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像中国教育那样权威压制到大学毕业,肯定不...
像中国教育那样权威压制到大学毕业,肯定不是发展青少年自律的办法。
10岁以上自律能力的发展,应当是和批判性思维发展同步进行的。
先说柯尔伯格的两难故事:海因兹偷药
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特殊的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够救她,就是本城药剂师最近研制的一种新药。配制这种药成本为200元,但药剂师却索要2000元。病人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借钱,最终才凑得1000元。海因兹迫不得已,只好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但药剂师说:“我研制这种药正是为了赚钱。”海因兹走途无路,撬开了药店的门,为妻子偷了药。美国心理学家针对这个案例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海因兹该不该偷药?为什么?假如海因兹不爱他的妻子,他是否应该去偷药?为什么?假如不是海因兹的妻子,而是他的朋友得了癌症快要死了,他是否应该去偷药?为什么?
阶段一,以结果惩罚力度为判断标准:
如果相信让妻子病死,上帝或社会或自身罪恶感对他惩罚更高的,会赞成偷药;
如果相信法律惩罚是更严重的,会反对偷药。
总之就是信什么,就用什么做行为指导。
不过思维进步总会伴随着不信的过程,也就是开始怀疑儿时被灌输的信仰或社会“常识”,因为社会性的原因,从人性的角度开始思考问题,那么就进入了阶段二。
阶段二,以人际关系的公平准则为判断标准
有人站在药剂师的立场上,认为商业社会就是这样,他不降价是没错的,否则就不鼓励科学进步了;
有人站在海因兹的立场上,认为他的行为可以理解,在受法律惩罚和妻子之间,他必须做一个选择,那么法庭就要考虑他的选择是出于善意。
如果是自己遇到了两难问题,每个学生的回答肯定是不一样的,但只要本意是善的,有公平基础,就是可以理解的。
阶段三,也要考虑到人际关系中的对方利益,不能只考虑常规公平原则和自我利益,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争取共识和妥协
如果站在药剂师角度,他可以按照规定做事,也可以通情达理;
如果站在海因兹角度,他偷药既违反了法律,同时也对药剂师本人造成了伤害。
社会是人和人构成的,如果只是利益和法律,是否太冷酷了呢,在人际关系中,是否有中间灰色路线呢,比如药剂师同意让他分期付款,或者给药店做事来补偿等等妥协方案。
阶段四,防止进入以人情为主的判断,进一步引入社会规范和法律的讨论
从大社会的角度分析法律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同时也指出法律和道德规范不是固定不变的,也是不断在改进的,基础还是人性和公平。
高中毕业到这个阶段就可以成为社会良好公民了,要当公知的才进入下两个阶段,进一步学习人类智慧,深入思考道德,国家,法律,社会等问题,为改善生存环境,提高人类文明做出努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