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石头学了一部分的会计学了,和我谈财务监督...
石头学了一部分的会计学了,和我谈财务监督的问题。
他学过的东西能用浅显的语言和没有学过的妈妈谈,并且还能结合他能结合的实际这是我一直期望的。
我们谈得很愉快,第一次谈和他专业有关的东西,谈得很愉快。
做中饭的时候他过来站在我身边:“妈妈,你天天这样为我做饭,真的是很辛苦的。”
“我不觉得啊。”
“我总在想妈妈为我那么辛苦,以后如果不能报答妈妈是太不应该的事情。”
“我反倒不希望你这样想的,为什么要给自己这样沉重的包袱呢。”
“你真的为我做了很多,而且我也听到很多父母都对孩子说:你这样怎么对得起我啊!”
“别人怎么想是别人的事情,妈妈想的是父母为孩子做是不应该抱一定要回报的想法的。其实上轮下接,妈妈的父母,你的爷爷奶奶也是这样对妈妈对你爸爸的。父母对孩子是本能也是责任,当然孩子应该怎么对父母也是有底线的。我想说的是如果父母总是在孩子面前提醒父母是需要回报的,会让孩子的世界观有问题。我不想这样。”
“我也想过,从小生活在一个做了什么就需要回报的环境下的人,长大了是不想为别人付出的,太功利了。不过妈妈,我会努力,我不会让你失望。”
“妈妈还是那句话,你要轻松一些,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
“妈妈,你看英国王子大婚的新闻了吧。”
“看了,很童话的婚礼。”
“英国皇室的婚礼真的是举世瞩目啊。”
“是啊。”
“其实现在英国已经不那么举足轻重了,没有美国重要了。”
“经济上和军事上是的。”
“不过如果我到英国去留学可不能公开说这样的话,也许会得罪了很多英国人,虽然这是事实。”
“你有没有发现,是事实的东西也不见得都能说出来的。”
“我和同学相处多了,就是发现了这一点,什么事最好都不要直接说出来,尤其牵涉到对一个人的评价的。”
“是的,我也发现了,不过我发现的时候年龄比你大多了。我现在知道尽量少用最、特别等等的词,尽量模糊一点。”
“赞同,只能是边生活边学习吧。”
“妈妈,你看了《放牛班的春天》有什么感触?”
“一下子还说不上来,反正挺让人感动的,这个代课老师真的很棒。”
“我想到了我后来的初中班主任,和同学的关系很差,结果最后的时候我们班的班风很不好。”
“我也记得你那个班主任,对你是很不错的,不过我感觉她不太会和同学谈心。”
“电影里的代课老师总是去发掘孩子的闪光点,在他眼里孩子们都是好的,认定他们是会有出息的。可是我们那个老师总是当着我们全班同学的面说谁谁谁别想考高中了,谁谁谁将来会怎么样,这样挺伤人的。我那个时候都感觉虽然没有说到我,但也和说到我是一样了。”
“你当时就这么感觉了么?”
“是啊,我现在还清楚记得有一次老师是说YY的,但是我就是觉得好像是说我了,然后我就想我才不配合你搞好班级工作呢。”
“我能理解你的感受。”
“妈妈我老想如果是你当我的中学班主任的话,可能我们这个班会很好,因为我相信你能激发我们的信心的。”
“小子,给妈妈的评价很高哦。”
“还有妈妈,这两天国际上是王子结婚,国内有个重要新闻你在关注的吧?”
“什么新闻?”
“陈光标的。他没有评上首善。”
“我注意到了,他好像也发了一个声明。”
“我虽然不喜欢他的慈善方式,但是我看到有些人这样对他,我是不赞同的。”这时石头摆了摆手,眉头也邹在一起,看来是非常认真的。
“我和你有同感。”
“有些人自己什么都不做,但是尽挑别人的毛病。不管怎么样,我们要肯定一个人曾经做过的好事,他做得不好的地方我们应该是用善意的态度指出。”
“你说的非常好,妈妈赞同你的观点。这年头做点好事都不容易,何况是想做慈善家呢。”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对桌前两天发给我的她的亲身经历,贴在下面给石头看:
跟西方人比做数学题或财会题,肯定是中国人灵的,但是应该看到的是,人家的演讲能力、动手能力、音体美、团队合作等是比中国人有普遍优势的。当然还有,称赞别人的能力,这种称赞不是言不由衷的恭维,而是擅于发现和肯定别人的长处。
以前我在西方一家媒体公司实习过(你觉得奇怪吧,呵呵),当时每个人要自己制作一个小片子,然后放映出来让大家评论,评论的基本是赞扬为主,建议为辅,重在鼓励。记得当时有个人制作的实在是不怎么样,好像都挑不出来有什么可取之处,但一个西方人评价这部片子打出的开场字幕字体选择得非常优美,我对这事印象颇深,就是凡事都有价值,我们要用心去发现。
中国人是长于批评的。看到你说手上拿着于丹的书,笑了。我还以为你都不敢看于丹的书了呢。我不仅喜欢她的文章她的演讲,也喜欢她对待批评的情怀,以前给你摘过的,再摘一遍:
现实生活中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关照事物,会得到不同的景观,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永远只是盲人摸象,而且是无法克服的局限。而我们彼此又是无法说服和替代的--明白了这个,就会站在他人的角度去体会他的愤怒甚至恶意。比如,总有人说我,你怎么能这么讲国学经典呢?我也是中文系古典文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我很清楚从古典文学的角度不能这么讲;可我同时也是学大众传播的博士,我是站在大众传播学的角度谈个人的感悟,而不是系统化研究。但是,人家是站在一个古典文学研究者的角度看这个问题的。这么一想,他也是很真诚的。凡是真诚的表达都是值得尊重的--你觉得还有什么不可宽恕的呢?
过一种简单的生活,一种轻松的生活,只是做一种适合自己的选择,而不要当成是“退而求其次”,不是这样的。不拼命,不是意味着你就不努力了,也不是这样的,只是说,没有必要一味的去挑战自己的极限,特别是生理上的极限,没必要一生都跟自己的弱点较劲弄得自己非常不快乐。拿石头来说,他的身体容易疲劳,他容易紧张,他容易焦虑,即使别人不给他压力,他也会自己给自己压力,那么他缺少的不是“自觉性”,相反他应该学会放松一些,他绝不应该过作息时间黑白颠倒的生活,那对他的身体很不利,对他的后代也不利,如此就算“成功”也是不值得的。我是这么认为的。
我高中时的巨大压力来自于总是想一个问题:“考不上大学怎么办?”复读一年对我来说是不能想象的,这念头折磨得我念不下去书。当然现在我完全释然了,考不上就考不上呗,复读一年就复读一年呗,那么多人第一年没考上,第二年上了重点大学,你说谁是“成功”的呢?多年之后谁管你是哪一级的学生啊?甚至没人在意你是哪个学校的。想出国,签证拿不下来就拿不下来,过一阵子再去签就是了。再说张朝阳吧,不知道他现在怎么说,反正十几年前他说过,如果他留在美国,他绝不可能象在中国一样成功,可是对于当时留在美国的同学来说,他打道回府也未尝不是一种失败啊。如果我一早就明白这些道理,人生会轻松和快乐许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