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查看: 4158|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打破对「行为改变技术」与「应用行为分析」的迷思(袁巧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8-28 16:00: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打破对「行为改变技术」与「应用行为分析」的迷思

袁巧玲


      在国外,「应用行为分析」(ABA)已有四十多年研究历史,也已研究出两百多种教学方法。许多学术单位和教育组织都认为ABA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之一,接受长期且密集的ABA训练后,孩子的发展会有全方面的提升,其中又以自闭及发展迟缓的孩子的效果最为显著。因此,许多国外学校已广泛采用ABA,将其列入协助学生学习的中心理论,在心理、职能、物理、语言及音乐治疗等专业领域里,也将ABA的相关理论应用于实务之中。


      遗憾的是,在台湾,在许多家长甚或教育界里口耳相传了不少关于ABA的迷思,例如:ABA会把孩子训练成机器人;ABA只做一对一个别教学;ABA只适合应用于重症儿童;ABA只用食物来奖励孩子;ABA造成孩子过度依赖增强物,无法戒除......


      这几年与家长接触的过程中,我常听到类似上述的说法或观念,除了花时间与这些家长沟通,提供更新、更正确的观念外,我不禁好奇:这种种迷思究竟从何而来?而接受这些观念的家长甚或教育工作者,对ABA的了解又有多少?渐渐的,我发现形成这些迷思的原因何在。



※迷思从何而来?


     首先,对ABA抱持误会或偏颇观念的家长,大多数都不曾真正接触或深入了解ABA。由于台湾较缺乏ABA工作者完整且专业的训练管道,有些工作人员只参加过类似的演讲或研习,就误以为已了解ABA理论并投入行为治疗工作,导致成果不如预期,甚至带来不好的影响,因而造成家长对ABA的误解,经过口耳相传的结果,许多家长接收到的ABA讯息既不完整也不够专业。


    其次,目前许多大学课程仍沿用「行为改变技术」的旧观念,年轻的教育工作者投入教学工作后,如果没有其他机会接触新的概念,无法理解「行为改变技术」并不等于「应用行为分析」,当然也只能沿用原来的教学观念或教学方式,甚至影响未来接受ABA时的态度。

     为了让大家更了解ABA,不致于因误解而错失孩子学习的黄金时间,我认为有必要让更多人进一步认识「行为改变技术」与「应用行为分析」的差异。


     所谓的「行为改变技术」,比较着重于行为发生后的处理,例如:当孩子打人时给予惩罚,在孩子学会说话时给予奖赏。在「行为改变技术」的传统观念里,「行为」一词范围较小,大部分较强调负面行为,例如:自我刺激、攻击性、不顺从老师、自残......等,因而许多人认为「行为改变技术」只能处理负面的行为;也因为「行为改变技术」在观念上比较强调行为后果,让很多老师误以为ABA只有惩罚或奖赏,甚至连治疗师也有这样的迷思。


※ABA是什么?


      ABA(应用行为分析)不只是处理行为的结果,更在意对行为背后的原因进行分析,例如:小朋友大哭大闹时,「行为改变技术」以不理会或忽略来处理,ABA则以持续的观察来了解小朋友为何而哭,以便未来能事先预防或加以改善。


     ABA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必有其动机,ABA的主要概念就是找出行为背后的意义,藉由经研究与科学检验的教学策略,找出另一种替代行为来取代负面行为。面对负面行为时,如果只要求减少负面行为的发生,却未找出其背后的动机,往往只是治标而不治本。例如有人习惯咬指甲,如果不找出造成咬指甲的原因,只一味要求他不准再这么做,那么他可能只是将咬指甲换成抖脚,但若仔细观察后发现他在紧张时才会咬指甲,那么就能以其他方式来协助他在紧张时处理情绪,减少咬指甲的行为再发生。


     就照顾面向而言,ABA关照的不仅止于单方面减少负面行为,同时希望能预防相同的负面行为再度发生,例如适应不良、妨碍学习或日常生活的行为,或在生活中因很少获得鼓励或赞许而造成的偏差行为,包括上面曾提到的:自我刺激、固着性、过动、言语或肢体暴力、不顺从指令......等,让个体能更适应环境,更为社会所接受。


    处理负面行为后,ABA将进一步协助个体增加有意义的正面行为,让个人更独立、拥有品质更好的生活,与周遭环境有更正面的互动,例如:协助孩子在训练过程中学会如何与他人交谈、理解并回应别人的感受与想法、掌握认知技巧、学习选择参与自己喜欢的活动并能独立参与活动......等。


※ABA做些什么?


    ABA在美国已广泛运用,主要因为它有以下几大特色:


一、ABA采用「个别化教学」:
个别化教学并不代表ABA只提供一对一教学,和IEP(个别化教育计画)也不同;ABA的个别化教学是有策略且经过设计的课程来进行的,IEP则只是订出目标,缺乏教学策略。

在ABA的教学策略里,老师会根据每个孩子的学习状况、学习经验、长处与弱点、行为动机、吸收能力等,量身打造合适的个别配套训练计画。一九九四年,哥伦比亚大学的格瑞尔教授(Greer)提出以语言行为模式来辨别孩子的阶段能力,区分为以下四种,做为课程设计的指标:
1. 听者(Pre-listener / Listener):加强听的理解力,模仿动作或说话。
2. 讲者(Speaker):练习说更长、更丰富的句型,然后在社交情境中能针对主题维持交谈。
3. 读者与写者(Reader / Writer):加强阅读的理解力,练习写出文章,并以明确的描述让读者明了其中想表达的意涵,达到和别人互动的效果。
4. 自我检核(Self-editor):让孩子能自我检核与纠正,并因而解决问题。
上面四种区分方式中,读者与写者的角色其实相当于听者与讲者的关系,重点都在于「沟通」,藉由这样的训练,能将训练延伸至生活中的不同面向。



二、分析与记录的重要:

在ABA中,所有行为的定义都很明确,因此每个行为发生的频率、长短、速度......等都能记录与量化,之后才能进行分析。分析是最重要的基础,记录的好处则可帮助教师客观掌握孩子当下的情况,确认教学策略是否合适或有效。
教师在课堂上详实记录每个目标行为的达成情况后会逐一分析,若孩子已达成特定目标,可及时为孩子订定新的目标,帮助孩子循序渐进地成长,以免错过学习契机。若孩子没有进步,则需找出学习有障碍的地方,分析背后的原因,再配合孩子的情况更换教学策略。例如:若是动机不够,则为他营造动机;若是目标太难达成,则将目标分解成几个小步骤,逐一练习,直到精熟为止;若是孩子无法理解,则加强理解能力,或以图片、肢体来做提示。


ABA的所有教学策略都经过研究与科学检验,而不只是以个人经验或习惯来教导孩子,毕竟每个孩子都不同,曾经有效的方式未必适用于每个孩子。有位老师曾将哭闹的孩子隔离在黑暗房间让孩子冷静,这方法对这个孩子产生了效果,于是当他后来在课堂上遇到另一个孩子有相同行为时,再度沿用了相同的处理方式,这个方式不但没有效果,结果却造成孩子恐惧黑暗的后遗症。由此可知,分析个案的成长和学习历史是必要的,从中才能采用适合的处理方式,真正的改善问题。



三、类化教学:

ABA 希望孩子能将课堂上学会的各种技巧运用在生活中,或与不同的人互动,同时利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同一类问题。只有透过类化的技巧,孩子才能真正学会实际运用。例如,自闭或发展迟缓的孩子习惯以同一种模式学习,同时也局限在某种环境里应用,若环境改变或对象改变,他们可能无法做出适度的反应。类化教学以下列几种方式,让孩子学会在不同环境里应用学过的技巧:
1. 很多人教同样的技巧:结合学校、家长、同侪等,让孩子练习同样的技巧。
2. 变更学习环境: 让孩子在不同环境里练习同样的技巧。
3. 教材多样化:例如学习圆形时,除了纸上画的圆外,也让孩子认识时钟、轮胎、盘子等,让他们了解圆形也会以其他样貌出现。
4. 不同型态的练习:交互应用听、讲、读写等能力,同时在教学场所里营造贴近实际生活的场景。例如,学习在麦当劳点餐时,先在教室里练习认识菜单、模拟点餐、用餐情境,最后再到麦当劳实际练习。



四、ABA重视专业伦理:

ABA对于专业伦理相当坚持,主要展现在以下几个面向:
1. 尊重个体:为个体提供自由选择权,同时尊重个体的选择,不以个人生理的需求做为奖励或惩罚的方式,例如不能以不准午睡、不准吃饭、不准上厕所等来惩罚孩子的负面行为。
2. 同理心:以关怀及同理心对待个体。即使孩子有任何学习困难或障碍,仍应尊重他的感受,留意互动时的语气,也不在孩子面前和父母或旁人讨论他的症状,以免对孩子造成伤害。
3. 尊重自主权:有些教导者为了控制或保护孩子而过度限制孩子的行动,例如禁止孩子开冰箱等,反而让孩子错失学习独立的机会。 ABA尊重个体的自主权,从旁协助个体提升独立或自我成就的能力,让他能逐渐自我营造动机,不依赖别人。
4. 专业提升:留意最新的研究发展,参与ABA年会,阅读相关期刊论文,随时更新教学概念,持续掌握并应用新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打破迷思


以下进一步针对目前常见对ABA的迷思提出说明,希望有助于厘清误解:

一、ABA并不会像机器人或动物一样训练孩子:


       一般孩子轻易就能学会的事,发展迟缓的孩子往往必须反覆学习二三十次才能学会,这样的过程在一般人眼中看来可能像机器人般反覆无趣,但却是让他们精熟的重要途径。这些孩子需要很长的时间学习,且需要教导者将各种概念或技巧切分得更细,循序渐进地反覆练习同一件事,精熟后才有办法将这些小概念或小技巧串联在一起。


      对一般孩子来说,了解毛毛虫如何变成蝴蝶的过程并不难,但发展迟缓的孩子需要更长的时间及更精细的过程,才能将困难的概念结合在一起。在学习过程中,教导者带着他们逐一认识昆虫的类别;从幼虫与成虫之间学习不同事物的转换;教他们认识幼虫怎么吃东西?怎么睡觉?吃什么?从观察中练习介系词与方位(如:蝴蝶在蛹的里面),从幼虫变成蛹、蛹变成蝴蝶里了解先后顺序,并学会过去式和现在式的差别(以前是幼虫,现在是蝴蝶) 。


      尽管这些概念已加以切分,这些孩子仍需大量的重覆练习才能掌握。反覆练习相同技巧是他们学习必经的过程,如此才能将每个步骤串联,精熟后更自然地运用于实际生活,就像学习新的语言一样,不断反覆练习才能流利地运用单字、片语和句型。


      ABA的教学策略是经过设计的,十分多元,且经过科学方式检验,因而能针对个别状况提供更多样且更具弹性的教导,同时透过客观的观察与分析来协助孩子解决问题或改善情况,即使反覆练习同一种技巧,也不会流于机械化练习。


二、ABA不只做一对一个别教学:

    ABA的教学方法与进度是依据孩子的个别状况量身打造的,除了一对一教学外,个别教学也可应用于小团体及大团体教学课程中。
一对一课程着重于掌握孩子的个别差异,找出进步的关键;在小团体课程里,孩子则可从同侪互动中,自然学习不同技能,例如在练习如何与别人交谈时,有些孩子需要脚本,有些没有阅读能力的孩子,则需要图片的辅助。在大团体课程里,他们透过合作与游戏来练习各种学会的技巧,以便更融入生活,例如,在跳格子游戏中,不同孩子的能力不同,有人能两脚一起跳,有人只能一脚跳......等,每个人练习或加强的部位都不相同。

     在美国,有些学校也已将ABA纳入一般普通班的课程中,就算一班有二十人也可采用ABA教学,依据的是学者凯勒(Keller, FS)在一九八二年提出的概念:

1. 依孩子速度来决定学习内容,如上完第一课后,有的孩子可能仍需停留在第一课再加强学习,有的孩子则已能进入下一课。
2. 必须确认前一个目标都已精熟,才能往下学习新的课程。
3. 老师透过学生的个别课程单来确认孩子的学习状况。
4. 教学时重要的是动机的营造,而不只是提供教材的内容。让孩子有学习动机后,再依据孩子的速度来营造另一种动机,让孩子持续不断主动学习。
5. 将同侪互动与教导和其他教学策略合并使用。


三、ABA不只适用于重症儿童:

      ABA强调依照个别情况打造学习进度与课程,因而也适用于孩子或大人各种面向的学习,不受年龄限制,重要的是个体的需求。
例如,重症儿童需要的是培养基础沟通或自我照顾技巧;中度状况的儿童需学习的是与他人的互动,认知技巧的提升;能力较好的儿童,他们需学习的是如何维持友谊,与别人交谈,掌控自己的行为与情绪,以及如何解决问题。

      除了课堂外,ABA也能应用于职场训练,透过ABA行为管理训练,让个体培养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并运用于工作中。


四、ABA不只是用食物做为奖励:

      动机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关键,缺乏动机,孩子无法学习,也无法有所成长或改善问题。每个孩子的学习动机各不相同,有些孩子毫无学习动机,有些孩子对玩具毫无反应,或只选择食物来增强学习动机,此时食物成为唯一有用的增强物,因此尊重孩子的选择,以食物来营造学习动机,然后再依情况逐渐替换增强物,也是教学策略之一。

      增强物的使用,最重要的观念在于:增强物不是用来诱惑孩子,而是让他们知道什么时候做对或达成目标,久而久之,当再遇到类似情况时,孩子自然就会知道怎么样的表现才是合适的。不过,未经专业训练的老师可能无法敏锐查觉孩子的改变或进步,一直停留在以食物做为奖励方式的阶段,长久下来孩子的进步就相当有限,甚至停滞不前。因此,以食物做为增强物的关键不在于食物本身,而在于如何使用与使用的时机。

      在ABA的教学策略中,食物只是增强物之一。除了食物外,老师也可用玩具、拥抱、同侪力量及口头称赞等做为增强物,根据孩子的进步情况,适时加入互动中,引发更多学习动机。


五、ABA并不会使用过多增强物,导致孩子过度依赖或无法戒除:

     增强物的运用,与孩子的学习进度、学习内容......等是习习相关的,何时及如何适度提供增强物,最重要的关键是仔细观察与记录孩子的学习状况,并制定增强时间表。


     一开始为了营造动机,增强物的使用会比较密集或连续,一旦孩子的动机与行为的自然循环已稳定,就应逐渐减少增强物的使用,转为间歇性使用或停用,让孩子转而从周遭的环境里感受到其他精神上的鼓舞或得到动机。当孩子能从别人的反应中得到回应或赞许,和他人一起交流、开怀欢笑,和他人建立与维系友谊......时,这样的互动将更有助于孩子的发展与成长,也能让孩子更自然融入一般生活中。



※结语


ABA是一种艺术,更是一门科学,只有受过完整训练并经过认证的行为治疗师才能掌握ABA的精髓,发挥ABA的优点。建议对ABA有兴趣的家长与拥有专业认证资格的治疗师多沟通,深入了解与体验,如此一来,对ABA将不会再有前面所说的种种似是而非的迷思。


作者简介:

    袁巧玲,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心理学系毕业,取得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实践教学硕士、应用行为分析博士等学位后,又在美国通过BCBA-D国际行为分析师、CABAS综合应用教学行为分析师等专业认证,曾任:纽约教育部核认教育督导、纽约圣约翰大学特殊教育助理教授、纽约佛瑞德凯勒幼敎学校家长教育部门督导及师资培训督导、纽约市家庭辅导专案主任暨顾问、Educational Publishing LLC出版社婴幼儿教学书籍顾问、彰化师范大学助理教授。目前为台湾应用行为分析协会「应用行为分析」研习课程讲师及「妈妈成长班」课程讲师、新光医院应用行为分析研习课程讲师,以及阳森大药厂情障教师深耕研习课程讲师。

(文章链接:http://www.caeip.org.tw/html/fhtml/index.php?load=read&id=483 我从小妞妈妈QQ空间的分享摘下来,也谢谢她。 )
2#
 楼主| 发表于 2010-8-28 16:08:46 | 只看该作者

re:如果哪位可以把贴子繁体转简体,谢谢!

如果哪位可以把贴子繁体转简体,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0-8-28 16:32:15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0-8-28 18:54:11 | 只看该作者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何子...

下面引用由[U]何子[/U]发表的内容:

如果哪位可以把贴子繁体转简体,谢谢!

何子阿姨
別急
我會轉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0-8-28 18:59:28 | 只看该作者

re:打破对「行为改变技术」与「应用行为分析」...

打破对「行为改变技术」与「应用行为分析」的迷思
(袁巧玲)

打破对「行为改变技术」与「应用行为分析」的迷思

袁巧玲


      在国外,「应用行为分析」(ABA)已有四十多年研究历史,也已研究出两百多种教学方法。许多学术单位和教育组织都认为ABA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之一,接受长期且密集的ABA训练后,孩子的发展会有全方面的提升,其中又以自闭及发展迟缓的孩子的效果最为显著。因此,许多国外学校已广泛采用ABA,将其列入协助学生学习的中心理论,在心理、职能、物理、语言及音乐治疗等专业领域里,也将ABA的相关理论应用于实务之中。


      遗憾的是,在台湾,在许多家长甚或教育界里口耳相传了不少关于ABA的迷思,例如:ABA会把孩子训练成机器人;ABA只做一对一个别教学;ABA只适合应用于重症儿童;ABA只用食物来奖励孩子;ABA造成孩子过度依赖增强物,无法戒除......


      这几年与家长接触的过程中,我常听到类似上述的说法或观念,除了花时间与这些家长沟通,提供更新、更正确的观念外,我不禁好奇:这种种迷思究竟从何而来?而接受这些观念的家长甚或教育工作者,对ABA的了解又有多少?渐渐的,我发现形成这些迷思的原因何在。



※迷思从何而来?


     首先,对ABA抱持误会或偏颇观念的家长,大多数都不曾真正接触或深入了解ABA。由于台湾较缺乏ABA工作者完整且专业的训练管道,有些工作人员只参加过类似的演讲或研习,就误以为已了解ABA理论并投入行为治疗工作,导致成果不如预期,甚至带来不好的影响,因而造成家长对ABA的误解,经过口耳相传的结果,许多家长接收到的ABA讯息既不完整也不够专业。


    其次,目前许多大学课程仍沿用「行为改变技术」的旧观念,年轻的教育工作者投入教学工作后,如果没有其它机会接触新的概念,无法理解「行为改变技术」并不等于「应用行为分析」,当然也只能沿用原来的教学观念或教学方式,甚至影响未来接受ABA时的态度。

     为了让大家更了解ABA,不致于因误解而错失孩子学习的黄金时间,我认为有必要让更多人进一步认识「行为改变技术」与「应用行为分析」的差异。


     所谓的「行为改变技术」,比较着重于行为发生后的处理,例如:当孩子打人时给予惩罚,在孩子学会说话时给予奖赏。在「行为改变技术」的传统观念里,「行为」一词范围较小,大部分较强调负面行为,例如:自我刺激、攻击性、不顺从老师、自残......等,因而许多人认为「行为改变技术」只能处理负面的行为;也因为「行为改变技术」在观念上比较强调行为后果,让很多老师误以为ABA只有惩罚或奖赏,甚至连治疗师也有这样的迷思。


※ABA是什么?


      ABA(应用行为分析)不只是处理行为的结果,更在意对行为背后的原因进行分析,例如:小朋友大哭大闹时,「行为改变技术」以不理会或忽略来处理,ABA则以持续的观察来了解小朋友为何而哭,以便未来能事先预防或加以改善。


     ABA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必有其动机,ABA的主要概念就是找出行为背后的意义,藉由经研究与科学检验的教学策略,找出另一种替代行为来取代负面行为。面对负面行为时,如果只要求减少负面行为的发生,却未找出其背后的动机,往往只是治标而不治本。例如有人习惯咬指甲,如果不找出造成咬指甲的原因,只一味要求他不准再这么做,那么他可能只是将咬指甲换成抖脚,但若仔细观察后发现他在紧张时才会咬指甲,那么就能以其它方式来协助他在紧张时处理情绪,减少咬指甲的行为再发生。


     就照顾面向而言,ABA关照的不仅止于单方面减少负面行为,同时希望能预防相同的负面行为再度发生,例如适应不良、妨碍学习或日常生活的行为,或在生活中因很少获得鼓励或赞许而造成的偏差行为,包括上面曾提到的:自我刺激、固着性、过动、言语或肢体暴力、不顺从指令......等,让个体能更适应环境,更为社会所接受。


    处理负面行为后,ABA将进一步协助个体增加有意义的正面行为,让个人更独立、拥有质量更好的生活,与周遭环境有更正面的互动,例如:协助孩子在训练过程中学会如何与他人交谈、理解并响应别人的感受与想法、掌握认知技巧、学习选择参与自己喜欢的活动并能独立参与活动......等。


※ABA做些什么?


    ABA在美国已广泛运用,主要因为它有以下几大特色:


一、ABA采用「个别化教学」:
个别化教学并不代表ABA只提供一对一教学,和IEP(个别化教育计划)也不同;ABA的个别化教学是有策略且经过设计的课程来进行的,IEP则只是订出目标,缺乏教学策略。

在ABA的教学策略里,老师会根据每个孩子的学习状况、学习经验、长处与弱点、行为动机、吸收能力等,量身打造合适的个别配套训练计划。一九九四年,哥伦比亚大学的格瑞尔教授(Greer)提出以语言行为模式来辨别孩子的阶段能力,区分为以下四种,做为课程设计的指标:
1. 听者(Pre-listener / Listener):加强听的理解力,模仿动作或说话。
2. 讲者(Speaker):练习说更长、更丰富的句型,然后在社交情境中能针对主题维持交谈。
3. 读者与写者(Reader / Writer):加强阅读的理解力,练习写出文章,并以明确的描述让读者明了其中想表达的意涵,达到和别人互动的效果。
4. 自我检核(Self-editor):让孩子能自我检核与纠正,并因而解决问题。
上面四种区分方式中,读者与写者的角色其实相当于听者与讲者的关系,重点都在于「沟通」,藉由这样的训练,能将训练延伸至生活中的不同面向。



二、分析与记录的重要:

在ABA中,所有行为的定义都很明确,因此每个行为发生的频率、长短、速度......等都能记录与量化,之后才能进行分析。分析是最重要的基础,记录的好处则可帮助教师客观掌握孩子当下的情况,确认教学策略是否合适或有效。
教师在课堂上详实记录每个目标行为的达成情况后会逐一分析,若孩子已达成特定目标,可及时为孩子订定新的目标,帮助孩子循序渐进地成长,以免错过学习契机。若孩子没有进步,则需找出学习有障碍的地方,分析背后的原因,再配合孩子的情况更换教学策略。例如:若是动机不够,则为他营造动机;若是目标太难达成,则将目标分解成几个小步骤,逐一练习,直到精熟为止;若是孩子无法理解,则加强理解能力,或以图片、肢体来做提示。


ABA的所有教学策略都经过研究与科学检验,而不只是以个人经验或习惯来教导孩子,毕竟每个孩子都不同,曾经有效的方式未必适用于每个孩子。有位老师曾将哭闹的孩子隔离在黑暗房间让孩子冷静,这方法对这个孩子产生了效果,于是当他后来在课堂上遇到另一个孩子有相同行为时,再度沿用了相同的处理方式,这个方式不但没有效果,结果却造成孩子恐惧黑暗的后遗症。由此可知,分析个案的成长和学习历史是必要的,从中才能采用适合的处理方式,真正的改善问题。



三、类化教学:

ABA希望孩子能将课堂上学会的各种技巧运用在生活中,或与不同的人互动,同时利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同一类问题。只有透过类化的技巧,孩子才能真正学会实际运用。例如,自闭或发展迟缓的孩子习惯以同一种模式学习,同时也局限在某种环境里应用,若环境改变或对象改变,他们可能无法做出适度的反应。类化教学以下列几种方式,让孩子学会在不同环境里应用学过的技巧:
1. 很多人教同样的技巧:结合学校、家长、同侪等,让孩子练习同样的技巧。
2. 变更学习环境: 让孩子在不同环境里练习同样的技巧。
3. 教材多样化:例如学习圆形时,除了纸上画的圆外,也让孩子认识时钟、轮胎、盘子等,让他们了解圆形也会以其它样貌出现。
4. 不同型态的练习:交互应用听、讲、读写等能力,同时在教学场所里营造贴近实际生活的场景。例如,学习在麦当劳点餐时,先在教室里练习认识菜单、模拟点餐、用餐情境,最后再到麦当劳实际练习。



四、ABA重视专业伦理:

ABA对于专业伦理相当坚持,主要展现在以下几个面向:
1. 尊重个体:为个体提供自由选择权,同时尊重个体的选择,不以个人生理的需求做为奖励或惩罚的方式,例如不能以不准午睡、不准吃饭、不准上厕所等来惩罚孩子的负面行为。
2. 同理心:以关怀及同理心对待个体。即使孩子有任何学习困难或障碍,仍应尊重他的感受,留意互动时的语气,也不在孩子面前和父母或旁人讨论他的症状,以免对孩子造成伤害。
3. 尊重自主权:有些教导者为了控制或保护孩子而过度限制孩子的行动,例如禁止孩子开冰箱等,反而让孩子错失学习独立的机会。ABA尊重个体的自主权,从旁协助个体提升独立或自我成就的能力,让他能逐渐自我营造动机,不依赖别人。
4. 专业提升:留意最新的研究发展,参与ABA年会,阅读相关期刊论文,随时更新教学概念,持续掌握并应用新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打破迷思


以下进一步针对目前常见对ABA的迷思提出说明,希望有助于厘清误解:

一、ABA并不会像机器人或动物一样训练孩子:


       一般孩子轻易就能学会的事,发展迟缓的孩子往往必须反复学习二三十次才能学会,这样的过程在一般人眼中看来可能像机器人般反复无趣,但却是让他们精熟的重要途径。这些孩子需要很长的时间学习,且需要教导者将各种概念或技巧切分得更细,循序渐进地反复练习同一件事,精熟后才有办法将这些小概念或小技巧串联在一起。


      对一般孩子来说,了解毛毛虫如何变成蝴蝶的过程并不难,但发展迟缓的孩子需要更长的时间及更精细的过程,才能将困难的概念结合在一起。在学习过程中,教导者带着他们逐一认识昆虫的类别;从幼虫与成虫之间学习不同事物的转换;教他们认识幼虫怎么吃东西?怎么睡觉?吃什么?从观察中练习介系词与方位(如:蝴蝶在蛹的里面),从幼虫变成蛹、蛹变成蝴蝶里了解先后顺序,并学会过去式和现在式的差别(以前是幼虫,现在是蝴蝶)。


      尽管这些概念已加以切分,这些孩子仍需大量的重复练习才能掌握。反复练习相同技巧是他们学习必经的过程,如此才能将每个步骤串联,精熟后更自然地运用于实际生活,就像学习新的语言一样,不断反复练习才能流利地运用单字、词组和句型。


      ABA的教学策略是经过设计的,十分多元,且经过科学方式检验,因而能针对个别状况提供更多样且更具弹性的教导,同时透过客观的观察与分析来协助孩子解决问题或改善情况,即使反复练习同一种技巧,也不会流于机械化练习。


二、ABA不只做一对一个别教学:

    ABA的教学方法与进度是依据孩子的个别状况量身打造的,除了一对一教学外,个别教学也可应用于小团体及大团体教学课程中。
一对一课程着重于掌握孩子的个别差异,找出进步的关键;在小团体课程里,孩子则可从同侪互动中,自然学习不同技能,例如在练习如何与别人交谈时,有些孩子需要脚本,有些没有阅读能力的孩子,则需要图片的辅助。在大团体课程里,他们透过合作与游戏来练习各种学会的技巧,以便更融入生活,例如,在跳格子游戏中,不同孩子的能力不同,有人能两脚一起跳,有人只能一脚跳......等,每个人练习或加强的部位都不相同。

     在美国,有些学校也已将ABA纳入一般普通班的课程中,就算一班有二十人也可采用ABA教学,依据的是学者凯勒(Keller, F. S.)在一九八二年提出的概念:

1. 依孩子速度来决定学习内容,如上完第一课后,有的孩子可能仍需停留在第一课再加强学习,有的孩子则已能进入下一课。
2. 必须确认前一个目标都已精熟,才能往下学习新的课程。
3. 老师透过学生的个别课程单来确认孩子的学习状况。
4. 教学时重要的是动机的营造,而不只是提供教材的内容。让孩子有学习动机后,再依据孩子的速度来营造另一种动机,让孩子持续不断主动学习。
5. 将同侪互动与教导和其它教学策略合并使用。


三、ABA不只适用于重症儿童:

      ABA强调依照个别情况打造学习进度与课程,因而也适用于孩子或大人各种面向的学习,不受年龄限制,重要的是个体的需求。
例如,重症儿童需要的是培养基础沟通或自我照顾技巧;中度状况的儿童需学习的是与他人的互动,认知技巧的提升;能力较好的儿童,他们需学习的是如何维持友谊,与别人交谈,掌控自己的行为与情绪,以及如何解决问题。

      除了课堂外,ABA也能应用于职场训练,透过ABA行为管理训练,让个体培养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并运用于工作中。


四、ABA不只是用食物做为奖励:

      动机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关键,缺乏动机,孩子无法学习,也无法有所成长或改善问题。每个孩子的学习动机各不相同,有些孩子毫无学习动机,有些孩子对玩具毫无反应,或只选择食物来增强学习动机,此时食物成为唯一有用的增强物,因此尊重孩子的选择,以食物来营造学习动机,然后再依情况逐渐替换增强物,也是教学策略之一。

      增强物的使用,最重要的观念在于:增强物不是用来诱惑孩子,而是让他们知道什么时候做对或达成目标,久而久之,当再遇到类似情况时,孩子自然就会知道怎么样的表现才是合适的。不过,未经专业训练的老师可能无法敏锐查觉孩子的改变或进步,一直停留在以食物做为奖励方式的阶段,长久下来孩子的进步就相当有限,甚至停滞不前。因此,以食物做为增强物的关键不在于食物本身,而在于如何使用与使用的时机。

      在ABA的教学策略中,食物只是增强物之一。除了食物外,老师也可用玩具、拥抱、同侪力量及口头称赞等做为增强物,根据孩子的进步情况,适时加入互动中,引发更多学习动机。


五、ABA并不会使用过多增强物,导致孩子过度依赖或无法戒除:

     增强物的运用,与孩子的学习进度、学习内容......等是习习相关的,何时及如何适度提供增强物,最重要的关键是仔细观察与记录孩子的学习状况,并制定增强时间表。


     一开始为了营造动机,增强物的使用会比较密集或连续,一旦孩子的动机与行为的自然循环已稳定,就应逐渐减少增强物的使用,转为间歇性使用或停用,让孩子转而从周遭的环境里感受到其它精神上的鼓舞或得到动机。当孩子能从别人的反应中得到响应或赞许,和他人一起交流、开怀欢笑,和他人建立与维系友谊......时,这样的互动将更有助于孩子的发展与成长,也能让孩子更自然融入一般生活中。



※结语


  ABA是一种艺术,更是一门科学,只有受过完整训练并经过认证的行为治疗师才能掌握ABA的精髓,发挥ABA的优点。建议对ABA有兴趣的家长与拥有专业认证资格的治疗师多沟通,深入了解与体验,如此一来,对ABA将不会再有前面所说的种种似是而非的迷思。


作者简介:

    袁巧玲,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心理学系毕业,取得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实践教学硕士 、应用行为分析博士等学位后,又在美国通过BCBA-D国际行为分析师 、CABAS综合应用教学行为分析师等专业认证,曾任:纽约教育部核认教育督导、纽约圣约翰大学特殊教育助理教授、纽约佛瑞德凯勒幼敎学校家长教育部门督导及师资培训督导、纽约市家庭辅导项目主任暨顾问、Educational Publishing LLC出版社婴幼儿教学书籍顾问、彰化师范大学助理教授。目前为台湾应用行为分析协会「应用行为分析」研习课程讲师及「妈妈成长班」课程讲师 、新光医院应用行为分析研习课程讲师,以及阳森大药厂情障教师深耕研习课程讲师。

(文章链接:http://www.caeip.org.tw/html/fhtml/index.php?load=read&id=483 我从小妞妈妈QQ空间的分享摘下来,也谢谢她。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0-8-28 19:02:54 | 只看该作者

re:伊.何子阿姨誰在變把...

伊.

何子阿姨


誰在變把戲阿

你轉媽媽的文章怎麼有人把他變簡體字了阿

奇怪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0-8-28 23:31:39 | 只看该作者

re:快樂的緣小妞: 你看看阿姨的贴子...

快樂的緣小妞:

你看看阿姨的贴子,是一个叫燕原的网友编辑的。
看来你们是同时干的活。
  
一并谢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0-8-29 11:30:27 | 只看该作者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何子...

下面引用由[U]何子[/U]发表的内容:

快樂的緣小妞:

你看看阿姨的贴子,是一个叫燕原的网友编辑的。
看来你们是同时干的活。
  
一并谢谢了。

燕原是誰阿
我好像不認識耶[EM0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0-8-29 12:04:26 | 只看该作者

re:快樂的緣小妞:燕原阿姨是何子阿姨...

快樂的緣小妞:

燕原阿姨是何子阿姨的朋友,现在住在北京。
欢迎你来玩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0-8-29 19:42:20 | 只看该作者

re:看了5楼的简体版,糊涂了很多,更多的迷思...

看了5楼的简体版,糊涂了很多,更多的迷思了。

把ABA和“行为改变技术”割裂开来,妥当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0-8-29 22:39:02 | 只看该作者

re:[行为改变技术] 这个词在简体字中倒极少...

[行为改变技术] 这个词在简体字中倒极少听说,也许一般用“行为矫正”吧。帮我一把的置顶推荐书中,我推荐过一本《行为矫正:原理与方法 (behavior modification) 》,应该就是属于大学教科书类型的。我不知道说的是不是一回事儿。不过在那本书里,行为的定义很宽的,凡是所说所作的能被观察度量的,包括血压和思想,都叫行为。在书中,矫正的技术,也不是只是抓后果,只抓负面行为。在书中,抓刺激控制,抓功能分析,抓模拟预案,抓自我管理,都是重要的章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8-29 23:11:03 | 只看该作者

re:简体变成繁体这个行为会有问题?台...

简体变成繁体这个行为会有问题?

台湾大学课程里对这二者怎么下定义的?

迷思都反馈回台湾去啦,看看有啥答案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0-8-30 18:47:18 | 只看该作者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燕原...

下面引用由[U]燕原[/U]发表的内容:

快樂的緣小妞:

燕原阿姨是何子阿姨的朋友,现在住在北京。
欢迎你来玩啊。

燕原阿姨你胖還是瘦阿
我媽媽以前答應過我說有空會帶我去北京玩喔
不知我媽媽忘了沒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0-8-30 18:55:10 | 只看该作者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何子...

下面引用由[U]何子[/U]发表的内容:

简体变成繁体这个行为会有问题?

台湾大学课程里对这二者怎么下定义的?

迷思都反馈回台湾去啦,看看有啥答案不?



何子阿姨
我無語啦
你不懂就問越越阿
我覺得越越也很厲害阿
我幫你把繁體變簡體是用一種軟體
用這個軟體
http://gj.52hxw.com/tool.php#fanti

超簡單的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5-1-12 03:4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