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楼主: wonder197980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思维导图——图解孤独症谱系障碍

[复制链接]
41#
 楼主| 发表于 2013-9-2 07:18:49 | 只看该作者

ABA,谢谢你教会我如何交友

认识一个新朋友后,开始的时候必定是长期的朝夕相处,才能培养感情。所谓'一起同过学,一起下过乡,一起扛过枪,集体分过赃,共同嫖过娼' 。这就像学新知识或者新技能之初的'密集训练'一样。

在这个朝夕相处中,在一起能带给双方开心的体验,就是一种'强化'。这个是友谊得以建立所必需的,就像学新东西必须给孩子以强化物一样。这种强化一方面要是有物质的,时不时送个对方喜欢的礼物啊,请吃顿饭啊(否则只是甜言蜜语,一到花钱就不舍得的,友谊的真实性往往值得怀疑),另一方面又不能只是物质的,双方必定是在精神上能彼此赏识的,经常发自内心的佩服对方,喜欢对方,彼此得到对方的肯定和认同(否则成了纯粹的物质关系,金钱关系,业务关系,酒肉朋友)。这就像我们给孩子的强化一样,要有物质的,食物,玩具,活动,又不能全是物质的,一定要加入社会性强化,否则就成了人家污蔑aba是训小动物那样了。反之亦然。
当然,送礼物一定是投其所好的,请吃饭一定是对方爱吃的,说话也一定是对方爱听的,这才是真正的强化。如果你送自己认为好而对方不一定喜欢的东西(小羊请客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听过,可是现实生活中的大人往往也重复着小羊的错误,送老婆的礼物不是她喜欢的,或者给孩子的强化物孩子不喜欢),你总说你认为有用而对方根本不爱听的话,那就不是强化,友谊就无法建立。在aba里这就是强化物的科学评估,而不是教导者'自认为'或者'想当然'。起不到强化的所谓'强化',那不是对方'不识好人心',那是你的强化物没评估好。

如果每次在一起,你的友好或者是被'冷处理',被无视,得不到你想要的积极回应,或者甚至'好心喂了驴肝肺',你的友好总是被拒绝,被误解,行善却被指为别有用心,那这友谊能建立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

交了一个朋友之后,我们还会继续交别的朋友。认识的人越来越多,但经过若干的相处,你慢慢从很多熟人中,识别出了可以成为你朋友的人。茫茫人海,你都能一下子找到能和你对视的那双眼睛。 而那些'道不同,不相为谋'的人,就成了天然的'干扰物'。 如果你敌友不分,或者说分不清酒肉朋友和真心朋友,那你就是没过'扩展训练'这一关。后面你的生活一定会发生混乱。

经过'密集训练'似的朝夕相处并经过'扩展训练'之后众里寻他,你得到了一系列你自己的朋友,有红黄蓝绿等等。慢慢的,这些朋友放在一起或各自分开放在人群中,不论工作,玩耍,谈天说地,也不论享福患难,'变换各种指令和泛化各种场景',这些朋友还都能和你在一起,彼此识别,彼此带来温暖和快乐的感受,那就过了'辨识训练'和'泛化'关,基本上这些朋友就是真正属于你的朋友了。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朋友有聚,自有散。有的朋友'密集训练'之后彼此虽然分开,但还会时不时打电话,时不时相约聚会,生日或节日送个礼物,就如同技能掌握之后的'间歇强化'一样。这样的做法使友谊得以维持,就像技能的维持和巩固一样。而有些人,'人走茶凉',朝夕相处可以,一旦分开,再无联络,这样的话,当年再好的朋友,也会慢慢的无法做朋友。就像技能如果不巩固就会慢慢消退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
 楼主| 发表于 2013-10-8 13:09:10 | 只看该作者

转发我一个朋友的教子之道,满含ABA的精髓,佩服!

这篇文章是我一个朋友,一个NT家长写的,介绍了她解决孩子问题的过程。看完之后,我忍不住惊叹,普通家长里的精英原来都是深谙ABA的,我们听讲座、看书、参加培训,千辛万苦学习到的东西,他们天生就会!所以每当我想抱怨孩子为什么学不会,为什么脾气大的时候,我总是想起这个家长,这时候我不再埋怨孩子笨,只能自责自己不够智慧。


                                             行为契约的故事

学游泳,我们作为一名编外人员,9月份的进度跟进明显感觉吃力,因为小学的任何变动我们无法得知,仅有的一名编外人员,老师也从没特别通知过。这一个月经历了游泳馆闭馆,经历了小学秋游,还有自己预防针,外教课,以至于阴差阳错得错过了好些次课,再加上初期多多也滋歪:水太凉了,不想去了。对这一个月的游泳真是没敢想太多,只要巩固几次,明年天暖和了,还会游就成。

没想到一个承诺让这个月的游泳有了转机,多爸和多多签了个协议,如果多多可以坚持游完这个月,他将得到一辆玩具汽车的奖励。——<行为契约>

没想到一辆玩具汽车能造就这么大的动力,自此,多多再也没有任何抱怨,每次都乖乖得去游泳,而且还很享受。昨天游完出来,刚好碰到女教练也在,女教练走过来说:回去家长可得好好表扬一下多多,我们蛙泳游利索了,今天开始练习自由泳了,练得还挺是那么回事!应该是因为多多年龄最小吧,老师的口气都是赞赏和怜爱,还说:孩子也冷得够呛。听完这样的表扬,多多心里也美滋滋的,我问他,里面还冷吗?他说:不冷啊,我使劲游就不冷。一辆车真不至于有这么大魅力吧!我惊讶。

                             冷处理的故事

一觉醒来都晚上7点了,这午觉睡得!我们的晚饭都进行完了,我问多多:吃饭吗?我给你热热。他默许了,但精神明显还在半梦半醒之中,一会又从饭桌回到沙发去了?我说:嗯嗯?怎么又走了啊?他突然一句:我不想吃了!贝贝熊根本就不全!这真是没来由的发脾气,我好言相劝:新买了一辑不全吗?那都是全的啊。我都给热好饭了,不吃一会又凉了........谁知人家一句都不接茬,一个人在那生闷气。我隐忍着继续说:“有什么问题说出来,你不说出来别人怎么知道你在想什么?说出来咱们一起解决不就行了?” 回答我的居然还是沉默,我没法不爆发了:“行,你不愿意说就自己闷着吧,饭不吃我也收了,等你饿的时候也只能饿着,因为晚饭的时间已经过去了,这样无视别人的劳动成果,等你想吃也只能是凉的!”

自此我开始看报纸,互相沉默着,这种沉默会到什么时候,可是沉默是你选择开始的,打破沉默的不应该是我。——<冷处理>

我在看报纸的间隙,斜着眼睛偷偷得瞄他,一会看着小嘴撇着开始哭了,但是是无声的!这到底是个什么劲儿呢,尽管我想去干涉一下,但还是忍住了。——<爆点快来的时候,一定要忍住,否则前功尽弃>

又过不一会儿,多多喊了一声:妈妈,...........后面还有一句话,但是被嚎啕大哭声给淹没了,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得,似乎冤屈极了——<.爆点>。

这时候我走了过去,蹲在他身边,等他的哭声缓下来之后   ——<爆点过去,表现好的时候才能给注意力>

说:“你刚才说什么,我没听见?你愿意说,我就愿意听”。他又说:“妈妈,你不爱我了吗?你怎么不理我了!” 说完又委屈得抽噎起来。我真是哭笑不得,我是最不想做哪个得啵得啵得的妈妈,可是生活已经把我折磨成那样了,可当我抵制那样做的时候,居然还有人不习惯。“妈妈当然是爱你的啊,可是你刚才对妈妈乱发脾气,我也生气了!而且是你先不理我的。其实这样很不好,你的贝贝熊里不是有个故事就是大家都不说话,最后浪费了美好的一天,那叫什么名字?有问题要沟通,闷在心里解决不了问题!”多多说:“我知道我错了,你还爱我吗!” MY GOD, 听着这样的对话,简直就是一部言情剧! 回答当然是肯定的,而且也是真心的哦。

矛盾化解,开始解决问题,我问:“贝贝熊哪不全了?" 多多说:”小音响里你没给我拷全。“ ”不对啊,我记得当时是我们两个人一起选,一起拷的,就算是不全,咱们俩还可以一起去下载补全的,这个不用发脾气的,现在你先吃饭,吃完饭我们一起去补齐,行不行?!” 问题解决了,多多别无他话,乖乖吃饭,比平时吃得还多。

这件事,得感谢奶奶没有参与。——<冷处理的一致性是必须的>

俗话说,小吵怡情,矛盾解决了,感情更进一层呢!当我再次要求帮他热饭时,他拒绝了说:不用热了,不能浪费你的劳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
发表于 2013-10-8 15:59:02 | 只看该作者

re:收益匪浅!谢谢各位!

收益匪浅!谢谢各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
 楼主| 发表于 2013-10-9 18:51:47 | 只看该作者

挖掘歌曲里的教学元素之案例——七只小鸡

语言是谱系孩子的难点。而歌曲、绘画和游戏相对来说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很多歌曲中蕴藏着丰富的教学元素,如果能好好的挖掘,最后把歌曲、绘画和阅读理解等语言教学融为一体,相信孩子们学起来会轻松很多。如果在学习之后,再进行几轮角色扮演游戏,把这个故事表演出来,不仅可以加深故事的理解,还可以练习对话,提高语言表达。希望这样的歌曲能多一些!

教学目标:
数学:点数1-7,加法1+6=7,比较多少,1和7。七只小鸡与七粒米一样多,一一对应。序数之老大到老七的排行。
语言之量词:一只小鸡,一只蚂蚁,一粒米。
语言之词汇理解: 推来搡去,打听,纳闷,一股脑儿,疑惑,解释,喘口气儿,谦让,乐于助人
想法解读:小鸡都爱吃米,为什么又谁也不吃那一粒米?它们是真不想吃吗?想吃为什么又不吃?(难点)
品德教育:谦让,东西不够的时候,要先人后己,不能争先恐后的抢。比赛的时候要竞争是另一回事。助人为乐,看到别人有困难,要帮助别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慷慨大方。遇到困难要想办法,事情总有解决的办法。

教学内容:
  
一、歌曲:七只小鸡

七只小鸡叽叽叽 叽叽叽
土里刨出一粒米 一粒米
你让我来我让你呀 谁也不吃这粒米这粒米

走来一只小蚂蚁 小蚂蚁
从家搬出六粒米 六粒米
从老大来到老七呀 一只小鸡一粒米一粒米

二、边画图边讲故事

有一天,天气晴朗。七只小鸡叽叽叽叽的叫着笑着,一起出去玩。它们在草地上散步,还用爪子在土里刨着,期待能发现什么好东西。忽然,小鸡老七从土里刨出一粒米来。小鸡们看见米好开心啊!它们最喜欢吃米了。可是有七只小鸡呢,米却只有一粒。米少,鸡多,该给谁吃呢?小鸡们虽然都很想吃米,口水都快流出来了,可是它们都在想,如果我吃了这粒米,别的小鸡就吃不到了,它们肯定会不开心的。如果是个大蛋糕,大家还可以切开来分着吃。可是米这么小,也没法切呀。为了不让别的小鸡不开心,它们谁都没有抢这粒米,而是你让我,我让你,谁也不吃这粒米。老大说,“老七,你最小,你吃吧。”老七说,“二哥,你吃吧,你今天早上没吃饱。”老二说,“三弟,你吃吧,你今天早上帮妈妈干活受累了。”。。。

正在这时,一只小蚂蚁走过来,看见小鸡们推来搡去,还以为它们在吵架呢。小蚂蚁一打听,原来是米不够分呀。蚂蚁说,“你们等着。”说完,就转身回家了。小鸡们正纳闷呢,只见小蚂蚁嘿哟嘿哟费力的走过来,手里还拖着一个大袋子。袋子太重了,累得小蚂蚁满头大汗。小鸡们赶紧过去帮忙,鸡老大问道,“这是什么东西呀?”蚂蚁擦了擦头上的汗,一股脑儿把袋子里的东西全倒出来了。哇,原来是米呀!鸡老六数学最好了,它立刻开始数了,“1,2,3,4,5,6。大哥,一共有6粒米呢,加上我们刚才刨出来的那一粒,正好是七粒耶!”鸡老大疑惑地看着小蚂蚁,等着小蚂蚁解释。小蚂蚁这会儿才喘了口气儿,说道:“刚才看见你们七兄弟为了一粒米互相谦让,我很感动。正好上次我们家在田里捡了很多米,就给你带来6粒。这下,你们七个够分了!”七只小鸡这才明白,原来小蚂蚁是为了它们啊!“谢谢你,小蚂蚁!你真乐于助人!”
七只小鸡开始分米,老大一粒,老二一粒,老三、老四、老五、老六到老七,一只小鸡一粒米,刚刚好!小鸡们开心的低头吃米,小蚂蚁看见小鸡们那么开心,也高兴极了。

三、阅读理解提问设计:

故事里都有谁?有几只小鸡?几只小蚂蚁?(七只小鸡和一只蚂蚁)
小鸡怎么叫?小鸡爱吃什么?(叽叽叽,米和虫子)
小鸡找到了什么?在哪里找到的?怎么找到的?(一粒米,土里,刨出来的)
小鸡有几只?米有几粒?鸡多还是米多?
如果有一块蛋糕,有7个小朋友,可以怎么办?(切开分着吃)
如果有一颗瓜子,有7个小朋友,怎么办?能切吗?为什么?(不能切,太小了。)
面对一粒米,七只小鸡是怎么做的?抢还是让?(你让我来我让你,谁也不吃这粒米)
小鸡爱吃米吗?为什么谁也不吃那一粒米?它们是真不想吃吗?想吃为什么又不吃?(画想法泡泡图)
肯德基只剩下最后一个鸡腿了,妈妈和你都没吃饭,妈妈说,你吃吧,我不饿。妈妈是真不饿吗?妈妈为什么说她不饿?你会怎么说?怎么做?(《一碗阳春面》)
正在小鸡们为难的时候,谁来了?它以为小鸡们在干什么?它的想法对吗?
小蚂蚁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后,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你知道小蚂蚁干什么去了吗?小鸡们知道吗?(纳闷,就是不知道怎么回事。)
小蚂蚁回来的时候拿着什么?袋子里有什么?有多少?
小蚂蚁为什么搬来六粒米?它要把米给谁?
原来有1粒米,小蚂蚁又给了小鸡们6粒米,现在小鸡们一共有多少粒米?
现在米和小鸡哪个多?
现在小鸡们还需要谦让吗?是谁帮助它们解决了难题?从老大到老七,一共有几只小鸡?每只小鸡分到了几粒米?
如果你看到别人有困难,会怎么做?
故事里谁没有吃米?如果你是小蚂蚁,你会带几粒米?

四、角色扮演
道具:小鸡头饰,写着老大到老七。蚂蚁头饰。布袋子,大点的纸质米粒。
1.桌面用布玩偶或塑料小鸡玩具和小蚂蚁进行,以便于孩子从整体把握和理解。
2.找七个小朋友扮演小鸡,一个小朋友扮演蚂蚁。孩子身临其境,明白自己的角色和该有的对话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1 07:13:35 | 只看该作者

re:ABA与游戏之我见鉴于很多人仍然对A...

ABA与游戏之我见
鉴于很多人仍然对ABA不接纳,甚至深恶痛绝,只想通过游戏的方式改变所谓自闭症核心,我想说说我的看法。
ABA是行为学,他注重矫正人的行为。这是外在的东西,是让孩子们看起来显得正常的东西。他教会孩子们规则,通常是外界给他的规定,所以通常的强化也来自外界。因为你顺应了别人需要,顺应了社会需要,所以有这些,你可以基本上被社会接纳和认可。ABA就象我们的工作,我们做了社会需要我们做的事情,社会能让我们有经济收入,能保障我们基本的生活所需。这个强化,金钱,自然是来自外界。有的人极其反对让孩子为了得到奖励而完成任务,说那孩子不还是为了玩才完成任务的?有意义吗?我想问问大家,这个世界上,有几个人是真正喜欢自己的工作,享受自己的工作的?哪个人不渴望着下班和放假,渴望着休闲和娱乐?可又有几个人可以成天不上班不工作不挣钱只吃喝玩乐游山玩水的?除去那些富二代官二代,老百姓哪个不得为衣食住行奔波劳碌?!奔波劳碌的时候哪个是心甘情愿喜欢这种劳碌生活的?你可以说,他是为了将来吃喝玩乐才去煤矿下井挖煤的,所以社会让他下井挖煤就没意义,只有让他发自内心喜欢上下井挖煤了,他有内在动机了才能让他去挖煤?

可是人活一世,如果仅仅为了衣食住行奔波,然后就终此一生,这样活着也太苦了。我们都需要放松,需要休闲,需要娱乐。这才是生活。只有下班后得到了足够的享受,才能有足够的劲头去投入第二天的劳碌。有句话叫,挣钱不花,不如出家。这下班后的娱乐,就是花钱的过程,是我们根据自己的内在喜好和动机,自由选择的过程。爱吃的吃,爱唱的唱,爱旅游的旅游,爱摄影的摄影,爱养鸟的养鸟,爱养花的养花。这些事情绝没有别人要求你,当然也没有外在的强化,完全来自你的内部动机,自我强化。
对孩子来讲,游戏,玩,毫无规则,完全靠孩子内在动机的,大人完全照顾孩子喜好,用各种夸张极致的手法来吸引孩子对人的关注,和成人生活里的娱乐是类似的。这就是国内某机构一直强调的。
我绝对赞成,通过这种方式真的能增加孩子对人的兴趣,对于自我沉迷特别严重的孩子极其有效。就算是沉迷不深,甚至正常的孩子,经常和他们玩一些让他们开怀大笑的游戏,绝对是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剂和点缀。就像因为对工作不满而悲观失意绝望厌世的人,是非常需要通过让他享受生活,来重新点燃他对生活的渴望的。就是普通人,也一定需要娱乐来缓解压力,增加生活动力的。
可是孩子只做游戏不懂规则,只知道别人去迎合他的兴趣,不懂得他去满足别人的需要,对于他能真正融入社会是绝对不够的。

我个人认为,真正的社会性,绝不仅仅是对人有兴趣(当然这是第一步),关注别人,而是既不委屈抹杀自己的需求和喜好,又能够根据别人的喜好,情绪,需求,适度调整自己的语言,行为,情绪,需求,最终和别人达到共赢的局面。既能工作挣钱,又能享受生活。而最理想的,必然是工作恰恰是他的喜好,他在工作中不仅仅能得到社会的外在强化,同时能享受其中,得到自己内在的强化,具有强烈的对工作过程本身极其享受的内在动力。这才是我们真正的培养目标,那就是把我们的目标不着痕迹地隐藏在看似随意的游戏中,让他对所学的东西如对游戏一样着迷喜爱,后面我们根本不需要外在的强化他也会心甘情愿去完成你想让他完成的任务。其实这就是'寓教于乐'的本来含义。也是我想极力推动ABA与游戏完美结合的原因。在游戏中渗透随机教学,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学习社会交往规则,学习语言沟通交流的方法。只是这些,一般的家长和老师做不到,所以他们才会支离破碎的简单否定ABA或游戏。他们看到的是矛和盾,相互抵触,我看到的是,没有矛,无所谓盾,没有盾,何谈矛。他们本来就是一个整体。 我要让他们,重新合二为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
发表于 2013-11-22 04:20:01 | 只看该作者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wo...

下面引用由[U]wonder1979800[/U]发表的内容:

       coco老师讲过,冷处理不是惩罚,冷处理和惩罚是处理行为问题的两个并列的方法。惩罚是干预者给了不喜欢的(+1)或拿走喜欢的(—1),对于被干预者来说,或者是多了什么,或者是少了什么。而冷...

这个例子很形象有趣。楼主真是高手![EM0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1 15:22:39 | 只看该作者

PRT

PRT讲座听了,但说实话没有吃透,感觉像之前知道的很多方法的拼凑。记录一点笔记,算作今后的参考吧。

Pivotal response therapy/trainig/treatment,不是一次针对某一个具体行为,而是旨在提高儿童的几个关键能力,包括4个方面,即motivation,social initiations,responsivity to multiple cues and self-management.(动机,社交主动性,多线索应答,自我管理)。有时还包括同理心empathy。
PRT主要是在玩的过程中教导,主张大人跟随孩子的兴趣引导(类似地板时光),给孩子足够的选择权和主动权,采用随机教学的模式,没有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任务可以更改),或者说更注重孩子的主动性,更注重孩子在互动中的积极反应(改善孩子不理人的毛病),所以对反应的正确率要求不高,只要孩子努力的回应,就会给予直接的自然强化。
PRT对社交互动、语言和学业能力的提高和问题行为的改善都有帮助。

http://en.wikipedia.org/wiki/Pivotal_response_therap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
发表于 2013-12-11 15:23:25 | 只看该作者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柳茵...

下面引用由[U]柳茵[/U]发表的内容:

  
这个例子很形象有趣。楼主真是高手!


谢谢S老师认可!得到你这样的评价,我很开心,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
发表于 2014-1-27 23:06:50 | 只看该作者

re:很历害!学习中~~~很希望楼主继...

很历害!学习中~~~

很希望楼主继续更新这个帖子,太受教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
 楼主| 发表于 2014-4-2 14:47:04 | 只看该作者

奉献一段笔记,作为节日礼物

人一辈子要面对和解决3个问题。先是人和物的关系,然后是人和人的关系,最后是人和自己的关系。也就是要认识自然世界,人类社会和精神世界。
ASD孩子或者沉迷于物的世界(痴迷数字,痴迷排列),或者沉迷在自己的世界(不是普通的健康的有意义的有内容的),唯独不喜欢或不擅长处理人和人的关系。

作为一个人,与他人发生联系的方式,从外看是所作所为,即做事和说话(=沟通),从内看是所思所想。
所以干预孩子的顺序,应该是先行为干预(做事),然后语言,最后思维。但这是初级阶段,到了高级阶段,则是思维方式决定为人和处事的方式了。

行为分问题行为和适当行为,ASD就是问题行为过度而适当行为不足。过度的问题行为往往是因为对应的适当行为不足造成的。
行为有四种功能,要实物,要注意力,要逃避,要感官刺激。

ABA可以干预行为问题,也可以教授新技能。

DTT和泛化更多的教授做事(学习,工作,生活技能),处理的是人和物的关系,即便其中有人和人的关系,也是工具性交往的关系,VB更多的教授语言沟通,处理的是人和人的关系之对话关系。人和人的关系表面是语言的对话,其实更多的信息是非语言的表达。人和人的关系除了工具性交往,就是情感交往。这种情感的交往,可以体现在语言的沟通中,也可以体现在举止动作和眼神手势中,还可以体现在各种非工具性交往中,也就是娱乐活动中。PRT,RDI,PCI,son-rise,ALP,动机构建,这些五花八门的游戏策略都是教授游戏的技能,并在游戏当中发展社交互动能力,培养对人的兴趣和情感。
再往上就是思维,思维处理的是人和自己的关系。思维的问题更多的需要想法解读、想法泡泡等工具等来解决了。

VB和DTT、泛化教孩子说话和办事,社会故事教孩子处理人和人的关系,想法泡泡教孩子了解自己和别人的想法。了解想法、说法和做法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这三者又不一致的时候,这是最难的。

VB就是专门针对“说话”这个行为的。当然这个行为,本质不是“说”,而是沟通,所以必然是双向的,包括作为听者和作为说者两个方面,听得懂别人的话,说出的话别人听得懂。

语言的形式是字、词、句、段、篇。
语言有六种功能,要求,会话,命名(描述)+ 听指令,动作模仿(与沟通相关的),仿说。

个人认为后两种功能的教学,非要强调用DTT还是用VB来教,意义不大。
如果说,听指令(接受性反应,或者叫听者反应)是大人说,孩子听和做,那仿说就是大人说,孩子跟着说一样的,而要求(要实物,要注意力,要逃避)和会话(完全享受沟通的乐趣)就是孩子独立说,主动说。

泛化就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
泛化到第三层和第四层就可以进行VB会话,泛化的第五层好多要等成年以后才能达到。

对于辅助方式,新课题的教导,辅助要从最强开始,以保证无错教学。
而已掌握技能的维持,辅助要从最弱开始。以防止辅助依赖。

DTT适合教新知识,发展具体技能,团体授课,自然教学适合课外活动。在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教学活动中有不同的比例,根据情况决定使用。
自然教学就是在游戏中教,在生活中教,是寓教于乐。既可以用来教孩子沟通,也可以用来教孩子做事。(语言是重点但不是唯一。)但自然教学是要留心设计的,不是被动等待教学机会的降临。随机教学,PRT和脚本消退都是自然教学的实例。

做事时,大人少说,少用祈使句,多用示范和图片。不做唠叨妈妈(尽量不要语言辅助,难撤销)。
沟通时,大人多说,多用陈述句,多用描述和感叹,叙事、评论、赞美。做知心妈妈(发挥语言的魅力,享受沟通的快乐)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1#
 楼主| 发表于 2014-4-2 14:56:59 | 只看该作者

VB会话的几种变化形式

所有对话,B假设为谱系孩子。
一、基本模式:

1.        一问一答(6w2H,基本的会话,但问多了有点象审犯人。初级的。)

A你叫什么名字?
B我叫xxx。
A你几岁了?
B我5岁了。
A你喜欢玩什么游戏?
B我喜欢玩丢手绢。

2.        陈述对陈述(分享信息或镜像对话,是分享式交流的初步模式。比一直被问的感觉好很多。但还是显得机械生硬。)

A你好,我叫xx。
B你好,我叫yy。
A我5岁了,在aa幼儿园。
B我4岁,在bb幼儿园。
A我喜欢吃冰激凌。
B我喜欢吃蛋糕。

二、变化型(分别针对一问一答和镜像对话做了改变,更加自然)

1.问——答问
(被问后,一样的问题反问对方,显得有礼貌。但还略显得被动。)

A你叫什么名字?
B我叫xxx。你呢?
A我叫yy。你几岁了?
B我5岁了。你几岁了?
A我6岁。你喜欢玩什么游戏?
B我喜欢玩丢手绢。你呢?
A我喜欢玩老鹰捉小鸡。

A你冷不冷/热不热/饿不饿/渴不渴/?
B不冷。你冷吗?
A我有点冷。
B那我们。。。

2. 变化:陈问-陈问  
(先陈述自己,再发问。主动性增强了,但礼貌性也足够。既不是审问式的,不停地问别人,不说自己,也不是只顾表达自己,不给对方机会。)

A你好,我叫xx。
B你好,我叫yy。我5岁了,在aa幼儿园。(你呢?)
A我4岁,在bb幼儿园。我喜欢吃冰激凌,你喜欢吃什么?
B我喜欢吃蛋糕。

三、升级型

1.对不确定信息主动发问  (问的问题是自己思考后想出来的)

A我昨天去了一个特别好玩的地方。
B什么地方呀?
AXxx。我在那儿看见一个我特别想见的人。
B谁呀?
AYy。

2.        用不确定信息开始谈话,吸引对方注意力,等待对方发问(而不是自问自答)

我刚才去哪了?(自问自答型)
改成:
——猜猜我刚才去哪儿了?
——我刚才去了一个特别好玩的地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
发表于 2014-4-2 21:41:46 | 只看该作者

re:教学圣手

教学圣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3#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17:00:55 | 只看该作者

20以内加减法的教学阶梯

一、加法
1、10以内不进位的的加法

方法:用数的组成直接得得数。
例:3+5=  2+8=  3+6=      5+5=
6+2=   7+2=  

2、十几加几的  方法:
=后先直接写1,再写几+几的得数  例:12+5=  7+12=  5+13=  
2+12=  
16+3=   
11+7=  

3、10加几的加法。
10+3=  10+5=

4、连加
9+1+5=   8+2+4=   7+3+5=

5、两个加数相加结果大于10的进位加法,用湊十法
口决:“加九减一、加八减二、加七减三、加六减四、加五减五” 方法:=后先直接写1,再写第一个加数-第二个加数的补数的得数
例:8+6=   7+5=   6+7=    5+8=    4+9=


二、减法

1、10以内的减法
方法:用数的分解直接得得数。
例:10-2=      7-5=         9-1=       6-3=     10-9=  

2、十几减几的(被减数个位数大于或等于减数的)
方法:=后面直接写1,接着写个位数 - 减数的得数
例:17-7=    13-2=    16-5=     15-4=    14-3=  

3、十几减十几的(被减数个位数大于或等减数个位数或等数的)
方法:=后面直接写被减数个位数 -减数个位数的得数
例:18-13=     19-17=    17-12=    19-18=   15-12=  

4、被减数个位数小于减数的退位减法,用破十法 口决:“减九加一、减八加二、减七加三、减六加四、减五加五”
方法:得数为被减数个位数直接加减数的凑十数。
例: 12-9=       13-8=     14-7=     15-6=      11-5  

5、20减十几的 方法:得数为10-减数个位数的结果
例:20-15=  20-19=  20-17=   20-12=  20-11=  

6、20减几的
方法:=后先直接写1、再写减数的凑十数。
例:20-5=   20-7=   20-8=  20-6=   20-3=   20-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
发表于 2014-7-16 11:26:38 | 只看该作者

re:受教了 实在是佩服啊 要向你学习的太多太...

受教了 实在是佩服啊 要向你学习的太多太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
 楼主| 发表于 2014-7-21 18:12:52 | 只看该作者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可可...

下面引用由可可妈天津发表的内容:

受教了 实在是佩服啊 要向你学习的太多太多了



过奖了,大家都在学习的路上。这已经成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
 楼主| 发表于 2014-9-1 15:05:32 | 只看该作者

不同年龄给孩子看不同的故事

    转载一篇关于给孩子选择故事的文章。原文内容不错,对照自己给孩子选故事时候的混乱状态,感觉很受启发。当孩子在3-6岁的时候,不能给孩子讲太多有大灰狼啊,坏皇后之类负面角色和情节的故事,而应该多讲一些简单,美好的故事。这是我的教训。孩子脑子里的美好还没有积淀到足够多的时候,就进驻了负面的东西,就像没有打疫苗的机体被病毒侵袭了一样。很可怕。

    对原文适当有修改。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c5d9290101i8ro.html

    在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里,提到她给两个孩子讲故事,这非常好。遗憾的是,从两方面来讲,她给孩子挑错了故事。
  一是故事内容。她给两岁的孩子讲《水浒传》、《西游记》,后来讲到她自己也讲不下去了。两岁的孩子不可以听《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这种内容不合适他们。
  二是她给孩子讲童话,但是没有理解童话的意义。比如,“灰姑娘终于嫁给了王子,快乐幸福地过一生”。龙应台觉得别扭,因为她误以为“所谓的王子,就是一个漂亮的男生,有钱,有国王爸爸”。咱们都知道龙应台是女权主义者,她把女权主义也用在这里了,对这种结局嗤之以鼻,横加批驳——“狗屁王子!”这是什么时代了,现在的女性那么独立,干吗还非要嫁给王子,灰姑娘不需要依靠“嫁给王子”的恩典来取得幸福,如果生了女儿一定要告诉她这是假的,等等。
  其实她没有理解童话,尤其是民间故事(《安徒生童话》不算,它是200多年前一个想象力丰富的作家创造的)。格林童话是格林兄弟搜集的民间传说,都有少说上千甚至是几千年的历史。这些民间传说其实是人类意识发展的原型,里面所有的人物,甚至包括道具,都是象征符号,都是有意义的。有些家长想,它那么血腥,可不可以给孩子讲啊?或者改成比较温和的结局吧。其实,所谓“暴力”、“血腥”的成分,也是象征符号,有着深远的意义;如果我们擅自修改,会大大削弱故事的教育功用。如果孩子不看根据这些故事改编拍摄的电影或者动画片,不看绘本,没有看过“血腥”的画面,就不会觉得血腥,而是会理解其象征意义。
  王子和公主代表的不是人的肉体,他们的婚姻不是两个凡人物质意义上的结合,而是一种精神与灵魂的结合。人是身、心、灵的融合,体现在王子和公主的婚配上。王子是要继承王国的,是未来的国王。国王象征成熟的智慧和精神。王后代表成熟的情感和灵魂。当国王和王后拥有幸福的婚姻时,王国是稳定统一的,我们人类的发展是稳定和谐的。王子不能单枪匹马地继承王国,要和公主结合在一起来继承王国,双方缺一不可,否则王国将失去平衡。
  《小红帽》里,小红帽给外婆带的食物是象征符号,猎人把狼肚子切开,往里面放石头,再丢到井里,皆是象征符号。《霍勒婆婆》里面的纺锤非常重要,那亦是一个象征符号。
    今天的我们思维已经变得很狭窄了,理解不了这些童话里的意义。我们顶多看到冰山上的一小角,整个冰山是怎么回事我们看不到,即便模模糊糊看到了也理解不了。那没关系,只要明白我们自己的理解有限,懂得的仅仅是九牛一毛(还不一定准确),就行了。带着谦卑的心态,不要自以为是地把我们的僵化思维机械地推给孩子。孩子在大概9岁之前都能本能地理解故事的意义,而且理解的比我们深。


     总之,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身体和心灵的发展、接受能力等等都不同,他们能听的故事当然也不同。如果顺序紊乱,不仅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还可能引起孩子在精神上消化不良,甚至造成不好的后果。
◎0~3岁:歌谣+叠加故事
     因为0~3岁的孩子没有长期记忆,记不住整个的故事,他们的形象思维尚未建立起来,更没有抽象思维,是“活在当下”的,所以要给他们讲非常简单易懂的故事。又因为他们的呼吸和心跳是不规则的,需要有规律的生活、有节奏的故事和游戏来辅助他们建立呼吸与心跳之间的最佳比例。所以给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讲故事,最好是用歌谣的形式,有韵律和节奏感,朗朗上口。一首歌谣,既讲了好玩儿的故事,又培育了孩子的语言感,还调整了孩子的呼吸和心跳,一举几得。
3岁左右,可以讲叠加故事这个故事可能没有什么意义,就是重复性的情节,也是一种韵律,反复地讲,让孩子可以预知下一步将要发生什么,带给孩子愉悦的体验和安全感。例如,乌克兰童话《一只手套》。故事如下:
有一天,一只小鼹鼠在森林里发现了一只小手套,它小心翼翼地爬了进去,并决心住在里面了;接着,一只兔子也跳跃着奔过来钻了进去;一只小刺猬钻进来取暖了;一只猫头鹰用力地挤了进去;一只獾也来凑热闹,爬了进来;一只狐狸一头钻了进来;然后,一只大熊大声吸着气,不管怎么样也要爬进来。大熊一进去,一屁股就把手套给坐塌了。大家都受不了了,于是鼹鼠搬出来了,兔子搬出来了,然后是小刺猬……最后大熊也灰溜溜地出来了。

基本上四五岁之前都可以讲这样自编的、无意义的叠加故事。对睡眠有好处。

◎3~6岁:简单的童话故事、自然故事、气质类型故事和回忆性故事+格林童话,里那些甜蜜的、简单的故事——演手偶戏

3~6岁可以听一些简单的童话故事、自然故事、气质类型故事和回忆性故事。
还可以根据故事给孩子演手偶戏,因为这个年龄层的孩子尚处于前图像思维时期,手偶戏能帮助他们建立图像思维。要注意的是,给孩子演手偶戏,不是睡觉之前演,而是平常时间给他演。睡觉之前演过于兴奋,会影响入睡。
3~6岁听的格林童话,是那些甜蜜的、简单的故事,不要讲《小红帽》、《白雪公主》之类的原型故事。比如可以讲《甜粥》(第28页),这个故事非常简短、美好。
自然故事,顾名思义,取材于大自然,自然界里的动物、植物之间的故事,或者这些动物、植物与人之间的故事。原则还是简单、重复、有韵律,可以根据情节来编成歌谣吟唱。
回忆性故事,则是成年人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中一些有趣的场景,“我小时候啊”,“记得当年”,等等,简单的描述,在孩子那里,就是好玩儿的故事。

◎6~8岁:格林童话里的民间传说,以及寓言(7岁以上)、传奇和神话故事(8岁以上)+自然故事

6~8岁的孩子基本上已经开始小学教育,至少是学前班教育,可以听一些更加复杂的故事,比如格林童话那样的民间传说,寓言(7岁以上)、传奇和神话故事(8岁以上)。而6岁之前别给孩子太多这些东西,因为它含有大智慧和深刻的道理,大一些的孩子本能地会明白,但是小的孩子则接受不了。提前给孩子不恰当的养分,会造成消化不良,甚至带来危害。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以给他们讲民间传说,但是不要灌输概念和逻辑,不要将道德理念从故事中抽出来,单纯地让他们接受,更不能拷问他们或者用问卷去测试。
寓言会牵涉到我们人性中比较卑劣的品质,怎么战胜这些邪恶?或者是遇到邪恶的时候,怎么运用小小的技巧和智慧战胜它?寓言中的动物代表我们灵魂中不那么光彩的方面:比如,狼的残忍、狐狸的狡猾、猪的贪婪,还有不属于动物特质的片面、高傲、霸道、自私、说谎、偷盗,等等。这些品德方面的教训比较直接,所以最好用框架故事的形式讲寓言(框架故事的例子见第161页的《爱说话的国王》)。
传奇的内容和作用跟寓言正好相反。在西方会讲圣徒的传奇,他们放弃人间奢侈繁华,不追名逐利,甚至过着清苦的日子,只是出于对人类的大爱,忠诚地服务于更加宏伟的目标。传奇中的人物向着更高尚的目标努力奋斗,克服自己的局限性,净化那些不够高尚的品质,做一个理想的人,一个圣贤的人。东方有罗汉和菩萨的传奇,和西方的圣徒传奇有异曲同工之妙。
切记千万不要戳破故事的意义,千万不要去拷问孩子。不要那么不放心,你要相信,孩子理解的比你多。
从这些故事里,孩子可以看到总归有两条道路可以选择:高尚的道路还是低劣的道路,相信他们会有自己的判断。

继续给孩子们讲自然故事,这也为今后高年级学习植物学、动物学、地理和地质等科目打下科学基础。
自然故事是科学课程的基础,低幼年龄和低年级的孩子接触自然故事,高年级再接触科学道理,衔接得自然而巧妙。本书中的《三朵小花》、《爬到树上看天空》、《蒲公英的梦想》、《一片叶子》、《不会飞的鸟》等都是自然故事(后边这两个既是自然故事,又是治疗性故事)


◎9~11岁:英雄故事+创世纪的故事和传说

9岁左右,孩子开始与世界真正分离。孩子在9岁会经历一场危机,开始不相信童话和传奇,会感到孤独、恐慌、无助,甚至会由此而产生一些身体方面的微恙。这个时候可以给孩子讲创世纪的故事,因为他开始客观地看世界,会思考世界是怎么来的,谁造的,我们人类从哪里来,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在这个世界上应该是什么位置等等。
在这一时期,我们在编故事的时候,角色是可以编的,但是里面的内容,特别是地理、动物的生活习性等,必须是真实的。就是不能天马行空地“胡编乱造”了,比如桌子会飞、茶杯会成飞船,这些童话,需要暂时停止了。
可以给孩子讲创世纪的故事和传说,比如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也可以根据家庭的信仰,讲一些宗教里的传说故事,例如信仰天主教、基督教,可以给孩子讲《圣经》里《旧约》的故事。这与信仰无关。就好比无论你是否相信王母娘娘的存在,都可以在“七夕”给孩子讲“牛郎织女”的故事,无论你是否佛教徒,都可以给孩子讲罗汉和菩萨的传奇,“神”这个形象给孩子的教育意义,远远超出他是否真实存在的论证。

9岁开始,孩子需要偶像,真正值得崇拜和效仿的人物。英雄故事、圣徒传奇、神话传说等等,满足了儿童这个时期发展的精神需求。9~11岁的孩子可以听英雄故事,英雄人物为了一个理想或者目的去搏斗,去努力,战胜自己的恐惧,在世界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还可以听希腊神话故事。

◎12~14岁:历史人物传记
  12~14岁孩子开始系统学习本土历史和世界历史,这时可以听历史人物传记,像孔子或者恺撒大帝的。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逐渐形成抽象思维,可以思考事物之间的逻辑因果关系,从童话神话传奇的世界,逐渐过渡到现实现世物质世界。

除了年龄以外,也可以按年级分类,一年级、二年级讲童话,二年级讲寓言和圣徒传奇,三年级讲创世纪,四年级讲希腊神话,五年级讲英雄故事,六年级讲历史传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7#
 楼主| 发表于 2014-9-1 15:36:42 | 只看该作者

不同年龄需要学会的家务劳动

网上转载的,一篇很火的关于中美孩子家务劳动的对比图片。相信很多家长看过。
图里的中国孩子,是中国NT孩子的生活。而谱系孩子的家长因为孩子的特殊性,相对来说比较重视孩子的自理和做家务的能力。不过,包括我自己在内,我知道不少家长在要求孩子做家务方面又有些过“左”的极端倾向,不小心忽略了孩子的年龄特点,一味的要求孩子做已经超过孩子年龄特点的家务。比如我自己,就曾经想过并且尝试过,让孩子做饭,当然后来就不了了之了。说到底,是因为心里没有一个不同年龄的孩子应该会做什么样的家务的概念。一切的教育误区,都是过犹不及。适合年龄阶段的,才是我们应该设立的当前的努力目标。
所以转发这张图片,与大家共勉。




外一篇:
《儿童学做家务事年龄表》“Age Appropriate Chores Chart”, 与上面大同小异,文字版的
9-24个月:
可以给孩子一些简单易行的指示,比如让宝宝自己把脏的尿布扔到垃圾箱里等(自己扔尿布,哈哈哈)
2-3岁:
可以在家长的指使下把垃圾扔进垃圾箱,或当家长请求帮助时帮忙拿取东西
帮妈妈把衣服挂上衣架
使用马桶
刷牙
浇花(父母要给孩子适量的水,以免孩子给花草浇水过度)
晚上睡前整理自己的玩具
3-4岁:
更好的使用马桶(关于用马桶,国外还有专门的toilet training)
洗手
更仔细的刷牙
认真的浇花
收拾自己的玩具
喂宠物
到大门口取回地上的报纸
睡前帮妈妈铺床,如拿枕头被子等
饭后自己把盘碗放到厨房水池里
帮助妈妈把叠好的干净衣服放回衣柜
把自己的脏衣服放到装脏衣服的篮子里
4-5岁:
自己使用厕所
洗手
更仔细的刷牙
认真的浇花
收拾自己的玩具
喂宠物
到大门口取回地上的报纸
到信箱里取回信件
帮忙擦桌子
自己铺床
准备餐桌(从帮忙家长拿刀叉开始,慢慢让孩子开始帮忙摆盘子)
饭后把脏的餐具放回厨房
把洗好烘干的衣服叠好放回衣柜(教给孩子如何正确叠不同的衣服)
把脏衣服放到装脏衣服的篮子里
自己会准备第二天要穿的衣服
5-6岁:
自己使用厕所
洗手
刷牙
浇花
收拾自己的玩具
喂宠物
到大门口取回地上的报纸
到信箱里取回信件
帮忙擦桌子
铺床/换床单(从帮助妈妈把脏床单拿走,并给妈妈拿来干净的床单开始)
准备餐桌
饭后把脏餐具放回厨房
把洗好烘干的衣服叠好放回衣柜(会正确整齐的叠不同的衣服)
把脏衣服放到装脏衣服的篮子里
自己准备第二天要穿的衣服
自己准备第二天去幼儿园要用的书包和要穿的鞋(以及各种第二天上学要用的东西)
收拾房间(会把乱放的东西捡起来并放回
6-7岁:自己使用厕所洗手刷牙浇花
收拾自己的玩具
喂宠物
到大门口取回地上的报纸
到信箱里取回信件
帮忙擦桌子
铺床/换床单

准备餐桌饭后把脏餐具放回厨房在父母的帮助下洗碗盘
自己准备第二天要穿的衣服
自己准备第二天去幼儿园要用的东西
收拾房间
7-12岁:
照顾宠物
做简单的饭
帮忙洗车
吸地擦地
清理洗手间、厕所
扫树叶,扫雪
会用洗衣机和烘干机
把垃圾箱搬到门口街上〔在美国,各家定时把垃圾箱放到街边有垃圾车来收〕
13岁以上:
换灯泡
换吸尘器里的垃圾袋
擦玻璃(里外两面)
清理冰箱
清理炉台和烤箱
做饭
列出要买的东西的清单
洗衣服(全过程,包括洗衣,干衣,叠衣以及放回衣柜)
修理草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8#
 楼主| 发表于 2014-9-2 10:49:15 | 只看该作者

如何引导孩子自发做家务(转发)

孩子自发做家务,生活中如何培养是关键!

http://weibo.com/p/1001603745252262426677

让孩子做家务是帮助孩子成长的最好机会,它不仅可以增加孩子做事能力,更可培养其责任心。然而父母在培养孩子做家务习惯时,需要时间与耐心及周详的计划,让孩子能 " 自主自发 " 地去做,才能达到教育的效果。生活中有什么方法可以培养呢?
1、从个人份内工作开始
父母不妨让孩子从个人份内工作开始学习,其中包括生活自理能力,如自己学习将衣服穿好、放好;自己的玩具自己收拾好;把脏衣服放进篮子里;让孩子慢慢习惯其实做家务也是自己份内的工作。

2、工作计划表
父母可以设计一份工作计划表,并和孩子一起讨论他能做些什么?想做些什么?

3、从趣味活动 ( 游戏 ) 中学习

A、清洁队员与收购员

宝宝假设自己是一位清洁队员,开着一辆清洁车,清扫各种玩具和东西,然后交给收购员 ( 即妈妈 ) 处理。借由游戏培养孩子做家务兴趣。
B、扮家家。
利用玩具、餐具 ( 杯、盘、汤匙、锅 ) 等与孩子玩做家务游戏。" 娃娃,平常都是妈妈做饭给你吃,今天你也炒个菜给妈妈吃好吗?"" 娃娃做的菜真好吃。吃完了,现在我们一起将桌子、盘子、碗收干净好吗?" 借由游戏达到教育效果。

4、引导
( 1 ) 择菜:让孩子一起参与,从择菜到洗菜,让孩子知道所吃的菜肴需要经过这些步骤才能食用,从学习中教导孩子做家务。
( 2 ) 洗米、煮饭:从打开米缸舀米,家长与孩子一起参与,并告诉孩子舀量多少。洗米时,也可以告诉孩子,这水除洗米外,还可以留着做其他用途,如洗菜,让孩子除了参与家务外,还能教育孩子节约概念。
( 3 ) 扫地、擦桌子:先找出一块孩子专用的抹布及扫把,让孩子试着去做家务,或由父母教孩子如何做,才能将桌子、地板弄干净。
( 4 ) 晒、收、叠衣服:晒衣服时可请孩子帮忙拿衣架,由妈妈晾衣服;收衣服时,孩子还小,可由他负责拿自己的衣服;叠衣服时,孩子也可以学习折叠及分类放好。


做家务的态度
此外,为了让孩子以做家务为乐,父母可以制作一份家务成绩单,逐项打分数,并给予适当的鼓励,也让孩子了解父母平时做家务的辛苦。


父母在引导孩子学习做家务时,也应留意一些事项,包括:
1、各年龄的幼儿动作技巧、认知程度、体力、耐心均不相同,因此父母对孩子做家务的要求,应视孩子能力范围,不宜超过,以免孩子因挫折而产生抗拒和畏惧。
2. 一定要与孩子一起做家务,面对孩子越帮越忙,把现场搞得一塌糊涂、乱七八糟时,要耐住性子,教孩子改正及正确示范方法。
3." 多容忍、少责备 ",在指导孩子的时候,口气要温和,不宜破口大骂,有耐心、有步骤地、以游戏的方式和心态教导孩子学习。
4. 父母本身对做家务的态度要端正,勿让孩子从父母的言行、举止察觉出做家务是件令人讨厌的事情。此外,夫妻俩对家务的分工要妥善安排,免得孩子产生 " 做家务是女孩的事情 " 的错误观念,应让孩子有正确认识," 家 " 是属于每个人的,所以屋里的每一件事,大家都有义务去做。
5. 在满足宝宝好奇与学习的动机时,安全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不让孩子自行拿取危险物品,父母要替孩子拿。较大孩子可教其正确使用方法和动作,以确保安全。
6. 无论孩子做得如何,别忘了给予他赞美和鼓励,让孩子知道,他做的每件 " 小事 " 你都看到了,因为年纪小,能力、耐力都有限,自然不如大人做得纯熟。但是没有关系,熟能生巧,妈妈知道你很努力了。


融入游戏中
最后,提醒家长,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他的生活就是游戏,游戏就是生活的全部,所以学习做家务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游戏。此外,也别忽略了培养孩子做家务的习惯是需时间和耐心的,唯有愉快、自主自发才能达到教育的效果,而在孩子做家务同时,灌输他 " 孩子你的种种作为对全家人都有很大的帮助,且是不可少的一份子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
 楼主| 发表于 2014-9-2 11:38:08 | 只看该作者

如何教孩子擦屁股

上厕所大便的一般步骤:(开灯—进卫生间—关门—站好--脱裤子—蹲下—大便—拿纸—擦屁股—扔纸—提裤子—冲水—洗手)(请根据厕所的不同和孩子的情况适当调整)

擦屁股的步骤:

1、学习折叠卫生纸。擦屁股之前先让孩子练习如何折叠好卫生纸,告诉孩子必须让纸巾足够厚,要保证手指的干净。可以让孩子先练习擦桌子,碗,盘子,擦手,脸,鼻子等,学习擦的动作,建立擦的能力。

2、建立“干净”的概念,可以在教育教学活动或日常生活活动中把“干净”当成课题来教孩子什么是干净的,多给孩子讲解。

3、可以用玩具先进行模拟训练。把大米粥涂在玩具娃娃的屁股上,让孩子先折叠好卫生纸,然后试着去擦,遵循“从前到后,不要太用力”的原则,擦一次后再小心地折叠一次纸巾,折叠纸巾2-3次还不干净再换新的卫生纸继续擦,直到纸巾上没有痕迹为止。

4、实战练习。指导孩子先叠卫生纸,擦一下,叠一下,再重复,换纸,直到干净。由于这个“技术活”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熟练,在确保他(她)能自己完全做好之前,可以和孩子约定,每次他(她)自己擦完之后,允许家人来检查一下,这时候,就可以趁机帮他(她)擦干净。不管他(她)擦得如何,都要衷心地赞扬他(她)的能干,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5、如厕后冲水。千万不要忘记这个步骤,因为有始有终才能让孩子完整的养成整个如厕的步骤,才能在这个方面真正的实现自理和独立。不管是冲水马桶还是蹲厕,都要让孩子独立完成,这能让他的自理能力和责任心都得到锻炼。

    6、洗手。一定要坚持培养孩子“便后洗手”的好习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0#
 楼主| 发表于 2014-9-2 13:55:57 | 只看该作者

儿童语言发展的几个进程

儿童语言的正常发育,要有先天感觉性及运动性发音器官的完备,但后天的教养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级神经活动形式,也就是第二信号系统,它与第一信号系统是紧密地相互作用着的。第二信号系统——语言的形成也是按照条件反射性联系的形成规律进行的。学龄儿童期的头三年是第二信号系统发育较快的一个阶段。语言的发育使小儿高级神经活动进入了一个质变的阶段。在语言的影响下改变了小儿认识进程特性。第一年不会说话的小儿,对外界物体只认识它外在的性质,如颜色,大小,形状等。而会说话的小儿就能认识物体的本质,从而扩大了他们的认识范围,对周围事物就变得更易于理解。
        小儿一出生就已经具备了一套完整的发音器官。但是,在第一年它还不能很好地被利用。

        当新生儿感到不舒服时,(饥饿,寒冷,病痛等),就以哭喊来表示表示自己的感觉。

        2-3个月的小儿,当大人逗他时就能发出回答性的喉音,并且在安静的环境中自己也发出咿唔声。

        5-6个月时即可发出单调的音节,如“爸”,“妈”,但这是无意识的随口喃喃。

         7-8个月时,开始会重复某一个音节,如“爸爸”,“妈妈”,“哪哪”,“达达”,并且能随着大人发出音。从这时起,小儿开始懂得语意,例如说“爸爸”他就会转向爸爸所在的方向,这就是“爸爸”之个词和具体人物在小儿大脑中形成了一时性联系的结果。

        9-10个月的小儿能懂几个较复杂的词意,如“给我小手!”“再见!”等。他开始想自己说出某一个有意义的词来,如见到妈妈时说“妈妈”,但当你再间他“这是谁”时,他就不说了,或是说出另外一个不相关的词来。

       11-12个月小儿,开始叫出某些物品的名字,但常说出其中的一个字或用其他代词,如茶杯——杯,汽车——滴滴,等。当大人说“不能”时,他知道停止自己的动作。可以取来大人所指的东西,指出自己身体的某些部分,会表示同意或不同意。

        一岁半能认识身体的各部分,可以正确地说出一些有意义的词,如“饭”,“拿来”,“我的”等。能说出自己的名字,会表示大小便。

        二岁时见到不同的人会分开称呼,如奶奶,爷爷,叔叔,阿姨等,能说出自己的年龄,会说2-3个字构成的句子,知道多少,大小,认识1-2个主要颜色。

        三岁能说明一件简单的事情,会讲解简单的图画,唱短的歌谣,数三个数并知其意义。

        4-5岁就能用完整的句子说出自己的愿望,并对周围事物加以评论。

         5-6岁小儿可以读简单的书和写出简单的字。

         七岁以上的小儿,就能较好地掌握了语言,有组织语言能力对周围复杂事物初步说明,这个年龄起就可以入学了。


          你知道吗?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啊!

          口语表达最关键的是发育,尤其是辅音发音的数量。口语表达的训练的关键时期是2-3个月左右,宝宝发音的主动性很强,总是依依呀呀发音。如果家长忽视了对宝宝发音的关注,宝宝可能就会很少发音,甚至不发音,影响宝宝发音的积极性。同时4-7个月既是咀嚼的关键期,也是宝宝学辅音的关键期。通过咀嚼的训练可以增强口腔肌肉的训练性。通过辅音发音的训练可以促进宝宝口腔和舌头的运动。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再进行发音教学,收效就会很小。只要宝宝能听懂,并且能做肢体配合,就没有关系。我们要有耐心等待宝宝到1岁8个月左右,口语表达就可以跟上了。

        5、6个月的孩子,注意观察宝宝的眼睛,只要他看见什么就说什么,强调关键词就行。不要孩子看着东,你却说着西。

        8个多月的宝宝我们主要是教她学说各种不同的发音,比如说各种动物的叫声,和象声词,使宝宝感兴趣,通常宝宝都会没有反应,或者模仿不及时,这都没有关系,我们只希望只有播种,没有收获,随着时间慢慢的积累孩子自然就会了。肢体的语言孩子一定是要掌握的,比如说,点头是肯定,摇头是否定,伸手是拿,摇手是不要,挥手再见等等的。

        12个月的孩子在语言发展方面开始了口语与肢体语言交界的关键期。孩子有意思的开始学习发音,并且开始通过学习表达自己的愿望和发现,如果这个时候我们能够回应宝宝的发音,并且给予满足,并不是孩子指引马上给予满足,那么就更加有助于宝宝的发音了。

        通常宝宝在1岁2个月叫妈妈爸爸,两种以上不同的有意识的口语表达,都说明语言发展是正常的。
       但是,在宝宝会说话以后。我们通常都会忽略再对宝宝进行更加深层的语言指导了。其实,语言对于宝宝来讲,既是学习的对象,又是用于交往和思维的工具,所以在宝宝会说话以后一定不要忽视了,通过语言来巧妙的对宝宝进行交往与思维的训练。

       1岁半的孩子,可以给宝宝做一些因果关系、转折、假设句子的交流。给宝宝思维上进行了训练。

       语言爆炸期是1岁8个月。

       在4岁之前要完成发音的清晰,如果您的宝宝在4岁的时候发音还是不清晰,那么是需要矫正的。

       4岁的宝宝在回忆一天的活动的时候,要他用口语表达是有难度的。建议可以在家里进行活动回忆的训练,跟父母出去玩后,共同回忆一天的经历,特别是有激烈情绪活动的记忆,如生气、开心的事情。回忆的过程中,帮助宝宝把握描述的逻辑性。如:首先。。。。然后。。。。之后。。。。最后。。。。。按照这样的事件发展顺序提示宝宝描述。让宝宝学会按序表达活动。并且把宝宝情绪激烈的事情做细节描述。这样宝宝就可以锻炼出描述事情的能力了。

       关于地方话和普通话方面:家长不用担心。孩子7岁前,生活环境中有标准的语言环境存在,孩子未来学习语言就很容易。

       特别注意:两岁以内的家长更多关注的是宝宝能不能说话,宝宝能说多少,但是一般两岁以上的孩子,一般都已经能够表达自己的需求量,这个时候我们才开始关注到,怎么样对宝宝的语言方面开展进一步的教育,家长的言行举止,就是一个模仿。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们家里的电话铃声响起来了,可能不同的家长接听的方式不同。


A妈妈可能拿起电话问:谁呀,不在,挂了。
B妈妈,可能会问,您好,请问您找谁,他现在不在家,有什么需要我转告的吗?或者他回来后我转告,好的不用谢,再见。
我们可以从这两个不同的接听电话的方式里看出,两个完全不同的语言交流。
B妈妈可以看出与人交往的积极性和友好性,交往言辞的礼貌性。语言的完成性。
A妈妈就相差的比较远了。


在宝宝出生以后,宝宝的先天条件已经无法改变了,后天的环境影响着宝宝的发展,最关键的是后天的生活环境,所以,我希望,我们的家长,都能够做好宝宝成长的楷模,为宝宝创造一个优质的发展环境。


总结:讲话早晚与先天和后天的因素都有关系。一般,女孩子比男孩子口语发展快,但是不绝对。如果后天2-3个月,父母忽视宝宝口语的关键时期,容易导致宝宝不爱发音和说话的进程。如果到1.2岁还不会有意识地叫爸妈,需要家长重视。如果一岁8个月左右,完全不能理解家长日常生活中简单护理言语,家长要重视。口语表达的早晚,宝宝2岁内说话都正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11-13 06:21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