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5. 问题所在:经常对着我说“爸爸,我要...
5. 问题所在:经常对着我说“爸爸,我要做公交车970,坐782,坐8号地铁,坐7号地铁,杨高南路站,坐电梯上来,做1008回家”
眼睛注视也很好,我回答“好的”;他好像懂了,过1分钟,又问我同样的问题,可能只是上述的问题一部分,我再回答“好的,爸爸陪你坐公交车970”,然后过1-2分钟,又开始问同样的问题;
5.1 问题在什么时候发生:一般都是在爸爸下班回家后,不怎么问妈妈,问爸爸多,基本上在平时下班后直到睡觉,周末都会问
考虑一下,为什么孩子不问妈妈,而只问爸爸?当孩子问爸爸或妈妈这个问题的时候,父母的反应有什么样的区别?你们对孩子问题的反应直指行为的功能。
5.2 发生问题时孩子的表现:眼睛注视爸爸,有时爸爸回答慢了,他会着急,并用手托住爸爸的下巴,让爸爸回答
5.3 发生问题时,家长是怎么样做的,并且是不是有效:爸爸一般采用转移话题或进行反问,“谁陪你坐公交车” ,宝宝回答:“爸爸陪我坐公交车”,“你有钱吧?坐公交车”,他就去钱罐子里拿钱,后来再扩展到“坐公交车去哪里?”,“去地铁站”‘什么时候做公交车’“星期六”;后来爸爸老是这样问他,他就不愿回答了。就用手打爸爸,爸爸就抓住他的手,把他放在一边,他就有些不高兴,就开始大声说“我要坐公交车”,
思考行为的功能,然后分析你的行为是不是强化了孩子的行为:
如果孩子的行为是注意力强化,你只要回答了孩子的问题,不管以什么方式,你都强化了孩子的行为。(孩子爸爸是不是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少?孩子是不是多数时候和妈妈在一起?)
如果孩子的行为是实物强化,在这个例子中,可能性1 孩子的期望应该是你每次一致的回答,所以孩子如果能接受你不一样的答案,那这种功能的可能性就比较低。可能性2,孩子想去做公交车,但只有周末才能去,所以感觉不安全,所以不断求证。当得不到肯定答案时,孩子会产生情绪问题。
如果孩子的行为是自我刺激,喜欢讨论公交车的话题,那么只要你讨论公交车的话题,他应该都能接受(但不一定能接受你不断地问他问题),这里有一定的可能性。如果是这个功能,那你开始和孩子讨论公交车,你就强化了孩子的行为。
6. 家长目前着重干预孩子的什么行为,用了一些什么方法?哪些方法在孩子身上的效果好?
转移或扩展追问,刚开始还凑效,但他一直问,就对这样的转移或扩展,就比较反感,他也不理解只有星期六才可坐公交车,也不明白爸爸说“好的,带你坐公交车”的意思,可能是自我刺激行为,但坐完公交车后,就好一些, 可以3-4小时以上不说这样的话,但过了1天后,又开始说爸爸我要坐公交车。不知怎么去改善这种刻板重复行为?
孩子不理解只有星期六才可以坐公交车——家里有没有用日历?日历是我们一直都推荐的,把公交车的图片放在星期六,每天带着孩子看每天的安排,不仅让孩子对日常生活的安排有所期待,也有所安心;同时也可以介入变化训练孩子的变通性;最后把一些孩子期望但又不清楚什么时候会发生的事情放进去,当孩子问起的时候,不再回答,让孩子去日历上找。所有在日历上标注的事情,家长都要保证能发生,说到做到,日历才会成为一个有效的工具。
7. 如果问的问题与孩子的社会性相关,需要提供孩子基本的社会性能力信息
1.不理解星期几的概念,2.对公交车坐的先后次序,似乎懵懵懂懂,从家里出去的公交车到回家的公交车路线,比较清晰 3.理解坐车需要用钱或刷卡,出去坐公交车时,自己老早就把钱或公交卡,还有衣服穿好,在门口等着,4.坐公交车时,都是一直在看窗外,喜欢看外面的风景 5.有时会盯着别人的座位,想要找个座位坐下 6.有时看到其他路线公交车,会提出坐哪个公交车的需求
借着孩子对公交车感兴趣,你可以借用这个训练孩子的一些认知能力,比如用日历来训练孩子的时间概念;比如用社交故事来告诉孩子路线安排计划等。
8. 如果有可能,提供孩子的刻板行为信息,(能不能接受变化,是不是害怕新环境,感觉系统方面有什么喜欢喜欢和不喜欢)
1.坐公交车,大概喜欢坐6条线公交车,会变化的,有时看到新公交车,会提出要求做的;2.坐新的路线公交车,不害怕,但走入一个陌生的小孩群体,有些退缩 3.感统方面不喜欢理发,现在正在做感统训练课
请家长自己设计训练方案,发上来,我们会给建议。
供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