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楼主 |
发表于 2011-11-5 01:34:13
|
只看该作者
re:以下是从清潭的地里偷来的菜:郭乃...
以下是从清潭的地里偷来的菜:
郭乃钰8月23~25日广州讲座
这次讲座是应越秀启智学校的邀请而作,对象是启智学校的老师们,所以讲的内容比较多。我是申请点评个案的家长,可以免费参加。很可惜第一天没赶上。
大纲
第一天
。基本概念与相关专有名词定义
。儿童语言发展相关理论
。儿童语言学习的策略
。儿童语意能力发展
。儿童语法能力发展
第二天
。儿童语用能力发展
。儿童叙事能力发展
。儿童后设语言能力发展
。儿童语韵、构音能力发展
第三天
。儿童语言相关常见障碍
语言发展迟缓、异常
音韵、构音异常
语畅异常
口腔动作异常
2011-09-15 20:13:09
讲座笔记摘抄
。语用能力的发展
轮替技能的发展
话题开启的发展
话题维持的发展
交谈修补的发展
间接请求能力的发展
语言的学习,特别是语用的学习,要有“立即”的情境,不能脱离实际例子。
了解孩子的能力在哪个发展阶段,有助于设定目标和编写教案。
。语用的组织架构 by Roth&Spekman(1984)
>沟通意图
>沟通和语用的前设——预计和假设
观点取替——一来一往的交流
>交谈组织——这个部分需要相当的共同注意力
主动引出话题
听者与说者角色的轮替
话题的维持
沟通修正或是补充说明
话题的结束
>沟通情境
。言语行为 谢国平(2000)
>表意行为
说出来的话语所代表的字面意义
>非表意行为
说话者的沟通意图或想要达到的功能
>遂行行为
说者所说的话语内容对听着所造成的影响效果
例:一个孩子看着玩具橱窗,对妈妈说:“那个小汽车好漂亮!”
分析这个孩子的话。
。轮替技能的发展
可能在2个月或更早,一般在4个月左右,婴儿可以跟照顾者出现相互目触或变换目触对象。(眼神分享?) Dunhara,Dunham,&Curwin(1993)
交谈轮替时,需要的停顿时间,3个月以下小婴儿需要大于3秒的时间,即家长跟宝宝说完一句话后,应等待3秒钟以上,等宝宝有反应了呃,再说下一句;4个月宝宝需要停顿1秒以上。
辅助者
在一个交谈场景中,沟通者人数越多越困难。对单纯语言和智能障碍的孩子,辅助很有用;对沟通和社会性困难的孩子,辅助者也是场景中的第三者,多出的这个人,使孩子有时候会不知道应该关注谁,辅助者常常成为干扰者。
当孩子语意表达不准确时,家长该怎么做?
——首要,让他了解到听者不明白,可以用诧异的表情等等来表示。可以说:“我知道了,你的意思是XXXX,对吗?”。不要说“你应该XXXXX这样讲。你重复一遍!”
。话题开启的发展 Keenan & Schieffelin (1976)
1m 非语言
6m 撮弄物品
12m 手势动作
2y 以口语表达维持2个轮替左右
。话题维持的发展
~1y 发声、目触、手势动作、不清楚的词汇,1到2个轮替。
1~2y 等大人说出话语后才响应,使用重复他人话语的策略。学语期,访说最后两个字。
3~4y 容易转变话题,跳跃性思考。
4y~ 可以维持话题
6y~ 当讯息不清楚时,开始要求澄清和修补。因为后设语言能力进步了。
8~10y 为儿童习得适当澄清或修补技巧的关键时期。
2011-09-16 16:19:27 第1912楼
怎么吸引孩子,怎么让自己成为孩子的动机,让孩子觉得你好玩,这是治疗师和家长首要做的事。我们可以通过环境改变、口气、表情等做到。
——谁做到了?
在Q里,小小地探讨了一下。
当郭老师这么说的时候,我脑海里第一个反应出的名字:K姐。
2011-09-16 16:28:30 第1913楼
视频案例:男,3岁前无口语,大班时相当3-4岁语言能力,即视频所现时段。目前普小二年级,成绩中等。
观察要点:
1.孩子的反应
2.治疗师的回应和策略
可观察到孩子的目光交流不错,表情很好,一遇到难处就想逃避。
治疗师的鼓励技巧:
1、“啊?”(表情夸张,很诧异地看着孩子。)
2、停顿,等待。
3、“我知道了!”
4、“还有——”(很期待的表情)
5、”还有吗还有吗?”(继续很期待的表情)
6、“让我想想看,嗯——,我知道了!有——”(孩子有时间反应过来,情绪上也会很乐意接上话题。)
7、“哎哟!”
8、当孩子转移话题后,可以直接口语提示他,表达你要持续的意图。
9、当孩子受不了,想要逃避时,可示范和帮助他,整理出他的想法。
。儿童叙事能力的发展
这部分,郭老师讲的比09年的讲座要多一些,提到
复杂叙事期:7~12岁 能做叙事摘要,为故事做个总结;13~15岁 可做叙事分析,并且做出评价;16岁以上,可以类化,自己可以完整叙事。
这倒是跟学校的作文要求挺一致的。
。故事结构层次的发展 Stein(1988)
>~6岁(学前)
描述顺序——描述人物、角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惯常行动,但未提及因果关系;
行动顺序——依序说出行动顺序,但未出现因果关系;
反应顺序——叙事中包括一连串的行动,每一个行动会引起其他行动,但为提及计划,且没有清楚的目标导向行为。
>6~7岁
缩短与简化情节——叙事中会说出主角的目标或者动机,但未清楚说明达到的目标计划,计划必须经由听者的推论才能得知。
>7~10岁
不完整情节——叙事中会提及尝试达成其目标的计划,但三个主要的叙事要素(引发时间、尝试、结果)中会有一个漏掉;
完整情节——叙事中会包含一个主角的目标和计划,以及一个角色为打出呢个目标的证据,并且存在三个主要的故事要素。
多重情节——叙事中会出现由反应顺序或缩短与简化情节组成的一个连锁性描述,或是由完整与不完整情节组合成叙文。(这段我没太弄明白)
>10岁
复杂情节——叙事中会包含一个精心详细叙说的复杂情节,此情节中包括多重计划、一个情节中的尝试和结果、为达成目标所遭遇到的阻碍,也可能包括一个诡计。
>11岁
相嵌情节——在一个事件里嵌入另一个完整或有情节变化的情节。
>12岁以上
交互式情节——由两种观点描述一个事件,故事中两个人的目标与企图互相影响对方,故事中的一个主角的反应或结果会成为另一个主角的引发事件。
。最高点分析方式(High point) Peterson & McCabe (1983)
>双事件叙事:4岁以前
会依序述说二个事件
>青蛙跳叙事;4岁
述说二个以上的事件,但并非依照逻辑或发生的顺序呈现,跳跃性地省略重要讯息,并显得没有组织。
代表思绪混乱,不会处理,ADD和ADHD为典型。(DD也很明显,特别在一年级的时候。)
>流水账叙事:4岁
可以按照顺序述说一序列的事件,但是整个故事内容如流水账,单调无趣或者看不出故事的主题。
>结束于高点的叙事:5岁
叙事内容包括所有必要的讯息,但遗漏结果或冲突解决的部分,不会做总结。(DD目前很典型。)
>典型叙事:6岁
叙事内容包含一个前后连贯故事所需要的所有相关讯息,事件的叙说具有时间顺序,阐述内容合乎因果逻辑且主题明显。
儿童语言相关常见障碍(即语言治疗师的工作范围)
语言障碍,指语言沟通障碍。即,符号系统的接受与处理、概念或符号系统的表征以及传递或使用符号系统的损伤。
。原发性:发展损伤或中枢神经系统缺陷
。次发性:神经或认知缺损,或是环境不力所造成
导因
。生理
。环境——环境不利、学习环境刺激不足。
一、语言发展迟缓/异常
。迟缓:语言发展明显落后其同年龄者。
两种检查方式:
标准化语言测验 -1SD~-2SD;
学龄前诊断 发现
。异常:语言发展表现与同龄者相异
标准化语言测验低于-2SD
可能并有其他障碍,例如智能障碍、听觉障碍、肢体障碍。
特定型语言障碍(specific language impairment,SPI)
解释:
1.语言测验
标准化语言测验的设计,是有实证的统计基础的。目前台湾有专门机构做。郭老师目前在大陆使用的标准化测验,是台湾标准,是特定机构的开放资料,不收费,但只限制有执照的语言治疗师使用。更细致、有针对性的测验方法,是受版权保护的。
2.有关自闭症诊断
明确的诊断,应在3岁以后做出。因为普通孩子在3岁以后才会发展出自主社交能力,因此在3岁以前,即使孩子的状况预后不好,专业医生仍然不会下“自闭症”的诊断,而是做“倾向”“疑似”“发展迟缓”等等的诊断。
诊断是很困难的,因为,人很不好判断! 当医生说“疑似”或者“我不知道该如何下结论”时,应当感谢医生负责任的态度。只要发现孩子有不足,“是与不是”都是一样教。
3.迟缓和障碍
语言发展迟缓的诊断只能给到6岁,因为一般孩子到6岁语言发展基本完成。
7岁以上的孩子,诊断会写成XXX障碍。
如学习障碍,诊断标准:智力正常,但某一特定方面的学习有问题,如数字障碍、阅读障碍、写障等等。
如智力偏低,会按程度定为不同程度的智能障碍。
对语言诊断这方面,则为语言障碍。SLI特定型语言障碍,为不好归类的语障,如孩子听得懂,但是说不好,不爱读书,常合并ADD和ADHD,这类孩子常常在高小或初中班上是成绩最后几名,易被帮派吸引加入,因为帮派组织不需要你说得好,够狠够凶就行!
语言发展迟缓/异常 之幼儿语言发展检核表
6m(一些非口语表达,略)
1Y(非口语表达为主,略)
1Y6m
。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多听懂一些语汇
。开始会说简单的单字(例如:爸、妈、抱、不•••)
。听懂许多物品的名称(例如,说物品名称时他回去拿或者了解)
。听懂一些简单的指令(例如:坐下来,出去•••)
。会重复他听到的或会说的一些语汇
2y
。模仿环境中的声音
。会说30到50个语汇
。使用语汇多余手势表达
。会称呼自己的名字或小名
。能听懂较复杂的句子
。会将已经会说的语汇互相组合(如,爸爸抱、妈妈车•••)
。尝试问问题(有时用说的,有使用动作手势表示)
。会回答问题或轮流对话
2y6m
。能了解日常生活中许多事情
。语汇增加快速,似乎每天都有新的语汇出现
。能将与户籍组合成简单句(例如:爸爸买车车)
。别人不了解他的意思时,会生气
。了解熟悉的物品功能(例如:你问他用什么来写字,他会指笔或者说笔)
3y6m
。了解长句子及复杂句子,且能正确反应或回答
。会听从连续二至三个的简单指令
。会说出自己的名字和姓
。会使用复杂句子表达(但有时会用错)
。能和其他小朋友合作玩耍
。能说出刚刚发生的事情
。会专注在一件事上几分钟
。多数成人都能听懂他的话
。会使用很多语汇
。话语汇总会有(大、很多、里面、这个)等形容词或副词出现
4y6m
。日常生活对话能力没有问题
。能和所处合乎语法的句子
。能认识一些颜色,并说出颜色名字
。会数到10
。发音大多数正确,口齿清晰
。说话时不太会有重复、结巴的现象
。使用合宜的句子应对或回答问题
7y
。跟上学校的学习进度,会读,会写
。能记住他所学的
。语言能力发展完成,具有流利、标准的口语能力
。发音均很正确
。能像大人一样,有头有尾地叙述事情的来龙去脉
。和其他小朋友交往,社会化行为能符合其年龄应达标准。
提升语言能力的教学策略
1. 焦点刺激
即对近期需要提高的词汇,选其中之一,多造不同句子,10个或20个;一个词汇用熟后,再来一个。
2. 延伸
例:开》打开》打开盒子》你想打开盒子》你想请老师帮你打开盒子》你想请老师帮你打开盒子吃里面的饼干。。。
3. 个人经验
使用熟悉的图片、家中对象或生活照片,来鼓励孩子分享个人的过去经验。因为人先关注自己,而后再关注世界。
4. 叙述
延伸的对话,可分做追述、描述、想象或故事。
可结合照片来编写日记,按故事文法来写。
5. 组合故事
集中每人的意见来组合成一个组合故事。
例:当东取一个玩具,西取一个玩具,南取一个玩具,放在一起,编写出一个情境和事件。这也是假扮游戏。
6. 提供分享时间
每一天都要做
例:在语言课中,孩童带家中特殊物品,解释其使用方法和意义。
7. 加强各课程中之词汇
加强词汇、阅读材料以及各相关概念,可增强语言的经验。
很难的词汇也可以教,要经常用。
复习,不是把老师说的再讲一遍,而是把老师教的,用在生活中多几遍,这也是泛化的过程。
8. 角色扮演
对语意、语用、语法和后设语言的应用实验。
9. 社交活动
对话也需要示范和教导,例如:打电话时的应对、问路的语言模式。
每天让孩子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的人,提供应对的机会。
10. 语意图表
利用相关词汇,讨论学习,以增强词汇并帮助语言组织。例如,讨论动物、植物、天气、食物等。
学习分类最好的地方——超市。
郭老师一个诱导孩子的案例:
学生4岁左右,互动动机不强,教学目的之一是诱发动机。
有一天,孩子穿了双新鞋子来上课,老师表现出大感兴趣的样子,就这双新鞋子聊了15分钟,孩子很开心,然后再进入设定的教学项目。
后来,孩子每次上课,都主动带一个新鲜的东西来,如玩具、如衣服。后来,实在没找到新买的东西,孩子在家里努力找啊找啊,发现家里小狗掉毛,他就带了一撮狗毛来找老师聊天。
很可爱、很诱人的故事啊!
提升语言能力的教学策略——家长所扮演的角色
1. 多提供语言刺激
。创造多彩、丰富的语言学习环境以及游玩的机会
。听、唱歌曲、儿歌、童谣以及倾听故事
。参与活动并提供选择
。练习新的学习技能
。和其他孩子互动,如在游戏教室、操场、朋友间、电影、表演等。
***把语言用字啊生活中,而不是教!不要用“你跟我说:‘。。。。。。’”,而是想办法让他想跟你说话。
尽量少向孩子问问题,因为他的答案会很短。
不要忽略非语言的回应,只要孩子有回应,即使是非语言的,也要及时回应。****
2. 激发语言学习
。与孩子的说话互动
。重复孩子所发出的声音
。将孩子正在做的事情、看的事物、专注听的内容或是感觉(这个特别重要),帮他说出来。
。先使用一些动作或是可以引起孩子注意的策略,让他注意你,配以手势、动作(比如做鬼脸),再说出物品名称或活动事件。
。让孩子的生活变得有趣。
3. 建议提供的素材
。视觉层面:图书、动态的事物等••••
。听觉层面:音乐、发出声音的物品、器具•••
》与孩子一起玩:脸对脸的游戏(尤其是6个月大之后),有固定顺序的游戏等。
》念故事书给孩子听:图画、探索书、儿歌童谣等
》带孩子一起做一些家务、杂事:到商店购物、到邮局办事、到餐厅吃饭。
》带孩子到特别的地方:动物园、图书馆、公园•••
4. 建立有结构、可预期的活动和事件
。日常生活活动的安排:起床时间、三餐时间、午休时间•••
。可预期的例行活动
】三餐:时间、地点、餐具、进餐时所坐的位置、餐具摆设、上菜等
】睡觉:时间、洗澡、念书、拥抱、上床、关灯等
】游戏:躲猫猫••••
5. 诱发儿童沟通(特别是“要求”)
视频案例:“看书互动”。
个案情况:男孩,ASD,时年4y6m。3岁无口语,共同注意力不好,感统不好,处于单词期进入双词期,有攻击性。目前普小三年级,成绩很好,高功能,社交互动还不够好。
可观察到:
1. 孩子有主动学习仿说,不是鹦鹉学舌仿说;
2. 老师的口语一直说应该说的内容,维持焦点,口语忽略他的走神,用非语言提示他,如:点他的头、抓他的手指点相应的内容等。
3. 当你一直把焦点放大他还一直回不来,就把他的想法和正在做的事关联起来。(这个很挑战老师的能力!)
8月见郭乃钰,最为受用的体会是,无论什么时候、做什么事、说什么话,都要让孩子觉得是受尊重的,他没有被我看低。这个说法很容易理解,却很难做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