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第二个课:张老师给二组孩子小林上课
1、根据老师唱的歌词做动作
在这个课题里,张老师边唱边自己做动作,来干扰孩子。刚开始时,老师并没有强调这个活动的规则,在孩子有些混淆的情况下,老师强调规则,只做歌词里的动作,不做老师的动作。这点是需要我们注意的,在进行活动前要先告诉孩子规则。
2、根据颜色点数报数
(1)老师拿出12块红黄蓝绿不同颜色的积木,摆成一排,让孩子数,“1,2,3,……10,1,2”,最后报数“2块”,老师可能没听清(这孩子嘴巴张合度很小,发音不是很清晰),没有及时矫正。
(2)老师让孩子从一排积木中拿出红色的,孩子顺利拿出,老师问“这是什么颜色?”,孩子答“绿色”,老师纠正“红色”,后让孩子数老师手中红色积木有几块,答“4块”,老师把积木插到刚刚一排积木中,“数数红色积木有几块?”,孩子依然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数,老师手把手辅助数,后孩子答道“4块”
(3)依照(2)的方法,拿黄色,蓝色,在拿这两种颜色时,孩子有一两次错误,老师重新给与语言提示,拿对。在一排中按照这些颜色点数报数时,孩子依然从左到右数,老师辅助。
(4)最后从一排中拿绿色,这次孩子拿了两次没拿对,老师退回去,二选一拿绿色,三选一拿绿色……,其中,在作总结时,孩子还是偶尔说错,最后一次对了,这个课题结束。
整体下来,课题不错,但切入点太高,需要按照孩子的程度一步一步扎扎实实的进行,如先把颜色过关,再者一排积木的颜色可先少一些,如只有两种颜色。这孩子对于10以后的数不熟练,可以在唱数上下点功夫,例如,“从1数到30”。
3、判断对错
(1)老师若说对了,孩子就告诉老师“对了”,错了,就告诉老师“不对”。老师拿了大概十张左右的卡片,指着其中一张小狗说说“这是动物类的” “对不对?”,孩子“不对”,老师提示,“小狗是什么类”,“动物类”,老师“那小狗是动物类对吗?”,在带口型提示的情况下,孩子“对了”。后面几张,老师的问题“这是水果类的,对不对”、“大象是动物类的对不对”,孩子的反应是认真的看着老师,辨认着面部表情,回答依然是时而答对,时而答错。
(2)老师若说对了,点点头,老师若说错了,就摇摇头。过程同(1),情况同(1)
4、角色互换
(1)老师:“张老师在干什么?”
孩子:“张老师在刷牙”…………………………大概做了四五个回合
(2)孩子当老师,老师来猜孩子做的动作。因为孩子做不到自己随意做出几个动作,让老师猜,张老师拿出动作卡片作为辅助,让孩子跟卡片做一样的,但前提是嘴巴不能说出卡片中动作的名称,这点对孩子来说是难点,动作很容易作对,可要管住小嘴巴,有点难。张老师也因此一直在做嘘的姿势(食指放在嘴巴前)提示孩子。
通过看第三、四个课题,张老师对课题的切入点有点高,这也是我们老师和家长需要注意的,一定要找对孩子的切入点。
如,第三个课题,卡片的名称比类别就简单一些,“是不是”比“对不对”又简单一些,对于经常用语言表达的孩子点头摇头比回答对错难一些,而“这是动物类,对不对”与“小狗是动物类,对不对”,也不是一个难度上的问题,所以,一个课题的难易程度的把握是很重要的。
如,第四个课题,可以先不换角色,单纯的练习孩子只模仿动作卡片,嘴巴不出声。
虽然孩子在整个过程中都很乖,也很配合,对视也很好,但可以看出来,他小脑袋很懒,非常依赖别人的语言或者眼神等的提示,可以做一些孩子能做,但必须要动一下脑子的练习,如,反说数字/词语,“1,2”——“2,1”,“大山”——“山大”。在《上课不走神》这本书中,有很多有关的练习,可以借鉴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