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楼主: binfeng200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林中的鸟儿唱不停

[复制链接]
761#
发表于 2007-9-29 12:39:30 | 只看该作者

re:那就等你把这'桥'架起来,你就去洗吧....

那就等你把这'桥'架起来,你就去洗吧.
这招我也经常用,但也从没仔细去想其中的道理,还是冯先生厉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2#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 12:19:44 | 只看该作者

re:<<扔进大海里的小金鱼---生活篇>>...

<<扔进大海里的小金鱼---生活篇>>

"次序"

星期天的安排是早一天就和两个孩子商定的,中午教会结束后,去长岛的儿童博物馆.因为Vicky一家也随我们去,所以闻森马上就在考虑了这两家两辆车的"次序"问题:"是她们的车跟着我们走呢?还是我们跟着她们走?"
我说,"是她们跟着我们走".
闻森在这一头落实了,但还不放心,跑去了阿姨面前,郑重其事地拦住了她,说他想问一个问题.
阿姨有点紧张,不知道这孩子要问什么.
闻森问:"是你们的车跟着我们,还是我们的车跟着你们?"
阿姨说,"是我们跟你们呢."
闻森两头落实,满意了.他妈妈在一边给阿姨解释说,"这个问题对闻森可重要了".

因为这"次序"问题,就是一个"确定性"的问题,次序排好了,各就各位,一切也就确定了,既然是确定了,也就排除了变动和不测,也就能避免了心中的焦虑.从很小的时候,整整齐齐地机械地排列着玩具,到现在在思维上语言上下意识地考虑着"次序",这种心理上的机制是一以贯之的.
可是你这么个七岁多的孩子,你有必要去为那个操心吗?这地方我们也不是第一次去的,也不远,人家也知道怎么去,上次我们就是一起去的,即使她们不跟着我们也自己能找得到,你是为人家担心吗?我想闻森还没到那个程度,他还只是绕着自己的小思维圈圈里,发现有个环节的"不确定",就来把这一环节敲实了.
我们常说,"焦虑"可以说是那些自闭症孩子和成人的一个普遍的心理特征,但是我想这个"焦虑感"并不是象疾病一样可能是天生的,而是他们一出生后就经历的各种困难和挫折把他们逼成这样的"忧心忡忡",就象我这个七岁的儿子,大的会担心飞行事故,小的会记挂着这两家车子的前后,那么在他更小的时候呢,尽管当时我没对自闭症有多少的了解,但是现在回头去设身处地地为他们想想,就知道了当初他们刚降临人世后,这个世界就被他们异常的感官系统所"妖魔化"了,就象是过去我翻译过的那个美国自闭症诗人写的,人家在他耳边讲话,对他来说"却象是惊雷炸响",象我儿子的过敏触觉使他象绝望的小动物一样对外界的介入又踢又咬,这样的经历怎么不会让他们从我们无法想象的年纪就开始了"焦虑".
而反过来,那些"刻板"也好,我所说的这个"次序感"也好,好象都能看成了是更深一层心理中的"焦虑感"的表现,这一点上次我们在迪斯尼世界里我终于体会全了,在那个又热又累,太多的诱惑反而让人无所适从,闻森一遍又一遍地问:"我们下一个去那里啊?我们现在几点啊?我们住的是那家宾馆啊?星期几我们去的是那家乐园啊?"
终于把我问火了,我骂他有完没完啊,这些你不是已经知道了吗?你问时间有必要吗?你跟着我们走就是了,到这里来就是玩的,你担那个心干什么啊?你再问个不停就把你扔进湖里去!
只是我火一过,心里也就更明白了,我终于明白了他的这种心理的渊源之深,我想明白了我可以写篇文章,题目叫"生命中不可承受之不确定性".

去年牛津出版社出了本论文集,叫"自闭症中的焦虑和适应"(Stress and Coping in Autism),我去图书馆借来过,上次没看完,这次又借来了,等看完后,以后自己再买一本留底.无意中翻开了书中扉页的题词,写得很好很有同情心和敬意:

We dedicate this book to all the children and adults with autism and their families.Their courage and determination in coping with the stress of life give us a greater understanding of human potential and of what is positive and possible.

我们把这本书敬献给那些自闭症的孩子和成年人,以及他们的家庭.他们在对付生活中的焦虑和压力中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和决心,让我们对人类自身所具有的潜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我们也知道了什么才叫"奋发向上",什么才叫"心想事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3#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 17:14:03 | 只看该作者

re:换换脑子上星期,看到纽约在首映"...

换换脑子

上星期,看到纽约在首映"色.戒",我就想昨天给自己放个半天假吧,跑去看了场电影.
当然本来是冲着媒体上宣扬的那几个"点",半个"蛋"去的,毕竟这是美国被列为NC-17的片子,也就是十七岁及以下免进场,尽管我自己连无数个X的片子也看过,但是这类的还没有.
然而,真的那"肉浪滚滚"来了,心里却觉得很难受,或许这就是所谓导演的功力了吧,或许是主角们演得好,但是我觉得这心理的难受,还应该不仅于此.
今天夜里上班路上,听电台上陈文茜和李安的弟弟李岗的对话,才知道了原来李岗和我有类似的感受,他看第一遍时,脑子乱成一片,看第二遍时,就禁不住地哭了,就象是陈冲写的,在片场上拍完了最后那出戏时,李安自己也压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当场哭了起来.
对李安来说,这片子拍的再得这个那个奖,最重要的一个标准还是这是拍给中国人看的,因为这里面讲了一个中国人最敏感的话题之一:汉奸.

张爱玲再有才,她怎么也是个汉奸的前妻,国民党反动派在我们的教科书上再怎么不抵抗,可是人家也有很多的抗日英雄,女特务再怎么妖艳,却也出过几个惊天动地的英雄.无论张爱玲一再地诡辩,李安始终不表态,但是知道这段历史的人都清楚,这故事的原型就是当时的"中统特务郑萍如色诱汉奸丁默邨",只是这郑萍如不象这"王桂芝",郑萍如可是当时"良友"画报评选为上海滩上"名嫒第一",以此身世能以身诱敌而最终以身殉职,这真不是平常女人能做到的.

或许这事儿让我不舒服的地方,就是让这么一个在我们的文化中,在我们的教育里,永远是伟大的形象,从一个汉奸的老婆开始,再由一个高超的导演来推出,却让一个英雄在世界面前赤身露体,或许很多人能看到人性,看到良心,看到情爱,但是无论这片子如何完美,还是让象我这样年代出生的人不舒服.

讲个真事,我大学同学,当年上海高考的理科总分解元,早入了美国藉了,去年外派回香港,他在北京的连襟听说了美国有全本的胡兰成的书,就托我朋友的老婆让捎一套.结果我同学对老婆说,这是汉奸的书,我不带.真是当真的了,他老婆怕邮寄给海关收了,又托我带,我的立场没这么坚决,不过,带是带了,但我也坚持没去看.

你看你这李安同学,学习上是越来越好了,"奥数"金牌也拿了,怎么这思想觉悟就不高呢,这剧本要是换到小张同学手里,人家脑子灵活,早改成唐朝的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4#
发表于 2007-10-2 19:49:43 | 只看该作者

re:冯先生,以你看来,是不是非裸不可、非超激...

冯先生,以你看来,是不是非裸不可、非超激情不可、非拍上20分钟不可?否则就无法演绎剧情?我真是不敢相信影评人说的。《色戒》在大陆上映应该是本月26日,不过会剪掉很多和谐社会不能容忍的镜头。所以,大陆人可能看不到原版的,嘿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5#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 22:32:42 | 只看该作者

re:我不知道这导演是怎么想的,李安不大爱讲话...

我不知道这导演是怎么想的,李安不大爱讲话,自己的思想用语言表达不清楚,台湾人说他是"闷骚",但是他能用电影语言来表达,在一而再的肉体搏斗中,你可以看到一个灵魂从地狱里终于有一点点一瞬间升到了人间,而另一个灵魂却从天上下落到了滚滚红尘,不同的是,那地狱来的最多就来露了一下头,就又回到地狱里再也出不了头了,而那个本来是天上的天使,在沾上红尘后,却发现她再也回不到天上去了.本来我是想去看"点"的,但是真看到了,却从满银幕的"肉"里只看到了"魂".这电影看得人太累了,也太乱了.我以后是绝对不看了,还是看他那些"饮食男女",温温情情的,都是人间的事,看得舒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6#
发表于 2007-10-3 22:21:15 | 只看该作者

re:New York must be the...

New York must be the first and only place that has shown Lust|Caution now, and here is a review I read about the movie, which to me, explained why '在片场上拍完了最后那出戏时,李安自己也压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当场哭了起来.' --

"从激情程度来说,的却很高。姿势也很惊人。可是我不觉得“色”。几场床戏,感觉特别压抑。俩人都使劲控制着感情,却又不自禁。和三级片比, 看不到双方情欲满足的快乐,反而是一种折磨,和痛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7#
 楼主| 发表于 2007-10-5 21:29:43 | 只看该作者

re:"喜悦"昨天闻森的武术课一结束,...

"喜悦"

昨天闻森的武术课一结束,他出来时一只手藏在身后,一边说:"Daddy, I have something amazing for you!"
我装着不知道,问他,"什么好东西?是钱吗?"
闻森说,不是.
"是玩具吗?"
"不是,"闻森边回答,边把藏着的手伸了出来,原来是他新晋级的紫色腰带.
"儿子,你真棒!祝贺祝贺!",我和闻森拍拍手,其他的家长也向他祝贺.
其实我在外面早看见了,也知道他是到了晋级的时候了,这初级班,叫Pee Wee班,只要你时数到了你按部就班地给你升级.我更心里清楚的是,至今闻森充其量也只是个"滥竽充数",动作挫劣得惨不忍睹,一点点对抗性的动作,他自己还没交手就躺下了,开小差却是全班第一,时不时地被老师点名,也被罚站过几次.
但是我还是很喜悦,因为我们坚持到了现在,我没有失去信心,他没失去勇气.
多少次在外面的电视屏幕上看着闻森在班里的表现,在大家整齐划一的动作下,说句难点话,你一眼就能找出那个是"次品",看那些小孩子一个个聚精会神有板有眼,你就会知道有些东西是我们永远不会拥有的了,但是也有些东西或许可能,对得不到的东西不眼谗,对能得到的东西多尽力,对已得到的东西多珍惜,这大概就叫"知天命"吧.

因为我知命,
所以我满足,
所以我喜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8#
发表于 2007-10-5 22:01:14 | 只看该作者

re:有些东西是我们永远不会拥有的了,...

    有些东西是我们永远不会拥有的了,但是也有些东西或许可能,对得不到的东西不眼谗,对能得到的东西多尽力,对已得到的东西多珍惜,这大概就叫"知天命"吧.
   
    有冯斑竹做版主,是以琳众网民的福气.再一次--谢谢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9#
 楼主| 发表于 2007-10-9 11:43:46 | 只看该作者

re:"智慧"新学年,妹妹上了公立小学...

"智慧"

新学年,妹妹上了公立小学的幼儿园大班,整个作息时间就要象所有的小学生一样了,下午两点五十放学,家里有人的孩子们可能就回家了,但是绝大多数的孩子家长还在上班,就会去各种各样的"课后补习班"去,等爸爸妈妈下班后去接回来.
本来闻森早就去了公立学校了,但是一方面是他的学校离家远,再者能接受特殊孩子的"课后补习班"很少很少,即使有了我也不放心,所以闻森他是一直没去补习班,校车直接送回家的.过去妹妹上的是幼儿园,整天地待在那里也不觉得,但是现在她也去了学校,马上对比出来了:"为什么我要去补习班,而闻森在家里?"但是如果两个人都回家的话,我实在忙不过来了,因为妹妹在边上,闻森不容易集中精力做作业了.
所以这刚开学的两周里,妹妹这里就不断地出状况,哭,闹,懒,拖,不断地找事儿,我们哄,逼,劝,诱,一步步地让她适应,很快她也就适应了,但是时不时地要耍点小脾气来.
那天她要求等她的补习班老师开车送他回家时,让我们全家在下面接她,因为那天闻森的作业比较少,他做完后就要求去游乐场玩会,我就带他去了,一个小时后,看看他妹妹快回来了,就催着闻森去接妹妹,我们两人没顾着回家,带着他的滑板车直接就去马路边上和他妈妈汇合一起等着哭鼻子公主驾归.
也就是这个滑板车,却无缘无故地惹了麻烦,妹妹一下车,一眼就看见了闻森的滑板车,就知道了闻森刚去玩过了,这本来就是要没事找些事的,这下"师出有名"了,"为什么就闻森能去玩,我就不能去玩?"
妈妈连哄带劝,抱着到了家门口,还是赌气不肯进屋,我去说了一通好话,空头支票开了一大本,还是解不了"小气公主"的气.我们好话说尽了,就准备拉下脸了,你不进去就不进去,反正马上隔壁人家要出来遛狗,你不进来就等着狗咬你吧.
这时候,闻森出面了,对妹妹说,"我是去了游乐场玩了,但你也在林老师那里和奥斯卡玩了啊,我们不就平手了吗?"
这奥斯卡是林老师的儿子,比闻森大几岁,过去闻森在那里时就认识的,但是当时按闻森的样子,不可能和别人玩得起来,现在闻森到是很想再和奥斯卡玩的,但是却没有机会了.
妹妹听闻森这么说,气一下子顺过来了,"是啊,你又没去课后补习班,你当然没机会和奥斯卡玩喽",两人说着,妹妹也就进了屋.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事业中,无论是大事小事家事芝麻大的事,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就是一种很高级的"智慧",这样的智慧往往不仅给别人,也是给自己解决了问题,扫清了障碍,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闻森来说,无论这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是一时兴起,还是心有所悟,这一次的表现都是值得大大滴表扬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70#
发表于 2007-10-9 19:51:45 | 只看该作者

re:你看你这冯同学,学习上是越来越好了,怎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71#
 楼主| 发表于 2007-10-9 22:57:51 | 只看该作者

re:"岔路"今天早上送闻森上校车...

"岔路"


今天早上送闻森上校车前,我和闻森闲聊几句,因为这两天的天气反常地热了起来,昨天纽约的温度到了华摄九十度,这算是夏天里最热的那段天气了,而今晚的一场雨就会把温度下降三十多度.
本来也是为了打发掉等车的时间,这样闲聊的机会也不多,平时我们父子俩用得最多的还是"今天的安排是什么?",(What's your schedule today?),但是象这样的small talk在闻森心里是没什么意义的,所以他的脑子里就需要给这样"无聊又无序"的闲聊来找出点"有意义有逻辑"的内容来,所以他就顺着自己的思维说了下去:
"春天的话,天气会越来越热,秋天的话,会越来越冷,对不对啊?"
---这听起来当然对,但是从一个快八岁的孩子口中说出来,多少有点滑稽,是吗?因为即使象闻森这样所谓的"发育迟缓"的孩子,这一个事实也是他早就知道的,所以他在这里这么说,不是在表示自己的"认知能力",而是他的一个心理需要,因为这是一个很显而易见的规律,人人皆知,他轻而易举地就能想到,就能说出来,因为这样他就能从我们这个"季节和温度"的闲聊中找到了逻辑,也就是他找到了意义,他就把一个small talk变成big talk了,他是不需要什么"闲聊"的,就象那些成年的爱斯柏格症一样,即使在社交场合上勉强"闲聊",心理上仍然不舒坦.
这一点小小的"怪异",却已经被我女儿觉察到了,因为闻森老是在交谈中,努力挖掘出那些显而易见的规律来,然后一再地来征求你的肯定:"是不是啊?对不对啊?",我女儿就来问了:"为什么闻森老是问YES or No?",因为我女儿对闻森的反应又是我的一个主题,就以后放在一起讲吧.
但今天这个故事还没完,因为闻森接下来讲的一句话:
"春天这'红'的越来越多,'绿'的愈来愈少,而秋天'红'的越来越少,'绿'的愈来愈多."
---估计除了我之外的所有人,没人能正确地理解他的意思.这要回溯到他两年前刚涉及到温度时的情况,老师是让他们用"红"色来表示温度高,用"绿"来表示温度低,这本来是个比喻,但是他却当成了主题,所以在他的思维中,温度的高低不光是可以用数字,或是"冷热"来描述,他还以为温度也可以用"红和绿"来描述.没想到这个偏差一直到了现在他还保留着.
认知上的偏差,也带来了社交上的困惑,如果他不是今天对我讲这个的话估计谁也听不懂,或许还会质疑他,取笑他,反过来又造成了他的困惑,心理上产生了退缩,进而封闭.所以这当时的一个小小的岔路,却可能让他在岐道上走得越来越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72#
发表于 2007-10-10 05:03:49 | 只看该作者

re:爸爸观察的真仔细。我也发现这样的...

爸爸观察的真仔细。

我也发现这样的孩子通过反复问你一个他已经确知答案的问题,会给他心理上带来无数满足。

我就这个问题请教过专业人士。他们建议我顺着他的思路往下走,把话题引开去,这样就不会仅仅强化他对得到一个肯定答案的满足感,从而减少他反复这样的问句。同时你讲的闻森的关于’红‘’绿‘的只有您听得懂的问题,其实您也可以引导他把话说全,说成其他人也能听懂的句子,这样强调几次,孩子下次说时,往往就会注意正确的表达方式。

这两点都是我正在摸索,试图纠正的问题,上面的方法对甜瓜的效果还不错。供您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73#
发表于 2007-10-10 13:06:55 | 只看该作者

re:反复问你一个他已经确知答案的问题,估计是...

反复问你一个他已经确知答案的问题,估计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这类孩子的通病。每天我们都会答复儿子的这类提问,没完没了,在此之前我们没有找到解决的好办法,总是耐心答复他,然后引开话题。偶尔也顺着话题发挥一下。或者直接告诉他,没意思,别问了。结果他还是忍不住,问完后就重复一句:没意思。

比如:妈妈星期六就不用上班了吗?冬天有冰,夏天没冰吗?全是他知道答案的问题,反复问。象闻森的关于红绿的只有老爸才听得懂的问题,儿子亦然,例:冬天饭馆就有冰了吗?实际他是说:冬天饭馆门口的河就会结冰了吗?除了这类说不全的,也有直接用替代表示的,一时想不起例子了。

准备用甜瓜爸爸的方法试试,说不全的,示范让他说全;问话可以顺着他的思路发挥,拓展下相关知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74#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0 13:34:50 | 只看该作者

re:我同意上面两位妈妈的办法,现在对于闻森来...

我同意上面两位妈妈的办法,现在对于闻森来说,对于那些带有"自我刺激"性的自问自答,在我能管的过来的范围内,我越来越以矫正为主,因为他的语言基本上能表达清楚了,那么我觉得既然是出于心理上的因素,我也就"攻心为上"了,明确提出他的不对,随着他的知识面的加大,以后这样莫名其妙的问话也就越多,现在要给他指出来这样的方式是人家理解不了的.因而也是不对的.我是怕如果这样听之任之,他越来越习惯于自己讲的话人家听不懂,也就越来越陷于了"自言自语"中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75#
发表于 2007-10-10 15:09:35 | 只看该作者

re:我能管的过来的范围内,我越来越以矫正为主...

我能管的过来的范围内,我越来越以矫正为主,因为他的语言基本上能表达清楚了,那么我觉得既然是出于心理上的因素,我也就"攻心为上"了,明确提出他的不对,随着他的知识面的加大,以后这样莫名其妙的问话也就越多,现在要给他指出来这样的方式是人家理解不了的.
同意版主观点,我也是这么做的,只不过有时他实在为了寻求心理满足时,偶尔满足他一下,但还是明确指出这样是不对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76#
发表于 2007-10-10 23:23:31 | 只看该作者

re:想想我跟儿子之间的闲聊,也实在是闲得可怕...

想想我跟儿子之间的闲聊,也实在是闲得可怕,还常常被他绕到他感兴趣的刻板的话题里去,,,真希望他的交流欲望,能随着语言的进步丰富,尽快正比例的进步起来,期待与孩子充实的,有内容的"闲聊",我想,那一定是我的最大享受.

闻森比豆豆大不了多少,但语言真的丰富很多,我和儿子还需要更加油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77#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1 06:25:11 | 只看该作者

re:"作文训练开始"眼看又要到年底了...

"作文训练开始"

眼看又要到年底了,又要到了心理下意识地做总结报告的时候了,想起了小时候的流水帐:"XXXX年马上就要过去了,我在这一年里做到了以下几点....."

就闻森而言,自然有很多的进步和突破,但是真要在这里一一列出,又有点"欲辩已忘言"了,还不如说些不足之处,这到是经常挂在脑子里的.

这最重要的也是最紧迫的,便是学习了,躺在美国"温暖的特教体系"里,很少有来自外界的学业上的压力,所以自己常常松懈下来,但是这样的懒惰会害人的,毕竟对闻森来说,这样的"特殊环境"不会是很久的.所以这学习上是必须赶上去的.情绪心理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学习对孩子来说就是他的工作,就象是一个成人,自以为能力很强,潜力深厚,但是自己手头上的工作做不好,就很难让人相信他的能力到底有多少.

对于闻森来说,我们缺乏的是一些基本能力的训练,比如说,写作.本来也是做过些尝试的,一个办法是让他写日记,但是这样的让他自己发挥,而他又没有这个记忆和论述能力,这日记就流于形式了,车轱轳话,不要说后来他没了兴趣,我也没了.----这种在没有指导下的即兴写作,对闻森行不通.
剩下的就是走"课外辅导"的路子了,据说纽约有些针对孩子综合理解能力的辅导班,我们见过一个家长介绍的,但是一时也找不着,即使有,能不能抽出时间来也是大问题.

我想这写作,尤其是刚开始学习的记叙文,这不光是写作的能力,其实更是论述的能力,记忆的能力和组织的能力.在写之前的准备,就是记忆和叙述.也就是要把一件事先想起来,再说出来,再写下来.如果这样的观点去看,这"记日记"的不足就是这一天里的事件太多了,一个孩子记不起来的,而当他面面俱到时,他就顾不上细节了,所以这日记不能算是个好办法,可以当习惯来培养,但是在细节上不够如意.

上星期我们去了康州的一家儿童博物馆,Stepping Stones Museum for Children,星期天和马可一家去,孩子们意犹未尽,所以第二天我们自己又去了.我习惯了到了一个新地方,如果孩子们喜欢的话,我就会拿些博物馆的资料回来,以便以后再去.星期二整理这些资料时,看着带回来的博物馆的示意图,心想这不就是一个很好的写作训练题材和路子吗?
第一,他们去过这地方,有兴趣.
第二,这个事件发生不久,还能回忆起来.
第三,我知道那些活动是他们喜欢的,这就有了可以细化的主题.
第四,我在边上看他们玩的,我就能知道他们写的对不对.
第五,反正我们一到周末就出去玩,这样的题材应有尽有的,可以持之以恒的.

昨天是第一次,先让他看博物馆的示意图,让他回忆并写下了我们什么时候去的,怎么去的,喜欢什么等等.今天就细化了一点,让他先说出他最喜欢里面什么活动,然后我再出题.
闻森点了"waterscape",在里面有大水槽模拟水对自然和人类的作用,水槽上游有积木块可以模拟水坝,发电厂,水冲下来形成瀑布,再流进一个喷泉.水里有船可模拟航运,还有很多水生物玩具.

我的题目就是:tell me how did you play boat in the waterscpe? 给他很明确的限定,使他能够专注在这个细节里.

下面是闻森的作业,先是他回忆,把过程说了一遍,接下来我要求他写下来,有些名词是我帮他拼的,我快快地说一遍,让他自己记住了,这也是一个小小的听觉训练了,这文字和句子全是他自己组织的,十足的一遍流水帐.另外因为他写字时歪七竖八的,我是先在本子上给他划好了杠,一杠写一个词,果然就整齐了.

It has a square of water and there's a open space on 1 side of corner and there's a maze(dam) on the middle of the stream and there's a open space on 1 side of corner and it's a long one. there's a another stream and on the edge of the stream,there's a cliff(waterfall) down into the fountain.

其中,他把水坝说成了"迷宫"(maze),把瀑布说成了"峭壁"(cliff),这就是现在他的"原生态"的写作水平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78#
发表于 2007-10-11 16:51:41 | 只看该作者

re:"我习惯了到了一个新地方,如果孩子们喜欢...

"我习惯了到了一个新地方,如果孩子们喜欢的话,我就会拿些博物馆的资料回来,以便以后再去."

恩,好习惯。但凡到一个地方,我们都会给他留点可以引起他回忆的东西,比如公园的门票,车票飞机票,以及公园的彩页等。再早的时候,是全程拍照然后打印做成小画书,事件顺序的回忆就是这样开始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79#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5 22:13:54 | 只看该作者

re:"爱之歧路"最近美国媒体上的...

"爱之歧路"


最近美国媒体上的一条热点新闻,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为了报复曾经欺负过自己的同学,蓄意准备一场屠杀,在事情破露之前,被警方截获情报,从孩子家里搜出了大量的武器装备.从电视上看那些武器真是触目惊心,真要让他得逞,一场血腥在所难免.

但是让我警觉的是后来,警方宣称这里面的三件武器其实是他母亲帮他买的,警方由此将他母亲也逮捕了,从媒体上的点滴报道中,看起来好象是那个男孩是没在学校上课,而是在家里自学的,叫"home schooling",据说是过去也在学校里读书的,因为受同学的欺负而退学了在家,而他妈妈据说为儿子买武器的原因,也是"为了他高兴".

但为了取悦儿子而给他买了枪支,出于爱却加害,这就是我讲的"爱之歧路".其实我想这个话题由来已久了,几个月前,偶尔看了一个当时美国很火的一个选秀节目:"你觉得你能跳舞吗?",这是个所谓的"海选"节目,大家都可以报名,但是选取的标准很专业,正好我后来看了那几个最后参加决赛的表演,都是业余的,但是有惊人的舞蹈天赋.所以这个选秀可以说是很专业的.

那天我看到的一个片段,参赛者自己叫自己"性感先生",却是一副平常模样,只是留着长发而已,但是他笑得却有点"弱智",我后来也确实觉得他就是个"弱智".因为这个"性感先生"是第二次参赛了,所以电视镜头也就特别地对准了他,他上台后,比比划划地走几步跳几下,实在是不知道他是在健身呢还是在跳舞,评判人早早地打断了他,让他停了下来,问他你自己觉得你能跳舞吗?那"性感先生"脸上干笑着:"我知道你们不喜欢,但是我就觉得自己能跳舞".
评判者那个嘴厉害的就加上了一句:"我还是劝你以后别来参加这个比赛吧,我们是来选专业人才的,你来这里,其实变相地是给其他的选手一个侮辱".

本来我还是钦佩"性感先生"的勇气的,但是接下来的事让我改变了想法,这是从观众席上站起来也个老年妇女,看起来好象是"性感先生"的妈妈,对着那个评判大声指责:"你没有权利来评论我儿子的舞蹈,我儿子觉得他能跳舞,他就能跳舞,你看不惯,是你的事情,而不是代表我儿子就不会跳舞了.我们以后还会继续跳下去".

这时候,我才明白了原来这背后的推手,就是这个面貌刚毅的老妈妈,其实"性感先生"本人很可能是那种弱智的,他本人确实不大可能太在乎,在乎的却是背后的这个老妈妈,"性感先生"本人应该有三四十岁了吧,还是由他妈妈陪着来,这更证实了我的猜测,这"性感先生"就是一个"特殊"人物.

让我感慨的是他老妈的这句:"只要我儿子觉得他能跳舞,他就是能跳舞的",这句话听起来冠冕堂皇,很难说它错,但是把这句话落实到这位"性感先生"的舞蹈选拔赛上,就知道事情就变得荒谬了.这有点象那句特奥会口号:"你行我也行",道理是对的,谁也无可置疑,但是这是口号,并不能非得落实到具体的事情上去,比如说,你刘翔能跑近十三秒里,我一个小儿麻痹症的也能跑近十五秒,这事情是不能这样来比的.一方面是理想,一方面是现实,既相辅相成又相对独立,不能混为一谈的.

对于那些有特殊孩子的家长来说,在认识到自己孩子有不足有需要特殊照顾的时候,有两个态度我是觉得可以称为"歧路":一是"软",从怜惜变成了溺爱,进而纵容,姑息养奸.这前面讲的第一个例子就是这样的典型;另一种是"硬",家长将孩子的某一个特长或爱好无限夸大,用不切实际的目标来麻痹自己,也用来误导孩子,这第二个例子就是这样的.

尽管大家的"特殊"不同,但是我觉得这里面的很多道理是相同的,尤其是对于自闭症的孩子,其行为问题远要比其他人特殊,也更加麻烦,但是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作为家长都要明白,你不能因为孩子的特殊,而对他从"宽容"而"纵容",或是因为自己无能为力而放任自流,另一方面,也不要因为孩子的某个特长而想入非非,因为这些特长以后不见得能成为谋生的手段.

我们在这里听到最多的词是"爱",但是光有爱是远远不够的,爱能出奇迹,爱也能误入歧途.爱加理智,或许才能走得顺当走得踏实,走得长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80#
发表于 2007-10-15 23:20:25 | 只看该作者

re:这些天和一些家长讨论孩子的问题。高功能的...

这些天和一些家长讨论孩子的问题。高功能的孩子在一般人看来的确更接近正常,听起来比低功能更好,但并不是意味着他们的人生将来一定更幸福、问题一定少,也许更惨,因为他们的认知水平高一些,会知道自己不如别人,会在意,会痛苦,但实际的社会适应性差,心理更容易出问题。

我想能用特长生活的星儿是少数,能学业优良的星儿更是少数,大多数是会带着问题在社会上生存,而且问题还很明显,他们注定要这样。真正接受这些,才能更实际地想他们将来的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5-1-5 09:06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