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精神科药物的认识
很多家长对使用精神科药物也许先天地存在排斥情绪,这很常见也很自然,这种抵触连我自己也有,那种感觉,就如同当初我抗拒“孤独症”这三个字的诊断一般。
很多家长把服用药物视作最后的不得已才使用的手段。
这可能有些问题。
我其实一直关注药物,也预感服药是一个必经之路,一直在这方面的做着准备,无论从认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准备。
认识一,“治标不治本”是有益的。
自然都知道,没有什么“聪明药”,孤独症无特效药能针对其核心障碍起作用,目前的这些药物都只是针对外围的行为和情绪的控制,说起来叫“治标不治本”,这似乎会让很多人对这种药物不屑。不过应该看到,其实不仅精神科,作为治疗药物,对大多数疾病而言,都是如此。比如那些降压药降糖药,都是只起到控制生理指标的作用,并不能彻底地去除病魔,包括日常用的感冒止咳退烧药等等,都是这类的。可是我们在用,因为控制那些外在的生理指标,在疾病的治疗中,是非常重要而且可行的,它可以减少比如因那些血压血糖升高带来的进一步伤害。精神类药物也是同样的道理,他们缓解患者某些行为障碍,在帮助孩子进步上是有效和有益的。至于说到这个病的“本”,谁知道呢,凭我的专业,我知道它在基因上,但治本的可能性在100年内是实现不了的。
认识之二,对副作用大可不必过度紧张。
关于药物的不良反应或副作用,所有西药都有较为详尽说明,大家对这些方面的了解更多的是来自西药自身的规范严谨的描述内容。在不断地观察监控,西药说明书会每个一段时间就刷新版本,标出新的监测到的不良反应。中国人受中医无副作用的吹嘘熏陶太久,尽管中药同样是存在大量的副作用的,只不过很少有规范的监控和指导,相反对西药的不良反应则过于敏感了。通常,服这些西药药物的发生副作用比例都不会很高,特别是在儿童用药上,否则,它不会通过药审。另一方面,正是因为那些可能的副作用有了明确的提示,让我们就可以做针对性的观察和警惕。所以,要关注服药反应副作用,但不必过于紧张。过度的紧张,会让家长产生盲点,会产生夸大的幻觉,会不利,因为药物服用的观察很需要客观的评价。
认识三,药物不该看作最后的手段,可以及时用。
家长一般会说自己有信心有耐心,通过训练或行为矫正的手段来去除掉孩子的坏行为,所以就坚决不用药物,即便要用药,也要等到其他方法是在无计可施了才用。这样的理解似乎没什么不好,应该也算是很积极的想法,我本也本不该反着说。不过这里也的确隐藏着消极的一面。
我觉得更好的说法应该是,面对孤独症的孩子,也许有优先采用的手段,但绝没有什么最后的手段,因为他的干预一直要下去,即使存在最有效的方法。所以,视服药为最后手段的看法,也许会让家长在心理上已经先输了一筹。用药了,路也还很漫长,这是更好的态度吧。我不看好RDI的原因之一是因为G说"情绪问题不归RDI管,那要服药控制"。这样把干预这件本来是一体的事情给分开了。我听说Z大夫曾非正式场合戏言过,你训练得费时费力矫正的行为问题,不如我一粒药下去解决的快速有效,美国的C教授也有过不少此类言论。这些话显然过于简短偏颇,只是有处方权的精神科大夫爱用的一种夸张语气,但它表达了一个事实,药物是可以帮助大人和孩子节省更多资源,包括精力时间和金钱,那就会从而更有利帮助孩子进步。
关于药物的使用我还是在初期,上面的仅仅是个人初步观点,也许有些乱,凑合着分享。
我现在期盼的只是,给贝贝用的利培酮能够对他有效,不良反应小。其他的,该怎样还是怎样吧,我希望日常的行为矫正的干预,应该当做没有服药一样来做。
贝贝的药还未开始服用,处方和药我已经拿到了。
西安杨森生产的维思通口服液,1mg/ml,30ml/瓶,195元。医嘱用量,每日一次,每次0.3ml。通常至少要先服用几周来看。
[upload=471,0]200710161846461257.jpg[/uploa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