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查看: 10448|回复: 4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医学开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3-6 23:31: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ZT]应对人生旅途中的压力


兰草斋, 49岁
加拿大, 温哥华地区


2012-03-03 22:11:32




过去两周,在几个社区和朋友们交流如何应对生活中遇到的压力.在交流过程中我将这个讨论分成四个部分,首先是压力的定义和对我们生活和健康的影响;第二是压力的来源;第三是如何体会压力;然后是如何应对压力.

首先,压力是能够引起我们身体产生压力反应的刺激,压力反应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应对遇到的困难,它的反应是心跳加快,血流加速,肌肉的血管充盈,胃肠道的血流减少,让人做好打斗或逃跑的准备.在身体产生压力反应的时候,我们体内的肾上腺皮质激素会大量释放,它能够从人的涶液中检测到.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一些免疫细胞的功能有抑制作用.如果长期处于压力之下,身体的这种反应持续下去,我们就会患上一些与长期压力有关的疾病,如高血压,胃溃疡等.另外人处于长期的压力下,情绪会受到影响,人的情绪又会影响到人的行为和表情.这样受压力影响的不仅是你自己,还有你周围的人,引起家庭和人际关系方面的麻烦.

压力来自于生存的每个角落,工作,学习,家庭,社会交往等等.对于我们新移民来说,来自语言障碍,对社会制度的不熟悉,还有经济上的困难等等.在这些看得见的压力以外,还有是从我们思想上来的.研究中发现,如果让人读一些悲观的句子,如:我一生中总是不顺利;我总是很劳累;那么受试者的唾液中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含量会升高,与此同时,他们的情绪量表的读数会变得忧郁,大脑的MRI扫描则会与悲伤者的影像符合.如果让受试者先回忆自己曾经高兴的事情,然后让他们看悲伤的故事,他们唾液中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含量不会象对照者那样升高.

如何体会自己的压力,我们不可能每天检测自己唾液中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含量是否升高.其实,只要我们经常关注一下自己的身体的反应,就可以发现自己是否处于压力之下.在你有一点空闲的时候,在一把稳当的椅子上坐好,两脚平稳地放在地上,闭上眼睛,体会自己的牙关是否发酸,肩头是否酸胀.还记得中文里的语句“面对困难,我们要咬紧牙关”,有责任的时候我们是“肩负重任”.困难多了,责任重了,牙就咬疼了,肩也僵硬了.

怎样我们可以放下压力,尽量减少压力带来的不良反应,研究又表明,听美好的音乐;学会良好的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夫妻之间的亲密互动;到森林里去漫步;多想一些快乐的事情;都是很好的减压方法.另外,如果我们曾经受到过严重的精神和身体上的伤害,以前的事情总会回到记忆中的话,不可能简单地忘记.既然过去还会在梦中或记忆中出现,就应该把它当作现在的事情来对待,要找专业的人员帮助解决问题.

  
2#
 楼主| 发表于 2012-3-6 23:33:53 | 只看该作者

re:Forget (忘记) and forg...

Forget (忘记) and forgive (原谅)

兰草斋

2011-02-24 20:21:48









一直想写一写与这两个词有关的情绪.我们常常在遇到一个受过某种伤害的朋友时,都会好心劝告:忘了吧,或者是原谅吧,这样你就不会深陷痛苦了.

对我来说,原谅是可以做到的,那是对待施害者而言;我们可以很高尚地免了别人的罪. 忘记是对于受害者来说的,是做不到的.除非这个伤害不严重,没有威胁到生命,没有让人痛到有活不下去的念头.因为这是生物可以生存所必须有的能力,任何威胁到生存的伤害,生物都必须记住,终生不忘.就象我们所知道的,一些威胁生命的疾病,我们的免疫细胞都必须记住它们,产生抗体时刻准备着反击.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人或动物被毒蛇咬了,必须牢记毒蛇的厉害.在以后的十年里,我们必须学会如何对付毒蛇,而不是忘记毒蛇可以咬我们.

在我的朋友受到深深的伤害时,我不能轻描淡写地劝他们原谅或忘记;做为受害者,他们有权利选择不原谅,尤其是毒蛇还是毒蛇的时候.至于忘记,那更不可能去劝,而是不带偏见地陪着他们舔伤口,派出毒液.我会陪他们,陪他们对自己好,陪他们关心身体,关心他们的家庭.陪他们用足够的时间学会对付毒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2-3-6 23:42:17 | 只看该作者

re:河边侃心理学(36)神经病,还是精神病...

河边侃心理学(36)神经病,还是精神病

2012-02-23 20:52:13





经常有人要我解释神经病,精神病,和心理问题的区别,或者要我说说精神科医生,心理科医生和神经科医生的区别。这些概念确实很容易把人搞糊涂,普通人很难弄清楚。下面我会讲到,连专业人士有时候都会因为某种原因把这些概念有意或者无意地混淆不清。

先讲讲美国现在的概念。按照韦氏字典(http://www.merriam-webster.com),神经科(Neurology)的定义是:the scientific study of the nervous systemespecially in respect to its structure, functions, and abnormalities,即对于神经系统的科学研究,特别是神经系统的机构,功能,和异常方面的研究。精神科(Psychiatry)的定义是:a branch of medicine that deals with mental,emotional, or behavioral disorders,即有关思维,情绪,或行为异常的一个医学分支。心理学(Psychology):the science of mind and behavior,即关于精神和行为的科学。

精神医学,作为医学的一个分支,涉及的是精神疾患的诊断和治疗,治疗包括药物和精神治疗(或称为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精神科医生属于医生行列,在美国一般需要经过四年大学本科毕业,再上四年医学院毕业,再做四年住院医培训,才能独立行医。心理学有很多分支,临床心理学是其中一个分支,一般需要获得心理学学士,硕士,再获得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后可以给病人做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临床心理学家(Clinical Psychologist),或翻译成临床心理医生,虽然其实他们不属于医师队列,但他们有博士学位,所以也叫Doctor(在英语里,博士和医生都叫Doctor)。

临床心理学家可以对精神疾患的诊断,进行心理治疗,在这两点上功能和精神科医生相似。很多临床心理学家对心理治疗经验丰富。精神科医生也进行精神疾患的诊断和治疗,由于受过系统的医学培训,精神科医生可以更多地考虑到精神疾患有可能是躯体疾患引起的,比如甲状腺机能亢进可能会有类似躁狂症的表现。精神科医生可以开药,可以进行ECT等治疗。一般来说,临床心理学家不能开药。说得更简单直接一些,跟心理学家相比,精神科医生的成才过程更艰苦,耗时更长,将来正式工作后权利大一些,工资高一些。

几十年前,精神科药物很少,仅有的不多几种药物副作用也比较大。那时的精神科医生受到严格的心理治疗培训,他们在工作中心理治疗的比重极大。比如,那时的心理治疗高手,精神分析治疗法的鼻祖弗洛伊德其实是神经科和精神科医生。那时候最牛的精神科学术会议,学会和杂志都由弗洛伊德等人和他们的门徒把持。要学正宗的精神分析法,或动力心理分析法一般需要6-8年学徒式的学习,要上课,自己还需要被上师(已经独立的精神分析法大师)分析两年。这两年被分析的费用需要自己掏腰包!

长话短说,现在的精神科医生大部分主要是用药物治疗。如果病人需要心理治疗,一般就介绍给心理学家或有些受过心理治疗训练的社会工作者去做。从理论上讲,这样做不太理想。最好是一个医生又给病人用药,又进行心理治疗。但是,现在的实际情况就是,精神科医生数量不够,没有那么多时间用来给病人进行心理治疗。

在美国,神经科医生的培训也要经过大学本科四年,医学院四年和住院医四年。神经科里最常见的一些疾病是中风(脑梗赛或脑缺血),癫痫,神经痛等。这些都是通过影像学检查或者脑电图可以诊断的。不象精神科的疾病,没有什么化验指标或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诊断,主要靠病史和精神科查体进行诊断。在几十年前,癫痫的诊断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检查,很多癫痫病人被诊断为歇斯底里症,算是精神科范围的病,由精神科医生进行诊治,治疗的主要办法是心理分析。现在,癫痫的病理机理比较明确了,也有脑电图等检查可以帮助诊断,就划到神经科去了。大致有这么个现象,就是脑子里的毛病,搞不清楚的就交给精神科,等搞得很明确了就划到神经科去了。


现在要来谈谈神经病学,精神病学,和心理学以及神经科医生,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医生这些概念在中国是怎么被彻底搞乱的。

在中国,一般的综合医院里没有精神科医生,也没有精神科。精神科医生基本都在为数不多的精神专科医院工作。普通人对这些精神病医院完全不了解,连我这个学医的也只是当时上学时参观过两个星期而已。有些大型综合医院里神经科有很多医生,其中会有一两个对一些在综合医院里经常见到的精神疾患知道得多一些,慢慢地就多少充当一下精神科医生。这种神经科医生客串的精神科医生主要在综合医院里做一些会诊工作,处理一些谵妄症,解决一些医学伦理学难题,而不是诊治那些典型的躁狂症或精神症。典型的躁狂症和精神症不能放在普通医院治疗,都收到精神病院去了。

近几年,在中国又兴起了心理治疗。比如,在我原来工作过的那家大型医院,有一两个神经科医生对精神疾患特别感兴趣,就到美国进修精神科一年。这一年中,学一些精神科常用的药物,也学一点心理治疗。这一两个人学完这一年以后回到原来的医院,就创建了“心理咨询科”。其实,应该叫做“精神科”更恰当一些。但是,中国的国情是,如果真的叫了精神科,病人就不愿意来了。两三年前我回国时参观了一下“心理咨询科”的门诊,病人还挺愿意来看病的。也有一些学心理学出身的人在电台电视台,或者给一个大的公司或单位做咨询,对于这一块我不是太了解,就不多说了。

在这里可以看到,之所以在国内这些名词常常搞不清楚,跟上述特殊情况有一些关。本来在综合医院就没有精神科的设置,现在发现有这个需要,所以就派人出国去学习。学完了回来就叫精神科吧,不!偏要叫心理咨询科。这种叫法,目的是淡化病人的精神问题,给病人一种“只是生活和工作压力太大了,咨询咨询就好了”的感觉。在美国正相反,精神科医生比心理学家(或称心理医生)权利大,挣钱多。如果精神科医生被误认为心理学家,他/她会立即进行更正。

还有一点需要提一下,普通人之间说话或者吵架,有时候会说“你神经病”,或者“他神经病”。其实这是一个误用,说话的人的真实意思是想说“你有精神病”,或者“他有精神病”。因为精神病人才是“疯子”或者“狂人”,而神经病是中风,癫痫或者神经痛什么的。由于有这么一个常见的误用,更把“精神病”和“神经病”搅和得难以分别了。我提议,还是要正名,就算骂人也要骂得准确一些,职业一些,要骂就骂精神病,不要骂神经病。骂成神经病,让行家看了笑话,反倒是自己丢丑了。

写这么长一篇扫盲的文章,大家要是记不住太多其它的,至少记住以后别骂人家神经病就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2-3-6 23:43:43 | 只看该作者

医学启蒙

太好的文章了,F老弟继续。
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3-6 23:43:54 | 只看该作者

re:疫苗接种妈妈最关心的若干个问题(2010...

疫苗接种妈妈最关心的若干个问题(2010-12-07 14:09:50)

张思莱医师的BLOG

这是《妈妈宝宝》杂志采访我的几个问题,发出来供大家参考:



1、  疫苗到底是选国产的还是进口的?两者价格差别很大,但是,因为时常有国产问题疫苗曝光,很多妈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会优先考虑进口疫苗,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问题疫苗的出现主要是哪些原因造成的?

张思莱医师答:造成两者在价格上的巨大差异,主要是因为选择疫苗毒株和培养工艺不同,使其产生的抗体数量会有不同。另外,保护期的时间长短,副反应的大小等方面也都有区别。例如我国产的脊髓灰白质炎疫苗是口服的减毒活疫苗糖丸(OPV),而进口疫苗是灭活脊髓灰白质炎病毒的针剂(IPV)。糖丸(OPV)针对人群传播脊髓灰质炎预防效果更好,不需要注射,免除孩子接种时的痛苦。但是由于该疫苗是减毒活疫苗,对于个别的孩子(如免疫缺陷病的孩子)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每240万人中就有一个因吃糖丸而染上脊髓灰质炎。为了婴幼儿绝对安全起见,专家建议使用灭活的针剂(IPV)进行免疫,绝对不会引起相关的麻痹型脊髓灰白质炎。但是如果孩子对新霉素和链霉素过敏则建议用口服糖丸,因为针剂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新霉素和链霉素。

但是,需要提醒家长的一点是,不管是进口还是国产的疫苗,都经过国家严格的检验,都是安全有效的。建议妈妈们在给宝宝选择疫苗时,最好量力而行,要考虑到家庭的经济能力,是否能承担进口疫苗昂贵的价格。另外在给宝宝接种进口疫苗前,还应先咨询医生,看宝宝的体质是否适合。不同的宝宝,接种疫苗后的副作用反应会有所差异。

目前个别地方出现了一些所谓的问题疫苗,我认为这是极个别地区的问题,不能因为极个别地区出现的问题就全面否定我国的计划免疫政策。例如,像这次我国将开展以8月龄至14周岁儿童的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由于儿童个体差异等因素,接种疫苗后并不是所有的儿童都能产生有效的免疫力,有5%-10%的儿童仍可发病。我国麻疹监测表明,近年来部分地区时有暴发疫情,麻疹病例中5%是接种过2剂次麻疹疫苗的儿童,14%是接种过1剂次的,因此适龄儿童即使曾接种过2剂次,在无麻疹疫苗禁忌证情况下,接受本次接种也是有益的。

在此期间,近一亿名儿童将接受强化接种。这次接种是免费自愿的,也是我国短时间内接种人数最多的一次活动。国家为此投入了1.57亿人民币,其目的就是为了在我国范围内,在最短的潜伏期之内(10天)把所有易感人群全部进行免疫,形成一种免疫屏障。在麻疹病毒找不到新的宿主的情况下,麻疹病毒就会排到自然界,自然消亡,阻断麻疹病毒人与人之间的传播,麻疹就可能被消除了,建立有效持久的高水平的免疫屏障,全面提高人群的免疫力。为2012年我国基本消灭麻疹作出努力。就以往疫苗出现的问题也不是疫苗本身的问题,而是其冷链保管方面、有关的部门疏于管理、以及监管部门失职的缘故,所以大棒不能打在疫苗本身上。



2、  您的观点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计划外的那些疫苗也是必须要打的。但这个似乎也存在着一定的争议,有的儿科医生就建议不需要打计划外疫苗。是不是存在着一些可打可不打的疫苗呢?

张思莱医师答: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不富裕的国家来说,国家已经花了很多资金进行免费接种疫苗,对于一些家长可以选择计划外的疫苗也已经公示给大家,家长可以选择接种,其实这些计划外的疫苗,在发达的国家已经纳入到计划内的疫苗了,但是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太大,国家一时还拿不出这么多的钱,所以列出来请家长进行选择纳费接种。2007年卫生部发文已经将原来的计划外疫苗纳入到计划内免疫程序:如流行性脑膜炎疫苗、乙型脑炎疫苗、甲型肝炎疫苗、麻风腮疫苗。部分省市已经将流感疫苗也实行了免费接种。为此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除了国家规定的计划免疫外,还有一些其它的疫苗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季节可以进行选择性的接种,例如像水痘疫苗、肺炎疫苗、狂犬疫苗、伤寒疫苗



3、  注射完疫苗后,妈妈应该要注意些什么,有哪些最基本的注意事项?(比如留在医院观察一段、多喝水,晚上洗澡不要水入针眼等等)

张思莱医师答:接种疫苗后,家长应当让儿童在接种现场观察30分钟再离开。避免发生过敏反应。少数儿童接种后24小时内可能出现注射部位轻微红肿、疼痛,多数情况下2-3天可自行消失;1-2周内,可能出现一过性发热反应,多给孩子喝水,一般持续1-2天可自行缓解;6-12天内,少数儿童可能出现一过性皮疹,一般不超过2天可自行缓解,通常不需特殊处理,必要时可对症治疗。如出现较严重的身体不适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另外在接种前先给孩子洗澡,接种后不要给孩子洗澡或冲洗接种部位,一般晚上再揭开粘在上面的胶布或止血贴。



4.、特殊宝宝注射疫苗应该注意的问题:

A、患有慢性疾病宝宝注射疫苗应该注意什么?哪些疫苗该缓打或者不能打?

张思莱医师答:患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和发热者是疫苗接种的禁忌症。

B、免疫功能低下的宝宝注射疫苗应该注意什么?哪些疫苗该缓打或者不能打?

张思莱医师答:免疫缺陷、免疫功能低下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者不能接种。

C、过敏体质宝宝注射疫苗应该注意什么?哪些疫苗该缓打或者不能打?

张思莱医师答:已知对疫苗所含任何成分包括辅料以及抗生素过敏者(如对硫酸庆大霉素或硫酸卡那霉素过敏)、曾患过敏性喉头水肿、过敏性休克、阿瑟氏反应、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严重过敏性疾病者是不能接种的。

D、神经系统疾患宝宝注射疫苗应该注意什么?哪些疫苗应该缓打或者不能打?

张思莱医师答:曾患或正患多发性神经炎、格林巴利综合征、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脑病,未控制的癫痫等严重神经系统疾病,或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者是不能接种的。

E、曾经有过剧烈不良反应的宝宝,比如打乙肝疫苗都出现过敏,这样的宝宝还能打其他疫苗吗?

张思莱医师答:需要检查孩子究竟时什么原因引起的剧烈不良反应?究竟是不是对疫苗过敏?是对疫苗中的什么物质过敏?这样才能确定是否其它的疫苗是否可以接种。

F、这些因为自身问题没有注射规定疫苗的宝宝,将来会影响入托入园吗?

张思莱医师答: “有些地方不接种就不让孩子入托或入学”的问题,例如关于接种麻疹疫苗,卫生部9月9日专门下发了一个通知,强调进一步加强组织工作,绝不能以入托、入学为条件强行给儿童进行免疫接种。但是也希望免疫接种活动能得到家长的密切配合,按时给适宜的儿童进行接种免疫疫苗。



4、  为什么疫苗注射时间表要严格遵守?提前注射疫苗会带来什么后果?

张思莱医师答:为了获得较好的免疫反应,不同种类的疫苗应该有最合适的接种时间和接种间隔。进行基础免疫的孩子,在接种疫苗后,一般2周~4周产生抗体,达到高峰后持续一段时间逐渐下降,然后再次加强一针,这样抗体水平会更高,免疫力持续时间会更长。因此要严格的遵照规定的时间进行接种。



5、  您是主张注射完疫苗后进行抗体测定的,但每次都这样做是否会太麻烦?

张思莱医师答:接种疫苗就是医学上说的进行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自动免疫就是接种者接种某种菌苗或疫苗(即抗原)之后,通过抗原的刺激作用,机体会自动产生免疫力,同时在血清中有相应的抗体出现。菌苗或疫苗在接种后必须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产生抗体,抗体产生后其浓度需要维持一段时间(大约1~5年),这时接种者的免疫力最明显,抵抗相应的疾病能力最强,随后抗体浓度逐渐下降,免疫力也逐渐降低,这个时候需要再次进行接种此种菌苗或疫苗,很容易使抗体的浓度再度升高,以提高免疫力达到菌苗、疫苗的免疫持久性。孩子接种菌苗或疫苗后,只有体内产生足够的抗体,才能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100%的接种者都可以产生抗体,也有极少数人(大约1%~5%)即使接种了适当的预防接种后仍不产生抗体。

有条件的地区在疫苗按接种程序完成后进行抗体测定还是十分必要的。如果经过检查机体产生了足够的保护抗体,就说明人工自动免疫是成功的。虽然已产生了足够的抗体,抗体水平也会着随时间推移而逐渐下降,要定期进行抗体测定,以确定是否有必要进行加强接种。若没有产生抗体,就需要再次按程序进行接种;如果产生的抗体较少时,就需要加强接种。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做到每次接种后都要进行抗体的测定。像这次我国大面积的麻疹疫苗的强化接种,就是不可能进行全部的麻疹抗体检测,所以一律符合接种条件的儿童全部进行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3-6 23:57:34 | 只看该作者

re:伊啊呀 不说话 宝贝大鸡晚啼? ...

伊啊呀 不说话 宝贝大鸡晚啼?


【本报讯】

February 07, 2012 06:00 AM  






「我的小孩快两岁了还不会讲话,这样有没有问题?他会不会是大鸡晚啼?」「孩子三岁了,讲话还是不清楚,需不需要去剪舌根?」
许多父母对孩子迟迟不肯开「金口」,感到苦恼。到底孩子在几岁时开口说话才正常,并没有严格的标准。有些小朋友一岁时就会叫「爸爸、妈妈」,有些快两岁了,「爸爸、妈妈」还不太常说出口,也有些小孩五岁多了,「阿公」还常常叫成「阿翁」。

虽然儿童发展手册描述了儿童的语言发展阶段,但因孩子的个别差异、生长环境而有差异。这里列举一些异常的指标性语言发展,提供家属和医师重要的讯息:

1.已满两岁仍然没有任何字汇出现。

2.已满三岁还不会说任何句子。

3.三岁以后说话模糊不清且难以理解。

4.五岁以后句子的结构仍有明显错误,或仍然有显著的构音异常。

如果小孩子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上述情况,医师们就需要加以寻找为何不说话的原因。

造成语言发展迟缓的原因繁多且复杂,常见原因归纳如下:

1.听力障碍:孩子因听力问题,自然无法学习语言。如果觉得孩子从婴儿时期,就对声音没有明显反应,要考虑是否有听力障碍。

2.智能障碍:婴幼儿成长大致分为粗动作、细动作、语言、社会行为,若这四项发展里程碑都延迟,就可能有智能障碍。

3.脑部功能障碍:脑性麻痹,早产或出生过程不顺利,对脑部造成伤害也会影响语言发展。

4.情绪障碍:孩子粗、细动作发展都正常,但语言和社会行为明显落后,例如自闭症,孩子跟其他人少有眼神的接触,语言的发展也偏慢。

5.环境因素:主要照顾者鲜少和小孩子语言互动,也可能会造成语言发展迟缓。

6.家族史:若长辈在幼时较晚开口说话,有时候孩子也会比较晚开口。

7.舌系带(吊舌根)迷思:有些家长把孩子不说话或发音不标准归咎于舌系带太紧,希望剪舌系带。其实,真正因舌系带太紧而使语言发展障碍,并不多见。一般认为,只要舌头能伸出嘴巴,舌头不会被向后拉成「W」型,就没有舌系带过紧的问题。

当父母亲查觉孩子有语言发展迟缓倾向时,先仔细回想孩子之前的发展情况,对声音反应如何,除了语言外,粗、细动作和社会行为是否也有迟缓的现象,再问问家中长辈,是否小时候也比较晚开口说话。有了这些资料再和医师讨论,大多可以找出小孩子迟迟不肯开「金口」的原因。 (李松泽/新竹马偕医院小儿科主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3-7 00:01:18 | 只看该作者

re:心理障碍和精神病不同——心理医生的视...


心理障碍和精神病不同——心理医生的视角

广州心理咨询师舒老师

http://shuyoue.blog.sohu.com/206013433.html
2012-03-04 09:41


如果把我们一般人的正常的心理状况称为正常状态的话,那么,相对于这种状态则属于非正常状态。所有非正常状态的人都是心理咨询与治疗的适宜对象。这些对象按轻重程度可大概分为正常人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精神病三种。

  正常人的心理问题是指正常人遇到外界刺激时会出现紧张、烦躁、绝望、沮丧、伤心等焦虑、抑郁负性情绪的一种心理状态。外界刺激主要包括:适应问题(环境改变后不能适应,如搬家、换工作、毕业后刚走上工作岗位),恋爱婚姻问题(失恋、父母对自己选择的恋人不满意、恋人之间闹矛盾、夫妻矛盾、自己有婚外恋情、配偶有婚外恋情、离婚等),人际关系问题(如与单位同事或朋友或邻里之间闹矛盾、姑嫂、婆媳等亲戚之间的矛盾等),性问题(性生活不和谐、功能性阳萎、阴冷等),子女教育问题、重大丧失(如丧偶、丧子、下岗、失业、伤残、灾难等)。即便是心理健康的正常人遇到这些问题时,心情也不会好,但一般人大都没有去心理门诊咨询的习惯,心中的郁结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迁,渐渐地也能化解了。但这很可能不是以最佳方式解决的。如果有心理医生的帮助,会对解决问题更为有利。人们能尽快地从打击中恢复过来,更快地恢复正常状态,同时也提高了今后应付这类问题的能力。因为这些人是心理健康的人,所以只需浅层次的心理帮助——心理咨询就能解决问题了,而且只要一次或几次咨询就可以了。这些人之所以被称为“正常”,是指他们的人格比较健全、完整,符合一般人心目中正常的标准,别人没有觉着他们“怪”,或者“与旁人不一样”。   

  稍重一点儿的是心理障碍。这个名词听起来很严重,其实患有心理障碍的人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这人太怪”“你太多虑了”“你想得太多了”“他太爱冲动了”“他脾气太大了”“她太害羞了”“她太孤僻了”“她怎么总像在演戏似的”‘她特别情绪化”“他太固执了”“他太自卑了”等等现象。这些人也能像常人一样地工作和生活,有一定的社交圈子和自己的家庭,但一般说来,他们的生活质量不高,在工作、学习、生活、人际、恋爱婚姻、子女教育等各方面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果只是向他们进行一般浅层次的心理咨询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因为根源在于 他们不健全的人格,只有健全其人格,才能根本地解决他们的问题。因为不健全的人格是从小到大、经过多年慢慢形成的,所以纠正起来也相当困难,需要长期的(一年或几年)深层次的心理帮助——心理治疗才能达到目的。经过治疗,他们在生活各方面的问题会越来越少,最终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患心理障碍的人一般有自知力,感觉自己某些方面不好,可又不知道该如何改变,常伴有焦虑、抑郁情绪,若严重时可用药物作为辅助治疗,服抗焦虑、抗抑郁药物,如佳乐定、安定、罗拉、多虑平、阿米替林、麦普替林、丙咪嗪、氯丙咪嗪等。

   最严重的当属精神病,即我们常人说的“疯子”“神经病”。其实“神经病”是另外一种病,指神经系统有器质性病、变,通过物理化学的检查手段(如CT、脑电图、脑地形图、解剖、化验等)能发现神经系统组织结构或化学成分上与常人不一样,是器质性病变。而精神病是功能性疾病,目前的医学手段水平尚未能发现其神经系统与常人有何变异,但他们的言语、行为、思维、情绪等各方面的表现与常人不一样。

精神病有很多种类,也有少数几种精神病人的缓解期表现与常人差不多,只要不犯病就能大致正常工作和生活;有些精神病早期表现类似神经衰弱,但更多的精神病人是慢性衰退的趋势,似乎生活在另外一个世界,很难与正常人交流和沟通,几乎不能过正常人的生活。精神病人一船都没有自知力,他们认为自己“很正常”“我没病”,发病时通常需哄骗或强迫入院治疗。

精神病人在发作期一定要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常用的有氯丙嗓、氯氦平、舒必利、奋乃进、三氟拉嗪、五氟利多、碳酸锂等。精神病很容易复发,所以在缓解期也需服一定量的维持药量。缓解期精神病人可以做一定的心理治疗作为辅助治疗,这对其保持心理平衡、避免复发、维持社会心理功能、减少衰退是有帮助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3-7 22:38:19 | 只看该作者

re:《医院的故事》 管好你的孩子...



《医院的故事》 管好你的孩子

河边

2010-01-10 06:55:48

最近流行讲儿童故事,那我也讲一个。


这一天,我要随诊兄弟俩,一个四岁,一个六岁。两个孩子在学校不好好学习,惹是生非,回到家里也是东奔西跑闲不住,老师家长的话谁也不听。美国的孩子里多动症(ADD或ADHD),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 (ODD),品行障碍(Conduct Disorder),精神发育迟滞,学习障碍的怎么那么多。我的前实验室老板就把她的儿子送去做特殊教育。现在教我们儿童精神医学的老师的孩子里,也有好几个有多动症或学习障碍,被送去找心理医生咨询治疗,有的甚至需要找儿童精神专科医生看病吃药。


还回到这两个孩子。跟孩子谈过以后,我想跟家长好好问问病史,了解他们在家里的行为和老师那边反馈来的信息,同时也施展我们的绝招 behavior modification,就是行为调整疗法。哪知道那两个顽皮孩子,简直是两个小孙悟空,一分钟过来问三个问题,提四个要求,让我给他们找这个东西那个东西玩,甚至让我陪他们玩。当他们提出能不能到候诊区玩滑梯时,我如释重负,赶紧答应,“行啊。就在那儿玩儿,别跑远了。”


我跟家长谈了半个小时,得到了我想得到的信息,也向家长灌输了一些如何教育孩子的诀窍,比如应该以奖励为主,有了好的行为要立即奖励,不要等之类的。如果等的时间太长了再奖励,孩子就搞不清你是因为什么奖励他的了。我功德圆满,高高兴兴去找两个孩子,结果发现两个孩子正在我们的美女主治医的屋子里玩呢。主治医跟两个孩子说,把玩具都收好的,这个放在这里,那个放在那个盒子里,比比两个人谁干得快。两个孩子七手八脚就把东西收好了,太神奇了。美女主治医让我把孩子送回家长那里,然后回来找她谈话。


回到美女办公室,美女说,我替你看了半个小时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典型的多动症,你把他们单独放出来,没有家长看着,整个楼道都闹翻天了,所以我干脆让他们在我屋子里玩。我委屈,“可是,我要跟家长谈话啊,他们在那里我没办法谈。他们想玩滑梯我就让他们去了,他们答应了哪儿也不去啊。”美女说,“这下你长经验教训了。你下次让两个家长一起来,一个跟你谈话,一个看孩子。还有,你看我最后让他们把玩具收好,那是行为调整疗法的一部分。我做给你看,让你知道下次怎么引导孩子收拾玩具。”


把所有病人都送走后,我们这些住院医,还有儿童精神医学的Fellow(完成了住院医培训,不去做主治医,先再进行一段小专科培训。在某种意义上讲是超级住院医, Super Resident)要集中到一起讨论病历。我先坐在屋里了,一边写病历一边等着大家。我的老黑朋友老A进来了,笑着跟我说,“你的两个孩子很活跃很好玩啊。”“哈哈,过奖过奖,确实很活泼,嗓门也挺高。”白妞高年住院医进来了,冲我瞪眼,“你的孩子在走廊里都吵死人了,还跑到我的屋里里两次,你咋不管好?”见鬼,这两个家伙成了我的孩子了?我赶紧赔礼道歉,“我不知道他们能量这么大啊。下次我多弄一个家长过来,一定看好。”高高大大的黑人超级住院医进来了,“嘿,小河,你的孩子上我屋子里找玩具来了。。。”我赶紧道歉,“对不起啊,管教不严,打扰您了。可是,他们俩主要在咱的美女主治医屋子里玩呢。”“那是美女看他们实在闹得不象话才把他们收了去的。”嗯,主治医真不是盖的,比如来佛还能干,一收就收两个孙悟空。


又有人进门了,我不等来人说话,先作揖道歉,“今天对不起大家了,我没管好孩子,给大家添麻烦了。”我怎么这么倒霉,平白添了两个顽皮黑孩子,还得道这么多歉。怎么其它科的医生运气那么好,在孩子身上练习操作,又扎针又下管子的,孩子还特听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3-7 23:13:51 | 只看该作者

re:曾经沧海难为水2008-10...


曾经沧海难为水

2008-10-27 19:47:29


薄先生的一生其实很有传奇色彩,让人羡慕。比起我等庸庸碌碌度过一生的人,薄先生才叫真正地活过。时势造英雄,时势也能毁英雄。薄先生的经历多少有点象这句话的写照。虽然说如果把一切都归功于克时代的经济繁荣和归咎于布时代的全面萧条有失偏颇,忽略了躁狂抑郁症的影响,但美国经济的大起大落确实对薄先生病情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薄先生曾经是很成功的商人,开过好几家饭店,好几家具店,好几家服装店,开过高级摩托车订制改装店,他做过摩托车手,做过牧师,还曾经是休士顿市壁球冠军。做摩托车手时,他就留起胡子和长头发,穿上摩托车手的皮衣皮裤,很狂野的样子。做牧师的时候,他就穿上牧师的长袍,把头发修剪整洁,一本正经的模样。我说,“你干一样象一样,可以当演员。”据他老婆说,薄先生年轻时风流倜傥,朋友无数,花钱如流水,手里留不住钱――精力充沛,花钱过猛,这都是躁狂期经典的表现。即使如此,薄先生最富有时,也曾有过几百万在手里。薄先生现在抑郁了,看世界戴着灰色眼镜去看,但即使是此时,谈起他的摩托车,他还隐隐有些抑制不住的兴奋――让我想起赵传的歌词“ 似乎知道我有一颗永不安静的心,容易蠢动 ”。

想当年薄先生做的是高端的摩托车订制改装业务,除了雇人干之外,他也自己亲自上阵,因为那是他的爱好。一般他要在一辆摩托车的改装上花一万到一万五,有时他会不睡觉,连续工作几天(这又是躁狂症的一个铁证)。这么改造一辆摩托车他挣多少钱,他没有说,相信不会低于几千。那么找他改装摩托车总共花费恐怕要在两万左右,这还不算买摩托车的钱。可惜,这一切都是过去了,现在时过境迁,很多人饭都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哪还有钱玩摩托,有摩托玩的人也付不起油钱啊。于是薄先生没了生意,也没了快乐。经济一天天下滑,薄先生的其它生意也一个个关门。最后,薄先生只剩下自己在一个偏远小城市的房子,偌大的园子还要自己去割草,园子里的树都砍掉卖钱了,整个园子巨难看。有时和过去的朋友相见,人家一请客就是四五百块,薄先生心里好不是滋味。

薄先生的故事之所以能进入我的“自杀”系列,用脚趾头都能想明白,那是因为薄先生有自杀的想法。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躁狂抑郁症,顾名思义,就是有时候躁狂,有时候抑郁。躁狂起来,重则产生幻觉,觉得自己是基督再现,玉帝重生;轻则精力充沛,不息不眠,废话连篇。如果处于轻躁狂状态,有些人还挺有创造力,可以同时干十件八件事情。所以,有不少躁狂抑郁症患者还过得挺成功。躁狂抑郁症名人不少,有贝多芬,梵高,爱伦坡,还有很多人也很有名,只是我不认识。有谁喜欢这些八卦消息的,可以看这个链接: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people_believed_to_have_been_affected_by_bipolar_disorder

躁狂抑郁症患者,有很多人一开始是因为抑郁而去就诊的,但一辈子只要有一次躁狂(至少持续一周,诊断标准好几条,好麻烦的),就算是躁狂抑郁症,而不是抑郁症了。躁狂不太严重时,病人自我感觉可好了,所以很多病人宁愿处于轻度躁狂状态,也不愿抑郁。当然,这事情由不得病人自己控制。有些病人,到了年岁大些时,就“ wear out ”了,就是说过剩的精力被岁月熬尽了。这倒不错,躁狂症自动被治好了。想得美!很多病人走到另一个极端,改抑郁了。有句中国古话叫做“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意思是享受过好东西以后,普通的事情实在令人提不起精神。享受过轻躁狂那种欣快的情绪,那种旺盛的精力和丰富的创造力以及随此而来的成功;如今却精神低迷,最多只能同时做一件事情,一副灰溜溜的样子,这种抑郁更加令人难以忍受。薄先生就是这种情况。

薄先生其实是个很智慧的人,老婆也对他很支持。住院期间,除了用药,病房里的心理医生给他进行了几次个别治疗,他很快就想明白,不再想自杀,准备回家和老婆一起勤俭过日子。住了一个星期他就可以出院,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想自杀而住院了,为了防止他以后再犯病,我们给他安排好一个门诊的心理医生,薄先生也愿意继续在门诊进行心理治疗。薄先生出院后一个多星期,我碰巧见到他老婆陪着他到门诊复诊,面带笑容的。看来这次危机暂时过去了,但要想让他以后再也不犯病恐怕太过于乐观,希望他不要来得太勤就好了。要是他想当初能攒一些钱,或者要是现在经济没有那么衰退,钱好挣一些,也许薄先生现在的情绪不会这么差。但是,人生没有“要是”。想想当初,薄先生也是呼风唤雨,叱诧风云的人物,现在落到这个地步,有点应了周润发在一个电影中的一句台词:“现在的江湖,已经不是我们当时的江湖了。”发仔在那个电影里演的是一个黑帮大哥,老了以后金盆洗手,退下来不干了,结果新一代黑帮里小喽喽都来欺负人,拿发仔的话不当话。中国有句古话,“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忘了讲给薄先生听,也许他听了能有点启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3-7 23:24:46 | 只看该作者

re:如何应对抑郁2007-08-06...

如何应对抑郁

2007-08-06 19:21:10


老胡今天一定要和我讲讲这个抑郁的COPING问题。在我写的“老胡考医生”那篇故事里提到,得知老胡要去精神科作住院医的消息以后,不少朋友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将来我抑郁了给你打电话咨询啊!”老胡也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回答:“作住院医时还不会看,您先挺住不要发疯,等俺学会了再来修理您。”结果有些人就不太爽,觉得咋这就拿起派来了。今天老胡有机会接触到这方面的知识,让我写出来放在这里,谁抑郁了先来看看这篇文章,省得老胡电话里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同样的话。

今天老胡的主治医主持一个关于抑郁COPING(应对)的小组活动,让老胡一起参加,主治医略带得意地说自己谈这个问题有点心得,值得老胡学一学。进了课堂,有五个病人坐在那里,有的是MAJOR DEPRESSION,有的是SUBSTANCE INDUCED MOD DISORDER带有抑郁色彩,其中有好几个有自杀倾向。自我介绍以后,主治医开始侃侃而谈,讲什么是抑郁,问病人他们觉得抑郁有哪些表现,有的病人回答自杀就是一种表现,有的回答什么事情都不想作,觉得活着没有意义。主治医说,回答得都对。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压力之下,只要活着就有压力,作医生就是一个很有压力的工作。但关键看我们如何应对压力。主治医问病人,如果抑郁了会选择什么样的办法应对,先不管是好办法还是坏办法。有三个病人都回答喝酒,其中有一个病人是老胡管的,老胡知道他还用毒品。主治医就说,你们现在当然知道靠酒精和毒品不是好的办法,那你们知道或用过一些什么好的办法吗。看病人不回答,主治医就问老胡,你抑郁的时候怎么办。老胡说:“我知道一个好的办法是找人谈一谈,但我通常是自己躲起来。”这时候,有些病人也想起来一些其它办法,有的说躺着,有的说可以去钓鱼,有的说可以到自己童年熟悉的地方,做一些自己年轻时候做的事,比如打篮球,有的说可以听音乐。还有一个说可以开车,说着还拿手比划着就象握着方向盘,很陶醉的样子。主治医看大家比较活跃,就总结:“对抑郁每个人有不同的应对方式,有些是不太健康的,象喝酒和用毒品,这些东西不能解决抑郁,只能进一步使你的情绪更加不稳定。最坏的选择就是自杀。健康的办法如刚才提到的运动,钓鱼也算一种运动。还有听音乐。躺着,就是休息,也算不错的选择。找人谈一谈是个很好的办法。做一些童年做的事情也是很好的减压办法,不用担心自己岁数太大了不能做那些事情。还有一些办法我说出来,你们判断一下是健康的还是不健康的,比如读书,购物,吃东西?”有人回答读书是个好办法,主治医同意,然后接着说:“吃东西也不算是太差的做法,只要不是那种贪食症。如果你觉得自己做了什么好事需要奖励自己一下,或者觉得自己很委屈需要做点什么让自己高兴起来,偶尔奖励自己一块巧克力什么的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同样,购物也是一样,去买一些本来也要买,用得着的东西作为对自己的奖励或着作为对自己的补偿也是一种可以考虑的作法。”

听到这里,老胡心里有点想法:“这看来就是女医生的独特心得了,总想给自己找机会找理由找借口解馋或满足购物欲。”看看主治医过度丰满的体型,老胡心想,“您这COPING技巧也不太好嘛。要是我,吃和买东西都不太能给我带来快感。我得狂打计算机游戏,或者找个面瓜球友棋友痛宰一顿才爽呢。真是男女有别,作了精神科医生也不能脱俗,在教育病人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就把自己的潜意识带出来了。”老胡正在这儿走神想这些对主治医不敬的想法,主治医的呼机响了,站起身对老胡说:“我得去回个电话,你在这儿接着主持讨论。”哇,这也太突然袭击了吧,一点都没准备呀,要赶鸭子上架吗。英语不是老胡的母语哎,主持一帮抑郁得半天不肯说一句话的家伙讨论?那不就是要让唱独角戏吗?有一点老胡知道,反正不能冷场在这儿干坐着等主治医回来。

还好,老胡平时没事就好琢磨个人生道理什么的,虽然语言不利落,但肚里各种道理还是揣了不少。就象评书里说的,好老胡,把心一横,眼一瞪,抖精神,张嘴开侃:“我以为,抑郁是一种对生活中压力(STRESS)的反应,其绝对反应程度和相对反应程度都不恰当。什么意思呢?就是一个同样的压力来了,一般人的反应没那么大,但病人就不行了,抑郁得影响正常生活,甚至要活不下去了,这叫相对程度。如果一个比较大的打击来了,任何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反应,这是正常的。大多数人能调控好,基本不影响生活或工作或虽然有影响但很快就过去了。但有抑郁症的人就不行了,严重到不能正常工作,不能照顾自己的生活,甚至要自杀。这是讲的对压力反应的绝对程度。”老胡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把舌头捋直,用英文讲出这番自己都不知道对不对的道理来的。老胡扫眼望去,居然有个抑郁症患者在那里默默点头,有点让人振奋呀。老胡再接再厉,接着往下侃:“每个人对不同STRESS的承受能力是不同的。比如,有的人最受不了肉体的疼痛,慢性疼痛使他痛不欲生;有的人可以忍受疼痛,好死不如赖活者,但却忍受不了失去配偶的孤独和幻灭;有的人则一向显得很坚强,好象什么都应付得了,一听到自己得癌症就被打趴下了。”那个比较活跃的家伙又在点头了。老胡想起他就是那个回答要听音乐的病人,嗯,是该搞点互动的时候了。老胡就对着他说:“你刚才说听音乐可以缓解抑郁,你知道音乐和音乐不同,有的音乐比较明亮(BRIGHT),有的比较蓝调。有些音乐很悲伤的,恐怕越听越伤心。还是应该尽量选一些比较BRIGHT的音乐听。”这时,主治医打完电话进来了,老胡终于松了口气,嘴巴都讲得有点麻了。

老胡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今天讲的这点关于抑郁症应对的方法显然不够完善,如果去找材料,肯定能找到比这好得多全面得多的介绍材料。但问题是那些材料摆在那里你去找来看吗,你看得进去吗?就象中国功夫有多少种,你只要选上一两样学学就够应急的了。所以,如何应对抑郁的关键不在于知道得多全面,而在于能看进去,能接受哪怕是一两个方法。遇到悲伤痛苦,调适自己的办法多了,有的人采取升华的办法,可以写出很好的作品,有的人采取利他主义,做点好事,帮助别人从而体现自己的价值。如果不够善良,去搞点整人的恶作剧也比去自杀强。老胡说,别看自己是去帮助主持病人的学习小组去了,可是在整个过程中,感觉到自己也受益了。After all, everybody has stress, it is just a matter of how to cope with it and make a right choic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3-8 04:41:18 | 只看该作者

re:李昶:我们都很难过过---心理健康的重要...

李昶:我们都很难过过---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大部分移民的人,原来在国内时,有些活得顺,有些也不一定活得很通顺或很得志,也想出来再闯一番,或因为出国留学等等原因,移民西方。但大部分人在西方的大部分经历,都曾经是或正在是,很难过的,尤其是在就业和金钱方面。金融风暴来了,大多数人受影响,我们也都很难过。老板给你小鞋穿,活得难过。夫妻不和,日子难过,还有孩子问题。如此等等。

很难过,分为心情很难过,精神心理很难过,经济工作压力大很难过。

心情很难过。除一部分精神情绪问题是由遗传基因导致的,如一部分严重忧郁症、狂躁忧郁症、边缘人格障碍等,以及一些当今人们还不理解的因素,而大部分时间和情况,心情很难过与特定的环境有关。

比如九十年代初,我上英国留学,十个月以后,妻子来英。英国租房贵,种种原因,我们在五个月里搬了八次家。那时没什么东西,两个旅行箱寄放在学校,每次搬家,用一辆二手的自行车,搬上我们的全部家当就走人。

说来潇洒,但心情很难过。我们俩在国内还算中产阶级,我还可以教学捞点外快。那时收入不高,但物价也低。我们的收入,在八十年代后期,足以保持我们大多数时间买外卖回家吃或在餐馆吃饭(如果自己不想做饭的话)。而到了西方,穷得叮当响的学生,头五年没自己上过餐馆。又看着洋人西式小楼一家一幢,感叹:这广厦千万间,没一间是我的。情绪自然低落。那时心情是很难过的。

精神心理很难过。很多时候,与特定的生活环境、人际关系、交流困难有关系。有些时候是我们自己的问题:如偏见、固执、自以为是、傲慢、耍小聪明、狭隘,等等造成。那些问题,我们只有自己面对,自己去改。从来都没有人真正能救助你,如果你自己不想改的话。

然而,有些时候,是他人给设的陷阱,他人故意整人,而那些人往往有些权力,使使受委屈者无法起来抗争。那心里对不公正的忿怒,又不敢爆发,只好自己压抑着。那种心情是十分难过难受的。人受了委屈,还没个说公道的地方,这时精神压力大,心理非常难过。

男女关系,情感的失落,也能让我们许多人十分难过。但这里会涉及到男女之间的心理联结问题,属另外一个研讨题目,故不多述。

经济压力导致我们很难过。移民过程本质上就是人生的重新洗牌。我们大多数人都经历过捉襟见肘的时期。我和妻子,在经济太困难时期,孩子都不敢要。看有的父母,买不起孩子正当要求的东西,那种心理压力和愧疚就别提了。亲友中有一位阿姨,八十年代国门刚开,应在香港老朋友之邀,去香港参观访问。回大陆后,十分感慨难过,说香港人,青年一代,都有许多机会发展享受,而他们的儿女孙子外孙,却不能看到得到那些东西。他们夫妻俩均为教授,当时返大陆后,很是难过了一段时间。

经济压力,应该是人生中最大的压力。这点处理不好,会导致我们情绪低落,也可能出现各种精神情绪障碍。

工作压力。也可能会让人很难过难受。正常的工作压力,是可以激发体内荷尔蒙,调动人们的精力、思维、速度、多面综合能力,来处理工作中的压力。而工作中压力让人们难过的,往往是人际关系的打理,尤其是与老板的关系。你如果碰上一位比较和蔼、通情达理的上司,算你好运气,要好好珍惜。但也有些老板,有点借权势压人,受委屈的还不敢说“不”,因为当事人要养家供房贷款。那种感受,一定是难过极了。

最最难过的,对移民来说,莫过于找工作了。回想起来,至今心里还有些痛楚。我曾经在中、英、美、加四国五所大学和研究生院,渡过极为漫长的学生生涯。我找工作一开始不太顺利,若干简历寄出或传真(那时还不用Email找工作),也面试过多次,最终因没有所谓的“北美经验”而落选。我心里那难过啊!就别提了。

加上我开始学习心理辅导心理治疗是在九十年代初,华人群体中绝大多数人对心理问题还没有多少认识。我穷学生没钱养不好家(但从来没人帮过我们,我还是自己养自己和妻子),自然导致一些亲友的批评讽刺:“学什么心理辅导专业?同人聊天,就想挣饭碗养家?你是不是疯掉了?去干点别的正经事吧!”“学婚姻家庭心理研究?那玩艺还用研究?不就是那街道居民委员会那些闲着没事干、退了休的老太太们干的事吗?那还用去读博士?那肯定是这世界上最没出息的博士!”“一大把年龄了,还是去做点正经事吧!”

虽然这些话在本质上体现出的是说话人们的愚昧、狭隘、可笑和自大。我怎么没做正经事?但人穷气短,就是那句成语说的: “龙入浅池遭虾戏,虎落平川被犬欺。”虽说当我被身边的人们羞辱践踏时,我在英、美、加读书时期教我的那些洋人教授们,都非常喜欢看重我,认为我是极其优秀的学生。你说我同时夹在这些反差巨大的评语中,学习生活,心里难过不?!

我当时找不到工作。没找到工作是事实,这还不算最心酸的事。但那种讽刺挖苦,却让我心里十分十分地难过。心想还不如去找棵树,自挂东南枝,死了算了,这十八年大学算是白读了。不过我并没有真正想过去自杀,那只不过是人在最难过时,心里一时的胡思乱想。

后来,我跑去给一家心理辅导中心当义工,做心理辅导。再后来,就用那段经历,作为“北美经验”,一下进入了一家很大很专业的心理治疗机构。那是后话。

我想说明的是: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在某些阶段上,都曾经委屈过,难过过,受人刁难过,受人误解过。生活,曾经或正在给我们艰难的时刻,让我们委屈、吃不好、睡不好、想哭、想发怒、甚至可能想报复,如此等等。

关键的是:怎样去面对生活的艰难和挑战?!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困难。

可能是因为家教的原因:家中不少亲友,大都算得上有些成就和学术地位身份的,但他们中间,很少人是一生很顺利的。不少人都吃过很多苦,经历过那些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但也都过去了。

总之,面对难关,心态的调节,才是最重要的解药。那时中国还没有心理辅导这一说。人要支撑住自己,关键还是靠几个关键的信仰信条。在我生长的那个大家族里,大家最常说的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因为我们都不相信自杀,我们公开讨论过此问题,一个大家族,几十位知识分子和高级知识分子,文革中吃尽了苦头,但没一个去自杀的。)“天生我才必有用。”(我们相信自己的勤奋努力,有一天终究会被社会和他人认同的。)“车到山前必有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最相信这句话:即当你最难过时,其实最艰难的时刻,往往正要过去或已经过去了。)当然,这些只是我们以常识常理来出牌,来面对生活和心理上的艰难时候,来支撑自己不要倒下。如今,华人社会开始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需要的时候,最好找专业心理辅导来帮助自己。

以上纯属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3-8 04:44:40 | 只看该作者

re:凌志:谈谈失眠及其治疗方法在谈失...

凌志:谈谈失眠及其治疗方法

在谈失眠之前,先略谈一下睡眠。

人为什么要睡眠?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人花了生命中三分之一的时间用来睡觉,究竟值不值得?其实除了人以外,其他动物,甚至植物,都要睡眠,有的还要冬眠。

睡眠的机理还未完全清楚,但现代的研究已揭开了许多睡眠的秘密。现在我们知道,睡眠至少跟下面的几件事有关:

1.能量重新积蓄:睡眠时能量和氧的消耗都降低,使得脑细胞有时间把白天用脑时所产生的腺苷酸adenosine重新合成能量物质三磷酸腺苷ATP。

2.记忆蓄存:睡眠时,短期记忆所得来的信息经过筛选,分析,逐步合成建立长期记忆。其中,快动眼睡眠期(REM Sleep)主要处理动作程序记忆(procedural learning),而非快动眼睡眠期(NREM sleep)主要处理叙事性记忆(declarative memory)。

3.脑组织和机体组织的建造:生长荷尔蒙在睡眠时有一分泌高峰,身体的增长主要发生在这个时候。

4.免疫和内分泌调节:实验证明抑制睡眠会造成免疫力降低和内分泌混乱。

睡眠是如何产生的呢?

原来,人脑中有一个睡眠中心,它在大脑深部一个叫丘脑下部(hypothalamus)的地方,由前丘脑下部(anterior hypothalamus)和视前区(preoptic area)的GABA神经元核团组成。当人在清醒时,脑活动消耗大量ATP,产生大量adenosine,当这些adenosine的堆积到一定程度时,刺激了睡眠中心的神经细胞膜上A1和A2a受体,引起这些GABA能神经元发放抑制性冲动到大脑皮层和脑干部兴奋性核团,抑制大脑活动,导致睡眠。因此,adenosine的堆积是睡眠的始作俑者。

丘脑下部还有一个生物钟,由能合成褪黑激素Melatonin的细胞团组成。当天黑时,这生物钟释放大量褪黑激素,帮助睡眠。

睡眠中心的活动受到脑内其他兴奋性神经元和抑制性神经元的调节。它们与睡眠中心及大脑皮层都有密切的联系,释放兴奋性或抑制性神经递质影响其活动。参与睡眠调节的主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有: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ine,多巴胺Dopamine,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组胺Histamine,谷氨酸Glutamate,血清素Serotonin,还有一递质没有中文名,叫Hypocretin,缺乏它就会产生嗜睡症。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有:Gamma amino butyric acid(GABA),和褪黑激素Melatonin。

任何造成兴奋性递质增加,或抑制性递质减少的情况,都会导致失眠;反之,则导致嗜睡。

暂时性失眠可由于时差,转班,突发事件等所引起,不在这里讨论。

慢性失眠可分为原发性失眠和继发性失眠两大类。大部分失眠是继发性失眠。原发性失眠并不多见。

常见的继发性失眠是:(因篇幅限制,不一一列出,)

1.精神心理因素引起的失眠,如焦虑症。
2.药物引起的失眠,如咖啡因。
3.疾病引起的失眠,如慢性疼痛。
4.其他睡眠疾病引起的失眠,如梗阻性睡眠无呼吸症。

以上的情况都以不同的方式造成了兴奋性递质增加,或抑制性递质减少,因而造成失眠。

下面谈谈治疗方法。

现代医学的治疗宗旨是治本,治失眠也不例外。因为大多数失眠是继发性失眠,其病因一定要诊断清楚。因此,详细的病史采集和体检是必不可少。治失眠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治病因。如有焦虑症,先治焦虑症,有慢性疼痛,先治慢性疼痛。等等。

其次才是对症治疗。对症治疗分两类,一类是非药物治疗,一类是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主要有两种:

1.建立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保持睡房黑暗,安静,舒适;不在床上看书或打电脑,床只用来睡觉和sex。每天定时睡觉,如约二十分钟内睡不着,起床,到别的房间看本闷书,困了才回去睡觉,如还睡不着,重复上述步骤,直到睡着。每天定时起床,不管你那天晚上有没有睡觉;告诉你自己,睡不着没关系,别担心明天的事。白天不要小睡,每天下午坚持锻炼,但不在睡眠前两小时进行。不抽烟喝茶喝咖啡。

2。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CBT)——CBT包括刺激物避免疗法Stimulus control therapy,睡眠限制疗法Sleep restriction therapy,渐进性肌肉松弛法Progressive muscle relaxation,认知疗法Cognitive therapy.这些疗法由睡眠心理学家进行,这里不加讨论。

药物疗法:

药物疗法主要针对与睡眠有关的神经递质。

1.GABA-A受体促进剂(GABA-A receptor agnists):Zolpidem,Zaleplon,Eszopiclone,Estazolam,Flurazepam,Quazepam,Temazepam,Triazolam,etc.

2.褪黑激素受体促进剂(Melatonin receptor agnists):Melatonin,Ramelteon.

3.三环类抗忧郁药(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这类药有 抗多巴胺受体和胆碱受体的副作用,可利用来做睡眠促进剂:Trazodone,Amitriptyline,Nortriptyline,etc.

4.组胺-1受体拮抗剂(Histamine-1 receptor antagnists):Hydroxyzine,Diphenhydramine,Promethazine,etc.

5.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Dopamine D2 receptor antagnists):Haloperidol,Chlorpromazine,Risperidone,etc.

6.胆碱受体拮抗剂(Acetylcholine receptor antagnists):Benztropine,etc.

7.抗颠涧药(Antiepilepsy drugs),此类药有BABA受体促进剂作用:Tiagabin,Neurontin,etc.

这些药物都有不同的适用指征,应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另外还有一些特殊方法,针对特殊病例使用,这里也不一一列出。

如果您有失眠症,不用担心,睡眠专家sleep specialist可帮助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3-8 07:03:39 | 只看该作者

re:专家解读儿童心理疾病 7岁女孩也患儿童焦...

专家解读儿童心理疾病 7岁女孩也患儿童焦虑症

2009年06月01日

来源:现代快报


.

  在孩子有着强健体魄的同时,又能拥有一颗一尘不染的美丽心灵,这是天下父母的希望。在六一儿童节这个特殊的日子,《健康周刊》联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儿科采写了几个与儿童心理疾患相关的案例,该院儿科唐洪丽教授提醒家长,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从小注重培养,作为家长不仅要关注孩子的体格发育、营养状况、身体疾病和智力水平等,更应该了解一些儿童早期心理疾病的症状,掌握一些辨识的方法,有效地帮助孩子心理转归。


  孩子是内向还是自闭

  案例一:8岁男孩铭铭被爷爷带到医院就诊。爷爷说,孩子出生后不会对亲人微笑,抱他时不知道主动伸手。对父母亲并不亲密,有时就像陌生人,但是家里来了客人,他也不会胆小地躲起来,好像与他无关。上幼儿园的时候,老师说他不合群,很少与小朋友一起玩耍,一些简单的游戏也做不好,常常成为小朋友嘲笑的对象。前段时间,卧室里挂了新窗帘,孩子特别恐慌,常常一个人蜷缩在角落里。

  诊断:唐洪丽教授发现,与铭铭对视时,他的眼睛不敢正视,而且说话口齿不清,理解能力较差,对一些复杂句子无法明白,小手动个不停,不断地重复扣扣子的动作。专家经过仔细综合评定,最后诊断为孤独自闭症。

  专家指出,这样的孩子出生后就有一些异常举动,性格存在缺陷,但是家长由于工作忙碌,缺乏相关知识,仅仅将它当做是性格内向,长大后自然就会好。有的家长则碍于面子,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孩子行为异常,性格怪癖,常常打骂孩子,有的甚至把孩子锁在家里,结果使孩子原本就有病的心理受到伤害,导致病情恶化。

  自闭症有哪些症状

  唐洪丽教授说,儿童自闭症有四点症状要引起重视。1、不会对亲人微笑,不会主动伸手被抱。2、社交困难,不敢与人对视交流,很少与小朋友一起玩耍。3、语言发育迟缓,对语言的理解表达能力低下。缺乏想象力和社会性模拟,不能像正常儿童一样用玩具“做饭”、“开火车”、“造房子”。4、仪式性和强迫性行为。由于缺乏变化与想象力,患儿常常坚持重复刻板的游戏模式,如反复摸索,总要玩弄自己的脚趾,对自己房间的任何变化都表示反对和不安。

  7岁女孩患儿童焦虑症

  案例二:7岁的朵朵,从小一到陌生的地方,就会拼命哭闹。现在到了陌生的地方,仍然心理恐慌。前段时间考试不理想,父母严厉地训斥了她,朵朵就变得不愿意说话,甚至不愿意上学,说同学会嘲笑她。最近妈妈因为出差没有陪朵朵睡觉,朵朵出现了食欲不振、心跳、气促、出汗、尿频、头痛等症状。房间一黑,就不敢一个人走,晚上睡不好觉,经常做噩梦,并出现夜间遗尿。

  诊断:经过诊断,专家发现朵朵患上了儿童焦虑症,并出现了一些躯体化的症状。唐洪丽教授指出,儿童焦虑症常见于学龄儿童,以女孩最为多见。儿童焦虑症与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因素有密切关系。朵朵本身素质就比较敏感,自信心不足,自尊心较强,容易紧张、多虑。而家长却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对孩子简单粗暴,教育方法不当,所以才会导致朵朵失眠、出现焦虑疾患。临床上往往都是出现严重焦虑症状,并有躯体化表现时,这些孩子才被父母送来就诊。轻度焦虑症可以通过早期干预,家庭协助转归,但是严重焦虑症危害较大,它会影响儿童的智力发展,诱发抑郁、自卑等心理疾病,需要综合治疗。

  焦虑症有五种分类

  专家指出儿童焦虑症有五种分类:1、素质性焦虑。儿童对外界细微的变化过于敏感。2、境遇性焦虑。对突发事件,儿童的心理难以承受。3、分离性焦虑。当孩子与亲属特别是父母分离时,会出现明显的焦虑情绪。4、期待性焦虑。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孩子怕达不到家长预期的要求,担心受到父母的责备而焦虑不安。5、环境性焦虑。有的家庭离异、不和睦,孩子生活在矛盾重重的环境中,产生胆小、不合群、易紧张等焦虑现象。

  儿童心理问题防重于治

  儿童心理问题预防重于治疗。唐洪丽教授建议,一方面父母要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对他们好奇、喜欢模仿、创新思维的特点应给予理解。经常将孩子的心理特点、行为方式与同龄的孩子对比。另一方面,父母还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科学的家庭教育。在教育子女的态度上力求一致,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在家庭教育中,对儿童不应有求必应,而应从小培养儿童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精神。

  当发现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要及时到医院治疗。由心理医生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达到治疗目的。对儿童心理问题的治疗,常用的方法有行为治疗、认知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感觉统合治疗等,在治疗过程中,家长的配合必不可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2-3-12 22:00:54 | 只看该作者

re:心境恶劣障碍Dysthymic Diso...

心境恶劣障碍Dysthymic Disorder

2012-01-14 21:06:51






情感障碍Mood Disorder (五): 心境恶劣障碍Dysthymic Disorder

A. Depressed mood for most of the day, for more days than not, as indicated either by subjective account or observation by others, for at least 2 years. Not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mood can be irritable and duration must be at least 1 year.
整日里大部分时间处于抑郁的情绪状态,而且有这种情绪的日子多于没有的日子,可以是主观的认为,也可以是别人的观察,至少持续两年. 注:对儿童和少年,情绪可以是不安,时间至少持续一年.

B. Presence, while depressed, of two (or more) of the following;
除外见抑郁,还有以下两项或多项症状

(1) poor appetite or overeating食欲不振或过食

(2) insomnia or hypersomnia失眠或嗜睡

(3) low energy or fatigue无力或疲乏

(4) low self-esteem自卑

(5) poor concentration or difficulty making decisions注意力不集中或犹豫不决

(6) feeling of hopelessness无望的感觉

C. During the 2-year period (1 year for children or adolescents) of the disturbance, the person has never been without the symptoms in Criteria A and B for more than 2 months at a time.
在两年期间(儿童或少年为一年)患者从未有超过两个月的时间不出现上述A和B中的症状.

D. No Major Depressive Episode has been present during the first 2 years of the disturbance (1 year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e., the disturbance is not better accounted for by chronic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or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In Partial Remission.
在发病的头两年(儿童或少年为一年),患者从没有出现严重忧郁症的发作.要与慢性严重忧郁症,严重忧郁症的部分恢复进行区别.

Note: There may have been a previous major depressive episode provided there was a full remission (no significant signs or symptoms for 2 months) before development of the Dysthymic Disorder. In addition, after the initial 2 years (1 year in children or adolescents) of Dysthymic disorder, there may be superimposed episodes of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in which case both diagnoses may be given when the criteria are met for a major depressive episode.
注:患者可能曾经有过严重忧郁症的发作,但是必须已经完全恢复了(至少有两个月没有出现忧郁症状),然后才出现心境恶劣障碍.另外,在发生心境恶劣障碍的两年(儿童或少年是一年)后,也有可能出现严重忧郁症的叠加,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给两个诊断.

E. There has never been a Manic Episode, a mixed episode, or a hypomanic episode, and criteria have never been met for cyclothymiacs disorder.
从未出现躁狂,混合发作,或亚躁狂发作,也不能被诊断为循环性情绪障碍

F. The disturbance does not occur exclusively during the course of a chronic psychotic disorder, such as schizophrenia or delusional disorder.
以上症状不是仅仅出现在慢性精神错乱性精神疾病的发作期,如精神分裂症,妄想症的发作期.

G. The symptoms are not due to the direct 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a substance (e.g., a drug of abuse, a medication) or a general medical condition (e.g, hypothyroidism).
以上症状不是由药物或毒品引起,也不是由全身性疾病引起(如:甲状腺功能低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2-3-13 04:07:16 | 只看该作者

re:10打气+10放空 忧郁Bye-Bye...

10打气+10放空 忧郁Bye-Bye
  

【本报讯】
  
March 12, 2012 06:00 AM   

日子好无聊,任何事都没有意义,我永远都不会快乐了…灰色思考听来都很类似,如果你任由负面思考滋生,可能导致严重忧郁,及早采取行动才能走出幽谷,为自己打气变得非常重要。


  10种停止沮丧的自然方法

1.了解情绪循环:生命就是情绪的云霄飞车。有时没什么可以阻止你,有时又会觉得极度绝望。大部分时候,就是两者之间。了解这个模式就能让你正确看待情绪。明白沮丧的感觉只是暂时的,就会让它不那么可怕。
   
2.多与正向思考者相处:你交往的人最能影响你如何思考与感觉。想法是会传染的。多花时间与正向思考者相处,你也会对生命有正面看法,学习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3.回想过去的成功:惨败常让人忘了你曾有的成绩。花几分钟回想你过去的成就,为自己打气。过去是什么让你成功的?你的长处何在?这个练习能建立自信,帮助你厘清是哪里出了错,并想出能在未来成功的好主意。
   
4.聚焦于感恩:我们常爱与比我们厉害的人比较。研究显示,人更在乎是不是比朋友更有钱,而不是在乎如何赚更多钱。当你细数生命中拥有的,并与不幸的人比较,你的沮丧就不会那么糟了。
   
5.改变环境:低潮时你会把难题与身边的每样事物连结,结果每样事都让你想起失败,这会是可怕的循环。解药就是改变。无须剧烈的改变,打扫、增亮照明,添加愉悦的装饰能完全改变房间的氛围。
   
6.打破常轨:日复一日,做同样的事,也会令人沮丧,整个人锈坏了。试着暂时跳出常轨,请一天假吧,做些你平常不会做的事。长期来看,偶尔请个假,走出低谷,让你更快乐也更有生产力。
   
7.与动物及大自然互动:想到人类那么在意自己的难题是件好玩的事,因为动物完全不会这样思考。一只小鸟不会因为它不是老鹰而悲泣,也不会因为另一只鸟抢走美味的种子而忧郁。观察动物、跟它们玩,会让你抛开烦恼。
   
8.起来动一动:随着节拍摇摆,会让人好过些。运动对你有好处,去健身房或散个步,都会让人甩开忧虑。你愈积极,就会感觉愈好。

9.往大处想:我们只是宇宙中一个微小星球上的生物。有人以为这样想很令人沮丧,但不是的。这是指所有难题都是虚妄,重要的是活在当下,好好享受生命的每一秒钟。

10.做些什么帮助自己吧:终究,停止沮丧的最好方法是「行动」。最大的难题是什么?如何减轻它?一旦决定不再忧郁,就开始前行。行动会占据你的心,并让你心有所期待。一旦有了结果,你就拥有动能和正面思考,接着会愈来愈好。
   
●10种享受无所事事的乐趣

1.赶走罪恶感:我们总觉得应该非常忙碌,想偷懒却挂心做不完的工作。你应当知道中世纪欧洲人不以懒散为耻,最受欢迎的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提倡沉思的生活;僧侣成天祷告吟诵。对「啥事都不做」不必再有罪恶感。
   
2.选择适当的典范:多数伟大的音乐家和诗人都是「闲人」。想想歌手约翰蓝侬、作家王尔德、诗人惠特曼等人,随身携带一本薄薄的散文或诗集,在火车或巴士上读个几行,远眺车窗外的景色,思考其中含意。
   
3.素描一朵花:如果你仍不习惯懒散,非得故意装忙,不妨窝在厨房素描一朵花吧。因你得以不同的角度观察花朵,醉心研究中,焦虑即消失无踪。

4.试着闲晃:19世一些巴黎诗人称自己为「漫游者」,据说他们以「遛乌龟」为乐,可见其漫游节奏之缓慢。小孩就很善于漫无目的闲晃,试着刻意放慢步伐,你会感受到单纯的、活着的喜悦。
   
5.弹弹四弦琴:四弦琴发出无所事事之音,琴声响起时,就表示我什么有用的家事也没做,老婆总气得牙痒痒的。我放了把四弦琴在厨房,闲闲没事就弹一弹,比如等水开的时候。
   
6.重拾周日:现代人的周日,往往比其他日子更忙碌。重拾古老智慧,让周末变成什么也不做的一天,别清理房间,别洗衣服,别跳上车子,好好待在家里,或与家人相伴,吃巧克力或喝个小酒。
   
7.躺在田野:什么也不做是深层的疗愈──不论是对你自己或是对地球。我们永不歇止的活动已引起环境危机,所以,行行好,别再做任何事了,就好好躺在原野怀抱里吧。听鸟儿鸣唱,闻闻草香。
   
8.凝视浮云:附近没有田野吗? 「看云去」让无所事事变得高雅起来。你的日子可混得有目的,走出户外抬头看看千变万化的天空,欣赏一下哪些是卷云,那些是积雨云。

9.小睡片刻:睡个午觉可以缓和情绪,别以为窝囊者才需要午睡,研究显示小睡片刻可以降低心脏病的风险,纾解早上的压力。所以,尽量找个安静的地方,闭上眼睛,休息五分钟也好。
   
10.假装冥想:冥想是最容易接受的「啥事不做」的方法之一。告诉大家你要冥想,然后到卧房,关上门,瞪着窗外,或是阅读,或是躺个半小时。你已将自己从家务解放出来,可以全然沉思、缅怀​​,这些是常被低估的愉悦,你用不着害怕,也不用有罪恶感。 (梁玉芳、彭琼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2-3-13 11:55:45 | 只看该作者

re:[IMG=0,absmiddle]htt...

[IMG=0,absmiddle]http://ww2.sinaimg.cn/bmiddle/725d7ac4jw1dqy08saa45j.jpg[/im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2-3-23 05:57:41 | 只看该作者

re:Tourette Syndrome孩子的...

Tourette Syndrome孩子的呐喊

李子勋

“十二三岁的行行因为多动,肌肉与声带抽动,无法控制的咒骂,以及严重的冲动,强迫观念症,学习极度困难。由于不可自制的反社会语言,孩子被学校和社会视为“洪水猛兽”而遭排斥。”这是《走出黑暗时光》最让人记忆深刻的一段话。我的临床治疗中,接触过不少有Tourette Syndrome(抽动障碍)或者多动障碍的孩子,他们大多是男孩,Tourette Syndrome的儿童智力水平相对比较高,尤其在某些方面具有天生的敏感与特长。多动症的孩子智力比较平常,体力与精力却很旺盛,他们基本上是行为代替思考。

Tourette Syndrome的孩子如果有一个温暖的家,爱他的父母,宽松的环境,不遭受太多的压制与挫折,天才的产生率比普通人群高。作者作为患有Tourette Syndrome的行行的母亲,始终以那种宽厚细腻的母性,接纳,鼓励,支撑着孩子渡过艰难岁月。

遭受Tourette Syndrome苦难的人有两个发展道路,一是有良好心态与疾病协调,利用自身优势创造生命的辉煌,二是胆怯自卑被疾病掌控最终自暴自弃。有Tourette Syndrome的儿童是一个不普通的儿童,这就是他的命运,他注定不能成为一个普通的孩子,要么优秀,要么沦落。对人类的行为模式我们的社会有一个固化的观念,认为普通是正常的,特别就是病态。

Tourette Syndrome有特别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本身并不给当事人带来痛苦,但在普通化规则的社会里却有诸多的不便和不利。当这些行为被标定为病态并受到社会的排斥时,严重的心理痛苦和行为困扰由此产生。未曾意识到的问题,不会产生心理对抗,没有痛苦情绪的投入,内心会感觉自己是自由的。意识到Tourette Syndrome是个问题,产生强烈的心理对抗却又无能为力,内心感觉是不自由的,不快乐的。

Tourette Syndrome是对人类行为和秩序的一种挑战,人类的行为模式是随着文化的发展而固定下来,它有一个倾向就是越来越偏离人的本能而追求理想化与道德化。抽动行为显然是不理想的也不合道德。人们还不善于使用另类这个词,也不那么看重弱势群体或亚文化现象,简单的认为这些不合常理的行为都是疾病是一个非常轻松的事。

对疾病一直存在两个有意思的看法,一是得了什么,一是缺了什么,Tourette Syndrome并没有多了什么,而是缺少完善的肌肉与发声控制力。脑科学家一直在困惑人类的行为是如何被“遗传”的,猜想是大脑皮层的蛋白物质在胚胎的某个时期由母体信息传输存储,而非全由后天习得,Tourette Syndrome是否意味着人类行为信息在遗传中的失落还未有定论。

尽管精神病学已经发展了一百多年,许多疾病的诊断标准一直受到人性的质疑,因为这些诊断实际上在损害许多弱势人群的利益。如果按照人类学者的建议,百分之九十的精神病诊断都应该取消,而把思维、情感、人格、行为的障碍归结为人类生物学的多样性。这样一来主流文化掌控下的生活格局与秩序就会松解,更宽松,更丰富多彩的人类生活模型就会诞生。Tourette Syndrome不仅是对自我的挑战,也是对社会每个人的挑战,因为它能让那些自以为宽容博爱的人显出原形,看到自身的促狭与保守。

当一个社会自视甚高,以为自己很文明时,面对Tourette Syndrome也会露出它的局限,看看行行的遭遇你就知道我说得不错。Tourette Syndrome在抽动行为不明显时易于被诊断为多动症的孩子,这两类孩子在我国的发病率大约在百分之5-7%,算下来有很大的一群人。如果在疾病观念方面稍加修改,我们立即明白这群人应当有这群人的权力,社会必须创造更适合他们的学习和成长的环境,而不是利用医学观点来限制他们。事实上,在临床我们把有多动症状的孩子集合成一个小组,很快我们就看到在这群孩子有与普通孩子不一样的秩序,他们更加坦诚,更少修饰,外向积极,充满破坏与探索精神,并体现更“原始”生物学性-本能。有句名言“疯子是天才的同义词”,人类总会有一批人来挑战既成的东西,挣脱世俗的束缚,人类的进步恰好是倚重那些离经叛道者,而非循规蹈矩的人。

医学治疗总是试图用药物把一个患有Tourette Syndrome不普通的孩子变为普通的孩子,(这里用“普通”这个词,而不用“正常”这个词是为了保持中立的态度)心理治疗却有不同,我们会在三个层面做工作。首先是处理疾病观念,当一个孩子被标定为病态的时候,他过去被视为自然的东西就变得不自然,从而引发他的焦虑。为了保障孩子的心理完整性和自信心,我们常会说Tourette Syndrome与众不同,即便孩子或孩子的家长都认为诊断疾病会减轻道德压力,我们也要说Tourette Syndrome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它只是孩子生命中的一个伴侣,你喜欢它,它就静静的跟着你,你讨厌它,它就折磨你纠缠你。同时还要处理家长头脑中的许多不确实的观念,因为人类的精神痛苦就是因为创造了许多看起来正确,其实毫无益处的概念系统,重新建构一个有效的价值系统,使人内在的焦虑与心理冲突趋于和缓。

第二我们会尝试帮助Tourette Syndrome孩子学习普通孩子的行为规则,并通过行为训练方法来固化这些规则。但我们不说原有的行为是错的,缺陷的,而鼓励他说两种行为规则都是很有意义的,重要的是学习在不同的环境下应用不同的规则。第三我们要处理孩子因Tourette Syndrome引发的社会困境与心理困境,这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我们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帮助孩子自我情绪调节,重建自信心和选择相对适合自己的心身发展模式。

本书作者虽然没有在人类学的高度去意识和认同Tourette Syndrome,但在具体的生活中确实是这样去做了。我们能够理解行行的母亲把医学诊断看成是云开雾散的日子,因为在把秩序、规则和一致性看作本质的社会里,行行对现实的反叛行为会承受过大的道德压力,疾病的标签让他可以稍作喘息。大多数心理冲突来源于当事人与社会主流文化,生活或生存方式的冲突,看了《走出黑暗时光》读者会明白,社会的人性化与宽容度,公众对精神疾病的理解和认识决定Tourette Syndrome在社会中的遭遇。让我们在阅读这本书时也去感受那震耳欲聋的重石摇滚乐伴和着行行“我能行!”的呐喊。

李子勋,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中日友好医院专职心理医生,首届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培训项目学员,心理协会北京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成员。

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实话实说》、北京电视台《心理时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星星夜谈》、《情感世界》特邀心理专家。《父母必读》、《女友》、《时尚健康》等健康与时尚杂志的专栏作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2-3-28 05:59:59 | 只看该作者

re:Anxiety Disorder...



Anxiety Disorder III: 焦虑症(三 ) : 社交恐惧症Social Phobia

2012-03-25 19:58:22




社交恐惧症Social Phobia (Social Anxiety Disorder又名社交焦虑症)

A. A marked and persistent fear of one or more social or performance situations in which the person is exposed to unfamiliar people or to possible scrutiny by others. The individual fears that he or she will act in a way (or show anxiety symptoms) that will be humiliating or embarrassing. Note: In children, there must be evidence of the capacity for age-appropriate social relationships with familiar people and the anxiety must occur in peer settings, not just in interactions with adults.
显著持续的害怕一种或多种社交或公共场合,在这些场合患者会要与不熟悉的人的交往,或可能被别人仔细观察.患者害怕自己的行为(或者表现出的焦虑)会导致羞辱或难堪.注意:对儿童来说,要有证据表明该患者已经有与其年龄相应的,与熟悉的人相处的能力,而且他们的焦虑既会发生在与成人相处时,也发生在与自己同年龄段人相处的时候.

B. Exposure to the feared social situation almost invariably provokes anxiety, which may take the form of a situationally bound or situationally predisposed Panic Attack. Note:  In children, the anxiety may be expressed by crying, tantums, freezing, or shrinking from social situations with unfamiliar people.
每当暴露于令其害怕的社交场合总是会无可避免地导致患者产生焦虑,出现场景性或倾向于场景性恐慌发作. 注意:对儿童来说,焦虑可表现为哭闹,突然发怒,惊呆,紧贴大人,或者躲避与不熟悉人相处的社交环境.

C. The person recognizes that the fear is excessive or unreasonable; Note: In children, this feature may be absent.
患者明白自己的害怕是超乎寻常的或不合理的.(注意:对孩子来说,这点不存在).

D. The feared social or performance situations are avoided or else are endured with intense anxiety or distress.
患者会回避这些引起恐惧的场合,如不能避免会不得不忍受很强的焦虑或痛苦

E. The avoidance, anxious anticipation, or distress in the feared social or performance situations(s) interferes significantly with the person’s normal routine, occupational (academic) functioning, or social activities or relationships, or there is marked distress about having the phobia.
因为害怕社交的场合或行为,患者所有的这些回避,对焦虑的预期,或者所忍受的害怕显著地干扰了患者正常的生活,工作,社交,交友,也显著地为有这种恐惧症而痛苦

F. In individuals under age 18 years, the duration is at least 6 months.
对小于18岁的人来说,持续时间至少6个月.

G. The fear or avoidance is not due to the direct 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a substance (e.g., a drug of abuse, a medication) or a general medical condition and is not better accounted for by another mental disorder (e.g., Panic Disorder With or Without Agoraphobia, 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a 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 or Schizoid Personality Disorder).
恐惧回避等行为不是由于药物的直接作用,也不是某种身体上的疾病或某种其他的精神疾病引起(如:恐慌症合并广场恐惧症,或者广场恐惧症没有恐慌症,分离焦虑症,异形障碍,全身性发育障碍,精神分裂样人格障碍).

H. If a general medical condition or another mental disorder is present, the fear in Criterion A is unrelated to it, e.g., the fear is not of Stuttering, trembling in Parkinson’s disease, or exhibiting abnormal eating behavior in Anorexia Nervosa or Bulimia Nervosa.
如果患者另有某种全身性疾病,或某种精神疾病,对社交场合的恐惧与这些疾病的症状不同,如:不是巴金森氏病的口吃,颤抖,也不是厌食症的异常饮食行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2-4-13 05:01:38 | 只看该作者

re:2012-03-23 | 癫痫病患者...


2012-03-23 | 癫痫病患者春天应注意什么?

中美北京癫痫中心苏崇德主任

http://suzhureng.blog.sohu.com/#tp_359c0a5892

标签: 癫痫患者注意事项  癫痫病患者春天应注意什么?  

  癫痫病患者的发病与季节有很大的关系。春季由于气候、气温和湿度的剧烈变化,癫痫患者因大脑调节功能交叉往往不能适应这些因素的骤变,因此,春季是癫痫病高发季节。那么,深受癫痫困扰的病友们如何才能安全渡过这个春天呢?癫痫病患者春天应注意什么?

  

  春季预防癫痫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首先应明确病因、发作类型接受正规医院的治疗,对癫痫患者要尽快做出诊断,去除或减轻引起癫痫的原发病,针对病因进行治疗;确定临床类型,及早治疗,治疗越早预后越好。

  2、严格遵照医嘱,按时、按量服药,进行较长时间的巩固治疗。癫痫病因较为复杂,即使不复发也要坚持服药,千万不可擅自停药,特别是有癫痫病复发史者更应警惕。切忌乱服药物,不规范用药。

  3、避免癫痫诱发因素的发生。温度下降过快、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过度劳累、饮食不节和特殊的理化刺激等都是癫痫的诱发因素,癫痫患者一定要尽量避免这些因素的发生。春季温度下降较快,病人要注意保暖,防止温度下降过快诱发癫痫。春季一些人喜欢饮酒、和热咖啡、巧克力、茶等来暖身,而这些对癫痫患者来说则是要绝对禁止的。

  4、应加强心理疏导。保持稳定的情绪,培养活泼开朗、豁达乐观的性格。与人为善,少参与激烈竞争,不争胜好强,以避免不良刺激。有异常反应时,要早去看心理医生。

  5、癫痫患者应参加必要的社会活动。对基本好转者应及早让其接触社会,参与单位的各种活动,多交友、多交谈,以培养广泛兴趣,增强生活自信心。若闲散在家无所事事,反而容易使病人心里空虚、消极悲观,从而导致旧病复发。听听音乐或参加体育活动,保证足够的睡眠。

  6、癫痫患者家属应多关心。家人要多关心癫痫病患者,多留意他们平常的行为,带他们定期上医院检查。情况严重的,及时送医院治疗。

  温馨提醒:为了广大患友的健康,在这个明媚的春天里,大家一定要做好癫痫日常护理工作,避免一些不良情绪和诱发因素,尤其是有癫痫等精神疾病史的人们更应提高警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2-4-30 21:36:55 | 只看该作者

re:抑郁症,健康的杀手--由王庆根自杀所想到...

抑郁症,健康的杀手--由王庆根自杀所想到的

2012-04-29 21:44:36



一名前化学奥运会冠军,斯坦福博士,硅谷首席工程师,正处在“四十一朵花的年纪”,撇下两个年幼的孩子,在春天里,选择以最残酷的方式结束生命......

王庆根的自杀,令无数人扼腕叹息。从网上登的照片看,王庆根是个外表英俊,聪明腼腆的小伙儿。据说患了抑郁症,自杀前刚开始药物治疗。

许多出国留学的同龄人,都能从王庆根的成长、学习和工作经历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当年学校的佼佼者,如今事业家庭的顶梁柱,人到中年,做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夹心三明治”。

三明治阶层,是最辛苦的。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巨大,如果没能及时疏解,加上先天性格因素等,会导致精神焦虑和压抑,严重者就会患所谓的“抑郁症”。

作为医生,我知道,抑郁症是西方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尤其女性,约70%的人,一生中曾经患过此病。症状包括:失眠、乏力、体重减轻、食欲性欲减退,等。严重的会有自杀倾向。治疗主要通过心理咨询及抗抑郁药物。抗抑郁药的副反应之一,是开始一两个月,病人的自杀倾向可能会增加。

凑巧,四月九日的《华盛顿邮报》,刊登一篇《抑郁症是个全身性疾病》的专题评论。报道了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抑郁症能加速身体的老化和死亡。

来自加州大学和杜克大学的研究发现,人体细胞染色体末端有种叫“瑞粒”(telomeres)的片段,和老化有关,人越老,瑞粒越短。而精神压力大、经常抑郁的人体,会释放一些激素和化学物质,导致瑞粒变短,促使老化加快。

另外,改变生活方式,减轻压力,或者服用抗抑郁药,会保护瑞粒变短,减缓老化。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抑郁症不仅仅是精神的疾病,它对整个身体的健康都有直接影响。

其实,抑郁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病不医,或延误治疗。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认为抑郁症是“神经病”,令人不齿。但它和心脏病、高血压一样,属于身体的常见疾病,由于脑部神经递质的失调所造成。美国人在这方面,观念要开放的多,我的许多临床病人,都在服用抗抑郁药物。

现在流行一种讲法:西方社会最大的疾病,不是癌症,是孤独,感受不到被人爱和惦记。我们可以用药物治疗身体的疾病,但对孤独绝望的治疗,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和照顾。

据说王庆根性格内向,生活圈子比较闭塞。如果他积极交友,发展业余爱好(比如旅游、写作等),或许就能增加与大自然和人的交流,帮助减压,纾解负面情绪,不至于“滚雪球式”地累积,导致不治。

Mother Teresa有句名言:Not all of us can do great things, but we can do small things with great love.

我们这群海外学子,当年意气风发地走出国门,却发现梦想与现实有差距,生活往往不尽人意,于是,有些人撇家舍口,海归创业,有些人选择留下,也常常心存不甘,情绪波动。

可是,快乐与成功无关,幸福和金钱并不成正比。只有具备一付健康的体魄,一颗宠辱不惊的心,从小事做起,爱自己,爱周围的人,才能在曲折时泰然处之,于平淡中品味甘甜。

但愿,你和我,都学会关怀身边的人,哪怕一个简单的微笑,一个会心的眼神。因为谁也不知道,或许他(她)就是下一个王庆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11-24 17:3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