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查看: 2140|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自闭症成因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4-10 15:02: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自闭症成因论





自闭症被人们清楚地认识还只是几十年来的事,但所有相关的文献都认为 这种病无法有效治疗,仅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量的文章提出了很多的治疗方法,由于个体差异和各种原因却少有效果,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想用爱心去唤醒患者的爱心。

但问题是我们并不知道这种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或者说它是由大脑的什么缺损引起的。这就是说所有的治疗方式都是盲目的,甚至有可能现在看来很有效的方法其实却是有害的。

因此当务之急是搞清它的成因,这肯定困难重重,面临千难万苦,但每个人都值得为此做出努力,在这里我们不能急躁,应徐徐向前,在这里我们要坚忍不拔,绝不放弃,因为有许多家庭在为此流泪;这并不需要多高的文化,能看懂报纸就能参与,关键在于,要有恒心和爱心,也许过不了多久你就会在这个问题上为众多的患者和他们的亲友作出伟大的贡献,因为这个问题可能更重要的是机遇,现在我就来抛砖引玉,让我们一起去进行探讨。



一  智力原理



狗、猫、猴等都是比较聪明的动物,对于家养的狗和猫,我们往往会不自觉的将它们当人看待,同它们说话,同它们玩耍,殊不知它们同我们在智力上却有天壤之别。有一个突出的现象是我们能窥见智力之谜的一丝光亮,即照镜子的问题:猫、狗、猴都是不会照镜子的动物,一辈子不会,无论你怎样教它,启迪它,它们也永远弄不明白镜子里面就是自己;其原因我们认为是由于它们的大脑中根本就没有一个独立的思维系统。

模仿是智力水平的一种体现。在不会照镜子的动物中,可能模仿水平最高的要数灵长类动物:非洲猩猩、狒狒和猴类了。模仿,我们认为是一种应对,是较高级动物的神经系统对外界信息的留存反映,也是体现在自身身上的馈对。这是建立在动物的神经系统已高度把握了自身全部动作的基础之上的,并且知道自己的动作行为的结果;这表明了这些动物不仅能全面把握自己的动作行为,而且还有反馈机制以校正自己的动作和行为。这也说明了这阶段的动物其神经系统已经有了层次上的分工,已经有了记忆层次和思维层次;这个记忆层次包括能使动作自动化的动作记忆系统,思维层次能根据来自外部或内部的刺激在记忆中选择合适的应对方案;这就决定了它们能进行学习和面对复杂的情况可采取正确的行动。狗、猴、猫都属于这一阶段的动物,都能在不同程度上进行模仿、学习和接受训练。但是,要它们懂得镜子里面就是它自己就离题太远了。

对于一只猫来说,镜子里的它自己只能是另一只猫,如果要它明白镜子里的猫就是自己,那它神经系统必须有能进行再思的能力;这个能力的最基本的条件是要有独立的储存记忆系统和能够从储存记忆系统中提取信息的相对独立的思维系统,否则要搞清楚对面那个与自己形象一样,动作一样的猫就是自己是完全不可能的。

这就是说,储存记忆系统和思维系统的相互独立,是生物智力发展到达高级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黑猩猩、倭猩猩、长臂猿等动物能从镜子中认识自己,说明它们进入了这个阶段,它们都有了再思的能力。两个系统的产生和分离意味着该动物能够根据目前所需,对全部相关记忆进行检索,并能做出多层次的连惯反应行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再思”。由于有了这种再思的能力,黑猩猩才能因此而会使用简单的工具,会将几个木箱叠起来取下吊在高处的香蕉。这是不用学都有可能会的,而狗、猴等动物永远不会这种程度的智力行为,就是进行长时期的强化训练,教会了它们类似的连惯性行为,它们也永远不能理解;不会在别的、类似的情景和条件下自动地“故伎重演”;原因就有于它们的大脑中没有相对独立的思维系统,有的仅是与记忆紧密相联的“思维层次”,只能进行总体反应,不能再思。

但是黑猩猩的智力仍然是很简单的,正如雅克.沃克莱尔所说:“尽管经过反复的训练,人类仍没有教会一个黑猩猩打结”(注①)虽然黑猩猩等动物的神经系统尽管已完成思维系统和储存记忆系统的相对独立,但至今没有任何迹象表明黑猩猩等最聪明的动物的智力水平能超出直观反应的范围。它们还不能概念性地掌握获得的信息,也不能对所掌握的信息进行综合。如学会了几十个手语单词的黑猩猩,它尽管懂得每个单词所代表的含义,并能进行简单的组合,但它所能表述的句子极短,一般超不过五个单词,也不能将这些手语单词组合成新的句子以表达整体性的新的意义。这说明在黑猩猩等动物那里,思维系统只是相对于储存记忆系统而言是独立的,这是单向度的独立。它们的思维系统还不能对来自外部和内部的信息进行加工,也就是进行综合和分析。形象一点说:当外来信息传到黑猩猩的大脑中时,它的思维系统将用“波”的形式将该信息发向储存记忆系统,当需要这个“波”时,思维系统会根据外来信息向储存记忆系统发出相应的“波”,根据这个“波”,储存记忆系统会发出原有的“波”,如果这个“波”不能解决问题,那么储存记忆系统还将不断地发出相关的“波”,直到问题的解决或改变注意。这就是黑猩猩的思考过程。这个过程很像我们人类的联想,但人类的联想是以思维系统为主导的,因而可称为“想”,而黑猩猩是以记忆系统为主导的因而我们称为“思”。在这个过程中思维系统尚不能对信息进行加工,没有对信息进行概念化的能力,没有像人类那样的能进行“想象”的思维活动,因此它们只能“再思”不能“反思”。

几十年来,众多学者对八十年代黑猩猩的实验所体现出的一个问题迷惑不解,今天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说清楚原因了:

“让人类伙伴给黑猩猩传递信息,友好的伙伴总是指点放食物的容器,而敌对的伙伴总是指点错误的容器。在这次实验中,黑猩猩(四只中的3只)居然能分辨出正确信息和欺骗信息。在接到欺骗信息后,它们的反应是朝着指示的容器走过去,却并不打开它,然后再朝着放食物的容器走去,翻过来拿到奖励的食物。”(注⑵)

这里出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黑猩猩为什么一定要先走到那个没有食物的容器前,然后才走向有食物的容器?有人做出了这样的解释:

“对敌对伙伴的反应还存在另一个问题。它对知情黑猩猩发给自己的假信息为什么不试图反对(朝第二个容器走去),这难道不令人奇怪吗?然而在传递假信息的情况下,这只黑猩猩的确就是这么做的。这种奇怪的无反应的举动可能说明它:⑴根本没明白知情者了解真相与自己行为之间的联系;⑵或认为知情者完全是傻瓜[C.A.里斯托(Ristau),1986]。”(注⑶)这种解释是不能使人信服的,因为黑猩猩在接到它认为信得过的人或黑猩猩的指点时它会毫不犹豫地打开那个容器的盖子;只有在接到它认为一定是错误的信息时它才会先走向错误的容器,然后才走向正确的容器。如果它不明白自己与了解真相者之间在行动上的联系或者认为知情者是傻瓜它都会打开那第一个容器的盖。而且,这不是一只黑猩猩的偶尔的行为,也不是一次实验所表现的行为,而是一个普遍行为。它们在这种情况下一定会先走向错误的容器但不会打开它,然后走向正确的容器。

现在来看要解释这种现象已很容易,黑猩猩的大脑只能“再思”而不能“反思”。实际上在黑猩猩没有走到第一个容器前它根本就还不知道食物在第二个容器里。它们大脑这种“再思”的工作方式决定了它们对事得一层一层来处理。人类小孩两岁多就能在这种实验中直接走向正确的容器,这是人类能够“反思”的作用,能一下子明白是怎么回事,并采取直接的行动。但黑猩猩不行,它们得一样一样来反应。这是人同黑猩猩智力上的根本区别。如果从我们“波”的理论来讲,就是我们的思维系统能综合复杂的信息形成新的“波”,而黑猩猩不行,它们没有这种综合能力,不能形成新的、更复杂的“波”。人类大脑由于有这种能形成新的“波”的能力,因而能知道2+2=4。而黑猩猩的大脑不能形成新的、更复杂的“波”,因而对它来说2+2就只能等于2或者是两个2,不会有4出现。皮亚杰的“同化”说用到人的大脑上是正确的,人们总是将新旧知识整合或者说“同化”在一起形成新的认识,有时这就表现为“顿悟”。但这不能用到动物身上,任何动物都没有这种能力。人类的小孩二岁时对于敲核桃这样的事几分钟就能学会,而对于也会敲核桃的黑猩猩来说,大家知道它们学习的时间是十年。如此之长的学习时间可见黑猩猩的学习与我们的学习有本质的不一样,我们可以说是以“同化”为基础的整合,而黑猩猩是以记忆为基础的“凑合”,充其量是一种以记忆为基础的联想组合。从思维深度来说,黑猩猩的智力可以概括为: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但不能用工具制造工具。

除人以外最聪明的动物黑猩猩、大猩猩等至多也只能“再思”,而不能“反思”。尽管如此,它们与狗在智力上的差距却又是一种质的差距。由于黑猩猩能够再思,因而它们能对以往的经验进行回忆,因此说它们能掌握上百个手语单词是可信的。但狗却不一样,狗只能进行直接的条件反应,尽管这种反应是以它的全部经验为基础的,但由于没有独立的思维系统,不能进行再思,因而狗不可能进行回忆。正如波林所说:“狗‘记’得它的主人,在他离开时不会‘想到他’,但感觉到不舒服,他重新出现时就乐于看见他”。(注④)猫、狗、猴都是关得“家”的动物,就是说只要把它们关在家里一段时间,它们就会认这个很可能是虐待它的家为家了。而以前的那个家将从它的记忆中永远消失,不再影响它的行为。这说明它们的两个系统并未分离,其记忆会被覆盖并直接指导行为。

在语言方面,就是黑猩猩这样很接近人的思维能力的动物,只要它的思维系统还没有进化到能对信息进行概念化加工前,就不可能有语言出现。因为语言的首要前提和基础是神经系统能将信息概念化,并且能按句法组织单个概念形成更新的更高级的概念,而要达到这一步的关键是思维系统与记忆系统的各自绝对独立。更为重要的是由于黑猩猩神经系统中两个系统仅是单向度的分离,思维系统是内向性的,这就意味着它们之间是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来自于思想上的交流,而语言是产生于交流和用于交流的。雅克.沃克莱尔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在黑猩猩小群体内部学习的语言符号中,是否也像人类语言一样,存在着传达的可能性呢?手头的某些数据表明,如果我们认真观察黑猩猩同类中所使用的一些手势(聋人语),就可以看出它们只在社会性玩耍或平安的环境中使用,却从未被用于交流有关外界发生的事件和物体。”(注⑤)

依我们的理解记忆是由本能演化而来,如蜜蜂的行为大多来自本能,它们的一切行为都受本能的控制,它们由于基本上没有记忆的功能,因而不能进行学习。在高级一点的动物如鸡那里,我们就能看到记忆的功能开始出现了,因此鸡能够学习一点简单的东西,如听从我们的呼唤等。越高级的动物记忆的作用就越大,学习的能力就越强,而到了虎、熊那里如果幼年没有很好的学习,甚至难以生存,动物园中的这种动物如放到野外去都将难以生存,原因就在于此。这个阶段的动物应该说是受记忆控制的阶段,因为这阶段的动物的思维系统还不能主导它们的行为,而本能能够指导的行为已经很少。饿了想吃东西是本能,但吃什么却要根据记忆来决定。到了人类才进入了思维主导行为的阶段。这里我们将生物的智力分成三阶段,第一阶段是本能阶段,第二阶段是记忆阶段,第三阶段是思维阶段,即人类的智能阶段。这是一个发展的过程,高级阶段是以低级阶段为基础的,记忆阶段以本能为基础,人的思维以本能和记忆为基础。这是我们性格、兴趣的来源。在下面的第一章中我们还将看到记忆系统有着很强的主动性,这个系统对思维的影响有时甚至超过本能对思维的影响。

人作为一个种属,她的大脑神经系统一旦完成思维系统与储存记忆系统的相互独立,并能互相交流信息,对信息的概念化就成了人脑的一个基本功能。以前很多人对于人脑能进行概念化迷惑不解,如心理学巨匠墨顿曾说:“概念化:许多研究证实,人类思维具有一种倾向,会自动地把一些类似的物体在记忆里面组成相同类别,并从其相似性中找出总体的概念或者范畴。哪怕只有几个月大的婴儿好像都知道进行简单地概念化工作。一项研究显示4个月大的婴儿会把不同的蓝色、绿色、黄色和红色分成类别。看到过一种色彩组的不同物体以后,它会显示出对别的任何色彩组的爱好。结论是:色彩分类要么是天生的,要么是在出生后迅速形成的。”(注⑥1)今天这个谜团可以解开了:因为思维系统和储存记忆系统的相互独立,接受的信息将被思维系统进行整理,整理的过程也就是思维系统与储存记忆系统进行对应和交流的过程,对信息的归类和概念化就是一种必然,反过来讲,也只有两个系统的相互独立大脑对信息的归类和概念化才有可能。别的动物由于没有一个完全独立的思维系统存在,因而就不能进行这种两个系统的对应和交流,也就不能对信息进行归类和概念化。胜任对信息进行概念化加工的进化后,人就从自然界脱离出来了。也就是人在能够进行反思时,她就从动物界独立出来了。她就有了意识、有了时空观、有了内心世界、开始有了语言、有了梦、有了对未来的想望、有了艺术、也有了迷信,人类的文明进程也就由此时开始了。作为种群来说,主宰世界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如果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发现遥远的某一颗星球上有强盛的生命存在时,那么我们要考虑的第一个问题应该是:那里是否有神经系统中两个系统完全分离的生物,就是说那里是否有智能生物。

思维系统与储存记忆系统的交流,据我们的理解,就是当思维系统接受到来自内部或外部的刺激时,能同储存记忆系统一起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这个分析、综合的过程和得出的结果都同时被储存记忆系统记录下来,在必要时又将被思维系统提取进行更高级的综合与分析。我们的大脑就是这样在我们清醒时不停地进行着这种交流,加工。(在梦中这种交流也肯定在进行,但这种交流是杂乱的,以储存记忆为主导的,因而也是很难有效的)我们就是在这种思维活动中不断提高认识,不断提高思想水平。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我们的思维系统对来自外部或内部的刺激和信息的加工,可理解为是对一种“波”的加工,并成为新的“波”。除人以外的任何动物都不能产生这种新的“波”,这就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一个意念是一个“波”,一句话也就是一个“波”,只有在这个意念需要表述时,才会被解码成语言。黑猩猩的思维系统不能进行这种综合和分析,不能形成这种含有丰富内容的、概括性的“波”,因此它们不可能有语言,也理解不了人类的语言。这同时也说明无论怎样原始的民族,其语言都有十分复杂的结构。这是被我们大脑神经系统的这种功能性结构决定了的,只有在人们大脑能形成和应用复杂的概念和意念后才会有语言出现。这也说明无论怎样原始的民族的儿童,也能接受我们的文明教育,同样可以成为科学家。因为他们属于人类,大脑功能与我们一样。或者更进一步说十万年前的人如果从出生开始就放在今天的人文环境中,也一样可以成为科学家。

由此,我们对某些弱智的形成也可进行一点初步的考虑:神经系统在二个方面出现问题将可能导致弱智;一是思维出问题,而记忆完好,这种人较常见。这种人中有些甚至有超常记忆,他们什么都能记住,但什么都理解不了。这些人如果从小训练,完全能掌握一技之长,自食其力,自娱终身,不会成为社会的负担。有些甚至会成为社会的特殊人才,某种技能的特高手。二是记忆出问题而思维能力尚在,这种人估计是记忆系统难以记忆较复杂的“波”,因而思维也简单化。这种弱智者如从小进行专门的记忆训练让他们掌握那些他们必须掌握的记忆内容,从而为他们进行正常思维奠定基础,这种人很大部分我们认为能进入正常人的行列,从事较简单的工作。这两种类型的弱智者在人群中十分常见,这也从一个侧面证实了两个系统的说法是有道理的。

而自闭症却要复杂得多,但自闭症不是弱智,以我们的理论这个问题应能够很好的区别,以弱智导致的自闭症不能算自闭症,因其主要病因在智力上,而以自闭症导致的弱智应算自闭症,这样有利于患者的医治和别人对他们的理解和提供帮助。黑猩猩能够学会手语,但不会用于交流,这与自闭症患者能够学会语言但也不能用于交流是一样的。这说明自闭症是思维系统与记忆系统的配合上出了问题,而这个问题依我们的看法主要出在思维系统的综合能力上。我们知道自闭症患者是能够在镜子中认出自己的,这说明他们的两个系统是明显正常分离的,说黑猩猩能够“再思”不能“反思”是说它们的两个系统是单向分离,是记忆为主的分离,而人类能够“反思”是以思维系统为主导的分离。自闭症不能反思是非常明显的,他们分不清“我”和“你”这样的代词就是证明。但与黑猩猩不同的是,自闭症患者的思维系统是能进行概念化的,他们中的大多数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语言,知道大多数单词的意义。他们的问题在于综合能力上,这就要研究另一个问题了,也就是心智问题,就是自我感知的问题,在这里我们称这个心智为“虚拟感觉”。



二  心灵——我们大脑的虚拟感觉



虚拟感觉最典型的表现是我们的“心”的感觉,以至于有“心理学”这门学科。其实这个“心”是我们的大脑虚拟出来的,与我们的心脏不是一回事。这个“心”是我们身体的中心点,而我们的心脏几乎都不在这个点上,一般人的心脏都在胸腔的左侧,离这个中心点约五到十厘米左右。我们大脑虚拟的这个中心点的最原始的作用是平衡我们的身体,这是我们行动的所必须的,如果没有这个虚拟的中心点我们甚至不可能在沙发上坐稳。所有的动物都有本能的平衡系统。但除了黑猩猩等少数灵长类神经系统已出现两个系统分离的动物可能会有这种“心”的感觉外,别的动物由于没有独立的思维系统,不能反观自己的内部,因而不会有一颗具体的“心”的感觉。黑猩猩有这种感觉,我们知道黑猩猩在情绪激动时有拍打自己胸口的习惯,这种在动物界几乎是绝无仅有的行为,说明黑猩猩不仅有“心”的感觉而且这颗“心”还充满了情感。

我们人类的这种虚拟感觉完全可以认为是我们思维系统用来控制我们行为、情感甚至部分思维的一个内在工具。同时它也是我们感觉到的我们的“自我”的表现形式。就是说虚拟感觉仅是我们整体“自我”的一部份,比如人们所谓的意志就不是虚拟感觉本身,但要通过虚拟感觉来实现。意志力在某些时候实质上就是我们控制虚拟感觉的力量:如一个人遭到严刑拷打要他讲出其同伴的名单时,他如果有足够的意志力来将他的心态稳定在一个较为平常的状态下,那么对他的任何折磨都将无济于事。肉体在遭受打击时我们会感到剧烈的疼痛,面对疼痛我们本能的要去躲避或设法解除这种疼痛,而如果只能忍受的话,那就要靠我们的虚拟感觉去抵抗来自感觉系统的这种疼痛的冲击;这需要有强大的意志力,意志力这时就体现于稳定我们的心态的力量,是将我们的心态稳定在受到疼痛冲击而不向我们躲避疼痛的本能屈服的状态上。如一个内心充满仇恨和愤怒的人,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往往能坦然待之,这是因为他的仇恨的情感占据了他的虚拟感觉并且稳定了他的虚拟感觉系统,使他能够承受巨大的痛苦。由此可见我们这颗虚拟的“心”本身只是一个形式,它的内容还要来自思维系统和储存记忆系统。

但虚拟感觉对我们的身体本身却是控制性的。很多人从十多岁开始背部就有一点弯,谁都知道这样的形体是不太美观的,但要改变这种习惯却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按以往的看法,这是我们在青少年时由于不正确的姿态导致骨骼长成型而形成的。如果是这样,那么人的骨骼长得最多的年龄段是有十二至二十岁之间,这种习惯的形成应是在这个年龄段,或者说在这个年龄段是纠正这种体形的最佳时期,但情况完全不是这样,到十二岁来纠正这种形体已经太晚了,要纠正我们骨骼和肌肉的形态是容易的,但要改变我们对“心”的感觉却很难,就是这个“心”的虚拟感觉决定了我们怎样安排我们的骨骼和肌肉,就是说决定我们的形体。因此要有良好的体态必须从幼年开始培养,“心”直身体方能直。由此可见电影《出水芙蓉》的台词“自信才能体形好”是很有道理的。我们知道幼儿学走路看来是很难的,但却有内在的必然性,先天弱智和痴呆的幼儿也能学会走路,这一定是我们这个虚拟感觉起的作用,它先天就决定了我们必须直立,否则我们就会感到难受和不自然。

虚拟感觉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人们的幻觉了。有些精神病人会出现幻听,并按幻听去行动,这是神经系统出现了病变导致的,也是人们理解的。但人们自己造成的幻觉却很少被理解甚至带来严重后果。如我国古已有的“气功”就是如此:一个人如果将注意力长时间多次集中于身体的某一点,并且想着这里会有一股气会走到身体的另一个地方去,那么要不了多久他就会感到真有这么一股气在那个地方流动,问题在于有这种感觉的人绝不相信这是幻觉,就像亚里士多德坚定地认为人的思维器官是心脏一样。这是我们的虚拟感觉给我们开的一个大玩笑。而这个玩笑最可怕的地方在于,一旦这种虚拟感觉形成,要想消除它就很不容易。这是形成唐吉诃德式的,某些人在旁人看来什么都正常,就是一说到某个问题时就不正常了的现象的根本原因。

我们前面说过动物绝大多数没有“心”的感觉,但并不等于说动物就没有虚拟感觉,只不过这种感觉是更接近直觉,更接近本能的感觉,并且是动作行为的动力来源,是控制系统。比如刚从蛋里孵化出来的小鸡,它见到的第一个活动的物体将是它成长阶段跟随的目标,它的大脑里是不是建立了一个虚拟印象,或者说建立了对这个印象的依赖性情感?很多动物的母爱比人类的母爱有过之无不及,我们知道这种情感与体内的一种分泌物有关,但这种分泌物的作用是使主体有一种感受;如果没有一个虚拟的感觉,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一个能进行自我体验的内部机制,动物的这种某种分泌物转化的母爱何以体现?很多动物会因为自己的小宝贝身上的气味有变化而无情地将其弃之不管;这种现象正说明了母爱的消失实质上就是虚拟感觉受到了破坏,使主体失去了相对于客体而言的内在体验。

人是理性动物,能够控制自己的虚拟感觉,比如能够轻而易举地对内心十分反感的人做出笑脸。黑猩猩肯定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隐藏自己的感情,因它们是能再思的动物,这从它们也能欺骗同伴的行为上可以看出来。除此以外的所有动物都将跟着它们的“虚拟感觉”走,虚拟感觉是它们行为的绝对的控制系统。一只带着小鸡的母鸡会毫不犹豫的同老鹰打架,这是因为它的虚拟感觉里充满是母爱,而对于未处于这种状态的母鸡来说看见老鹰它感到的是恐惧,因而它将发出特有的叫声和采取躲避的行动。就是对于人类来说虚拟感觉也是第一控制系统,思维系统也只能说是第二控制系统。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思维系统甚至是在为虚拟感觉服务,如单相思就往往能使人魂不守舍,成天想着的就是怎么样去接近或亲近那个人。

几千年来人们对艺术的起源总是不断地进行探索,客观上的探索应该说是很有成效的,但谁都知道这其实是一个主观上的问题;而恰恰是在这一点上人们的研究收获甚微,谁也没有说清人类为什么会有音乐,会有舞蹈,甚至几个月大的婴儿,也会啊、啊地唱自己的歌。听见节奏明快的音乐,不足周岁的幼儿就会高兴地随着节奏抖动自己的身体。动物界我们至今没有见到有关报到,估计也许黑猩猩等少数灵长类动物会有一点这种节奏感。现在根据我们的理论已完全可以认定:这些都是我们的虚拟感觉的杰作,是内在感受的外现,是人类特有的。黑猩猩可能会有节奏感,但由于其思维系统的单向性特征,它们即使有一点节奏感也不会外露,就是说黑猩猩不会有意识的做出有节奏的动作。而我们人类一岁以上的小孩,随时都会自发地出现节奏性动作。

人类这种先天的节奏感又是由什么机理构成的呢?人们也许一开始会想到我们的心跳,但稍有点音乐知识的人都知道,音乐的节拍与我们的心跳基本上没有关系,这与我们感觉到的“心”和我们的心脏完全不是一回事一样。当我们听着慢三步的舞曲跳舞时,我们会感到我们的“心”也在以嘭-----喳---喳---的节拍速度跳动,但其实我们的心脏仍以每分钟约六十次的匀速跳动着,可见不是一回事。

问题还是要回到两个系统的原理上来:我们前面分析过,思维的第一阶段是应对,是思维系统根据外来信息对储存记忆系统已有信息进行应对,否则我们就不能进行认识。而对于需要进行体验的信息如音乐等,这种应对就会被放在虚拟感觉中来进行应对。如节奏感:当我们听见一首熟悉的乐曲及它所带有的节奏时,我们会用我们以前听过的这首乐曲的节奏去应对它,如果这个应对合拍的话,我们会感到舒畅和兴奋,但如果不合拍的话就会使我们心烦意乱。笔者就曾在一家营业性的大型舞厅中见到过一次有趣的事:乐队奏的是一首大家熟悉的中四步舞曲,开始时一切正常,大家高兴地跳着舞,但几分钟后不知怎么搞的节拍的重拍落到了第三拍上,这对于未必精通音乐的大众来说,不一定是个很明显的错误,但仅持续了十余秒钟,舞池中的几百人便全部停止了跳舞,人们都将迷惑的目光投向了乐队。事后笔者曾问过几位这其中的人,他们均表示:节拍有点不对头,至于为什么不对头,几乎都不知道。由此可见,我们听到的节拍一旦与我们的记忆中的节拍不合的话,也就是说我们的应对一旦不能成立的话,我们的虚拟感觉就要受到破坏,我们的节奏感也就不存在了。这就有力地证实了我们的节奏感是产生于虚拟感觉中的两个系统的对应;是这种对应在虚拟感觉中的共鸣和体现。在我们唱歌时是思维记忆同储存记忆之间的对应。这与听别人唱歌有本质的不一样,如一个人如果在开始接触音乐时,比如学某种乐器时如果该乐器的音不准,那就有可能将导致这人一辈子发不准音;原因就在于我们自身的这种对应以及虚拟感觉中的体验上出现了偏差,这是绝大多数人唱不好歌的原因。历来人们都感到奇怪,大多数人能听准别人的发音,却听不准自己的发音,甚至一些歌唱家也会在个别音上自以为发音最准时唱走了音。其实,听别人唱歌是思维系统主持下的储存记忆系统与外来信息的应对,这之中有一个自动校对的过程;自己唱歌是储存记忆系统与虚拟感觉系统的馈对,是跟着自己的“感觉”走,思维系统参与的程度较浅,因而出错的可能性很大。

依我们的理解,虚拟感觉就是感情环境中的思维系统与记忆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心态,如果这个环境出现缺省其表现形式也许就是我们知道的自闭症。因这种缺省将导致情感的感受能力出现问题,以及两个系统的交流倾向原始性的向内性,因而语言能力也将出现问题。

虚拟感觉是心态,是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各种刺激的体验,是内在的心理环境,艺术和文学的产生就是虚拟感觉中情感体验的外现体现。无论是进行艺术和文学的创作还是对艺术和文学的欣赏,都离不开情感体验,都要以情感体验为基础。一部精彩的小说必须是能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无论这种情感是悲的还是喜的。反过来讲,没有强烈的情感体验也就不可能写出精彩的小说,动人的诗歌来。这是人类的本能,是与生俱来的。由此来看,艺术产生于人类的劳动和生活的说法是片面的。应该说,艺术的内容来源于生活,但它的形式、它所包含的情感却产生于我们那颗虚拟的“心”。

虚拟感觉主要的组成部分是情感。前面我们说过,在较低级的动物那里就有了饱含情感的虚拟感觉。体现在我们人类的思维上,表现出来的就是态度和动力,也是自身的感受。我们的一言一行实际上都带有感情色彩,对事对物都有相应的态度。情感的强弱决定着行动的动力的力度。情感的产生是一种生理现象,我们并不认为我们的记忆系统会记下情感本身,但我们认为我们在某种心境下记下的“波”,当它再次被忆起时,它将同时刺激产生情感的生理系统,重现当初的心情。反过来讲,当某种心境控制着我们时,我们也会到储存记忆中去寻找相应的记忆:如在心情忧郁时往往会脱口哼出忧郁的歌,高兴时唱出明快的曲调。这样也许我们就能解释我们的一些特殊的心理现象:有时我们会突然记起一件使我们深感不快的事来,但如这时受到别的信息的干扰,这件事立即便被遗忘了,但它刺激起来的不愉快心情却不会立即消失,这时我们便会觉得我们莫名其妙地在生气。这便是人们时常不知为什么会突然感到烦躁,害怕等心理的原因;也可从这里看得出思维与情感的关系,以及虚拟感觉作为心态的独立性的体现。

自闭症患者的主要问题就出在这虚拟感觉上,不是他们没有这个虚拟感觉,而是这之中有缺损,他们没有自我的感觉,也就不理解别人的感觉,也就更谈不上交流了。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自闭症患者是感情缺损,但我们更倾向于是由于虚拟感觉的缺损导致的,因有时他们也会表现出强烈的情绪来。

虚拟感觉的形成同大脑的另一个功能有关,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要考虑,这就是思维记忆问题。



三  思维的平台——思维记忆



“思维记忆”现在被心理学家们定名为“短时记忆”,同时人们对这种记忆的研究大多也是围绕着该种记忆能保持的时间和容量来进行的。

以记忆内容保持的时间长短来确定记忆类型,有它的片面性,关键是要搞清楚它的作用,将它固定在“短时”这个圈子里是不合适的。

当我们要打某一电话时,首先要从储存记忆中将要打的电话号码提到思维记忆中来,也就是我们常说要“想”一下,然后才去拨那个号码。这个提取过程是很明显的,打完电话后这个号码很快就会在思维中消失,如果还要再用这个号码,就得重新想一想。这里明显看得出储存记忆与思维记忆的区别,也看得出各自的作用,思维记忆尽管“短”却不属于记忆,而属于思维。

思维记忆的特征在于,一方面它对任何信息的保留都是随着思维的需要与否进行取舍,另一方面,来自外界或内部的刺激都将不断地进入思维记忆系统,并将保持一段短暂的时间,从而能使思维系统对该信息进行处理。这在思维的表现形式上出现了两种情况;一是我们的注意力不可能长时间地专注于某一点,使注意力的转移成为必然,成为大脑工作的必然程序。另一方面是思维记忆的存在也就让注意力能暂时集中,使思维系统能对信息进行加工。

思维记忆是思维系统赖以进行思维的一张平台,思维系统需要的信息将被提到这张平台上来,以供思维系统进行综合或分析的加工。

思维记忆由于容量小,并能保持一段时间,因而能让思维系统进行相对专注的工作。进一步考虑,思维记忆的容量也许是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思维记忆的最大容量,如果是数字,不超过十三个,这也许只是一个没有什么实际作用的侧面的揭示,也是以前人们研究的方向的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问题在于应搞清楚在思维记忆这张平台上到底能放多少东西?就是说我们的思维系统能同时对几个信息进行加工?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这个数量不多,大约在三个左右,而且与每一个的内容有多大有关,比如说别人告诉我,要找某人可打两个七位数的电话,那么我在几分钟内是能记住这两个号码并反复拨打的,但告诉三个号码就很难同时记住。我们列解决问题的方案,一般最多列三个等等。这些都揭示了人类思维记忆的一些性质。

思维记忆对个人的思维能力肯定有着较大的影响;接触过老年性痴呆症患者的人都知道,这类患者的思维记忆和储存记忆都是很弱的,刚做过的事立即就忘了。这类患者实质上根本不能进行有效的思维,只能进行极简单的应对。精神病学教授许又新就已注意到这个问题,在他的《精神病理学》一书中曾说: “ 意识障碍的记忆特征是即时记忆受害很明显,而痴呆病人短程记忆受害严重,即时记忆却相对保全”。(注○7)

思维记忆是思维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思维的具体平台,对思维能力来说至关重要。一个丢三忘四、说话东一句西一句难以同他讨论一件事的人,可以肯定是一个智商较低的人,他们的问题是思维记忆太弱,难以对复杂的事情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综合。

这样我们就看得出来也许思维记忆最大的作用在于:人类思维方法的出现已是一种必然;因思维记忆这张平台已能放一个东西在那里帮助思维了;这样逻辑、辩证法都能够被我们所掌握和运用。这或许也是人类出现语言的一个决定性条件。

动物界,除了少数几个灵长类会照镜子的动物有很弱的一点思维记忆外,根据我们的理论别的动物都不存在有效的思维记忆。因为它们没有独立的思维系统也就没有思维记忆这张思维的平台,也就更不会有思维方法出现。因而也可推论:动物界由于没有能进行“想象”的平台,因而没有“内心世界”也就不会有跟着幻觉去行动的精神病;除黑猩猩等少数灵长类动物可能有一点淡淡的梦外,别的动物不会有梦存在。

思维记忆同时也是一道对来自内部或外部的刺激进行过滤的屏障,人们在气愤或有要事考虑时不会感到饿,其原因可能就在于此。

思维记忆与储存记忆有一个本质性的不同点,它们不会主动发出信息去影响思维系统,而储存记忆系统则会不断地发出信息去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控制思维系统。这种特性在动作记忆中也存在,比如打篮球,踢足球等运动的爱好者,如果一段时间没有从事这些运动,那么他就会有要进行这些运动的强烈愿望。

前面我们说过:人与动物在智力上的差别,来源于人是由于思维系统与储存记忆系统的绝对分离。据我们的考虑,这种分离也同时伴随着思维记忆的出现和完善,也有可能是由于思维记忆的出现导致了这种分离,因为两个系统的分离,其结果是我们的大脑出现了能进行想象的功能,出现了内心世界,而这些都要以思维记忆为基础和平台的。没有思维记忆就没有我们的想象功能,就没有内心世界;清楚地认识思维记忆,也就基本认识了我们的思维。因此我们说思维记忆(也就是短时记忆)的发现,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但是直到现在对它的认识都是不足的。

我们如果反过来想,一个人如果他的思维记忆很弱,几近于无,那会产生什么现象,也许就是自闭症!因思维记忆很弱的话,那在两方面就会出问题:一是反思将成为不可能,也就不可能分清“我”和“你”是怎么回事。二是心态也基本消失,自然也就不会同人有什么感情交流,也不会怕什么危险了。



四   作者几句另外的话

我专心研究大脑工作原理二十余年,近五年来对自闭症的问题关注得越来越多,但由于条件限制,主要是经济原因没有办法对自闭症患者进行现实的研究,但资料是看了不少,思考得更多,我总觉得根据我的心理学理论是能够解释一些自闭症的根源的,从而为找到治疗这种患者的方法提供一个思路。这肯定是一个艰难和漫长的过程,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机遇和天才,我只能提出以上的想法,这些想法都是未经证实的,需要直接接触患者的朋友设法来证实。

在我的比较明确的想法中我认为有一些方面是可以试一下的,比如说思维记忆,就我所知是可以通过训练来加强的,特别是小孩更是如此,如果增强了思维记忆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病症,那对于这种病可真是一个福音了。但具体应怎样做却是我所不知道的。



附注:

注①:见雅克、沃克莱尔(Jacques   VaucLair)著《动物的智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第一版第170页。

注②:同上130页

注③:同上130页

注④波林(Edwin  G .Boring)著《实验心理学史》商务版81年版719页

注⑤:同上注①147页

注⑥:见墨顿、亨特(Hunt  .M)著《心理学的故事》书名原文The Story of  Psychology     海南出版社1999年版第685页         

注○7:见许又新著《精神病理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版211页







2005-4-10于贵阳

E-mail:

tg001004@yahoo.com.cn

tangfn@126.com

        







2#
发表于 2005-4-10 15:37:01 | 只看该作者

Re:自闭症成因论

值得一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5-4-10 22:01:46 | 只看该作者

Re:自闭症成因论

楼主的这篇文章我仔细看了,有些感想.

作为研究心理与脑的关系问题的脑科学,是当今一个非常前沿的交叉科学.我认为这门科学的发展将给解开自闭症之迷带来曙光.



本文主要是以思辩为基础,试图建立一个可以解释自闭症的理论.我认为虽未经实验证实,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



就本文的推论而言,我认为第三部分用"思维记忆"解释"虚拟感觉",进而解释自闭的成因问题,是有些不充分的,希望楼主能作进一步研究,特别是设计一些实验来研究.



为社会分优;为家庭解难





<font size="1" color="darkblue">Edited by - 小钦 重新编辑於 2005/04/10  22:08:23</fon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5-4-14 11:33:00 | 只看该作者

Re:自闭症成因论



我认为自闭症大概是在三个方面出问题,一是思维系统,二是思维记忆,三是虚拟感觉系统,但具体在哪一个上有问题各个人都是不同的,这就需要我们一线的具体工作人员根据个体情况来具体考虑。至于用什么办法,我想这更是需要天才和汗水来进行探索。但这种探索那怕是只有一小点进展也将会出现巨大的成就,我期待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5-4-29 06:43:52 | 只看该作者

Re:自闭症成因论

你可以着手进行实验来进行验证呀!当然,这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甚至,或许你的努力仅仅是证明了自己的研究是个错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5-4-29 21:46:45 | 只看该作者

Re:自闭症成因论

社会发展得太快,需要刹刹车,重温亲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5-5-24 19:21:44 | 只看该作者

Re:自闭症成因论

我是一名幼儿教师,我的班上有一名自闭症的还子,但是他的家长不这样认为,觉得他的孩子没有病,不肯带他去看医生,我该怎么办?我需要关于自闭症的资料,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5-5-25 17:10:59 | 只看该作者

Re:自闭症成因论

<BLOCKQUOTE id=quote><font size=1 face="宋体, Arial, Helvetica" id=quote>quote:<hr height=1 noshade id=quote><b>此文由宝爱发表</b>。



我是一名幼儿教师,我的班上有一名自闭症的还子,但是他的家长不这样认为,觉得他的孩子没有病,不肯带他去看医生,我该怎么办?我需要关于自闭症的资料,谢谢!



<hr height=1 noshade id=quote></font id=quote></BLOCKQUOTE id=quote>

我看还是请专业医院给他诊断一下好,个人不要轻易作结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5-5-26 18:48:02 | 只看该作者

Re:自闭症成因论

就是这方面的资料太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5-6-17 11:45:07 | 只看该作者

Re:自闭症成因论

自闭症是由于自身的免疫系统遭到破坏从而导致脑部过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05-6-17 16:31:33 | 只看该作者

Re:自闭症成因论

有意义吗?时不我待,抓紧训练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5-6-18 10:13:22 | 只看该作者

Re:自闭症成因论

孩子的脑子处于过敏壮态下能训练的好吗<img src="images/icon_smile_question.gif" border=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5-6-22 21:29:58 | 只看该作者

Re:自闭症成因论

有研究表明:体内某些微量元素过量和器官产生病变可能导致儿童自闭症的发生<img src="images/icon_smile_shock.gif" border=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5-7-2 13:08:51 | 只看该作者

Re:自闭症成因论

这个话题很有意义,当然我们不能只研究它,而不行动而误了孩子,我们要多方面努力。

我儿出生时窒息了5分钟,应该是死了不少脑细胞,做CT发现有良性的脑积水,一段时间内,身上肌体该硬的不硬,该软的不软,经过各项机能练习,总算在2.5-3岁左右和一般孩子差不太多。入幼儿园后,发现行为与众不同,引起重视,到医院经专家诊断为典型的高功能自闭症,专家说自闭症成因还不明,不应该与出生磨难没关系。

面对现实,潜心进行应用行为疗法吧.....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使自闭典型行为趋于消失,只是社交能力仍明显落后同龄人,而有些能力又超龄。

我有点怀疑是自闭症,还是出生时大脑受损的后遗表现,因为一般认为自闭症孩子的训练是非常困难的,而我儿的大多训练不算困难(全部在家进行,项目全部自家开发),成效也较快。现在如果进行自闭症测试,我儿已算不上了。

我在咨询自闭症专家,专家说现在象阿斯博格症。我看也象也不像。

当然,不管是什么症,我们都要进行针对性训练,都不能幻想天掉奇迹,奇迹只能由我们去创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5-7-2 15:28:56 | 只看该作者

Re:自闭症成因论





“这个话题很有意义,当然我们不能只研究它,而不行动而误了孩子,我们要多方面努力。

我儿出生时窒息了5分钟,应该是死了不少脑细胞,做CT发现有良性的脑积水,一段时间内,身上肌体该硬的不硬,该软的不软,经过各项机能练习,总算在2.5-3岁左右和一般孩子差不太多。入幼儿园后,发现行为与众不同,引起重视,到医院经专家诊断为典型的高功能自闭症,专家说自闭症成因还不明,不应该与出生磨难没关系。

面对现实,潜心进行应用行为疗法吧.....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使自闭典型行为趋于消失,只是社交能力仍明显落后同龄人,而有些能力又超龄。

我有点怀疑是自闭症,还是出生时大脑受损的后遗表现,因为一般认为自闭症孩子的训练是非常困难的,而我儿的大多训练不算困难(全部在家进行,项目全部自家开发),成效也较快。现在如果进行自闭症测试,我儿已算不上了。

我在咨询自闭症专家,专家说现在象阿斯博格症。我看也象也不像。

当然,不管是什么症,我们都要进行针对性训练,都不能幻想天掉奇迹,奇迹只能由我们去创造!”





我想你小孩不是自闭症,自闭症一般在三岁前不容易被发现,也不会在很小时就出现肌肉发硬等情况。你的小孩出生时大脑受损,现代医学证明人的大脑特别是小孩的大脑有区域替代的功能,就是说一个地方受损,别的地方会替代它,所以只要受损的面积不大的话,那么好好注意有关的训练,他长大后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5-7-2 20:37:14 | 只看该作者

Re:自闭症成因论

<BLOCKQUOTE id=quote><font size=1 face="宋体, Arial, Helvetica" id=quote>quote:<hr height=1 noshade id=quote><b>此文由弓箭发表</b>。



这个话题很有意义,当然我们不能只研究它,而不行动而误了孩子,我们要多方面努力。

我儿出生时窒息了5分钟,应该是死了不少脑细胞,做CT发现有良性的脑积水,一段时间内,身上肌体该硬的不硬,该软的不软,经过各项机能练习,总算在2.5-3岁左右和一般孩子差不太多。入幼儿园后,发现行为与众不同,引起重视,到医院经专家诊断为典型的高功能自闭症,专家说自闭症成因还不明,不应该与出生磨难没关系。

面对现实,潜心进行应用行为疗法吧.....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使自闭典型行为趋于消失,只是社交能力仍明显落后同龄人,而有些能力又超龄。

我有点怀疑是自闭症,还是出生时大脑受损的后遗表现,因为一般认为自闭症孩子的训练是非常困难的,而我儿的大多训练不算困难(全部在家进行,项目全部自家开发),成效也较快。现在如果进行自闭症测试,我儿已算不上了。

我在咨询自闭症专家,专家说现在象阿斯博格症。我看也象也不像。

当然,不管是什么症,我们都要进行针对性训练,都不能幻想天掉奇迹,奇迹只能由我们去创造!



<hr height=1 noshade id=quote></font id=quote></BLOCKQUOTE id=quote>





我儿子和你儿子的情况大概有点类似,他也是围产期状况不好和生产时间过长,虽然产后没窒息,但只哭了一声,眼睛睁了一下,就一直睡了7、8个小时才醒,小时候也是肌肉有点僵硬,抱他的时候他不靠在大人身上,两只手臂向后伸,外婆说他是“小燕子要飞”,表情淡漠,不注视人,发育慢,现在经过训练状况也较好了,也有人说他不是自闭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05-7-6 21:43:59 | 只看该作者

Re:自闭症成因论

谢谢几位的分析和信息。我想孩子的自闭症行为和自闭症是有区别的,但都属自闭症谱系的研究范畴。我孩子3岁左右的行为表现的确是典型的自闭症行为,某些智力能力有些神奇,但他的刻板行为、目光漂移和自我中心的表现令人感到与众不同。

经过4个月左右家庭训练,其刻板行为大多消失,而且孩子兴趣广泛,渴望交友(让他离开别的小朋友,他要大哭),只是情绪脆弱,交友不得技巧和我行我素......。

相对来说,我训练孩子的见效较快,主要应用奖励和鼓励手段,孩子也很懂事,有时孩子的懂事表现令我感动。

所有我想我孩子可能不一定是自闭症,而是大脑创伤引起的自闭行为,相对自闭症可能训练恢复快一些。或如果也属自闭症,则可能自闭症的成因就更多样了。



训练给我们甜头,也给我们机会,继续训练我们才有希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 11:43:59 | 只看该作者

Re:自闭症成因论

谢谢关心此文的朋友,更要对在实际工作中努力的朋友敬意,我相信自闭症的研究会在不远的将来得到根本性的突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12-27 00:2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