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事情发生一两次,先不必太紧张。因为楼...
事情发生一两次,先不必太紧张。因为楼主给出的信息不是特别的详细,所以只能根据现有信息分析一下行为的前提和后果:
事件1:(周二)
A:上学前,说过不愿意上学,早晨进教室放下书包。
B:推正在领读的同学。
C:批评孩子并让孩子道歉。
行为功能:逃避
事件2:(周四)
A:妈妈喊他吃药
B:推到身边的小朋友(旁边小朋友的说的)
C:妈妈推到他,让他知道被推的感受。(利用惩罚)
行为功能:逃避?
分析:
妈妈第一次的引导还可以,第二次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推倒小朋友,这是我们不赞同的做法。我也接触过很多小孩子有他伤的行为(如掐人),家长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小朋友,观察下来,一般这些小朋友的问题行为不会减少反而增多。或者换了一种行为问题,由原来的掐人变成打人或者抓人。所以,妈妈第二次的处理方法是不可取的。
前提性方案:
1、 如果孩子是逃避上学,或者逃避做某些他不喜欢的事情。我们要试着给孩子一张一天的课表。告诉他一天要做的事情和上的课。当孩子非常清楚知道这一天的活动时,情绪就会稳定很多。
2、 也可以给他一张一周的课程表告诉他一周的安排。尤其周末可能会去的活动,一般是小朋友喜欢的活动。
3、 根据孩子能力,建立奖励制度,利用代币制度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和努力的去完成任务。
4、 理解情绪和处理情绪是每个孩子都应该学习的。a、理解简单的情绪,知道发生什么样的事情会有什么样的情绪,知道自己的感受,是什么样的情绪。能表达出来。例如妈妈我很难过,我很开心,我很着急,我很生气等等,b、知道不同的情绪怎样处理才是正确的。社交故事和情绪方面的绘本都能帮助孩子去理解不同的情绪该如何处理。(如有本绘本叫做《我非常生气》)。当孩子能用语言正确的找人倾诉自己的感受时,便会少掉很多的因为情绪而出现的问题行为。
被动性干预方案:
1、 这个时候冷静处理为最好。不必的过分发怒,过分的发怒有时候反而会强化孩子的问题行为,让孩子做他应该做的。但是不必给孩子奖励。
2、 对孩子来说,一旦建立起奖励的机制,妈妈不给奖励已经算是一个惩罚。
3、 妈妈一直都是温和的对孩子说夸奖的话,一旦冷冷的什么都不说,对孩子来说已经是惩罚。
4、 这对平时经常发火的家长是不适应的。平时经常发火的家长,处理行为问题方法很少的。因为孩子已经习惯你发火了,你的冷处理和前面的发火比简直就不是事了。
很多小朋友,去一个普通的学校里,当他意识到自己比别人弱,又无法说出自己真实感受的时候,一些压力会让孩子突然发脾气的。
所以去融合前是要看孩子能半融合还是全融合,如果需要陪读,陪读应该如何及时的辅助。是家长应该清楚的。
对孩子的期待要合理,和带着孩子一起来看他所能做到的,不要苛求过高的目标。
方老师的融合教育是需要融合的孩子必须听得,听完后才能知道要去融合现在当做的和将来将做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