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查看: 17966|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以琳qq群讲座纪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2-19 23:06: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以琳的QQ群第一次语音讲座记实

作者介绍:虎妈,以琳网名wonder1979800。新西兰BCBA朱璟老师的弟子老七,以琳论坛志愿者,南开大学教师,医学行为中心自闭症干预方向。

2月13日20:00-22:00,以琳——苦水变甜QQ群举办了建群4日以来的第一次大型公益讲座。

以琳方静老师是本次讲座的主讲人。讲座的内容为应用行为分析(ABA)中行为干预的基本理论,涉及到行为的ABC分析,行为的功能,正负强化和正负惩罚等。讲座结束后,方静老师选取了一些有针对性和代表性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广大星星家长反响热烈,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以下为本次讲座的纪实。
(以上可作导语)

以琳微信订阅号(yilin20150105)正式推出的前一天,以琳——苦水变甜QQ群(25933477)作为先行者,率先诞生。全国星星家长奔走相告,群用户不断飙升,短短四天已经逼近上限二千人。家长们求助心切,关于行为问题的提问层出不穷。在大家的热切期盼和呼求中,方静老师决定在Q群内做第一场公益讲座。

为了带大家真正进入学习状态,讲座前方静老师煞费苦心地给大家布置了阅读作业,即以琳自闭症论坛中猪猪老师的有关行为干预理论的文章。微信订阅号于2月13日上午正式发布讲座通知。

讲座具体内容记录:
1、问题行为的重要性评估,确定干预目标。方静老师将常见的问题行为分为四类:反抗哭闹行为、攻击自伤行为、无反应和逃走。
在这些行为中,我们的干预次序依次是:严重干扰其他人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或正常生活的高频率行为(如打人,随便拿别人东西,课堂上大喊大叫等)、严重影响其自身发展或正常生活的高频率行为(如?)、让他人觉得奇怪的行为(如晃手等自我刺激行为)。如果只是偶尔出现的无伤大雅的行为,不建议作为重点干预,以免丢西瓜捡芝麻。

2、对行为进行ABC分析
在确定了待干预的目标行为问题后,就要对行为进行ABC分析,这是干预行为问题的第一步。在这个环节的讲解中,方静老师首先带大家回顾了预习作业的内容,即有关行为干预的基本理论。
正确的行为ABC分析是准确判断行为功能的前提。A,指行为发生的导火索,B指行为本身,C指行为发生后产生的后果。
例如:由于昨晚没睡好,老师布置比较困难的作业时,孩子大喊大叫,老师罚孩子离开教室。在这里,A是老师布置比较困难的作业,B是孩子大喊大叫,C是老师罚孩子离开教室。而前一晚没睡好是行为的前环境(E)。前环境也是我们干预问题行为时要考虑的一大因素。
对于家长来说,进行精准的ABC分析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常常见到的是,新家长提问大篇幅讲故事,无关紧要的细节一大堆,而对行为干预至关重要的ABC三个环节则容易忽略。把自己陷在细节的泥潭里,就很难抽离出来进行客观的分析和思考,更别提制定和实施干预方案了。

3、行为的功能评估(F)。
完成前二步之后,就进入行为的功能评估(F)。ABA将行为的功能分为四种,分别是实物强化、注意力强化、逃避和自我刺激。不同功能的行为,干预的方法有相似之处,也有截然相反的情况。所以功能分析的正确与否,决定着行为干预方案的制定有效与否。
以下为举例说明:
功能1:实物强化行为
    孩子想要表达:我想要(XX)。
    实物强化行为通常发生在孩子所提的要求被拒绝时。当家长为了避免孩子哭闹而满足孩子所提的要求时,孩子的问题行为就会被强化,也就是说在将来会更多地发生。
     例如:在超市收银台,孩子说“妈妈,我要吃雪糕”;妈妈说“今天不吃雪糕”;孩子开始闹,并且行为慢慢升级,直到妈妈不能忍受;妈妈对孩子说“你不哭,我就给你买”;孩子停止哭闹,妈妈给买雪糕。
     这里的“实物”,并不仅限于我们看得到的东西,也可以是我们看不到的东西。
     例如:我想要出去玩;我想要妈妈给我讲故事(不是爸爸);我想要妈妈坐在我边上,弟弟坐在桌子的另一边;我想要坐公车去学校(不要爸爸开车送)。
     很多时候,家长抱怨孩子强烈的控制欲望,希望事情以他所期望的方式发生,这也归于“我想要”范畴内。
    功能2:注意力强化行为
    孩子想要表达:请关注我!
(重要:注意力可以是正面的:表扬孩子,陪孩子玩;也可以是负面的:批评孩子。当孩子需要家长的注意力的时候,他并不在意他所获得的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注意力,只需要是注意力就好了。)
    行为通常发生在家长忙于其它的事情,一段时间没有给孩子注意力。孩子开始做一些家长通常会制止他们的事,家长马上阻止孩子,孩子得到家长的注意力;以后在孩子想获得家长注意力的时候,就会更多地做类似的事情。
    例如:妈妈忙着做晚饭,孩子自己玩玩具。过了一会儿,孩子开始玩电灯开关;妈妈告诉孩子不要玩,孩子继续;妈妈不得不走过去阻止孩子,责骂,然后叫孩子做其它的事情(孩子成功获得妈妈的注意力)。
    不要觉得自己在几分钟前刚给过孩子注意力,孩子的问题行为就不是以获取注意力为目的的。有一些孩子,特别是年龄小的孩子,他们需要家长持续的注意力,他们独处的能力很弱,有时甚至少于1分钟。
    功能3:逃避强化行为
    孩子想要表达:我不想要做这个!
    逃避行为通常发生在家长给指令并且坚持执行该指令时。当行为不断升级,家长疲于应付孩子的哭闹而忘了之前给孩子的指令,孩子的行为帮助他们成功出逃了该项他不想做的任务;在下次孩子不想服从某项指令时,行为就会再次发生。 有的时候,孩子最终还是做了家长要求的事。但因为问题行为而延迟了执行任务的时间,对行为也是一种强化。
    例如:妈妈让孩子做功课,孩子开始闹,想要逃,把纸揉成一团,把笔扔掉;妈妈一再坚持,孩子开始哭闹;妈妈受够了,让孩子去自己的房间冷静一下。孩子离开。(最终孩子不需要再做作业,或者晚一点再做。)
     功能4:自我刺激行为
     这一类行为与前三类不同:前三类行为的强化物都来自于第三者,而自我刺激类的行为,强化物产生于自身体内。
     确认是否自我刺激行为:当该行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无论是否有旁人在一边都会发生时,通常可以确认是自我刺激行为。
     由于自我刺激行为的强化物不是我们能控制的,所以,当自我刺激行为发生时,行为就自然得到强化,之后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就会慢慢提高。

内容综述:遇到一个行为问题,我们首先要对该行为问题进行评估,确定是否要进行干预。然后要对行为进行(E)-A-B-C-(F)分析。这些都是制定行为干预方案的基础。

除了以上关于行为的ABC分析及行为功能的讲解,方静老师还对ABA中最容易混淆的四个基本概念(正强化、负强化、正惩罚和负惩罚)进行了精彩的讲解和总结。简单地说,强化的作用是使行为增加,惩罚的作用是使行为减少。正是给一个刺激,负是去除一个刺激。也就是说,正强化是给一个喜欢的刺激,行为增加;负强化是拿走一个厌恶的刺激,行为增加。正惩罚是给一个厌恶刺激,行为减少;负惩罚是拿走一个喜欢的刺激,行为减少。方静老师强调ABA的理念是尽量不用和慎用惩罚。

通过本次讲座,凭着现代科技的手段,方静老师不仅将ABA行为干预的基本原理传遍大江南北,而且还传递到了世界的多个角落(群里有美国,新西兰,日本,加拿大等多个国家的华人家长和专家),为2000多家长和孩子免费送去正确的干预方法。方静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和列举大量的具体案例,不仅使广大新家长对行为干预的理论和实践方法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清晰的整体的认识,而且也使已学过一次甚至多次的老家长又有了新的体会和感悟。

今后,方静老师和以琳志愿者团队还将在以琳——苦水变甜Q群的平台上陆续推出一系列专业的公益讲座,讲座的实况和精华内容都将会随后整理发布以琳自闭症家园订阅号中,欢迎广大星爸星妈和特教老师持续关注。

再次推荐阅读:
行为管理专栏内容(链接)(http://new.elimautism.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22227)


2#
 楼主| 发表于 2015-2-19 23:17:25 | 只看该作者

re:2015-02-17 以琳Q群方静老师语...

2015-02-17 以琳Q群方静老师语音讲座内容整理记录

2015年2月17日,方静老师特别抽出年前放假的时间,在除夕的前一天临时安排了语音讲座,详细讲解家长们提出的3个常见问题:

1、自言自语怎么办?
2、前二指能力的重要性
3、如何辅导孩子写日记?

这是一场临时安排的讲座,但在线听讲座的人数达到470人。
方静老师思路清晰,有条有理。
最后方静老师真诚地表达希望能更好地帮助家长的愿望,志愿者通过Q群和微社区收集家长们的需求,在未来的时间里将准备更多的语音讲座,每次的讲座内容将整理后发布在微信平台(订阅号yilin20150105)和微社区,同时平台也将推出更多以琳论坛的精华内容。最后,方静老师给所有的给家长们送出新年的祝福。
讲座后家长们表示非常受益,几百个感谢和祝福的花朵,翻屏无数。
感恩方静老师为家长们着想,乐于奉献;
感恩各位家长为孩子的明天付出的努力。



讲座内容如下:
一、自言自语怎么办?
1、自言自语在星儿和普通人身上都会发生。但是,普通人知道选择时间地点,而星儿该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频率和强度是不一样的,对他的发展是有障碍的。
2、自言自语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自我刺激行为,但也不是绝对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单纯的自我刺激行为就是纯为满足感官刺激,没有其它的作用。
3、自言自语的行为会非常影响星儿的注意力。这种行为对孩子有很深的强化作用,会降低其它强化物的作用。
4、这种行为会让孩子看上去显得怪异,容易引起他人对星儿的歧视。
5、当孩子处于这种刺激时,便无法接受别的信息。因此,这种行为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6、自言自语行为发生的原因与他们异常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记忆方式都有关系,至今我们还不能明确地知道成因。
7、自言自语的表现形式:
1)只有声音,没有具体内容,只是为玩声。
2)说的话虽有具体的内容,如:广告词、歌词,但通常在特定的场合和情境下机械重复某些话。
3)        有明确的具体的内容。如:说自己的经历,看过的动画片等,孩子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但不一定意识到这是自言自语(通常这类孩子知道自言自语的定义的)。需要区别的是这和重复问一个问题不一样,后一种情况有沟通的功能,而自言自语没有沟通的功能。这样情况发生在高功能星儿身上比较多,甚至你提醒他,他会马上意识到自己的状况,会马上停止此行为。
8、自言自语行为的干预
原则:自言自语行为相对于其它的问题行为,如严重伤害他人和自己的行为:自残、攻击、强迫症等,对他人和自己的影响都要小得多。所以要评估是否将自言自语的行为列为干预的目标,有没有更严重的行为需要先干预。
我个人不会专门去干预孩子的自言自语行为,而是放在平常的教学中去干预。
如:配对时,我们会要求他小嘴巴安静。配对正确的同时,会作特别强化“你好棒啊,你在配对的时候,小嘴巴这么安静。”
在串珠的时候,我们就会多一些对话,比如你现在穿的是红色的珠子,或提要求他穿一个红色的三角型,问是哪一个。剥夺或减少他自言自语的机会。  
也可以做安静的手势,数秒,让孩子明白我们非常喜欢他保持安静的行为。
我们要做的是经常强化他好的行为,好的行为多了,不好行为的次数就会越来越少。我们要注意不用“不要(不可以/不准等)自言自语”这样的指令,而是做手势、用图片、说“小嘴巴安静”这样正面的提示。
三种形式自言自语的干预方法:
1、第一种自言自语的表现形式:玩声。对此,我们一定要分析孩子想满足什么。是需要口部的刺激还是他自己的耳朵希望听到这样的声音?
如果是前者,也就是说孩子需要嘴部和喉咙的刺激,我们把行为变成是我们带着他做。隔一小会,就告诉他“请你跟我这样做”,带着他利用这些部位发声。这样,就是他跟着我做,而不是自己在玩。这样做的好处是我们满足了孩子的需要,同时培养了他服从指令执行指令的习惯。
如果是后者,孩子想听到不同的声音。那我们就可以放不同动物、不同乐器的声音,可以让他辨别这些动物的叫声或乐器的声音。比如我在桌子下面敲,他在桌子上面指认,就把我们的课程变成了声音的识别。
2、自言自语的第二种表现形式:他会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下重复一些机械的声音。我们要分析是不是因为难度过大造成他压力过大,然后用自言自语来逃避?这种情况下我们仅仅想不让他出声音也是没用的。
我们要做的是重新设置课题,要难度适中。
有些场合孩子会感到紧张,那就应快速离开。比如他不喜欢排队,我们慢慢地进行脱敏的训练。我们可以从很短的队伍、到长长的队伍,再到比较拥挤的又有噪杂声音的队伍。
可能孩子知道我们不喜欢他自言自语,但如果家里来客人了,他就故意大声的自言自语,来获取我们的注意力。要告诉他,需要用正确的方式来表达。同时要知道他只是一个孩子,所以,我们要定时有效的给他一定的注意力。
3、自言自语的第三种表现形式,通常孩子的能力比较好,当他想到一些事情的时候把想到的说了出来,而孩子又因为兴趣面狭窄,想到的很有限,别人听到的时候感觉他说来说去也就这几件事。我们一方面要扩展孩子的兴趣,一方面需要教他把很多事情放肚子里。哈哈,昨天还跟石头聊很多事是不能说出来的。这样他自言自语的行为就会减少。
石头小时候自言自语很严重,只要让他有空闲的机会,哪怕是往厕所走的那几步的空闲,去盛一碗饭的空隙,他都可以用来自言自语。即使到了今天,他自言自语的频率依然比普通人要高,但走到今天的我能完全接纳,给孩子一点自闭、快乐、放松的时间吧。即使在公众场合,他也就是动动嘴吧几乎不出声的,再说别人又不认识我,嘿嘿,多好的心态。但是我们有约定:在和人一起吃饭时、上课的时间等是不能自言自语的,如果他没有意识到,我会咳嗽一声,或者发信息给他提醒。欣慰的是现在的石头有非常好的自省能力,也有非常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悄悄地说:我家八爷每当洗澡时都大声唱歌,每首歌最多唱三句就接另一首歌,这算不算自言自语的第四种表现形式?
行为干预其实就是三个字,防(改变前因)、控(不强化问题行为)、教(教导替代行为、扩展兴趣等)。控制后果是被动的干预方法,防止问题行为的发生和教导正向行为是主动的干预方法,我们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教上。
有家长问:是不是不用管孩子的自言自语的行为?这有点绝对了。分清时间、场合,把自言自语的行为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是完全有必要的。
我们可以这样做:
1)学习嘴巴要安静的技能,抓机会强化孩子嘴巴安静的行为。
2)引导孩子讲有意义的话。多一些互动式的儿歌、游戏,替代完全无意义的自言自语。
3)要少给孩子独处的时间,他们在独处的时候更容易出问题,尤其是高功能的孩子,当你让他独处又没有任务时,就会有很多自言自语的机会。
4)用手势、图片等进行视觉上的提示。
二、提高前二指的能力
大拇指和食指就叫前二指。
这二指可以做的事:握笔、拿筷子、翻一页书、折纸、拧发条、开老式的锁、夹夹子、拉拉链、编东西、扣扣子、系鞋带、缝扣子……
当我们的前二指做事时,剩余的三个手指是握起来的。
而观察我们的孩子,三个手指收不起来,如果收起来,那拇指也收起来,食指也伸不出来。
我们知道用食指指是分享式的行为。这是很重要的,如果食指伸不出来,那么这个行为就是缺失的。
前二指和许多精细动作相关,而精细能力很重要,直接影响未来的生活。
所以说,前二指的能力很重要。
可以做哪些活动来训练呢?
分豆子:用前二指捏起豆子把不同的豆子分开放在不同的容器里。
放牙签:牙签放在餐巾纸上,让孩子用前二指一根一根捡起来插进牙签桶里。
夹夹子:用硬纸卡画一些孩子喜欢的图案在上面,然后发指令让孩子用前二指把夹子夹在喜欢的图案上。
穿珠子:左手前二指捏起珠子,右手前二指捏住绳子,穿过珠子后,左手前二指拉过绳子。刚开始学习穿珠子的时候就要教给孩子正确的方法,同时穿的过程中多和孩子互动,尽量让每一项精细活动都加入交流和互动的元素,同时要使用不同的教具,也要让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方做这项活动,以免因为教导者的不注意变成一项新的刻板。
拧发条:拧发条比较难,因为还需要另一只手来配合,但是我们也需要练习。可以买各种不同的发条小玩具,和孩子一起玩,既锻炼的拧发条的能力,更是提升了互动的能力。
做以上活动的时候我们要求的是前二指伸出来,而其它三个指头要收起来。我们经常在孩子的手心放一颗小珠子,告诉他你这三个小手指里放着宝藏,要好好收起来不要弄丢了哦。这样会比较有趣,孩子容易配合我们。
都不要忘了强化孩子的好行为,多使用代币制来强化孩子。
每一个干预项目都是为了让孩子的未来更好,所以要在平时的生活中去做,不要剥夺孩子动手的机会。

三、如何教孩子写日记。
1、写日记很重要。
石头小时候有严重的情绪问题。白崎爷爷一再提醒我要发展石头写的能力,开辟一条他可以宣泄情绪的通道,所以我非常注重石头写的能力。在他六岁不到的时候,我就开始教他写日记,当时是书画并用的方式。通过写日记,我们可以了解孩子的内心,也可以用书写的方式和他做深度的沟通。。
2、写日记需要那些前备能力,以下的是倒推的。
1)日记有5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描述事或物、感受等。
“星期六,我和妈妈去栈桥看海鸥了,很开心。”这一句话的日记中,就包括了这5个要素。
2)清晰的时间顺序
3)感受最基本的情绪:高兴、开心、难过、生气的能力。
4)简单描述一件事或物的能力,或者简单的阅读理解的能力。
5)造句的能力。
6)丰富的词汇。
7)掌握一定的词汇: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介词等。
如何教词汇及用词汇来造句和描述,请大家参照以琳论坛----以琳教学研讨园地----以琳的人和事----“ASD葵花宝典”,和兰亭序集或者加课记录里的相关的例子。
比如看到苹果的卡片,小朋友可以说:这是一个红红的苹果,吃起来脆脆的,我爱吃苹果。
感知情绪比较高级,是需要分步去教的,而且一定要在实际生活中去感受的。我们的孩子必须有大量的经历才可以转化成经验,所以我们一定要带孩子去体验。
如果没有这些能力就让孩子去写日记,就变成了你说一句,他写一句,是没有意义的。
3、怎么辅导写日记
前备能力有了之以后,我们就可以写日记了。
如果不会写字,也没关系,可以画画,我们也可以写出来让他读。
石头写日记我是这样辅导的:
第一次:星期六,我和妈妈去栈桥看海鸥,很开心。
第二次,我会提醒他他,我们是坐什么车去的,海鸥在干什么,飞来飞去,还看到什么,开不开心,下次还想去吗?那么他就会写“星期六,我和妈妈坐公交车去看海鸥,海鸥飞来飞去,还有大轮船。我很开心,下次还想去。”
第三次,就会提示他看天气。晴天、坐几路车。日记上就会写:“星期六,晴天,我和妈妈坐26路公交车去看海,等等加入前面的内容。
第四次 我会让石头观察天,蓝蓝的天有什么,白云飘着。坐车上发生的事,给爷爷让座,我是有礼貌的好孩子。观察沙滩上的人做什么。会让他给海鸥喂食,等等。就会写出更多。石头很开心,我问他还想去吗?这样就有“我好开心,下次我还想去。”的感受了。
日记的内容当然不是单一刻板的,有时会写一个很简单的读后感。
重点是孩子经历过的事情,要不停得地跟孩子交流,增加回合,在这个过程中,他就有可能把这些东西写下来。
即使到现在我也和石头进行不断的交流,我把自己的感受写给石头看,石头也会写自己的感受给妈妈看。石头写的能力强于说的能力,石头跟妈妈的交流,我分享在以琳论坛宝贝进步贴的“琢石成玉“中。
(完)
特别提示:因以琳家园QQ群人数已达2千上限,有许多家长申请入群却因人数受限而无法满足,敬请谅解。
请大家关注我们的微信订阅号(yilin20150105),Q群讲座内容我们将整理发布到微信平台上,同时我们的微社区亦已启动,以后互动将更方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5-2-20 12:54:12 | 只看该作者

re:没能进q群真是太可惜,幸好还有微信,谢谢...

没能进q群真是太可惜,幸好还有微信,谢谢方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5-2-21 15:57:11 | 只看该作者

re:从刚进以琳,看见食堂的墙上小石头写的日记...

从刚进以琳,看见食堂的墙上小石头写的日记便有所启发,回家后,便让宝贝试着写写日记,但三个月前我的宝贝,一句也不能的叙述出他看见的和做过的事,表达能力太差。我也手足无措。不会帮他,不会引导他。但三个月的学习,我和宝贝都在进步,他能回忆起每天做的一两件有趣的事,字也会写了(歪歪扭扭)。我在以琳举办的各种针对家长的培训和学校老师的指导下,也慢慢学会了一点干预孩子的方法,现在会引导他说出来,并且写出来了。感谢方老师,感谢以琳,我和孩子会在你们的指导下,慢慢进步,永不停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5-2-27 14:42:39 | 只看该作者

re:这一篇是小忘老师对于日记训练的补充。她的...

这一篇是小忘老师对于日记训练的补充。她的这篇文章将在微信公众平台推送。

家居训练篇----日记 (小忘老师)
自闭症的孩子一般都有语言、注意力和认知的障碍。对于干预训练来说,日记是一个很好的培养亲子关系和训练提高孩子各种能力的工具,只要持之以恒就能看到效果。而且,家长参与的越多孩子收获越大。
* 日记的形式
日记,顾名思义就是日常生活的记录。既然是记录,我们就可以根据孩子的特点,采用对他最合适的形式。比如说,如果你的孩子是一个图像记忆特别好或者是年龄比较小的孩子,我们开始的时候,可以用拍照片、画图画、拍视频的形式记录。如果你的孩子文字记忆力强,而且已经有了一些词汇量,我们则可以直接用文字的形式记录。
* 什么时候可以开始让孩子记日记
只要孩子能听懂几百个基本的词汇,能有一分钟的集中注意力,我们就可以开始记日记了。
根据孩子的能力,我们可以先从拍照片(画图画、拍视频)开始。比如说:用照片。我们可以用最简短的句子,从每天一张照片一个场景一个动作的描述开始。随着孩子词汇量的增加,能力的提高,照片可以慢慢加到两张三张,直到描述一个完整的事情。
如果孩子开始认字了,可以从照片慢慢过渡到文字。

* 我们能用日记做什么
1.引导孩子关注需要关注的事情
自闭症的孩子看世界,常常是不得要领,别人看到的重点往往被他忽略。而一个场景可能一瞬间就过去了,哪怕你和他都在现场,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当场解释完全。但利用日记,我们就可以很从容地帮助他过滤掉不重要的东西,突出重点。
例如,孩子和妹妹玩汽车,他可能很痴迷汽车,根本没看其他的。用照片,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写”这样的日记,让他“看一看”当时除了汽车还有什么。
日记:今天我和妹妹一起玩,好高兴!(如果孩子太小,不需要他读文字,我们可以讲给他听)这时候我们可以用手指着妹妹和高兴的表情,而忽略掉那个汽车。用画图画,同样的文字,我们也可以和他一起好好画一个高高兴兴的妹妹,而汽车可以画得很简单。

2.帮助孩子提高文字的叙述能力和表达能力
从叙述能力来说,孩子刚开始可能只能拼凑出一些单字,我们可以帮助他从单字拼成句子,从句子拼成一段话,从一段话拼成一个叙述。(可以参照方老师讲座举的例子)
从表达能力来说,我们可以逐步从名词到动词,再到形容词感叹词。从具体到抽象,逐步提高能力。(可以参考我的论坛文章:词汇,阅读理解的基石)

3.帮助孩子回忆总结
对于年龄稍大的孩子,从书本上学知识是一个方面,从自己和他人的经验积累观察中学习则是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途径,而这个方面是自闭症孩子的短板。但日记是弥补这个短板的最好的工具。通过记日记,我们可以人为地让一个事情回放慢下来,可以思考,日后还可以复习。

4.联想
如果是识字的孩子,平常或多或少都会看一些绘本之类的书籍,但书上的事情离着太远,孩子可能一时不能领会。通过记日记,有的时候,我们可以帮助他把看到的、听到的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和书本上的联系起来,书本上间接的经验和对问题的处理方式,在这个时候可以成为孩子的一个借鉴。

5.学习表达一些比较抽象的感情
比如说:一个孩子在疼痛、恐惧、委屈、开心的时候都会流泪。但在生活场景中,你很难把这么复杂的情感跟他说清楚。但如果通过记日记,日久天长,这些情景都会发生,慢慢记录下来,孩子有切身的体验和场景,也许根本不用跟他费劲解释,他就可以体会,疼得直哭,吓得直哭,委屈得哭和开心得流泪是怎么一回事。

6.记录孩子的优点和进步,当做强化物
记日记是个细水长流,持之以恒的事,家长必须花时间花精力动脑筋,否则根本坚持不下去。很多家长的问题是不肯在细节上下功夫,觉得我花时间带孩子去玩了,我花钱带孩子去旅游了,剩下的事就是孩子的了。而孩子的能力并没有到可以自己记日记的水平,结果就变成孩子连旅游都不愿意去了,因为回来要写游记,太痛苦了。
如果孩子年纪小或者水平还不够高的时候,开始记日记可以由家长代劳,看照片或者小视频,引起孩子的好奇心,引导他说上一两句话,家长帮忙记录下来。照片和视频尽量记录孩子的好表现或者喜欢的人喜欢的地方,夸奖他、鼓励他、奖励他。让“日记时间”变成一个孩子好表现展示会,一天的好表现能够得到奖励,能看到他最喜欢的图片,这样的“日记时间”可以变成他最喜欢的时间。
孩子慢慢有了兴趣,家长可以让孩子多说多做多写,代劳的部分逐步降低,但是,一定要当好听众和观众,随时准备当发奖的人。
以上是有关日记的一些干预方法,供参考。
(完)
相关链接:
词汇的教学--阅读理解的基石
http://new.elimautism.org/a/a.asp?ID=436173&Ar=1&Aq=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5-3-1 00:34:26 | 只看该作者

2015-02-26方静老师Q群语音讲座文字版

内容:行为干预 (二)
讲座内容:
被动的行为干预方案
积极、主动的行为干预方案:强化物和代币

第一部分:问题行为干预的理论基础
每一个行为都是人与环境(包括他人)沟通的方式
要改变一个行为,是先改变环境,还是先改变行为?
请家长反思:我们是不是强化了问题行为。

一、行为的四种功能:
第一、想要  (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活动)     
用孩子用哭闹的方式让父母为他买小汽车这个例子,说明问题行为通常发生在孩子的要求被拒绝时,家长因为要让孩子停止哭闹而满足孩子的要求,这个行为被强化。

第二、获取注意力:
用孩子发现妈妈跟奶奶聊天没有关注他时就推奶奶、打奶奶这个例子,说明问题行为通常发生在父母忙于某事(聊天、工作、做饭等)而没有给孩子注意力时。
在问题行为发生时,父母常常会告诉孩子“不要这样做”(有的时候是不得不,因为问题行为可能导致安全问题或财物损坏) 。但这样的做法,结果是孩子得到了注意力。这个不恰当的行为被强化了。

第三、逃避:
自闭症孩子逃避行为发生的频率是比较高的。
用妈妈要孩子写字孩子扔笔和本子这个例子,说明这个问题行为通常出现在我们给孩子下达指令的时候。当孩子不需要执行指令的时候,他的逃避成功了。行为因为不需要服从指令或者延迟执行指令而被强化。

第四、自我刺激(感官满足)
例如:孩子身体摇晃,眼睛斜着寻找光的刺激
自我刺激的行为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发生(任何时间地点),行为本身直接产生满足,这类刺激不需要通过第三者的传递来实现。
自我刺激是最难纠正的。因为这个行为本身就会带给孩子满足。通常我们要去截断刺激源。
我们可以主动满足他,比如爱光的孩子,我们一起玩追光的游戏,但是这样可以把一个无意义的自我刺激行为,变成是有功能的行为。

二、回到行为的ABC
A——行为的触发点,是行为发生前发生的事件。如前例中所说的,当家长要求孩子写字时。
在A前,还有行为的前环境。比如:这一个阶段,当老师布置作业比较难的时候,孩子就在课堂上大吵大闹。那么A就是老师布置比较难的作业时,而前环境,是这个孩子这段时间没有睡好或者感冒了。我们将A和前环境统称为大环境。

B——行为(前例中:孩子撕掉了本子)
C——紧跟着行为出现的事件(如前例中:当孩子撕本子后,你打了孩子一顿)。

三、行为问题的处理——防(预防)、控(控制)、教(教导),其中最重要的是教。

第一,防就是预防,防要放在A上,和前环境相结合。
1、我们要考虑环境变化对孩子的影响。
例如:过春节,许多家长是带着孩子回老家走亲访友,孩子不熟悉环境,还有鞭炮声、人来人往的声音等,这个影响是很大的。
2、考虑孩子承受的极限
比如鞭炮声,有的孩子听到会哭闹,躲起来,不肯出去等,因为孩子对声音的承受能力比我们要低。
3、可以采用的辅助措施
如果我们把环境调控到一个程度,就不会触发孩子的问题行为。像鞭炮的案例中,我们可以让孩子戴上耳机、耳塞,或听音乐,孩子可以忽略鞭炮的声音等。
4、减少刺激孩子问题行为发生的触及因素。就如二踢脚放在那,你只要不去点火就不
会爆一样。不按行为的触发按钮,就可以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

所以,我们要对问题行为做跟ABC有关的详尽的记录,因为只有我们知道了行为发生的环境、问题行为的频率、问题行为的功能等等,才能更好地去“防”。

第二、控(控制),控制后果。
每当有问题行为发生的时候,只要我们不去满足这个行为所期待的结果,那么这个行为就没有被强化,以后发生的频率就会降低。

第三、教(教导):
以孩子目前的能力为基础,用正强化行为干预方案,帮助孩子建立和使用正确的行为。
教是我们精力放得最多的地方,占50%,防占20%,控占30%,当然,因为每个孩子是不一样的,所以比例会变,但教一定是最多的,一定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教上。
如果你没告诉孩子他应该怎么做,或者说,孩子没建立起来要怎么做的能力,问题行为就会继续发生。
教要以目前的能力为基础,拔高了,孩子是达不到的。
用正强化的方 案,是指不断来强化他好的行为,来帮助孩子建立和使用正确的行为。

教的内容:
1、教他新的技能,我们要不断教给孩子新的技能。
2、提高抗挫能力,或者说是提高耐受力
3、强化他已经在做的好行为,非常重要。只要期待的行为出现的时候就强化他,好的行为会越来越稳定越来越多。,
4、教给他正确的沟通行为

家长们静下心来回顾一下
问题行为发生时你怎么做?
1、告诉孩子“不”:“不要”“不许”“不可以”“停下来”
我们发现,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用的最多的字是“不”。“你不要哭了,你不要打奶奶,你不要晃了……“
2、条件交换:你停下来,就可以……
你停下来,我不哭我就给你买。你把这行字写完,你别扔铅笔,你写完,这巧克力就归你了。
3、跟孩子讲道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家长们都很喜欢讲道理。而我们的孩子讲道理是没有用的。如果是获取关注的行为,恰好就是强化了他这个问题行为。
4、要求孩子道歉。
5、训斥:严肃告诉孩子他错了,并且威胁
你错了!你再闹我就揍你了,我把你扔出去等等。
6、惩罚:取消孩子玩喜欢的东西的权力,站墙角,甚至肉体惩罚

第二部分:被动的行为干预方案:
最简单的七个字:不强化问题行为。
当问题行为发生的时候,要怎么做。以下针对四种行为的功能来展开:
第一、想要  (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活动)
当行为发生时:忽略,即使是孩子哭闹,也要忽略,不能满足他提出的要求。
如果是出现危险的动作(如自伤、伤人等),我们一定要及时阻止,但也要做到“不对视,不对话。”
当孩子用哭闹的行为,来想获得他想要的物品或活动时,不能满足他提出的要求。当他停止哭闹时,我们可以给他另外一样东西,喜欢的程度要弱于他想要的。
第二、获取注意力:
当行为发生时:忽略,不发表评论,不对视不对话,停止哭闹半分钟后给予注意力。给孩子注意力必须是在行为停止半分钟后。
第三、逃避:
当行为发生时:忽略,不发表评论,行为停止时发同样的指令同时给予辅助,做得好时给予夸奖。
有时我们发现给孩子的任务并不难,但孩子就要哭闹。但如果一开始我们主动给一点辅助,他就不哭闹。同时,不要吝啬我们的夸奖。
要注意:如果孩子一哭闹,我们就不再要求孩子执行任务,而去批评他,甚至惩罚他,就等于让孩子成功地逃避了任务,都属于强化了问题行为。
第四、自我刺激(感官满足):
阻止,针对自我刺激的行为问题不能忽略,而是阻止。
用同种功能的刺激替代,如:寻找光的刺激,自己寻找是无意义的自我刺激行为。假如我们让他寻找红点在哪里,就变成一个有意义的活动。因为这是你给他的,他去完成,就变成有意义的行为。或者用没有同种功能的但是是孩子喜欢的刺激来替代。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孩子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
总结
1、被动行为干预方法是必需的!
2、被动行为干预方法不能独立存在 ,为什么?
1)它没有教孩子应该怎么样做
2)它会引起孩子的负面情绪
3)我们更需要: 防和教,教是重点。强化他做得好的。
防、控、教三样结合起来做,才是有效的。
         
第三部分:积极、主动的行为干预方案:强化物和代币
一、干预的基础
1、学会保持自己情绪的稳定 防止家长的问题行为引发了孩子的问题行为。
2、学会夸孩子 :学习更多夸孩子的方法。
3、学会不对孩子说不 。
4、学会不唠叨孩子的“毛病”。

二、正强化行为干预方案:武器 ---- 强化物
1、正强化最重要的是强化物。
1)强化物VS 孩子喜欢
强化物,一定是给出去后,将来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加大。如果行为没有增加,就不是强化物。
我们还要考虑到强化物能不能拿回来。比如:如果孩子特别迷恋手机,作为强化物给出去想收回来就引发问题行为,那就要暂时不用或慎用。
2)强化物的强度变不变?
这是根据孩子对强化物的需求而变化的。比如孩子非常喜欢吃薯片。如果每节课都吃,那么孩子喜欢的程度就会下降。原来可就以用作强化物的东西,不代表永远可以成为强化物。反之也然。所以我们需要测试,哪些是他喜欢的。我们要列出强化物的清单。
这部分内容需要有面对面的操作培训。
3)强化物的强度VS任务的难度及问题行为产生的满足强度
如果强化物的强度小于任务,任务很难,只给一点强化,那强化作用起不到。所以我们在教比较难的项目时,强化物强度要强。
问题行为产生的满足强度大于强化物的强度,那么也没有起到强化作用。

2、影响强化物效果的因素
1)给强化物的速度:尤其是刚开始训练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问题行为比较严重的孩子要立马给。同时说出强化针对什么内容,这样孩子会将他的行为和得到的结果联系起来。
2)强化物的强度 (孩子对强化物的需求强度)
如果任何时候都可以吃到薯片,那么孩子对薯片需求的程度会大大降低。
我们评估出来的强化物,平时孩子是不能随便得到的。出现目标行为时才能给。
所以父母和老师要学会如何控制这个强化物。

3、如何有效地使用强化物:
1)让孩子得到强化物(刚开始训练的时候你要想办法给出强化物),我们不能吝啬强化物。
在训练刚开始的时候,就应该让孩子容易得到强化物。甚至你创造机会让孩子获得强化物,你和孩子的关系就迅速地建立起来了。
2)高质量高强度的强化物
质量指和行为的难度相匹配,强度指孩子对强化物的需求度,包括接触时间的长短和强化物的数量,都要是你能掌握的。
3)使用多种强化物。
因为强化物是会变化,所以必须准备多种强化物。
4)小龄的孩子尽可能使用可直接接触的强化物,并且是非常自然的。

4、孩子会不会对强化物依赖?
用不好,一定会依赖。所以我们刚开始选择使用强化物的时候,就要考虑到如何撤离。
以下是一些方法:
1)辅助与强化物结合使用
2)社会性强化物,如“注意力”和“夸奖”,与其它物质类的强化物结合使用
3)涨价或降薪:强化物给予的频率在降低,或者项目的难度增加。
4)逐渐把刻意附加的强化物转移到自然的强化物上 。
如从食物,过渡到五星、老师的表扬、过再过度到孩子内在的满足感上来。

5、发掘强化物:
孩子如果能喜欢更多的东西,那么他的生活质量就会提高。
有的孩子喜欢的东西很少。我们可以训练孩子喜欢更多的东西,然后把喜欢的东西变成了他的强化物。发掘强化物非常重要。

三、泛化的强化系统---代币制
1、代币?不就是我们领的工资么?
星星、笑脸等都可以用作代币。

2、好行为得到代币----代币换他想要的东西
为什么使用代币系统
1)代币可以在好的行为发生时立即奖励给孩子
用于弥补行为与强化物之间的时间间隔:代币比较方便携带。
如:我们在做项目的过程中,用三个代币,让孩子得到一次荡秋千的机会。这样就可以弥补教学活动的间隔,因为教学活动中不能马上给让孩子的户外活动等。
2)代币可以用来交换各种强化物:
避免强化物失效,跟上孩子兴趣的变化 。让孩子有选择权,拿代币换东西。学会用代币来算帐,用代币换什么比较划算

3、代币使用原则:
1)规则简单而清楚 :你讲解要什么样的目标行为,才可以得到代币。多少个代币可以换什么。

2)使用视觉辅助来帮助孩子明白如何能获得代币 。

3)确保孩子能成功地获得代币:提供辅助、降低标准让孩子觉得钱很好挣,好好表现就可以挣钱。
4)准备多样的强化物由孩子选择想要交换什么,要有强化物清单。

4、使用步骤:
1)选择目标行为 :如果目标行为是问题行为,则确定需建立和强化的替代行为
2)与孩子说明规则
强化物清单(让孩子参与讨论过程)
        可用于交换备选强化物
        每个强化物的交换比率   
(要用代币的孩子,已经相对配合了,已经会等待了。)

5、要注意的问题:
1)代币系统生效初期要保证孩子能获得足够的代币以换取他们想要的强化物,想办法给出去。
2)如果孩子得不到足够的代币,不是孩子的行为不够好,而是我们没有执行好代币系统,是代币系统的失败!
3)代币系统成熟后,系统的组成部分可以随时改变,和孩子一起讨论,契约精神,尤经是和高功能的孩子,一起讨论。代币系统的使用非常灵活,可以和日常起居结合起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5-3-2 15:37:32 | 只看该作者

re:还有很多要学的,谢谢方静老师。

还有很多要学的,谢谢方静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5-3-2 19:01:02 | 只看该作者

re:有语音讲座,有文字版,还配上了图片,还有...

有语音讲座,有文字版,还配上了图片,还有微信里及时的文章,谢谢以琳,方老师,志愿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5-4-16 21:19:04 | 只看该作者
遭遇行为问题时,该怎么想,怎么做?怎么提升目标?
(四月十四日Q群语音讲座文字版)
虎妈

有一个妈妈找到我,向我描述了孩子一堆的问题。比如孩子不爱和小朋友玩,爱摸硬的东西,不会打招呼,自言自语,看到喜欢的东西(比如棒棒糖)立刻大哭大闹,有时候还会躺在地上。妈妈觉得,坚决不能给他买,糖吃多了坏牙,爸爸觉得,偶尔买一下也无伤大雅,毕竟是小孩子。爸爸妈妈常常为此争吵。

我请她做了以下几件事:
一、写出所有行为问题。
二、将所有问题行为按干预的原则排序,选定当前最重要和最迫切的一个行为问题

问题行为干预原则:
严重影响他人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的行为。(打人,摔人东西)
严重影响自己安全和健康的行为。(自残)
严重干扰他人,影响他人正常生活的行为。(尖叫)
影响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行为。(刻板)
让别人觉得奇怪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感官刺激)
其他行为

根据以上原则,我们将“看到喜欢的棒棒糖立刻大哭大闹,有时候还会躺在地上”作为行为干预的目标。

三、行为的(E)ABC分析和功能分析
E 超市A 看到喜欢的棒棒糖 B 大哭大闹,躺地 C?
F行为功能:实物强化行为,表达的是“我想要xx”。

问题行为的四种功能
1.我想要xx(物或活动或形式)
2.我想要你陪我玩
3.我不想xx(任务或感官)
4.我想要这样的感觉(视、听、嗅、味、触、本体、前庭)

四、制定全面的行为干预方案
理论:
C:先做对第一步(不再强化错误的行为)
E:尽可能调整大环境:天时与地利
A:积极主动的干预: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
B:先寻找替代行为(短期),再逐渐建立恰当行为(长期)

实践:
1.做对C:
忽略哭闹和躺地,不对视,不批评,同时不能给与此物。当孩子哭声减小,表扬安静,给与其他强化物。
2.调整E,避免A:
孩子能力不到,不得已只能预防。尽量少到超市(E),实在必须到超市时,绕开糖果区(A)。

但预防只能解决问题的表,解决不了问题的里。防得了一时,防不了一世,所谓“防不胜防”。有时候在小区玩,看到别的孩子吃棒棒糖,他又大哭大闹。在机构看到老师奖励别的小朋友棒棒糖,他又躺地上了。因为社会大环境没法全按她设计好的,等她带孩子外出的时候,孩子喜欢的东西都像统统被魔法棒一点,收进储物袋里,迎接他们的到来。所以孩子就像一个定时炸弹一样,妈妈随时提心吊胆,每次带孩子外出都心有余悸。

3.教B
短期目标:教导用语言提要求(参考名词:功能性沟通训练FCT,语言行为VB)作为替代行为。
糖——棒棒糖——吃棒棒糖——小明要吃棒棒糖——我要吃棒棒糖——妈妈,我要吃棒棒糖——妈妈,我要吃棒棒糖,可以吗——妈妈,我看到小红吃棒棒糖,我也想吃,可以吗?——妈妈,我看到小红吃棒棒糖,我很羡慕,我也想吃,可以吗?我吃完就刷牙,好吗?————(有外人的时候)悄悄趴在妈妈耳边,小声说想吃东西了,然后害羞地指指棒棒糖。——(有外人的时候)拉拉妈妈的衣角,看看妈妈,再看看棒棒糖,示意想吃棒棒糖了。——

中期目标:练习等待,延迟满足,练习忍耐能力
等5秒钟——等20秒钟——等1分钟——等10分钟——等半小时——等1小时——等半天——等几天——等周末——等暑假——等你长大了

长期目标: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观念
1).想要的东西,自己想办法去努力得到。——自己卖饮料瓶换钱买东西
2).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知道糖吃多了对牙不好,会发胖,吃得越来越少
3)区分不同场合灵活处理——结婚,过年,或者朋友分享的糖,不会臆想为别人害他,能礼貌的接受,吃后立刻去刷牙。


总之,从横向看,不同孩子起始介入点不同。纵向看,同一个孩子从小到大,从开始介入到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不同阶段的目标不同,强化的重点就不同。目标是什么,就强化什么。不要盲目的机械的评价家长的处理方法,家长做得对与不对根本的标准是,他的目标是什么,他强化的是他的目标行为吗?

从诊断后的痛苦绝望,到两眼一抹黑的找方法,从一场场讲座中找到有意义的讲座,恭喜你,你终于迈出了干预的第一步。可是这也仅仅只是第一步,后面的路还有很长很长。你要回家去做,一直做,坚持做,做着做着,有时候会感觉到实在没有力气了,有时候会感觉很疼,有时候会感觉几乎坚持不下去了,有时候常常会忍不住哭出来。

这个时候,你一定要咬着牙,再坚持一下!就像《死亡爬行》里面的Brock一样,继续,加油,就这样,变出力气来,不要放弃,继续前进,继续前进,继续前进!

很多年以后当你回头再看,你会发现,原来你以为自己无法跨越的鸿沟,已经被你甩在身后很远很远。

只不过,生活中的你,必须自己做自己的教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5-6-3 14:45:02 | 只看该作者
每次看帖,都有收获。为自己也为儿子喊加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5-1-25 08:45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