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B]米其林指南和大众点评[/B] ...
米其林指南和大众点评
by 苗炜
我到巴塞罗那,是来采访大厨费兰·阿德利亚,他的斗牛犬餐厅位于地中海边上的ROSES海岸,大概是世上最著名的米其林三星餐厅。他的绝技是分子美食,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创建的菜系,一顿晚饭有40多道菜。比如第一道前菜是“米其多”甘蔗,米其多是一种常见的鸡尾酒,用朗姆酒配冰和新鲜薄荷叶,但这里的处理让人耳目一新,是用甘蔗在鸡尾酒中浸泡,上菜的时候只有几根小小的甘蔗,你只要嘬两口,咂摸咂摸滋味就完了,这样说来,一晚上吃40道菜还是能吃完的。不过,在吃饭之前,我先看到了英国《金融时报》上的一篇文章,题目叫“星星的陨落”,这里说的星星,就是指米其林餐厅评价体系中的星星,一般来说,我们能吃到米其林一星餐厅就是完美的宴席了,去米其林三星餐厅吃一顿简直可以说是盛事一桩,为啥就说人家的星星陨落了呢?
原来米其林指南的办公室几个月前从巴黎市中心的黄金地段挪到了郊区,在那儿工作的人都感到很不愉快。米其林公司1889年创建,这是家轮胎公司,1900年他们出版第一本米其林指南的时候,全法国一共有3500辆汽车,后来这份米其林指南渐渐成为餐厅评价体系中的黄金标杆,餐厅业主知道,一旦你的餐厅被列入指南,就能带来每年30%的销售增长,但是,在互联网的冲击之下,米其林的权威性逐步降低。法国费加罗报的一位食评家说,每次我在一个小镇上看见一个挂着米其林星星的餐厅,就会想,这里又是一个无聊的地方,每次都果然无聊。也许这位食评家已经厌倦了米其林指南的文化趣味,但对于我这样还没有吃过几个米其林餐厅的人来说,这份指南依然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毕竟我们对西餐不是很熟悉,所以,我见到阿德里亚大厨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米其林、食品评论和餐厅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大厨自己也吃饭,他说,我吃饭的时候发现,好多人现在有这样一个习惯,一边吃饭一边发推特,转换为我们的语境就是,好多人喜欢在吃饭的时候发微博。大厨说,这也许是人们乐于分享的天性吧,但吃饭本来不是很私密的个人享受吗?为什么要让互联网打扰你的享受呢?但是,我们又离不开互联网,比如说你告诉我哪家上海餐厅的菜好吃,我肯定就会上网查找这家餐厅,我是厨师,只要看到菜品的照片就能判断他们家的菜是否好吃,如果没有语言障碍,我能找到很多吃过的人对这家餐厅的评价,我会判断这些网络上的信息。大多数人肯定是这样选择餐厅的,而不是拿着一本米其林指南。
于是我接着问第二个问题,米其林毕竟是小众的,精英的,互联网是大众的,难道你的餐厅也在乎互联网上的评价?大厨毫不客气——我们不会开F1赛车上街,但我们都会看F1比赛,我的餐厅就是F1,所有人都有兴趣看,每年要来我这里吃饭的有两三百万人,可我每年只能招待万八千人,餐厅的预订系统一开立刻就被订满,我当然会在意我们餐厅在互联网上的影响力了,这是即时的反应,你把一张照片发在网上,立刻就会有食客提出评论,这可不是要等米其林指南更新一版那么漫长的反馈过程。
诚如大厨所言,我到这个餐厅来吃饭,完全就是猎奇的心态,吃完了之后可以向别人吹嘘,分子美食大概是怎么回事。这家餐厅有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厨师,他们大多是厨师学校毕业来这里学习厨艺,或者当招待,在这里学习半年回到家乡,都可以号称自己是“米其林厨师”。说实话,我完全被这里的40道菜给吃傻了,有一道菜是棉花糖似的一张纸,上面点缀各式鲜花,吃起来带花椒味道,还有一道菜是奶酪做成的一个大蛋,敲碎之后吃,料理手段之繁复,让我吃得非常有罪恶感。巴塞罗那神圣家族大教堂的大门有一句格言,用多种语言铭刻其上,“感谢上帝赐给我们今天所需要的食物”,这句话的重点在于“所需要”三字,吃饱了差不多就得了,吃到米其林三星就会有点儿罪恶感了。大厨阿德里亚这样教导——餐厅和厨艺的标准,是每个食客自己确定的,只要食材都是一样棒,那做出不一样的东西来才是最重要的。他让我推荐几个北京的餐厅给他,我想了想,一个都没说出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