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楼主: 仰望山林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标题装老帖,不拉风、不显摆、不喜欢方舟子

[复制链接]
741#
发表于 2010-10-31 08:44:48 | 只看该作者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仰望...

下面引用由仰望山林发表的内容:

那两个无名小卒也敢妄言评价墨子和中国逻辑史?逻辑除了数理逻辑之外还有模态逻辑。“胡适在《先秦名学史》中提出,《墨经》六篇着重阐述认识论和逻辑学,在逻辑史上被称为后期墨家逻辑或墨辩逻辑(古代世界三大逻辑体系之一)”——维基百科。建议看看殷海光的老师沈有鼎著的《墨经的逻辑学》吧。


我喜欢林帅733楼的短文,看着舒服,也能懂。比丁版的731楼的链接好。不过你好像也为他提供了炮弹攻击你上面的这句话。比如733楼就有如下的句子:

---------------------------
(26)美国六年级小学生被教育要提防的十种宣传手法之四:势利
(28) 有些势利不容易识别,例如喜欢用权威的话压人,动则马克思说过,某某权威说过,因此一个独立的人需要对势利的论述警惕。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42#
发表于 2010-10-31 11:28:59 | 只看该作者

re:东方兄明鉴,俺就不多说啦。山林这...

东方兄明鉴,俺就不多说啦。

山林这人书看了不少,但总有点像令狐冲被桃谷六仙灌气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43#
发表于 2010-10-31 12:22:15 | 只看该作者

把伪科普进行到底

  央视科教频道:把伪科普进行到底!

  作者:浓雾沾身薄衣裳
  作者博客:http://blog.sina.com.cn/nwzsbysl

  央视科教频道,即众所周知的CCTV-10,其下栏目《健康之路》长期以“健康”为诱饵,向大众传播毫无现代医学依据的,所谓的“健康”知识,实质上这些所谓的“知识”,稍有医学素养的朋友一眼可辨。然而在大众普遍缺乏科学素养的当下,“天然地”具有“权威性”的“官方媒体”如此作为,必然误人良多。

  老调重弹,先定性:

  这是该栏目贴在央视的官网“中国网络电视台”(http://bugu.cntv.cn/life/health/jiankangzhilu/videopage/index.shtml)上自己的标榜定位:

  《健康之路》栏目的宗旨是:满足人民群众强身健体的愿望,满足观众治病防病的要求,从大卫生的观念出发,从实现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与保健的目标,为观众提供最具权威的而且是最新的医学信息和知识,为提高中华民族的健康素质,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健康之路》以开阔的健康视野,更新的卫生理念,倡导科学的生活方式,为观众传递健康,使观众认识健康、了解健康、把握健康、拥有健康。 

  相信大家都能明白,这是个标榜“权威”倡导“科学”普及“医学信息”和“科学的生活方式”的栏目,毫无争议,这是个科普栏目,其立身精神和原则,以及自我定位都无不表明这一点。鉴于“科教频道”权威性与官方性质,以及在社会上的广泛影响力,我们对于其科学性质要更加注意了——它一旦胡来,必然误人良多,其害自不殆言。

  好啦,我们还以是点评的方式进行分析:

  节目开始:

  亲爱的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各位收看《健康之路》,我是孙晓梅,今天我们这期节目,我们请来了首都医科大学的王鸿谟教授作客《健康之路》,那么现场也来了很多的观众朋友,欢迎各位的光临。我相信大家对我们中文里面这样一个词非常不陌生——察颜观色;我们经常会在一些戏曲的表演里面,在一些文学的表演过程当中,能够很多次看到这样的词汇的一个描述,用在不同的地方,它表达不同的意思,但是我想把这个察颜观色如果搁在咱们中医的理论里面,恐怕我想,可不可以它代表着咱们的中医的博大精深?

  点评:立身科学,旨在科普的“科教频道”《健康之路》,以一种非常委婉的方式将话题投向“中医”, 中医理论早已被揭底过无数次,在此不展开论述,下面我们一步步看看这个“首都医科大学的王鸿谟教”将给我们展开怎样“神奇”的论调吧。

  节目里王大教授如是说:

  是的,察颜观色这个词儿,非常贴切地体现了中医的一个诊法,叫做中医色诊。它就是通过观察病人颜面五官的气色来诊断疾病的方法。所以,察颜说的是审察颜面五官;观色,说的是要看看颜面五官的气色,这样的话,察颜观色这个词正好是色诊的一个非常贴切的一个形容。中医有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望是观察病人神色形态改变;闻是听辨病人声音气味变化;问是询问病人不舒服的感觉;切是触摸病人的形体。

  点评:在现代医学发展到如此精细的今天,欲了解自身健康状况自然是定期去正规病院做体检。“中医理论”有着天然的缺陷,所以千年来没有什么发展——仍然是阴阳五行学说那一套。科学上有个“奥卡姆剃刀”原则,在现代医学发展到今天的时代,“中医理论”是完全被切除掉的——因为有关阴阳五行的假设是根本就没有必要的!在现代医学诊断仪器精准的当下,这些中医所谓的“色诊”及望,闻,问,切更是毫无疑问地被“奥卡姆剃刀”切除的。

  节目中王大教授如是说:

  从医学的角度来说,那么这种三庭五眼的划分的方法,实际上也代表人的健康状况。而且懂得了中医色诊学的定位方法之后,我们就会发现,人的五脏六腑,它在脸上都会由气色变化的形式反映出来,而反映的这个部位也严格地很三庭五眼相关。

  点评:全部都是被“奥卡姆剃刀”切除的东西,这位竟然恬恬然谈起“色诊学”。至于“人的五脏六腑,它在脸上都会由气色变化的形式反映出来”这种荒谬的论调,看看他是怎样“操作”的吧!

  节目中王大教授如是说:

  我们就拿三庭来说,如果不了解医学知识,我们看到一个人他的前额特别宽大,我们会认为这个人特聪明,大家都会羡慕他,但是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说,从中医色诊学的角度来说,如果他的前额宽大固然是好事,但是他必须得和下边两庭相互呼应,如果前额宽大,而越往下越窄,成一个倒的三角形,我们管他叫做“脑型”,那么这种“脑型”的人,他或者是家里边有精神病的遗传,或者是他本人可能会患精神病,或者中年以后会患精神神经方面的病症。如果这个人,中庭特别发达,而上下都很小,像一个枣核的形状,我们管他叫做“呼吸型”,“呼吸型”的人,他就特别容易得呼吸系统的疾病,特别是中年以后,甚至于可能因为呼吸系统的疾病而丧生,那么如果要是下庭特别发达,越往上越尖越小,我们管他叫做“消化型”,“消化型”的人就特别容易患消化系统的疾病。因此,这个三庭的匀称是长寿的象征,是健康的象征,三庭如果不匀称,那么他都代替了一种疾病,而这种疾病的倾向是在出生的时候就已经显露在脸上了。

  点评:这种论调与声称能“查”人一生“命运”的“颅相学”,“手相学”,“相面学”,如出一辙。这个源于荒谬的中医理论的“色诊学”声称“种疾病的倾向是在出生的时候就已经显露在脸上”,其实不足为其,因为逻辑学上讲如一个推论的前提是伪,那么这个推论必然是不合逻辑的。央视科教频道,竟然请出这么一位“神医”一本正经地给大家讲授“色诊学”,恐怕在这个地球上只有“中国”能看到了。

  节目王大教授如是说:

  原来判断五官端正的三庭五眼标准竟和我们的健康有着这么密切的关系,“呼吸型”的人,他就特别容易得呼吸系统的疾病,“消化型”的人就特别容易患消化系统的疾病。那么,除了我们的面部结构以外,我们还能从脸上看出什么健康信号来呢?我们说一个正常的面色应当是明亮、润泽、含蓄、红黄隐隐的。接下来,专家将会告诉您健康的脸色究竟是什么样的。

  点评:央视科教频道编导旁白,充满了对“色诊学”无限敬意,念着这些荒诞不稽的东西而不觉滑稽。一个科普节目,尤其是关乎他人生命健康的医学话题,竟然如此荒唐!

  节目王大教授如是说:

  第一个组成成分,就是刚才我所说的,从出生的时候,一直到死亡终生不变的基本面色,这叫做主色,就像主人一样,他永远在家里待着,永远不离开,每个人自己的肤色是不能够由自己决定的,因此我们出生的时候肤色各有不同。比方说我从出生皮肤就特别黑,我想把我的黑色赶走,它就不走,就在我的脸上驻扎下来了。

  点评:每个人的黑色素水平不一样,自然皮肤色泽有略微的差别?然而将黑色素分布水平或其季节性变化作为去给人“诊病”中的方案,“色诊学”,不亦谬乎?

  节目中王大教授如是说:

  我们的生理功能是这样,那么我们的脸色也是这样,经过我在全国的普查,我就发现了女孩的年龄在14岁到28岁期间,是所有女人一生中脸色最白、最嫩最亮的时候,所以我们中国人习惯称这个阶段的女孩子是花季少女,我们称这个阶段的女孩子叫做靓女,这是有非常充足科学根据的。和中医色诊学是完全吻合的!

  点评:这位教授“在全国的普查”?连基础的科学原则,科学素养都没有的人谈“科学根据”?姑且不去探讨他是否真的做过“全国普查”这种浩繁巨大的全民性工程,单就其立论“脸色最白、最嫩最亮”便能看出他在科学素养上是多么的无知,多么的浅陋。

  节目中王大教授如是说:

  除了能够看颜色以外,我们应当了解脏腑在脸上的反映部位,中医管它叫做色部,那么这个色部观察是有顺序的。 可以用坐标图的方法,把脏腑在颜面的气色反映部位,精确地定位,那么我们可以按照刚才我所讲的,我们脸上的比例,那么把脸上划分为十个竖的等分。

  我们可以把前正中线,通过前正中线把我们的脸分成左右两个相等的部分,然后,我们可以按照泪渍的垂线,两个瞳孔的垂线,两个外眼角垂线,两个太阳穴垂线,用半个延长,把脸上平均分成十个等分,我们脸上还自然存在了一些自然标志,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自然标志,把脸上划一些横的坐标线,比如说我们两个眉毛内测画一个横线,我们两个内眼角之间可以画一个横线,我们的颧骨的最高点可以画一个横线,我们现在就可以每个人摸一摸,我们颧骨的最高点,如果画一个横线的话,正好经过我们鼻梁骨的最高点,这个没错的,这个鼻梁骨的最高点上面是硬的,上面是软的,这三点完全是一个直线。那么我们也可以在我们鼻尖画一条线,大家都以为你们鼻子是尖的,实际上我们每个人的鼻尖都是一个坑,你们以前没发现吧,每个人的鼻尖都是一个坑,那么在这个坑上画一条横线。

  也就是说在鼻尖的这个位置画一个横线。画一个横线,好了,那么我们就在我们自己的脸上画了一个坐标图,那么我就惊奇地发现,所有脏腑色布的中心点,都在横竖坐标线的交点上,我们的肺的色布中心点就在我们两个眉毛的正中间,我们心脏的反映区,它的中心点就正好在我们的两个眼睛的正中间,我们肝脏的色布中心,就正好在我们鼻梁最高点,我们脾的色布中心就正好在我们鼻头那个小坑上;那么肾的色布中心,在太阳穴垂线和鼻尖的这个垂线相交叉的部位。我在这个图上只标注了我们生命活动的中心五脏,实际上我们的胆、我们的胃,我们的小肠、大肠、膀胱,我们的脑、脊髓、胰腺、子宫、精室等等全在脸上有固定的部位

  点评:相信任何有医学知识或解培学常识的人都应当笑喷了,在脸上开僻出各大脏器的“反射区”,“手相学”,“颅相学”都在用这招,并不算太新鲜!可见扯淡也是有套路的!伪科学的手段大抵如此。不以生理学解剖,神经学反射为基础,以荒谬不经的“中医理论”去演译,是这些中医大师们不能突破的困境,因为如果科学地,严谨地,合乎逻辑地来,他就不是中医了……查遍现代医学,没有发现“我们的胃,我们的小肠、大肠、膀胱,我们的脑、脊髓、胰腺、子宫”等与面部有何必然的神经关联,而面部解剖解构中,覆着于颌骨及额头上的面部肌肉与各大脏器并没有任何神经关联,至于面部皮肤及其下面的结缔组织与各大脏器也并没有神经关联,以中医理论为出发点去推演,只能越走越远,越推越错。

  节目中王大教授如是说:

  那么掌握了这张图,我们从今以后就算掌握了色诊的奥秘,我们就可以观察脸上不同部位的气色变化,我们首先要观察前正中线两个内眼角之间的这个部位,这个部位从上到下依次是肺、心、肝、脾、子宫、膀胱、精室的色布。比方说在这些部位上如果颜色发白,那么很可能是虚症,或者是寒症。如果在这些部位上颜色发黄,那很可能是脾虚或者是有湿,如果是这些部位颜色发红,很可能是有热。如果颜色发青、发紫,那很可能是有气滞血瘀,有疼痛、经风等等变化,如果颜色发黑,那么很可能是肾虚,也可能是有水淫,或者是有比较严重的瘀血,那么通过整体的观察,通过色布的观察,大体上我们就会判断出病人得病的性质,和他得病的部位。这就是色诊的关键所在。

  点评:王大教授言传“色诊学”要义:“通过色布的观察,大体上我们就会判断出病人得病的性质,和他得病的部位。这就是色诊的关键所在。”,在中医理论范畴中的他并不懂得,人体病理的诊断需要精确的医学仪器。仅仅以其“色诊学”理论而论,纯属无稽之谈,更何谈实际操作?举个例子:中医认为牙痛是由肾引起的,因为。《黄帝内经》中讲:“肾主身之骨髓。”,而牙则是“齿者,肾之标,骨之本也”,所以“牙齿”就归“肾”统辖了!肾是“泌尿器官”,专司泌尿,维持人体渗透压,体液PH,和电解质平衡已是现在医学最常识的知识之一;而牙则与牙髓有关,不仅肾与牙风马牛不相及,而且中医对其两者的认知也荒谬无稽之极!可是,“强肾固肾丸”,“六味地黄丸”之流的“药”还在卖着,还有多少人在吃着呀!

  这些人不但不去反思“中医理论”,反而以其为据展开“推演”,并自命“发展中医理论”,不亦谬哉?还自命“科学”,简直就是无耻!至于其一本正经地传授如何“望诊”的部分就不列出了,大家可以看一下当期节目的视频,我下面会给出地址的。

  节目最后:

  节目主持孙晓梅:谢谢王教授,今天给我们大家带来非常精辟的分析。那么关于色诊我们,实际上我们关于色诊我们还有很多的话题,我们明天接着聊。
  王大教授:好的。
  好,观众朋友再见

  对于一个如此荒唐的,没有一点科学精神与原则的“色诊学”,央视科教频道编导不仅没有丝毫的“觉察”,反而无比“崇敬”。一副“高山仰止”的愚昧嘴脸,对着十三亿多华人,六十多亿地球观众,堂而皇之地粉墨上演,这是一幅怎样“美妙”的“伪科普浮世绘”呀?

  “中国网络电视台”,当期节目视频:
http://bugu.cntv.cn/life/health/jiankangzhilu/classpage/video/20100301/102050.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44#
发表于 2010-10-31 13:52:55 | 只看该作者

re:光觉得这个批的人非常可笑。从头到尾说人家...

光觉得这个批的人非常可笑。从头到尾说人家不对不行非常浅陋无稽之谈,可是看不到他有力度一点的批驳。
“奥卡姆剃刀”以举斧头的姿势来乱劈,他的主人威廉一定不答应。
说到简单有效原则,很多病,中药是几块钱搞定,到医院里没有数百上千就出不了门。您甭问我具体例子,我肯定有,不告诉你,免得鸡同鸭讲,反落得个“又不是你自己”。我也没那牺牲精神,用不着老生病来验证,何况就算是了,也还有个“循证”的关要过。算了,爱谁谁了。
我一点儿也不反对现代医学,只是现在中国的医院(包括中医院),只能用变态形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45#
发表于 2010-10-31 15:23:20 | 只看该作者

re:绝对支持黄花菜的正义观点,坚决欣赏黄花菜...

绝对支持黄花菜的正义观点,坚决欣赏黄花菜的辩驳力量!简单几句常识性话语,胜过伪科学唐僧的长篇絮叨。

黄花菜为人那么温婉,文风确实十分凌厉,痛快!痛快!痛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46#
 楼主| 发表于 2010-10-31 16:09:52 | 只看该作者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东方...

下面引用由[U]东方恢[/U]发表的内容:


我喜欢林帅733楼的短文,看着舒服,也能懂。比丁版的731楼的链接好。不过你好像也为他提供了炮弹攻击你上面的这句话。比如733楼就有如下的句子:

----------------------...


东方大人明察,阅读的仔细,拿我的矛刺我的盾,呵呵。上午出门之前丢下了那么几句,被你这一戳,我必须要补充了。我提到的那几位,他们对墨家的逻辑有很深刻的研究,尤其是沈有鼎、孙中原、当然还有个孙诒让以及他的《墨子间诂》,这些专著足可以推翻方舟子那句话了。孙诒让说“非精究形声通假之源,无由通其读也。”[“九译乃通”,故学者“罕能津逮”。],我要表达的是方舟子对“九译乃通”的墨子,没有下过任何功夫便抛出那句话,是很不负责任的。


下面我引用孙中原《中国逻辑元研究》的一段————


(三)元研究的困难



1.对象的困难。黑格尔说逻辑学“所要研究的是更深的原理、更难的对象和范围更广的材料”。当今中国逻辑元研究,横亘对象和方法的困难。战国时墨辩元典《墨经》(《墨子·经上》至《小取》6篇),从秦汉至清两千多年,无人通晓、引用、说明和发挥。秦汉至魏晋,先秦名辩流风尚在,余韵犹存。王充的论证逻辑和归谬式推理,鲁胜《墨辩注序》的中国逻辑史观等,为其佼佼者。但秦汉至清,无高于墨辩和荀子名学逻辑体系产生,无人以名辩研究为业。明末首译西方逻辑《名理探》的李之藻,清末校释《墨子》数十年的古文字学家孙诒让,都不了解墨家逻辑。这不是由于两人不懂古汉语,是由于当时还缺乏解读墨家逻辑的专业知识准备。

孙诒让说,先秦诸子以《墨子》为最难读;《墨子》以《墨经》为最难读。《墨经》几需“九译乃通”,故学者“罕能津逮”。黄绍箕《墨子间诂跋》说,《墨经》“有专家习用之词”,“有名家奥衍之旨”。解读墨家逻辑精义,要读懂体例和语法结构都极特殊的元典,还要用现代语言和逻辑工具恰当分析。孙诒让1897年写信给梁启超说,对“《经》、《说》诸篇,闳义妙旨,所未窥者尚多”,“疑其必有微言大例,如欧士论理家雅里大得勒(亚里士多德)之演绎法,培根之归纳法,及佛氏之因明论者,惜今书讹阙,不能尽得其条理”。孙氏猜测《墨经》有逻辑,不具体了解其中有何逻辑。

西方逻辑翻译家严复在《名学浅说》说:“夫名学为术,吾国秦前,必已有之。”严复笼统说中国古代有逻辑,不具体了解墨家逻辑。解读中国逻辑元典,是当今中国逻辑元研究的第一难关。

2.方法的困难。方法是方向、途径、手段、工具和程序的统称。明确中国逻辑元研究主题,确定研究方向、目的和宗旨,明确中国逻辑元研究做什么,解决什么问题,是中国逻辑元研究方法论的应有要义。另须明确中国逻辑怎样研究,知道其所经由的途径、采取的手段、使用的工具和操作的程序。古今中外,工具方法繁多。在解读中国逻辑元典的基础上,选择恰当方法,正确剖析中国逻辑对象,是当今中国逻辑元研究的第二难关。百年中国逻辑认知史证明,方法的当否,是决定研究成败的关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47#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 16:54:22 | 只看该作者

re:哈耶克:半个世纪前的先见之明 南腔北...

哈耶克:半个世纪前的先见之明
南腔北调专栏  
□ 江晓原  ■ 刘兵


  □ 上次我们谈到的斯诺抨击“对科学的傲慢与偏见”的演讲,作于1959年。然而,有些人士却认为科学自身也充满着傲慢与偏见。在斯诺演讲之前7年,F. A. 哈耶克早已经对此忧心忡忡了。他那本《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初版于1952年),从书名上就可以清楚感觉到他的立场和情绪。
  哈耶克的矛头似乎并不是指向科学或科学家,而是指向那些认为科学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人。哈耶克认为这些人“几乎都不是显著丰富了我们的科学知识的人”,也就是说,几乎都不是很有成就的科学家。照他的意思,一个“唯科学主义”(scientism)者,很可能不是一个科学家。这个区分是非常重要的。
  ■ 我想,这要对“科学家”这个概念做些分析。因为,人们也经常是在不同的意义上来使用这个词的。或者说,科学家是可以分成不同的层次的。哈耶克所指的那些显著丰富了我们的科学知识的人,大约可以指那些“大”科学家,而我们又可以注意到的是,在那些“大科学家”中,不认为科学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人又确实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在这种意义上,哈耶克显然说的是有道理的。但另一方面,人们确实也将那些从事具体科学研究工作而不一定具备人文意义上理想素质的人也称为科学家。相比之下,那些“大”科学家自然可以作为为数更多的普通科学家们的一种理想的榜样。
  □ 其实哈耶克对此是有明确区分的,他所说的“几乎都不是显著丰富了我们的科学知识的人”,一部分是指工程师(大体相当于我们通常说的“工程技术人员”),另一部分是指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及其徒子徒孙。有趣的是,哈耶克将工程师和商人对立起来,他认为工程师虽然对他的工程有丰富的知识,但是经常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考虑人的因素和意外的因素;而商人通常在这一点上比工程师做得好。
  哈耶克笔下的这种对立,实际上就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对立。而且在他看来,计划经济的思想基础,就是唯科学主义——相信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世间一切问题。计划经济思想之所以不可取,是因为它幻想可以将人类的全部智慧集中起来,形成一个超级的智慧,这个超级智慧知道人类的过去和未来,知道历史发展的规律,可以为全人类指出前进的康庄大道。哈耶克反复指出:这样的超级智慧是不可能的;最终必然要求千百万人听命于一个人的头脑。而这样做的结果如何,如今世人早已经领教够了。
  ■ 这确实是一种非常值得注意的观点。把唯科学主义与经济思想联系起来,显然与哈耶克本身的经济学背景密切相关,但他显然不同于某些其他经济学家——甚至于可以说目前绝大多数的经济学家,他的思考有着更深刻的思想文化内容,而其他许多经济学家却有些像那些只关注具体理论和实验的细节的科学家一样,只在进行着具体的经济学研究,在当前甚至于更多地沉迷于数学模型的构建,而与哲学与社会文化思潮则却保持着相当的距离。
  不过,刚刚拿到此书时,我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即此书的书名的真正含义,直到读后,这个问题也还没有彻底地想得很明白。“科学的反革命”,这个标题倒底意味着什么?在这里,是两个概念的组合。即,科学,与反革命,当然,连带地,讲反革命,自然要涉及到革命。那么,这些概念的所指究竟是什么呢?哈耶克想用这样的标题来表述什么样的核心思想?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 从原文并结合书中内容看,The Counter-Revolution of Science: Studies on the Abuse of Reason中,“革命”应该是一个正面的词,哈耶克的意思是科学(理性)被滥用了,被用来反革命了。什么是革命?革命就是创新,那些地方有缺点有问题,需要人们去革命,去创新。反对创新,压抑创新,就是“反革命”。哈耶克指出,有两种思想之间的对立:
  一种是“主要关心的是人类头脑的全方位发展,他们从历史或文学、艺术或法律的研究中认识到,个人是一个过程的一部分,他在这个过程中作出的贡献不受(别人)支配,而是自发的,他协助创造了一些比他或其他任何单独的头脑所能筹划的东西更伟大的事物。”
另一种是“他们最大的雄心是把自己周围的世界改造成一架庞大的机器,只要一按电钮,其中每一部分便会按照他们的设计运行。”
  前一种是有利于创新的,或者说是“革命的”;后一种则是计划经济的、独裁专制的,或者说是“反革命的”。这从哈耶克下面的说法中或许可以推断出来:“单纯的科学或技术教育未能提供的,正是这种身为社会过程一分子的意识,这种个人的努力相互作用的意识。”这或许是理解本书书名的一个可能的思路。
  ■ 我倒是愿意接受这样的解释。相应地,我们就会注意到,虽然在此书中哈耶克谈论了许多文化、经济、社会等内容,但即使在狭义上,他也还是直接地论及了科学方法的局限。他明确地指出:“在大约一百二十年的时间里,模仿科学的方法而不是其现象却贡献甚微。它不断给社会科学的工作造成混乱,使其失去信誉,而朝着这个方面进一步努力的要求,仍然被当作最新的革命性创举向我们炫耀。如果采用这些创举,进步的梦想必将迅速破灭。”这一方面恰恰印证的你前面的解释,另一方面,在目前中国、世界华语学界的现实情况下,也提示我们,现在许多唯科学主义者们的做法并不是什么新发明,其受到的批判也不只一日。更拓宽一点讲,在国际上代表两种文化的两个阵营之间依然激烈的争论一些内容,在某种程度上,也正是几十年前哈耶克的分析所指。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哈耶克还指出了另一点,即“科学家或迷恋自然科学的人经常试图用于社会科学的方法,未必就是科学家有自己领域中事实上采用的方法;倒不如说,那是他们以为自己在使用的方法。这两未必是一回事。”对此,无论是那些唯科学主义者们,还是在争论的另一方面对唯科学主义进行批判的学者们,恐怕都是需要加以注意的。
  □ 方法的移用,不可一概而论。确实也有将自然科学方法移用于人文学术而取得积极成果的,但总来说意义不大。那种认为人文学术将来可以全面应用自然科学方法的信念,至少在目前看来还是荒谬的。
  眼下最严重的问题,倒不在于自然科学方法之移用于人文学术,而在于工程管理方法之移用于学术研究(人文学术和自然科学种的基础理论研究)管理,在于工程技术的价值标准之凌驾于学术研究中原有的标准。按照哈耶克的思想来推论,这两个现象的思想根源,也就是计划经济——归根结底还是唯科学主义。
  哈耶克确实有些深刻的思想,可以说是有大大的先见之明。在哈耶克发表他这些思想的年代,我们正在闭关自守,无从了解他的思考成果。就连7年后斯诺发表的演讲,我们也几十年一无所知。如果说哈耶克1952年的《科学的反革命》是先见之明的警告,那么斯诺1959年的《对科学的傲慢与偏见》就是顺流而下的呼喊。而近二十年前我们热烈欢迎斯诺《对科学的傲慢与偏见》的中译本时,实际上是从唯科学主义立场出发的——至少我本人是这样。当然这不能怪我们,因为当时我们太缺乏科学了。
  ■ 是的,当年我作为译者之一翻译《对科学的傲慢与偏见》一书时,确实也是出于这样的立场。但我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那些从科学背景出身,然后投身于人文研究的人,更能感到到两种文化问题的重要性与迫切性,而且,如果他(她)真的成为一位称职的研究者的话,多半会逐渐离开唯科学主义。
  当然,时下也还有另外一种论点,认为中国目前仍然缺乏科学,所以不宜宣传科学的负面效应之类的东西,认为那样会影响科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我想,持这种说法的人又可大致分成两类,一类仅仅是出于策略的考虑,而另一类,则包括了相当一些唯科学主义者,他们根本容不得对科学的任何议论——除了赞扬之外。对于后一类人,其立场的问题无论是在哈耶克的著作中,还是在现在许多可见的文献中,都已有了充分的分析。而对于前一类人,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的话倒是值得考虑的。
  但在这种考虑的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宣传与研究的区别,也要注意到另外一个事实,即中国人对科学的那种非理性的、概念化的崇拜,与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的极度缺乏是并存的。这种复杂的局面,是我们今天阅读、思考和研究两种文化问题与唯科学主义问题时所不能不注意的。
  □ 我完全同意你的观点。科学本身已经取得了、并且还将继续取得巨大的成就,这是无可否认的。我认为“科学的负面效应”这种提法是不妥的。与其说“科学的负面效应”,不如说是滥用科学带来的负面效应。因为科学本身迄今为止是非常成功的,几乎是无可挑剔的,问题出在认为科学可以解决人世间一切问题的信念和尝试——这就是唯科学主义和哈耶克所说的“理性滥用”。

  《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F. A. 哈耶克著,冯克利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48#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 17:51:23 | 只看该作者

re:《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赞赏...

《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赞赏他的观点

阿喀琉斯之惑

哈耶克其人,想必国内学界不会陌生,他的多本著作已为国人译入,其中包括《通往奴役之路》、《自由秩序原理》和《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等。现在译林出版社又翻译出版了《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功莫大焉。该书分为三个部分,即第一部分“唯科学主义与社会研究”,第二部分“科学的反革命”与第三部分“孔德和黑格尔”,并附有德文版与美国版的前言。简单扼要地说,第一部分所做的工作是对一般问题的理论探讨,后两部分是对相关观念的历史作用的考察。

  在18世纪到19世纪初这段时期内,对经济与社会现象所作的研究主要受问题本身的性质所引导。而在19世纪上半叶则出现了一种新局面。当其时,科学日益局限于指称自然科学与生物学科,并要求自身具有区别于其他一切学问的严密性与确定性,它们树立的最高典范乃是数学。它们在军事与工业应用上的成功使它们自己成为模仿的榜样。由此便出现了狭义的科学(与技术)对其他学科的专制。所谓的“唯科学主义”指的就是对科学的方法与语言奴性十足的模仿,哈耶克有时也将其称之为“工程师思维类型”。唯科学主义具有三大特征,即“客观主义”、“集体主义”与“历史主义”。

  客观主义的典型表现可见于探讨我们有关人类头脑机制的主观知识的各种企图中,流毒远播,社会研究的绝大多数分支概莫能外。这其中主要的动机是为了回避 “内省”(introspection)的知识。这种动机贯穿于孔德对内省的可能性的否定,创建所谓“客观心理学”的形形色色的尝试,华生的行为主义与纽拉特的“物理学至上主义”。行为主义者或物理学至上论者在研究人类行为时,试图用严格的自然科学语言来定义人类对事物的反应。在这其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的趋势,即力图不考虑社会中质的现象,而是按照自然科学的榜样只考虑社会中量的、可计算的现象。与这种客观主义特征密切相关的,是唯科学主义立场方法论上的集体主义特征。所谓集体主义就是它倾向于把社会或经济、资本主义或特定的产业、阶级与国家这些对象看作为一个具有严格规定性的客体,而观察者通过观察其整体运行就能发现各种严密的规律。它的荒谬在于,普通人为了解释个别现象之间的联系而建构的临时性的理论与模式被它错当成了事实。这种错误屡见不鲜的表现形式就是各式各样有关“社会”或“集体”意识的理论。结果这些理论家们就成了“观念实在论”谬误的牺牲品,他们想当然地以为,既然存在着普遍使用的概念,就一定也存在着相应的既定对象。哈耶克认为,“从整体上把握社会现象的努力,在获得一种远距离的完整视野的愿望中,有着最典型的表现。人们希望这可以使那些在近距离中晦黯不明的规律暴露出来。”(第53页)他把这种远距离的完整视野称为“宏观视野”,有时也戏称为望远镜视野。说到唯科学主义立场的历史主义特征,相对而言,这要显得复杂一些。德国思想史大家梅尼克曾对早期的历史学派的发展做过精湛的研究。历史学派主要是针对18世纪那种概括的与实用主义的理论倾向而兴起的,它强调历史现象的惟一性,认为只有从发生学的角度将它们视作众多因素在时间长河里相互作用的结果,才能加以理解。然后晚出的历史主义由于受到唯科学主义风气的强烈影响,逐渐将历史看作是对社会的经验研究,其目的是为了从中产生出终极性的原则。“把历史所研究的复合体视为既定整体,这种幼稚的观点,自然而然导致了如下观念:对它们的观察能够揭示这些整体的发展‘规律’。”(第74页)

  在考察唯科学主义立场的历史作用时,哈耶克娓娓道来,时不时地妙语迭出。在批驳唯科学主义立场的傲慢时,他说:“当人们沿着一条给他们带来巨大胜利的道路继续走下去时,他们也有可能陷入最深的谬误。”(第113页)在追溯唯科学主义立场的来源时,哈耶克一直将它溯源到了法国大革命。他说,法国大革命带来了三个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后果,第一个是旧制度的崩溃要求立刻运用理性的全部知识;第二个后果是旧的教育制度被彻底摧毁并在其废墟上建立了全新的制度;第三个更为具体的后果是成立了巴黎综合工科学院。这些后果深深影响了整个下一代人的世界观。它给一般人们造成了一种不可阻挡的印象,即人类的理性能力不存在局限性,人类可以控制在往昔一直压制着他们的一切力量。

  可以想象,巴黎综合工科学院的全部教学围绕着一个目的,即在实践中的运用,具体地说,是以军事或市政工程师的身份运用知识服务于社会。巴黎综合工科学院造成了后世可恰如其分地称之为实证主义或空想社会主义的运动,圣西门是其中当仁不让的风云人物。关于此公,哈耶克在文中有许多令人忍俊不禁、令人捧腹的描述。他以拉伯雷式的文笔勾划了圣西门一生的传奇与恢宏的事业。哈耶克认为,圣西门在《十九世纪科学著作概说》中“第一次把现代科学组织者的几乎所有特点集于一身。对物理主义和采用‘物理语言’的热情,统一科学并使其成为道德基础的努力,对一切‘神学的’即拟人论的推理方式的蔑视,组织别人的工作的欲望(特别是通过编一部伟大的百科全书),用普遍的科学方式规划生活的愿望,无不表现其中”。(第140-141页)哈耶克认为,此书堪称第一部最重要的科学反革命文献。

  哈耶克明确指出,圣西门主义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且它的影响并不局限于社会与政治理论中,它在文学与艺术界的影响甚至要强大得多。例如,它在法国影响了乔治·桑、巴尔扎克、雨果、欧仁·苏与柏辽兹等等。而在英国它则影响了卡莱尔、穆勒等。不过在哈耶克看来,受影响最深的还是德国。甚至老年哥德也受到了影响,最起码是被引起了注意。而整个德国文学界更是如饥似渴地吸收着它所赠予的营养。更为重要的是,圣西门主义者与青年黑格尔派之间所产生的奇特姻缘。虽然少有人知,但确实整个19世纪都感受到了这种奇特姻缘的深入的影响。当时的德国人格伦曾为此评论说“圣西门主义就像一枚开裂的豆荚,它的外壳消失了,每一粒种子却分别在各处找到了土壤并生根发芽。”

  孔德是圣西门的学生与追随者,当他在1817年担任圣西门的秘书时,他才19岁。他不仅更简洁有力地表达了圣西门原本散漫芜杂的思想,而且大大地推进了他的思想。在哈耶克看来,孔德与乃师圣西门一样,在科学的反革命事业与对理性的滥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孔德将社会学划分为静态社会学与动态社会学,前者研究社会现象的共存规律,后者研究社会的必然进化过程中的顺序规律。动态社会学阐述了三阶段规律,即从神学阶段经由形而上学阶段向实证阶段的发展规律。哈耶克认为孔德的这种思想的最大的荒谬之处在于,“它虽然明确承认个人头脑的互动可以产生出某些高于个人头脑的成就的东西,然而它又声称这种个人头脑不但能够从整体上把握这一发展,认识它的运行原理甚至它必然遵循的过程,而且能够控制和支配它,从而改进其未受到控制的机制。”它之所以如此荒谬,是因为它建立在那种荒唐的幻觉之上,即把精神现象当作像物理现象那种意义上的客观事物来对它进行观察与控制。

  在第三部分,哈耶克探讨了在孔德的理论与黑格尔哲学之间暗通款曲的方面。他注意到,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大批大批的社会思想家在他们自己的思想中将孔德与黑格尔的思想联姻在了一起。这样的名单可以开出一大串,并且遍及各国。哈耶克相信,这两位的共同思想来源于开近代心智哲学先河的笛卡尔。因为“正是笛卡尔,第一次把研究物理学的现象主义或感觉主义方法这些显然互不相容的东西,同有关人类的任务和功能的理性主义观点结合在了一起。”(第249页)而孔德和黑格尔正是这样认为的,即社会研究的核心目标是建立一种囊括全人类的普遍历史学,他们所追求的规律首先是人类思维的发展规律。正是在他们的影响下,历史哲学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享有了巨大的声望,它们赋予了历史过程以某种可以理解的意义并武断地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的所谓明确的命运。科学的反革命与对理性的滥用,其后果是令人触目惊心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社会的基础受到了质疑,历史宿命论和伦理学相对主义成了主流传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49#
发表于 2010-11-2 16:47:26 | 只看该作者

re:占楼一天啦?离T版的5天神勇记录差远了。...

占楼一天啦?离T版的5天神勇记录差远了。
OK,抢。
读后感:哲学本来和八卦一样,茶余饭后用,挺有趣。但是有的时候,也很无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50#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 19:03:27 | 只看该作者

re:云帅说你潦草,我再加一句粗糙。面对哲人,...

云帅说你潦草,我再加一句粗糙。面对哲人,老T不免已经陷入反思中,当然他不会主动跑来说,我转的这些文章让他有所获益,因为抹不开面子,只有你还在这硬撑,有兴趣,能谦卑点就去看看这些文章吧,W. C. 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海德格尔对科学与哲学关系的思考》,《21世纪生命伦理学展望》,《现代生物技术伦理价值冲突的哲学思考》,《试论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51#
发表于 2010-11-2 22:52:39 | 只看该作者

re:俺出差中。看完了你转的文章。特别是看到“...

俺出差中。看完了你转的文章。特别是看到“在考察唯科学主义立场的历史作用时,哈耶克娓娓道来,时不时地妙语迭出。”时,我不禁笑了。

读后感(比秋爸爸更粗糙、更粗暴):哲学真是很扯的。在科学面前,哲学就是糊墙的、补洞的。

忘了谁说的了,大意是“哲学之于科学,好比鸟类学之于鸟类”,妙。中学的时候就强烈怀疑自然辩证法对科学是否能起到指导作用,到现在确认了,一点用都没有。

今天在飞机上,仔细看完了爱德华兹做试管婴儿的这么些年曲折过程详解,更加确信了。科学本身,自有其独立的、不动声色的、冷峻的美感,它根本可以和哲学一点关系没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52#
发表于 2010-11-2 23:00:14 | 只看该作者

re:这句话我同意,科学可以和哲学一点关系都没...

这句话我同意,科学可以和哲学一点关系都没有,纯客观的。

具体到生活中,是科学让我们生活得更美好,还是哲学,关系还是有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53#
发表于 2010-11-2 23:02:00 | 只看该作者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燕原...

下面引用由[U]燕原[/U]发表的内容:

具体到生活中,是科学让我们生活得更美好,还是哲学,关系还是有的。


是科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54#
发表于 2010-11-3 08:45:23 | 只看该作者

re:哲学还是有意义,不过俺对此是外行,仅限于...

哲学还是有意义,不过俺对此是外行,仅限于看《纸牌的秘密》这个级别。而且感觉最吸引人的是人类的想象力和对自身命运的无限好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55#
 楼主| 发表于 2010-11-3 09:19:35 | 只看该作者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th...

下面引用由[U]thankstoyilin[/U]发表的内容:

俺出差中。看完了你转的文章。特别是看到“在考察唯科学主义立场的历史作用时,哈耶克娓娓道来,时不时地妙语迭出。”时,我不禁笑了。

读后感(比秋爸爸更粗糙、更粗暴):哲学真是很扯的。在科学面前,哲...



“科学本身,自有其独立的、不动声色的、冷峻的美感,它根本可以和哲学一点关系没有。”一不小心老T就漏勺了,科学是独立的,你还要加个“冷峻的美感”,这就哲学了。“科学让生活美好”,奋不顾身,以粗糙为荣了,能否美好不是科学本身说了算,要哲学把关后才能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56#
 楼主| 发表于 2010-11-3 09:40:17 | 只看该作者

re:美国那个拒绝接受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和生活方...

美国那个拒绝接受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和生活方式的Amish村庄里面的人,他们自身是否就意识到不美好了?中世纪之前没有现代科学文明成果的人类的生活是否就不美好了?“科学让生活美好”是个伪命题!一边否认科学与哲学没关系,一边又要屁颠颠把科学与美好靠在一起,这才让偶“忍不住笑了”,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57#
发表于 2010-11-3 09:55:24 | 只看该作者

re:T版对科学的崇拜到了迷信的地步,到了不可...

T版对科学的崇拜到了迷信的地步,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一个真正有科学研究精神的的人,一个真正有科学创新精神的人,一定是有哲学思维意识的人。从西方学术史看,科学是哲学的衍生物。后来,科学独立为与哲学并行的学科,但即便如此,现代西方哲学中还有科学哲学,是专门研究有关科学的理论。这种理论研究了科学的历史,为科学总结了许多理论模型。

再者,哲学是人类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是使人崇高起来的一门学问。从某种意义上说,哲学不具有或很少具有“现世”用途。有人认为,离开哲学,各门学科也可以发展得很好,或者会更好。T版们尤其如此!哲学并不关注各门学科中实例、概念或定理的具体内容,它所关注的,是这些具体科学的“基本常识”,或是其中被人们惯常使用因而视作理所当然的概念、准则、定律等。这包括:促使它们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它们在哪些范围上有效?它们是否已经是这门具体学科中所要求的足够的基本前提?它们对人有什么意义?等等。以及将这些疑问运用于哲学自身。没有仰望星空的心灵感悟,没有追寻灵性的哲学思辨,科学只是工具性的,对于个体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因为对于许多个体,他只要用点钱物,用点心机,用点时间,就可以拥有科学,使用科学。真正的科学,是靠创新去推动,是靠人文精神去定夺其走向的。这样,人才是科学的主体。这样,科学才是有人文精神的学科。这样的科学,才是人类的科学,才是人类朋友的科学。

从T版的诸多帖子来看,T版之所以偏执,就是缺乏一种宏观的哲学判断意识,就是缺乏具有自主意识的开放视野和融通胸怀,缺乏一种对接受的对象与视点的主体审视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讲,T版只是一个博览群书的百事通,不是一个博采众家之长熔冶一己创见的思考者、批判者,更不是驾驭全局、兼容个体的群体引领者和研新带头人。

在杭州小聚时,我不止一次虔诚、近乎谦卑地叹息:T版是脑袋特别好使、做事特别用心、待人特别至诚的人,本来具备了干一番大事业的天资,但由于其思维狭隘与思想执拗,其能量远没有得到释放,其作为远没有得到发挥。说真的,我自己是天分有限,加上天性疏懒,现在到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地步,所以,特别渴望自己的好兄弟登高望远,成就卓越。不是说T版现在不成功,实际上,要说起来,T版现实上是有诸多骄人的业绩,只是,只是,如果还是这么狭隘、偏执,不会走得多远。

从这一点上讲,别看山林在论坛上貌似“愤青”,其实在现实中,山林更有一种大气与融通,这是我和T版所欠缺的。因为珠海一聚,结成“三个火枪手”,自然不免放在一起比较。山林有帅才,具有领导者格局,而T版如不能脱胎换骨,总不免将才格局,适合作独当一面的独立支队司令。我自己则只是执行者、协调者这样的干事长、幕僚长的角色,被人当枪使,为人作嫁衣。

说得远了,从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可以讲到性格、命运,这就是文科生。说得荒谬,请T版见谅,但我本意是真诚的,而且相信T版只要多一点融通一定可以越飞越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58#
 楼主| 发表于 2010-11-3 10:03:46 | 只看该作者

re:云帅不鸣,一鸣便要惊人。后面对我的浮夸,...

云帅不鸣,一鸣便要惊人。后面对我的浮夸,有点诚惶诚恐,但从本贴阵营角度来领受,有点飘飘然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59#
 楼主| 发表于 2010-11-3 10:11:08 | 只看该作者

re:同时谢谢云帅用缜密的逻辑和辩证,对“能否...

同时谢谢云帅用缜密的逻辑和辩证,对“能否美好不是科学本身说了算,要哲学把关后才能算。”给予了气势磅礴的佐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0#
发表于 2010-11-3 10:53:37 | 只看该作者

re:757楼,气势磅礴!我读了之后有...

757楼,气势磅礴!

我读了之后有种喝了二锅头的感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6-2 05:24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