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楼主: binfeng200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医学开蒙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12-5-1 15:14:22 | 只看该作者

re:学习了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12-6-19 05:43:17 | 只看该作者

re:我如何回答你? 标签:...


我如何回答你?


标签: 北京世纪坛医院功能神经外科  王政伟  分类: 癫痫外科论坛2012-06-16 20:01


我们经常接到癫痫患者的咨询,但有时不知如何回答,举例如下:

1."微创"概念不能乱用:

癫痫外科手术是脑部手术,如果是没有准确定位诊断是谈不上微创的。癫痫外科手术是能够应用微创外科技术,但是前提是能够准确定位癫痫源区的位置。即使是微创外科,也是外科手术,不能讲微创外科就是绝对安全的,对于癫痫外科手术,微创更是一个理念,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手术术式。如果将癫痫微创理解为一个脑部以外的手术是不正确的。

2.癫痫外科手术“不是万能的”,不能讲癫痫外科是“根治”癫痫的方法:

癫痫外科手术只适合药物不能控制的癫痫患者,对于大多数病人是不需要外科手术的,单纯药物治疗仍然会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只是选择一线抗癫痫药物反复单药治疗仍不能控制的病例,会建议外科手术评估。这通常需要8-10年以上的时间。临床上不能向医生提出手术要求,应该是医生依据病史来确定能否外科手术,但是仍不能讲癫痫外科手术是一个“根治”性手术,只是能够最大程度控制癫痫不发作,同时术后也是要应用抗药物治疗。讲外科手术后不再服用抗癫痫药物是不科学的。

3.癫痫“遗传”吗?

医生不能在没有检查病人前回答这个问题,对于大多数病例是能够正常结婚生子的,但对于有些病例是有遗传的可能的,尤其是近亲生子,父母有癫痫病史、有皮肤色素斑等皮肤特征是可能有遗传倾向的,但这不是绝对的,只是发生概率高于正常人群。具体病例医生不能明确回答,应该向专业的优生优育科室医生咨询,但是无论如何,医生是不能明确回答这个问题。

4.梦中抽搐是癫痫吗?

夜间有抽搐不完全是癫痫,有些额叶癫痫、儿童颞中央区良性癫痫均有可能夜间发作,但是也有一些睡眠期的抽搐,尤其是快动眼期的抽搐,可能与睡眠期行为障碍有关,此时的脑电检查非常重要。医生需要检查脑电后才能回答你是否能够诊断癫痫。

5.已经服用二年的抗癫痫药了,应该停药了?

  癫痫药物不是二年就停的,何时停用药物应该依据癫痫病的类型来分析判定,有些病例,如良性颞中央区癫痫,如果已经服用药物二年了,脑电也已经正常了,是可能逐步减量,逐步观察,如果有波动再及时恢复原有的药物。癫痫真正完全停用药物是有困难。不要自己决定。一定要及时复查脑电。

  癫痫病是一个慢性脑部疾病,网上多种言论,不是专业人员是不能分辨的,所以,我建议你还是到专业的癫痫医院检查,如果你的脑电记录时间只有20-30分钟,也没有脑影像检查佐证,我想你的癫痫诊断是不充分的。什么是充分的脑电检查,应该是能够记录到三次以上的脑电。如果没有记录到癫痫发作,则癫痫的诊断仍有不确定性。多长时间能够记录到三次以上的发作,医生无法决定,一切依赖你的配合。如果说躺在床上记录脑电是轻松的吗?1-2天你可能会接受,但是如果说你需要在病床躺1-2个月,则需要家属的理解和病人的配合。

癫痫诊断难吗?难的,但如果你配合医生,不断地观察,记录、分析病情况和脑电,也许你的癫痫是能够明确诊断的。需要耐心和毅力。

北京世纪坛医院功能神经外科 王政伟,010-63926216,1391123035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12-6-21 10:11:04 | 只看该作者

方舟子:干细胞治疗的骗局

干细胞治疗的骗局 [原创 2012-06-20 18:07:19]   

  最近有一份财经刊物做了一家从事干细胞治疗的公司的封面报道,在网上引起了一场风波。几个科技记者批评该刊为骗人的公司做宣传,因为迄今所有推销干细胞治疗的全是虚假广告。而该刊记者、编辑则辩解说他们只是客观报道这家公司的创业经过,并没有宣传其干细胞治疗。

  旁观这场争论的网友,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什么是干细胞,甚至连“干”字的正确读音也不知道,虽然经常能见到这方面的广告和报道。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点干细胞的知识。人体并不是由一种细胞构成,而是由200多种细胞构成的,例如神经细胞、皮肤细胞、红细胞等等。不同的细胞担负着不同的功能,但是所有这些细胞,都是由一个细胞——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受精卵在发育过程中,不仅不断地分裂使细胞的数目扩增,而且还不断地分化使细胞的种类也增加。所谓干细胞,是指那些未分化的、因而有可能分化成不同类型的细胞的细胞,“干”的意思是可以产生分支的“主干”。

  成年人身上也有干细胞,分布于骨髓、血液、大脑、胰腺、骨骼肌、牙髓等处,其中最丰富的是骨髓和血液中的造血干细胞。这些成年干细胞已得到广泛的研究并在医疗上有所应用。但是,与胚胎干细胞相比,成年干细胞非常稀少,难以分离和纯化。而且成年干细胞的命运基本上是确定的了,例如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在体内环境下的使命就是分化成各种血液细胞。而胚胎干细胞则具有“全能性”。近来发现,成年干细胞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被诱导分化成其他类型的细胞,甚至也具有和胚胎干细胞一样的全能性。

  由于干细胞能够分化成其他细胞,因此对它的研究为治疗多种慢性疾病带来了希望,例如帕金森病、老年痴呆症、糖尿病、慢性心脏病,甚至癌症。目前研究的一个重点是用干细胞产生神经细胞,以修复受损伤的神经系统。象截瘫、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病这类神经系统疾病,都是因为神经细胞受损或功能失常导致,而神经细胞难以再生,只能寄希望于用干细胞在体外产生新的神经细胞后加以补充。另一个主攻方向是用干细胞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如果移植到体内,可以根治糖尿病。

  但是这些设想要变成现实,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如果治疗采用的干细胞来自他人,在移植到患者身上时,就有可能引起排异反应,导致手术失败。如果干细胞是来自患者自身(例如来自成年干细胞),虽然不会引起排异反应,但是如果只是简单地把干细胞注射回体内,干细胞的分化和生长没有得到控制,就有可能长出肿瘤,导致癌症。即使干细胞已先在体外诱导分化成所需要的细胞类型,在注入体内时,它们能否到达所需的部位,生长能否得到控制,也有不确定因素。

  在一种疗法应用到临床之前,先要做动物实验,然后还要做人体临床试验。2005年,美国加州大学厄文分校的研究人员把从胎儿大脑分离、培养的神经系统干细胞注射到截瘫的老鼠,发现这些干细胞迁移到老鼠脊柱受伤的地方,在那里形成新的神经元和少突细胞,截瘫的老鼠恢复了行走。根据这项结果,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在2009年批准其进行人体临床试验。这是第一项获得批准的干细胞治疗人体临床试验。2010年10月,一名因车祸截瘫的年轻人成为第一个试验者,他的身上被注入了200万个来自胚胎干细胞的少突细胞前体。但是一年后,试验团队宣布由于资金原因终止临床试验。目前没有哪一项干细胞治疗获得了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的批准。

  而中国遍地开花的干细胞治疗根本就没有经过动物实验和人体临床试验,就直接用于临床治疗,目的纯粹是为了牟利。这些干细胞治疗,有的只是一个简单的骗局。例如中央电视台曾经揭露过一个干细胞美容骗局,号称只要打了用胚胎干细胞制成的针剂,就能年轻10到15岁。也有记者对当地美容院做了调查,发现众多美容院都有各种干细胞美容项目,并售卖干细胞口服液、精华液等产品。这些产品都不可能真正含有干细胞,因为分离、培养人的干细胞要比分离、培养普通细胞困难得多,目前这仍然是一项只供实验研究的尖端技术,还没有哪个机构有能力进行商业化大规模生产。而且只有活的干细胞才有作用,一旦制成针剂、口服液就成了死细胞,不再具有干细胞的特性,所以这些产品即使真是用干细胞制成的,也早已成了废物。再退一步说,即使这些产品真的含有有活性的干细胞,那么注射或口服干细胞也不会起到任何作用。直接注射干细胞会引起有害身体的排异、过敏反应,吃干细胞更会把它消化掉。总之,这些所谓干细胞制剂不可能真的含有干细胞,从一些消费者在用了这些产品之后出现的副作用症状判断,它们的真实成分可能是某种激素。

  中国市场上的干细胞治疗有的复杂一些,迷惑性也更强。有多家中国医院都在号称用干细胞治疗截瘫患者,号称有一定效果,甚至吸引了国外的患者到中国来接受治疗。但美国医生对到中国接受过干细胞治疗的一些美国患者做了评估,发现并没有疗效,有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觉得有所改善,可能是心理暗示的作用,或是与干细胞无关的其他手术因素造成的。这类治疗都是没有把干细胞在体外进行诱导、分化,就直接把来自他人的干细胞注入体内,有排异和致癌的风险。

  总之,怎么利用干细胞技术来治病,生物学家有种种设想,过程很复杂。想用干细胞技术来治病,还早着呢。目前市场上推销的所谓干细胞治疗都是骗人的。一般的人也就是从媒体上听说了有干细胞这么回事,模模糊糊地知道它是好东西,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了那是怎么一回事?在广告的轰炸下,更容易受到诱惑。所以这样的骗局是不愁没有市场的。要避免被这些打着高科技招牌的骗局欺骗,就要掌握这么一点常识:一项新的发现要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往往需要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摸索。那些紧跟最新科技发现的产品,最有可能是假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12-6-21 11:17:42 | 只看该作者

re:http://new.elimautis...

http://new.elimautism.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1520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12-8-29 11:23:33 | 只看该作者

re:【云无心】纯天然的野菜居然会致癌?...

【云无心】纯天然的野菜居然会致癌?

家乡的山上有一种人们称为“脚基苔”的植物,母亲常说粮食不够吃的那几年许多人靠它度过难关。不过到我出生,就已经没有人再吃了。等到我上高中,这种植物却又热了起来,逐渐地它的价格超越了绝大多数“家养”的蔬菜。甚至有了专门的工厂加工,装在很精美的盒子里,远销到其他地方。我也就此知道了这种野菜的学名:蕨菜。传说中,它不仅“安全”“无污染”,还有着丰富的营养,甚至有“抗癌”的作用。

于是我就这么听着,这么信着。假期里回家,也去买些来吃。再次回到都市,也带去一些送给朋友,每每受到欢迎。某一天查阅其他资料的时候,无意之中发现:这个“纯天然”的野菜,居然有着明确的致癌能力!

蕨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几种植物之一,在几个大洲都有,许多地方把它的嫩芽当作蔬菜,也从根中提取淀粉。一百多年前,人们注意到这种植物能够造成牛的中毒。大量食用蕨——蕨菜是它的嫩芽——的牛,最快的会在几周之后死亡。而吃得不那么多的,骨髓功能逐渐丧失,从而导致白细胞缺乏、血小板减少,以及急性大出血等等症状。而吃蕨的羊,则会逐渐失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更有研究发现蕨还会导致癌症。这一发现引起了科学家们很大的兴趣,许多研究拿着蕨菜折腾老鼠等各种动物,证实了蕨这种植物确实能够导致动物的癌变。

假如一种人工合成的物质或者加工食品有这样的“劣迹”——尤其是致癌能力,它一定会被口诛笔伐,“拉出去枪毙五分钟”。但是,蕨菜是一种“古老的”“纯天然的”“绿色食品”,所以人们对它的宽容能到“纵容”的地步。即使是有了以上的“犯罪证据”,人们对它也只有小范围的“口头警告”。蕨菜,依然在被人们追逐着。

“纯天然”的野菜居然能够致癌?这太挑战人们的心理极限了。而蕨,又是第一个,或许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种能够致癌的食用植物。于是,科学家们孜孜不倦,想搞清楚其中有什么东西在致癌。在接近二十年的时间里,许多人的尝试都遭到了失败。看起来,这种致癌的物质很不稳定,难以被分离出来,而致癌作用的确证也不是那么容易。八十年代初,一位日本科学家才成功地分离出了一种叫做ptaquiloside的东西,中文的的翻译看起来比较合理的是“原蕨苷”。从那以后,许多人对这个东西进行了许多测试,发现用它来喂动物,可以出现前面所说的那些症状。而生化实验发现它还可以跟氨基酸反应,也可以破坏遗传物质DNA。也就是说,它的毒性比想象的还要强。最糟糕的是,它可以从母牛的食物转移到牛奶中,也能够分散到水和土壤里。如果母牛吃蕨的话,小牛即使只吃牛奶也会出现蕨中毒的症状。这可能也就解释了:蕨生长旺盛地区的人,那怕不吃蕨菜,食道癌等癌症的发生风险依然要高得多。

不过,人们对“野生蔬菜”“天然食品”的溺爱,使得原蕨苷虽然被捉拿归案了,人们也并没有因此远离蕨菜。毕竟,有时候动物实验的结果并不能在人身上出现,而癌症的发生率本身也不是那么高——增加了一倍两倍,人们不一定制够直观地体会到。即使有人得癌症了,也难以去怀疑是蕨菜这种在人类不知到癌症为何物的年代就开始吃的东西。另一方面,人吃的蕨菜只是幼嫩的芽——是不是它的作用也象姜一样是“老的辣”呢?或者,人们吃蕨菜的时候要进行就加工烹饪,会不会破坏了毒素呢?

因为原角苷被分离了出来,以上的两个问题就很好验证。科学实验发现,原角苷在蕨的各部分中都有,而人吃的蕨菜——蕨的幼嫩部分中含量更高!不过,让人稍微心安的是,新鲜的蕨菜又苦又涩,除了个别无限追求“原滋原味”“纯天然”的人,人们一般要把新鲜蕨菜用草木灰或者碱水处理。而这样的处理,会大大降低原蕨菜苷的含量。而牛奶,一般也要经过高温灭菌处理,这也会大大降低原蕨苷的毒性。

不过,这样的处理只是降低,而不是消除。对于人类来说,吃一些经过处理的蕨菜,大致不会像牛那样破环骨髓,或者象羊一样失明。但是,慢性的毒害,比如致癌,会不会出现呢?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日本中部山区调查过吃蕨菜和食道癌的关系。发现在那里的居民中,吃蕨菜使得男性的食道癌发生率增加了2.1倍,而女性则增加了3.7倍。在英国的北威尔士地区,胃癌发生率一直很高。1990年进行过一项“病例-对照”研究也显示幼年时代吃蕨菜会增加后来胃癌发生的风险。类似的研究在世界其他地方还做过一些,结果也基本一致。

对于多数人来说,这些研究结果只是出现在学术刊物上。而某些宣传“野生蔬菜”的人,热衷于引用“科学研究发现”来支持“纯天然”的“营养”和安全,却对这些研究视而不见。更有甚者——包括某些百科条目,还宣称“近年来科学研究表明蕨菜还具有一定的抗癌功效。”而支持这一宣称的研究,有一项是原蕨苷对某种特定癌细胞的生长显示了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已——在科学上,这样的结果距离说“蕨菜可抗癌”还很遥远。而另一项支持这一功能的调查,是吃少量蕨菜(每个月或者更长时间吃一次)有一定的防癌作用。学术同行对这项研究结果的评价是“令人吃惊的”——虽然它有统计学上的意义,但是由于样本量很小,这个微弱的“防癌作用”完全可能是“数字幻觉”。

总的来说,“蕨菜致癌”这个结论有着相当坚实的科学证据支持。而“蕨菜抗癌”的说法,就像一个穷凶极恶的歹徒不知道为什么给了一个乞丐几块零钱,就被总结为“这个歹徒相当善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12-8-29 22:13:12 | 只看该作者

re:春天 的 时候,我买了不少蕨菜,现在家里...

春天 的 时候,我买了不少蕨菜,现在家里还有呢.以后不敢吃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12-8-31 01:47:17 | 只看该作者

re:春药的美丽传说来自张佳玮写东西的...

春药的美丽传说

来自张佳玮写东西的地方 2012-08-30

中国传说里,春药的名声一直有些躲躲闪闪、阴森诡秘。魏晋时著名的五石散,传闻就能起性,但对身体也有害;中国各类偏方医经方子里,轻易一翻,就是大堆怪药名字,常带合欢、男女、阴阳字样,远看去都像野狐禅,满是“祖传老军医,专业泌尿科”的味道。赵飞燕的老公汉成帝,传说是服春药慎恤胶服多了死掉。《金瓶梅》里,西门庆求了个春药方子,死了;《初刻拍案惊奇》里,有个甄监生“浪吞秘药”,吃多了也出问题。这似乎是古往今来对春药的态度:神秘;邪淫;毒副作用。所以小说总要做一副劝世状:色即是空,年轻人可不能仗着身体健壮就撒欢儿折腾,善哉善哉……
  
  妙在中国古方里,许多药很是望文生义。淫羊藿、蛇床子之类药倒还罢了,牛鞭狗鞭驴肾,最多能补充点营养热量,说能助益纱帐,煞是胡思乱想。传说陕西以前,驴肾珍贵,一个县官一年也吃不到个好驴肾,所以北京卖驴肾——又叫钱儿肉——的摊贩,非常低调,得使些黑话才买得到手,还得斜切吃,不然坏了神通。这就有些巫医色彩了。
  
  甄监生和西门庆,一个求道一个求僧,折射出中国古代都相信,出家人有超凡脱俗的玩意,能助他们快乐无边。道家有些流派,自称男女交合修炼房中术,掰扯出许多术语,无非是利用姑娘身体做鼎炉,修炼自己那点子器官,细想来没的恶心。
  
  非独中国人在这事上犯晕,一牵扯到下半身,全地球都迷信。欧洲人相信牡蛎能壮阳,但理由不是我们想像的牡蛎含锌,而是希腊神话,克罗诺斯把他爸爸天神乌拉诺斯的胯下之物割了,掉进海里,化作爱神阿弗罗狄忒,脚踩牡蛎壳出水。所以吃着牡蛎,就等于吃了鲜嫩美丽的阿弗罗狄忒,还顺便让自己和乌拉诺斯一样雄伟了……
  
  更夸张的是,欧洲人中世纪时崇奉东方香料,把肉桂、生姜们奉为至宝,价比黄金,是因为物以稀为贵。东西一稀少,人就爱幻想,把香料都想像得神通广大、上接神仙府第。所以中世纪时,有人相信:生姜、胡椒、桂皮等合成的汤剂可以壮阳;给姑娘两腿间抹大量香料能助双方快乐似神仙。1610年托马斯·道森在《夫妻食物精选》里忽悠,说酒熬土豆,加红枣椰子、麻雀脑袋、玫瑰水、糖、桂皮、生姜、丁香、肉豆蔻皮和甜奶油是神秘春药——纯是欺负那时代资源短缺,能凑齐这些的人屈指可数。阿拉伯御医阿里伯·伊本·赛伯认定生姜、胡椒、石榴花和鸡蛋等一堆东西能做春药。11世纪学者阿勒加扎利说,天使加布里尔曾建议肉粥拌胡椒能增强性能力。欧洲修士们居然信以为真,认为香料简直代表了阿拉伯人的荒淫无耻、声色犬马,理应禁绝,结果越禁越欢。到18世纪,英国还有农妇相信肚子上抹丁香能帮怀孕,洞房前得喝牛奶蛋黄砂糖桂皮肉豆蔻酒,以便夫妻和睦呢。
  
  
  相比起来,现代的伟哥就简单利落得多。第一有疗效,第二它成分鲜明,也告诉你它有啥效果——虽然最初这药物是想控制高血压。这是现代春药和古代春药的区别:现代春药缺乏浪漫色彩,只是给你成分和疗效;古代春药充满了想入非非、幻漫传奇、看不见摸不着的世界观和望文生义吃各类动物的鞭,但效果未必手到擒来。
  
  跑个题的话就是,世上的医学,实无地域之分,而只分上古医学和现代医学。上古医学依靠经验和想象,有许多美丽的传说、无法验证的世界观,和时有时无的疗效;现代医学则是拿成分、元素、效果说话。像数学公式一样,把什么都列给你——当然,这就少了许多上古医学里天地阴阳君臣交欢的传奇性,可悲可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12-9-6 09:30:26 | 只看该作者

re:纽约时报 | 多动症药物治疗无长效作...

纽约时报 | 多动症药物治疗无长效
作者L Alan Sroufe 明尼苏达大学名誉教授

http://article.yeeyan.org/view/339752/313753

美国有三百万儿童因为注意力问题而服药。去年快年底的时候,这些儿童的父母们非常担忧,因为那个时候对治疗绝对必要的药物如利他能(Ritalin)和爱得罗(Adderall)【译注:皆为治疗多动症的常见药物】出现了短缺。

问题是:这些药真的有效吗?我们真的应该继续提高处方量吗?

三十年来治疗多动症【译注: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或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简称ADHD或A.D.D. ,完整译法: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简称多动症,是一种常见儿童心理疾病】 的药物消耗增长了二十倍。

作为一名心理学家,我已经研究问题儿童的发育四十多年了。我相信我们应该问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对这些药物依赖如此严重?

治疗多动症的药物能在短期内提高人的注意力,因此对备考的大学生相当有效。但是从长期来看,这些药物既不会提高学习成绩,也不会减少行为问题。此外,它们还可能有严重的副作用,比如抑制儿童发育。

可悲的是,少有医生、家长知道这些药物的无效性。

现在发表出来的多动症研究主要是药物的短期试验成果,和多动症患儿大脑的异常。确实,乍一看一些无可争辩的事实似乎证明了药物的有效性。正是由于这些研究结果有部分的现实依据,我们才难以看清目前多动症治疗的问题所在。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和许多心理学家一样,我相信:儿童的注意力困难源于基因或与生俱来的大脑缺陷。就像1型糖尿病患者需要胰岛素来纠正他们天生的生物化学失衡,这类儿童需要药物来纠正他们的注意力缺陷。然而现在看来,没有或者说几乎没有证据支持这个假说。

1973年,我翻阅了《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关于儿童药物治疗的论文。几十个严格控制下的研究证明:当儿童面对那些重复的、要求集中注意力的任务时,这些药立即提高了他们的效率。我也进行了一项此类研究。在几乎所有的短期研究中,家长和教师们都认为孩子的行为问题减少了。这些结果导致多动症的药物治疗剧增;许多人得出结论:注意力缺陷是"大脑缺陷"的假设已经被证实。

但是不断有人提出问题,特别是在这些药的作用机制和药效的持久性方面。利他能和爱得罗,都是右旋安非他命与安非他命的结合物,都是兴奋剂。那么它们为什么会使儿童平静下来呢?一些专家争辩说,由于有注意力问题的儿童的大脑大异于常人,这些药物对他们有神秘的反效果。

事实上,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反效果。二战中,雷达操作员被派发了这类药物来帮助他们保持清醒和集中注意力于乏味、重复的工作。1990年,在翻阅关于治疗注意力缺陷药物的文献时,我们发现:不论是否有注意力问题,孩子都会对兴奋类药物起相同的反应。并且,这些药物虽然帮助孩子在课堂上安下心来,却让他们在操场上更加活跃。总体而言,兴奋类药物对于所有大人和孩子都有相同的功效。它们强化了人集中注意力的能力,特别是当他从事的任务本身无趣的时候,或者在人感觉疲乏或厌烦的时候。但是这些药不能提高人广义的学习能力。

就像许多节食者使用类似的药物来减肥然后又放弃了一样,有注意力问题的儿童在长期使用兴奋类药物后,药效会逐渐消失。一些专家曾认为:多动症儿童大脑的某种不同使得他们不会对这些药产生抗药性。而实际上我们现在知道了:刚开始服用这类药物的儿童会出现没胃口和失眠的情况,这些情况随时间推移而逐渐消失。同时逐渐消失的还有药物对儿童行为的影响。服药的儿童显然对药物产生了抗药性,因此药物的有效性丧失了。许多父母在让孩子停药之后发现他们的行为问题更加严重,因此而确信:这些药有效。事实上,成年人如果突然少喝咖啡、或停止吸烟,也会出现类似的反应。

******

迄今为止,没有任何研究证明注意力缺陷药物对患儿的学习成绩、人际关系或行为问题有长期的效果。而这些方面才是我们想要他们提高的。直到最近,这些药物的大部分研究都没有采用规范的随机实验方法,其中的一些还存在其他的研究方法上的缺陷。

然而在2009年,有一项有效控制且历时十多年的研究发表出来了,其结论非常明确。这项研究随机选取了600名有注意力问题的儿童,分为四种治疗条件:一部分只吃药,一部分只接受认知行为法【译注: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的心理治疗,一部分同时吃药和接受心理治疗,还有一部分是不接受系统治疗、只接受社区服务的对照组。一开始的时候该研究似乎显示:药物治疗、或者药物加心理治疗,疗效最为明显。但是三年以后,这些疗效消失了。八年以后,他们找不到任何证据表明药物对患儿学业和行为的有效性。

是的,所有治疗的成果随着时间的推移都逐渐消失了;但是该项研究还在继续进行中。显而易见,多动症儿童需要的是比这项研究中的方法更加广泛、更早进行、疗效更持久的治疗方案。

尽管如此,神经科学的发现被用来为药物治疗这种假设性的“先天缺陷”的看法撑腰。这类研究表明:多动症儿童大脑中的神经传递素的模式是不同的,且有其他异常的地方。这类研究的技术水平虽然可以让家长和非专业人员印象深刻,其研究结论却会让人误解。有行为问题的孩子其大脑扫描图像当然会显示异常;显示正常是不可能的。人的行为和大脑是相互关联的。许多人的抑郁症时好时坏,不论服药与否,他们的大脑功能会随之出现相应的变化。

许多关于多动症的大脑研究都要在儿童从事要求集中注意力的任务时检查他们。如果这些孩子是因为缺乏动力或者调节行为的能力尚未得到发展而不能集中注意力,他们的脑部扫描肯定显示反常。

不论如何检测大脑的功能,这类研究不能告诉我们:这些观测到的异常是生来就有的,还是患儿由于创伤、长期压力或其它婴幼儿时期的经历所致。近年来行为神经科学的一项影响深远的发现是:有明确的证据表明发育中的大脑是被人的经验塑造出来的。

毫无疑问,有大量儿童存在注意力、自我控制和行为上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是娘胎里带来的吗?或者是由于他们幼年的经验所致?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只有研究儿童和他们的环境,要从出生前一直研究到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我和我在明尼苏达大学的同仁们已经对此研究了几十年了。

从1975年起,我们一直跟踪调查200名出生贫穷因而更容易出现行为问题的孩子。我们在他们的母亲怀着他们时就开始研究,随着他们的成长,我们一路研究他们与亲人、教师和同龄人的关系。我们追踪他们学业上的进步和刚刚步入成年的经历。我们定期检测他们的健康状况、行为、智力测验的成绩和其它特征。

在我们的调查对象中,50%的人在青年阶段符合某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接近一半的人在学校至少出现过一次行为问题;24%的人在12年级前辍学;14%的人在一年级或六年级时符合多动症的诊断标准。

其它一些大规模的流行病学研究证实了家境贫穷的孩子具有以上趋势。多动症在所有孩子中的发病率估计在8%。我们的研究发现:儿童成长的环境可以预测他们患多动症的可能性。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孩子出生时的神经异常指标、智商以及婴儿的性情(包括婴儿的活跃水平),都不能预测患多动症的可能性。

******

家境富裕的孩子有许多也被诊断为多动症。儿童的行为问题有许多根源。其中之一是家庭内部的压力,比如家庭暴力、缺乏亲友的扶持、混乱无序的生活环境(包括频繁搬家),以及特别重要的一点:父母干预的模式攻击性过强导致孩子冷不防被刺激了。比如,六个月大的婴儿正在玩的时候,父母从后面把他(她)抱起来,放进了浴盆。又比如,一个三岁的孩子在解决某个问题时感到沮丧,父母却在旁嘲笑他(她)。这样的做法过度刺激了孩子,且对于他们发展自我调节能力有负面影响。

首先,让孩子吃药对于改变那些对他们发育有害的条件没有丝毫作用。到目前为止,人们对这些条件的重视依然不够。制定政策的人们对于儿童注意力缺陷是一种器官性疾病如此深信不疑以至于他们几乎取消了寻找对多动症全面理解的尝试。国家心理卫生研究所(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资助的研究主要是关于多动症的生理的和大脑的成因。虽然有一些研究是关于其它治疗手法的,但是对于个体经验对多动症的影响却极少研究。在这样一个导向之下,科学家们往往只申请解释多动症的生物化学成因的研究经费。

结果,我们只问了一个问题:儿童的注意力问题是否与大脑功能的某些方面有关?答案一直是肯定的。我们一直在忽视一个非常现实的可能性:大脑异常和多动症可能都是由个体经验造成的。

我们现在关于多动症的研究方向有很多问题。首先,对于儿童的学习和行为问题,我们永远不可能找到一个单一的解决办法。虽然少数儿童能够从短期的药物治疗中获益,但是对数百万儿童进行大规模的、长期的药物治疗不是个解决办法。

第二,对儿童进行的、大规模的药物治疗强化了一种社会观点:生活中的所有问题都可以用药丸来解决;还给数百万儿童这样一个印象:他们生来就有缺陷。

最后,认为药物可以治愈儿童行为问题的错觉妨碍了我们这个社会寻求必要的、更为复杂的解决方案的努力。药物帮助所有人,包括政客、科学家、教师和父母,脱离了困境。所有人,就除了那些孩子。

假如药物(研究表明有效期在4到8周)不是答案的话,答案究竟是什么?

多动症儿童许多有焦虑或抑郁;还有一些承受着家庭内部的压力。他们应该被当作独立的个体来对待。

至于多动症药物的短缺,会继续时有时无。由于这些药物容易使人上瘾,产量的多少是由国会决定的。国会批准的产量和医生开出的处方量的多少并不一致。只要我们继续依赖这些药物,到今年年底之前,非常可能出现另一轮药物短缺。许多用心良苦的父母、心理医生和教师都以为这些药物有效,事实并非如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12-9-6 09:31:10 | 只看该作者

re:上面文章我没全看明白,因为是纽约时报,不...

上面文章我没全看明白,因为是纽约时报,不是街头小报,所以贴出来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12-9-6 10:16:02 | 只看该作者

re:这篇文章是否有点打稻草人?针对多动症的药...

这篇文章是否有点打稻草人?针对多动症的药物没有声称治愈或长期有效啊。多动症在成年后较高比例会好转,但如果在学龄期被边缘化,前途更差。药物的使用如果在少儿期帮助到孩子,就已经成功了,它本身就没指望治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发表于 2012-9-6 12:47:42 | 只看该作者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燕原...

下面引用由燕原发表的内容:

比如,六个月大的婴儿正在玩的时候,父母从后面把他(她)抱起来,放进了浴盆。又比如,一个三岁的孩子在解决某个问题时感到沮丧,父母却在旁嘲笑他(她)。这样的做法过度刺激了孩子,且对于他们发展自我调节能力有负面影响。

这些论调怎么跟尹粉们一模一样!一位尹女士的维护者就曾跟我说,“比如一个孩子,在第一次看陌生人的时候,被人不知轻重地捏了脸蛋好几把,感受到不尊重和受伤害,误以为是自己去看别人会招来这样的伤害,从此不敢看人了。你们怎样判断这是缺乏社会性的问题,还是心理问题呢?”

下面引用由燕原发表的内容:

不论如何检测大脑的功能,这类研究不能告诉我们:这些观测到的异常是生来就有的,还是患儿由于创伤、长期压力或其它婴幼儿时期的经历所致。近年来行为神经科学的一项影响深远的发现是:有明确的证据表明发育中的大脑是被人的经验塑造出来的。

毫无疑问,有大量儿童存在注意力、自我控制和行为上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是娘胎里带来的吗?或者是由于他们幼年的经验所致?


我没深入接触过被诊断ADHD的孩子,但我认识一个在台湾被怀疑轻度过动症,妈妈没去诊断,而是带他来了新西兰(孩子的姐姐生在新西兰,弟弟是回台后生的)的孩子。凭我对这孩子的了解认识,对他父母、家庭状况的了解,至少我可以肯定这一个孩子的“过动倾向”百分百就是先天的,跟后天经验毫无关系。他甜美天真善良热情毫无心机,妈妈温柔娴静细致关爱,家庭生活是我见过最和谐愉悦波澜不兴的。这还是一个程度轻微,没诊断过更不需要服药的孩子。

我相信多动症可能被诊断过度,也相信过度程度可能不轻,但就此否定多动症的生理来源体现的是思维狭隘。也可能这位作者没有要完全否定生理来源,只是想说明后天负面经历也会造成多动症。我不懂多动症,但我想这个arguement应该有很多针对性的实验可以用来研究,比如类似对ASD孩子做的同卵同胞、异卵同胞共发率等等。而且这个arguement跟“药物是否(对孩子的长期发展情况)有帮助”既不是同一个命题,也不形成直接推断关系,原因上面T版已经说了,多动症的药本来就是求的短期效应,大多数多动症孩子长大后会好转,药物只是权衡利弊后用来帮助他们渡过青少年时期(比如,被边缘化如果导致了心理问题,倒有可能长大后成为主要障碍)。至于“药物是否被滥用”,那又是完全不同的另一个命题,需要另外一套考量和数据。就凭这位作者把这三个各自都很复杂,都需要有不同的针对性研究和数据来分析,彼此也不能互证的命题混为一谈,大加排比(我觉得是为了博眼球,赢取老百姓同感),我就觉得他十分百分滴缺乏科学素养,他的文章只有鸡汤作用,没有科学养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12-9-6 15:55:57 | 只看该作者

re:谢谢

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12-9-6 16:54:54 | 只看该作者

re:偶像出场,我观看。

偶像出场,我观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12-9-6 17:13:37 | 只看该作者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燕原...

下面引用由[U]燕原[/U]发表的内容:

【云无心】纯天然的野菜居然会致癌?

家乡的山上有一种人们称为“脚基苔”的植物,母亲常说粮食不够吃的那几年许多人靠它度过难关。不过到我出生,就已经没有人再吃了。等到我上高中,这种植物却又热了起来,...



忒吓人了,石头爱吃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2012-9-6 17:14:20 | 只看该作者

re:前几天遇到一个多动的孩子.被送到培智学校...

前几天遇到一个多动的孩子.被送到培智学校.他大哭着跑出来扯住妈妈的衣服说"明天读明天读"爸爸妈妈两个人拉着他都拉不动.把他的衣服都扯破了一块.我问"能不能服药?"那个妈妈说:"一直在服药,不管用.坐不住."不知这样的孩子能不能在家上学?说不定过几年就稳定了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
发表于 2012-9-6 20:46:17 | 只看该作者

re:这篇文章的批评声音很多,但大多数不是从医...

这篇文章的批评声音很多,但大多数不是从医学角度去批评的,而是从“冰箱妈妈”再现的角度,带着情绪化批评的。

作者的结论不够有力,批评也不够有力,值得深入讨论。
我关心的是药理方面,把后天教育方面的争论忽略了,但是也没看太懂。

明尼苏达的心理系是全美前列,这位老先生退休了,以前一直是儿童发展方面的教授,退休了来这么一出,还是纽约时报(今年一月的副刊头版),动静就比较大,但后来结论是什么,我没找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2012-10-5 22:45:41 | 只看该作者

re:癫痫发作时的处理原则

癫痫发作时的处理原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0 04:07:58 | 只看该作者

re:有哪些症状可以判断为癫痫病发作?...

有哪些症状可以判断为癫痫病发作?


http://suzhureng.i.sohu.com/blog/view/241788005.htm

10月15日 09:43






 细心癫痫病患者不难发现,在去看癫痫门诊时,询问病史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尤其要问发作时的症状表现。那么,有哪些症状可以判断为癫痫病发作?

  癫痫病的特征是突然和一过性症状,由于异常放电的神经元在大脑中的部位不同,而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可以是运动感觉神经或自主神经的伴有或不伴有意识或警觉程度的变化。

  1、身体僵硬、发生痉挛。比如说正常的一个人,突然间大叫一声,接着昏倒,并且倒地不醒,同时双眼 往上凝视,眼白外翻,牙关紧咬,口吐白沫,四肢先是紧缩,继而抽动,嘴唇慢慢变紫,在感觉快没救的时候,抽动突然停止,患者随即陷入沉睡之中。以上的描述 仅仅只是癫痫发作众多形式中的一种,但这种症状是平常最多见的。

  2、呆滞失神。患者在手头进行的事情突然停止,就像石化了一样。通常在十几秒后,发作才会结束。有时发作中会合并眨眼、咀嚼等动作。发作后可继续原来活动,且对发作全无记忆。由于发作时间短,经常会被家人忽略。

  3、肌肉抽搐。这种类型比较难以用语言表达。举个例子,如果我们冷不防被别人从背后大叫一声而吓了一跳,所产生的那种全身抖了一下的动作,就是一种全身性的肌肉抽搐。

  4、失去张力,突然倒下患者就像一个提线木偶,线突然间全部断掉。患者癫痫发作时就好象断线的木偶一样,瞬间全身无力的瘫倒在地。

  5、身体部分癫痫病发作。全身性的癫痫发作,发病时患者是失去意识的,与外界的交流完全中断。但是 身体部分癫痫发作,患者的意识是清楚的,和外界的交流良好。其症状有可能是一只手或者一只脚抑或半边的脸抽动,也可以没有任何抽动的动作,而只有奇怪的感 觉或是眼前的情景突然间变得很陌生。有的则表现出幻觉,眼前突然看到奇怪的影象,或耳朵突然听到奇怪的声音。

  6、复杂部分性癫痫发这种状态患者在发病前自己会感觉到将要发病,然后出现各种不自主的动作,随之丧失意识,事后患者自身完全没有映像。不自主动作可以是眨眼、咀嚼、两手漫无目的地乱摸或到处走来走去等等。整个发作时间会有一两分钟。

  通过以上对有哪些症状可以判断为癫痫病的相关介绍,希望加深大家对癫痫病的了解,及早发现癫痫病,及早治疗,回归正常人的生活。祝早日康复!

咨询电话:010-684663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4 22:07:36 | 只看该作者

re:益生菌不能滥用张思莱医师 htt...

益生菌不能滥用

张思莱医师 http://blog.sina.com.cn/zhangsilai  2012-12-24 11:10:16


                                   益生菌不能滥用

    在我与家长的接触中,发现一些家长非常喜欢给孩子吃益生菌制剂,不管是孩子不爱吃饭、积食、还是腹泻、便秘,过敏性疾患,甚至体弱多病也要吃益生菌来增加抵抗力。益生菌几乎成了逢病必用,包治百病,无病强身的灵丹妙药。除了商家的大力宣传以外,一些医生也频频地向家长推荐益生菌制剂,使得家长走入滥用益生菌的误区。但是对于滥用益生菌的危害和副作用却很少有人提起。这不得不引起我们警惕。



    什么是益生菌?200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将益生菌定义为:“给与一定数量的、能够对人体健康产生有益作用的活的微生物制剂。”

    地球上的微生物很多,这些微生物包括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和病毒等等,与人体伴随终生的微生物恐怕就属细菌了。一个正常成人体内的细菌大约是1000万亿个,一个人体内细菌的重量大约1~2公斤。人体的细菌从数量上和功能上起最大作用的当属生活在结肠和直肠里的细菌了,胃和十二指肠几乎没有细菌。



    胎儿的肠道内是没有细菌的,出生后细菌很快从开放性器官——皮肤、眼睛、鼻子、耳道、口腔、上呼吸道以及肛门等处进入人体,到第3天细菌数已接近高峰,逐渐立足、繁殖、并建立微生态平衡。纯母乳喂养的宝宝,因为母乳中含有乙型乳糖和低聚糖,所以肠道的细菌主要是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小儿消化道的细菌有益生菌,像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也有致病菌,像沙门菌、志贺杆菌、葡萄球菌等;还有一些条件致病菌(又称双向性菌群):像大肠杆菌、肠球菌等,这些条件致病菌为数不多但长期存在肠道中,一般是无害的,但是如果小儿患有严重营养不良或者菌群失衡就可能引起疾病,甚至还会发展为难以控制的感染性疾病。益生菌多为厌氧菌,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多为需氧菌。正常情况下,小儿体内细菌构成一定比例:其中厌氧菌:双歧杆菌占95%,乳酸杆菌占1%,其它厌氧菌占3%,需氧菌(大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等)所占比例不足1%。体内厌氧菌占绝对优势,几乎是需氧菌的1000倍,因此起到保护肠道健康的作用。



    益生菌对于人体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肠道益生菌含有各种酶,因此可以水解蛋白质、分解碳水化合物。使脂肪皂化,溶解纤维素,合成人体需要的维生素K,和B族维生素。



    人体是一个可以自己生产益生菌的大工厂,吃进的食物经过肠道消化、分解和发酵可产生大量的益生菌群,这是人类肠道与生俱来的生理功能。普通人对益生菌的需求量并不是很多,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还能自行调整体内的菌群平衡。但是腹泻患儿由于微生态严重失衡,其中需氧菌与厌氧菌比例接近1:1,因此肠道失去了厌氧菌的屏障和保护作用,所以腹泻发生。



    对于发育中的正常孩子来说完全没有必要额外补充益生菌,益生菌不是保健药物,也不是补药,更不是万能药。益生菌主要用于两种情况之下:一种是因为长期使用抗生素,使得抗生素不但杀死了致病菌,同时也杀死了与之同存的益生菌,因此需要补充益生菌以重新建立体内微生态屏障。另一种就是因为腹泻,造成大量的益生菌丢失,失去制约的致病菌或者条件致病菌此时引发疾病,造成肠道菌群失衡,为之补充益生菌,重新建立肠道菌群平衡,维护肠道健康。即使应用益生菌也是在医生指导之下短期使用,不能长期使用。

    有人谈到益生菌可以预防和治疗一些过敏性疾患,如哮喘、过敏性鼻炎、异位性皮炎等,经过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益生菌对改善哮喘病临床症状无任何功效。医学界对益生菌在过敏性鼻炎的疗效仍持质疑的态度。益生菌在异位性皮肤炎的治疗作用医学界还没有定论。

    长期应用益生菌会对人体构成潜在的危害。医学研究证明:人体长期使用人工合成的益生菌产品,会促使肠道功能逐步丧失自身繁殖有益菌的能力,久之人体肠道便会产生依赖性,医学上称之为“益生菌依赖症”。而人体一旦患上“益生菌依赖症”,终生都将依靠和使用人工合成的口服益生菌产品来维持生命的健康状态。

   一些医学专家还提出:益生菌的过度使用可能成为孕育“超级病菌”的新温床。由于许多乳酸菌对抗生素具有多重抗药性,透过与病原菌的共同生活、接触,很可能将自身携带的抗药性基因传递给病原菌,使之获得抗药性而成为“超级病菌”,导致感染时可能无药可医。其他可能的副作用还包括影响醣类与脂肪的代谢功能以及免疫功能失调等等。

    美国卫克佛瑞斯特大学(Wake Forest University)医学院小儿科阿菲纳许‧雪提(AvinashK.Shetty)博士研究团队所发表研究中指出,虽然益生菌在正常健康的人身上或有益处,如有助减缓儿童腹泻疾病,不过像免疫不全、免疫低下患者,或者极度虚弱的人在使用益生菌时要特别留意感染风险,益生菌很可能留在血液中,进而引起败血症、心内膜炎等疾病。



那么如何刺激小儿体内产生更多的益生菌呢?

●最好的方式就是母乳喂养:母乳喂养是一个有菌喂养的过程,因为乳房的乳管中含有正常的益生菌群,通过母乳喂养可以将正常菌群传给孩子,让孩子尽早建立肠道的正常菌群;同时母乳中含有双歧因子,双歧因子在母乳中的低聚糖(即为益生元,母乳中的低聚糖大约有100多种)作用下,生成双歧杆菌或乳酸杆菌。双歧杆菌不但定植在大肠中,而且能够迅速繁殖起来。这些益生菌通过酵解乳糖和低聚糖其代谢产物为酸性物质,可以起到制约致病菌的作用。同时母乳中的低聚糖还可以与肠道致病菌竞争肠上皮粘膜细胞的受体,并对致病菌产生的毒素起直接抑制作用。对于不能母乳喂养的婴儿,最好选择富含低聚糖的配方奶粉,低聚糖又称益生元,可以起到调整肠道菌群微生态平衡的作用,例如低聚果糖可以起到增殖双歧杆菌的作用。。

●食品多样化,注意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的摄入:如含麸子比较多的麦粉、粗粮、薯类、豆类、蔬菜和菜苗、水果、魔芋、海藻等植物性食品,这些食品富含可溶性的膳食纤维,有助于肠道益生菌的繁殖和发展、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不要过多摄入动物性食品,因为这些食品不含有的膳食纤维和低聚糖,而且过多食用高蛋白的饮食可以促进肠道腐败菌的生长,产生一些有害物质。

●正确使用抗生素:抗生素不但可以杀死致病菌,同时也是益生菌的杀手,尤其是广谱抗生素。滥用抗生素的结果就会杀死了益生菌、破坏了肠道菌群平衡,尤其是滥用抗生素会增强细菌耐药性,从而衍生“超级细菌”,使得患者无药可用,不可治疗。因此使用抗生素的原则是:能用窄谱的就不用广谱的;能用低级的就不用高级的;能用一种解决问题的就不用两种;没有明确病原菌可以使用广谱的,一旦明确病原菌就要选用敏感的窄谱抗生素;轻度和中度感染不建议联合用药;一旦需要使用抗生素时就要用够剂量、用够疗程,不能随便停药。

●减少不必要的医学检查手段:例如放射检查和治疗也会对肠道菌群平衡造成严重破坏。

●注意个人饮食卫生,杜绝一切可能造成致病菌侵入的环节。

在此声明:此文并不是说益生菌不好,也不是告诉大家益生菌不能用,而是告诉大家应用益生菌有它的适应症,不能滥用,如果把它当作补药和保健药物长期给孩子服用就大错而特错了。同时也要提醒家长,即使孩子需要服用益生菌,也要注意益生菌制剂中细菌的数量和活菌的数量,而且有的益生菌株不能经受胃酸(强酸环境)和肠液(碱性环境)的腐蚀,结果吃进的益生菌不能活着到结肠,更谈不上繁殖了,吃了也是白吃!



本文参考:实用新生儿学第3版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

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编《母乳喂养咨询培训教程 》

王兴国《八大平衡决定健康》


本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354cce0102el69.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发表于 2013-2-1 17:54:41 | 只看该作者

re:先收藏。

先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11-24 17:54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