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查看: 5014|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青春期话题系列(微信推送消息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4-26 09:49: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何子 于 2015-6-9 19:06 编辑

青春期话题①|社交和独处

前言:

为探讨谱系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以琳青少年心理健康微群”一时热聊中。高功能自闭症或阿斯伯格孩子大多数都参加了普校的融合教育,有的甚至走进了大学的校园。但是还是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尤其是在社交方面。

有的家长反映:当孩子得不到同伴的认同和关注时,就会很难过失落,甚至焦虑抑郁。想一想:如果一位谱系青少年社交动机已经很强烈了,但是社交技能依然跟不上,心智水平依然不足,那么过多的社交机会只会使他体验到挫败感。如果这个孩子还不知道如何打发一个人的时光,那么难免焦虑难耐,失落崩溃了。

那么社交和独处能力就值得我们深思一番了。



方姐:

我想对年轻的家长说:不要强求孩子去和他人交往,我们这样的要求会强化孩子一定要和别人有交集的想法,而事实这是很困难的事。这是我到石头上大学才强烈地意识到的,但可惜时光已经不可追悔了。

让自闭症的孩子能够好好独处比和推他与人交往不知道重要多少。很多烦恼是他小时候我们过多地推他和别人交往,造成了惯性而引起的。

交往中,我只要石头能够保持礼节。从大学开始我一直努力改变。

大家都知道石头有个外号:“石三迷”——迷官、迷权,迷财。
为什么会有这三迷,因为他觉得有了这些什么事他就都可以解决了,这便是自闭症的思维。而我们又教导他要怎么和别人相处,鼓励去相处,希望他和别人一样。他的压力特别大,于是更加三迷,以期解决所有问题。

可以说是我们逼他成迷。

哈哈妈妈:

家长要能领悟到这一步并不容易。我折腾那么多年,去学校去幼儿园,天天带着一帮娃玩,而哈哈站在一边接受我焦虑渴求他融入的目光,够苦的。
上一个寒假我又努力搞了几次活动,但越来越清醒了,强推是没用的。

T版:
说句“偷懒”的话,我之前就觉得强行追求融合是很费劲的。我们争取多给乐乐一些群体活动机会,比如篮球课、羽毛球课,能融多少是多少。然后,带他打羽毛球、乒乓球、游泳,争取让他能有感兴趣的事可以从事。

方老师:

大石头也说要让石头独处,享受独处。但是大石头忽略了他如何独处也是要教的。
所以各位年轻的家长,你要教孩子如何独处,也就是T版说的兴趣,无论体育,无论音乐,绘画,阅读等。有能力的孩子阅读很重要,他可以享受看书就太好了。

去年给石头请私人教练学游泳,八爷自己竟然说游泳姿势不够好,也要去学。这样就是父子加上石头的老同学刘源一起去学。这是大石头第一次自始至终陪石头学完一个东西。回来感慨很多,知道儿子很多地方有死穴,知道儿子那么努力去学但是很多真的是不能达到的。比如蛙泳可以,自由泳很难,他很难协调。

石头会健身和游泳后,去锻炼时自信了很多

我去年也逼大石头陪石头打乒乓球。篮球和足球对石头没门,但是乒乓球和羽毛球是可以的。石头的一个同学陪他打。

刘源在我鼓动下,陪石头打羽毛球。我给石头准备了尤尼克斯的球拍送到香港。他现在每周都和同学去打,打的不好有几个来回也没有关系。

然后石头喜欢单车,我让他加入单车协会。我设想可以来个单车群骑,反正骑车,也不需要说太多的话。

哈哈妈妈:

我带着孩子,没有交往目的的旅游、运动,聊天都很放松美好。带目的性的融合交往,和其他同龄人一起的就沮丧了,影响了我的情绪也影响了孩子。

冯版:

我一直有这个看法:你们对石头做了很多也逼了很多,一点没错。因为你们自己也在不断反省。但是我不会完全学你们对石头的做法,或是T版对儿子的做法,因为臣妾做不到。

我只能按我们自己的能力和闻森的能力去做。没去推学习,没去推社交,没玩任何体育,基本上是放和散。可是我们越来越放心,因为闻森越来越适应于自己的生活方式,这就是我的最重要的目标:是他找到并感到舒服的方式。尽管从康复角度来说,我们不光不脱帽,而且越戴越舒服了。

但是如果我儿子是石头,我也不会这样的。还是我的话,没有对不对,只有合适不合适的。


方老师:
看了那么多孩子,无论石头、越越、小玄,劲儿,或者康康,有一致性的是:规矩是要做的。要让孩子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对人有礼貌、有善心,能力所能及给人爱。

这也是我想对年轻家长说的:
第一、服从是很重要的。我情愿孩子服从,也不要他反叛,因为他是自闭症。

第二、一定要让做孩子家务。孩子通过干活不仅仅是学会自理,更是能体谅父母的付出。我们的孩子光听和看是不行的,一定要体验才会真正触及。他学习做饭,就知道做一个菜多么不容易。他学会洗衣服、换被套就知道这些活要花时间。

冯版:
一直以来大家总说自闭症核心之一是与人的交往,所以都想找伙伴,有些人叫"贵人",认为只要和同龄人玩在一起就能攻克核心了。但是我的理解不完全这样。

当然能和同龄人交往肯定好,但是如果他做不到呢?就没希望了?

我的看法是:其实成人后我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却不是同龄人了,而是你的上司或年长的人。所以我要求儿子你可以不和同龄人交往,包括学校的同学,但是你必须绝对尊重和遵守老师和职工,如果他冒犯了他们,我不会姑息的。但是我可以完全不去推他去社交。


后记:

每一个孩子是不一样的,每一个家庭也是不一样的,就像小玄爸爸说的:“我们手里都有难题,但题不一样,解法也不一样。”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做适合孩子的事,就是最佳的解法。“孩子内心的健康快乐,能够平稳地生活”,希望我们都能得到这个“标准答案”。

2#
发表于 2015-4-27 12:36:00 | 只看该作者
一群了不起的父母,给了我们这些后来人那么多的宝贵经验。我儿子现在就不会和同学玩在一起,在家也不和弟弟妹妹玩在一起,所以他的青春期肯定更不会和同龄人玩在一起(其实成人后我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却不是同龄人了,而是你的上司或年长的人。所以我要求儿子你可以不和同龄人交往,包括学校的同学,但是你必须绝对尊重和遵守老师和职工,如果他冒犯了他们,我不会姑息的。但是我可以完全不去推他去社交。)谢谢冯版的建议。向你们这些先驱致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5-4-27 23:33:29 | 只看该作者
看了楼主的话题,忽然想到一篇微信文章。教育,就是帮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命方式。说的真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5-5-28 10:06:5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让孩子快乐平和得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5-6-2 17:08:15 | 只看该作者
收获很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5-6-9 18:56: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何子 于 2015-6-9 19:02 编辑

青春期话题 ② | 攻心为上(一)"Right,Wrong and Needed"

写在前面

冯斌【以琳论坛ID:bingfen2000】: 美籍华人。他是美国一名自闭症高二学生的父亲,他是《阿斯伯格综合症》一书的译者(之一),他是以琳论坛的志愿者(曾经的总版主)。

冯斌勤于学习和思考,并且笔耕不辍。他在以琳“我家宝贝进步了”专栏中,以“林中的鸟儿叫不停”为主题写下了自己干预教育儿子闻森过程中的心得,成为许多家长跟读的热贴。

陪伴着闻森渐渐成长的过程中,冯斌坚持”攻心为上“是可以随着孩子年龄和认识越来越进步而需要越来越重视的一个原则。这个“心”就是指孩子的ASD心理特征,涉及认知、思考、交往,情绪情感等各个方面,ASD孩子不是心理问题,孩子各种表现都可以从中追本溯源。他认为:家长对孩子的认知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没有这一步,家长就无法接纳和理解孩子的行为,容易形成错误的判断。这是“知”。第二步当然是干预和教育,需要找到对策并进行实践。这就是“行”。知行合一,方是解决之道。

在ASD的世界里,世界非黑即白,事情非对即错。而这个世界偏偏是灰色系的。一件事可以用多样的角度和观点来分析,得出的结论也会是不一样的。我们来看看,冯斌怎么利用儿子的兴趣点,采用历史事实,帮助闻森在绝对化的二维世界里建立起另一个维度的。[/
size]


天安培到哈佛演讲,那些准备以久的韩裔学生抓住机会就问安培对慰安妇的看法,结果这个混蛋竟然说慰安妇是当时人口贩卖的牺牲品。 我也知道这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可这么无耻还是让我气炸了肺,忍不住在电视机前怒骂。

闻森在边上做作业,听到了我这么激动就来问怎么回事。安培访美前我就和他说过,很多华侨、韩侨、还有美国的二战老兵团体都在等:这个好斗的安培会不会在今年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时候,作为日本首相会不会明确对日本的战争责任表示些歉意和谢罪呢?

这个是闻森知道的历史事实:日本战后被实际上惩罚的战犯很少,除了的很少数的几个被绞死外,大部分都被赦免了,甚至没被起诉。比如说不久前我们看的电影<unbroken>里那个日军典狱长的原型,而相比之下的是德国不但全民反省,总理在以色列下跪,而且对纳粹凶手穷追不放。不久前还有个90多岁的前集中营狱吏被挖了出了,还是要面临法庭审讯。

日本不但没有被追查,日本政府还始终不肯明确地表示对战争的责任和悔恨,甚至在慰安妇这样事情上,她们实际上是日本皇军的性奴。日本政府一直在为自己辩护和敷衍,这和德国的反差实在让人看不下去,就连德国首相访问日本,还在劝日本正视过去的历史责任,但日本政府还是置之不理。这背后的根本原因是美国背后给日本撑腰。

我和闻森讨论过好几次,因为他习惯性地在网上搜索德国和日本的二战战犯的名单,所以他很了解多少日本战犯被处死和坐牢。而这最初的原因来自当时美国在日本的占领军统帅麦克阿瑟用来拉拢日本,名义上是为了尽快结束敌对,重建和平,而实质上是美国看中的是日本的战略地位,把日本建成美国在远东的桥头堡,用来对抗苏联,中国和北朝鲜的势力。

但是美国这样做,对这么多被日本侵略和蹂躏的亚洲国家,甚至对无数死于太平洋战场的美军烈士和老兵,还包括被虐待的美军战俘们,是绝对不公正的,而这恰恰也是闻森转不过弯的障碍。

对闻森来说,正义和邪恶,对的和错的,反法西斯和法西斯,从来是也应该是一直水火不相容的。“正邪自古如冰炭”,不是站在这边就是站在那边,黑白必须分明,对错不能含糊。

但是,就这个历史和当前的事实来说,美国是一个双重标准,一方面对德国纳粹的穷追不舍,一方面是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宽恕和放纵。当我向闻森披露出这个事实的时候,他的困惑是可想而知,也是不出所料的,

闻森的天生的价值观就是黑的和白的,你要么这样,要么那样。他以这样的模式来看他周围所有的一切,也是他自己生活中的核心。

但是,真实的世界不会是围棋天地,所以有机会让他看看人们不会完全地永远地只是用对的和错的来想问题的,来做事情的。

在绝对的对和错之间,我们还常常要根据具体情况和我们自己的需要,做一些可能不是那么地对,也不是那么地错的事情,我把这叫作:“需要”。

我们在闻森那样狭隘的兴趣里找到了有时侯人们必须要做那些偏离了对和错概念的事情。最初的一个历史事实我们讨论的是:当初二战开始的前几年,为什么罗斯福总统顶住邱吉尔和斯大林的压力,迟迟不向法西斯宣战,一直到了珍珠港事件后才被迫地加入战争?

他很清楚地知道不能让法西斯得逞的,而且德国在攻克欧洲和苏联后,必然会来进攻美国,但是美国国内的大部分民众不希望介入战争。他们看成是欧洲大陆的战争,离美国相隔大洋,而且因为战争的军火生意兴隆,老板工人们一起开心发财。罗斯福总统知道即使他想要宣战,国会也通不过的。

闻森就说,因为美国迟了这几年参战,很多犹太人或许可以不死的。我说,但是罗斯福是美国的总统不是犹太人的总统啊,他迟了几年才参战,不仅让美国赚了很多钱,也让很多美国年轻人晚了一些去送死。各人会根据各人的立场得出不同的结论。而对当时的罗斯福总统来说,还不光是要做得对还是做的错了的问题,却是一个他不得不做,实际上需要他做的事情。

我们在黑白分明的对和错的对立概念之间,又引入了一个新的范畴,叫“需要”。所以,这同样地来解释了为什么美国会宽恕日本那么多的战犯,为什么会以牺牲亚洲其它国家人民的感情为代价来偏护日本。因为美国需要来拉拢日本,用来制约那个从来不安分的俄国,那个现在也不想安分的中国,还有那个老觉得自己有本事不安分的北朝鲜。这是美国自己的利益需要,所以它把关于日本在二战中的历史责任掩盖了下去。

本来美国政府从来就宣称自己最大的利益就是美国自己的利益,所以他可以逐利而忘义,并没有什么奇怪,

对于闻森来说,我们从历史里挖出的这些活生生的例子,是会有很大的作用的。这让他至少明白人们看待事情不会只用对和错两个对立面,让他能从这两极之外用另一个角度来看问题,这最终会改变他的刻板思维和行为的。

微信平台五月四日推送了本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5-6-9 19:15: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何子 于 2015-6-9 19:35 编辑

青春期话题 ③ | 攻心为上(二)”外卖“、”堂吃“还是”需要回去”


森这样的年纪,尽管已经锻炼成了一定的可变通性,但是骨子里还是希望有一个他熟悉了的有规律的生活轨道,像火车一样地循规蹈矩。如同他小时候最喜欢火车玩具的轨道一样,大了以后没有轨道可玩,但他自己会从生活中找到那些熟悉的轨迹,在心中给自己铺设铁轨。

就在两分钟前,闻森放学回家,进门见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今天我们能留在店里吃,还是又得买回来家里吃?”

事情的由来是这样的:

闻森每两周和他的精神科医生面谈一次,已经有好几年了,雷打不动。主要原因是他和徐医生比较融洽,而且现在我是不抱以任何治疗的目的,就是希望闻森有个成年人能够坐下来交谈,培养他和精神科类医生的熟悉度和亲近感。当然徐医生也会根据他的观察和经验,帮闻森在学习思维、语言和行为上作一些改进,所以双方都没压力。这是闻森乐于去的最主要原因。

另一个对闻森自己来说,更主要的动力是医生诊所对街的那家港式茶餐厅,里面做的干炒牛河是闻森最喜欢的食物,也是对他来说去徐医生那里的主要动力。我们过去常常从医生处出来,就在那里吃饭。

那时候他妹妹还小,而且还很喜欢美食,也喜欢那里的咖喱鸡饭,所以也愿意一起去。这固定的每两周一次的生活很快成了闻森的一个习惯。

但是自去年起,妹妹开始了青春期。第一个特征是非常注意起自己的饮食,仔细算计食物热量,坚决拒绝再吃那些油腻的中国饭菜,而且到了星期五常常有自己的社交活动,不再愿意和我们一起去了。

但是,我也不想让女儿一个人在家太久,想争取晚上早点回去。于是,我就和闻森商量我们不在店里吃,买了同样的干炒牛河回家里吃。这样一来,就要他在生活习惯上稍微改一下。

这样偏离闻森熟悉又喜爱的轨道自然是他不乐意的。但是到了这个年纪,他也知道讲理。我不愿意让他妹妹一个人呆家太久,于情于理都对。

闻森知道不能反对,但是也不会欣然接受。所以,我一开始去征求他的意见时,他不无好气地说:“你就决定吧,要外卖就外卖,要堂吃就堂吃。”但是,我不想跟他斗气,还是和他商量:一方面是到了青春期,只要自己能力所能及的,都尽量和他商量。另一方面是闻森自己的认知和思维方面的不足。

我把我们平常考虑问题的范畴分为四个方面:情(人情),理(道理),纪(纪律),法(法规)。

对闻森来说,遵纪守法这两方面都没有问题。人情一项是他的软肋,很难也很少他能主动地从这方面来考虑,所以他情愿我来下个命令。只要妹妹在家就一定要买了外卖回家去吃,他也知道这是为了妹妹的安全。但是,让他主动来说主动来这么想,还不到时候。他要我来下个命令,这样他就来遵守。

但是我不想这样,我就多从”理”上说。我把我们要买了外卖回家吃的理由归结为“需要”。我们在店里吃,还是买了回家吃,取决于我们是否”需要”这样做。

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呢?这样做是从本来是对立的两个选择中,加进去了一个需要他自己来考虑和判断的第三极:“需要”。这也是培养他思维能力的一个可行而且重要的过程,不是由他习惯性地听别人的指令,而是加以他自己的小小的思考和判断。

对于闻森那样长期以来处于专业的特教之中而且他本身现在没有对抗性行为和态度的孩子来说,服从不是一个问题。但是,让他用自己的脑子来思考和判断却是一个弱点和不足。这也是我从这个生活中小小的细节中想要达到的目的。

编后:

”攻心“招术成功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他的某个行为背后到底是怎么想的。冯斌攻心前对儿子闻森可谓是参透其心。

在同样的事情上,谱系孩子的表现可能并不相同。但是,他们的思维特点却有共性。这正是家长们要在自己孩子身上用心观察并思考的。

练一练”读心术“,或者我们在遇问题时,就不会感觉孩子难以理喻:”他为什么做出那样的事呢?“、”我讲了好多遍他好像都懂了,可就为什么遇到问题他还是这样的表现呢“........

也许有一天,我们也能像冯斌那样:”见招拆招,攻心为上“,并且能”出招致胜“。


微信平台5月11日推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5-6-9 19:24: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何子 于 2015-6-9 19:33 编辑

青春期话题④ | 攻心为上(三)太平洋上的警察

导言
世事纷繁,小到吃喝拉撒、衣食住行,大到战争和平、人类未来。这对于谱系的青少年来说,真是一头雾水、难以厘清。他们以不完全的视角、认知理解和心智的不足再加上两极化的刻板的价值判断,得出令人意外的答案,经常“南辕北辙”、“谬以千里”。因此,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时常令人瞠目结舌、不可思议。且看这份大家长的聊天记录——


太平洋上的警察
(根据家长聊天记录选摘整理而成,在此感谢参与的每一位家长!)

话题发起:

田田妈妈:

说说孩子的关注点。田田现在痛恨抽烟,公开场所里遇到吸烟的现象,他会突然发力超速跑,吓四周人一跳。有一天遇到自己学校的人吸烟,他就愤怒地抢了人家的烟,踩碎并训斥人家(田田动手是有选择的,选和他有关系的熟人或同学。)

除了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之外,田田痛恨抽烟还有一个原因:田田的爷爷吸烟,田田十岁时就计划给爷爷戒烟,可去年爷爷心衰去世了,他接受不了,更痛恨烟……

谁手里有客观评价吸烟的?他被禁烟宣传洗脑了!

何子:

越越也曾恨不能去劝街上所有抽烟的人,但他也知道是不合适。他想不通的是:“为什么明明知道吸烟有害健康,那些人还要吸呢?”按他的理想,现在马上就该变成一个无烟的世界才对。他们仿佛是正义的化身,适合当警察。

陈女士:

我家鸿二年前也发生过多管闲事的事。他管一个情绪障碍的孩子,管人家没吃完饭,那孩子就把他打了。老师很抱歉地告诉我,我都没注意。鸿回来也没说。不知他是否从这件事上学乖了

小莫:

我家儿子也天天做"正义之士"。他也不分是谁的事哪个的责任,他觉得都该管。不仅是自己要管,还要我帮他一起去管。他的理由:你明知道这是个错误的事情却眼睁睁看着发生而不制止,你还是个人吗?

PS:要是AS当国家领导人,那多好玩,让那些NT碰壁哭去吧!

我们怎么办?

黄花菜:

我们家小玄也是恨吸烟的,有一阵子光说这个,碰到谁都讨论,尤其他们学校管得严,被抓住抽烟两次就开除。不过,他并不动手。

我是从小一直在给他分阵营:我的事,别人的事,上帝的事。不同的事负责的主体不同。所以每次遇到问题,我会先问他,这是谁的事呢?

T版:

就禁止抽烟的事情来说,首先要说“每个人都有放逐自己的权利、低级趣味的权利、追求自己认为的快乐的权利”这一层意思。然后是整个社会的构成、产业分工、利益团体、就业……这一个过程说起来挺长的。

F版:

任何正当的理由,任何关系的人,都不能去强迫人家不吸烟。这是人家自己的权利,不是什么合理不合理的道理,人家有走自己独木桥的权利。你去纠缠对不对,就搞不清了。

这样的情况,如果只寄希望于孩子那一天换转变想法的话,是不现实的,而且造成了负面情绪积压过久。

这个时候一方面需要给他们划出行为的界限,就是你可以不满不同意,但是你在没有授权的情况下你不能干涉人家。

我们在大龄群有类似的讨论:当孩子觉得别人做的不对要去干涉的时候,要从几个方面教导他们:情、理、规、法,分清事情的程度,也要搞清楚自己的权力范围。

当看到别人做错事和坏事时,第一个想到的是自己不能去做,人家做是人家的权益,是要那个管人家的人去管的。这就是一个行为和社交的界限问题,这些是可以从很多生活小事从举例和解释的。

我给大龄群一个新闻就是:纽约的华裔小商家把偷自己店里东西的小孩抓住,结果反被警察告他非法拘捕,这就是个例子。(抓自家的小偷还有错?)

处理这种两难的问题,真是谱系孩子的死穴!

Wangmaomi:

情、理、法这三层特别适合这个问题:别人骂人是发泄情绪的需要,从道理上说是不好的行为,但法律不禁止,也没有授权你去干涉。

何子:

越越上高中的时候,电脑老师规定同学们在完成作业后,才可以自由上网。可是有的同学就不这么做。越越非常着急,他就开始去劝说每个人,批评每个人。人际关系就恶化了。

因为是在青春期有情绪的状态下,我们会先同理他的情绪,然后再跟他讨论。后来他终于明白了:这违反老师规定的事,并不归他管。(他还去向老师要过权力,不过老师没有给,他只好作罢。)而且,现实中,他发现他不但管不了别人,还会因此付出人际关系的代价,不值得。

孩子的行为要划线这点很重要,没有权力就不能管别人。

但是,他们对于道德范畴和法律范畴的事往往分不清,他们会很容易把事情往犯法的程度上去想。


F班:

谱系的孩子,他们对于周围发生的错误或坏事的看法,有其特殊的成因。其中一个是对事情范畴的认识,常常把事情看成像法律道德上一样地非管不可。可以平常的事情看得太严重,从而导致了他们很多的自己出手干涉的行为。

把他们那些狭隘的思维认知加以扩展,我把这些范畴分为四个:情(人情)、理(道理)、规(规定)、法(法律)。他们常常在后面两个范畴上纠缠,对前两个因为缺乏社交经验和对别人心智的不理解而非常陌生。所以,就可以多加引导。

比如:昨天说起上别人家最好是事先问过或对方已经邀请。对方不知情你突然上门,闻森问那该怎么看?我说要么是非常熟悉的人,要么就是个不速之客。他可能还是会被接受,但是肯定会被列为不受欢迎的人 。这就是从“人情”去讲。

不久前有才妈和另两家来纽约,我们吃了顿饭。闻森和小火炉、小火苗三个孩子各自点了一碗不辣的面,很大的海碗。这份量对闻森来说还不够多,但是对那俩小孩来说就多了,结果剩下一大半。

我们吃完准备走的时候,闻森忍不住站起来指着小火炉留下的面说:“这是浪费,不可以的。”我跟他说:“这个问题是因为饭店没有准备份量小的儿童餐,所以没办法才点了大人的汤面。这不是他想浪费,而是没有其他选择。所以你不能指责小孩子吃不完就是浪费。”这个“理”一说,闻森就通了。

再比如:大龄Q群的康康上高中,学校规定不能带手机去学校,却依然有人偷偷带。于是,康康就很愤怒,扬言要去告发和阻止。

这就要讲学校里的“规定”了。事情要按照学校里的程序来做。比方说要班干部、老师、甚至校长去管。他可以去告状,但是不能动手去管,因为他不是这方面的班干部,他没有被授权。

我们还可以从更高的方面来引导他们,这一个方面就是对和错的经渭分明、非黑即白,所以要把这样僵硬的价值判断打松打断。就是前些天我写的闻森二战史的文章,美国延迟参加二战,不是只有“对”和“错”,而是“现实需要”。

回到抽烟的问题:抽烟不对但依然有人抽,是因为他们有“需要”,这不由对错决定。而且这种“需要”是他人的权利。如果你贸然地去干涉他人自由,就可能于“情”于“理”都说不通了。

方静老师:

看了关于这个话题的记录,有些感想。

孩子长大了,当上了“太平洋上的警察”,行为没有约束,是不少大家长反映的问题。

那么我们反思孩子从小的干预教育,有哪些地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呢?

从孩子小时候起,就一定要重视行为干预。孩子有一个规范的行为,能逐渐管理自己的行为,是很重要的。让孩子服从指令是谱系孩子能够学习的重要基础,也是大了后能够听得进大人意见的重要基础。

社会交往中有界限感是很重要的,而这是需要认知能力的,否则孩子不懂什么是界限,尤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心理界限。所以认知的扩展和积累尤为重要。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问题不断。在人生路上,他犹如盲人一样跌跌跌撞撞地行走在这个世界上。家长要做“导盲犬”。

”导盲犬“绝不耀武扬威,“导盲犬”深受主人信任,这种关系不正是亲子关系的核心之一吗?你和孩子的关系如何将成为你能否能成功引导孩子的关健。

编后:

通过这次的讨论,我们就可以知道对付“太平洋上的警察”也有招:
一、划清行为的界限。
二、扩展认知和思维。
三、努力打破刻板僵化的价值判断。
当我们帮助孩子们建立起行为的规则,明白自己的权力范围,厘清思路,学习思维和判断,他们就不用到处当“管得宽”的“太平洋上的警察”了,也不用纠结在某些问题上而承受负面情绪之困了。

话说谱系青少年思维和心智上的缺撼,补习起来肯定是“非一日之寒”,还需要家长见缝插针、相机行事。好在生活里的事情总还是不少,所以帮助他们提高的机会就掌握在家长的手里了。还是那八个字:见招拆招、攻心为上。

亲爱的家长们,都准备好当孩子的“导盲犬”了吗?


微信平台5月25日推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4-27 06:11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