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重新翻出朱朱老师的这个帖子,从头到尾整理...
重新翻出朱朱老师的这个帖子,从头到尾整理一遍,回想这一年多来的学习所得,对夸孩子这个题目,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夸孩子体现家长的心态,也是我们要培养孩子的方向。
你能找到孩子可夸之处,你能真诚的夸孩子,说明你在心态上是真正接纳了孩子的,同时,你也能客观的认识到,孩子有缺点,但更有优点,更重要的是,你的焦点是在孩子做的好的方面的,你的心态是积极的。
其实,夸孩子还可以泛化到夸爱人,泛化到积极的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一切事情,因为世上的事情,本来全都是有利有弊的,你的目光到底是集中在消极的一面还是积极的一面,根本上反应的是你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只要你用心去找,什么事情都有阳光的一面,只要你事事习惯抱怨,什么事情都有阴暗的一面。福祸相依,乐极生悲,否极泰来,苦尽甘来,说的全都是这个道理。
等我们自己能做到事事从积极的一面看待和处理,那么我们就成功了一半。另一半,就是把这种世界观和人生观潜移默化的教给我们的孩子。从输赢无所谓,到只能赢不能输,再到胜不骄败不馁,从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到觉得自己什么都行,再到知道自己又长又短,从对别人的评价无所谓,到过分担心别人的负面评价,再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并主要看事情积极的那一面,这是个一辈子的学问。如果我们孩子能做到这一点,他就不会事事纠结,情绪失控。就算有一天知道自己是ASD,也能接纳自己,正确面对。
第二,夸孩子是一种干预问题行为和塑造恰当行为的策略。
夸奖本身就是ABA强化理论里面社会性强化的一种。
什么该夸,什么不该夸?什么不用夸?其实夸孩子也是根据孩子的能力有阶梯的。
比如孩子现在一想要饼干就大哭大闹(问题行为,一定不能满足),那么偶尔孩子可以拉着你的手去拿东西而不是大哭的时候(替代行为),就是进步,你就该立刻满足他(自然强化),并大力夸奖他(社会强化)。随后,类似的夸奖频率和力度逐渐降低(形成习惯后,连续强化变成间歇强化,以维持技能)。而当孩子有能力说出“饼干”二字来要求吃饼干的时候,立刻给饼干,大力夸!(有功能的会话技能)同样的,对这个行为的夸奖频率和力度逐渐降低。随后,孩子说出,“吃饼干”三个字,随后孩子陆续说出“我要吃饼干”,“妈妈,我要吃饼干”“妈妈,我想吃饼干,可以吗?”每一步都是孩子在努力接近我们要塑造的目标行为(用礼貌的语言恰当的表达要求),所以全都要满足,要大力的夸。
当孩子每次都可以做到礼貌的提要求时,慢慢的,我们就可以有时候满足他的要求,有时候不满足他,这时候我们的目标已经不是语言,而是锻炼他的忍耐力,提高他的心理承受力,让他学习遇到挫折时,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让他知道每个人的要求有时候是无法满足的,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处理事情的方法和情绪自我疏导方法。如果孩子在挫折面前能情绪稳定,大力夸!如果孩子在辅助下甚至自己独立想出解决办法,那我们更是要夸!如果孩子在任何问题面前都可以这样气定神闲,那我们就可以彻底放手了。
回到刚才的问题,什么该夸,什么不该夸?
从用哭闹提要求的问题行为,到孩子能在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依然情绪稳定,甚至自己写出解决办法,孩子的行为问题得到解决,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情绪管理能力得到提升,心智水平得到锻炼,整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行为塑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每一步都是阶梯里面的台阶,都是所谓的“接近行为”。所以,除了问题行为不能夸,最后一步不能每次都满足,中间的每一个接近行为都要满足,都要夸。在接近行为刚出现的时候,要用最大的力度夸,次次夸,当某一个接近行为稳定(吃饼干)之后,夸的力度逐渐降低,而高强度的夸留给下一个更高级的接近行为(我要吃饼干)。这样一步步引导孩子不断进步。
所以,你心里要有一个阶梯,你心里要非常清楚孩子现在在哪个台阶上,下一个台阶是什么。这下一个台阶,就是你的短期目标。那你短期内要大力夸的是什么,就非常清楚了。切记,不要对孩子要求过高,挫败孩子,找不到可夸的,也不要对孩子要求过低,使孩子停滞不前。 换句话说,同样的行为,不同的孩子,或者同一个孩子的不同阶段,夸的频率和力度都应该有所差别,外人也许感觉没有原则,但主要教导者心里则应该非常清晰。
不仅仅提要求,所有的项目,游戏,社交,学习,一样的过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