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查看: 591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被神化与被曲解的感觉统合训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2-31 10:51: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十几年前有一位台湾的“刘博士”将感觉统合大运动冠以克服“学习障碍”的名义带到了内地,由于声称能同时治疗自闭症,被各路“专家”传为神话。一时间各种静撑、推小车、拍皮球、前滚翻等各类大运动被趋之若骛的家长奉为“灵丹妙药”。
   其实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艾尔斯博士(J.Ayres)创建了感觉统合理论,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由台湾将感觉统合训练引入内地以来,这种方法经历了被神化、被批判,再被神话的演变过程,直至被部分别有用心的机构所误导,为谋求商业利益而变成如今的大肌肉运动训练。在已走过的二十多个年头里,感觉统合失调的理论依据依然未能被真正客观地所认识,且未能被科学有效地展开。这不得不说是自闭症康复界极为遗憾之事。针对我们在各地培训讲座时家长提问所出现的一些误区,希望能通过以下简要的描述,为大家提供一些帮助。 误区1:被神化或被批判的感觉统合训练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感觉统合理论从台湾被带到了内地,从早期资料来看那时主要为克服儿童学习障碍所设,由于早期自闭症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问题而非沟通障碍,由此这方法被很多人冠以克服学习障碍为由推到了前台,但所谓克服学习障碍的方法其实没有什么实际的理论支撑,更没有循证数据。而这些克服学习障碍的操作方法实则来源于感觉统合理论。所以最终在无知和利益的驱动下;在台湾布道者从不承认是感觉统合的情况下,被冠以感觉统合的名义进行了推广。就像目前有人将RDI(人际关系发展介入)理论进行修改变成PCI(游戏与文化介入),但绝不承认来源于RDI一样。这或许是台湾地区康复领域的独特文化吧!随着自闭人群的不断扩大,感觉统合大运动在内地康复中逐渐兴起,一度被神化,并创造出以“感统加个训”的奇葩经营模式。不少从业人员宣称,感觉统合不仅可以改善大脑与身体的协作性,引导机体对环境产生更强的接受和适应能力,甚至还可以促进儿童语言、注意力发展、改善刻板行为、提升儿童的沟通欲望、提高儿童的认知发展等等,似乎感觉统合训练无所不能。更有甚者,认为感觉统合失调是导致自闭症的主要病因。这种现象不仅在内地,在欧美发达国家,同样出于某些商业因素,感觉统合训练的作用在七八十年代时也一度被夸大,甚至于延续到九十年代。其实只需稍有医学常识,或深入学习思索便知其夸大其词的成分。毕竟感觉统合失调不仅存在于自闭症儿童,也存在于多动症、学习障碍等其它类别儿童中,认为感觉统合失调是导致自闭症的病因无疑是不能成立的。
    然而近十余年来,随着对感觉统合的认识逐步加深,且对其效果的循证科学的研究不断增加,人们开始对感觉统合失调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比如Lang(R Lang, M O'Reilly, O Healy et al.Research in Autism SpectrumDisorders. Research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2012,6(3): 1004–1018)等人在里所做的系统综述中就认为感觉统合训练的效果存在疑问。他们认为感觉统合的训练效果存在疑问,在一线工作中更倾向于利用感觉统合有趣的器材和活动,融入社交及语言的训练。因此,近些年来有不少从业人员开始颠覆性的批判自闭症儿童的感觉统合训练,认为没有任何作用。也有不少的专家认为感觉统合的“运动”治疗对自闭症儿童没有帮助。
诚然,引导相关人员勿过分神化感觉统合训练无疑是正确的,但矫枉是否已过正,值得深思。首先,虽然Lang等人认为感觉统合训练的效果存在疑问,并不代表完全否定感觉统合训练的积极作用;其次感觉统合也并非我们内地这样的“运动”治疗。通常感觉统合训练在欧美被纳入作业治疗的范畴,而“运动”治疗则属于物理治疗范畴,两者不管在训练内容、形式及目标上都有着很大的不同。感统训练在内地被演变为“体育运动”似的训练模式,让孩子完成上百次的滑板数量、完成多少个前滚翻或多少个推小车。凡此种种简单而无效的训练餐单既浪费了孩子们宝贵的康复时间,又花费了家庭大量的金钱。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商业因素参与其中后就变形的怪胎教育。比如很多大运动训练机构,宣称其使用感统训练,且对自闭症儿童帮助甚大,以通过训练可使孩子去幼稚园、可以上学为诱饵。实则开展的是大运动训练,。这极易让人联想到被美国学界认为是伪科学的以大运动训练为主的“米勒疗法”*。  现阶段日本、欧美学术界主流的观点认为单独的感觉统合训练确实不能改善自闭症的核心症状,但自闭症儿童存在感觉统合失调也是普遍现象,因此有评估、有针对性的感觉统合治疗是利大于弊的,这里突出的是有评估的前提下的治疗方案。同时建议由于儿童对颜色鲜艳的感统器材较为喜欢,应在感觉统合治疗过程中融入沟通、行为等目标训练。与此同时必须指出,感统治疗并非大运动训练,其目的并非让患儿“累到”,也并非让他们完成多少次“推小车”。而在于选择儿童80%能独立完成的项目,引导儿童利用感官机能不断产生更佳的环境相协调的适应性反应。至于如何选择、编排这些训练项目,确认需提升的适应性反应,必须经过科学的感觉统合评估,而并非千篇一律的“运动”项目。 误区2:过分关注感觉统合失调的类别
不少感觉统合训练的从业人员常常关注儿童究竟是哪种感觉失调,而并非关注儿童属于哪个层次的失调,这必将有碍于制定科学的感统治疗计划。其实艾尔斯博士(J.Ayres)在研究探讨感觉统合理论时,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更为关注儿童失调的三个层次,而非视、听、嗅、触、本体、前庭等类别。不同的感觉类别的失调会有不同的表现。综合而言,在考量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情况时,我们需要同时考虑到感觉统合失调的类别和层次,主要以下几种类型,分别是感觉调控紊乱(包括感觉过敏、感觉迟钝)、感觉辨识紊乱以及感觉运动紊乱(也称为动作策划紊乱),只有在感觉调控以及辨识紊乱的层次下,才会考虑出现紊乱的是哪类感觉,而感觉运动紊乱则属于多感觉协调功能障碍,很难判断属于哪类感觉出现问题。结合类型和层次,临床表现大致如下:

一、感觉调控紊乱
1.1过度敏感
视觉:害怕黑暗、害怕强烈光线、害怕旋转的视觉刺激
听觉:害怕某些声音
嗅觉:害怕某些气味
味觉:不喜欢某些食物
触觉:害怕别人触碰、缺乏安全感、情绪化严重
平衡感觉:害怕旋转、害怕脱离地面
1.2过度迟钝
视觉:寻求光线或看旋转的物件、喜欢看手或看抖纸
听觉:对于声音不敏感、寻求某些声音刺激、喜欢拍桌子等
嗅觉:寻求某些气味的刺激、喜欢闻某些物件
味觉:特别喜欢吃某些食物
触觉:对于拥抱不敏感、喜欢被人抱
平衡感觉:不怕旋转的东西、转圈、多动、跑来跑去等
本体感觉:喜欢玩手、抖动物件
二、感觉辨识紊乱
听觉:在复杂的环境中难以辨认声音
视觉:在复杂的环境中难以寻找到物件
嗅觉/味觉:难以辨认各种气味、味道
触觉:摆放东西有困难
本体感觉:动作笨拙
平衡感觉:难以在晃动中完成任务

三、感觉运动紊乱
手眼不协调、动作不灵活、不善于组织动作等。
再次强调:以上表现仅作参考,如需确认感统失调情况必须经过科学有效的评估
在训练中,针对不同层次的感统失调,常常选用不同的策略,比如对于感觉过度敏感,常选用脱敏治疗,对于感觉过度迟钝常选用感觉餐单,而感觉辨识紊乱需要设置任务,让儿童利用失调的感觉完成任务,感觉运动紊乱则适合采用动作策划能力训练。因此,科学的感觉训练必须要评估儿童感统失调的层次和类别,且根据不同的层次确定训练策略,然后根据类型确认训练项目。可以说,科学的评估在其中至关重要。 误区3:感统训练需要很多大型器材,很难在家庭开展。
如前所述,感统训练的目的就是为了提升适应环境的能力,而社区和家庭的环境无疑是儿童接触最多的。一旦经过评估确认感统失调后,所做的感统治疗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儿童能够良好的适应社区和家庭的环境,而不是为了在训练中完成某些任务。因此,可想而知,感统治疗绝不能仅限于机构内的训练,将训练延迟至社区和家庭一样重要。其实,社区的很多设施对于感统训练有所帮助,比如秋千、平衡木等。即便是家庭,其实也无需多大型的器材,可选择一些小型而性价比高的器具,比如四球辆车、万象组合等,价格不高,且已能满足大部分的需求。家庭里也可利用家里的设施,设置一些简单的感统互动游戏来促进儿童沟通能力的提升对自闭儿来讲尤为重要。

*米勒疗法:(Miller Method) :被美国学界认为是伪科学的以大运动训练为主的声称能帮助孩子们形成有组织的行为块和发展学生心智发展的训练方法。

2#
发表于 2014-12-31 11:34:12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5-1-27 13:3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