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这两天一直在拜读费孝通先生的大作《...
这两天一直在拜读费孝通先生的大作《江村经济》,受益匪浅。
农村是中国的根本。在中国,把握了农村,就成功了一大半,这也是毛主席能够领导共产党建立新政权的核心思想,诸如农村包围城市和土地改革即是这一思想具体的应用实例。
现在,中国经济走在十字路口,但方向已经选择了。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必然要转向以消费为导向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而中国的消费主力军是农村人口。要激发农村的消费潜力,两个条件是必须的,即农村人口赚钱的能力和免除后顾之忧的社会保障体系。否则农村人口有钱也不敢花,因为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和农业经济一直把储蓄和积攒视为美德,其实也是不得已的抗风险手段,这在1970年之前出生的农村人口中依然是根深蒂固的观念。但随着新一代尤其是80后农村人口逐渐进入主流,农村的消费观念在转变。
光读书是无法了解现实生活的。
我认识来自湖南的姐弟三人,大姐、二姐和小弟。他们在高中毕业前后相继离开湖南农村老家,到珠海工作。但城市给她们什么了呢,高于当地水平的工资,开阔眼界,思想得到解放,交际圈子的扩大,城市生活的便利。这是我跟她们接触得来的结论,但若说到准确,问卷调查和访谈是必要的手段,而且必须有量化的分析,否则,如此定性的空谈是缺乏说服力的。
我准备到一个村庄去实地调研,研究这个村庄里面居民的生计及其成因。一个村庄里有注册的居民,即户口在本村的人们,还有外来人口,即户口不在本村但在本村生活。人们为什么离开本村,为什么外地人来到本村,这背后的驱动力之一必是经济动力,即赚钱机会。农村人口的流动是表象,真实动因之一是经济效益。这里,我非常喜欢Paul Samuelson的经济学观点,即人们利用有限的资源来寻求最大的满足,这是经济学最本质的东西。
当然,在经济学范畴,任何东西都要货币化,否则无法进行分析和比较。在城里,每个月可以赚1500元;在老家的工厂,每个月可以赚1200元;城市的生活成本要比农村高,如果按照每月的积蓄计算,在城市反而没有在农村赚钱多。在这种情况下,留在城市的意义在哪里呢。这是需要调查才能给出量化的结论。
感想很多,要做的事儿也很多。
毛主席说的好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我的意愿是,通过实地调查可以了解农村里发生的事儿,依次来推演未来的趋势,以及探寻在农村的发展过程中,我本人可以做些什么实事。现在课堂的教科书,清一色是欧美出版的英文书籍,里面的理论和概念固然值得我们学习,但总觉得缺乏中国本土的元素,隔靴搔痒之感甚巨。我大胆地臆想,如果能够让大学生在读书期间,深入乡村做实地调查,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这种学习模式不是好过教室里啃书本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