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楼主: 仰望山林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标题装老帖,不拉风、不显摆、不喜欢方舟子

[复制链接]
781#
发表于 2010-11-8 20:54:15 | 只看该作者

re:我不会传图,网上有邓\杨获奖的奖状照片,...

我不会传图,网上有邓\杨获奖的奖状照片,确实如邓所说,研究者一栏中有译者和校者两个人的名字.而邓的最后几句话正是我一直想说而说不出的."而对于那些既无头衔又无权势的人,您要打假必须更加谨慎,因为他们往往没有造假的条件,而且在受到伤害时更加没有保护。 "一个名人很容易有话语霸权和道德优势,而普通人则不然.这是批评者在运用自己的力量时需要格外警惕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82#
发表于 2010-11-8 21:38:44 | 只看该作者

re:这个邓老师写得入情入理,方粉也不能不动容...

这个邓老师写得入情入理,方粉也不能不动容!如此情势之下,方舟子不道歉的话,太没天理。当然,我不知道方舟子道歉没有,如果已经道歉,我对他多了几分敬意;如不道歉,我坚决鄙视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83#
 楼主| 发表于 2010-11-8 23:09:07 | 只看该作者

re:[IMG]http://i.6.cn/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84#
 楼主| 发表于 2010-11-8 23:22:46 | 只看该作者

re:方舟子微博——@方舟子: 这是...

方舟子微博——

@方舟子: 这是报道的原话:“邓晓芒表示,当时,教育部的规定是合作著作只能有一人申请。”此说被我证伪后,邓晓芒辩解说:“我的表述是:教育部规定只能以第一作者申报”,改口也就算了,怎么反过来指责我误解了呢?说了半天,还是没说清楚为何别人能多人获奖,你的就不能?
方舟子回复@dreamerniu:邓晓芒?就是剽窃其老师杨祖陶的成果的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你怎么觉得我需要去读二道贩子的书来补点知识?我不读中国文科学者的书很多年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85#
发表于 2010-11-9 00:00:09 | 只看该作者

re:支持山林,支持云鹤,支持张雁。打假要慎重...

支持山林,支持云鹤,支持张雁。打假要慎重,我有教训,否则会被咔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86#
发表于 2010-11-9 01:50:55 | 只看该作者

re:转个旧文,今天刚看,忽然有些感动。...

转个旧文,今天刚看,忽然有些感动。

好东西是聪明人下笨功夫做出来的 by 柴静

  土老师一年多前约我给他的《生命八卦》写篇稿子,我最写不了这个,“找别人去”。但他一脸无辜地看着我,“你已经是我认识的人里头最有名的了,可以多卖两本”
  放着一般人,这话谁说得出口啊,但他们科学男就说得这么笨拙的诚实,让我哑口无言。

  书出之后,他送我一本,真吓人哪,这只有已经盖馆的作家才能享受的《XX文集》的硬皮儿精装待遇,雪白一个封面中央还放了硕大汉子的托腮大头照,居然卖五十块。
  我实在忍不了这种没天理的事儿,就一直没贴这文章,也不许他贴,想着等这破书打到二折的时候再说。
  就在最近,我等啊等,等了半年,果然便宜下来了,就在我今天打算贴的时候,他喜洋洋地说,老罗的淘宝站要卖他的签名本,让贴这个地址http://item.taobao.com/item.htm?id=7604147721

  我一看,还卖50!疯了吧。
  他给我做思想工作“你就当让老罗挣点钱贴补家用吧,真的,我一分不挣。他也不容易,还得养牛博网,民族教育现在发展得还不好”

  我怎么就拒绝不了这种露骨的实在呢。

  就这么着吧,我贴在这儿,愿意支持签名版就买这个吧,愿意买打折的自己找,至于实在没钱的,我刚才问了一下土老师,他叹口气说,“其实网上能免费下载。”我说,哟,你不是吭吭哧哧好几年才写了45万字嘛……他说,“唉,为了科学嘛”。

  一

  会买这本书的人,肯定像我一样胡思乱想过一些无厘头的问题,比如说“为什么是猴子而不是老虎变成了人?”因为我常常想象一只老虎坐进出租车,庄严地把尾巴掖进来:“师傅,去中友。”自己乐半天。

  袁越的解释是:“因为黑猩猩最耐热。”
  嘎?
  “黑猩猩想活下来,它怕夜里的猛兽,只能中午捕食,而中午最热。”
  这是什么逻辑?
  “哺乳动物最怕热的部分就是大脑。大脑是单位体积产生热量最多的器官,也是对温度变化最敏感的器官。要想为大脑降温,必须加快血液循环,让血液把大脑产生的热量带走。”
  “有什么依据?”
  他立刻眉飞色舞:“考古学家通过测量颅骨上的‘蝶导静脉孔’和静脉窦穿出颅腔所留下的血槽的直径,越是和现代人类接近的猿人头盖骨化石,‘蝶导静脉孔’越多,直径越大,血槽也越浅,说明它们的散热效率也就越高……”
  “嗯……不懂。”
  “总之吧……靠这套高效的散热系统,直立人才敢在非洲炎热的中午四处觅食,靠一顿午饭活了下来。”
  “不可能,黑猩猩那速度,能追上谁啊?”
  “牛羚的瞬时速度虽然快,但只能维持几分钟,否则就会被急速升高的体温烧死,一个经过训练的原始猎人可以在炎热的中午,以每小时20公里的速度连续奔跑四五个小时!直到把猎物追得完全没了力气,只能站在原地等死。”
  哈哈。

  他挺来劲。“人是汗腺最发达的哺乳动物,在剧烈运动的情况下,一匹马每平方米皮肤每小时大约可以排汗100克,骆驼为250克,人可以达到惊人的500克!”
  “能排汗有什么用啊,我就跑不了那么长时间……”
  “你看,长时间的奔跑需要大量的氧气……”
  “……”
  “在听吗?”
  “你说要是老虎坐在出租车里,会是蹲在座位上吗?”
  “……”

  二

  袁越有个博客叫做“土摩托日记”,所以我们私下里都喜欢叫他土老师。土老师在饭局上常常也想谈谈音乐和文化,但一说话,就被人打趣:“你有什么科学依据?”
  他如果想认真解释,就引起一阵哄笑。
  他嘿嘿一乐,从不反击。

  这句话是他的标志,因为他有固若金汤的重实证,重逻辑,重量化分析的思维习惯,他写的这个叫《生命八卦》的专栏,很短,但是每一篇写得都挺用力。除了他在美国做过的十几年的科学工作的经验,每天去看最新《科学》,《自然》,《新科学家》和《发现》,《纽约时报》、《时代周刊》……的科学版的报道,再动用维基和谷歌等搜索引擎,“寻找一切可能找到的相关素材”。

  用他自己的话说,最笨的方法。
  顾准说过,中国人太聪明,常常追求顿悟式的大智慧,像王阳明那样,对着竹子“格物致知”,格了七天七夜,什么也没格出来,大病一场。

  土老师写这些关于生命的八卦,不追求什么微言大义,不会动不动就直奔人类的终极智慧而去——我看对他来说,也没什么那样的智慧存在。他只是老老实实地好奇,想了解一事一物,所以不带前提地寻找证据,往往颠覆我自以为是的常识和经验。

  所以,关于厦门“PX事件”和地震预报的争论中,他都在提供不同的意见,既不同于官方,也不刻意反官方,他只是忠于他了解到的数据,我没有看到过他因为顾忌而站在任何一方的立场上,也没看过他赶过时髦,他只是展示证据,和提供他寻求证据的方式与路径。

  “我在写作的时候会有意识地在科学思维方式和研究思路上多下笔墨。”他说。逻辑自会将人推向应往之地。

  地震时,陈坚遇难去世,他也在场,但他的报道提供的不是简单的感慨痛惜,而是救助中的科学。“坏死的肌肉释放出来的肌红素等蛋白质,以及钾离子等电解质就会随着血液循环进入内脏,导致肾脏或心脏功能衰竭。一旦出现这种情况,病人几分钟内就会死去。”

  他引用医生的话“面对病人的时候不轻易动感情,这样才能在冷静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三

  土老师其实也经常试图抒一下情,前两天他在秘鲁给大家发短信说:“马楚比楚象个一肚子心事的哑巴,心事重重地坐在山坡上。”

  但很快他就对印加人用处女祭祀山神的宗教情感产生了不敬之意:“有个小细节让我产生了一丝不安,X光显示,她是被人用尖利的石块击中脑壳后死去的,科学这家还分析了她体内的血红蛋白,发现她被击中后起码还存活了5分钟……这不仅是一个宗教祭祀场所,可能还是个谋杀现场”。

  在他的世界里,理性是至高无上的神,一切都在其之下,在这种“求真”的憨态面前,任何感情都要让步。

  他算是歌手小娟极好的朋友了,写乐评时也直言不讳地批评。写完还浑然无事去见人家,回来后在MSN上不安地对我说:“她哭了……”
  唉。

  四

  他也有我看不顺眼的地方,就是理科男的优越感。
  我看土老师第一篇文章是《我只喜欢和智商高的人聊天》,写他当天吃饭的对象,“也是复旦的!也是高考数学满分!”

  我这小暴脾气,立刻写了一篇我从小没得过100分,从没被老师表扬过的人生经历,还差点把题目写成《从此失去土摩托》。哈哈。
  土老师倒没生气,只在MSN上打了个红脸儿。我几年后才弄明白,他是打心眼儿里喜欢智力这回事,这不光是他的乐趣——也许还是信仰?那种兴奋之情里一多半是天真的高兴。

  土老师的博客座右之铭是:偏见源于无知。他的尖锐不是与人而战,他与他心目中的无知作战。
  当然,有的时候姿态不太好看,男生们嘛,总有点儿觉得自己个儿“站得高,溅得远”的蛮劲儿,梁漱溟批评过熊十力的“我慢之重”——“慢,就是傲慢,就是觉得自己真理在手,心里高傲,看不起别人。”

  但他同时也是我见过最讲道理的家伙,即使曾与他论战的人,即使讽刺伤害过他的人,只要有一个说法有见地,他还是真诚地赞叹。他的博客被老罗从牛博首页拿掉之后,他对我说“他删我删得有道理”,我原来想过“这厮不是装的吧……”,时间长了,发现还真不是。

  用老罗的话,“土摩托是一个极少见的有赤子之心的中国人”。

  在胚胎问题上我与方舟子有不同意见时,土老师很不留情面地写文章批评我。我当时认为我们争论的点应该在伦理上,但我后来理解了他为什么那么来劲,因为他们认为谈伦理的基础是“记者对真相要有洁癖”。

  这句话对我来说很有用,以往做一期节目,办公室里经常要讨论,“我们的落点在哪里?我们的价值观能高于别人么?”但是,不管你有一千个漂亮的第二落点,有一个问题是绕不过去的,“真?还是假?”

  我在调查中也常担心观众对过于技术性的东西会感到厌倦,但是后来我发现.人们从不厌倦于了解知识——只要这些知识是直接指向他们心中悬而未决的巨大疑问的。
  所以现在在出发前,我只问“我们能拿到的事实是什么?这个事实经过验证吗?从这个事实里我能归纳出什么?有没有相反的证据?还有,嗯,别忘了,土老师这样的天敌看了会说什么……?”

  我也曾批评他智力上的独断与优越感,而从他近来的文字中也看到很大的变化——少有尖锐刺目的字眼,不是“立异以为高”,而是提供更多的材料让人思考。

  我想,这是他约我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我们都清楚,人人都有缺陷,所以必须尊重异己,对对方的观点审慎地观察和研究,并且公开而有诚意地讨论和交锋,这是纠正偏见的最好方式。

  五

  最后说一句。

  每次我习惯性地批评土老师文章的时候,他总是非常老实地说:“对,您说得对!”,我就不好意思往下说了。偶尔想夸一下的时候,他的反应总是“其实我那篇才叫真的好呢”,雀跃得让人心碎,也没法儿接话。

  好吧,总算,借此机会,让我完整地表达一下,土老师的文章里有一种少见的穷究事理的憨厚笨拙的劲儿,加上他智商……咳咳……智商确实高。

  六哥说过,好东西是聪明人下笨功夫做出来的。
  这个笨功夫,是必须下的,急不得,急的结果都是油条式的——炸得金光铮亮出来了,都是空心的。

  科学如此,媒体如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87#
发表于 2010-11-9 08:42:45 | 只看该作者

re:在高校呆过的都知道,在学术界内,杨邓这样...

在高校呆过的都知道,在学术界内,杨邓这样的事情一定得掌握很小圈子里(甚至是两人之间)的内情,才能断得清楚。在充分了解之前,不要有先入为主的意见。

看邓晓芒的这封公开信,很诚恳。

附方舟子最新回复:

方舟子:关于奖金的情况,如果邓晓芒所说属实,即他分给了杨先生,我愿为在微博上引用别人的说法说他“独吞奖金”而道歉。

方舟子:邓晓芒最令人不齿的是,他居然还有脸在公开信中引用杨先生在2004年4月在武汉大学召开的表彰大会上恭维他的话。那次会议是在报奖之前开的。他怎么不敢引用杨先生在去年写的《后记》和《康德“三大批判”新译的七个寒暑》对他们两人的合作实质的详细说明和对他的委婉批评?

附:《康德“三大批判”新译的七个寒暑》: http://www.aisixiang.com/data/25094.html
附:《后记》: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261470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88#
发表于 2010-11-9 08:59:24 | 只看该作者

re:在自然科学这个领域,方确实有他的过人之处...

在自然科学这个领域,方确实有他的过人之处。但一到具体的学术伦理问题,确实不是旁观者轻易弄得清楚的。这个原则应该是民举官纠,最后以权威机构的结论和学术共同体的认可为准。而国内在这两方面可说是全面崩溃,不可救药。
在学术合作上双方因名利纠葛从愉快到不愉快的例子太多了。我正在看的《中国禁书简史》,其日文版竟然只写了主编的名字而把实际写作的三位作者名字丢掉了!结果怎么样?没怎么样,在国内版出书时主编写了序言道歉,作者是主编的学生,书中还是满纸感激之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89#
发表于 2010-11-9 09:13:08 | 只看该作者

re:“民举官纠”是对的,在国外,给出判断的“...

“民举官纠”是对的,在国外,给出判断的“官”不是行政管理,而是fellow组成的、有公信力的学术团队。在国内,现阶段,这样的团队不可能存在,但“官方”又不作为,这个就麻烦了。

邓这件事情,在不充分掌握个中细节的时候,我个人判断是:假设(只能假设),杨先生在《后记》和《七个寒暑》中所述为真,那么,即使邓不构成独吞荣誉的话(毕竟说起来署了两个名字),以“邓译杨校”的形式报奖,说不过去。----说这个,和邓公开信所陈述的内容之间,并无矛盾。

至于杨先生为什么当初“同意”、事后也未高调澄清,只是隐晦澄清,个中缘由就不得而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0#
 楼主| 发表于 2010-11-9 09:37:42 | 只看该作者

re:无论如何,对二人花费数年的心血翻译出来的...

无论如何,对二人花费数年的心血翻译出来的巨著,方用“二道贩子”草率评价他们的成果,是轻佻和浅薄的。方本人的科普知识又是从哪贩卖来的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1#
发表于 2010-11-9 09:57:45 | 只看该作者

re:“二道贩子”是方舟子对邓晓芒的称呼,不是...

“二道贩子”是方舟子对邓晓芒的称呼,不是“对二人花费数年的心血翻译出来的巨著,方用‘二道贩子’草率评价他们的成果”。

称邓为“二道贩子”我也不同意,也觉得方说的太轻佻,毕竟邓是有真材实料的。但也不能因反感方舟子而改变他的话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2#
 楼主| 发表于 2010-11-9 10:00:43 | 只看该作者

re:“你怎么觉得我需要去读二道贩子的书来补点...

“你怎么觉得我需要去读二道贩子的书来补点知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3#
发表于 2010-11-9 10:07:34 | 只看该作者

re:呵呵,方的原话是:回复@drea...

呵呵,方的原话是:

回复@dreamerniu:邓晓芒?就是那个剽窃其老师杨祖陶的成果的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你怎么觉得我需要去读这种二道贩子的书来补点知识?我不读中国文科学者的书很多年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4#
 楼主| 发表于 2010-11-9 10:11:12 | 只看该作者

re:“二道贩子”是对邓晓芒书的评价,不是邓晓...

“二道贩子”是对邓晓芒书的评价,不是邓晓芒本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5#
 楼主| 发表于 2010-11-9 10:15:40 | 只看该作者

re:如果邓不做翻译工作,用“二道贩子”评价邓...

如果邓不做翻译工作,用“二道贩子”评价邓那是不通的或方在呓语,邓的翻译行为被方污称谓“二道贩子”当然连带他的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6#
发表于 2010-11-9 10:21:11 | 只看该作者

re:大部分人不会去了解事实,而在网上互飞板砖...

大部分人不会去了解事实,而在网上互飞板砖。这些评论都不足信,我只相信自己看到材料。

俺大概梳理了一下基本事实:

(1)邓是杨的高足,杨对邓的勤奋和才华都很欣赏。
(2)翻译工程的工作模式,是一部分一部分推进的。邓先给出初稿(部分原因是邓会用电脑做文字处理,效率高),然后杨邓仔细推敲,核实译文。最终成稿。
        (个人观点:翻译工作,给出初稿容易,难点的推敲,费力。基本符合2/8原则:80%的精力,消耗在20%的推敲上)
(3)书稿初版、再版的合同上,都是“甲方(著作权人):杨祖陶 邓晓芒     乙方(出 版 者):人民出版社”
                   出书时的署名上,都是“作者署名:康德 著 邓晓芒 译 杨祖陶 校”
     据杨文,自己是行将退休的人,有提携后进的意思。
(4)申报奖励后,虽然证书上署名“邓译杨校”,但只有邓有证书,杨未获证书。教育部正式发到各省市的奖项通报红头文件中,只有邓一人的名字。

以上是客观事实。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各自的心思怎样,外人无法揣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7#
发表于 2010-11-9 10:35:44 | 只看该作者

re:这里头或许永远无法确认的,是整个翻译工作...

这里头或许永远无法确认的,是整个翻译工作,邓杨两人的实质性贡献占比如何。这是除了两人之外,别人无法断言的。

世态复杂,学术界内尤甚。这样的成果对一个年轻学人的助力非比寻常,放大时间跨度来看,如助长了一位有良知有才华的学人脱颖而出,也算是一件功德。剩下的是自己怎么掂量自己了。如果这件事情上,到目前杨仍能欣然认可,邓也问心无愧,这两者同时具备的话,就是佳话。否则就另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8#
发表于 2010-11-10 00:10:47 | 只看该作者

re:中国有个说法叫“忠厚长者”,但长者未必忠...

中国有个说法叫“忠厚长者”,但长者未必忠厚,自是具有逻辑严密性的。余者如理直气壮,但同样的,气壮未必理直。所以,我不评论那个杨长老,倒不是我姓杨,而是评论对或者错,必定都是我错,这是现实社会的利与传统社会的势决定的。

我只能说,我敬佩雁子的才华与中直,只是有时并不一定接受她的各种立场与观点,只能说理解与尊重,但这回我是完全地赞同雁子的立场。T版们在这个问题上再说什么,我都坚决文科,绝不认同。

下面引用由张雁发表的内容:
邓的最后几句话正是我一直想说而说不出的."而对于那些既无头衔又无权势的人,您要打假必须更加谨慎,因为他们往往没有造假的条件,而且在受到伤害时更加没有保护。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9#
发表于 2010-11-10 00:22:51 | 只看该作者

re:这个世界,特别是中国,需要方舟子这样的“...

这个世界,特别是中国,需要方舟子这样的“傻子”,虽然他经常做错事,还死不改悔,
保护方舟子,取决于我们是从每件事情的细节看问题,还是从全局看问题。

我依然支持保护方舟子,也许他会越来越偏激,越来越自大,越来越打击到不应当打击的地方,但是这样的人,中国没有第二个,
这样的历史意义,不是从一件事情上反映出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00#
发表于 2010-11-10 00:30:42 | 只看该作者

re:燕子的貌似偏执是一种睿智;T版的的确聪明...

燕子的貌似偏执是一种睿智;T版的的确聪明则归于偏执。

所以,即便燕子与T版观点多有耦合,但立场与视野却决不可同日而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6-7 22:3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