像是分类,配对方面的概念没有过关。还好,这里是以琳,正好上面两项是以琳的强项。QBB赶快请方姐姐帮帮忙,不然真的很麻烦,以后说话处处都要用这些概念滴,呵呵。。。。[EM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8#
发表于 2010-10-21 04:32:49 | 只看该作者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th...

下面引用由thankstoyilin发表的内容:



看来老秋的戏谑手法不总是能被理解。

正因为美国有关监管部门不认为转基因食品是危险的,才没有在法律上要求食品必须标明“转基因”。这一点在中国要求更高,要求标明。----本来这件事情是无所...
至于有的商家标明“非转基因”,那就是为了迎合对转基因尚有疑虑的消费者。----这从根本上讲也没什么,除了有点捣糨糊的味道。

K妈提供的这个信息,侧面反映了美国食品监管是认为转基因安全的。


T版这会儿讲道理,我喜欢!

其实我想说的就是这边一般食品店进的货都几乎没有或者很少有“NO GMO(无转基因)”的标志,反而是最高档的健康食品店(一般卖的东西含自然的东西多没有农药,杀虫剂,含荷尔蒙等)常常有这些东西。这不得不让我们想到在市场上这暗含了什么含义?我觉得也有这个意思:转基因的说不清楚,所以我们尽量卖非转基因的东西。

其实我们这里有营养学家就告诫尽量不要吃转基因的东西。

转基因这个东西在目前可能还是争论的有争议的东西,所以在食用方面谨慎一些也是可以理解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9#
发表于 2010-10-21 05:30:30 | 只看该作者

re:哪篇文章我都没看,就站TQ这边了,终...

哪篇文章我都没看,就站TQ这边了,
终于有空了,给个提示先,现在在辩论啥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0#
发表于 2010-10-21 07:05:39 | 只看该作者

re:美国食品工业的黑幕问题一直都有,包括有机...

美国食品工业的黑幕问题一直都有,包括有机食品,肉类,专门提供给连锁快餐的食物等。

我的自我感觉,转基因在食品工业的诸多问题中,其实还是最安全的一道环节,因为环境派和自然派反对的声音多,这方面的监测也相应多一些,虽然还不够满足公众要求。比起转基因,其他食品工业的曝光少得多,而且有更多的大公司利益在里面起作用。

吃什么才健康,这个问题我感觉不是一个问题,只要不是毒奶粉,毒大米,地沟油,市场上的正规食品,吃什么都不会完美健康,也不会立马生病。
为什么转基因听着就吓人,我不明白,我听着很高科技,我很喜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6-2 05:38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