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楼主: binfeng200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林中的鸟儿唱不停

[复制链接]
181#
 楼主| 发表于 2007-2-6 05: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re:<<扔进大海里的小金鱼--社交篇>>...

<<扔进大海里的小金鱼--社交篇>>

"姐弟情缘"

比闻森大四岁的姐姐,是他也是我女儿无可替代的精神领袖,过去是现在同样是,但是随着大家年龄和情况的变化,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随之变化着,矛盾和冲突随之而来,然而很明显地,闻森在这方面的思维和感情却不能与时俱进,改一句歌词说,就是:"我实在是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
过去我们两家住得很近,在我女儿出生前以及在上海其间,闻森能得到姐姐的全部关注,那时闻森没什么能力能做些有意义的玩耍,最高兴做的是,沿着他们家六层楼的楼梯上上下下爬,而且是不知疲倦地一遍遍爬,可怜的小姐姐也只能跟着.所以在闻森的心里,只要他和姐姐在一起,姐姐就是属于他自己一个人的.自己是理所当然地应该是姐姐身边的人.
等我女儿来了后,这个心灵手巧的小姑娘很自然地就和姐姐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了,也自然地把闻森冷落排斥在外.过去闻森没办法接受这个变化,总是迁怒在妹妹身上,常常对妹妹动粗,结果总是两个人都气急败坏地嚷道:"我不喜欢妹妹/闻森!".
等到闻森开始能接受妹妹分享姐姐的结伴的时候,姐姐自己也开始了变化.作为一个在纽约著名的私立女子学校的学生,姐姐明显地开始了青春期的变化,开始了敏感的内心世界,开始了建筑起了内心的小花园,姐姐对妈妈说,"我房间里的每样东西都对我有特殊的意义的,不然我留着这些干什么,为什么他们老要动我的东西?",少女情怀总是春,但是闻森是丝毫不会注意到这些的,他仍然如出一辙,楞头楞脑地践踏着姐姐的私人空间,就象一只小野猪闯进了菜园子一样把姐姐的房间弄的狼藉不堪.
当姐姐发怒时,闻森显然地不知所措,第一他不会知道他现在不能象过去那样爬到姐姐的高低床上去乱翻乱跳了,他也不能再将姐姐房间里的东西乱翻出来,没经容许就自己拿出来玩,没人教他这些新规则,他不会自己就无师自通地学会的.我把哭泣的闻森拉出来,想怎样给他讲清楚,好在现在的闻森已经能在平静下来后听得进去了.我想还是依照我们家里的做法,给他解释姐姐长大了,应该有自己的隐私了,姐姐的房间不能进去乱动了,姐姐生气是因为你进她房间乱动乱翻.
这时候闻森的反应就很能体现出这些孩子的思维缺陷,也就是我们常讲的"他们不能掌握语言的社会性意义,习惯于照字面望文生意".在我一再强调是他的"行为",也就是他进姐姐房间乱翻东西所以引起了姐姐的生气时,他的脑子里还是不能清楚地意识到他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他好象还不能明确地认识到我的这些话和"姐姐生气"有什么必然的关系,相反的他的思维纠缠在我的语言上,当我说"姐姐不喜欢你到她的房间里去"的时候,他的反应是:"那一会儿能去吗?下次来能去吗?",等到我一榔头敲死说,任何时候只要姐姐不说你可以进去,你就不能进姐姐的房间,他好象是明白了似的点着头,但是我知道他没明白的那样快,果然,在姐姐和大家一起吃饭时,我一看闻森不见踪影,便悄悄地过去,果然,他又溜进姐姐的房里去了.

这些事事实上让大家都不好受,事情的根源出在闻森身上,但是他心窍不通,犯了错还是自己不明白,相反哭的那样伤心让人家都对他抱以同情了;姐姐不高兴,本来这事就不是她的错,她是受害者,结果却成了她不懂事,青春期的姐姐就会想:"为什么你们老是说我的不对?为什么我怎么做你们都不满意啊?这太不公平了!";姐姐妈妈想,"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啊?他们又是孩子又是客人,你就不能让点?".
而我呢,除了吹胡子瞪眼外,其实心里更多的是失败的懊恼.这件事我一直就没用心,我想当然地还把闻森和姐姐的关系停留在两小无猜的时代里,更想当然地把闻森交给了只比他大四岁的姐姐,以为姐姐能够搞定这两个谁也不好惹,谁也不相让的兄妹俩.即使是带一般的孩子,对于独生女的姐姐来说,仍然是一个挑战,更何况是闻森呢,而我却没把这当成一件事去对待,从来没有和姐姐交代过闻森的特殊情况,也没事先给闻森灌输"预热",出了事也只能发脾气.
姐姐家半年后要移居香港,以后见面不容易了,更不要说是现在如雨后春笋般成长的姐姐,年年月月不可同日而喻的.我希望在这最后的半年里能让这几个孩子有共同愉快的经历.上次姐姐来家里,带着兄妹俩看的卡通电影<<美女和野兽>>,迅速成为他们的最爱,即使现在性别意识开始觉醒,并视这些公主王子为"女孩子的东西"的闻森,在"精神领袖"的强大感召下,也是兴致勃勃地和妹妹一起看.所以我想让多才多艺的姐姐带他们去看真正的百老汇歌舞,就从<<美女和野兽>>开始,我们大人也终于能沾光看上这纽约的艺术瑰宝.
但是在这之前,我想现在是应该把闻森的特殊情况向姐姐说明的时候了,这样既让她了解,从而能理解宽容,更希望她能主动地引导闻森,姐姐永远有我们比不上的优势.另一方面,以后我不能再甩手了,我们得帮助姐姐给孩子们明确规则,明确行为及后果,这正是闻森所需要学习的,明确了规则,也能使闻森有理可循,他会更高兴.
而我们在事先就更应该给闻森上课了,让他明确即使亲如姐姐,也要遵循规则,否则同样他的行为会让姐姐生气.这其实是一次最好不过的教育机会了,坏事总能变成好事,当时我看到闻森终于惹了姐姐生气,我在想,同样的事今后还会发生,如果有朝一日闻森也能混上个女朋友,很可能把人家气跑了还不知道自己错在那里.
这一课就从现在上起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2#
 楼主| 发表于 2007-2-6 23:04:43 | 显示全部楼层

re:我还是倾向于给姐姐讲讲的,这也是她妈妈的...

我还是倾向于给姐姐讲讲的,这也是她妈妈的用意,这里我还要感谢lily_d当时给我们介绍的Jenny一家,我们看到那两兄弟(哥哥是自闭症,弟弟没有),但是在妈妈的培养下,弟弟小小的年纪却能那么懂事,让我们羡慕不已.我老婆和她表嫂一说,她立即就要让自己的女儿学习怎样照顾孩子.这对于一个独生子女,又是在那种贵族私校里的女孩子,能接触点生活中不怎么如意的事,应该是件好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3#
 楼主| 发表于 2007-2-8 19: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re:<<扔进大海里的小金鱼--学习篇>>...

<<扔进大海里的小金鱼--学习篇>>

"综合理解中的事件顺序"

今天闻森带回家的作业,开始讲的是"综合理解中的事件顺序",其实也简单.作业之一是看图:小凯蒂生病了,躺在床上.
图下是几段事件的描述,但是打乱了次序,要求你重新编排:

凯蒂妈妈带她去看医生.
凯蒂感觉好多了.
医生给凯蒂检查耳朵.
凯蒂感到又热又累.
凯蒂妈妈去了药房.
凯蒂吃了药.
医生在纸上给凯蒂妈妈写了点什么.

老师要求学生在每个句子前重新按事件可能发生的顺序编号.这就要求学生要以别人的处境来推测事件的过程.所以当我一开始让闻森读题目的要求,并开始做作业时,他对图画及每个句子的理解绝对没问题,但是当让他重新列序时,他却不动脑子地想根据纸面上的顺序照画下来.
我一边看得眼睛发绿,闻森有点紧张地看我即将发火,还好我还想起了我们自己给他灌输的控制发火的办法.我强迫自己从椅子上起来,离开作业这个环境,做些别的事情,再回来后心里平静些.
我想这或许就是他的心理困难之一了,或许并不是用"不动脑子"就能一棍子打过去的.
摆在闻森眼前的有两个事件发展的顺序,一个是面前写在作业上的现成的顺序,一个是实际里的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件顺序.第一个是现成的,他拿来就能用上了.另一个却是虚拟的,需要把自己想象成别人以后,才能推理出别人是怎么做这些事的.
这也是我在"攻心为上"里列举的一项,我把它叫作"设身处地为别人思考的能力",其实取的这个名并不让我满意,我倒是觉得英文中的表达还好一些,put in other's shoes,但是一时找不到更合适的中文表达.闻森对这个作业一开始的做法,就是没有本能地感觉到这两种顺序的差异.他没有一开始就从心里进入到生病的小凯蒂的心里去,对他来讲,无论在何种意义上去进入他人的心灵空间,都不会象他妹妹一样自然而然地轻而易举地本能地无师自通地学会的,他就是需要在这里帮他一把,这也正是他的弱点.而这对我们来讲,太容易太基本了,不用学就会了,正因为这样,我们更容易发火.但是对闻森来讲,太不公平了.换句话说,是他不能,而不是不愿.
其实,对闻森的理解能力讲,只要一点他也就通了,我问他如果小凯蒂生病后她和妈妈会怎么办,他很快地就答对了.他其实就是需要在一开始点拨一下,把他心理上的"位置"挪一挪,我们说从心智论上讲,自闭症的根本症结在于不能洞察别人的思想感情,这会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但是在我们那个长征来到之前,先让他学学怎么从别人的位置上去"身临其境".而这一点,我们就能通过这样的练习来训练他们.
这是个很好的题目,我也得自己编些让他多练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4#
 楼主| 发表于 2007-2-10 07:02:24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上面的这个关于"姐弟晴缘"的帖子,让方老...

上面的这个关于"姐弟晴缘"的帖子,让方老师这个过来人一说,事情就明白多了.
我在那些要不要生第二个的讨论中常常沉默,不是想回避,而是不知道说什么好,因为大家的处境不同.
我想你要生第二个,至少有两大难关要过,一是你家老二在两岁左右时,你看他/她到底有没有"正常"的苗头啊,这很象是一场大赌,翻手之间,你可能乐上云霄或再下一层地狱.
我女儿快两岁了还没说话,她当时又在上海外婆家,让我们急的生不如死,还好马上她就开口说了,而且进步神速,但是就象当年伍子胥一夜愁白头的故事一样,我头上的黑发就快落尽了.
这第二关就更难更长了.这就是怎样摆平这两个小家伙了.我们家里的情况就是,我回头看我们犯了一个错,就是把妹妹当时放在外婆家快两年再回来的,这可能造成了她小小心理上的不平衡,嫉妒心很强,心里也很敏感.而闻森呢,我是这样算他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的,他是七岁,在三岁半是得到诊断,所以减一下,他的心理年龄是四岁,而妹妹四岁半,但是要比同龄人要早熟些,算她五岁的心理年龄.这两个人的心理世界和生理世界是完全颠倒的.作为那个"后进门"的小姑娘,生理上是她要跟哥哥学样的,但是事实上在玩耍中却是妹妹唱主角的,以后我来写些他们两个人玩游戏的文章,看看很有意思的.
自从妹妹来了快两年了,在现在以前只要两人在一起,就是争斗,现在好多了,两人能合作玩不少的游戏,也开始有了很多的共同爱好,但是在很多事情上,妹妹让你会哭笑不得.比如说,她会有意无意地摹仿一些哥哥的行为语言问题,她知道当闻森做这些事,我们要么会阻止要么会宽容,她就会学得做一模一样的事或讲一样的话,然后看看你们大人的反应,看看她是不是得到和闻森一样的"国民待遇".更可怕的是,她会悄悄地听闻森提的问题,然后冷不汀地问你同样的问题,看起来好象是在摹仿,但是谁知道她的小心眼里想的是什么,我想要是你敷衍她了,或是回答得和跟闻森的不一样的话,她心理上会有什么想法?
类似问题有很多,有时侯我心理明白,可是没办法两者兼顾.我们家就象是两个大齿轮带两个小齿轮,日夜转个不息,那一个停下来了,就整台机器乱了.但是这样每天在家里做警察维持秩序,心里很恼火,也很茫然,最近半年来好多了,两个孩子能一起和平共处很长时间了,还有合作和互动的游戏活动,但是让我们大开眼界的,还是上次从加拿大来的JENNY一家,我们两个捣蛋鬼也是人来疯,有客人来就失去控制了,JENNY的小儿子会主动地帮着照顾两个孩子,到后来他们要走的时候,闻森就抱着麦克不让他走了.
我们问JENNY她是怎样教出这么个又懂事又出色的儿子来的,她说她就是从小让小儿子知道哥哥的缺陷,让麦克帮助他哥哥,帮助其他的自闭症的孩子,让他从小学习照顾别人.我想这就是我们以后要做的事了,我不能让家里这个妹妹老是觉得自己没受重视,老是计较自己的得失,现在要和她讲这些,可能还太小吧,但是这一定会是我们的目标之一.对于麦克,我老婆在那以后,就"色从胆边生"了,想以后能不能招麦克做我们家女婿,我悄悄地问了LILY,她说,那你们要排队了,有此想法的可远远不止你们一家啊.

在这之前,我知道了璐璐和她几个在以琳做义工的好朋友们的事,我想这正是我所能梦想憧憬的我孩子的最好的前景.让那些先天有优势的孩子,能知道那些先天缺乏优势的孩子的艰难,从而能怜悯,能感恩,能惜福,能助人,我想我女儿长大后会很聪明,很出息,但是我更希望她还能仁慈,能礼让,能爱人助人,能悲天悯人,能去做义工,能敬老爱幼,能有爱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5#
 楼主| 发表于 2007-2-10 19:33:35 | 显示全部楼层

re:<<扔进大海里的小金鱼--学习篇>>...

<<扔进大海里的小金鱼--学习篇>>

"阅读理解中的段落大意"

我们在读这本<<夏萝蒂的网>>已经有些日子了,闻森在课上学,我们自己在家里也读.那时等我们真的开始了阅读时,我才发觉这本书不象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这里面有大量的农村生活的描写,不要说英文了,连中文的我自己也不认识.这本书本身就是一部文学作品,要想闻森能理解透彻,是不大可能的.
其实这本书也有简写本,绘画本,电影故事改写本,等等,那些版本到是很适合于两年级的小孩子阅读的,但是既然闻森的老师选择了这个经典版的,我们也就配合了,何况我们也做足了其他的准备,带闻森去看了同名电影,还让闻森把这本书列入了他的"圣诞礼物"中,他知道现在的这本书是圣诞老人送给他的,所以格外珍惜.
我们把他的兴趣拨得高高的,不怕这本书有多难了.
现在基本上是这样的:首先老师有一门课是读这本书的,我想应该是泛读吧,然后,有回家作业,基本上就是让孩子把当天上的那一部分重新读一遍,然后让孩子回答一些问题.
以前是我先让闻森读完全部材料,最后一起做题,这样做有个问题,就是如果这天的内容不是故事性很强的话,等他磕磕碰碰地念完后,他早把前面的细节忘了,等他答题时,还要回去找.
这两天我改了方案,让他在有问题的那个段落前,先读一下问题,再根据问题读课文,这样他就能很快地找到答案.
这样做的好处是目的性很明确,也能让他改善小和尚念经似的读书不上心的作法,用一首老课<<The Sound of Silence>>里的话说,就是:looking without seeing, listen without hearing.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样大概能让他带着问题去读,去寻找答案,而不是不动脑子光动嘴皮地读.
另外一个办法,是老师建议的,边读边划,这样让他的思维跟上他的嘴巴,或者说他的脑子根本就没动起来,让他边读边划就强迫他动脑子.
划的当然最好是重点词,关键词等等,但是现在闻森还没能达到这个水平,我和他说的是,划出他不认识的词,结果他是不管认识不认识都划了出来,我也没干涉,这只是让他养成个习惯,做的对不对以后再进一步地跟上.我也不管了那么多生僻的生词了,只要他有兴趣就好,如果能坚持念完,并且一直兴致勃勃,还能养成些习惯,这"圣诞礼物"就太值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6#
 楼主| 发表于 2007-2-13 07: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让一场好戏永远地唱下去>>星...

<<让一场好戏永远地唱下去>>

星期天,我们终于去了久盼的百老汇歌舞剧<<美女和野兽>>,这对我们全家都是第一次.
身临其境,我们大概才能体会到了美国人对百老汇的热爱.因为这台戏即将在四月份在纽约结束而移师到丹佛,所以很多人是来看他们最后的一次告别演出的.我在散场时听到周围的观众在评论某个演员的表演,就知道很多人来看了不只一次了.特别是很多的小女孩,刺骨严寒却特意穿上了和戏中女主角一样的裙服,那小脸上的表情就象是藏民去拉萨朝圣一样.
因为事先这两个孩子已经看了无数遍的动画片了,他们对剧情很熟了,动画片也是全套地采用了歌舞片的音乐,所以很多的章节他们也会跟着唱了,所以我们对他们是否能看完这场戏有信心的.但是在这之前,还是反复地对闻森和妹妹强调了这不是电影了,是真人在舞台上的表演.这主要也是让闻森有个心理准备.
自从大幕落下,妹妹的眼珠子就一眨不眨地盯着看,嘴里不停地哼着戏里的旋律,我现在已经彻底明白了这女孩子就是天生地和男孩子不同,我家的这个女儿对一切女人家的东西,都是无师自通一看就会的,从发夹,头绳,高跟鞋,耳环,戒指,口红直到公主王子,穿上新衣服一整天都能乐哈哈的,看了灰姑娘的故事,就把自己的玩具高跟鞋叫成"Ciderella Shoes",走路上掉了一只还不让人捡,说是王子会来捡的.所以她迷上这出戏,是一点不奇怪的.
闻森的表现才是我关注的焦点,但是他也很好,除了戏的开始,当巫婆施法将王子变成野兽时,舞台上雷电交错,闻森给吓得一哆嗦,但是拍拍他的肩很快地他也平静下来了.之后,在长达两个半小时(中间有十五分钟的休息)里,他除了坐不住,时不时地扭动身子外,基本上能看完.只是在将近一半时,他还没看到他最喜欢的那场各餐具的那场歌舞,"Be my guest",他开始着急了,我跟他说了好几遍让他等一等,他才安静下来.
我当然不能保证闻森能有多大的投入,对故事的理解是没问题的,他们在家把电影看烂了,我说的是感情的投入,象他妹妹那样象磁石一样地被全身心地吸引住,我对闻森没这个期望,这些对感情的理解和热衷,他不可能象他妹妹那样天生就会,那么既然是后天补就,就慢慢来吧.但闻森能安静专注地看完全场,我已经非常满意了.
中间休息时,看到他们在卖有男女主角的玩具,我想他们以后可以依据剧情来作些假想的情景游戏,立即给兄妹俩个买了一个,妹妹要美女,哥哥要野兽.回到家里,妹妹马上要野兽和美女跳舞亲嘴,而闻森只会拿着野兽学着野兽的腔调:"你是谁?为什么到这里来?我要把你关起来".
这男女两性的脑子本来就是不同构造的.
带着对一场精神盛宴的回味无穷,我们又去了唐人街去寻找口腹之乐.最后在一家上海人开的"得月楼"里,吃到了很正宗的上海小吃.

借用那套著名的VISA信用卡的广告:

<<美女和野兽>>的DVD: 8 元人民币
<<美女和野兽>>的歌舞剧:160美元
两个<<美女和野兽>>玩偶: 40美元
来回地铁票: 6美元
"得月楼"一顿晚餐: 26美元,加5元小费

带孩子们欣赏第一场百老汇歌舞: 真情无价

There is something money cannot buy, for everything else, there is a VISA car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7#
 楼主| 发表于 2007-2-15 19:53:29 | 显示全部楼层

re:<<扔进大海里的小金鱼--学习篇>>...

<<扔进大海里的小金鱼--学习篇>>

"被自己绑架了的思维能力"


学习是一个通过多种途径对信息进行分析、组织、存储和记忆的过程。在短短的瞬间,一个人能够同时关注到一个新体验的各个方面,并且和其他无数条相关体验关联起来。这个新的信息,可以对所有相关知识进行重构和提炼。相反,在自闭症患者身上,可以观察到他们的处理方式,存在着“感知关联具体化”的特点(Peeters,1997)。自闭儿倾向于专注在情景的某一个方面,这导致了他们在感知和行为之间,更易于产生很局限的、单线条的关联关系。这种结果,术语是“不合逻辑的逻辑”

--选自 “从孩子的视角看自闭症”



昨天闻森的作业中有四道逻辑推理题,主题是"题目中给出的信息,是否能解答出问题来,信息量够还是不够?",比如说, “第一棵树上有五只鸟,第二棵树上有七只鸟,那第三棵树上有几只鸟?”,
这答案就是 “(信息量)不够”.
这四道题是分上下左右排列的,第一题在左上方,答案是 “(信息量)够了”,第二题在右上方,答案是 “(信息量)不够”.而第三题是在左下方,答案也是“(信息量)够了”,还有这位于右下方的第四题没做呢,闻森就下了结论: “左边的题答案都是 ‘够’了,右边的答案都是 ‘不够’”.
我赶紧出来消毒, “左边的题答案都是 ‘够’了,这你说的对,但是右边的题你还没出呢,要做出来才能知道是够还是不够”.
结果,最后一题做出来,答案和闻森猜的是一样的,也是 “不够”.但是,我并不卖他的帐,我和闻森说这只是巧合,这里你没必要去猜,只能是把第四道题做了,你才知道答案是什么.

在这个事例中,闻森有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权衡利弊之下也让我两难.
先说坏的方面.在这里,还没做完全部功课时,他自己依据前面三题的经验,创立了一个规则: “只要是左边的题,答案就会是 ‘够了’,而只要是右边的题, 答案就全是 ‘不够’”.如果按照这个规则,那么他就不用动脑子去做,直接写上第四题的答案就行了,而事实上他正是打算这样做的,本来这四道联系题是让你一道一道地去分析判断而得出结论的,结果要是按照闻森的做法,他就会按照他的规则,直接就得出了第四题的答案了.这也是我打的这个比方,好象是他的思维活动在半道上被什么歹徒 “绑架劫持”了,使得他的思维能力没有向老师或是 “正常的逻辑”所指引的方向上走,而是拐到了一个偏僻的死胡同里去了.在这里,他的这个自创的“不合逻辑的逻辑”就是这个蒙面歹徒.
这样的例子远远不止是这个作业,可以说无论是在他有语言前还是后,他的这种老是想找出点什么规律性的东西来,在生活中处处可见.从一开始的直线摆玩具,谁进家门先脱鞋的顺序,到后来教他站着小便时,他马上就说出一套规则来: “男生站着小便,女生坐着小便,(这时他问:要是女生也站着小便呢?我答:那她会把裤子弄赃的.),人是坐着大便的,而动物是站着大便的.”这还是说的不错的,但是换了一个场景象昨天做作业的情况下,他的规则就失灵了.
他的这种习惯性的思维方式是基于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想有的人会说他 “聪明”, 还有的人还可能把他们的孩子称为 “小天才”, “小爱因斯坦”, 但至少我没那么乐观.这样的思维习惯对孩子来讲,应该是弊远大于利,因为第一孩子是主要学习的过程,是在成人的引导下学习的过程,这样的思维习惯会阻碍他的这个学习,这也很可能是造成他在课堂上跟不上老师的讲课的原因之一.
第二呢,从规则本身来讲,那些没有事实为依据的,单凭自己的想象猜测来推断的所谓 “规则”不仅是没有价值的,更可能是造成孩子思维缺陷甚至人际关系的罪魁祸首之一.因为如果他养成了这个习惯,生活中总有些特例碰巧能让他的理论碰对了,他可能对自己的聪明越来越得意,也越来越自以为是,这样别人不知道他的这种逻辑是怎样来的,人家没法理解,而他也笨嘴苯舌地没法和人家解释,只能是自己一味地固执己见,全然不顾人家的感受.这样的态度人际关系能好得了吗?象我们这些成年人,我想会有很多人在生活中碰到过这样的人的,尽管在我们成长的社会里,真正贴有 “自闭症”标签的几乎没见到过,但是那些类似于自闭症思维方式的人,我们是不会陌生的.
这一切的根源就可能来自于这个“不合逻辑的逻辑”.

但是另一方面,闻森那种老是在琢磨老是在找规律的思维方式,可能让他学文科出身的老妈抓狂,
但是对我这个理科出身的老爸来讲,我不能不说这也是一个很可贵的潜力.我是一个瘪脚的四流的理科生,我上了好几年的物理系的唯一收获是明白了我绝对地不会成为一个物理学家,最多只能教书混饭吃,但是我至少也知道了一个杰出的理科或工科学生的基本素质之一,就是喜欢琢磨.
有人说爱因斯坦也是个自闭症,我想讲这话的人,大概没有去读过他的书,我是看过那四大卷的<<爱因斯坦文集>>的,你要是看过他写的关于政治,音乐和其他人文主题的文章,你是不会把他看成是什么自闭症的,你只会惊叹他怎么能把任何他感兴趣的主题都能琢磨出一个道理来.

所以我在看到闻森这种思维习惯时,我知道这是他的心理特征所决定的,我知道我没法去阻止他这样做,我也知道这样任其发展下去的后果是什么,但我也想小心翼翼地不要把孩子连同洗澡水一起给泼出去了.我想如果闻森是一个中学生,他在那里左琢磨右归纳地找规则的话,我会心安得多了.但是现在这样对他来讲太早了.

我想在没有更好的对策前,我的态度也只能是就事论事,象他的 “男女厠所论”,我也表扬他,但是象在昨天做作业时的自创规则,我就要阻止他.如何能权衡利弊,这就是我讲的两难之处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8#
 楼主| 发表于 2007-2-21 18: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re:<<扔进大海里的小金鱼--社交篇>>...

<<扔进大海里的小金鱼--社交篇>>

"姐弟情缘"(2)

今年的春节,正好是美国的长周末,所以我们也能把春节当一回事.这次是在他表姐家过的,还请了康淇一家,不过康淇来了不久睡着了,等醒来后,小美女乐呵呵的,比那个味同嚼蜡的春晚好玩得太多了.
因为提前和他表姐打过招呼了,等我们一到她家楼下,两孩子就争先恐后地爬上五楼楼梯,小姐姐在门口笑脸相迎,但一关门,立即宣布两大禁令:第一是姐姐的床不能上,二是姐姐的衣柜抽屉不能动.两小捣蛋脑袋点的象鸡嘬米一样.听完后,又进行提问,都答的不差.小姐姐也很高兴地尽了地主之责,带他们玩电脑游戏,看<<人体的奥秘>>,领他们唱<<美女和野兽>>,读<<美女和野兽>>的书,三个孩子在一起读书的照片很好玩,等网易的像册网站不忙的时候,我再贴上去.
闻森的表现出色,几乎能严格遵守坚持到底,这要归功于他姐姐的这套规矩,事先我也只是把这里贴的关于"姐弟情缘"和方老师的回帖给她妈妈转了过去,具体的我没插手,但是她们做的很好,定的规矩很具体,而且简洁,多了他们也记不住.因为上次的经历,加上我们事先给孩子们的预热,他们这次对违规的后果有了明确的体会.闻森在这样明确的指令性计划下,他就过的很踏实放心,他怕的是在一个混乱的环境中,自己晕头晕脑地找不着北,胡里胡涂地闯了祸,自己却不明白为什么人家要对自己不满,对自己要惩罚,这样迷惑沮丧的结果往往导致的是一场鸡飞狗跳的情绪崩溃.
这样的平和气氛几乎看上去是要和我们走完狗年了,我也早就很难得地坐下来舒舒服服地翻起报纸来了,忽然听到姐姐一声惨叫,大家都探头问是不是闻森惹事了?这回却是焦点之外的妹妹,她不声不响地把姐姐用积木搭的天坛模型给拆了.这可是姐姐用了好几天的时间才搭起来的,看的我们都实在不好意思了,想帮着重建祖国的文化遗产,但是粗手笨脚的有几个关键部位就是合不拢.她姐姐心爱之物无端被毁,实在气恼的很,发了些小脾气,但是等她妈妈和她关门沟通之后,出来后却完全放下了委屈,反而来向我道歉.
他小姐姐长大后肯定是个淑女.


(忘了另一件事,我女儿匆匆跑来报告,说姐姐养的小白鼠不见了,立刻我能听到几个女主人的心跳停止,她姨妈的根根头发象钢筋一样弹起来.大家慌忙去看,只见小老鼠其实躲在滑梯里.总算没出那事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9#
 楼主| 发表于 2007-2-22 04:34:14 | 显示全部楼层

re:(我写的这个段子太好了,自己也得留一份,...

(我写的这个段子太好了,自己也得留一份,总算看了几年的烂春晚,今天让我出一口鸟气)

2007年春晚就是自闭症的六大铁证

1)最明显的是,那些小品相声演员一点都让人笑不出来.演员在那里使劲地憋着,深情着,酝酿着,聪明着,幽默着,抖着包袱,电视机前的观众一脸无奈.情节实在虚假,结果早已预料,笑话说过百遍,人物十年不变.这样的娱乐早已没有了娱乐的价值,这已经沦落为一种群体的自我刺激自我满足的刻板行为,我们的专业术语叫:stimming,也就是和自闭症儿童的转圈,甩手等是同一类型的,都是纯粹为了满足自己的感官刺激,而别人看着的人却莫名其妙.

2)语言现在虽然流利,但是有明显的训练后遗症,刻板而且死板,只要稍微和教过的内容有点出入,立即不知所措,全乱了套,这就是今年所谓的"零点主持人大乱黑色三分钟"的根本原因.张某人念错了对联,其他人惶惶不知所措,念错词的,抢念词的,忘念词的,念乱词的,甚至还有空场的,这春晚的广告费一秒钟得几十万吧,眼见着白花花的银子水一样流走,央视当家的心里肯定骂死了这几个花团锦簇的名嘴美女.

3)完全背离了使用强化物的基本原则,强化物的使用早已不再是"鼓励正面行为,抑制负面行为",使用成了滥用,甚至是为了巴结强化物本身了.比如说,彭大美女每年出场,一身盛装,高歌一曲,过去她唱的歌春晚完了,还能听见,现在她唱过的歌,春晚一完,再也听不到她唱过的那只歌了,春晚也就是化点钱来打发一下这位不敢得罪的"第一夫人"罢了.而且每年用在她身上以单位面积计算的绸缎是最多的.
我们也知道对于彭大美女,春晚眼里的强化物是她家里的大官人,凭良心说,当彭大美女还是彭小美女,大官人还是中小官人时,她唱的歌也不错,用点强化物我们赞成,但是现在的正面行为已经是负面的了,春晚的眼里全然不顾了,心里巴结的只是强化物了,要是大官人场面上几天不露面了,恐怕春晚立马删了第一夫人的位置.比我在这里删帖的速度还快.

4)退化严重,不可逆转.其实想想春晚两三岁时,很可爱的,聪明灵活,眼神特好,还记得王景愚那段"吃鸡",想绝了法子要把那根鸡筋给挑出来,那眼神专注极了,那能让人想到以后会是什么自闭症啊.那些语言灵活的,马季姜昆陈佩斯朱时茂,不要说念错词了,就是你一下子记不起来自家老爸姓什么了,他们也能马上帮你找个新爸回来.
这怎么和很多我们的孩子一样啊,可也没听说过谁给春晚打疫苗啊.纳闷ing.

5)典型的爱斯伯格症思维方式.套句专业描述:"爱斯伯格症就是那些生活在我们这个世界里的,但是却是以自己的处世规则行事,而完全不和现实世界的人际规则接轨的人".对于这个春晚,我们可以这样描绘:"春晚就是一台生活在广大观众中的靠广告捞大钱的,却是一味地依照央视自己的逻辑思维行为规则自行其是,全然不顾广大观众感受的烂戏".

6)据说春晚一完,由央视自己的媒体调查公司就宣布有半数以上的观众认为今年的比去年的好,这样的结论是年年如此,这样十年下来,春晚不就好得不得了了.而其他独立的网络公众评分,有近一半的给了最低分.这怎么差那么多?
这让人很怀疑央视是否也感统失调,好象是他的脸上满是污垢,他不去先洗了脸,却先抹上了胭脂,----触觉混乱.自己拉了臭屎,自己闻闻说,"尽管不香,但也不臭",可是路人皆憋气掩鼻而过,那位的嗅觉有问题啊?

我觉得这六点基本上能说明问题了,也不要什么"疑似"了,"倾向"了,"迟缓"了,这就是自闭症了.看着广大观众那么困惑了十几年了,这春晚怎么年年挨骂,却年年老样子,人民群众都不了解,他们也许会想:"这央视脑子里是不是进水了?"
而我们这些家长就能看得更明白些:"这央视脑子里是不是进水银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0#
 楼主| 发表于 2007-2-24 19: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re:<<扔进大海里的小金鱼--生活篇>>...

<<扔进大海里的小金鱼--生活篇>>

"马放南山片刻"

在<<孩子,把你的手给我>>里,作者把儿童的焦虑感的原因之一解释为:因为担心被父母遗弃的恐惧.这在闻森身上表现得很明显,他几乎是一刻也不能离开父母或老师半步.在他刚开始学前班的"早期干预"时,他紧盯着一个女老师,连老师上厕所时也一定要跟着.即使现在,当我和他两个人在家时,只要我一进厕所,无论闻森原来在干什么,他都能很快意识到爸爸不见了,总要把我找到为止.有时候,看他在自管自专心地玩着,我悄悄溜出去倒垃圾,垃圾箱就在楼道的尽头,就这么十几秒钟,回来一看,儿子哭成了泪人.
最险的一次,我停在路边的车得再扔钢奔儿给计时表了.车停在离家一街远,我和闻森说我二分钟就回来了,他答应得好好的,但是我塞进了钢奔赶紧往回跑,一看吓了我一大跳,只见闻森跟着也到了大街上,连鞋也没穿,穿着袜子走路,正四处张望呢.我跑过去把他搂住,也没说他,幸好没出事.
有人曾描述这些孩子是非洲大平原上的食草动物,总是紧张地侧耳倾听,一有风吹草动马上警觉起来,他们的神经总是处于紧张状态,即使在家里也不能放松.这远不是用我们平时所说的胆小如鼠就能说明问题的,那种焦虑担心好象成了他们普遍的生活方式.
在这种焦虑的背后,常常可以看到我们用来描述自闭症患者心理的一个基本方面,就是他们无法忍受不确定性的折磨.与父母分离是一种不确定性,等待着未知的结果也是一种不确定性,就象是我和闻森说了两分钟就回来,但是他仍然忍受不了等待的折磨,跑出来找我来了.
昨天上午,我和闻森在家,因为十点前我也把停在路边的车挪到大街对面已扫完的路边,所以事先和闻森说了.
"闻森,九点四十五分,我要去停车,你是和我一起去还是在家等着?"
"你为什么要去停车?",闻森问.
"因为在计时器边停车,超时了警察会开罚单".
"就象上次我们去荷喜乐园?"
今年元旦前的几天,我们去了宾州的荷喜乐园,一大早,我们就超过了几分钟的时间,车就停在我家的窗口下,还是被不知道那里冒出来的警察给开了罚单,想占二毛五分的便宜,贴进去三十五大洋的罚单,所以每次闻森看见车上的罚单,总要提这件事.
"那你和我一起去,还是在家等着?"
"我在家等"
我有点不大相信,"真的?"
闻森点头.我想这也好,何尝不是个训练的机会.但是这次我要去的时间较长,至少十五分钟,所以我要确定.
等我要走之前,再一次问他,看他还是想待在家里,就指着钟给他说明,我在十点五分前肯定回来了.这次特地点明多长时间,而且他能亲眼看见时钟刻度,万一中间他改变主意,或许他会看时间,等到我十点五分回来.
再一个是让他选一个最喜欢的电影,我给他放起了光盘.这些都是万一他中间看见我走了产生了焦虑,一是他有了等待的界限,而是用其他的活动来分他的心.
除了这之外,我飞快地看了一下窗户是否关紧了,出门时再把门反锁上,还留在门口听了一下里面的动静,这才下楼.
我一路连奔带跑,停完车又赶紧回来,一进门,赶紧问闻森在家好不好,闻森正从箱子里捣腾玩具呢,迷惑地望着我,看起来他好好的,眼睛干干的没有哭过的样子.
我吊了十五分钟的心终于放下来,坐在椅子上喘着气,心里想:古人说,放马南山,刀枪入库,就是这个样子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1#
 楼主| 发表于 2007-2-25 20: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re:yff讲的非常好,我也是觉得这个"充分的...

yff讲的非常好,我也是觉得这个"充分的沟通",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孩子对目前的状态和将来的事件有个明确的了解,尽量地消除了不确定性,这样孩子的心里很安定下来,他的焦虑感会减轻很多,同时他也会很乐意执行.这也是我在"教育训练"栏里翻译的那本"注意力和执行能力"的帖子里的观点,如何能让孩子好好地去做一件事,尤其是新的事,难的事,我们一直讲的"预热","打招呼",就是在帮孩子尽量消除前面可能出现的种种不确定性,让他心理早早准备,这样他也能执行得顺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2#
 楼主| 发表于 2007-3-1 17: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re:<<扔进大海里的小金鱼--生活篇>>...

<<扔进大海里的小金鱼--生活篇>>

"轻信和受骗"

这段时间,连着遭遇了几次不同的诈骗行径,好在都被我识破了,但这也是值得在这里一提的.
第一类诈骗是来自网络的,曾收到两次电子邮件企图做叫做"Phishing"的诈骗,这也就是假冒那些合法的机构,来套出用户的一些重要安全保密信息来.
我的第一份欺诈电邮是来自国税局,看来头很对路:admin@irs.gov,看起来不会让人生疑,信中的内容是让我去领一笔不大的退税,四十几块几毛几分,跟真的一样,但是接下来信里让你填一张表,里面包括了所有重要的个人信息,你只要一给出去,人家就完全可以伪造出你所有的个人信息来,可以进行任何针对你的金融诈骗.这就让人警觉了.这个表就不能随便可以填的了,我知道国税局应该是不会问你这些机密问题的,等我试探地点击那个回函时,马脚露出来了,那个回函的URL指向了一个不知名的第三国的网址,尽管后面的连接还有"www.irs.gov"
但是这完全不是那个假冒的国税局网站了.我当即向国税局报告,他们马上证实了这是一个欺诈行为.
第二个"Phishing"就显得有些小儿科了,花旗银行来电子邮件,说我的帐号资料要更新,否则要被关闭,我一点那个回函,顶上的URL马上就转到第三国去了.我没理它就删了.现在新版的IE7.0版已经有自动侦探网络欺诈的功能了.

昨天我接到了一个电话,一接上,里面有个女人就煞有介事地说,我有一笔运通公司五千美元的欠款,还没等我回过神来,她就紧盯着问,要是我现在想付钱的话,她可以帮我减点数目.
我听了当然跳了起来,这本来就不是一笔小数目,况且我很少用运通卡了.那个女人这样急着让我付钱更让我生疑.我让她给我找出记录来,她就支支呜呜地和我对付着,一会儿说我有好几个运通卡帐号,一会儿说要找她的经理核实,这样推来推去,不知怎么地电话断了,我马上给运通公司打电话,确认了我没欠他们任何钱,我也只有一个运通卡帐号.那女的肯定是个骗子了.
没想到,她还打了回来了.我明确地告诉她,我已经问过运通公司了,我没欠他们任何钱,那个人的语气马上变了,说是他们就是想帮我搞清楚,为了他们继续调查,他们需要和我核对一下我的一些个人机要信息.我一口拒绝了.我不能把这些机密透露给那些可疑分子了.她继续旁敲侧击地问我一些其他的问题,象住址电话等等,她好象故意地说了一些和我完全不搭界的号码和名字,一一让我否决了,就匆匆下了结论,说他们搞错了.马上把电话撂下了.
回想起来,这个骗局也不高明.第一她太急了些,劈头就要我付钱,要是碰到个老太被她搞晕了,或许就蒙上了,但我是中国穷人,这个黑锅背不起;第二,尽管她说得煞有介事的,但是仔细听来,她其实除了我的电话号码外,并不知道我的基本情况,却是在旁敲侧击地想从我嘴里套出来,如果真的是讨债公司的话,运通公司肯定会把我的资料转给他们的.第三,她打来的电话号码是给隐掉Caller ID的,在我的电话上显示不出来,如果是一个正规的公司,不必玩这些花招.
对于这样的骗局,个人的社会经验,基本的保护隐私的知识,必要的警觉和防人之心不可无,还有在压力和花言巧语之下的不为所惑,等等,都能帮你不落入圈套.

这就是我想引出的这个主题,对于一个成年的自闭症患者,更现实地说,对一个成年的爱斯伯格症来说,能不能抵住这样的欺诈行为?
我想这对于他们是很难的.对于别人心理活动的无知,对于别人语言的望文生义式的理解,对社会经验的缺乏,对别人的不良企图的分不清,对人的轻信盲从,都会使他们成为欺诈者理想的猎物.即使他们具备了这方面的经验和知识,在真实的情况中,往往需要从欺诈者的语气,态度,语调,逻辑等等蛛丝马迹中得出自己的怀疑,这种从不规则的混乱的隐含的背后的表象中概况抽象出自己的结论来,也正是他们的天生弱点.
事实上,有不少学者已经做了些专门研究自闭症患者涉及法律的问题,其中之一便是这"轻信"造成的.有些给他们带来了牢狱之灾.
美国有个真实的例子,有个爱斯伯格症患者,他工作的餐馆出了命案,警察把他列为怀疑对象,在侦讯中,警察半真半假地威胁他,如果不认罪的话,他老婆就会被关起来.那个人对他老婆很好,他绝对不想让他老婆受这种不白之冤,想要是他答应了,老婆就不会有事了,就认了罪.这在普通的成年人中,是难以想象的幼稚,但是却会活生生地在自闭症圈子里一遍遍地重演着.

作为我和闻森来讲,要训练到这一步还为时尚早吧,但是这肯定也会是将来的一课.真叫是:路漫漫其修远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3#
 楼主| 发表于 2007-3-6 20:06:31 | 显示全部楼层

re:<<扔进大海里的小金鱼--生活篇>>...

<<扔进大海里的小金鱼--生活篇>>

"阳光小美女"

<<阳光小美女>>是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候选之一,原名叫<<Little Miss Sunshine>>,讲的是一个小女孩去加州参加儿童选美比赛的故事.
但是,片中的小女主人公实在是没法让我们和惯常的选美联系在一起的,小胖子,近视大眼镜,站没站相坐没坐相,之所以能去参赛,既是因缘所致,更是母亲的一片呵护之心.
这个家也远非"正常"可言:事业不顺却斗志昂扬的爸爸,为家计操劳而焦头烂额的妈妈,因厌学厌世厌家而一心想从军而逃得天之夭夭的哥哥,曾是个清傲的学者却因卷入同性恋纠纷自杀未遂刚从医院送回家的舅舅,惊世撼俗放浪形骸的瘾君子爷爷,这五个家人,本来象是五马分尸的那五匹马,会将这个家庭转眼撕成碎片的,但是却鬼使神差地团结在一起,为孩子这个"Mission Impossible"而摇旗呐喊助威.
但是白天里的阳光明媚的开朗,到晚上成了晴转多云的不自信.小女孩犹豫不决地问爷爷:"我真的漂亮吗?"
爷爷说,"那来的傻话?我孙女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生!"
"那我会赢吗?我要是输了的话,爸爸会很失望的."
"孩子,什么叫赢?什么叫输啊?没拿冠军就算输吗?不是的,真正输的是那些连试都不敢试的人,而你已经在努力了,已经在争取了,你就不会是个输家了."

这个冒似疯疯颠颠的爷爷,说出来的话却能让全世界的人洗耳恭听.凡事不论最后输赢,只要你努力过,只要你真心付出,那么无论最后是成是败,你都能问心无愧,笑对苍天.

曾经我们有过这样的讨论,说"我的孩子怎么这么经不起输赢呢?怎么这么怕输呢?",其实何止是你的孩子,这里所有的孩子们都这样,自闭症的孩子很少会对激烈肢体运动感兴趣的,也很少会对各种体育竞赛感兴趣的,即使有的话,他们或许会对球队的历史比球赛的结果更入迷.从某个角度来讲,自闭症难道不也可以看成是"怕输"的结果?----无眼神对视,是他们害怕交流;社交退缩,是他们害怕被拒绝;刻板行为,是他们害怕外界五花八门的刺激;偏食呢,是他们不敢尝试新的食物.
这些孩子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上,他们会遇到的失败肯定要比他们能取得的成功要多得多,即使他们能勉强地跟得上其他的孩子们,但是他们很可能仍然不堪心灵承受之重,我们能帮他们多少呢?能帮他们多久呢?
我想,我们能做的事之一,是教他们以后如何能面对挫折,我们知道失败对他们来说,今后会象恶鬼附身一样如影相随,那么既来之则安之,何不教他们以礼相待,泰然处之?我想,我们可以先从观念上重新审视,"跳出三界外,不在输赢中".既然这些是特殊的孩子,我们也就特事特办.我们要跳出的是常人眼中的"输赢",我们不再认为"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我们不再认为失败就是丢脸,成功固然可喜,失败更不失勇气,最重要的不是输赢,重要的是参与,是你勇敢地去争取,勇敢地去尝试,这样的孩子可能还是赢不了,却决不会是输家.或许当众人把羡慕和掌声一起奉献给胜利者时,或许只有你会站起来给你那个勇敢的失败者喝彩,在你心里那个失败者自豪的笑容要比那胜利者的金杯珍贵千百倍.

我知道现实离梦想很远很远,我知道这里没有灵丹妙药,我能做到的只是很小很少,但是只要有一丝一毫的收获,就能让我有丰收的喜悦.我知道我儿子曾经是只要小足球不正好落在他脚下就要发脾气,现在如果他踢偏了,他会说,"差一点,再来一次".球踢偏了本来是个失败,但是"再来一次"就成了进取.我和儿子的第一次投篮比赛,他赢了我,他很得意,高喊"我赢了!",但是他还说,"我再给你三次投篮的机会".你看,现在在他心里,失败者不是那个应该被踏在脚下的耻辱,失败者只是再需要多些机会而已.
我要做的很多很难,我能做的很少很小,但是我们会一直努力.如果打个比方说,今后在他们的人生路上,失败会象黑夜一样和他们如影相随常相伴的话,那我希望他们能不再把黑夜当成是妖魔鬼怪出没的墓地,而能坐拥夜色阑珊,仰望星河璀灿,细听百虫齐鸣.

因为内心有阳光,世界就没有黑暗.



(后记:原来这个帖子因为黑客攻击给丢了,但是我重写一遍,却比原来更好.这就是给那些不怀好意的人看看,他们躲在阴暗角落里的狗且之勾当,不但一点没妨碍我们,还让我们发奋做的更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4#
 楼主| 发表于 2007-3-7 18: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re:<<扔进大海里的小金鱼--学习篇>>...

<<扔进大海里的小金鱼--学习篇>>

"北风吹,雪花飘"

窗外北风正紧.
街上的树正被北风吹得东摇西颤,天上蒙蒙地发黑.今天据说要下雪.
闻森在一边管自己玩着,我在窗口看着外面发呆.
突然,我有了个主意.我叫起了闻森:"闻森,你能不能过来一下?"
"来干吗?"
"你能不能告诉我外面有没有风?"
"我不知道",他一点不想挪窝.
"你不过来看,怎么会知道呢?"
"风是看不见的,invisible",他还是想找个借口,把我支开.
"你讲的对啊,可是我们怎么知道外面有没有起风呢?"
闻森正忙着他回家来的第一件游戏,最近老是玩这个,就是把他们满满一箱的玩偶都倒腾出来,一个个在沙发上排好,几个平时常"打架"的玩偶还特意给分开,有时候是闻森给他们上课,有时候是打保龄球,下雪那天是读书.先是读<<海底总动员>>,再是<<夏洛蒂的网>>,最后是那本<<图解社交技能训练>>.
他正忙呢,根本不想理我.我不得不提高了声音,他才勉强来到了窗口.
我下了命令,"你还是要告诉我外面有没有风".
"有"
"为什么呢?"
"因为我说了有,就是有".他的原话是:because I said so,这其实不是个礼貌的用法.也不知道他是从那里学来的,一直却找不到好办法来改正他的这个新的"刻板",过去本来是有本正好是同名的电影,但却是少儿不宜的,而他却觉得这样说话有气派,老是挂在嘴边了.这也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
"闻森,你这样讲没说出道理来,不能算数."但是,我也不能和他这样纠缠下去了,我直接指着窗外的树问他,"你看,这树为什么东摇西晃的啊?"
"因为冷",闻森随口答道.
"冷了就冻住了,就不会这样乱动了."我再进了一步提醒,朝他作吹气状-----"呼呼".
这下他终于给出我要的答案了-----"是风!"
"对了,风是我们看不见的,但是它吹得树摇起来了,所以我们知道外面有风,对不对?"

过了一会儿,终于下起雪来了.从窗外望出去,风卷起了雪花,象一条雪龙在楼群树木之间回旋腾飞,煞是壮观.我把闻森再叫到窗前,眼前的景色也深深地吸引了他,他指着外面叫道,"看,雪花在飞跑!"
我问,"是什么能让雪花跑得这么快?"
"是风,是风吹的"

如果我要总结一下,我希望能达到什么目的的话,我想可以这样来说:
1)第一学会观察,这里的现象是树木和雪花.
2)第二是学习联系,表面现象是树木乱摇,雪花飞舞,但是背后的推手是风.
3)第三是推理,树木乱摇,雪花飞舞都是风吹的结果.
4)四是抽象能力,尽管我们看不见风,但是可以通过树木和雪花感觉到它的存在.
5)建立精神上的意象.这是我现在刚在读的<<综合理解能力的七个要素>>(Seven keys to comprehension)一书中的第一条,"建立精神上的意象---Create mental images",一个优秀的读者在阅读中会创造出很多视觉听觉或其他感觉上的意象,所以他就会在感情上把自己的体验和阅读的内容联系起来,从而能倾情其中.
举个例子说,我们这些文化背景的人,读到大雪纷飞的时候,可能想起"白毛女","林海雪原","林冲夜奔".从而我们在感情上就把我们个人的经历和书上的故事联系在一起了.当我们带着感情去读,我们就能深入其中.
这些意象,当然也完全可能是个人的记忆,比如说,如果那一天闻森也读到了一本书,讲狂风卷起了大雪,他会不会想起当初和爸爸一起窗前看雪的时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5#
 楼主| 发表于 2007-3-8 09:02:49 | 显示全部楼层

re:"阅读中意象的建立和自闭症孩子的图像式思...

"阅读中意象的建立和自闭症孩子的图像式思维能力的关系" (草稿提要)

<<综合理解能力的七个要素>>(Seven keys to comprehension)一书中的第一条,"建立精神上的意象---Create mental images",一个优秀的读者在阅读中会创造出很多视觉听觉或其他感觉上的意象,所以他就会在感情上把自己的体验和阅读的内容联系起来,从而能倾情其中.


在中国的古典文学中,"林冲风雪山神庙"大概是个经典之中的经典.我们可以看看作者是怎样来描述气氛的.

原文我手头没有,但是我记得书中描述那雪,是这样写的,"那雪下得正紧".
用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紧",而不是用常见的"大","猛","鹅毛大雪",这不光是用词的新颖,更是建立了一种意象,用"紧"来描述雪花一片一片紧赶着落下来,不仅是形容雪下得大,还渲染了一种精神上的压力,而这正是林冲当时走投无路时的精神状态.
那么这个"紧"字对读者来说,又能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这"紧"字本来是一种视觉上的意象,但是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讲,因为这个"林冲夜奔"被多种剧种搬上了舞台,所有对有些读者来讲,当他读到这句时,他可能又会想起了那舞台上林冲出场时背景中的急急的鼓点声,这个"紧"字也就变化成了另一种的听觉意象.作为一个阅读者,他并不是机械地从眼里输入了字句,而是伴随着阅读,他的大脑里因为想象,回忆,触景生情,等等,同时产生了很多的个人
意象,这才把这作为"身外之物"的文字,和自己的亲身经验联系在一起了.

而对于几乎所有的自闭症患者,独特的感知觉能力也塑造了他们独特的思维能力,比如,图像式的思维能力就是比较普遍的一个现象.天宝的<<用图像思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视觉化的思考能力,使得这些人对形象化的图像更能接受,这或许能帮助他们在处理文字阅读时能扬长避短,同时也能更开阔我们训练辅导的眼界.

基于这样的假使,我们可以建议作如下的尝试:

1) 在文字阅读过程中,加强对背景的直观描述,加强真人实景的演示,帮助读者将文字和实际经验联系起来.
2) 在作文练习中,可以多采取看图识字,看图作文,亦图亦文的方法,用图像去引导他的文字.
3) 多采取音像媒体,尽管文字性的阅读还是最基本的最普遍的阅读方式,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可视可听的多媒体的阅读产品已经在人们生活中占据这越来越多的份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6#
 楼主| 发表于 2007-3-10 17:48:32 | 显示全部楼层

re:<<综合理解能力的七个要素>>(Seve...

<<综合理解能力的七个要素>>(Seven keys to comprehension)

作者:Susan Zimmermann, Chryse Hutchins



<<综合理解能力的七个要素>>(Seven keys to comprehension)一书中的第一条,"建立精神上的意象---Create mental images",一个优秀的读者在阅读中会创造出很多视觉听觉或其他感觉上的意象,所以他就会在感情上把自己的体验和阅读的内容联系起来,从而能倾情其中.

<<综合理解能力的七个要素>>(Seven keys to comprehension)一书中的第二条:"阅读中个人背景知识的运用"(use background knowledge):优秀的读者会阅读之前,阅读中和阅读后都会运用他们的经验加深对阅读的理解.

<<综合理解能力的七个要素>>(Seven keys to comprehension)一书中的第三条:"问问题"(Ask questions):优秀的读者会阅读之前,阅读中和阅读后用提问来分析研究,预测故事的发展,把注意力集中在重要的内容上.

<<综合理解能力的七个要素>>(Seven keys to comprehension)一书中的第四条:"推理"(make inferences):优秀的读者会运用他们过去的知识信息来预测,解答,作出结论,为加深理解作出各种形式的解释.

<<综合理解能力的七个要素>>(Seven keys to comprehension)一书中的第五条:"决定什么是最重要的主题":优秀的读者会知道那些是重要的内容,那些是不重要的内容.

<<综合理解能力的七个要素>>(Seven keys to comprehension)一书中的第六条:"思维和阅读同步协调".优秀的读者会边读边想,从而把握对作品的整体理解.

<<综合理解能力的七个要素>>(Seven keys to comprehension)一书中的第七条:"用"补救"的策略": 优秀的读者会什么是他们能理解的,什么是他们不能理解的,如果他们碰到了一些不能理解的字,词,段落,他们会采用一些补救的办法,如"跳过去不读","重新读一遍","问问题","查字典","大声地读出声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7#
 楼主| 发表于 2007-3-13 18:47:16 | 显示全部楼层

re:<<全景式的阅读法>> ( 个人心得...

<<全景式的阅读法>>  ( 个人心得 )

读了半辈子的书,现在突然发觉我们对怎样读书到底了解了多少?
犹记年少读书时,师嘱谆谆在眼前.
"读书不要开小差,要用脑子好好想".
可是,师尊,什么是开小差?两眼只盯着白纸黑字就算不开小差,那么小和尚念经呢?能把文章背个一字不漏就算读书读好了吗?能把考卷答得一题不错就算读书读好了吗?学而不思则罔,谁都知道这个道理,但是怎么想呢?想什么呢?

谁能想个明白呢?谁能知道个答案?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g in the wind.

我跳向空中抓些碎片,也当是自己的点滴心得:

读书读什么?总不至于还是一盏孤灯,一卷白纸黑字,皓首穷经,(有钱人家,还多一个红袖添香),人类读这样的书,读了几千年了吧,总不能还老样子吧,过去是物质匮乏时代,能买得起一本书,家传几本书,是少数人的特权,而现在,书刊泛滥成灾,影视争奇斗艳,互联网化天涯为近邻,我们总不至于再抱着一本书读一辈子了吧,尽管文字性的阅读还是基本中的基本,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信息时代的多样化来丰富我们的阅读训练,我就顾且叫它为"全景式的阅读---多媒体,多渠道,多层次的阅读法".


所谓的多媒体,自然是除了文字之外,还有影视,有声读物等等.
多渠道,指的是学习,娱乐的并行,寓教于乐.
多层次,指的是"认字解义","解答问题","提精荟萃".

举现在我儿子在读的<<夏洛蒂的网>>为例:

多媒体: 书是主体,电影也看了,是"强化剂",电影的DVD要四月三号发行,我剪下广告备查,但我儿子迅速说,四月三号是星期二,我说你怎么知道的?离现在还有半个月多呢,他转身拿来日历给我看,果然!有些事还真是神奇.

多渠道: 当然我们知道学习是主旨,但是事事都要学得那样枯燥?尤其是对孩子,而且还是课外读物.
除了电影,录像,书本外,还有两个渠道:一是纽约布朗士动物园有个以<<夏洛蒂的网>>的主题的个展,我们还没有时间去,以后可以作为一个奖励.二是第五大街上的著名玩具店里,也陈列了一套以<<夏洛蒂的网>>的主题的玩具,但是想想还是没带他们去,否则又要买大包小包了,何况这些家畜的玩具也是很多的,没必要去那里化冤枉钱.

多层次: 在第一个层次"认字解义"上,是要求他拿彩色记号笔,边读边划,当然最好是划出关键词,生词,但是现在对他来讲,这个要求太高了,所以就折衷为"想划什么词,就划什么词,只要记得边读边划就好".
在第二个层次上,是"解答问题",所谓的"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对闻森的学习障碍来说,真是太形象了.所以不管他认识多少词,读得多少溜,光读不想,等于没读.引导他思考的最好办法自然是提问了,过去是按照国际惯例,在他读完一章后,列出问题若干,但是发现这个办法对他不好.因为他是"视而不见",所以读完了也忘记了,等到了做问题时,他茫然不知所云.
老师有个好办法,是在书边的空白处写上问题,这样他读完一段后,马上就能找到答案.因为这样把"读"和"问"重新地安排了一下,他的理解能力就比较顺溜了.
第三个层次,是"提精荟萃".也就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之类的,但是现在还没着手开始.

<<夏洛蒂的网>>是闻森的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文学读物,过去我也谈到,其实这不是本纯粹的儿童文学作品.里面许多的农村里的名词,连我都不懂,何况是一个两年级的"特殊学校"学生.这也是当初想了许多的"阅读强化物"的原因,但是后来我也越来越想通了.我努力地围绕这本书给他创造了尽可能丰富的阅读体验,除了让他读好这本书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他对阅读的兴趣,就象凌志军的一本书名:"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一样,我想说:"热爱读书比读书更重要".

"多层次"的另一个方面是指调动人的多种感觉器官的协同作战.

根据菲里茨在八十年代的研究成果,表明了自闭症患者在处理多种信息来源时,缺乏选择和灵活机动的能力.这种对信息处理能力的缺陷,也决定了他们独特而欠缺的思维能力.从根本上说,人的信息处理机制,很大程度上也是感知觉的处理方式.自闭症患者中感统失调几乎是普遍的现象,这种失调的一个很重要的表现是:他们的各种感知觉没能同步协调地进行.用印度的重度自闭症患者蒂托(Tito)对自己知觉能力的表述,他说他的知觉是一个接一个的,当他在看的时候,他的听觉就要往后排队了,反之亦然.他的五官尽管能准确无误地接受到外界的信息,但是他的大脑却不能同时有效地一起处理不同的信息来源.对于其他的功能稍高些的孩子,尽管他们在这方面要好的多,但是在大脑处理不同信息的及时性和效率时,我们还是能感觉到不足.

基于这样的假使,我们在阅读中也能训练利用各种不同的感知觉的共同作用.

1)阅读中的"朗读理解法".
系方老师和石头独创,认为如果石头能将文章声情并茂地朗读下来的话,那么他对文章也就有了较深的理解.我们从这里看到在朗读过程中,我们能把听觉能力也加到了视觉能力上去了,在读者的头脑里就产生了很多栩栩如生的不同知觉上的精神意象.

2)阅读中的"图解法"
用画图的方法让读者回忆故事的大概.从而调动起他的视觉思维能力.

3)有声读物的运用
用听觉能力来创造出头脑中想象力.

4)影视中字幕的利用
我们家两个孩子看光牒时一定要设置好字幕,本来是一种刻板,但是转眼一想,在观看影片中,
既让他们看图象,有能看字幕,也能算是两种不同知觉的训练吧.

5)闭眼默想法
让孩子闭上眼,想象一下刚读到的故事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8#
 楼主| 发表于 2007-3-20 22:41:02 | 显示全部楼层

re:阅读小结之一:<<夏洛蒂的网>>...

阅读小结之一:<<夏洛蒂的网>>

昨天,闻森终于把这本书看完了,我觉得很有必要必要作一小结.这是他精读的第一本书,但当然不是他读的第一本书,象那些泛泛而读的书很小就开始了,然而我觉得那些对他的理解能力没什么很大的帮助,闻森从小就是个书迷,但是你仔细观察他看书,他的乐趣不在书的内容上,而在书的形式上,比如,他会认认真真地把每一页都看过去,要是有那幅插图下面没有页码数,他会认认真真地补上去,对他来讲,一本书从头到尾的连贯性,对他来讲有天生的亲切感.所以,他的兴趣其实不完全是在书的内容上,而是被他自己的某些心理需求"绑架"了,看起来他着迷在阅读中,其实他没读进脑子里去.过去在还没有知道自闭症时,我看到这个两岁的孩子对他妈妈的大部头税法书都那么感兴趣,心里想我们家祖坟终于长草了,说不定这还是块读书的料呢,激动之余,赶快拍照存底.这张照片现在想起来,只能算是个人的耻辱了.现在知道了他当时不在"看书",他只是在"翻书",他喜欢的是那种从第一页能连续不断地翻到三百多页的那种"刻板".而在他上学后,这种"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读书方式,正在给他带来越来越多的困难.

根据很多前辈的经验,我把在家里的阅读分为"泛读"和"精读",泛者,多,快,随性,不求甚解,为读书之乐;精者,心随眼动,刨根问底,为学习之功.我觉得要想从根本上改善闻森的阅读能力,听讲能力,这个"精读"可能能帮助他把视觉感受到的文字,变成了能心领神会的个人经验.

书名: <<Charlotte's Web>>, by J.B.White, 大字朗读版
页数:184页
时间: 约四个月.
日程安排:  由我而定,如果他的回家作业少或没有,我会让他读这本书,要么是看他无聊的时候,也会让他读,但有时侯他也会主动要求读,因为这几乎是他的一个生活中的固定节目.

进度安排:  读多少由闻森而定,他会看自己的时间兴趣,自己决定读几页,然后在那里写个"STOP",或是一条红杠,到线就完,谁也不能讨价还价.

词汇量:  对他偏难,尤其是大量的农场术语,我们基本是跳过去不学.因为这是原著.如果是那些简写本,或是影视故事改写本,词汇量会容易得多,也更适合于闻森.作者也不能说是一个专业的儿童文学作家,所以他当时不会光顾着小学生的词汇能力.这也给了我启示,所以下一部精读书我就找了个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Patricia MacLachlan.

故事的生动和教育意义:
打满分.因为有同名电影的帮助,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能感觉到闻森头脑里的各个动物,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对他来讲,有了电影的经验,加上书上的插图,他读到的文字就很快地和形象联系起来了.这种乐趣伴随了整个阅读过程.
至于教育意义,还不知道和这个蒙蒙瞳瞳的小孩子讲这些道理,也就没去试.

其他辅助读物:

同名的电影和光盘.注意,要是那个去年出的真人真动物版,而不是过去的卡通版.我也看了卡通版,没新版的好,而且我需要的是让闻森能把文字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桥梁.不需要引向另一个虚幻.

辅导策略:

第一步:是让他不开小差.在前半部书中,这是每次都必须要强制干预的.无论是他读十分钟,还是半小时,我和他谈好的条件是:只要你在看书,就只能做这一件事.口号是:"一次只做一件事,(do one thing only)",后来再让他学会了:"集中注意力 (foucs on !)". 那时候老是听见我在边上对着他嚷嚷这些,实在让我火起来,也打过几次手心,揪过一次小耳朵.后来,家里来了份直邮广告,上面是环法冠军阿姆斯特朗作广告,"你能集中注意力在你未来的财经计划上吗?",里面用了个"focus on",我们就把那份广告保留下来,只要他出了神,就把阿朗请出来,放在他面前,就能让闻森收心.等读后半部书时,他就能专心致志了.那些口号也是偶尔用来敲山震虎.突然一天,闻森想起来那张广告来了,问起来,我还真找不到了呢,但是我记得是我收藏起来的.当然,刀枪入库就更好了.

第二步,是让他边读边划,最理想的是他能划出生词,或是关键词.但是我过去提过,这对他来讲,还是第一次,我不急于求成.但是先让他养成习惯.这个主意是闻森的老师给的,而后来方老师说她要求石头从二年级起就开始这样做了.
这样做的初衷是想提高闻森的阅读理解能力,但是在还没达到那个层次时,我发觉这也是帮助他集中注意力的一个很好很有效的手段.

第三是回答问题.学而问之,称之为"学问".从闻森读到后三分之一时,我加上了问题.其实在他课堂上老师就是这样做的,问的问题无非是围绕着四个W一个H(who,what,when,where,how).但是问问题的方式有些不同,平常的作法是读完一小节后,统一在后面列出问题,但是这对闻森来讲,有点困难,因为似乎当他读完一节后,脑子里的记忆全跑了,面对着问题茫然不知所措.所以我们改变了一下问题的编排,把问题从最后移到了书的空白处,这样提醒他问题的答案就在他刚读的这部分上.这样让他知道当他在读那些文字时,他不光需要念出字来,还需要记住故事,因为有问题在等着他.如果没有这一步让他能深入阅读中的话,他的阅读就越来越象是小和尚念经,一字不漏,却有口无心.把问题直接移到他面前,就是让他在进行一个行为(读)时,还将他的另一个行为(想)也调动起来.再加上前面讲的动作(划字),这样使得他从眼,到手,到脑子能共同协调.

得与失;

得:第一: 闻森对这本书越读越兴致勃勃,除了刚开始被我打骂外,以后,他因为知道了怎么做,也越来越会做了,兴趣就更大了.他喜欢这本书,这是第一得.
第二得在于我知道以后怎么做了:先要读得精,然后是让他能边念边划边想.
失:以后得找专业的儿童作品,至少自己要先看看.

下一部精读书: <<Grandfather's Dance>>  Patricia MacLachlan

附:几张照片

http://pg.photos.yahoo.com/ph/binfeng2000ny/detail?.dir=/1fb3re2&.dnm=14e4re2.jpg&.src=ph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9#
 楼主| 发表于 2007-3-21 14: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re:鸿妈:这些不是闻森他们正规的英文课教...

鸿妈:
这些不是闻森他们正规的英文课教材,那些要浅的多,这基本上是老师作为"泛读"的,我是紧跟着老师走.今天听到老师说,下一部是同样的作者,<<Stuart Little>>,过去也有同名电影的,看样子我还得改变计划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0#
 楼主| 发表于 2007-3-22 05:36:40 | 显示全部楼层

re:阅读小结之二:<<当索菲雅感到很愤怒,很...

阅读小结之二:<<当索菲雅感到很愤怒,很愤怒,很愤怒的时候>>

这本书其实不是在家读的,而是闻森在学校学的.昨天我们去学校开家长会,我看到教室墙上贴着学生们读书以后画的画,用来表达自己愤怒时的表情和心情.我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赶紧拍了几张照.在和老师碰头时,我们也谈起了那次作业,也谈起了闻森自己情绪管理有了很大的进步,现在他基本上能和妹妹两人玩在一起,很少有矛盾的时候了.这样他的情绪激发的次数就几乎没有了.另外的一些情绪触发的因数,如被打断的生活节奏,愿望得不到满足等,现在他都能找出折衷的办法来化解,所以情绪爆发的次数很少了.
第二天,细心的老师就把那本书让闻森带回家来了.
美国真是儿童的天堂,不光有很多的特殊教育类的书,也有这些很有教育意义也有艺术水平的儿童读物.我真是有这个愿望,以后就做这些引进出版发行的事,光做特教和儿童读物.

书名:<<when Sophie gets angry--really, really angry .....>>  by Molly Bang
图画书

http://pg.photos.yahoo.com/ph/binfeng2000ny/detail?.dir=1fb3re2&.dnm=1321re2.jpg&.src=ph

学生的作品之一: (当我奶奶骂我的时候,让我愤怒)
(其中学生拼写不出奶奶了,他就写了一半的词: gr___mom )

http://pg.photos.yahoo.com/ph/binfeng2000ny/detail?.dir=1fb3re2&.dnm=898ere2.jpg&.src=ph

学生的作品之二:(当我兄弟乔西华抢走我的玩具时,我愤怒)
这是个黑人小女孩,看她气得头发都倒竖)

http://pg.photos.yahoo.com/ph/binfeng2000ny/detail?.dir=1fb3re2&.dnm=646fre2.jpg&.src=ph

学生的作品之三::(当我兄弟尼古拉斯抢走我的玩具时,我愤怒)

这也是个小女孩,那张嘴呐喊的样子,很有点蒙克作品的味道)

http://pg.photos.yahoo.com/ph/binfeng2000ny/detail?.dir=1fb3re2&.dnm=19a5re2.jpg&.src=ph

闻森的作品题目是:(当别人给我麻烦事情,我很愤怒)

但是回家才知道闻森的画漏了拍,太遗憾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5-17 18:01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