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标题: 欢度国庆礼包——认知语言学 [打印本页]

作者: ky    时间: 2009-9-15 18:35
标题: 欢度国庆礼包——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翻译
全书主要谈人类语言的认知过程

由于本人时间有限,所以无法一下完成很多
争取每周至少更新两次
原文请参见 A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外研社出版

目录
引言

1 典型和范畴
1.1 颜色,面积,鸟类,茶杯:早期对词语范畴的经验主义研究
1.2 范畴的内部特征:典型,特征,家族相似性和格式塔
1.3 语境和文化模式

2 范畴的层级
2.1 有机体和客观世界的范畴的基本层级
2.2 上位范畴和下为范畴
2.3 概念的层级
2.4 分类和复合词的形式
2.5 基本层级的范畴和基本经验:行为,事件,特征,形态,位置
3 概念化的隐喻和转喻
3.1隐喻和转喻:从语言的特征到概念的系统
3.2隐喻,转喻和情感范畴的结构
3.3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在科学和政治中的实例
3.4在转喻中思考:潜力和界限

4 图像和背景
4.1图像和背景,射体和边界:早期对介词的研究
4.2图像,背景和两种隐喻:用认知科学对简单句进行解释
4.3 其他类型的凸显和认知过程

5 框架和构式
5.1框架和图样
5.2事件框架与注意力的开启
5.3特殊的语言框架及其在叙事中的应用
5.4构式语法

6合成与关联
6.1隐喻,转喻与概念合成
6.2概念合成在语言学的分析和解释
6.3广告,谜语和笑话中的概念合成
6.4关联:认知语用中的现象

7 认知语言学中的其他话题
7.1形象性
7.2词汇变化和原型
7.3认知学领域的语法化

结语

       认知语言学——引言
   如果有些人对你说“我的车出毛病(has broken down)了”。你的反应不过就是“我感觉遗憾”。然而,在语言学的领域,即使是如此简单的一个表达方法也需要更详细地的解释说明。就句子的意义和语法而言,传统的描述方法,会致力于对句子中词语的意思的阐释,或者是对句式进行分析(这是一个简单句,是主谓形式的,或是陈述式的),当然,也有人会说,这是一个一般现在完成时的句子。
  另一种研究方法,则是让语言的使用者们,去描述当他们要说出一个词或者一个句子的时候,他们的头脑里到底在想什么。如同实验中所证实的那样,人们在描述一辆车的时候,不仅仅会进行如下描述:它是方形的,它有轮子和门窗,它的驱动装置是引擎,它有方向盘,能加速和刹车,分别为驾驶员和乘客设置座位。没准他们还会提到车坐着很舒服,很快。而且它还是动力,独立性,甚至社会地位的象征。一些人还可能会把“车”这个概念和自己的第一次约会或者和在事故中受伤联系起来。
  在附加这些(主观性)特征的过程中,人们所提及的印象和联系往往是他们的人生体验的一部分。我们以上提到的两个词条(第一次约会,受伤)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主观的体验。而例如像“舒服,快速,动力,独立性”这样的特征,则是我们关于汽车的普遍经验。总而言之,这些从人群中所得到的(对汽车的描述的)特征,反应了我们是如何感知世界的,以及如何和世界相互作用的。我们对于汽车的经验是广泛而多变的。它有助于我们在遇到和汽车类似的事物的时候,对它们来进行定义和命名。比如说,我们会毫不犹豫地去说出称三个轮子的交通工具为(三轮)车,而会把长相怪异的旅行吉普叫做“车”。这是因为,我们会把它们和我们思维中典型的车进行比较。换言之,一种包含了我们对世界的体验的描述方法,这种方法,在技术上,可以被称之为关于词汇和语言其他语言结构的体验观(即从体验的视角看待词汇和语言结构),给我们提供了对意义的丰富的而又自然的描述。同时,这也是本书中要呈现的认知语言方法的目标之一。

  

作者: 燕原    时间: 2009-9-15 18:53
标题: re:支持!
支持!


作者: ky    时间: 2009-9-15 20:38
标题: re:对意义的体验方面(注:即从体验的角度理解...
对意义的体验方面(注:即从体验的角度理解或表达意义),不仅仅会在实验和访谈中展现出来。我们对世界共同的体验会展现在我们的日常语言中。这种体验可以在我们的表达方式中被找到。不过,为了打开这个宝藏(继续这个话题),我们必须走到句型的逻辑之外,而去看看那些带有修辞意义的语言,特别是隐喻。
现在让我们回来看开头的例子“我的车出毛病(break down)了。”实际上,车是不可能像椅子倒塌(break down)一样,彻底散架的。(译者注:原文是英语的表达方法,对于汉语,我们可以做这样的类比:我累得骨头散架了。但是我们的骨头还在我们的身上,根本没有像散架的椅子一样四分五裂)。然而,这个表达方式,在观念上的背景(译者注:即我们头脑中已经预设的观念)仍然很清晰。由于我们大部分人对于汽车和它的工作原理没有足够的了解,我们就只能用我们已有的知识:描述椅子或者其他我们熟悉的东西的坍塌,来解释当车的引擎出现故障的时候,会发生什么。

作者: ky    时间: 2009-9-15 20:42
标题: re:当涉及到抽象范畴(例如情感)的时候,我们...
当涉及到抽象范畴(例如情感)的时候,我们对熟知的客体或者事件的经验的转换,就显得格外重要了。让我们想象:有人在形容车主看到车出故障的时候,用到了这样的词:“气炸了,火冒三丈”。为了更充分地来领会这种表达方式,以及被表达的“愤怒”的观念(译者注:指的是对方要表达怎样的“愤怒”?),我们要回忆起我们所有的关于煤气炉,烟火甚至爆炸的知识。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利用我们在现实世界中的体验经历。考虑到观察,印象,联想的丰富性,而且它们又都是支持隐喻的根基。我们不得不承认:它们和实验,采访一样,是语言的体验观的第二个重要基石。
                                       

作者: binfeng2000    时间: 2009-9-15 22:05
标题: re:谢谢!
谢谢!
作者: ky    时间: 2009-9-15 22:08
标题: re:以后我翻译有不确定的地方,就等燕原和bi...
以后我翻译有不确定的地方,就等燕原和binfeng等诸位大侠指正啦
作者: 云鹤    时间: 2009-9-16 12:52
标题: re:谢谢!支持!
谢谢!支持!

作者: ky    时间: 2009-9-16 14:10
标题: re:在表达方式上,语言学所关注的另外一个方面...
在表达方式上,语言学所关注的另外一个方面是表达信息的时候的语序和对被陈述对象的选择。比如我们说这样的句子“一辆车重重地撞上了大树”,就描绘了导致车解体的情境。想象一下在这个例子中被描绘的场景,你就会认为这个句子是一种最自然的描述方式。先比之下,如果我们说“树被车顶了一下。”你就会觉得后者的表达方式有点奇怪。(为什么觉得奇怪呢?)原因在于:在整个情境中,快速开动的车是最引人注目,最显眼的东西,于是,我们就要以“车”作为这个句子的开头。这样的解释分析就说明:我们对句子主语的选择是由所要凸显的东西的不同的程度决定的(译者注:如在上述句子中,我们更强调车,而不是树),而那个最显眼的东西,又是被事件中的诸多因素所驱使的。所要凸显强调的东西,不仅仅反应在句子对主语的选择(主语恰恰是和宾语,副词处在相对的位置的),更主要的是,我们所说的语言结构中的“凸显观”,其用途非常广泛。
“凸显观”向我们解释了构成句子的信息是如何被选择和排列的。还有一种和它互相替换的方法,叫注意观,它基于这样的一个设想:我们所要表达的,是那些抓住了我们的注意力的事件。“一辆车撞上了大树”,这个句子实际上只选取了整个事件的一小段:车突然转向,冲出马路等等,尽管都发生在车祸之前,但都被我们忽略了。因为我们的注意力就集中在最重要的一旦:车最后怎么样了,停在何处了。例如:当车冲向树的时候,会导致它严重损毁甚至乘客受伤。这就是“注意力是如何分配的”来对句子进行分析。“注意观”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要表达事件中的某些环节,而为什么某些环节又不被表达。
                                                      

作者: zxxaylf    时间: 2009-9-16 22:0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方静    时间: 2009-9-16 22:44
标题: re:KY是好样的,哪像秋爸爸胡刷油漆,如果加...
KY是好样的,哪像秋爸爸胡刷油漆,如果加星星我就以为又要传递火炬了。
谢谢KY,也不知是DD,还是MM.
作者: 老虎娘    时间: 2009-9-16 22:47
标题: re:搬小板凳来了。谢谢KY!
搬小板凳来了。谢谢KY!
作者: ky    时间: 2009-9-16 23:39
标题: re:在描述语言和世界的关系——这种关系正是认...
在描述语言和世界的关系——这种关系正是认知语言学的核心区域——的时候,经验观,凸显观,主义观是三种接近语言的方法。另一个附加的角度,引起了认知语言学的注意,这个角度关注的是认知输入的心理过程,特别是在对概念化的在线处理过程。这里我们又要说一个和交通工具有关的例子了。我们想象一个著名的汽车的广告标语:放出一只美洲虎(译者注:这是一种汽车的名字,又译作捷豹)。我们来探索这个品牌的起源:这个广告融了汽车和野生动物两个概念领域,把它们混合在一起,传达出一种强有力的暗示:一辆车迫不及待地在等待着它的驾驶者,从而来展示它的动力,速度和勇猛。尽管野生动物领域和车的领域,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不确定的,更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然而这个广告还是很成功的。从语言学的技术角度说,“放出一只美洲虎”这个表达方式使读者同时产生了两种“心理过程”:关于汽车的方面,所联想到的是引擎动力,高速,魔幻的设计等等,而关于野生动物的方面,则产生出属于一般而言美洲虎特征的联想,比如勇猛,奔跑速度,敏捷和高贵。为了理解这个广告语传达出的信息,读者必须进行一个“概念混合”两种心理过程的程序,结果就是出现了一个混合的概念“车如同野兽”。这种概念的混合,往往是不精确的又没有边际的,这种特征往往会在广告和其他文本形式中显现。
作者: ky    时间: 2009-9-16 23:41
标题: re:翻译完上一段 我突然就想起来好多广告...
翻译完上一段
我突然就想起来好多广告来[EM15]
大家可以在黑楼里讨论哈

作者: 秋爸爸    时间: 2009-9-16 23:47
标题: re:我对楼主的翻译有意见,但一定要求楼主红楼...
我对楼主的翻译有意见,但一定要求楼主红楼红字后才说,保证是宝贵意见,你会采纳。你不要,也不影响,仍然是值得称道的善举。仍然赞你一句:好!

作者: ky    时间: 2009-9-16 23:49
标题: re:如果以上这些例子和分析,已经让你对认知语...
如果以上这些例子和分析,已经让你对认知语言学有了初步印象的话,你现在就可以翻看这本书的各个章节,来深度阅读关于这些被提到的论点。导语剩下的部分主要是想写给那些对认知语言学已经比较熟悉的人,他们可能希望对书中的话题和研究背景有一个简明的概观。

这是全书的引导语的第一部分。我综合一下,贴到黑楼里。
作者: ky    时间: 2009-9-16 23:50
标题: re:基于此贴非常严肃,红楼也贴一份
基于此贴非常严肃,红楼也贴一份
作者: ky    时间: 2009-9-17 00:01
标题: re:我刚刚发现,这套书里有《说话的认知心理过...
我刚刚发现,这套书里有《说话的认知心理过程》,《语言教学中的课程设计》

我得加紧速度了
作者: ky    时间: 2009-9-19 14:17
标题: re:目录已加
目录已加
作者: 狗娃他妈    时间: 2009-9-23 03:31
标题: re:好贴,支持,ky没空翻译,能否把原文先贴...
好贴,支持,ky没空翻译,能否把原文先贴进来,让能干的爸爸妈妈一起努力翻译?
作者: thankstoyilin    时间: 2009-9-23 08:36
标题: re:ky的译功深厚的!不过,夸ky这样的朋友...
ky的译功深厚的!不过,夸ky这样的朋友翻译了得,那是夸得还不够,更重要的是翻译要基于很好的理解力和综合能力,当然还要有热诚。

谢谢ky。
作者: 松峻妈妈    时间: 2009-9-23 08:45
标题: re:拭目以待,真正是国庆礼包,对比之下,QB...
拭目以待,真正是国庆礼包,对比之下,QBB的红楼就是烟花庆典了,谢谢KY!
作者: ky    时间: 2009-10-10 00:33
标题: re:前一段时间不方便上网,耽误了上传翻译的时...
前一段时间不方便上网,耽误了上传翻译的时间
各位见谅

第一章会通过回顾早期的对于认知范畴的研究(研究者是Rosch)来表达对体验观的认同。范畴中的“典型”就是这个研究的产物。这项研究会把我们带到对特征,家族相似性和完形的讨论中。与我们之前的推论相反的是,典型和认知范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语境变化的。同时,又与我们头脑中的认知和文化模型有关。
第二章将主要讨论“范畴的中间层级”的支配地位。我们把它称之为“基本层次范畴”。争论的话题是:关于客体和有机体的基本层次范畴:例如狗,兔子,刀,从认知角度讲,比上位范畴(译者注:即更高一级的概念)——“动物”,“刀具”和下位范畴(译者注:比较具体的实例)——“灰狗”,“袖珍折叠刀”更重要。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部分-整体”的关系,比如说“桌子-厨房-房子-城镇”,在我们的心理词汇的组织结构中,也同我们以往重视的(概念的)层级类型(灰狗-狗-动物)一样,占有重要的地位。基本范畴的概念也已经从客体和有机体上,转移到了行为机能的领域。通过对属性的描述,基本层级范畴的概念与认知学上的另一个概念进行比较,那就是与根植于我们的身体体验的意向图式。
第三章仍然是以“体验观”这个框架为基础的。它以“隐喻的概念的可能性”(这个命题首先是被Lakoff和Johnson提出的,我们在开头已经用“车坏了”的例子加以说明了。)为开端。它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它:这是一个从源点到目标观念的映射。概念的隐喻和转喻,都对抽象的范畴(尤其是情感范畴)的认知内容和结构,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这样的视角暗示我们隐喻和转喻不仅仅是修辞或者词语的装饰(传统的语体论是这么看的),还更应该被看成是重要的概念的工具(译者注:是人们理解概念的途径,通向语言真正表达的“意”)。隐喻的范畴结构的力量,不仅仅局限于对词汇范畴的理解,同时,也能帮助我们去理解复杂的科学,政治,社会学的术语。我们还逐渐认识到了,对于人类的思考,转喻也起到了类似的重要作用。
第四章致力于介绍凸显观。这种方法的核心是“图像-背景”分离的原则。最初这是心理学家格式塔在研究视知觉时所研究的。这个原则,首先背运用于研究位置关系的基础性介词,比如外面或者上面。然后,它被运用到了对其他句法或者语法关系的描述中,尤其是相对于宾语来说,凸显主语的情况。这一章,以Langacker关于认知过程的观点收尾,他的观点是基于对“图像-背景”反差的多重综合运用。
第五章将证明注意观的可能性。这一章的多数思想来源于Fillmore,Talmy和Slobin。内容上,以“框架”这个观念为开始。基本上可以说,框架是我们关于某种情况的所拥有的知识的集合。比如说“买和卖”。我们的注意力着重于何处,将决定我们对框架的不同方面的选择和强调,从而,会出现不同的语言表达。尽管框架的基本模式,比如说“运动-事件模式”,很可能是人类共有的,只是人们用不同的与语言和不用的方式来表达。这会被用多种语言(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的例子说明。与事件框架关系紧密的是句法结构,在语言学中,这是一个有深远意义的要素,主要来源于Fillmore和Goldberg。句法结构对于词汇和构成名词的结构以及习语来说,都是范例。
第六章所讲的是对在线处理过程的分析:Fauconnier和Turner的概念合成理论。这个方法,被广泛运用到了词汇的,语法的和实际的现象之中,以及广告,谜语和笑话之中。比如,它解释了我们如何把被外界激发的心理空间,进行连接和混合,整合信息:并用了一个印刷广告的文字标题以及配套图片加以说明。最后则强调了合成理论与其他认知原则与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的核心观念,是有关的。所谓的关联理论,其特征是作为一个认知实用的方法,足以刺激发知语言学的思考。
第七章介绍了一些并非肇始于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主题。虽然其中的三个:象似性,词汇演变和语法化,在语言学史上有悠久的传统,但是,它们仍然将受益于以认知语言学为基础和背景的研究。最后一部分论述了认知语言学对外语学习的价值,主要关注的是基本层级,隐喻和转喻,图像-背景,以及格式塔,从而是认知的途径更容易接近语言习得的过程。
让我们再回到最主要的问题:我们该如何理解“认知语言学”呢?这本书主要关注的是体验的角度(即体验观),凸显的原则和注意力的分配,(并且认为)它们是构成语言的基础。另外,通过对认知在线处理过程的介绍,我们想要强调这样一个纽带:认知语言学和语言心理学和实际的方法,是紧密相连的。
(引言部分到此结束)

作者: 黄花菜122    时间: 2009-10-10 08:37
标题: re:谢谢ky,已经拷贝好了细细读。再次谢谢。...
谢谢ky,已经拷贝好了细细读。再次谢谢。
注意休息,不要熬夜:)
作者: BMW    时间: 2009-10-10 09:28
标题: re:ky, kill you? 这名字一看就...
ky, kill you? 这名字一看就是黑楼里出来的,不由得想挑点毛病。看了几段, 晕了,只好悻悻然走开。过几天清醒了再来。

谢谢ky.
作者: ky    时间: 2009-10-10 13:23
标题: re:谢谢各位的支持!这本书目前我没找...
谢谢各位的支持!

这本书目前我没找到电子版。

如找到英文电子版,一定第一时间上传。
作者: ky    时间: 2009-10-14 21:24
标题: re:第一章:典型和范畴1.1颜色,形状,...
第一章:典型和范畴
1.1颜色,形状,鸟和杯子:早期对于词汇范畴的经验主义研究
导语:我们这个世界,是由无穷无尽的物体组成的,它们有不同的质地,形状和颜色。我们是怎么把这些变化多端的东西们,转换成可以被我们把握的词汇意义呢?为什么在没有明确界限划分的时候,比如说(光谱中的)“橙色”和“红色”,或者“蓝色”和“绿色”,我们仍然可以成功地用语言去表述?基于实验的(而不是纯理论的)心理学告诉我们,焦点色,或者说典型色,是定位的关键。另外,对事物进行比较的观察能力,对表述、指称各种范畴——比如说,颜色,动物,植物,和各种人工制品,也有重要的作用。

我们生活在世界中,被一系列多种多样的,变化无穷的现象所包围。其中,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各种生物体和物品:人,动作,植物,还有各种日常生活用品,比如说书,椅子,车,房子等等。在正常情况下,我们很容易对它们进行界定,或者给它们分类,或者给它们合适的类型命名。然而,实际上,无论是界定还是分类,或者更进一步地去给其他类型的物体或者物质进行命名,都并不容易。比如说某些生物身上的某些部分,比如说人或者动物的膝盖,踝关节和脚,以及树木的树干,树枝和小枝杈,都属于这个类型。毋庸置疑,一个人的膝盖骨就在人的膝盖上,而所谓的树干则是从地里长出的部分。但是,从哪个部分开始能算做人的膝盖呢?哪个部分又不算做人的膝盖呢?(膝盖和大腿,小腿的界限在哪里呢?)树干和树冠的分界点,树枝和小枝杈的分界点,分别在哪里?同样的问题出现在对景观所进行的命名,和描述天气现象的词汇。谁知道峡谷具体到了哪个点,就不再是山谷,就变成了斜坡或者山?谁能精确地定义如何去区分蒙蒙细雨和普通的雨?到底什么是下雾或者说尘雾笼罩的界限和范围?

作者: 何子    时间: 2009-10-14 21:31
标题: re:我也拷下了,谢谢KY的辛勤付出.
我也拷下了,谢谢KY的辛勤付出.
作者: zouwen    时间: 2009-10-15 10:00
标题: re:存下,谢谢KY,辛苦了。
存下,谢谢KY,辛苦了。
作者: 方静    时间: 2009-10-15 10:02
标题: re:可爱的KY: 天天辛勤劳作。谢...
可爱的KY:
    天天辛勤劳作。谢啦!
    去北京请你吃饭哦

作者: xiaowang    时间: 2009-10-15 10:24
标题: re:LZ是否需要帮忙 我愿意跟着一起翻译
LZ是否需要帮忙 我愿意跟着一起翻译
作者: zxxaylf    时间: 2009-10-15 13:2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ky    时间: 2009-10-15 13:34
标题: re:谢谢30楼的。这本书是纸质的。怎么也找不...
谢谢30楼的。这本书是纸质的。怎么也找不到电子版。我实在没办法共享啊

TO 29楼:那么,就暂定黑楼宴啊!

31楼在楼外流口水[EM05]




作者: liubihua138    时间: 2009-10-15 14:25
标题: re:真的要谢谢KY为了我们大家让你受苦了。。...
真的要谢谢KY为了我们大家让你受苦了。。。[EM04][EM04]
作者: ky    时间: 2009-10-15 16:10
标题: re:唉,楼上的怎么了?赴黑楼宴可是一件激...
唉,楼上的怎么了?
赴黑楼宴可是一件激动的事情。
哈哈

接26楼
当我们提出以上这两种存在物的时候,会注意到,关于它们的边界的确定,是各有不同的。书,桌子,车和房子,对这些物体的界定是一目了然的。然而,像“膝盖。树枝。河谷”这些名词,它们的边界是模糊的。这种模糊性,给哲学家和语言学家带来了很多困惑。这些学者们,致力于去研究词汇的意义和语言之外的实体的关系,他们推演出了很多关于模糊性的理论。然而,尽管如此,在我们的印象中,我们觉得边界在真实世界中还是存在的。膝盖骨肯定不包括大腿,山顶又怎么能和峡谷混淆呢?所有的这些分类,看起来好像就是现实存在的边界,强加给我们的。
然而,世界中有些现象不是这样的(译者注:并没有“强加”。)比如说物理上的一些单位:长度,宽度,高度,温度,颜色,这数值本身是连续的不能间断的,它们在两个端点中延展:我们怎么才知道冷水,温水和热水的界限在哪里?我们怎么制定的英语中的主要颜色词?要知道,我们的感官其实能区别出来7500000种色度。温度和颜色都是连续体,它们没有提供什么一个自然的可以区分的界限。这与书本,汽车,膝盖或者峡谷的情形,大相径庭。
那么,我们可以说,对温度和颜色的分类,只能归结于一个心理过程。而且我们觉得理所应当的是:物理属性,尤其是颜色,能成为认知语言学的核心——对词汇意义的心理和认知角度的研究——的起点。分类的心理过程,我们通常称之为范畴化。(译者注:抽象加工和提炼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结果,就是认知范畴。比如说颜色的范畴,红黄蓝绿等等。范畴也相当于我们平时所说的概念。


作者: ky    时间: 2009-10-15 23:18
标题: re:到底是什么原则,指引着范畴化的心理过程,...
到底是什么原则,指引着范畴化的心理过程,或者具体一点说,关于颜色的范畴化是怎么进行的?有人对此解释说:这种过程(我们对颜色的分类)是完全主观的,很武断(完全凭感觉进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研究者都很迷信这个结论。在1950——1960年,人类学家调查了跨语言的,在颜色命名方面的差异。发现在不同的语言中,其颜色词有重大不同。这就被解读为颜色范畴的主观性的例证。更广泛地说,它们支撑了对语言认识的相对化视角,其代表就是Whorf的阐释,推断不同的语言在刻画客观世界的时候是绝对不同的。
第二种解释(译者注:与上述解释不同)是,颜色是一个连续体,它是由一个系统构成的。在这个系统中,有很多用来定向的参照点。确实,人类学家Berlin和Kay发现了证据:对颜色范畴化的过程,是依靠着所谓的“焦点色”进行的。(译者注:人类感知“焦点色”是前提)Berlin和Kay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建立一种人类共有的焦点色的层级系统(译者注:即人类对主要色的认识是共通的)。反驳上文提出的相对主义的设想(译者注:即认为语言是主观的)。为了证明(焦点色的)普遍性,他们调查了98种语言,其中包括20种口语,剩下的是基于语法的或者其他形式的文字材料。我们今天再来回顾这些调查,其中的类型学的观点,并非没有遭到过质疑,其中一些也失去了其公信力。但是,脱胎于实验的焦点色的概念,现在还被认为是接近了范畴化的原型(译者注:或者译作典型)模式的重要突破。我们会把我们论述,集中于和Berlin和Kay的与原型模式相关联的观点之内,在论述的过程中,将考虑到各种类型的细节。

作者: xiaowang    时间: 2009-10-16 09:00
标题: re:呵呵 可以用相机拍下来从运输汽车开始...
呵呵 可以用相机拍下来
从运输汽车开始 就一直很想为孩子们做点什么
能力有限 也苦于不知道怎么入手
作者: binfeng2000    时间: 2009-10-23 18:55
标题: re:xiaowang:如果你愿意的话...
xiaowang:

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在"以琳下载中心"里.翻译几本英文的资料.
作者: ky    时间: 2009-11-17 12:56
标题: re:电脑插拔U盘的时候中毒了重装系统也不...
电脑插拔U盘的时候中毒了
重装系统也不起作用

赶紧把新翻译的一段放上来
焦点色
像他们的前辈一样,Berlin和Kay用孟塞尔颜色卡片来进行研究。这些卡片指定的标准是根据三个方面进行的:色调,明度,饱和度。(译者注:A.H.孟塞尔根据颜色的视觉特点制定的颜色分类和标定系统。它用一个类似球体的模型,把各种表面色的3种基本特性:色调、明度、饱和度全部表示出来。立体模型中的每一部位都代表一种特定的颜色,并都有一个标号。)其中主要是色调和明度会在测试中用到。之所以用要用到标准化的颜色卡片而不是用染色的布,其好处是,这会让心理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更具有客观性。因为这样一来,它们就可以被不同的研究者利用,不同的测验结果也能被加以比较。
Berlin和Kay使用的卡片由329张卡片组成。其中的320张是由40种色调组成的,每个色调又被分成8个明度。剩下的9张卡片分别是黑色,白色(一共两张),与7种不同明度的灰色这些颜色卡片被粘在一张板子上,如图1.1所示。(暂时无法上传表格)。在垂直方向,展示的是同一色调的不同明度。(即,以红色为例,空间上,从上到下是由刺眼的亮红色过度到暗红色的。)在水平方向,颜色按如下方式被排列:从(纯粹的)红色的色调到偏黄的红色(译者注:类似于我们说的橙色),再到黄色,进而到黄绿色,绿色等等。
Berlin和Kay在色卡的辅助下设计了一个实验:(来自各国的)被试者分别讲20种母语,他们将如何对颜色进行范畴化?在实验的过程中,总体而言,研究者并不关心关于颜色的词汇表(译者注:即某种语言里有多少种描述颜色的词汇),而是关注有如下特质的颜色术语:这个术语本身是由单独的一个词组成的(比如说,不能使“蓝绿色”或者“松绿石绿”这样的词),人们对这些词的英语,也不应该仅仅是局限在某些客体中(比如英语或者德语中的“金发碧眼”)。这些词汇是深深地根植于被试者的头脑之中的,而且是所有的或者至少是大多数各种母语的被试者都很熟悉的词,而不是朱红或者品红这类(比较复杂的,可能与文化程度有关的)词。满足上述条件的颜色词,被称为基本颜色词汇。在实验的第一阶段,Berlin和Kay收集了20种语言的“基本颜色词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进行了“词汇提取测验”,这比较需要,需要让使用不同语言的被试各种颜色进行命名。在实验的第二阶段,被试者们将看到颜色板,并需要指出
1.板子上哪些区域的颜色,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他们都会称之为X
2.最好的,最经典的X
问题并不像Lenneberg和其他人类学家所想的那样,Berlin和Kay不仅仅关注的是颜色的范畴(概念),还有代表一种范畴的最经典的例子。应该说,在他们的第二个实验的措词中,就已经使用到了后来提到的“典型”。







欢迎光临 以琳自闭症论坛 (http://new.elimautism.org/)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