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凑个趣,讲讲哈佛第一案例:登山还是救人...
凑个趣,讲讲哈佛第一案例:登山还是救人
登山还是救人-哈佛第一案例
背景资料——
有一个登山队在登中国的喜玛拉雅山,登到一半的时候,发现了一个登山队遗留下的一名奄奄一息的队员,这时这个登山队长要做一个决策:我们这十几人走到半山腰了,是把这个人抬下去,破坏我们登山队的计划,还是把这个人放在这儿?因为这个人又不是我们队的。
我觉得这个故事非常形象,一个企业往前冲的时候,必然要遇到一些道德和社会责任问题,你作为一个总裁,你该做什么决策?你完全可以说我牺牲这个团队的目标来拯救这个队员,把他抬到山下,咱们从头再来。这个故事在哈佛商学院是个经典故事,每一届的学生在第一个学期要听这个故事,每个新生第一个星期要谈的也是这个故事。
结合目前理念冲突和诚信危机,你认为呢?
案例分析——
从表面上看,本案例涉及问题主要是救与不救的权衡决策,而救与不救的基准就是团队贯彻的价值观是什么,即从更深层次上考虑,该案例其实是在考察人们在面对该情况时,使如何权衡社会责任和金钱利润的关系的。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提及该问题是很有必要的,毕竟社会上存在着大批企业在面对利润目标和社会责任感相冲突的时候,不能审时度势,而采取了片面的对策,导致不应该的后果发生。
该问题如果引申到公司管理层面,则涉及的问题俨然要复杂得多。譬如,如果把企业污染和环境保护的冲突就属于社会责任和利益冲突现象。那么这个时候,显而易见的措施就是在坚持环境第一的前提下,对公司生产方式进行改进,最后实现环境保护和公司发展的双赢目标。然而,现实中仍有一部分人坚持认为,公司应该先把增加公司利润放在第一位,因为公司发展所带来的社会效益要比环境保护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大,理由是公司发展可以带动就业,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维护社会稳定,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如今大量污染企业迟迟没有倒闭的其中一个原因。
从企业的定义上来看,企业的最重要目标就是追逐利润的最大化,即在面临社会责任感和企业利润冲突时,企业有理由舍前取后,这是由企业的本质决定的。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关于企业本质的定义,是在资本主义背景下提出的,在市场经济高度成熟的今天,对于企业本质的重新定义又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正面临着新的规划和挑战,公司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脱离实际地单方面考虑问题,必须要考虑到社会效益。
初步方案选择——
1、如果登山队放弃登山目标,而选择救人,那么说明该团队具有优秀的社会责任感,但他们失去的却是自己的利益目标,对于一个公司而言失去的就是利润。
2、如果登山队放弃救人的计划,而继续朝着喜马拉雅山的顶峰继续前进,那么,他们就要遭受到来自社会舆论的强烈批判,对于公司而言意味着社会道德被公司利润的吞噬。
3、如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鱼和熊掌兼得的话,不妨采取双向策略,即从登山队中分出一拨儿人马负责把奄奄一息的队员抬下山去,剩余的继续负责团队任务的完成。
最终结论——
1、首先考量登山队的目标分量,然后再让该目标分量同救人意义相比较,如果最后的结果是登山目标分量大于救人意义,则继续执行下一步,否则,立即选择救人;
2、再考量登山队的目标完成需要的人数,如果是必须全部人马才能完成,则选择放弃救人,否则继续执行下一步;
3、最后,在不影响登山队目标完成的前提下,从登山队中选出一名精通急救的人员和速度身体素质较好的人员,一个负责急救,一个负责运送,而后还要和同地面单位或人员进行及时联系,以确保后续工作的顺利完成,至此,整个过程彻底完成。
事实说明——
其实,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主角是一名双腿截肢的冒险家,是他率领他的团队攀登珠穆朗玛峰时面对的真实情况!他选择的结果是并没有救助途中遇到的受伤成员,当他下山,这件事被传开以后,引起了西方大范围的讨论。有人支持他,更多的人反对他。他所获得的是目标的完成,和一部分人的理解,他失去的是一个受伤成员,和一部分人的支持,这就是现实的结局。当然,这仅仅是针对本案例而言,如果真要纳入公司管理的领域,意义则又大不相同了,因为公司管理涉及的问题要比该冲突的难度复杂许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