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binfeng200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RDI理解实践的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6-7-18 17:38:34 | 显示全部楼层

re:我看到过一个比较有意义的参考数字——80...

我看到过一个比较有意义的参考数字——80%——如果孩子有80%的时间能够进行我们认为比较自然的参照行为,则认为孩子比较好地掌握了参照能力,因此我想认为这个孩子还处于参照的初级阶段应该是比较合理的。

另外,在一些关于婴儿发育的资料中讲述了孩子情感发育过程——孩子首先学会跟随父母的情绪变化,继而学会借用父母的观点、继而又学会理解别人的意图、然后学会分享内心世界、最后能够与伙伴拥有共同的回忆和期待。RDI其实是吸纳了些展理论而提出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RDI的第一阶段是“情绪分享”——(基本上)就是“学会跟随父母的情绪而起伏”,然后第二阶段是“社会参照”——(基本上)就是“学会借用父母的观点”。看看这套发展理论,我们又能更好地理解RDI的阶段——参照是孩子在遇到不确定性的时候寻求从父母的眼神或肢体语言获得参考信息的动机和能力。
对“参照”有了这样一层理解,再来看上面说到的孩子找瓜子的例子,我们可以有更细致的观察。当瓜子被藏起后,我们也许可以有几个观察点——
1,孩子是否发现了变化(瓜子没了,这是一个不确定性),
2,孩子是否主动寻求你的目光或手势了;
3,孩子是否能从你的目光和手势获得信息了;
4,孩子是否能够根据获取的信息正确找到瓜子了。
有了这样的细分,我们对不同程度的孩子就可以有不同的期待,程度好的我们期待他能成功自然地完成整个过程,情况较差的孩子,也许他感到不确定性后只能看看你然后无法继续参照,但是这简单地顿一顿、看一看,正是孩子寻求参照的动机的表现,是一种十分可喜的现象,家长应该学会从这种观察中看到孩子的能力和希望,并小心地保护和强化这种动机(如进一步放慢节奏或提供协助如把瓜子放在一个其实非常非常容易发现的地方),直到孩子不但有参照的动机而且有参照的能力

还值得一提的是第一阶段“情绪分享”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基础,如果孩子在如上述藏瓜子的活动中连一点点向你寻求参照信息的意思都没有,那很可能是第一阶段都尚未巩固。孩子之所以首先向父母寻求参照,是因为他们在前期的共处中建立了依赖关系,在情绪分享的过程中,孩子逐渐相信父母的行为是安全地、可信赖的,所以当他们感到疑惑的时候,他们愿意“寻求借用父母的观点”——就是参照了。可见由情绪分享发展到参照能力是十分自然的过程,如果没有情绪分享,就不会有参照的动机,也就不会有参照信息的获取和应用等更复杂综合的能力了。其基础性重要性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

--飞飞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06-8-14 18:59:07 | 显示全部楼层

re:是的,其实RDI可以说只是还孩子一个正常...

是的,其实RDI可以说只是还孩子一个正常的心智成长过程而已,人际关系成长理论是RDI的最核心理论,绝大多数正常的孩子都是沿这样的过程成长的,只不过正常的孩子发展过程十分流畅迅速以至于我们不会去仔细去拆分来观察其过程,而自闭症孩子则需要我们放慢脚步耐心地循序渐进地培养每一阶段的功能而已。

上周去参加了一次自闭症讲座,谈到语言训练时,老师展示了一张普通话发音的顺序表,这张表告诉我们诸如:b m 等发音时最容易、一般在几岁形成;zh ch sh等翘舌音是比较晚才形成的等信息。有了这张表可以评估孩子发音发育到什么阶段,现阶段应该着重培养哪些发音等,十分实用。飞飞虽然没有语言问题,但是这张表给我的冲击还是巨大的,不禁发出感叹“专业的就是不一样!”。继而引起的共鸣是,RDI不正是同样的道理吗?——一套细致的发展理论提供仔细评估和循序渐进的可能。
RDI又是有难度的,“爬、坐、站、走、跑”“b m——zh ch sh”的发展顺序都十分易于理解,而人际关系发展的顺序则较为抽象,因此需要更细心地去琢磨和体会,也需要我们在这里不断地讨论和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06-8-15 17:27:14 | 显示全部楼层

re:好一句“不可懈怠”!我等懈怠久已!今...

好一句“不可懈怠”!
我等懈怠久已!今年春节前我就计划写一份飞飞情况的总结,拖拖拉拉到3月份终于写好,并提醒自己要有计划,转眼半年又过去了,期间去过以琳观摩、接触阅读了不少RDI资料、“买”了不少相关书籍、与很多家长有过交流,有过不少“赶紧做计划”的冲动,可是至今仍然是没有计划!甚至最近感觉有意义的活动越来越少了,本来我把发帖作为提醒自己不断学习的一种方式,可是一忙(忙?借口!懒散是真!)就连帖子也少写了!
最后发现怎样提高自己的执行力反而是最大的问题!可恨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06-9-21 08:56:07 | 显示全部楼层

re:台湾繁体版的《儿童人际发展活动手册》和中...

台湾繁体版的《儿童人际发展活动手册》和中山三院的《活动手册》(上)是一样的,都译自《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Intervention with Young Children: Social and Emotional Development Activities for Asperger Syndrome, Autism, PDD and NLD》,开始时觉得不好操作是正常的,因为不理解相关活动的目的和背后的原理,RDI对家长有比较高的要求,只有理解了RDI有关人际发展的相关理论才能应用自如,这里的家长都在学习和实践着。建议先看看台湾版《解开人际关系之谜》,这是RDI理论基础的读本,比活动手册更有用,然后再看看以琳网上相关的帖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06-10-7 17:27:21 | 显示全部楼层

re:最近在yahoo群组上看到一篇文章,是R...

最近在yahoo群组上看到一篇文章,是RDI4.0关于自闭症核心缺陷的描述,试着整理出来给大家分享。再一次,这不是纸上谈兵的理论,里面提到的自闭症的核心缺陷提供了一个让我们可以更细致地去看待、评价孩子相关能力的框架,希望有兴趣的家长一起研究讨论。
--飞飞爸

第一篇——综述
互动主体性之下的自闭症核心缺陷

自闭症可以认为是原发的神经问题导致的在初生18个月内的互动主体关系发展障碍。自闭症的“严重程度”可能与这种障碍的程度有关,但它并不代表自闭症的预后。

互动主体性=亲子间的主体互动关系,是你和孩子互相分享想法、主张、感受和知觉等主观状态的关系类型。在这种关系中父母是:
  • 教导孩子如何象父母那样思考,寻求意义,处理事情和解决问题[/*]
  • 建立“师徒关系”,孩子通过这种师徒关系向他们的父母学习[/*]
  • 父母的角色是提供安全而富挑战性的体验,孩子通过这种体验建立能力感,然后他们更愿意寻求“借用”父母的视角(来处理解决问题)并且尽可能广泛地附加属于自己的意义[/*]
  • 创建交流的基础,然后父母可以和孩子分享他们的注意力焦点,分享共同的知识或背景信息[/*]
  • 通过“引导式参与”来建立互动主体关系IR,建立起互动、协助过程的角色,使用放慢步伐、聚焦、共同调控、同步[/*]
    只有当父母(师)和孩子(徒)找到定位他们的主观世界的方法,懂得怎样联系和连接他们的所思所想,才可能建立互动主体关系。一些孩子还没有懂得学习和感知别人的主观感觉,这些孩子还处在“前学徒”阶段,我们要给这些孩子提供共同调控的体验,我们要让他们体验规则的互动中的能力感,这样他们才愿意信任我们并建立师徒关系
    自闭症的核心缺陷都是在互动主体关系缺失的影响下产生的。对于自闭症个体而言,神经系统的损伤阻断了对于建立亲子间有效关系所须的持续反馈过程。孩子被剥夺了从互动主体关系中获益的机会。互动主体关系是通往复杂性、认知、情绪和社交功能的主要通道。可以认为互动主体性是寻求在我们之间建立联系的渴望。
    在互动主体关系中,参与者努力地去掌握其他人的主观视角,这个过程的成果是伙伴间的思想产生了接触、连接和统一,实现了精神的交汇,互动主体性是发展复杂精神融合的实验室。
    互动主体性学习过程的缺失导致以下后果
  • 拒绝动态事件、挑战和不确定性[/*]
  • 失去师徒关系、引导式参与的机会[/*]
  • 无法发展出动态心理处理能力[/*]
  • 糟糕的生活质量[/*]
    RDI的目标是重建互动主体关系

    互动主体性如何影响日常生活
    Dr Peter Hobson说,为了拥有活跃的思维,孩子们必须要通过互动主体关系实现精神的交汇。失去了精神的传递,思想无法称为人类智慧的灵活和创造性的媒介。无法以适当的方式和别人进行融合,人就失去了灵活思考的基础和心理弹性
    缺乏和父母真正融合在一起的、真正投入的学习,自闭症孩子走向了一条不一样的发展道路,他们堆积起一些信息,但这些信息并不是和我们共同拥有知识和智慧

    主体间性的发展级别
    第一级——“共舞”:
    在孩子9个月大的时候,亲子间的互动主体关系基础已经形成。孩子学会了让自己的行动和情绪和父母保持协调。他学会了与你共舞,而且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积极地参与。这个阶段的主题是你我在共舞,同步是最重要的,“我们”要保持行动和情绪的同步。动机的在第一级得后期到满足并且是准备进入下一阶段的信号。
    第二级——借用观点
    从9到15个月,孩子学会把他们的父母当作向导,他们“借用”父母的观点,通过借用父母的主观视角来认识世界,他们发现他们可以对共同的事物分享感知、观点和主观反应。这一阶段的主题是“你和我对‘它’的反应。”关系的重点在于寻找联系主题间思想、想法和感觉的方法,这也是孩子开始感觉到“自我”存在的起点。
    第三级——理解“意图”
    从15到24个月,孩子开始发现他们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即内在主观性。孩子焦点开始从你的行动和外在事物转向你的内心、你的意图、你的感知和你对外界事物的情绪反应,他们开始意识到每个人都可能有不同的想法,他们开始考虑你的反应和你对他们行动的理解,他们能够感受到你可能有的视角而不必真的看到你,他们会开始和你分享他的意图以免你误会他的行为。他们意识到人们在行动之前先要做出决定。他们学习你的意图、考虑因素、情绪反应、感知和思想,而不仅仅是你的行为。他们开始和自我以及别人形成关系,并且使用他们的自我意识和关于他们的行为怎样影响别人的知识来调节自己的行为。这个阶段可以观察到孩子存在有意图的行为、身份识别与认同、修补交流等现象。
    第四级——分享内心
    从24到36个月,孩子和你形成意识的连接时已不再依赖于外在实物参照,你们可以在某物不在眼前的情况下对你们共同知道的事物展开对话。
    这个阶段可以观察到对话、合作、共同创造等行为
    第五级——回忆
    你们可以一起讨论你们共同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这个阶段可以观察到回忆、有导向的反应以及共同计划未来等行为

    失去互动主体性的后果——自闭症的核心缺陷
  • Appraisal动态评估[/*]
  • Episodic Memory事件记忆[/*]
  • Experience Sharing经验分享[/*]
  • Creative Thinking创造性思维[/*]
  • Self Awareness自我意识[/*]

    注:InterSubjectivity这个单词不是很好译,文中我有时译成“主体间性”“互动主体性”“互动主观性”等,字眼虽然不太重要,不过要能有个很好的译法,也会有助于理解,看谁给各建议吧。
    由于难于译准,还是把自己的理解给说一下——
    Intersubjectivity是RDI4.0对于自闭症核心缺陷的归纳,
    它首先是一种主观性、主体性,另外它强调是孩子在与父母进行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主体性和本体感(区别于与客观“物体”形成的主体性)
    它有一定的发展过程(五个级别),和五个相关联又有区别方面(动态评估、事件记忆、经验分享、创造性思维和自我意识)

    未完待续...下一篇《动态评估》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06-10-8 15:57:06 | 显示全部楼层

    re:第二篇——动态评估什么是动态评估...

    第二篇——动态评估

    什么是动态评估
  • 动态评估是我们尝试在环境提供的机遇和个人需要间寻求最佳匹配方案的心理过程。我们给任何信息赋予的意义和价值其实是由我们在那一时刻觉得重要的东西来决定的。这就是我们的主观评估。[/*]
  • 正常的人能够评估一个环境,明白到自己可以用多种不同的方式来作出反应,并利用这种灵活性来寻求一种最有利于达到自己目标的响应方式;[/*]
  • 评估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我们寻求确认所面对的环境或者人是安全的,一旦我们认为有足够的安全性来和所面对的环境和人,我们会进入第二阶段的评估。在第二阶段中,我们的注意力焦点集中在考虑该如何去组织我们的信息,包括寻求一种潜在的“图形—背景”(“主要—次要”)式的关系,寻找对于我们来说最突出和有情感意义的信息。所谓“相关信息”是主观的,没有绝对的相关信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下可以关注到完全不同的“相关信息”。这就是自然的评估过程。[/*]
  • 孩子通过与成人向导之间互动的师徒关系学会评估。大人提供安全的、富挑战性的经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认识到他/她也有能力用多种方法来组织和应对相同的设置、物件或人。孩子能够借用大人的观点来看待事物并学会用新的方法来看待相同的经验。[/*]
  • 每次我们突出另一种对特定设置、人或物的感知、反应和思维的方式时,我们正是在扩展孩子的评估能力。[/*]
  • 评估的结果决定了在特定时刻,哪些事物在我们的思想中占据最重要的位置。灵活地、最具适应性地对环境作出评估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 互动主体关系或师徒间的思维共享是为了给孩子提供多种评估方式而设的,它让孩子可以转换观点。最开始孩子是借用大人的观点,然后当亲子间形成观点分享关系时,孩子逐渐发展出自己的评估;[/*]
  • 事件记忆对于评估能力是十分关键的,否则你就没有评估的依据,正是对于同一情境的各种不同的感知方式、不同的意义获取方式构成了动态评估。要作出有效的动态评估,我们需要积累、收集关于用不同方式组织同一刺激的记忆。[/*]

    动态评估如何影响自闭症个体?
  • 自闭症者常有高度固执和奇异的评估过程,例如,只能从某条固定的线路到达商店。一个固执的评估意味着孩子对这个情境只形成了一种感知响应而无法用其它任何方式进行感知;[/*]
  • 自闭症者对于不确定性常常作出认为是危险的评估;[/*]
  • 我们需要拓宽自闭症孩子评估一个情境和组织信息的方式的多样性,这样一旦孩子能够从先前评估的记忆中获得参照,他就能对该情境作出因时而异的评估。例如,我们想要发展对于散步的多种评估,首先我们一起散步然后关注于一些你从没注意过的东西,例如今天我们从某条线路走并关注路上的树叶,第二天再走同一条路但我们关注路上的汽车;[/*]
  • 让自闭症者明白他们可以选择是十分重要的,例如要“树叶之行”还是要“汽车之行”,这是评估过程的开始;[/*]
  • 自闭症者难于理解和明白同一简单的环境基于不同的需要和目的可以有多种潜在的组织方式。这样自闭症者就被“锁定”只能用单一的方式从具体的设置中获取意义,导致了明显刻板的反应。在其它时候,自闭症者可能将注意力资源转移到对他的成长没有什么益处的信息上;[/*]

    自闭症者缺乏动态评估能力的表现
  • 例如,一个自闭症孩子第一次进入一间新的屋子并注意到灯具,屋子是新建的然而孩子表达着他如何地喜欢这些灯具,他关注进入的每一件房间里面的灯具并不断地说着。这是评价一间新屋子的其中一种方式,本身并没有问题,但是这个孩子第二天进入同一间屋子时,他可能为了确认房间里的每一个灯具与昨天无异而没有注意到今天换了个老师。[/*]
  • 这种评估方式严重地局限了孩子正确评估环境的能力。他们试图用相同的评估方式来评价每一个情境从而找到对环境的感觉。这导致严重的互动主体性的缺失,因为孩子的评估行为没有和周围的人联系起来;[/*]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06-10-11 12:49:39 | 显示全部楼层

    re:第三篇——事件记忆什么是事件记忆...

    第三篇——事件记忆

    什么是事件记忆
    事件记忆是通过情绪联结而被强烈巩固的关于我们所经历的事件的个人记忆。它是基于我们在特定时刻对于个人经历的主观意义的,而不仅仅是细节和程序。它联系了我们的情绪记忆(我们经历特定事件时的情绪)、语义记忆(我们对于该事件的细节的记忆)以及我们对于自己在那一时刻“做了什么”的理解(从我们自己的主观经历中获得的意义)。它帮助我们联系过去的经历和对未来可能性的期待。正面的事件记忆有助于建立自信和接受挑战的动机、并让我们为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作好准备。
    事件记忆的用途:
  • 弹性:记得从前克服逆境的成就
  • 排除困难:反省问题出在哪里并在下次遇到问题时作出调整;
  • 解决问题:反省和思考从前解决相似问题的方法从而知道怎样最有效的;
  • 预见未来:基于过去的经历经验来预见未来的事件和结果,激发自己持续的努力;
  • 回忆:分享先前的经验来巩固人际关系;
  • 准备:基于从前经历来预演相似的情景从而时刻做好准备;
  • 基于过去和某人的关系经历来决定是否以及如何来信赖某人;
  • 形成基于过去经验的对现实状况进行评估来决定如何以最好的方式来完成任务的能力;

    事件记忆涉及大脑前额皮质及边缘系统
    正常孩子真正的事件记忆大概在孩子3岁半时形成;
    一旦形成了真正的事件记忆,我们将看到孩子使用自我调节式和经验分享式的语言;
    记忆能力的发展阶段:1,认知记忆;2,关联记忆;3,序列/程序记忆;4,语义记忆;5,事件记忆
    只要你放慢速度、小心地“聚焦”来“引导”而不是“强迫”孩子,就会有助于孩子的记忆;
    事件记忆的关键在于记忆的形成,而不是后续的回顾;
    我们可以通过小心的活动架构推演、提供协助、协调—失调—重新协调的循环、保持清晰的目标以及聚焦等方法来发展事件记忆能力

    事件记忆如何影响自闭症者
  • 自闭症者在基于情绪内容从经历中提取个人意义方面存在障碍。这将伤害到他们从过去的经历中学习以及联系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能力。这限制了个人记忆仓库的发展,特别是关于自己如何努力不懈地寻求不同解决方案的记忆。缺乏个人意义的记忆对孩子灵活地对变化作出响应得能力形成了负面影响,他们形成诸如逃避、走开、拒绝等自我指示式的学习方式,降低了进入包含不确定性和新奇刺激的挑战性环境的动机。[/*]
  • 自闭症者缺乏建立多记忆并把他们用作对不同的条件、不同的人和不同环境作出灵活的、适当的反应的素材的能力;[/*]
  • 因为缺乏事件记忆,自闭症者可能在期待未来、泛化、灵活性、动机、适用性等方面存在困难并无法有效地应对不确定性;[/*]
  • 当一个人建立事件记忆时,他将变得更精于搞清楚自己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将拥有坚持去解决问题的愿望,喜欢选择挑战性任务甚于熟悉的任务,他会努力去处理突如其来的变化,并将变得不那么依赖于固定的脚本;[/*]

    自闭症者缺乏事件记忆的表现
  • 一天,一个孩子来到学校,老师问他作业呢,他不懂回答所以他说作业给狗吃掉了,老师告诉他这个理由不合理并把他送到主任室。第二天,同样的事情发生了,孩子同样的回答然后同样被送到主任室。这是怎么回事呢?他是否只记得所有人都疯了(情绪记忆)?还是只记得他必须去主任室(程序记忆、语义记忆)?还是他根本什么都没有记得?[/*]
  • 显然,这个孩子没有编码或形成关于自己当时在做什么的记忆并把他的行为和他人的感受以及他自己必须去主任室的后果联系起来。问题的重点并不在于事情的后果,而在于他没有围绕这个后果形成记忆。事件记忆允许我们形成一种心智的时间旅行和预演,让我们可以思考和推演事情的后果。你可以回头想起上回用狗吃掉作业的借口不凑效,大家都笑疯了,而自己则被送到主任室,所以下次我也许该换个理由。[/*]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06-10-15 01:30:46 | 显示全部楼层

    re:何子的提供的网址的内容让我想到一些有关记...

    何子的提供的网址的内容让我想到一些有关记忆的原理,试着看看能不能说的清楚:

    人的大脑是由很多神经原组成的,大脑在受到外部刺激时会激活相应的神经原组合,某个神经原组合被激活的次数越多,则同一个或相似的神经原组合被激活的概率就越大。
    某种刺激的强度越大越突出,日后被再次激活的概率也越大。
    所谓记忆和回忆在生理结构上也就是大脑神经原网络的激活以及相似网络的再次激活。

    例如:
    A这组神经原组合代表了看到苹果的视觉刺激;
    B这组神经原组合代表了听到“苹果”的听觉刺激;
    当你让孩子看到苹果并在他面前说“苹果”时,A和B神经原网络同时被激活了形成了C神经原组合,如此反复,C网络得到强化,则下次你在孩子面前说“苹果”时,首先激活了B部分神经原组合,由于B和C有相当大的重叠,继而激活了大部分的A部分神经原,这样在孩子脑海中就浮现了苹果的图象。

    以上是事物的例子,抽象的感觉也是类似的——
    A这一组神经原代表了高兴的情绪(情绪记忆)
    B、C、D这几组神经原代表了公园、草地、青蛙等概念(语义记忆)
    E代表了对“我去公园玩在草地上看到青蛙”的事件顺序的记忆(程序记忆),这样则ABCDE耦合在一次就形成了“我去公园玩在草地上看到青蛙很高兴”的事件记忆了。
    事件记忆有很重要的特征就是“以情绪为纽带”,在整个事件记忆中情绪作为“索引”把事件相关的语义记忆、程序记忆集成在一起,在日后的回顾中,可能谈论到“青蛙”,这可能激活了D,D和A有曾经一起激活的历史,因此激活了A,以A为纽带又激活了BCE,这样整个事件就在脑海中浮现了。
    自闭症者往往就是在以情绪为纽带的记忆功能上存在障碍。

    这样的记忆和回忆的原理是RDI一些原则的理论依据——
    Spotlight
    ——根据某种刺激的强度越大,日后被激活的概率也越大的特点,我们应该帮助孩子进行SpotLight;根据事件记忆以情绪为纽带的特征,我们应该突出活动中最兴奋、最成就感的一刻
    Declarative Language陈述性语言
    ——根据神经原网络按相似性激活的原理,我们可以明白为什么“我们今天一起去公园玩了”的共同回忆比起“你今天去哪里啦”的拷问更有利于增强孩子的事件记忆,因为陈述性语句提到了更多的相关刺激物,形成的刺激更相似于最初的记忆网络,也就更容易激活对整个事件的回忆了,至于说到“我们今天一起去公园玩了”而孩子并没有联想起青蛙,那很可能是孩子没有对青蛙留下深刻的印象(当时缺乏SpotLight),后续强加的审问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

    拥有事件记忆能力本身就是很重要的事情,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的人生经历,没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意义,也就不成为人了。
    然而事件记忆对自闭症而言还另有其它作用,自闭症者的都倾向于回避动态环境如人际交往,对自闭症患者的事件记忆培养应着重于关于能力感的记忆。RDI中有为孩子提供Productive Uncertainty有益的不确定性的要求,也有RCR(Regulation-Challenge-Regulation)循环为孩子提供适度挑战,其实都是在试图建立孩子对于处理不确定性的信心。假设不确定性激活A这组神经原网络,克服不确定性的成就感激活B这组神经原网络,我们的目标是让孩子在不确定性和克服不确定性的成就感之间建立联系,当这种联系不断得到强化,则孩子在面对困难(不确定性)时就会显得比较自信。这就让我们明白“有益的不确定性”的要求——足够强烈(弱了就不会激活A,不成为挑战),又适可而止(过头了形成挫折感就不会激活B)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06-10-16 11:59:43 | 显示全部楼层

    re:第四篇——经验分享什么是经验分享...

    第四篇——经验分享
    什么是经验分享
          经验分享是人类交流和互动的精华所在,在交流和互动中,目标是分享情绪反应、意图采取的行动、改变和变化、记忆、计划、主意、观点、思维以及和他人一起预见未来。经验分享发生于动态环境中,在动态环境中,新奇的、不确定性的信息被引入,这要求参与者能够理解人们是各自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来感受这个世界的(互主观性)。它要求我们互相分享我们对于客观世界的心理表示从而能够在我们的思维之间建立联系。我们在相互的思想之间进行桥接,努力的结果是思想的交汇或链接并导致大大地提高了心理融合的机会。参与者必须观察和参照别人的非语言交流:语调(语言背后的语调的改变、重音、节奏等)、面部表达、手势、姿势和物理空间,还要能够感受规则模式以及感受规则互动中的能力感。经验分享要求我们协调并持续监控我们和别人的互动行为并在互动中持续地进行调节。

    经验分享能力的缺失如何影响自闭症者
          自闭症人士,即使是有很多语言的自闭症者,常常缺乏面对来自复杂的动态环境的交流的挑战。这些挑战让我们处理来自其他人的新奇的信息,并且通过交流来达到理解和分享别人对于已知事物的领悟、想法、感觉和观点(互动主体性)。如果没有与别人建立思想联结的意图和渴望而只想达到特定的需要,这样的交流称不上经验分享。缺乏由互动主体性提供的关键的引导作用,师徒关系已经从引导式参与中学习的渴望被中止,这导致缺乏参照别人的面部表情、手势、身体姿势等信息以及持续地对互动进行调节和修正的动机,这明显地影响了自闭症者保持协调状态并“共舞”的能力。

    缺乏经验分享在自闭症者中如何表现
          
  • 一个自闭症孩子和他的爸爸来到公园的沙池,他的爸爸尝试和他堆一座城堡,但孩子宁可自得其乐地拿着自己的桶在倒沙子[/*]
          
  • 这个孩子没有发现与爸爸进行经验分享、引发爸爸关于如何堆城堡的想法的价值。[/*]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06-10-17 17:58:21 | 显示全部楼层

    re:第五篇——创造性思维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第五篇——创造性思维
    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 创造性思维是从不同的来源和环境收集信息并形成对现实问题的“足够好”、“最佳”解决方案的能力。这要求有灵活的转换思维角度的能力,而不是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这是一种在从前的策略无效时形成新策略或某个特定资源不存在时临时寻求替代方案的能力。我们必须接受来自动态系统的变化,并作必要的持续的调整来保持协调状态。[/*]
  • 假设你驾船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你设定了路线,但如果你一点也不移动和改变方向,你将永远不能到达目的地。因为存在太多外在因素会的影响你的航线了,如风、浪等。当你决定开始这一段旅程,你就已经接受了必须持续地进行调整以保持航线的正确。航程中,你不但要清楚你什么时候航线正确,而且要清楚什么时候偏离了航线,何时该进行修正。你必须决定如何作出一个最合适的足够好的调整和修正。每次你正确地调整了航线,你认识到以后还会继续有更多的调整需要进行,这种调整永远不会停止。[/*]
  •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地应用我们的想象和表现来寻求信息集成的方法,生成、创造和建立从前没有的事物。我们学会了创造从其他人那里学不到的新事物。[/*]
            创造性思维的三个主题是:集成、想象和创新
            集成包含了归纳、总结和综合
            想象包含了假装、推测和象征
  • 创新包含了生成、创造和即席反应[/*]
  • 我们从一开始就在为创造性思维打基础[/*]
  • 当我们强调“不同而同”的概念时,我们是在为创造性思维打基础[/*]
  • 想象是思维外界存在或不存在的事物的操作、集成和重组。它是孩子作为学徒逐步形成的动态的、流畅的思维过程。(当我们强调内在主体性关系时)[/*]
  • 当我们创造有益的挑战时,就是在促进创造性思维。我们想看到的是“学习性反应”(就是孩子遇到问题时若有所思的情况)。创造性思维可以和问题的解决相关联。它随着第二阶段的互动主体性的发展而产生。[/*]
  • 创造性思维是心智发展一个必然的产物;[/*]
  • 创造性思维是真实生活的一部分[/*]

    创造性思维的缺失如何影响自闭症者
  • 自闭症者在接受变化并对应作出调整和修正来保持协调状态方面存在障碍。他们常常用非黑即白、或直线式的思维而缺乏弹性。在他们的心里,只有一种方法来解决特定的问题。这影响了自闭症者在想要得到的结果发生变化时缺乏转弯、改变想法和作出修正的能力以及以“足够好”的方式来达到他们的目的的能力。最终导致自闭症者在不断变化和无法拒绝调整环境中失去探索和发现的动机。[/*]

    缺乏创造性思维的表现
  • 我们常常教授自闭症孩子如何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生存。但是,我们很少能100%预知一段对话将如何进行。我们意识到我们要作出修补和调整来保持有效地参与对话,  例如当听不清楚或不明白时,我们会让说话者解释或重复一边。[/*]
  • 我们生活的大部分都是环绕着很多小的修改,通过这些调整我们保持调适的状态。我不会教你如何在虚伪的世界里生活,但我会告诉你,不管你对真实的世界感到多有能力感,你总会有遇到挫折而必须学会进行必要的调整以维持“协调的舞步”的时候。[/*]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发表于 2006-10-17 18:02:49 | 显示全部楼层

    re:第六篇——自我意识什么是自我意识...

    第六篇——自我意识
    什么是自我意识
  • 自我意识包含了自我身份识别以及对于自己的情绪和行动如何影响自己和别人的理解,是进行有效的自我评价、分析以及理解自己的行动如何影响别人的能力。它要求能够持续地监控自己的行动并使用自我调整策略来达到更好的情绪知晓及控制。自我意识直接衍生出互动主体性。[/*]
  • 自我意识包含三个方面: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和自我识别。在3-9个月时的初级互动主体性阶段就已经开始有了一些原形。[/*]
            自我调节:共同协调是自我调节的前提条件,它是带着训练轮子的自我调节,是带协助和外部参照的自我调节。自我调节是你有意识地关注自己或自己的工作,明白自己如何在世界里或特定环境中的存在。它是坚持和自我保持一种连续的、时刻协调关系。当你决定调整、克制你的行为、减轻你的压力、吃少一点、吃多一点、打破一条强加的规则等等,你就是在进行自我调节。你的行动是有意识的而不是预设的、受提示的或是被规则支配的。
            自我评价是在你学会自我参照并记录你自己独特的参数和反应后对你的行动进行的分析、评价和评估。
            自我识别是关于自己如何存在并和他人区别的感觉。自我识别可以作为自我评估的一种参照,这种参照最初借自于成人向导,例如“其他人会怎么想?”。自我识别是你如何感知自己的价值。它是关于自己的独特性以及自己和其他人的相似性的理解。事件记忆的缺陷会导致建立自我识别的困难。
  • 社会参照和经验分享是自我意识的前驱。在真实的不确定性前的真正的参照假定了孩子知道另外一个人对于当前的不确定性情况可能有不一样的评估并寻求借用这个评估。一旦参照开始成为一种内在主观过程,我们看到无需外在参照作为帮助的自我调节的能力。[/*]

    自我意识如何影响自闭症者
  • 自闭症者在理解他们的行动如何影响别人以及每个人如何对世界做出不同的主观分析方面存在障碍。为了维持互动的舞步,你必须学会自我调节,这种自我调节要求具备监控自己、自己的行为以及明白自己的行为如何影响周围的人的能力。[/*]
  • 自闭症者面临的最大的实践问题是他们身处于一个要求很高自我调节能力的环境中,而他们远远没有做好准备。[/*]
  • 当自闭症者没有一次性通过互动主体性的发展阶段,他们常常形成一种刻板的自我评估,常常自我苛刻和顽固。[/*]
  • 自闭症患者在理解自身经历的延续性方面存在困难,他们无法用他们的经历来对之前作出的决定进行反思并用于解决未来的问题。[/*]
  • 自闭症患者可能无法知觉自己是一个独特的物理实体、一个共同协调的参与者以及一个情绪调节者。他们可能无法明白他们能对事物作出他们自己的简单评估并和自己信任的向导作出比较。这影响了他们的经验分享的交流。[/*]
  • 我们在发育的不同时点上对自我意识作出不同的训练。首先你要强调明白一个人和其他人可以在情绪上链接或断开链接。然后,我们可以在一个共同协调的舞步中链接在一起。另外是明白我们可以自己作出选择。[/*]
  • 如果没有可选的范围,只有一种选择、一种决定、一种信仰,那么无法形成真正的动态的自我。[/*]

    自我意识的缺乏在自闭症中如何体现
  • 一个自闭症孩子进入杂货店,他们看到购物篮被移动过,他们开始发难地对他们的父母大喊大叫,可是他们的父母完全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 这孩子无法明白父母和他们并没有相同的主观评估,很大可能是父母甚至没有注意到篮子被移动过。[/*]
  • 这孩子没有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自我调节的能力并用一种更加积极的方式来面对环境的不确定性。[/*]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06-11-15 16:02:39 | 显示全部楼层

    re:“失明+自闭”这简直是难以想象的状况,想...

    “失明+自闭”这简直是难以想象的状况,想起来心都有点酸酸的,先让我们祈祷但愿世上不要有这么不幸的人吧!
    qqq提出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我有这样一些想法,看有无道理。
    qqq的推理比较精炼,我怕我理解上有偏差,特意再整理了一下,看这是不是qqq的本来意思——

    1)RDI认为情绪共享、参照和共同协调是下一级社交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
    2)而先天盲人发展不出情绪共享、参照和共同协调能力;
    3)因此用RDI理论来推理得到先天性盲人无法发展下一级社交能力,即先天盲人必然是自闭症的结论;
    4)结论和事实不符,因此RDI理论有误


    看来焦点落在了“先天盲人是否能发展出情绪共享、参照和共同协调能力”的问题上(奇怪,我们怎么会在讨论这样的问题?),qqq“当婴儿是先天性盲人,怎样发展出情绪共享,以及参照和共同协调的能力?”这样以反问句表达肯定的句式让人乍看起来无可辩驳,可是真是这样吗?“视力”真的是“情绪共享、参照和共同协调能力”的“必要条件”吗?——有点怀疑。我们可以相信,盲人在情绪共享、参照和共同协调能力以至进一步社交能力上与正常人肯定是存在差距的(相同条件下,田忌赛马式地错位对比不算哦)。我没有接触过盲人,但是我想他们应该也是有情绪共享、参照和协调能力的,盲人的社交能力并不是跳过了上面所说的几项能力,只不过是以一种我们难以想象的方式和难度在进行罢了。
    我觉得qqq的反问恰恰指名了如果盲人自闭症是一个庞大群体需要研究领域关注的话,那么研究的焦点应该在于“正常的盲童如何发展情绪共享、参照和共同协调能力及下一级社交能力”“如何协助盲童自闭症患者沿正常盲童可能的发展阶段来进行康复治疗”,而这似乎不是我们有能力去讨论的,RDI也没有专题讨论,但是我想框架已经在那了。
    其实“盲”“聋”“哑”等都可能是自闭症康复研究中的专题,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严重影响信息传递”,这正是再次切中了自闭症“交流困难”的核心要害,在普通自闭症的基础上更雪上加霜。

    至于RDI是否正确、是否有效?见仁见智吧,象我们这样的辩论有意思但是其实也辩不出个啥,RDI和任何理论都不会因为我们的辩论而被证实是对或是错,最终还是由时间来证明。关键我们这些多少有点自闭基因的自闭症父母,在学习和论辩中,容易受不同想法影响的能学会批判地学习,习惯于怀疑的也学会在怀疑中学习,从而都变得更加善于驾驭思想、灵活思维,当然最后做到知行合一,将我们习得的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理论贯彻于日常生活之中,从而改变自己、改变家庭、改变孩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5-17 23:46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