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每一天都是崭新的 进阶二年级

[复制链接]
1141#
 楼主| 发表于 2013-7-30 11:02:13 | 只看该作者

re:增进自闭症儿童社交理解的社交故事...

增进自闭症儿童社交理解的社交故事

社交故事
「社交故事」为美国自闭症儿童辅导员卡露古利 (Carol Gray) 所创。它是借着说故事的方式,向自闭症儿童仔细地描述一个特定的社交处境,令他们明白在处境中应有的行为,从而引导他们模仿正确的社交行为和态度。当我们向自闭症儿童反复说故事时,这些社交常识便会植入他们的脑海中,增进他们对社交处境的理解,并使他们能主动地、自发地对相应的处境作出恰当的反应。
「社交故事」原本是针对有说话理解能力、有句子组织能力的自闭症儿童来设计的。一般认为适用于能力较高的轻中度弱智自闭症儿童,而对能理解简单符号及简单的语句的学生尤有帮助。
一般人在接触到别人的社交场合中,往往很容易便能从当时的情况、别人的表情反应和常见的环境提示等来估计别人的想法,甚至推测别人将有的反应,由之能轻易作出别人预期的恰当的社交反应。这种审时度势、观言察色的能力,我们可以称之为「透视别人的能力」。一般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渐渐地学懂以至灵活掌握这种「透视别人的能力」,更具体的说,则包括:感觉的判断、概念的判断、情感的判断、属于第二者的判断、群众的判断等。并且他们会逐步把这种能力曾运用所及的各种社交处境分类归档,在自己的脑海中建立起一个可名之为「社交数据库」的记忆档案,当中包括有人物档案、态度档案、社交行为档案等。
问题在于很多有关自闭症儿童的研究都指出自闭症儿童根本缺乏这种「透视别人的能力」,而存放在脑中的社交行为资料也是杂乱无章的,甚或可以说没有分类归档。结果每当他们面对一个社交处境时,便无法在数据库中提取相关的资料,从以作出应有的社交反应。
基于上述的心智理论,「社交故事」的方法便是希望帮助自闭症儿童重建他们的数据库。当然由于他们根本缺乏「透视别人的能力」,所以「社交故事」的方法基本是以死记硬套的方式把一些社交常识植入他们的脑海中。不过这里必须说明的是,所谓死记硬套的方式绝不意谓以指令式的方法强制儿童模仿学习,相反是透过说故事的生动方式来教导或引导他们。这也是「社交故事」之特色所在。
「社交故事」主要是由下列四种句子组成:
描述句
描述事情发生时,周围环境的情况、有哪些人参与、他们的行为等等。
〔例〕:在图书馆内,大家都很安静地看书。
透视句
形容事情发生时,别人对它有何感受和看法,为何他们会作出描述句中的行为。
〔例〕:如果我们大声说话,其它人听到声音,就不能集中看书了。
指示句
指出应有之行为和态度,提示自闭症儿童作出适当的反应。
〔例〕:我可以尝试合上嘴,不发出声音。
控制句
使用一些特别的提示,使自闭症儿童能记起应作的行为,使他们能自发地作出适当的反应。这些提示必须能切合个别儿童的特定需要,故我们可尽量与他们一起设计。而对于一些未能明确表达及理解这些特别提示的儿童,在编写社交故事时是可以省略控制句的。
〔例〕:我可以将嘴拉上拉炼,保持安静。
句子比例
编写社交故事时,我们必须注意四种句子的比例:即每出现零至一句指示句或控制句,就必须附有二至五句描述句及(或)透视句。换言之,社交故事中可以没有指示句及控制句,但就必须仔细描述周遭的环境、人们的感受和反应等。因为若我们向自闭症儿童多加说明我们的感受,为何我们会在此环境作出这些行为,这样才能使他们明白我们的处境,从而自发地模仿我们的行为。
众所周知,大部份的自闭症儿童是倚赖视觉多于听觉来学习的。「社交故事」正是运用了视觉策略。使用社交故事的时候,我们会为儿童制作一本故事书,每一页的内容包括故事的一句文字叙述,以及相关的相片或简单线图。这样,当我们向儿童反复说故事的时候,我们就能将一个个社交情境及社交行为,变成一幅幅图画,打印入自闭症儿童的脑海里面。
注意事项:
一、因应儿童的理解能力编写。
二、以儿童作为第一人称来编写。
三、应仔细注意个别儿童对故事中所含词汇的不同理解,特别是故事中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价值判断的词汇,宜小心辨析儿童是否真能理解其中的意思,例如故事中常会出现「这是不好的行为」,但儿童对于「不好」的理解可能是等于「老师不喜欢」,倘能注意到他们这些细微的理解上的偏差,使能相应地作出纠正及指导。
四、鉴于真实的社交处境往往是存在很多变化的因素,所以编写故事时应尽量使用「可能」、「有时」等字眼,从而避免儿童误以为绝对是如此并因而产生不必要的固执行为。
最后,写故事时尽量加入社交处境所可能遇见之情况,以使儿童学懂较有弹性的社交策略。
编写步骤:
一、观察:在编写故事之前,首先要观察儿童最需要训练的社交行为,以及他在掌该行为中觉得最困难的地方。
二、编写故事:因应儿童的理解能力,针对行为中最因难的地方,个人化地编写故事。若儿童能力能应付,可与他一同编写故事或引导他说出适当的社交行为及态度。
三、阅读故事:首先应先将故事读给儿童听,成人可站在儿童后侧与其一起阅读故事,或由录音带播放故事,让儿童聆听。倘儿童能力能应付,应教导他自行阅读故事
四、背诵故事:若儿童已熟识故事内容,可尝试让他背诵故事。若儿童能力未能应付,可跳过此项,继续与儿童一起阅读故事或由录音带播放故事,使儿童更能熟识故事内容。
五、仿真应用:仿真行为的社交情境,让儿童在指导下执行应有的社交行为。
六、推广:若儿童能掌握仿真的训练,可将故事内容告诉第三者。在设定的社交情境下,第三者需要背诵故事来提示儿童或诱导他们作出适当的社交反应。
七、消退/类化:在儿童能自行应用故事时,可使用渐消法引导儿童不再阅读或背诵故事而继续执行该习得的行为;此外,可将故事告诉不同的对象,使儿童能将同一个社交行为类化予不同的对象;再者,可重写故事,将相同的行为应用于相似的情境中。
以上根据网上资料整理

在我儿子3岁半之前,我对自闭症一无所知,虽然也发现了孩子的一些异常之处,但拿孩子的长处跟其他孩子比比,有时禁不住沾沾自喜,拿孩子的所短跟其他孩子比比,又不免忧心忡忡.孩子的爷爷也曾就孩子的问题请教过当地医院的一名儿童心理科老专家,只说可能是超常儿童.于是不免在惴惴不安中自我安慰,以为自己生并培养了个天才.
但孩子终究是跟他人不同,我不停地观察他,拿他于其他孩子比较,每天询问老师他在幼儿园的表现,组织小朋友活动并鼓励和强迫他参与......最终我得出一个结论:我的孩子绝对是个聪明的孩子,他接受知识非常容易和轻松,而且非常乐于学习,有学习的方法,比如你问他9+5=?他会先算出10+5=15,而后告诉你9+5=14.幼儿园老师对他的评价是非常会举一反三.但是对人情世故,社会交往这一类对其他孩子来说可能是本能和正常反应之类的技能,他却极端缺乏,需要象其他孩子学知识一样地去学习,对他来说,学会如何察言观色,遵守约定俗成的规则可能会象教其他同龄孩子语文,算术一样地要费些功夫.我就这样得出了我的一套"理论",并非常自信儿子的接受能力.
我向家人说出了我的想法,希望大家随时随地跟我配合,但是家里人都不以为然,只有老公在语言上给予了声援,但在行动上毫不出手.我开始孤军奋战.我当时并不知道有自闭症这回事儿,只是根据我看到的和从老师那儿了解来的他做的一些不合时宜的事而来现编故事.比如老师告诉我说在幼儿园里,他喝了别的小朋友喝剩的酸奶了,回来我就会给他讲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扬扬去上幼儿园,老师发酸奶喝,酸奶真好喝呀,扬扬一口气就喝完了,他真想再喝一点,可是一个小朋友只发一袋.这时,他看见明明小朋友的酸奶没有喝完就放在桌子上了,但是他没有去拿,因为他知道,别人喝剩下的东西很不卫生,会传染疾病,而且,如果喝了别人的东西,其他小朋友回嘲笑自己.于是,他控制住了自己,并在心里说:晚上一回家,一定要让妈妈在给我买一袋.
儿子非常喜欢听这一类的故事,每一次都听得津津有味,甚至经常要求:妈妈快给我讲关于人的关系的故事吧.仿佛知道自己在这方面有欠缺似的.现在我每天晚上都要跟儿子玩我们称之为"人际关系迷宫"的睡前故事游戏,(儿子喜欢走和画各种各样的迷宫),我也投其所好,设计了一个社交迷宫)故事一般是这样的:
一天,扬扬上街去玩儿,走到大门口,看见率率拿了个大汽车,大汽车真漂亮啊,扬扬从来没有见过,真想上去摸一摸,这时,扬扬会:a.上去一把拿过来.b.很想看,又害怕小朋友不给看,想,让妈妈也给我买一个吧
c.走过去,对率率说:率率,你的车真漂亮,让我玩玩好吧?然后告诉儿子选a往左走,选b往右走,选c向前走,儿子通常会选b和c,并说出原因,继续向前,遇到下一个社交情景......
我觉得效果不错,但仅仅是认知上效果不错.现在无论我设计什么样的社交场景,他都能回答得很完美.幼儿园老师的评价是:他什么都懂,就是不照着做.什么规矩都知道,就是不遵守.
我觉得这是这种训练方法的瓶颈之处,在这个地方我一直没有大的突破,又一次我说儿子:你是个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儿子问我什么意思,我做了解释,没想到他居然用到姥爷身上:你光让我睡(午觉)自己不睡,真是个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看样子他的理解力挺强的,但行动上确实不行.
我想,这就好比我为了应付考试记了大量的高等数学公式,也能熟练地用他们来做数学题,但是对高等数学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却不甚了解.
所以我还得努力.摸索和借鉴别的办法.
但也不是完全没有效果.一些小的效果还是有的.
以上是我用社交故事训练孩子的一点方法和体会,请有类似情况的家长多指教.

我手头有Carol Gary的社交故事这本书。我挑了几个在这里。翻译的不妥的地方大家纠正。

<b>Looking While Listening</b>

When someone is talking to me, I try to listen.   This is a very nice thing to do.
Looking at the person who is talking to me is helpful.  This lets the person know I am listening.
Sometimes I try to look at a part of their face.  I try to do this so the other person knows that I am listening to them.  The person who is talking to me will like this a lot.

<b>听别人讲话的时候要看着别人</b>

当别人和我讲话的时候,我要注意听。这是一个好行为。
看着那个和我讲话的人可以让那个人知道我在用心听他讲话。
有时我可以看着他的脸。我试着这末做,他就知道我在听他讲话。他会很喜欢我这末做。

下一个是一位家长针对有关行为问题编的故事:

<b>Walking Away From Conversation </b>
I talk to people all the time
When I'm in a conversation, I NEVER turn away from whoever I'm talking to.
If I turn away I will hurt theiir feelings.
My feelings are hurt when people walk away from em when I'm talking to them.
When I talk to people and don't look at them, they have trouble hearing me.
I know if I STAND STILL & LOOK at whoever I'm talking to, I'll have lot of frineds.

<b>和别人讲话时不可以走开</b>
我时常和别人讲话。
当我和别人讲话的时候,我不应该在讲话时走开。
如果我走开的话,我会伤害那个人的感情。
别人要是在我说话的时候走开,也会让我不高兴。
当我和别人讲话时如果不看他,他会不容易听清我的话。
如果我在讲话时站好不乱动,看着和我讲话的那个人,我就会有很多朋友。

<b>Nightmares</b>

Someties I may have a nightmare when I am sleeping.  Nightmares are the same as a dream, but more scary.
Events in nightmares do not really happen.  They are like pictures in my mind.
It is all right if I am scared.  I may try telling myslef it is all in my mind.  It is only a dream.  Adults can help children with nightmares, too.  It is okay to ask an adult for help with nightmares.
When I wake up, I will see that I am all right.

<b>做恶梦</b>

有时在睡觉时我会做恶梦。
梦里的事情不是真的。它们就像是我的脑子里的一幅幅画。
如果我做了让我害怕了,那是OK的。我可以试着告诉自己那不是真的。那只是个梦。大人也可以帮助做了恶梦的小孩子。请大人帮忙是OK 的。
当我醒来的时候,我知道会没事儿的。

****************************************
我的儿子Aaron?惺被嶙龆衩危岷芎ε隆? 除了告诉他以上故事,我们还一起读了印第安人的“捉梦网“ (Dreamcatcher) 的故事,特地给他买了一个挂在床头上。有时孩子有一些我们认为莫名其妙的恐惧,不要忽略他们的感受,要想办法弄明白,然后开导帮助他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当一无挂虑、只要凡事借着祷告、祈求、和感谢、将你们所要的告诉 神。  神所赐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稣里、保守你们的心怀意念。             --腓利比书四章六,七节


<font size="1" color="darkblue">Edited by - 瑞雪 重新编辑於 2003/03/07  12:13:00</font>

b>Giving a Gift</b>
A gift is something you give to someone.
People give gifts to other people.
Some gifts are big.
Some gifts are small.
When I give someone a gift I might say,
"Here's a gift for you."
Sometimes people give me a gift.
When people give me a gift, I will try to say, "Thank you."
Saying "thank you" is polite.
People like to hear "thank you" after they give someone a gift.

<b>送礼物</b>
礼物是我们送给别人的某样东西.
人们会互相送礼物.
有的礼物很大
有的礼物很小
当我要送人礼物的时候,我可以说:
"我有一份礼物给你."
有时别人送给我礼物.
当人家送我礼物的时候, 我要试着说:"谢谢"
说"谢谢"是有礼貌的好孩子.
人家送礼物的人喜欢听到"谢谢".

<b>Learning to Help Others</b>
Sometimes people need help.
Sometimes people need help opening a door.  Sometimes people need help making dinner.  Sometimes people need help in other ways.
People like to be helped.
Sometimes people do not need or want help.
If I see someone who I think needs to be helped, I may ask that person, "Do you need help?"
The answer may be, "No." This is Okay.
The answer mayb be, "Yes." I may ask, "What would you like me to do?
If I think I cannot do what they ask me to do, I amy try saying, "Can you show me what to do?"

<b>How to Greet Someone</b>
There are many ways to greet someone.
When I see someone I know, usually I will try to smile and say "hello." They may say "hello" back.  They may stop to talk with me.
Sometimes I will try to shake their hand.  Sometimes, when I am visiting a relative or a close friend, I will try to give them a small hug or a little pat on the back or the shoulder.
Sometimes, if I am just passing someone I know, I can smile, wave, or just nod my head.  Most people like it when I smile at them.  Smiling can make people feel good.

<b>怎样和人打招呼</b>
和人打招呼有很多方法.
当我看到认识的人时,我可以笑笑,和他们说"嗨."他们可能也说"嘿",也可能停下来和我说话.
有的人我可以和他们握手.去看朋友和亲戚时我可以抱抱他们,或轻轻拍拍他们的后背或肩膀.
如果我在路上遇到认识的人,我也可以向他挥挥手,笑一笑,或是点点头.
大家都喜欢我向他们笑一笑. 微笑让人快乐.

这些社交股市如果配上插图,效果会更好。在图中,可以把不同角色说的话和想法用“气球”(conversation bubble) 和“云朵”(thought cloud) 表示出来。

<b>How to Use the Telephone</b>
Many people like to talk on the telephone.
Sometimes my grandpa or grandma will call me.  We talk on the telephone.
Sometimes other people call me on the telephone.
When people call, I will try to pick up the telephone receiver and say, "Hello."
The person who is calling will return my greeting.
Sometimes I will not know the person calling on the telephone. Then it's a good idea to ask who is calling.
Sometimes people call and have the wrong house.  This means they have called the wrong number.  I can tell them, "I am sorry.  You have called the wrong number." Then I can say "goodbye" and hang up the phone.
Sometimes I may want to call someone.  To do that, I can learn to pick up the telephone receiver and dial their phone number.
When someone answers the phone I can try to say, "Hello."
I can talk to my friend on the phone.

<b>怎样打电话</b>
很多人都喜欢打电话。
有时爷爷奶奶会打电话给我。我们用电话讲话。
有时别人会给我打电话。
当别人打电话来时,我要把电话的话筒拿起来,然后说:“喂”。
打电话的人会回应我。
有时我不认识打来电话的人。问问那是谁是个好主意。
有时别人会打错电话。这说明他们按了错的号码。我可以和他们说:“对不起,你打错电话了。”然后我说:“再见”后就挂上电话。

<b>Learning to Play Fair</b>
It is a good idea to play fair with my friends.
Sometimes my friend may win the game we are playing.
I will try to stay calm if my friend wins a game.
If my friend wins a game, I may ask them to play again.  Asking to play again is a friendly thing to do.
It is good to play fair when playing games.  That way friends may want to play again.

<b>学习玩的公平</b>
和小朋友玩的时候要公平。
有时在玩游戏的时候,我的小朋友会赢。
别人赢了一个游戏的时候,我要尽量保持平静。
如果我的朋友赢了,我可以要他们再玩一遍。这是友好的表示。
玩游戏的时候要公平。这样小朋友们才愿意再玩一遍。

<b>Sharing Toys</b>
Many children play with toys.  When they play with toys, they have fun.
It may be fun to play with toys with other children.
I can learn to share toys.
Sharing might be fun.  When I play, I will try to share and have fun.

<b>和别人一起玩玩具</b>
很多小朋友都喜欢玩玩具。当他们玩玩具的时候,他们很高兴。
和小朋友们一起玩玩具可以是一件快乐的事。
我可以学习和别人分享玩具。
分享玩具可以是很好玩的。下次我玩玩具的时候,我要试着和别人一起玩,一起开心。

http://new.elimautism.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83&Aupflag=1&Anum=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42#
 楼主| 发表于 2013-7-30 11:26:11 | 只看该作者

re:先把一些现成的分享资料贴上来,保存在论坛...

先把一些现成的分享资料贴上来,保存在论坛上,省得以后自己弄丢了。


特殊孩子幼小衔接家长分享

一.      推迟一年上学
1.      特殊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发育迟缓。7岁的孩子并不具备7岁的发育水平。推迟一年上小学,孩子会更容易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2.      上小学前一年,可以给孩子报读学前班或者去私立小学一年级旁听,作为过渡。(注意不要入学籍)
3.      推迟一年上小学,可以事先和地段学校打招呼,也可以什么都不做。不会影响孩子以后的入学的。
二.      选择学校
1.      上特校还是上普校,家长想好了吗?
2.      尽量入读地段内的公立学校,孩子受义务教育政策的保护,不易被拒收。
3.      户籍地与居住地一致的学生(地段生),通常都在户籍地小学报名入读;户籍地与居住地不同的学生(统筹生),也在户籍地小学报名,但学位服从教育局的统筹分配(以就近入读为原则)。
4.      非户籍孩子较难进入公立学校,最好选择曾经接收过特殊孩子入读的民办学校,或者民办特殊学校。
三.      报名
1.      广州市每年都是5月份的第二个周末小学招生报名,6月中发录取通知书,放暑假前会召开第一次新生家长会。
2.      报名的时候会有面试。面试只是对孩子的一个初步了解,不影响孩子入学。
3.      家长最好在报名前去学校找校长讲清楚孩子的特殊情况,打好沟通基础。最迟也必须在放暑假前和校长交底,以便在分班的时候分配较好的班主任和同学。
4.      地段小学只负责接受报名,区教育局负责学位分配。如果报名遭拒,家长要勇于维权,去区教育局申诉。
四.      学前准备
1.      上学常规培训(安坐,听铃声上课下课,排队出操,记录作业。。。)
2.      多带孩子去学校校园里玩,熟悉环境(课室,洗手间,操场等)。多跟孩子描述上小学的美好生活,光荣自豪,正强化孩子的上学意愿。
3.      了解学校用哪一套广播体操,去新华书店买光碟回来提前教孩子做操。
4.      提前学会拼音。
5.      培养孩子做卷子的习惯(新华书店有卖)。
五.      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1.      开学前,给班主任写一封信。详细介绍孩子过去的病史,家长的努力,孩子的进步,孩子的优点和存在问题,希望班主任可以配合做的事情等等(以琳网上有大量的范本)。以家长的诚意去打动老师。
2.      开学前后老师会上门家访,这是一个很好的和老师沟通的机会。
3.      尽量中午让孩子回家休息,让孩子和老师都能有一个放松的时间。
4.      明确孩子上学的目的,表扬孩子每一个闪光点,尽量维持孩子上学的意愿,让孩子开开心心。避免学业压力导致孩子厌学。
5.      通过班主任去教育同学们理解接纳帮助落后同学。必要时,老师可以在品德课上和同学们讨论孩子的情况,做正面的引导。
6.      通过班主任,创建家长QQ群,拉拢和认识同班同学家长,加强交流和互助。接送孩子时主动打招呼,邀请同学到家里玩,周末组织同班亲子活动,做志愿者参与学校活动。观察和了解同学家长对特殊孩子的态度,亲近爱心家庭,远离歧视者。
六.      学业安排
1.      二年级开始可以办理随班就读。
2.      替孩子制定各科的个别化学习计划。
3.      降低对孩子的学习要求,但不能没有要求,视乎孩子的表现进行调整。
4.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形成结构化模式。
5.      善用周末和寒暑假,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
七.      投诉处理
1.      拖。强调孩子的进步,为孩子争取更长的适应期。
2.      利用课后与周末时间,坚持训练。
3.      减少在校时间,上半天学或者某些课不上。
4.      药物干预,必须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定期复诊调整药物药量。
5.      陪读
6.      第二学期休学重读一年级

关于陪读的家长分享资料


一.      陪读的意义
1.      陪读是一种辅助手段,辅助特殊孩子适应普通学校的学习生活。
2.      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融合教育都是需要配备额外的教师资源的。普通学校接收了特殊学生,教育部门就会派特教老师到学校去进行个别化辅助。
3.      在中国目前没有这样的条件,就只能靠家长自己去创造条件给孩子提供辅助。
4.      希望在不远的将来,资源教室能得到普及,普校能有自己的资源老师来辅助随班就读的学生。

二.      不同的陪读方式
1.      课内陪读:陪读人员在课室里陪同孩子一起上课
-      优点:可以随时随地跟进孩子的课堂纪律和学习情况
-      缺点:容易影响课堂,令老师/同学/孩子产生抗拒;
         容易产生依赖,陪读人员反而妨碍了孩子的融合

2.      校内陪读:陪读人员不进课室,只在课前课后课间起辅助作用
-      优点:赋予老师和同学一定的责任去照顾随班就读孩子
     赋予孩子自律的责任,更适合于常态化融合
-      缺点:无法解决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

三.      怎样争取陪读
1.      没有陪读先例的学校,对陪读都会顾虑重重,老师本能抗拒。
2.      我们也是磨了一个学期,一年级第二学期校长才同意陪读的。
3.      逐步渗透:
-      先从陪同郊游开始,给老师和同学留下好印象;
-      再从体育课开始,让老师觉得陪读很能帮忙;
-      接送孩子上学放学,早点到迟点离开,延长呆在学校里的时间;
-      校内陪读更容易被接受;
-      申请使用学校的心理辅导室作为陪读办公室和孩子的个别辅导室

四.      陪读的作用
1. 行为常规辅助
-      正确的示范(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做)
-      重复提醒(课堂注意事项,集体注意力问题)
-      及时强化(口头表扬,代币制奖励)
-      现场及时解决问题(孩子的情绪行为问题,不当交往问题)

2.      沟通交往辅助
-      创造交往和对话的机会
-      充当孩子王,带领课间游戏
-      帮助同学,培养玩伴,发展友谊
-      与老师及时沟通,争取老师的支持和配合,通过老师的表扬和批评,引导班风,处理欺凌事件

3.      学业辅助
-      个别化教育计划IEP:邀请班主任课任老师一起讨论孩子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计划,共同执行,分工配合。
-      进行课程剪裁,调整孩子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
-      抽离式教学:某些孩子无法掌握的课程,可以带孩子离开课室,到辅导室去单独教学。

五.      对陪读人员的支持
1.      专业上的支持
-      特殊教育专业支持:资深督导老师的定期指导,持续的家长学习。
-      课程学习:跟着孩子一起学习,向课任老师请教。

2.      校园环境支持
-      把陪读人员当成是学校里的一个老师,而不是孩子的保姆
-      帮助老师,帮助同学,营造友好的校园氛围
-      注重和同学家长的沟通,亲近友好的家长,远离歧视的家长

六.      陪读注意事项
1.      防止过度辅助,削弱孩子的自主性。
2.      以孩子的情绪稳定为重,在校内尽量不要激发孩子的情绪问题。
3.      创造机会放手,让孩子独立上学,交待老师和同学帮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43#
 楼主| 发表于 2013-7-30 22:27:12 | 只看该作者

re:女儿今天幼儿园毕业了。让孩子在幼儿园一整...

女儿今天幼儿园毕业了。让孩子在幼儿园一整天,然后我背着相机过去,给孩子和老师拍照

2岁5个月,女儿就上幼儿园了。第一个幼儿园条件差一些,孩子总是生病,在那里两年半,加起来出勤不到半年;在这个幼儿园,1.5年,几乎是全勤,进步很多

临别的时候,代表女儿感谢每一位老师,感谢她们对女儿的耐心和爱心

和女儿讲,9月2日我们就要上学前班了,每天的作息时间和小学一致

玲玲学业方面目前看还算轻松,接下来的一年,妈妈的任务是阅读,理解,行为习惯和社交(同伴交往,游戏)

------
早上,女儿和我说要带上棒棒糖,今天就要毕业了,要给小朋友带着当礼物一起分享

今天我去给他们照相的时候,女儿告诉我这是新来的DD,她很喜欢他。DD是从美国来的华裔小孩儿,和女儿当了3天的同学,呵呵
-------
也给前段时间辞职的幼儿园老师发了短信,谢谢她对女儿的帮助,表达对她的祝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44#
 楼主| 发表于 2013-7-30 22:30:47 | 只看该作者

re:女儿说:哦,我终于放暑假了,终于不用上幼...

女儿说:哦,我终于放暑假了,终于不用上幼儿园了

而今天睡觉前,妈妈说:我们每天要早起,吃早饭,按摩,跳舞,然后语文一小时,数学一小时,轻松一下,吃午饭,睡午觉,下午感统及注意力训练,其余时间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45#
 楼主| 发表于 2013-7-30 23:39:04 | 只看该作者

re:http://new.elimautis...

http://new.elimautism.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9427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46#
 楼主| 发表于 2013-8-2 04:10:40 | 只看该作者

re:带着孩子玩追逐游戏三个字,女儿笑笑的,玩...

带着孩子玩追逐游戏三个字,女儿笑笑的,玩这种游戏的能力在逐步提高。

和姐姐一起玩卖冰激凌的游戏,可是XY哥哥太想和我玩了,总是来捣乱。。。孩子们要玩在一起,彼此的节奏控制也很重要。XY太想吸引我的注意力,游戏思路很快,说话非常多,两个女孩马上就受不了了,要把他清出去。。。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47#
 楼主| 发表于 2013-8-6 06:59:10 | 只看该作者

re:回来的路上和女儿一起聊天,回顾一下这些天...

回来的路上和女儿一起聊天,回顾一下这些天都做了什么

我问:宝贝,这些天你觉得最好玩的事情是什么告诉一下妈妈呗

女儿:骑马,骑骆驼,围着篝火跳舞

妈妈:哦,那是篝火晚会

天黑下来,宝爸开车带着我们到草原里面找蒙古包。带着女儿悄悄进去,看一些民族歌舞表演。然后是外边的篝火晚会

看着篝火点燃,人们手拉着手围着篝火跳舞,女儿马上就跑过去参加,也和大家一起手拉着手,或者跟随着变化一下,搭着前面人的肩膀。我背着沉沉的相机,跟着跑了一阵子就累得不行了,退下来。 女儿呢,接着跑,回头看看后面跟着的不是妈妈,稍微犹豫了一下,搜索到我和爸爸就接着兴奋地继续。

换音乐了,江南style,女儿也在那里快乐地跳,非常活泼,参与得很好。 火焰落了,篝火晚会结束。女儿和我们说:这个太有意思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48#
 楼主| 发表于 2013-8-6 07:28:40 | 只看该作者

re:这个时节美丽的草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到处...

这个时节美丽的草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到处是美丽的野花。很多很多蓝色的花。蓝色,紫色,黄色,白色,深紫红色,粉紫色,我竟然找不到一朵红色的花-----草原的花是那么的淡雅和精致,散落在草地上,欣然开放,闪闪发亮

每天都带着女儿骑马,第二天开始女儿就要求自己骑了,穿上自己喜欢的蒙古族的服装,说:我是蒙古族的小女孩儿,我每天都要自己骑马!

骑马遇到了羊群,上千只羊,好大的一群!女儿就下来追羊群,我们说你脚步慢慢地,悄悄靠近  女儿:我就挑小羊羔追,可是我一靠近它们,它们就跑啦!

我们还在草原看到了飞翔的雕,田鼠,饮水的鸟群---飞起来好大的一片,马群,牛群,大雁。

鲜花盛开的季节,草原是五彩的,绿色,黄色,蓝色,红色,深紫红,再加上蓝天白云,绿草和远山
有着淡雅红色(淡褐红色)的一种植物,连成片,就把草原打扮成红色的,中间点缀着很多很多的白色花朵
我们不停拍照,原地三百六十度旋转着拍照,每一角度都有迷人的景色

还有骑骆驼,坐马车,穿过草原。女儿这下深深体会到了颠簸的滋味。马拉着车,还带着我们越过草原的河流,溅起的水花落在我们的身上。中间马会停下来,喝水。女儿哈哈笑,这些事情是多么的新鲜和有趣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49#
发表于 2013-8-6 10:35:11 | 只看该作者

re:旅行真的让人心情愉快,玲妈和玲玲都不舍得...

旅行真的让人心情愉快,玲妈和玲玲都不舍得回来了吧。我记得前两天看了一个电影,没完整的看,是说夫妇两带着自闭症的儿子到草原,草原的经历让儿子在某些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孩子对大自然,对动物有种自然的亲近。别的且不说是不是那么神,但我觉得旅行本身就让人很放松,人在放松的状态下,其他的方面也会像好的方向发展。
曾经幻想过以后的日子,如果哪一天潇和这个社会就是格格不入,我不会任由她在这种环境下委屈焦虑,我就带着她四处走走,只要她快乐就好。。。。。。。。。。。。(当然,我的设想中是安排老公在家挣钱,我们娘两毫无后顾之忧,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50#
发表于 2013-8-6 12:13:15 | 只看该作者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潇潇...

下面引用由[U]潇潇妈妈0928[/U]发表的内容:

旅行真的让人心情愉快,玲妈和玲玲都不舍得回来了吧。我记得前两天看了一个电影,没完整的看,是说夫妇两带着自闭症的儿子到草原,草原的经历让儿子在某些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孩子对大自然,对动物有种自然的亲近。...

的确到草原旅游是让人放松,因为相对来说人比较少,视野比较开阔,野花、动物、跳舞都是孩子喜欢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51#
 楼主| 发表于 2013-8-8 02:54:09 | 只看该作者

re:在家跳踢踢踏,女儿的动作不很协调,但跳得...

在家跳踢踢踏,女儿的动作不很协调,但跳得认真努力跟随节奏,结果成了一支滑稽舞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U5Mzg1MDA4.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52#
 楼主| 发表于 2013-8-8 03:13:03 | 只看该作者

re:带着女儿,有些忙乱。梳理不出一个有序的流...

带着女儿,有些忙乱。梳理不出一个有序的流程

家务活,洗洗买买做饭总是让我忙得象蚂蚁---我的时间管理,计划性和自我管理都成问题。。。。

大半夜做梦,傻傻醒来,又失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53#
 楼主| 发表于 2013-8-8 03:24:29 | 只看该作者

re:带着女儿和几个小朋友玩,玩假装是一家人,...

带着女儿和几个小朋友玩,玩假装是一家人,一起做饭弄菜,然后摆放好,坐在一起聚餐

三个男孩子,三个女孩子,前面还好,按部就班,后面,吃完了,也假装干杯了,男孩子就开始胡闹,把假饭假菜弄得真的杯盘狼藉,仿真玩具满地都是

女儿看着那个发疯胡闹的哥哥,笑笑对我说:他这样,一点也不好,弄得乱糟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54#
 楼主| 发表于 2013-8-10 14:49:06 | 只看该作者

re:周五爸爸回来,我们两个带着女儿去公园玩。...

周五爸爸回来,我们两个带着女儿去公园玩。好久没来了,女儿说:妈妈我想玩很多东西,可以么?

当然可以啊,没什么过分,为了玩,孩子主动和我们好好沟通,为什么不用孩子自己良好的感受来强化她,还增加我们的亲密感呢?

女儿去蹦床,特别起劲。被一个小哥哥差点撞倒。哥哥的家长马上说:你要小心,别撞到妹妹,你最大了

然后女儿:妈妈,他多大了?  我转问,原来哥哥9岁了

女儿和哥哥面对着蹦啊蹦,没说更多的话,但我觉得女儿对他有关注。 后来女儿变着花样蹦 (坐蹦,膝盖着地地那种蹦,还身体转着蹦,翻跟头等等),哥哥学她用膝盖着地,差点翻过去。然后说:还是妹妹厉害,妹妹你跳得真好啊  (鼓励和赞美)。女儿马上就笑了,接着给哥哥表演,然后和哥哥说:我们两个人一起玩吧,玩很长时间,可以么? 后来他们就在一起跳,还能彼此笑笑。 哥哥说:你坐着那样跳,我看看你能跳几个  女儿就跳,哥哥给她数
-----两个人互动有好一会儿,相对来说,话并不是特别的多,但我想女儿应该很开心吧

一直玩,天黑了,公园都快关门了。 又遇到一个比女儿小半岁的妹妹,很活泼。妹妹和我说自己在哪个幼儿园,幼儿园很好,女儿就接话说自己的幼儿园。我们瞎聊天好像说起了毛毛虫。 妹妹说我们幼儿园有很多树,就有很多毛毛虫。 女儿问:哦?很多很多么?  妹妹说:是啊  女儿:哦,那好可怕啊,我都不敢出去了  妹妹:不过很多树枝都砍了,现在毛毛虫没那么多了  女儿拉起妹妹的手:那这里有毛毛虫么?我们一起走吧,好害怕啊。。。。
过了通道,看到有大人们在跳舞,手拉着手。 女儿看了一小会儿就跑过去,哈哈,她当那些大人拉着的手都是在给她准备一网不捞鱼。。。挨个钻过去。好多人都笑了。妹妹也笑,然后她们手拉手,一直走到门口,挥手再见

又是一个小互动,不错啊宝贝,希望这样的交流越多越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55#
 楼主| 发表于 2013-8-11 15:03:04 | 只看该作者

re:路过理发店的门口女儿:妈妈,爸爸今天...

路过理发店的门口
女儿:妈妈,爸爸今天要不要剪头? 妈妈:不知道啊,要问他自己

女儿:爸爸的头发最乱最难看了。 你看我的头发,就梳得利利索索的,很不错吧

妈妈:嗯。

女儿:不过我还是觉得妈妈的头发最漂亮了,我最喜欢妈妈了

-------哈哈,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56#
 楼主| 发表于 2013-8-11 15:19:48 | 只看该作者

re:转帖http://new.elimaut...

转帖http://new.elimautism.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15704&amp;Aupflag=1&amp;Anum=1
华又佳教授专集贴

下面四篇文章是我转帖过来的美国爱荷华大学特教系主任华又佳教授在13年暑假写下的四篇文章。
谢谢华教授。

特殊教育和科学研究

这个暑假,在和方老师和青岛以琳的老师交流中,萌发了把一些简单的教学技术写下来的兴趣。也就有了后面的三篇小文章,分别介绍了代币系统,固定时间延宕法(CTD),和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这三篇文章中的所有内容都是实证研究的结果,里面的每一个操作方法都有文献和数据的支持,而不是我个人(或者其他人)的观点或者意见。我强调文献和数据是因为特殊教育是一门科学。

在美国的教育界,一直有关于教学的争论。有的人说教学是一门艺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是一种不能量化的过程。正因为是一门艺术,那么教学的方法一定是因人而异的和主观的,没有客观的标准或者程序和原理可以遵循。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的性格,魅力等等来自教师本身的一些特征成了决定教学成功与否的因素。但也有人把教学看作是一门科学,是一门可以衡量的,有理可循的学科。换而言之,要成为一个有效的教师,必须要经过有系统性的科学训练。在之后的研究中,学者们发现教师的本身固有的一些特征(譬如性格,魅力,信念)等等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没有很大关联。同时,学者们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大量的观察了教师在课堂上的行为和学生的成绩表现之后发现,有效率的教师,虽然他们的个性不同,身处的时代不同,受到的教育不同,但他们的行为非常相似。在1986年由美国教育研究协会(AERA)出版的《教学研究手册》上,Brophy 和 Good 这两个学者发表了一篇名为“教师行为和学生成绩”的研究论文。这篇长达50页的论文全面和系统的整理了在教师行为和学生成绩方面的几十年来的研究。根据这些研究,他们总结出了一系列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教师行为。这些原理在之后研究中,不断的通过实验和量化的综合分析方法(譬如meta-analysis)得到验证。这些归纳出来的教师行为就成了我们特殊教育界中称为“直接教育”法(direct instruction)或者称为“显著教育”法(explicit instruction)。这些原则包括明显的教学目的,分步骤详尽的演示,在教师的辅助下练习新的技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成功率,在学生独立练习的时候提供及时的回馈,最大的利用学习任务回应的机会等等。另外,在大量的教育实验中学者们发现,所有的儿童(包括有缺陷和没有缺陷儿童)都能从这样的教育方法中获得巨大的进步。另外,数据证明:和所有的其他教育方法相比,有学习障碍的儿童只有在直接教育的方法下才能获得有学习上意义的进步(甚至赶超其他同龄儿童)。所以,直接教育方法成了美国的特殊教育教师和博士生们学习的必修课。

在2004年由美国国会通过,在布什总统签署下生效的残疾人教育法案(IDEA)中,就明确规定了学校和老师必须向有学习障碍的学生提供有科学依据的循证的教育方法(evidence-based practice;即EBP)。在2005年,美国特殊教育界的一流的学者们在“特殊儿童”(Exceptional Children)这本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的关于判断什么是循证教育的文章。在这些文章中讲到的内容,日后就成了在美国特殊教育界衡量教育和干预方法科学性的依据。它们也成了在同行评议(peer review)的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标准。正是在这样一个学术环境下,教授们的谆谆教导学生们:不要把个人意见或想法和事实混淆起来!教授们常常在学生论文上出现没有引用的地方,用红笔圈出来并注明“是你的想法吗?”或者在学生论文答辩前,导师们会告诉学生“大胆说“不知道”也绝不说“我想大概是这样的。”

之所以要写下这些文字,一方面,我想告诉从事特殊教育事业的老师们,拥有爱心可能是从事特殊教育的必要条件,但绝非充分条件,因为特殊教育是一门运用科学的职业。要让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您在教学中必需使用建立在实证研究基础上的干预手段,而不是想当然按自己的喜好来教学。另一方面是要告诉家长们:选择提供循证教育的机构和老师是学生教育成功的关键。循证教育通常是有客观的数据来显示学生的学习状况。另外,循证教育通常是反对折中主义(eclecticism)的。在打着“凡事都是值得一试”的旗号下,折中主义者通常使用不同的相悖的教学方法和理论来教育学生。研究文献中的结果已经告诉我们使用折中主义的做法只能是事倍功半的,并且是以牺牲学生能够受到有效干预手段的时间为代价的。


如何使用固定时间延宕法?

时间延宕(time delay)是用来建立刺激(stimulus)和反应(response)的一种教学手段。所谓的时间上的延宕指的是在提出问题后,等待学生做出回答的时间差。譬如老师拿出一张算术卡片,问道“一加一等于几?”(刺激)在等待3秒后,如果这个学生没有给出回答(反应),那么老师给出提示“等于二”。这个3秒钟就是时间延宕。时间延宕法又有固定时间延宕(constant time delay即CTD)和渐进时间延宕(progressive time delay)两种。如果每次等待回答的时间是固定的话(譬如上面的这个例子中的3秒),那就是固定时间延宕。也可以在学生学习技能不断熟练的时候,家长和老师也可以逐渐延长等待的时间。譬如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等待的时间为0秒钟,随着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率的提高,等待时间逐渐递增为2秒,3秒。这样的用法就是渐进时间延宕。时间延宕的原理是把由家长和老师的提示下的准确回答转移到在刺激提示下(老师的问题)学生自己能够独立做出反应的过程。实际操作和研究文献中,时间延宕主要用于有一一对应性的刺激控制。譬如认字,加减乘除,数数,背诵名字地址等等这些知识,这些知识我们称为“事实知识”(factual knowledge)。在这里,我主要介绍的是固定时间延宕在事实型知识学习上的操作。

时间延宕的步骤是怎样的?

如果以教数学的加减法为例,新的内容为:3 + 2 = 5, 2 + 5 = 7,4 + 4 = 8。已经学会的内容为 1 + 1 = 2, 2 + 2 = 4,4 + 2 = 6,3 + 5 = 8。

1.      0-秒延宕(示范)。在提问之后,老师或者家长马上给出正确答案。譬如“三加二等于五。”
2.      学生重复。在示范之后,要求学生马上重复老师或者家长给出的答案。譬如“三加二等于几?”
3.      反馈。在学生重复了正确答案之后,对学生的答案做出赞扬。譬如“真棒!说对了!”
4.      用步骤1-3 教下一个内容:2 + 5 = 7。(或者加入其它内容,下面会讲到)
5.      3-秒延宕(检验)第一个学习内容。老师对新学到的内容提问,提问之后等待3秒。如果学生在三秒内给出准确的答案,老师给予表扬并加以强化。请注意在这里需要强化学生的独立准确回答问题的行为。过程如下:
a.      老师:“三加二等于几?”
b.      学生毫不犹豫的给出准确答案
c.      老师:“对。真棒!”(投放强化)

如果学生在三秒内做出准确的回应,但是颇为犹豫,老师需要重复这个准确的答案用来加固(firm up),并且对学生进行强化。譬如:

a.      老师:“三加二等于几?”
b.      学生在三秒内给出答案,但是很犹豫。
c.      老师:“对。真棒!三加二等于五”(投放强化)
如果学生没能在三秒内给出准确的答案,那么老师需要进行纠错。譬如:

a.      老师:“三加二等于几?”
b.      学生在三秒内没能给出正确答案。
c.      老师:“三加二等于五。三加二等于几?”
d.      学生重复

6.      用步骤1-3 教下一个内容。
7.      重复第5步,对已经学会的内容进行检验。
8.      在完成了要教的所有内容后,可以把所有的新旧内容用3秒固定时间延宕的方法来检验。在检验中,如果有发现错误,用上面的纠错方法进行纠正。

关于使用这样教学方法的几点说明:

怎样来选择教的内容?

在教学中我们通常遵循的是先易后难,容易混淆的内容分开教的原则。譬如在教加法的时候,如果把类似的加数加法一起教的话,容易引起学习上的混淆(例如把 3+2, 3+3,3+4一起教);在教识字的时候,视觉上看上去相似的字分开教(例如:钧,钓)。通过这样的安排,可以降低学习的难度,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功可能,从而获得强化。

每次教多少内容?

这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尝试。教多少取决于教什么内容和学生的能力。熟悉的内容和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多教点;陌生的内容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一次教的内容可以少点。通过实践,家长和老师可以琢磨出一次教多少的数量。如果一次教三个内容,学生经常犯错需要纠正,那就是有可能教的太多了,需要减少一次性学习的内容。

教学的时间和速度是怎样的?

CTD是一个经过大量实验证明有效的教学方法。但它的特点是学习比较枯燥和强度较高,因为老师和学生始终处于一来一回的简短的问答之间,很少有闲暇时间。所以,这个学习过程不宜过长,通常10-15分钟应该结束(年幼的儿童可以限制在10分钟以内)。为了保证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老师和家长的教学节奏应保持较快的速度。

教学的步骤是一成不变的吗?

教学步骤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上面的例子中我选择的教学步骤是这样的:

新1(0秒:示范重复)- 新2(0秒:示范重复)- 新1(3秒:检验)- 新2(三秒:检验)- 新1(三秒:检验)-新3(0秒:示范重复)-新2(三秒:检验)-新3(三秒:检验)

也可以:

新1(0秒:示范重复)- 旧1(3秒:检验)- 新1(3秒:检验)- 新2(0秒:示范重复)-新1(3秒:检验)- 新2(3秒:检验)- 旧2(3秒:检验)- 新3(0秒:示范重复)-新1(3秒:检验)- 新3(3秒:检验)-新2(3秒:检验)--旧3(3秒:检验)

通过这样的方法教完之后,把新旧内容打乱,以三秒延宕的步骤来检测学生对所有技能的掌握。不熟练的或者没有掌握的内容,用上面纠错的方法纠正,放在一边。再反复多次的进行检验。

譬如在最后的3秒延宕检验中:

新1- 新2- 旧2-旧3-新3(出现错误)。

那么我们就可以这样,对反复出现错误的问题进行练习:

新3(0秒延宕;纠错)-新1(3秒)-新3(3秒;检验)-旧1(3秒)-新3(3秒;检验)-新2(3秒)-旧3(3秒)-新3(3秒;检验)

需要指出的是,添加在这个教学中的“旧”的内容,既可以是同一科目已经掌握的内容(譬如同样的数学加法),也可以是学生已经掌握但不同的学习内容(譬如模仿动作或者活动)。把学生已经掌握的学习内容放到这样的学习中,有几个作用。第一,起到复习的作用。第二,加入学生已经掌握的学习内容可以增加学生获得强化物的可能性,从而达到保持学习兴趣的作用。第三,加入的学习内容,把0秒延宕的示范和3秒延宕的检验在时间上进行分割,从而增加学习的难度。

提示还是纠错?

要讲纠错,首先得区分纠错和提示的区别。提示是用来帮助学生做出准确的回答的由老师和家长提供的辅助性的教学手段。譬如在提问后,老师把手指向了正确的回答,提示学生选择这个回答。也可以在问了问题后,老师用嘴唇来夸张的作出正确回答的开头发音来提示学生做出回答。不管采用什么程度的提示,提示的作用一定是用来帮助学生做出准确回答的,从而获得强化的方法。但是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至始至终都是提示,那么学生的技能只能停留在依靠他人(老师和家长)的提示做出的准确回答。所以,教学中需要逐渐的淡化提示,让学生能够独立的作出准确的回答。这个过程中,错误一定会发生。在发生错误的时候,为了纠正这样的错误的过程就是纠错。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经常发现老师和家长把提示当作纠错来用。譬如在学生回答“三加二等于六”的时候,大人们试图通过启发(“再想想?”)或者钓鱼(“太大了,再小点。”)的方法来纠错。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第一,事实型知识有一一对应性。错误的回答代表着学生知识上的缺陷。哪怕通过“启发”或者“钓鱼”的方法最终获得了准确的答案,学生把知识型学习变成了一种猜测的过程,仍然没有弥补这个事实知识上的缺陷,这样的一一对应关系没有得到强化。第二,对宝贵的教学时间的不合理应用。通常在“启发”和“钓鱼”之后,伴随而来的是学生很长一段时间的停顿思考时间。这样的长时间的停留浪费了宝贵的学习资源。第三,造成学生的困惑,容易引起沮丧和冲突。譬如在回答错误之后,老师不断的启发学生“猜测”正确答案,每一次的错误的猜测就是意味着学生丧失获得强化的过程,久而久之不满和沮丧的情绪就会显露。学生们就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吵闹行为的出现和升级。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在知识型的学习中,老师和家长们应该采取准确的错误纠正方法。

纠错的时候应该怎样?

纠错的时候,语言应该简单,语气应该坚定。在固定时间延宕教学中,就是重复0秒延宕即演示的过程。譬如“三加二等于五。三加二等于几?”之后,再对这个犯过错误的问题进行反复的测试。

强化物怎么用?

强化物一定是学生独立给出准确回答的时候投放的,也就是只有在3秒延宕的时候给的。对于新学的内容,在学习的开始时通常使用较高的投放频率。随着这些知识的掌握,老师和家长们可以逐渐的降低投放频率,采用随机平均每3-5个准确答案给出强化。在强化的给予中,需要把强化物和口头的赞扬联系起来。但是有的时候,在很快速的学习中,过分的表扬会打断教学的节奏。那么这个时候,对一些已经掌握的问题的准确回答,老师可以用简单的语言来确定回答的准确与否(譬如简单的说“对!”)。但对一些学生之前经常犯错,或者新学的内容的准确回答,老师可以用一些比较夸张的赞扬(譬如“你回答的真好!学得真努力!”并辅以强化物)。

代币系统
代币系统(Token Economy)是通过强化对行为进行改变的ABA工具。通过代币系统强化行为通常包括:发放代币(Token)和通过代币来交换需要的强化物(Backup Reinforcer)。生活中最典型的代币系统就是人们使用的货币。原本并不起眼的纸片,通过交换,从中可以获得人们需要的物品和服务(强化物),纸片也就变成了有强化性质的物品,也就是行为学中称为“条件性的强化物”(Conditioned Reinforcer)。这种条件性强化物的形成并不是人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学习获得的。如果把一张百元大钞交到一个婴儿的手中,婴儿们对这张钞票的面值感兴趣程度,可能还及不上撕着张钞票时发出的声音(先天性的强化物; Unconditioned Reinforcer)。因为,他们还没有这样通过钞票的使用来获得其他强化物的学习经验。

和直接使用强化物来增加行为的做法相比,代币系统有几个优势。第一,代币系统对学习具有很小的干扰性。通常在学习中,一有需要强化的行为出现,家长和老师马上会投放有强化性质的物品(食品,玩具,活动等等)。虽然对行为的改变非常有效,但是在强化物消费的过程中(吃东西,玩玩具,休息)常常会对学习的环境带来很大的干扰。即使很短暂,频繁的停顿也会对学习造成很大的干扰,影响学习的效率。另外,有的强化物是在这个学习环境中不能消费的(譬如和家里的小狗玩耍,上公园等等),在没有代币的条件下,老师和家长们只能对这些强大的有强化作用的物品或者活动只能弃之不用。但是通过代币(一个筹码,一颗星星或者笑脸),行为强化的过程变得很短暂甚至不需要中断学习的进程,老师家长也可以增加可以选择的强化物的范围,达到增加了有效利用学习时间的效果。

第二,增加了学生的选择的机会从而有效的增加了强化物的性质和效果。人们对强化物的需求是在某一时间点上都是不同的。譬如在接连着吃了很多薯片(强化物)后,薯片的强化性质可能被削弱了,对饮料(另一种强化物)的需要因为口渴的关系反倒相应的增加了。这样的一个在某一时刻对强化物不同的需要的状态,很难被外人所知,最好的办法就是由学生自己来选择消费什么强化物。那么通过交换代币来选择需要的强化物,增加了强化物的有效性。另外,通过改变代币的交换汇率(Exchange Ratio)对不同数量的代币可以购买不同级别的强化物,从而增加了学习的动机。

第三,代币系统的使用增加了家长和老师对行为管理方法的选择。在使用一般的强化物时,一个学生在享受了强化物后,如果出现了需要削弱的行为,家长和老师能够采用的管理办法非常有限,因为老师和家长不能剥夺已经被学生享受了的强化物。为了减少不恰当的行为,老师和家长要么使用削弱(extinction),要么通过惩罚的手段来减少需要削弱的行为,造成了学习和惩罚性后果关联的学习过程。但是通过使用行为代价(Response Cost)的方法,教师和家长可以有策略性的剥夺已经投放的代币,从而达到遏制不恰当行为的效果。虽然行为代价也是一种惩罚手段,但是有策率的没收仍然会给学生留下部分的代币用作强化物的交换。所以,使用代币系统不但能够增加学生的需要强化的行为,而且能够有效的削弱不恰当的行为。

那么代币系统的使用上需要注意什么呢?

第一,家长和老师需要创造代币和强化物的关联性,也就是说让原本毫无意义的符号或者物品成为对学生而言很有吸引力的强化物。
首先,家长和老师需要找到一系列的强化物,根据儿童对强化物的喜好程度,将强化物分成不同的等级。另外需要记住强化物的选择可以是因人而异的,因时而异的。也就是说做老师的话很难找到一个适用于所有学生的强化物,也很难找到一个对某个学生永远有用的强化物。这也就是我们使用代币的原因。老师只要投放一样物品(代币),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购买对他们有意义的强化物。所以,当老师在使用代币系统时,和每一个学生交换同一种强化物的时候,那么这样的代币系统是形同虚设的。每个学生可以有不同的强化物菜单和级别,在家长的帮助下实现强化物的消费。另外,强化的稀缺性决定了它的有效性,为了保证它们的效果,家长和教师们需要很严格的控制学生和这些强化物的接触。从这个角度来说,日常生活的必须品是不能充当教学中的强化物的(譬如食物,水,家长的关注玩耍等等)。
其次,家长和老师需要找到用什么来作代币。对年龄小的儿童(幼儿园和小学),代币可以用图片,贴纸等视觉上统一,学生能够接触到的物品。在学校中有的老师使用在黑板上画个五角星或者笑脸充当代币的作法。从技术角度分析,这当然是一种代币,但是实际操作上有不少的缺陷。首先,因为手画的关系每一个图案(代币)都是形状各异的。对儿童来说每一个图案都是一次代币概念的泛化。可想而知,对低龄的或者能力比较低的儿童在这个代币概念尚未形成的时候就飞跃到泛化,那么这样的代币很难和强化物产生关联,从而导致代币系统的失败。其次,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代币”的过程,对学生而言并不是“得到”代币的过程。所以,很难把他们自己的行为和代币的获得产生关联性。没有了行为和强化结果的关联性(contingency),那么行为很难得到强化。所以宜选择老师能够投放,学生能够把玩的物品作为代币。另外,如果代币系统是在全校推广应用的话,那么每个班级宜使用统一的代币。对学生而言统一的代币避免了在不同教室中使用不同视觉刺激作为代币的混淆。对老师而言,统一的代币可以避免重复的解释代币的使用方法,从而提高有效的教学时间。
最后,可以考虑代币的交换汇率(exchange ratio)。通常级别越高的强化物需要花费的代币也越多。这样的交换汇率也可以通过图片的形式表现出来。
如何教这样的代币和强化物的关联性?教代币的方法是使用“规则”教学。也就是通过直接教怎样获得代币的过程来把行为,代币,和强化物三者联系起来。譬如可以这样:
1.      介绍代币(“这是一个“好孩子”图章。如果____ (行为),那么你就可以拿到这个好孩子图章。有2个好孩子图章的话,那么你就可以___ (强化物)。[展示强化物的选择]”
2.      运用直接教育方法(概念)教什么是好行为。(老师通过不同的正反例子,运用演示-辅助-检查 三步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什么是能够得到代币的行为)。如果一个学生有许多需要学习的行为的话,那么教师和家长应该选择一个最有用的行为开始(譬如坐在位子上)。把这个行为定义为需要通过代币来强化的行为。在这个行为已经得到强化并且不断改进后,再教一个新的行为。这样循序渐进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顺利的学会新的行为。
3.      练习需要强化的行为。譬如:“我们一起来练习应该怎样坐在椅子上。1,2,3坐给老师看。”在练习的过程中,投放代币。在一开始练习的时候,通常使用1:1的投放比例。也就是说学生一有可以强化的行为出现,马上投放代币。需要注意的是代币投放的时候需要和语言的表扬结合起来,并且表扬的时候需要特别说明为什么得到了赞扬。譬如:“你坐在椅子上很好,老师很喜欢。给你一个好孩子图章!”这样做是为了在将来逐渐用老师的赞扬来取代代币作的准备。
4.      在累计到可以得到强化物的数量时,马上给学生使用强化物。譬如:“真了不起,你已经拿了2个好孩子图章。你可以____ (强化物)。”
对有一定学习能力的学生,通过这样的上述步骤可以把行为-代币-强化的关系进行关联。如果学生的能力较弱,上面的步骤也是可以做到行为-代币-强化的关系进行关联的。只不过,对行为的学习可能需要变得更加简单一点。譬如通过老师的演示和辅助让学生能够做出希望出现的行为,而后进行强化。而不是运用过多的语言来描述。也可以先从一个行为开始,而不是一下子就教所有的一系列的行为。
第二,代币的投放。
在学习了行为-代币-强化的关联后,老师就可以正式用代币系统作为行为管理的工具来使用了。为了增加代币投放的效果,可以安放一个专门接纳代币的容器(譬如透明的杯子,放在桌上的代币图表)。这样的话,对学生视觉上也起到了随时提醒的作用。代币的投放,老师有几种方法可以使用。第一种,在刚开始的时候,老师可以定时的投放代币。譬如:老师可以携带定时发出震动或者响声的秒表(每3分钟或者随机的平均每3分钟震动),在每个时间段末(即秒表震动的时候)可以看学生是否有出现可以强化的行为,如果有就在这个时候投放代币并且赞扬。第二种,比较适合学生已经很熟悉这样的代币制度的情况下,老师可以选择更加灵活的方式。譬如在上课时候,观察到有学生出现可以强化的行为进行投放。两种方法的区别其实在于代币投放的密集程度,第一种方法投放的密集程度要比第二种方法高。
第三,代币的使用。
在刚开始使用的时候,代币和强化的兑换可以频繁一点。譬如说一旦学生积累到可以换取强化物的时候,马上可以兑换强化物。随着这种需要强化的行为增加后,可以放慢代币的兑换。譬如可以从立即兑换,到课后兑换,甚至可以延缓到一天乃至一周以后再兑换。同时,老师和家长也可以通过改变代币兑换的汇率来推迟强化物的兑换频率。譬如从原先的每2个代币兑换一个强化物,逐渐增加到每10个代币兑换一个强化物。通过这些方法可以逐渐推迟代币的兑换,为今后完全取消代币起了过渡作用。
第四,代币使用中的不恰当行为管理。
在代币系统的实施中,学生也时常会出现希望削弱的行为(譬如破坏课堂纪律的行为)。通常可以通过对不恰当行为的削弱(extinction)来做到遏制这些行为的出现。譬如一个学生通过尖叫来获得老师的注意力,老师可以在忽略尖叫行为的同时,也可以在学生用恰当的行为来引起老师注意力的时候,马上用代币来强化合适的行为。譬如一发现学生通过举手来获得老师注意的时候,老师马上可以赞扬“你手举得真好,老师很喜欢你这样回答老师的问题”同时投放代币。除此以外,老师和家长也可以用行为的代价(Response Cost)作为惩罚措施来遏制不恰当的行为(生活中因为违规受到的罚款就是一种行为的代价的惩罚手段)。譬如在上一个例子中,在学生尖叫后,语气坚定的说“因为你尖叫了,所以你失去一个好孩子图章”,并且果断的从学生的代币容器中拿走一个代币。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惩罚的方法应该局限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代币的条件下。也就是说,虽然得到处罚,但是学生仍然在课后能够拥有足够的代币来兑换强化物,这样的处罚不会将整个代币系统和惩罚等同起来。相反,对一个恰当行为尚不熟练的儿童,在刚开始使用代币的时候,老师再把少的可怜的代币罚走的话,那么学生是不会在乎这样的代币系统,这样的系统也不再是一个强化(奖励性质)的行为管理系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57#
 楼主| 发表于 2013-8-11 15:21:47 | 只看该作者

re:老师和家长如何提高在班级学习中的效率?...

老师和家长如何提高在班级学习中的效率?

在美国每次听我的实习生的课的时候,我到了课堂的第一件事就是画出班级的草图和学生的座位安排。每一次一个学生得到回答问题的机会,我就在草图上标识出来。另外,我也会用秒表记录累计记录次老师对学生单独提问的时间。听课后,草图和时间记录成了我对实习生们考核的标准之一。草图上的学生获得提问的标识越多,越平均,而秒表上累计时间越少,这个实习生获得的分数就越高。我为什么这么做?

这是因为,研究发现学生对学习任务的回应机会(opportunities to respond即OTR)是和学生的学习结果有着很大的关联的。也就是说学生获得越多的对学习任务的回应机会,他们就越学的好。所谓学习任务回应机会指的是学生在上课时,参与学习的行为。譬如回答老师问题,记笔记,指出正确答案等等。和集体(班级)教学相比,一对一的教学中,学生似乎更容易得到这样的回应机会。然而因为资源的有限,学生在学校里多数受教育的时间是在小课或者大课中度过的。所以如何在大课和小课上,增加学生的回应机会,创造更多的回应时间成了教师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行为。美国联邦政府资助下的堪萨斯大学的Juniper Garden 项目曾经对公立学校中教师课堂上的给学生创造回应机会的行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譬如在一个研究中他们发现,在不同的教师带领下学习,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对学习任务回应的机会每天相差11分钟。如果每天损失的11分钟,在一年中累计起来的话会高达2个月之多!(Stanley & Delqualdri, 1983)。换而言之,一个学生需要每年多花2个月的时间的学习才能获得等同于在有效的教师带领下学习的回应机会。

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机会的呢?

在研究文献和实际运用中,学者们发现最有效的方法是集体回应的方法(unison response)。集体回应可以用在口头回答和动作回答上。集体回应的方法通常包含这几个步骤:
1.      教师提问或提出要求。用在全班回应时的提问,一定是只有唯一的一个准确行为和答案。(譬如“把手指着第一题”或者“一加一等于?”)
2.      教师给予等待时间(1-3秒)并且作出等待的手势。
3.      教师作出“回答”的信号。
4.      教师倾听学生给出的答案。
5.      相应的给出反馈。

如果是很干脆利落的回答,那么老师可以简单的赞扬学生,进入下面的学习。如果回答是稀疏而犹豫的话,那么老师可以用“加固”的方法来巩固学生的回答。譬如,在学生给出回答后,老师重复正确的答案“一加一等于二。大家一起来,一加一等于几?”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全班回应的方法仅仅适用于只有一个唯一准确的答案的问题和老师的指挥。之所以需要对老师的问题和行为需要这样的控制,是因为没有整齐划一的声音的话,老师是很难判断出来学生的问题是否答对,并且区分谁答对(或答错)了。

讲到这里,集体回应的优势就很明显了。如果用于单独提问的时间(或者叫学生到黑板上做题)是每人1分钟,那么完成一个班级15个人的提问,就需要15分钟。但是一旦使用了集体回应的方法,15个学生每人能够得到回应的机会仍然是1分钟,但是老师只要花1分钟就能获得。换来的是更多学习新的内容或者练习的机会。

另外,使用单独提问的方法(譬如轮流回答,举手回答),会导致很多的空闲时间。上面这个例子中,平均每个学生都会有14分钟空闲的时间。在这漫长的14分钟里,学生根本就没有获得学习的机会,所以是对学习资源的浪费。另外,这些空闲时间,也增加了学生的走神和问题行为出现的概率。(美国有句谚语:闲着的双手是魔鬼的工厂!)

在运用集体应答的教学方法的时候,老师们经常会问:对那些没有反应或者回答错了的学生该怎么办呢?

通常在全班回应的教学中,如果有学生不能做出回应的时候,老师可以在全班回答后,再单独快速的问那些有学习困难的学生。譬如:

老师:“同学们,大家一起来念这个字。这个字念‘大’。这个字念什么?”
[做出手势,指挥回答]
全体:“大”
[老师发现学生XX没有回应]
老师:“对,这个字念‘大’。XX,这个字念什么?”
[学生回答]
老师:“对了,真棒!”[这时,再可以随机的单独抽查其它学生]

在纠错(或者单独抽查)的过程中可以混合学习困难和学习成功的学生。这样可以避免让学习困难的学生感到难堪(或者成为一种惩罚性的结果)。

这样的集体应答方法,不仅仅对学习有帮助,而且对课堂的行为管理也是有很大的作用。经常让学生参与频繁的回答,会有效的减少学生上课走神和出现行为问题的现象。譬如老师可以这样做:

老师:“同学们,上课要坐好。上课应该怎样?”[指挥回应]

(在美国听课的时候,有看到老师在学生走神的时候,发出游戏性的口令来获得学生的回应的做法,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效果。譬如老师可以哼出儿歌的前半句,学生们马上接下半句。通常这样的做法是老师长时间训练的结果,并非一朝而成的。老师通过训练和练习,把儿歌作为一个指令,学生听到这样的指令后,自动答出后半句。)

运用集体回应的优势就是把学习的回答变成一种游戏性的回答,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性。但是有的学生也会有过分“兴奋”的行为出现,譬如在集体回答中用超出合适范围的音量高叫。所以,在运用集体回应之前,老师需要教学生怎样进行集体回应。教的内容可以有:老师的手势(譬如只有在老师击掌后才回答),等待老师手势的时候应该做什么,以及回答的音量。教的方法就是运用演示-提示-检查,三步的教学方法,辅以不同的正反例子(以琳上课内容)来教。在教完这些基本技能后,通常可以专门进行联系。练习中,学习的内容并不重要,可以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一些问题来来练习,一有正确的行为就进行强化(譬如代币系统)。在学生们完全掌握了所有的集体回答需要的行为技能后,老师就可以运用这个教学方法了。

除了老师的行为之外,有自闭症儿童的家长也是课堂上很重要的参与者。家长们往往全程参与孩子的课堂学习,协同老师教学充当了助教的角色。陪读的家长是一个很重要的资源和巨大的优势。但是,如果这样的资源不合理利用,陪读的家长也有可能起了事倍功半的效果。譬如,坐在后面的家长,在看到孩子出现走神的现象的时候,猛地去拉一把;在学生没能做出老师要求的动作的时候,家长很不耐烦的带着孩子做着动作;或者,在老师要求学生完成一项任务的时候,家长迫不及待的指导学生完成任务。这些家长行为的出现,有的可能会把学习和惩罚联系起来(譬如剧烈的纠正学生的动作),有的可能会造成学生对家长的帮助过分依赖从而无法达到独立完成任务的后果。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做才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回应机会呢?

首先,家长和老师需要沟通和配合。譬如,老师在提出问题后,可以停留几秒钟的时间,让家长们有时间来提示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得到正确的回答。学生通过家长的提示得到正确的答案后,再在老师的指挥下做出集体回应。老师和家长如果有了默契(譬如一个眼神,一个动作),老师也可以知道学生在有了正确答案的时候,故意单独叫学生做出回答,从而得到奖励和强化。这样的教学过程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和回应,也增加了他们从学习中获得强化物概率,从而把学习和奖励联系起来。

第二,在提示的过程中,家长们可以用之前讲到的固定时间延宕(CTD)的方法来提示学生得到正确的答案。而不是迫不及待的,一有任务布置下来就匆忙的手把手的提供辅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58#
 楼主| 发表于 2013-8-11 21:29:04 | 只看该作者

re:晚上,陪着女儿玩,玩芭比娃娃,玩出错的魔...

晚上,陪着女儿玩,玩芭比娃娃,玩出错的魔术师 (煞有介事,却变错了)
女儿:我给芭比娃娃穿上心形的衣服,她就很可爱,她要跳一支特殊的舞蹈。妈妈,什么叫做特殊??

玩着玩着,我说:等等妈妈,妈妈给你去烧洗澡水

女儿:妈妈,咱们玩一个游戏,玩一个不洗澡的游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59#
 楼主| 发表于 2013-8-13 12:05:07 | 只看该作者

re:今天魏老师给女儿代课 老师拿来一...

今天魏老师给女儿代课

老师拿来一本书,女儿就要抢。 老师:不行,我的~~
女儿:我小,你要让着我
老师说:可是这是我的
女儿:你要让着我才行
老师:那我还小呢!
女儿:看你的年龄你就大
老师:我就是小,我5岁,你说说你几岁?
女儿:我,我六岁
老师:你看,我比你小吧
女儿:哼!6比5小!
老师:不对吧,6比5大,这是个数学问题
女儿:6就是比5小
老师:那你去问问妈妈
女儿:妈妈,6和5谁小啊
妈妈:6大啊
女儿稍微停顿:那我是4岁,还是我小~~!
老师:好吧,如果你4岁那就你小吧,你是妹妹

------魏老师给女儿上课,自然我提到了小语。老师说这两个孩子性格截然不同。 女儿在规矩性控制力和对别人的关注方面要加强,玲玲能力还是不错
比如今天看的那本书,以前没看过,但临时看临时给老师讲。 问斑马怎么装狮子, 女儿说它假装穿上狮子的衣服就可以装作狮子,但它不是真正的狮子。又问:那别人没看到它换衣服,那会认为它是狮子呢还是斑马? 女儿答:会以为它是狮子,但其实它不是真的狮子

http://wenku.baidu.com/view/3b481b2ecfc789eb172dc848.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60#
发表于 2013-8-13 12:11:26 | 只看该作者

re:玲玲很不错,关于狮子还是斑马不知潇潇能不...

玲玲很不错,关于狮子还是斑马不知潇潇能不能答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11-5 23:2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