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查看: 4272|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孩子是生来教育我们的!(转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6-24 12:55: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孩子是生来教育我们的! 李淑珍女士「我的十个优点」 这个纯真的大男孩,一笔一划、端端正正地在小纸片上写着:

1.我绝不逃课

2.我上课不打瞌睡

3.我很诚实

4.我很谦虚

5.我认真踏实地考上证照

6.我很努力

7.我很会记一些公交车路线

8.我记忆力好

9.我帮忙做许多家事

10.我空间概念好


只要认识他的人,都知道所言句句不虚。在一个轻佻喧嚣的时代,能有这样纯真质朴的孩子,令做母亲的我深深感到安慰、欢喜。

只是,在无数难眠的夜晚,这个无邪敏感、文质彬彬、被称为有「高功能自闭症」的大男孩,问过更多这样的问题:「我是不是一个笨蛋?」 「我做的决定是不是都是考虑不周?」「我是不是注定一辈子没有朋友?」甚至说:「我恨自己不像别人那样聪明……」

为什么看似憨厚的孩子,竟会有这样忧郁的感受?这恐怕要从他成长过程所经历的重重挫折中去寻找答案。这些挫折,源于他们无法精确地表达他们的感受,而身旁的人也没有耐性停下匆忙的脚步,倾听他们内在的声音。大家容易看到他们的不足,却鲜少发掘他们的不凡之处。

七八年前,公共电视播出了一部片子--「月光」。它描写一位有精神障碍的男子,由于渴望被爱的温暖,不断自残,以求得到医护人员的亲切照顾。后来他被送入精神疗养院,和另一位女性病友相恋、生子,婚后在大火焚余的残砖破瓦中相依为命。因为无力抚养小孩,孩子被社工送去寄养家庭,亲生父母只能在约好的时间,躲在街角偷窥看爱儿身影……。在电视机前的我,彷佛看到自己孩子的未来,悲痛难遏,泪流不止。

    孩子遭遇的挫折,常令父母心中最纤细的那根弦为之颤动。为了他们,我们必须义无反顾地奋斗,因为我们没有悲观的权利。
2#
 楼主| 发表于 2010-6-24 12:56:56 | 只看该作者

re:父母的功课英国诗人华滋华斯(Will...

父母的功课
英国诗人华滋华斯(William Wordsworth)曾说:「儿童是成人的父亲」,一个朋友说得更直接:「你以为当父母是来教小孩?──大错特错!孩子是生来教育我们的!」如果说,每个父母亲在漫长的亲职生涯中都得不断领受儿女施予的「教育」,那么,身为特殊儿童的父母,更有机会修习完整的「特殊教育学分」。而且,就像所有为人父母者一样,我们接受的是「终身教育」──这个学校永远没有毕业的一天。

其实,所有为人父母者,都曾因为儿女问题而暗自心碎落泪、辗转反侧,只是我们遭遇到教养困境的时间更早,也更频繁。可是,若不是因为与特殊孩子同行,我们的人生道路将单调平顺,没有机会走上崎岖蜿蜒的小径,看到更为壮阔丰富的风景。因此,我们如何能不感谢孩子带给我们的反省?又如何能不感谢上天给我们的特别祝福?
第一课:宽容
我从孩子身上学到的第一课是:放宽对「正常」的定义。

我们的孩子常被视为「不正常」。可是,什么又是「正常」?是统计学上的「中数」还是「平均数」?还是只因为大多数人如此,就把少数不一样的人排除在外?

喜欢玩开关,把整张台北市地图记在脑中,对公交车路线如数家珍,难以理解抽象概念,不谙人情世故……这究竟是「不正常」,或只是「与众不同」?我们到底是要让孩子「做自己」,还是要强迫他迁就社会、「和别人一样」?这样的两难,常令我们挣扎不已。在这个时候,父母和孩子一样,都渴望得到社会的接纳与体谅。

旅居英国时,曾经为了安排他就学而处处碰壁。过了两三个月,才有一位宽宏大量的小学校长主动伸出援手,接纳他入学。外子向他坦承:「我们的孩子有一点自闭倾向……」他反问:「我们不都有些时候很自闭?」「他有时会很情绪化……」「哪个人会没有情绪化的时候呢?」就这么三言两语,让我们放下了心中的大石头。如果「正常人」也非十全十美,我们又何必强求孩子处处符合社会期待?

更何况,每个人都有个性,把他的特殊之处都归诸于自闭症,恐怕不太公平。儿子有些个性,似乎来自吹毛求疵的处女座的本色;有些部份,则可能是父母亲的遗传。他很完美主义,一切要求井井有条,经常东想西想难以成眠,这些都有父亲的影子。至于敏感固执、自我中心、不擅社交、缺乏安全感、容易负面思考……,又岂非出自母亲真传?他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己的缺点。每当我苦劝他要「凡事往好的方面去想」、「不要为小事抓狂」时,都有些心虚,因为我也经常陷入类似的状况。

        如果能接受孩子的特殊性,并顺应他的特质引导学习,因势利导,孩子还是能够发挥很大的潜力。他学说话很慢,我们便利用他喜欢不断重复的习惯,让他重复看卡通、听「西游记」和「三国演义」录音带,学会基本的沟通词汇。他的文字、语言理解力较弱,不喜欢阅读,可是由于喜欢建立固定的生活常规,他竟自动自发把汉声出版社的《小小百科》、《小百科》、《中国童话故事》,花了几年工夫,逐月逐日读完。

他长于空间观念、不擅于抽象思考,所以我们和他讲道理时,要辅以图像、并尽量具体举例说明。由于他喜欢地图,凡是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当地街道地图便成为帮助他克服对陌生环境的恐惧的利器。他也喜欢音乐,我们就透过各式各样的音乐(原住民、客家、闽南、猪头皮、古典、流行……),拓宽他的想象视野;日夜沈浸在乐声之中,也相当程度地纾解了他的焦虑情绪。

对这样的孩子,一对一的教学远比在大班教学来得有效。他在学校上课,吸收十分有限,所以每次月考之前一周,都必须由父母分别把各种课本重新再讲一次。小学的课程,我们还能胜任;但是国中以后,各科专业性增强,父母就难以负荷了,我们只好请 家教 老师帮忙教数学、理化。很吊诡地,目前许多考科还是记忆重于理解,不能启发一般孩子,但却让我们的孩子受惠,使他能够勤能补拙,以强大记忆力背诵学习内容,顺利升上科技大学,也考取了三张证照。
第二课:坚持
虽然我们不断向外界说明他的特殊性,恳求更多的谅解与包容,自己却也很明白:要让孩子能被社会接受,还是必须教导他遵循一定的规范,不能为他找太多借口。

他必须学会分辨:哪些行为会伤害自己(如走到公园水池里抓鱼),哪些行为会伤害别人(如从楼上丢球);只有不会伤人、伤己的事情,才可以做。

他也必须学会生活上的自理能力:吃饭、穿衣、洗澡、骑脚踏车、收拾书包、走路上下学、自己写功课……。如果忘了带作业或文具到学校,必须自己面对老师的责备,父母亲不会帮他送东西到学校去。

他也要学会做简单的家事:扫地、洗碗、倒垃圾、折衣服、买东西……,以培养家庭责任感。即使刚开始打破好几个碗,有时赶不上垃圾车,衣服折得歪七扭八……,大人只要学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继续让他练习,他会做得很好。

的确,我们的孩子有独特的思考逻辑,做事有点笨手笨脚,不容易受教。当我们的坚持碰上孩子的坚持,往往是一场漫长的意志对决。以上每一件事,大概都要以一对一的方式,教上十几二十遍。在大人快要失去耐性时,实在不容易做到他的辅导老师所言:「大人可以装作生气,但不能真正动气」。

可是,不管过程如何痛苦,这个孩子毕竟还是「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百之」,最后一一学会了。而且,由于他温和的本性和对常规的执着,一旦纪律内化,他比一般的孩子更能自动自发(如:做家事、写作业、不逃课)。
        
有时我会自疑:我究竟是站在他那边,和他一起对抗社会的歧视;还是站在社会那一边,对他做种种要求?一位家长曾说:「永远不要放弃孩子;要不断给他目标,相信他可以做到。」因此,每一回他达到目标之后,我往往不以此为满足,又会设定新的目标;而他也非常努力地自我鞭策,希望能符合妈妈的期待。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感受到极大的压力:他的能力日益增强,但是自信心却反而日益薄弱,因为大人似乎永远觉得他有所不足。

我曾因为他考得不好而取消原定的慰劳大餐,使他伤心欲绝,事后自己深感懊悔。「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我给他的压力是不是太大了?从此以后,凡是他去应考,我一定说:「尽力就好」,让他带着微笑安心出门。毕竟,他能明了价值上的「是非」,已经让我们无比欣慰;至于学业、事业上的「成败」,我们必须看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0-6-24 12:57:22 | 只看该作者

re:第三课:放手所以,我们最终还是得放手...

第三课:放手
所以,我们最终还是得放手,尊重他的特质,让他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让他顺着自己的本性,自由向外探索。

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年级,儿子有辉煌的「迷路记录」。从台北中正纪念堂,到法国凡尔赛宫、伦敦千禧圆顶,凡是人潮汹涌的地方,他常常一转眼就看不见人。有一回在台北火车站,我抱着妹妹搭电扶梯,他则三步并做两步从楼梯上往月台跑。等我到了月台,他却不见人影,而一班火车正要开动,另一班已离开月台,不知他到底在哪一班火车上……。另一回,他心血来潮,决定放学后自己徒步一个半小时,在大太阳下走二、 三公里 去办公室找爸爸;外子到学校接他,扑了一个空,又气又急,几乎要报警……。

其实,空间概念超强的他何尝真正「迷路」?他很清楚他在哪里,只是大人找不到他而已。

        他对地图极为拿手,又有突出的记忆力,很早就把整幅台北市地图背在脑海里,随时可以一挥而就,画出台北的大街小巷。小学一、二年级学会脚踏车之后,他更按捺不住好奇,开始实地骑车探险。从家附近的巷子开始,他一步步扩大探索的范围:河滨公园、青年公园、台大校园、中正纪念堂……,甚至从南区的罗斯福路,一直骑到北区的滨江街。刚开始知道他会骑车到大马路上去时,我们都吓了一大跳。但是既不能禁止他出去,又无法一直陪在他身边,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随他去各地远征。

小学五年级后,他学会自己搭公交车,世界更开阔了。他研读公交车手册,熟悉大部分的路线,每到假日,就安排景点独自出游。阳明山、木栅动物园、101大楼、九份、苗栗、台中……,愈走愈远。他又买了一本博物馆导览,按图索骥,把台北县市大大小小的博物馆一一踏遍。有这样光明正大的嗜好,又一定会准时回家,我们更没有理由反对他出门。只不过,他每次花在车程上的时间,往往比待在博物馆内参观的时间要长许多;对他而言,搭公交车、看街道本身,就是愉悦的经验。

虽然我也会担心他在路上的安全,但是对他而言,只有在独自出游时,他才能够完全自主地掌握自己的行程、不必听大人不断唠叨叮咛。是以每次游毕回家,他一周累积的焦虑总能释放开来,流露出无比的自信与满足。的确,如果是跟着别人走,他就必须配合「常人」,无法坚持他喜欢的旅行方式──若照他的意思,来去都必须搭同一路公交车,即使要等半小时以上!──但换一个角度看,比起众多「宅男」「宅女」,这么喜欢往外跑的他,实在一点也不「自闭」!
第四课:感恩
任何人要在这个世界活下去,都必须仰赖众人的善意支持。更何况,我们的孩子善良、柔弱如一株树苗,若不是许多人的好心护持,他们很容易被匆促的脚步无情踩踏。

从小到大,孩子对交友的渴望,让他吃尽苦头。由于拙于言辞、兴趣狭窄、话题重复,同学难以和他聊得开心。班上同学依照成绩高低形成不同的小圈圈,成绩好、品行好的学生,不屑与他为伍;成绩不好而自暴自弃的学生,则把他当作好欺负的受气包:骂他脑残,向他借钱,要他跑腿,有的甚至对他性骚扰!──而他几乎毫无招架之力,甚至会刻意委屈求全,以保住这几个「朋友」。

他开始对异性有恋慕之意,而身边的同学也总爱起哄、要他招出心仪对象是谁;但只要他露出口风,那些女孩子就深感受辱,不是自此对他不理不睬、形同陌路,就是干脆破口大骂、反目成仇。长期的压力与屈辱,使他开始有忧郁倾向;一方面提高自我要求,另一方面却不断自我怀疑。……到目前为止,和他最投缘的好朋友,也是一位特殊的孩子,与他一样天真无邪、毫无心机。

整体而言,一路走来,他所得到的善意照顾还是远比敌意对待要来得多。虽然挫折不断,但是靠着许许多多人的爱心所构筑成的巨大安全网,他才能平安长大。对于这些识与不识的人,我们心中有太多的感谢。
        
首先要感谢的是家人的接纳。外子一直与我并肩奋斗,夫妻同心协力,才能共同面对这个巨大的挑战。阿嬷、外婆不嫌弃这个憨孙,因为他常去探访她们,使她们倍感窝心。此外,大姨总是给他大大的拥抱,大姑姑愿意倾听他讲心事,大姑丈常带他去兜风,而叔叔总是请他喝可乐、吃炸鸡,令他不亦乐乎。有身边家人的肯定,他才能踏出在这个世界上的第一步。

我也要深深感谢他的师长。负责台北市自闭症巡回辅导的 李 老师,在他小学三年级时入班辅导,教导师生如何与他互动,成为他生命中的贵人。住家附近教美术的 陈 老师,一路看着他长大,教他画图,也像是给他艺术治疗。从小学到大学,众多导师、资源教室辅导老师在他最迷惘的时候伸出援手,使他拥有源源不绝的关爱,不致失速坠落深渊。不仅如此,有的学校为爱爬高的他在洗手台装设安全设施,有的为他和几个孩子举办联合画展,有的则特别安排一对一教学,都令我铭感在心。

除此之外,我也要感谢许许多多我无缘相识的陌生人。一位善心人士,在孩子临时凑不齐公车票钱时,慷慨借他五元,让他可以搭车回家;还有一位退休的先生,与他在阳明山上偶然相遇,一路陪他走完山路,并勉励他要建立开阔视野、与人培养感情。

孩子受到那么多人的关爱、照顾,我们怎能不感谢?所以,我又为孩子设定了新的学习目标:一有机会就要多做好事,帮助别人,回馈社会。──同样地,这不仅是孩子的功课,也是父母的功课。

台湾目前特教资源虽较从前丰富,但还是有城乡分布不均的情形;社经弱势的族群,在抚养这样的孩子时,无力感更是深重。我们希望以过来人的角度为星儿发声,也为星儿的父母加油打气,并提醒大家:只有爱心与善意构筑的社会安全网,才能让在高空中走钢索的星儿家庭,勇敢地走下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0-6-24 13:05:18 | 只看该作者

re:感动!更看到未来任务的艰巨!

感动!更看到未来任务的艰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0-6-24 18:10:09 | 只看该作者

re:我把这个转到“社会家庭版”吧?

我把这个转到“社会家庭版”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0-6-24 18:22:27 | 只看该作者

re:孩子是生来教育我们的!非常非常认...

孩子是生来教育我们的!

非常非常认同这个观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0-6-26 07:45:45 | 只看该作者

re:真好,谢谢了。

真好,谢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0-7-11 18:27:19 | 只看该作者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bi...

下面引用由[U]binfeng2000[/U]发表的内容:

我把这个转到“社会家庭版”吧?


我是从形式上认识这篇文章,冯版是从内容上提炼的。赞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0-7-21 10:01:43 | 只看该作者

re:太好了,受益匪浅!

太好了,受益匪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0-8-2 10:52:27 | 只看该作者

re:又一次拜读

又一次拜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12-27 00:16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